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

论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生态建设是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化,城市生态问题也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问题;对策

1 目前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

(1)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城市燃气的普及,城市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以燃动油为燃料的机动车尾气和燃烧散煤排放的烟尘。随着机动车需求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成为市区居民生命健康的大敌;为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大气

污染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是直接影响市民生活质量、损害城市形象的大问题。目前,城市污水几乎全部向江河直接排放,严重污染水体和环境。其中生活污水基本上是不经任何处理的直接排放,并且各个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城市建设很不相称。此外垃圾处理是城市又一令人头疼的环境问题。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垃圾的产出量高,而垃圾处理厂都是简单、填埋式的处理、按照国家无害化处理要求几乎是“零”,不仅直接危害市民的身体健康,也损害了城市形象。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XX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X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X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XX 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XX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造原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应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的思想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规划,从而使生态城市向着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对生态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②要把城市、区域规划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达到与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③把空间环境和生态经济体系规划相结合,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整体最优化方案,追求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佳效益。 2、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转变为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二是向自然单纯的索取转变为补偿与索取相结合;三是统一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任务,包括利用自然,也包括保护自然。只有实现三个转变,才能使城市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 3、创新技术,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的生态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使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自我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的能源系统、污染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首先应遵循生态原则。从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的搭配及花卉的点缀等;其次是遵循文化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并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充满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5、运用法规体系 强化公民和政府的环保意识。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制。通过教育、宣传,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只有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以形成并强化,生态城市建设才会发展,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决策者的环保意识,只有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有效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浅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其中包括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途径。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 企业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和谐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由追究社会经济指标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说绿色企业转变的需求。 企业既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考量,更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意识和市场意识,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做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企业的表率。

三、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企业的文化。在企业文化上,强化绿色财富观、绿色幸福观、绿色管理观、生态人格的培育,从而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为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和环境伦理基础。集团企业文化提出的“强基精管”管理观和“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做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广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理念,做好高耗能技术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的提升,切实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做好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做好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技术更新改造替代传统工艺和落后产能,节约有限的城市土地、能源,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其次,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通过政策时势导向、企业文化渲染、职工群众向好意愿,倡导和创造科学发展、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和工作环境,实现企业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发展。再者,形成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制度方面建设与完善,保持和延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生命力。 (四)做好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领导和运行机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加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形成包含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创新技术等企业经济、环境管理和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做好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 (五)做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工作,通过形势分析、决策诠释、动态报道、典型宣传、深度报道等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企业员工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主体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作者:沈超来源:城市观察添加日期:11年01月16日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尽管各个城市发展条件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也不一致,但发展观却是相同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要使人类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发展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还要顾及人类的长久生存。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当代城市保持良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提供宜人居住条件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生态城市的理论溯源与研究成果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国外对生态城市的探索起源较早,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 E.Howard创建的“田园城市”学说,标志着近代生态城市思想的发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自那以后,健康城市、清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城市改造运动在西方兴起,促使生态城市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1984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认为,生态城市是指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以保证的一种人类聚居环境。1987年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将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从最初的简单的包括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调物种多样性的自然特征,发展到涉及城市社会公平、法律、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公众的生态意识等多方面的丰富体系。根据理查德?雷吉斯的观点,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在我国,对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生态专家提出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并从社会生态文明度、经济生态高效度和自然生态和谐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生态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等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常用术语,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用地结构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态城市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本文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近年,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和高速增长,正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资源和 环境使用模式。在此模式下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城市问题纷至沓来,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而生态园林城市是人居环境发展的高级阶段。建设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被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同年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成立;1986

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初进行试点工作,这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次具体实践。在江西宜春市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之后,我国在1996年至1999年期间又先后分四批开展15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生态省2个,生态地、市16个,生态县(市)l29个,其他7个。1996年,威海市提出了“不求规模,但求精美”的城市建设指导方针,并实践于“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态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生活质量文明化”,的总体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中。新世纪以来,上海、广州、厦门、宁波、哈尔滨、扬州、常州、成都、张家港、秦皇岛、唐山、襄樊、十堰、日照等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海南、贵州、山东、吉林、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了 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其中,中德两国开展的“扬州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合作研究就是一例。2006年4月,建设部筹划编订《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列人2006年度软科学研究课题。2006年8月7日,国务院在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也表示,要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些充分体现出我国人民对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的美好向往,可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和城市正在兴起一场生态变革。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生态理念,在城市发展中重塑城市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是: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使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土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避免因认识错位导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入误区。 一、城市农村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往往更多注重城市区域,轻视农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市,社会保障面覆盖城市。而在城市的农村区域,道路基本还没有实现硬化,环卫、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给水排水、消防等设施缺乏,相当一部分农村和农民,长期未享受公共财政的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还仅限于试点或起步阶段。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一些城市也大多倾向于将城区部分污染的企业迁到农村区域。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在 眼下,在我们的城市中,还时常听到满口流言和看到乱倒垃圾、乱泼脏水、随地吐痰等行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

