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总结

●1.氯丙嗪的降温作用与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有何不用?

●2对比吗啡与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的区别?

●3简述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急救用药?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他不是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过敏反应,而是与他们一直PG生物合成有关,因PG合成受阻,而由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白三烯以及其他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内源性支气管收缩物质居于优势,导致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肾上腺素治疗阿司匹林哮喘无效,可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4试述为什么临床上用小剂量而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脑缺血病?

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大剂量阿司匹林可促进血栓形成1小剂量阿司匹林能使PG合成酶(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栓素A2合成,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2大剂量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PG合成酶,减少了前列还素(PGI2)合成PGI2是TXA2的生理对抗剂,他的合成减少可以促进血栓形成,血小板中PG合成酶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远较血管壁中PG合成酶高,因此临床上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可治疗~~~~~

●5比较ACEI类药与AT1受体拮抗药的优缺点?ACEI类药阻止AngII生成,使血管扩张,醛固酮释放减少,心血管重构减少,有利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保存缓激肽活性,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心肌缺血,增敏胰岛素受体可治疗CHF和心肌梗死,适用于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缺点;首剂低血压,咳嗽,高血压,低血糖,血管神经性水肿,肾功能损伤A T1-R拮抗药,直接阻断AngII与受体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释放,使血管下降,可治疗高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治疗CHF,抑制心血管细胞。增殖肥大,防止心血管重构,无缓激肽堆积,与ACEI相比,不可起咳嗽,低血糖等症状缺点;无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抗心肌缺血作用.不能用于心肌梗死患者无胰岛素增敏作用.故不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

●6 根据上述两药优缺点讨论这两类药是否合用?为什么?A T1受体拮据药不抑制ACE,不能产生缓激肽增多(不引起咳嗽,无胰岛素增敏作用);ACEI类药引起咳嗽.AT1-R拮据药阻断AngII作用更完全,但缺乏对心血管保护作用;ACEI作用特点与AT1-R拮据药刚好相反,两药合用疗效更佳

●7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药理作用;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2允许作用3抗炎作用4免疫抑

制与抗过敏作用5抗休克作用6其他作用(1)退热作用(2)血液与造血系统(3)中枢神经系统(4)骨骼(5)心血管系统;临床应用;1严重感染或炎症2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3抗休克治疗4血液病5局部应用6代替疗法

●8强心苷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药理作用1对心脏的作用⑴正性肌力作用;(最大强力上升,收缩速率上升,心肌选择性)每博做功上升心输出量上升⑵负性频率作用→兴奋迷走N→心率下降(3)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降低自律性,负性传导,缩短有效不应期2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1)兴奋催吐化学感受区(2)兴奋交感神经3利尿作用临床应用;1治疗心力衰竭(1)对伴心室率快的心力衰竭疗效最佳(2)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心瓣膜病引起的心衰疗效较好2某些心率失常(1)心房纤颤(2)心房扑动(3)室上性阵发性心动速度

●9 试述强心苷中毒的原理机制中毒的表现和中毒解救的机制;机制;强心苷抑制了心肌细胞膜的Na离子-K离子-ATP酶活性,影响了Na离子从心肌细胞内泵出,同时K离子也不能进入心肌细胞内。故产生心肌细胞缺K离子,自律性增高,中毒表现;1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早期最常见)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和视觉障碍;眩晕,头痛,失眠,疲惫,赡忘以及黄视,绿视,视物模糊3.心脏毒性反应(1)快速率心率失常(2)房室传导阻滞(3)窦性心动过缓;解救机制;1氯化氢;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药。K 离子与强心苷竞争Na离子-K离子-ATP酶,减少强心苷与酶结合.可减轻毒性2苯妥英钠;用于强心苷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苯妥英钠不仅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还能与强心苷竞争Na离子-K离子-ATP酶,恢复该酶的活性,有解毒效应3利多卡因;用于治疗中毒所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4阿托品;对强心苷中毒所引起的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不宜补K离子,可用M受体阻滞药阿托品治疗

●10.阐述普萘洛尔与硝酸脂类或硝苯地平(CCB)联用抗心绞痛的药理基础;抗心绞痛药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并减少不良反应,以硝酸酯类及硝苯地平为代表的扩血管作用较强的抗心绞痛药,实用不当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从而产生心悸甚至诱发和加重心绞痛。而已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为代表的抑制心脏作用较强的抗心绞痛药,则可因心肌收缩力明显抑制,使心室排空减少。心室容积增大而升高室壁肌张力,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也可致使射血时间延长,以上均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故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以相互抵消各自的不良反应,增强他们的抗心绞痛作用