关于如何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人口的迅速增多,而可用耕地以及其它不可再生资源的锐减,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等,城市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非常严峻的压力与挑战。建设生态城市是化解现代城市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已然成为了人们共同的诉求,生态城市也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生态城市不仅是人类为了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成果,也是人类在具备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居住环境的成果。所以,研究和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问题就成了完成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城市,不但是响应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行动举措,也符合了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些年以来通过社会上下一心的努力,很多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被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和谐,市民的生态观念正在形成,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可是,如今有些城市的资源环境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并未形成,不良的消费现象还很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积极的

发展培育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要素,有效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我们要了解生态城市的含义与特征,然后才能总结思考实现生态城市的手段。 生态城市的内在含义与特征 (一)生态城市的内在含义 生态城市属于城市生态化的发展结果,它的意思就是生态健康的城市,是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度发达,生态良性发展的居住形态,是人与自然以及城市相互结合成一个整体而产生的互惠体系。 (二)生态城市的主要的特征 生态城市和传统城市相比较,会存在下面几个特征: 1、和谐性,这里所说的和谐性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2、高效性,生态城市可以增强所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3、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理论思想的;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但注重环境的优美,还要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 5、区域性,生态城市是城乡一体的,它是一种区域概念。 二、通过改变生产发展方式,创立生态城市 改变生产发展方式是实现生态城市的核心要素。要特别提倡生态经济,主动的创建包含三大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首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需规避三方面误区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需规避三方面误区 2010-10-09 10:20 从9月28日至10月3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的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了解到,我国近几年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已经探索出若干别具特色的模式,值得推广。专家同时指出,现有的生态城市理念还需避免口号化,防止成为变相房地产项目,在中外合作的建设中需要注意学习对方的先进理念与技术。 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探索出三种模式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首先提出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整体性复合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各地生态城建设进入开发热潮,如与新加坡合作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与芬兰合作的北京门头沟中芬生态谷,与瑞典合作的江苏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在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各方专家对于中国各类生态城市样本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形成了三种典型模式。 第一,走中外绿色技术合作之路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模式”。 中新天津生态城环境局局长靳美珠说,中国与新加坡两国于2007签署合作协议,借鉴新加坡城建先进经验,预计在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土地上,用10年时间,在天津滨海新区基本建成一个国家级生态环保的宜居示范新城。“连续30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都是绿色建筑,采用智能化技术对房屋进行整体设计,

区域内90%以上出行都靠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了碳排放。”另外,中新生态城在建设中还整理废弃盐田,净化海水,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 第二,依托绿色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的“德州模式”。 德州市市长吴翠云说,山东德州在产业发展上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城,有着“中国太阳城”的美誉。目前,德州已经形成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和地缘热泵五大产业集群。光电相关企业已有120余家,年收入达到220亿元。全市每年向社会提供的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超过3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整个欧盟的总和,是北美的两倍多,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太阳能领域相关课题,德州占到了85%。现如今,德州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太阳能集热器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中心城区的交通信号灯、部分住宅小区、景区均使用太阳能灯累计超过1万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阳城景观。德州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1万吨。 第三,调整传统产业进行旧城改造的“门头沟模式”。 北京门头沟区区委书记刘云广介绍,位于北京西郊的门头沟区是我国五大无烟煤产区之一,区内煤矿储藏面积近700平方公里,占到全区总面积的一半。近年来,门头沟区逐步转向绿色低碳节能经济,254家乡镇煤矿在今年5月底前全部关闭。在旧城改造基础上,门头沟区与芬兰合作共建“中芬生态谷”,利用采石场挖空的山体,打造一座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低碳生态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城市问题纷至沓来。严峻的城市环境现状迫使人们反思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理念。城市人在不愿放弃城市便利舒适生活的同时,又希望拥有乡村宁静恬淡的生活。人们的这种意识,可以认为是生态城市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动力。这种思想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逐步形成的。到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城市的理念理论体系被正式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当前,世界上普遍认为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优途径,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聚居模式。 1、中国生态聚居思想的发展历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关心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国古代一般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称为“天人关系”。《易经》的作者提出了“天人合一”、“物我齐一”的自然观,赋予“天”以“人道”,即“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这种观点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既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就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原则。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也相当早,是世界公认的城市发源地之一。我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约在春秋之际,中国就基本上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在古代风水学中普遍涉及的“天人合一,负阴抱阳,坐南朝北,背山面水”,以及合理布局土地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古朴的自然生态观的体现。这一模式影响着我国几千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生态模式,支配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应用。这些思想虽然有些观点也包含了一些封建的因素在内,而且也没有形成系统,但在本质上,这些古朴的观点还是体现了生态价值理论的,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它对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建设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它也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们的前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近代,我国在20世纪初在生态城市思想与实践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后,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停滞不前后,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追踪国际的先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导读:本文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要机遇。从国际上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转型。从国内来看,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实施新的十年西部大开发,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城市。 一、生态文明 首先,生态它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存在着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所以我们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 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与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所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所以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虽我国一直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依然遭到严重的破坏,特针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一系列问题作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以期能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the nation's long-term future plans.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work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was still serious damage, in view of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分解