●11.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1)消化系统并发证;诱发或加重溃疡穿孔(2)诱发或加重感染(3)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5)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6)糖尿病2停药反应;(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2)反跳现象;糖皮质激素无抗菌作用,且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必须有足量有效的抗菌药同时使用

●12甲状腺手术前服用硫脲类药物的意义;为减少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病人在麻醉和手术后的并发症及甲状腺危象,在术前应服用硫脲类药物,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由于用硫脲类后TSH分泌增多,使腺体增生,组织脆而充血,不利于手术进行,须在手术前两周作用加服大量的碘剂

●13抗菌药物如何联合应用;I类为繁殖期杀菌药;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II类为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III类为快速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IV类为慢速抑菌药;如磺胺类;联合应用上述两药;I+II 协和作用III+IV 相加作用I+III 拮抗作用I+IV 无关作用

●14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为什么选用肾上腺素比乙丙肾上腺素好?俩药均可激动β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肾上腺素亦可通过激动α受体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减轻粘膜充血水肿,迅速缓解呼吸困难

●15叙述1234类头孢菌素的抗菌特点第一代头孢菌素对G+菌抗菌作用较二三代强,但对G-菌的作用弱,可被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二代头孢菌对G+菌作用略逊于第一代,对G-菌有明显作用。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多种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可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G+菌的作用不如第一二代,对G-菌包括肠杆菌类,铜绿假单细胞

菌及厌氧菌有较强作用。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可用于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及尿路严重感染的治疗,能有效控制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菌G-菌均有搞笑,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可用于治疗对第三代头孢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16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表现

作用,1 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和汗腺作用敏感2 松弛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出现扩瞳,眼压升高和调节麻痹3 松弛多种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作用更显著4其治疗量可使部

分病人心率短暂性轻度减慢,较大剂量可阻断窦房结m2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

作用使心率加快,阿托品还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方式传到阻滞和心率失常,5治

疗量的阿托品对血管与血压无显著影响,血管床缺少胆碱能神经支配,大剂量能引起血管扩

张,出现皮肤潮红,温热等6可兴奋中枢,但持续大剂量可使中枢麻痹和昏迷,呼吸衰竭。应用:各种内脏绞痛,全身麻痹前给药,虹膜睫状肌炎,验光配镜,迷走神经过度兴奋的缓慢性心率失常,中毒性肺炎所致的感染性休克,有机磷中毒。

●17在酚妥拉明的作用下,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肾上腺素激动α受体及β受体引起的学压变化是升压为主的双向曲线,升压作用是激活α受体产生的酚妥拉名阻断α受体,升压作用被取消,β受体兴奋作用优先,血压下降。

3ad,na,iso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何异同?

Ad兴奋心脏,心排出量增加,收缩血管,以升高血压为主:na兴奋心脏,心排出量不变或减少,强烈收缩血管,升高血压:iso兴奋心脏,心排出量增加,扩张血管,脉压差增加,血压下降。

●18氯丙嗪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①抗精神病作用②镇吐作用③对体温调

节作用2.对自主神经系统作用阻断肾上腺素α受体和M胆碱受体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阻断D2亚型受体应用⑴精神分裂症⑵呕吐和顽固性可逆⑶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

●19.氯丙嗪镇吐作用特点及机制氯丙嗪对多种药物和疾病引起的呕吐具有显著的镇吐作用,对顽固性

可逆也有显著疗效,对晕动症无效,机制氯丙嗪小剂量时即可对抗DA受体激动剂阿扑吗啡

引起的呕吐反应这是其阻断了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去的D2受体的后果,大剂

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但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

●20体温调节的作用特点(氯丙嗪)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不但降低发热机

体的体温,也能降低正常体温氯丙嗪的降温作用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环境温度愈低其降

温作用与显著,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则有协同降温作用,在炎热的天气,氯丙嗪却可是体

温升高,这事其干扰了机体正常散热机制的结果。

●21.吗啡用于治疗心愿性哮喘的机制(原因)①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有利于肺水肿的消除②其镇静作用有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③吗啡降低呼吸中枢对

CO2的敏感性,缓解急促浅表的呼吸,利于治疗。

●22.试述吗啡中毒的症状表现?如何解救? 主要表现:昏迷,深度呼吸抑制以及瞳孔极度缩小(针尖样瞳孔),常伴有血压下降,严重缺氧以及尿潴留,呼吸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抢救措施:人工呼吸,适量给养及静脉注射纳洛酮原因:纳洛酮是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对阿片受体有竞争性拮抗作用。

临床药理学复习资料2

1.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 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 B. 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快 C. 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 D. 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 E. 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慢 2.有关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是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 血浆半衰期能反映体药量的消除速度 C. 血浆半衰期在临床中可作为调节给药方案的参数 D. 1次给药后,约4-5个半衰期已基本消除 E. 血浆半衰期的长短主要反映病人肝功能的改变 3.生物利用度检验的3个重要参数是() A. AUC、Css、Vd B. AUC、Tmax、Cmax C. Tmax、Cmax、Vd D. AUC、Tmax、Css E. Cmax、Vd、Css 4.下列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快慢排列正确的是() A. 吸入>舌下>口服>肌注 B. 吸入>舌下>肌注>皮下 C. 舌下>吸入>肌注>口服 D. 舌下>吸入>口服>皮下 E. 直肠>舌下>肌注>皮下 5.血浆白蛋白与药物发生结合后,正确的描述是() A. 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是不可逆的 B. 药物暂时失去药理学活性 C.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D. 肝硬化等状态不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E.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药效作用时间缩短 6.对于给药方式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胃肠道给药存在着首过效应 B. 舌下给药存在明显的首过效应 C. 直肠给药有可能避开首过效应 D. 肌肉注射没有首过效应 E. 静脉给药无首过效应 7.药物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产生激动或阻断效应取决于() A. 药物作用的强度 B. 药物剂量的大小 C. 药物的脂溶性 D. 药物的在活性 E. 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8. 缓释制剂的目的是() A. 控制药物按照零级动力学恒速释放,恒速吸收 B. 控制药物缓慢溶解、吸收和分布,使药物缓慢达到作用部位 C. 阻止药物迅速溶出,达到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疗效 D. 阻止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持久的疗效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汇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范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ZJ-025721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Pharmaceutical work summary 2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xx年临床药学室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临床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主要成绩、不足与明年工作计划向院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制定了工作制度及年度工作目标 年初制定了《xxxx医院临床药学室各项工作职责与制度》并装订成书,同时制定了xxxx年年度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实行月工作小结。使之做到工作制度化、运作程序化、职责明确化。 二、坚持下临床科室制度化 坚持下临床科室服务制度化,为医生、护士及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实行每日临床科室交班查房制,每周院内科室大查房,每月处方点评用药分析,每季临床药讯编辑出版。做到各项工作形成程序化、条理化、制度化。 三、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年初调整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xxxx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目标管理细则。每季度以药讯形式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予以及时通报。7月份邀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王志主任来我院做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学术报告讲座,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全年临床药学室上报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50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4例,新的不良反应7例。使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仅在数量上圆满完成,而且在上报质量上有所提升,获市药监局领导好评。同时制定了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对发生于我院的严重不良反应及时提出警戒,做出分析。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通告各临床科室,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前应做皮试,同时避免同复方丹参等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使用时加强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 四、做好院内大查房记录 xxxx年通过下临床科室,对科室重点、危重、疑难病人不合理用药在院内大查房时进行点评,分析指出用药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个别争议问题单独与科主任、临床医师私下交流、沟通,达到大家意见统一,求得相互理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全年来书写了内一科、内二科、肿瘤科、普外科、骨外科、针灸科、妇儿科、肛肠科查房记录,并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 五、加强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处罚力度 临床药学室每月抽查住院病历30份及门诊、住院处方各600张,对我院医嘱、处方进行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分析,每月点评一次,均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同时制定了《xxxx医院处方点评制度》、《xxxx医院关于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定》,对不严格规范执行处方的正确书写、配伍禁忌用药、超剂量用药、无适应证用药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在院周会上予以通报,并予以一定经济处罚,处罚到个人。其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 六、开展专题用药分析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吐血整理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就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得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与治疗疾病得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得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及作用机制得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得初始作用,就是动因。 药理效应:就是药物作用得结果,就是机体反应得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就是指药物作用得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得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得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得不良反应:与用药目得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得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得与治疗无关得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就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得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得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得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得不正常得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得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得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得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得效应量)得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就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得增减呈连续性量得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得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得比小得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得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得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得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得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得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得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得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与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得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与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与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与力双有内在活性得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得亲与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得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用数学原理与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得动态规律。