生态城市与人居环境关键技术设计 课程作业1 案例分析 姓名:卢程 班级:1334501 学号:1133450116 提交时间:2016年10月8日

基于生态示范的乡村公共空间修复 ——广州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设计 一、背景介绍 广州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位于广州市从化区莲麻村村委会附近,包括村委会前已经硬化的场坝及南侧的空地,基地面积670m2。项目于2015年7—8月开始设计,整体于11月竣工。接手项目时,村委会前场坝空间局促单调。缺少活动及休憩设施;南侧空地原为废弃鱼塘,由于地势低洼,周围多个雨水口汇集于此,造成常年积水加之垃圾倾倒遍地无人清理,成为影响周围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地块。 莲麻村近年实施雨水工程和管线铺设,但由于沿用建设城市的惯性思路,地面过度硬化,农村区域又缺少人员及时管理维护,每逢雨季,地表径流大面积滞留,无法及时存蓄下渗到周边的自然土壤。在推进现代化市政设施建设同时,设计中忽视必要的生态措施,使自然生态的乡村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依靠排水管道的雨洪管理方式不能完全“代谢”;由于硬质化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局域本底环境改变、本地植物凋零等生态问题。 二、项目概述 设计以水为切入点。针对场地问题,试图塑造亲切闲逸的邻水活动空间,重拾岭南乡村以水叙事的传统,探索乡村公共活动与生态景观的融合。 生态雨水花园设计将雨水对抗变为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广州地区降雨充沛、气候湿润的特点,形成雨季旱季差异性景观,将环境教育、生态示范与景观结合。 三、主要特点分析 1)通过打破场地边界,将鱼塘与村委会广场连接为一体,破除村委会的行政化印象,提升村委广场的亲和力;增加滨水活动及亲水空间,将原本局促的车行道转弯予以拓展,提高舒适度;植入景观构筑,改变原有视线焦点,将人的活动引入场地,丰富场地的空间形态。 2)运用海绵效应,就地化解矛盾。将雨水就地蓄留、就地消化旱涝问题,即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解决低洼地的积水问题。形成了洼地与高岗地相结合的“海绵”系统。将雨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 摘要: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城市 的紧迫性,并对如何构建生态城市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期缓解当前城市发展中的 问题,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议 引言 城市化加速发展,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 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为缓解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日益加剧的矛盾,我们要积极探索生态城市建设之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基本内涵与特征 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家杨诺斯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描绘的是一种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度发展、社 会生活和谐的理想城市状态。从内涵上讲,生态城市包含了人与自然环节协调以 及人与社会环境协调两方面的含义,它体现的是自然、经济、城市、科技、文化 之间的相互融合。具体的讲,生态城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文化意识层次,就是 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修养与道德品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使其自发维护生态 环境;二是社会功能层次,即增强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三是自然地理层次,即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与协调,环境和谐,实现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体现六点:第一,和谐性。生态城市的本质在于人与自 然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最主要的目标也是实现各方的和谐的发展。第二,可持续性。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应当是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城市,持续性包括社会的良性运行、经济的长远发展、自然资 源环境的绿色循环。第三,高效性。在生态城市中,资源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能量来源具有可持续性,废弃物也会循环再生,而且能源的利用不会产生环 境污染。第四,整体性。生态城市兼顾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整体效益,追 求的是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融洽和谐,生态城市的发 展建立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之下。第五,区域性。生态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生态环境的建设势必是在一片区域之中,那必然会对周围城市产生影响,同时周 围城市的发展也会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影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态城市 是一种城乡结合城市,必须融于区域之中,只有协调平衡的区域才会有和谐可持 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紧迫性 (一)人口过快增长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 人口密集是所有城市的普遍现象,而且人口数量还在不断激增,过快增长的 人口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城市人多地少,不得不一再 减少绿地、空地的面积,而建筑布局过于稠密,又会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供水 设施、排水设施、通讯设施、电力、医疗卫生设施都等公共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这都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碍。 (二)城市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问题急需改善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交通拥挤,且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多,城市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的浓度高居不下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随着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重要时期,矿产能源消耗强度大,消费规模也不断扩大,煤炭、 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也给我国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巨大挑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