(医疗药品)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复习题覃

一、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D A、作用强弱; B、吸收快慢;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消除速度; E、以上都不是 2.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A A、药物吸收缓慢: B、药物分布减小: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D、代谢无变化 3.决定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参数是C ACmax;BTmax;CAUC:DCl;ET1/2 4.Fisg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随机; B.对照; C.盲法; D.重复 5.II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D)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E.合理性 6.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指标不包括:(B) A.CmaxB.T1/2C.AUCD.Tmax 7.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 E.SOP+GCP. 8.下列关于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B.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C.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下降D.肝微粒体酶活性变化不大

9.妊娠期内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是:(B) A.妊娠半个月以内B.妊娠3周至12周 C.妊娠4~9个月D.妊娠9个月以后 10.按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的为:(C) A.A类B.B类C.C类D.X类 11.下列不属于乳母禁用的药物是:(D) A.甲硝唑B.甲氨蝶呤C.环磷酰胺D.头孢菌素类 12.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方案是:(C) A、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B、氨茶碱+麻黄碱: C、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 13.沙丁胺醇目前推荐给药方式:(A) A、气雾吸入: B、口服: C、静注: D、静滴 14.下列关于药物相互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B) A.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有益的治疗作用 B.药物相互作用只会导致有害的不良反应 C.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动学环节 D.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效学环节 15.以下哪种药物对胎儿致畸作用,不表现在新生儿期,而是在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B)。 A.氯霉素; B.已烯雌酚; C.卡那霉素; D.苯妥英钠 16.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B)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重点总结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及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及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及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 3、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4、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5、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6、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进行监督及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7、临床试验的常用方法:对照、随机、盲法试验、安慰剂。 8、临床药理学试验遵循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

照。 9、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科学 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 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 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及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 病人的治疗 10、我国临床试验分四期: ⑴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对象:健康人 ⑵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对象:靶疾病的患者 ⑶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多中心临床试验单位应在临床药理基地中选择,一般不少于3个,每个中心病例数不少于20例。各项要求及期相似,但一般不要求双盲。 ⑷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

临床药理学复习题

临床药理学复习题解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A型题 1.关于抗菌后效应(PAE)错误的是 A.停药后持续存在的抑菌作用B.是评价药物抗菌谱的重要指标C.反映药物作用的亲和力及占领程度D.低于最小抑菌浓度后持续存在的抑菌作用E.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均具有PAE 2.以下属于杀菌的药物是 A.青霉素B.红霉素C.多西环素D.氯霉素E.四环素 3.以下不通过影响蛋白质合成而起作用的是 A.氨基苷类B.四环素类C.氯霉素类D.林可霉素E.青霉素4.能与细菌和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的抗菌药是 A.四环素B.氯霉素C.庆大霉素D.阿米卡星E.红霉素 5.某些细菌通过改变叶酸的代谢途径而对以下哪种药物产生耐药 A.链霉素B.氯霉素C.磺胺嘧啶D.庆大霉素E.阿米卡星 6.青霉素与庆大霉素合用可产生 A.无关作用B.相加作用C.拮抗作用D.协同作用E.耐药性 7.青霉素和四环素合用可产生 A.无关作用B.相加作用C.拮抗作用D.协同作用E.耐药性 8.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是 A.万古霉素B.红霉素C.链霉素D.氯霉素E.诺氟沙星 9.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感染应选择 A.青霉素B.头孢曲松C.苯唑西林D.氯唑西林E.万古霉素 10.肺炎链球菌感染首选药物为 A.苯唑西林B.阿莫西林C.氨苄西林D.头孢菌素E.青霉素 11.破伤风杆菌感染应用青霉素或多西环素时需 A.口服给药B.静脉给药C.肌肉注射D.口服给药或静脉给药E.皮下注射 12.以下用药组合一般不推荐使用的是 A.杀菌剂+静止期杀菌剂B.繁殖期杀菌剂+繁殖期抑菌剂 C.静止期杀菌剂+繁殖期抑菌剂D.繁殖期抑菌剂+静止期抑菌剂E.繁殖期杀菌剂+静止期抑菌剂13.可引起粒细胞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不包括 A.氯霉素B.新生霉素C.庆大霉素D.青霉素E.四环素 14.治疗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炎、脑膜炎的首选药物不包括 A.氨苄西林B.阿莫西林C.复方磺胺甲噁唑D.氨苄西林+舒巴坦E.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5.口服吸收良好,可作口服给药的是 A.青霉素G B.苯唑西林纳C.链霉素D.庆大霉素E.阿米卡星 16.能通过血脑屏障渗入脑脊液,性质较为稳定,故而能用于流脑首选药物的是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 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2.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4.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5.药品: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有目的改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有明确适用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分为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交叉依赖性。 17.新药: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8.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19.血管合体膜:所谓胎盘屏障是有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合体膜(VSM) 20.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21.生物等效:两种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相同,那么这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它们的疗效也相似。 22.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23.精神活性物质:系可显著影响动物或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溶剂等不同类型的物质 24.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安慰剂 25.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等 26.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B型不良反应分为遗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27.C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其潜伏期长,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的时间关系,机制不清楚。 28.安慰剂:是指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作为临床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物质 29.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其本身无药理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产生治疗作用,如镇痛、镇静等 30.给药个体化:通过测量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 31.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应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和调整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毒副反应 32.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3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 34.盲法试验: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 35.双盲试验:凡是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的盲法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6.单盲试验:医生知道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是随机选择对照的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50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的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和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和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环磷鸟苷( )、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临床药理学复习题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和研究。 二、简答题 1、简述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2章临床药动学 一、名词解释 首关效应 血浆蛋白结合率 酶抑制剂 酶诱导剂 半衰期 生物利用度 AUC 血浆清除率 表观分布容积 稳态血药浓度 二、填空题 1、把血管外途径给药时的AUC与静脉注射时的AUC进行比较,即为生物利用度,如果把同一给药途径的不同厂家制剂进行比较,就是生物利用度。 三、问答题

1、肾功能损害时,如何根据血清肌酐值调整给药方案 第三章临床药效学 一、名词解释 受体 二、填空题 1、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叫,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叫,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很弱的是。 第四章治疗药物监测 一、名词解释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谷浓度 二、填空题 1、测定药物浓度能更好地代表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但测定技术上存在困难,目前仍普遍以作为检测指标。 2、从药物遗传学的角度,个体的药物、转运体、靶蛋白或受体蛋白的是导致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的真正原因。 3、从药物遗传学的角度,药物在个体的代谢过程可以分为代谢型、代谢型、代谢型、代谢型。 4、利用稳态一点法调整血药浓度时,采血必须在血药浓度达到后进行,通常多在下一次给药前,所测即为浓度。 5、治疗药物监测的常用检测方法有法、法、法。 三、选择题 1、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标本采集时问一般选择在 A 任一次用药后1个半寿期时 B 血药浓度达稳态浓度后 C 药物分布相 D 药物消除相 E 随机取样 2、理想的TDM应测定 A 血中总药物浓度 B 血中游离药物浓度 c 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浓度

D 血中与有机酸盐结合的药物浓度 E 视要求不同而异 四、简答题 1、稳态一点法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五章遗传药理学 一、名词解释 基因多态性 二、填空题 1、遗传因素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表现为通过引起药物、转运体,以及药物结合蛋白等的表达或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发生改变,最终影响药物在作用部位的; 2、人类基因组多态性通常有、、三种形式。 3、不同个体服用华法林出现药物反应的差异性主要是与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有关,不同个体服用氯吡格雷出现药物反应的差异性主要是与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有关。 第六章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 一、名词解释 药物不良反应 副作用、 毒性作用、 停药反应、 药源性疾病 A型不良反应 B型不良反应 后遗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药理学知识归纳

药理学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 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作用: 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 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 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激 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 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 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 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应用:1、重症肌无力2、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肌松药的解毒另有:毒扁豆碱 二、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机磷酸酯类 中毒症状:1、M样作用症状2、N样作用症状3、中枢抑制系统症状 三、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临用配制,静注给药氯磷定:肌注或静注 第八章胆碱受体阻滞药 1、M胆碱受体阻滞药:平滑肌解痉药:阿托品 2、N1胆碱受体阻滞药:又称神经节阻断药,主用降血压,有六甲双铵、美加明

临床药理学复习资料题

临床药理学复习题 1.新药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Ⅱ期临床试验系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根据具体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的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Ⅳ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改进给药剂量等。 2.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因素有哪些? ①影响吸收因素:药物方面:解离度、脂溶性、剂型等。机体方面:胃内容物,胃排空及肠蠕动功能、组织血流量等。②影响分布的因素:脂溶度,局部pH 和药物解离度,毛细血管通透性,组织通透性,转运蛋白量,器官和组织血流量。③影响代谢的因素:通过抑制或增强肝药酶的活性而影响药物代谢。④影响排泄的因素:如洋地黄中毒合用消胆胺,二者结合后抑制肠肝循环加速其排泄。 3、举例说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结合率系指药物在血浆内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比率。在正常情况下,各种药物以一定的比率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血浆中常同时存在结合型与游离型。而只有游离型药物才具有药物活性。当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蛋白结合能力较强的药物分子占领结合部位,使其他药物不能得到充分的结合,以致后者的游离部分增多,药效增强。这种相互作用对一些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具有意义,因此要注意那些药效较强烈或毒性较大的药物,以防止药物自结合部位置换下来,使药效增强,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4、举例说明药物排泄的途径和影响因素。 药物排泄的途径:①肾排泄: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吗啡,呋塞米;经肾小管主动分泌而排泄药物是主动转运的过程,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分别由有机酸和有机碱主动转运系统的载体转运而排泄。若由同一载体转运药物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现象而提高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而依他尼酸用药时因抑制尿酸的主动分泌,导致尿酸增多产生痛风。②胆汁排泄:人为终止肝肠循环可促使药物排泄速度增加,常用于地高辛等强心药中毒的抢救。③肠道排泄:经肠道排泄的药物主要是未被吸收的口服药物,随胆汁排泄到肠道的药物和由肠粘膜主动分泌排入肠道的药物。④其他途径排泄:许多药物可通过唾液,乳汁,汗液和泪液等排泄。5、结合临床给药说明一级动力学与零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 一级动力学消除速率的特点: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药物半衰期是固定值;一次给药,经过5个半衰期基本消除完;多次给药,经过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凡是属于被动转运的药物者属于此类型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速率的特点:药物浓度高而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饱和时,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的量消除。血中药物消除的量与药物浓度无关;少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6、举例说明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①副作用: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的效应,作为治疗目的用于麻醉前给药时,其他效应如减慢平滑肌蠕动和提高心率等即为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难以避免的,通常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可逆性的功能变化。但可用对抗药物减轻或消除,或选用高选择性药物来尽量减少其发生。②毒性反应:急性毒性,以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为主,可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西藏大学12级护理本科班雷顺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确定药物在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4.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①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②研究开发新药;③为其他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6.药理学实验方法:①实验药理学方法;②实验治疗学方法;③临床药理学方法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7.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8.药理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差异性。 选择性产生的原因:①药物分布不均匀;②组织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③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根本原因)。 选择性的意义:①选择性高,针对性强,副作用少,应用范围窄;②选择性低,针对性弱,副作用多,应用范围广。 10.治疗效果(疗效):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 1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13.祖国医学提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为临床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14.首关消除: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15.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经胆汁入肠腔的药物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16.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7.生物利用度:是表示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量度,它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18.不良反应:药物的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按其性质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停药反应。三致反应包括致畸胎、致癌与致突变,均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19.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20.效价:某一物质引起生物反应的功效单位,可用理化方法检测,也可用生物检测方法测定;或生物制品活性(数量)高低的标志,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 21.最大效应(效能):是指药物分子引起生理反应的能力,不同药物引起的反应不同,准确地说应称为内在效能或内在活性。药物的效能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特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 trapping ):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 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首关消除( first pass metabolism ):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 ,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 (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半衰期(half life, t1/2) :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清除率( clerance, CL):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13.表观分布容积( apparr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时所需体液容积。 14.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15.生物等效性 ( bioequivalence ):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16.药物作用( drug action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17.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18.兴奋: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提高。 19.抑制: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降低。 20.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1.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不能根除病因。 22.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3.副反应(副作用) (side reaction ):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24.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