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

又是什么原因呢?

【启发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地貌,多举实例说明)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讲述】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力)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投影下列表格,师生边讨论,边填写)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的是经过漫长时期缓慢进行的,有的却是在瞬间完成。(举例说明,也可让学生来举例)

【过渡】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

【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述】地壳是怎样产生运动的?是如何运动的?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讲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学生活动】课本P37思考题

【过渡】板块运动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即海陆变迁、造山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而我们常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讲述】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在山区河

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就是褶皱(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一般来说,背斜作用形成山地,向斜作用形成谷地,(投影以下表格)

是不是背斜的地质构造一定会形成山地,而向斜构造就一定形成谷地呢?请同学们来分析褶皱岩层的受力情况(投影或板图)

(指导学生分析向斜槽部B 和背斜顶部A 的受力情况,判断其岩性软硬,推断其形成的地形,

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举例说明)

(图中①~⑥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

【讲述】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

图七

图八

(图中1~4表

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

(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课本P39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强调断层与断裂的区别,在于岩体是否错动位移,举地形名称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在学习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后,可结合课本P40思考题在周末组织学生完成野外褶皱构造观察活动,事先制订活动计划,最后按要求写出野外考察报告。)

【过渡】上面我们所学习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进行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出来,可有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却是在瞬间就完成了的,如火山、地震活动。

【板书】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学生观察课本P40景观图,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小结】这些现象的形成是: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除了来自地球的内部以外,尚有另一种力,它来自地球的外部,即外力作用,它对地表形态进行雕刻,使地表更加多姿多彩,外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这我们在下一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3.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

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实验用具、主要外力作用的景观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除了内力作用的塑造,同时离不开外力作用的雕刻。

【板书】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讲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投影有关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学生阅读课本P41资料)

【过渡】外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呢?下面我们以陆地表面两种最常见、最普遍的外力——流水和风力为例看看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

【板书】(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流水侵蚀实验:

我这有一个梯型水槽,大约宽10~20厘米,这个水槽是由泡沫塑料做成的,槽两侧和底部是由黄土做成的沟谷,用一个塑料瓶子,盖子上打上几个小洞,将塑料瓶内的水通过小洞喷在黄土上,代表降雨,这些水汇集在水槽中,并流走,大家仔细观察一下:

(1)在流水的冲刷下,黄土会发生什么现象?

(2)在水槽的出口处,会发生什么现象?

(3)我喷水的水量加大,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大家将发生的现象和发生的过程讨论一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由于河流的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侧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这种作用越强。这些冲刷下来的泥沙,到了水槽口,由于口变宽,流速减慢,便将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阔平坦的堆积物。

【总结】(对学生的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河流在山区、高原流过时,河流不断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河流在入海口或入湖处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慢,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投影横断山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

在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形的形成如蘑菇石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过程相类似(投影风蚀蘑菇景观图)。大家都感受过风沙天气,特别是北方地区,这种现象更普遍。在干燥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少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投影沙漠景观图片)

投影以下表格,师生共同完成。

此外,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明显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课本P42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过渡】我们人类生活在地表上,其活动深受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又深刻地改变了地表外貌,地貌面成为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人类文化印迹最明显的场所。

【板书】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讲述】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的外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表形态。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投影以下资料)

【资料】人类社会主动地改变地表形态以发展生产的成功事例很多,最著名的有低地之国荷兰从公元13世纪开始的围海造田的壮举,数百年来他们共造了7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我国的先民很早就在治理河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传说时代的大禹治水开始,到先秦时期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等的三大水利工程。菲律宾人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就开始在山地营建种植水稻的梯田,巴纳韦地区的一处梯田总的垂直高差约1500米,所用的石料总体积超过埃及金字塔群的体积,成为人类纪元前的建筑奇观。

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中,负面影响深远的则是森林的破坏及与之相关的沙漠化(荒漠化)的扩大。人类诞生初期世界森林面积约90亿公顷,目前仅有28亿公顷。确认是人类活动导致大片森林毁坏的例子有西亚的两河流域(阿拉伯河流域)。美国对西部的开垦导致森林和草原破坏,之后产生环境灾难—“黑风暴”是近代史上的重要教训之一。

【讲述】从上述我们知道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否则的话,人类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自己熟悉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例子,分析其合理性。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在不断地进行,永不停息,时刻在改变地表形态。认识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 一、单选题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 完成下面小题。 1.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B.海平面间歇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D.地壳持续性下沉 2.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海底淤泥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风力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风力搬运、沉积 下面的左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右图示意左图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下图回答下面各题。 3.关于左图中河流和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南半球,湖泊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B.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淡水湖C.位于南半球,湖泊是河流的水源补给地D.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内流湖4.右图中岩石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为 A.岩浆岩Ⅱ、岩浆岩Ⅰ、沉积岩ⅡB.岩浆岩Ⅰ、岩浆岩Ⅱ、沉积岩Ⅱ

C.沉积岩Ⅱ、岩浆岩Ⅱ、岩浆岩ⅠD.岩浆岩Ⅱ、沉积岩Ⅱ、岩浆岩Ⅰ 河床地貌指河床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各种地表形态,包括河型、河床侵独地貌和河床堆积地貌。下图示意顺直微弯型河床平面形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河流向为自西向东,河床平面形态中可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A.边滩的平面形状B.深槽和边滩的相对位置 C.深槽的垂直深度D.浅滩和深槽的相对位置 6.河床中的微地貌 A.深槽的深浅取决于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 B.边滩的形态取决于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C.浅滩面积的大小只受河流流速的影响 D.深槽、浅滩、边滩的位置由河流流向决定 珠峰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具有无限的魅力。中国登山队多次顺利登顶珠峰,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当登顶珠峰时,最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是 A.①B.② C.③D.④ 8.该地貌景观所受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沉积作用B.冰川侵蚀作用 C.海水的侵蚀作用D.风力的堆积作用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段河流阶地分布示意图。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 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3、 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清洁的水资源却很有限。教学重点:认识地球表面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教学难点: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又极其有限的矛盾性。教学准备:、充气地球仪、纸盒、一瓶水、泥土、量筒等教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活动一生命之盒1、观察:生命之盒里有什么?2、交流:看到的东西。*教师提示生命之盒里装着地球万物生活、生存离不开的四种物质。活动二看图说一说1、观察:四幅不同的图片。2、 思考:这是地球上的哪种自然景观?3、 讨论:在这些地方生活着哪些动物?生长着哪些植物?4、 朗读儿歌: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类、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就是我们的地球。*课前搜集准备各种地貌图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表面自然景物的多样性。活动三海洋>陆地1、观察:充气地球仪。2、思考: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3、游戏:看看右手

拇指在哪里?(教师抛给学生充气地球仪,接住地球仪时学生观察自己的右手拇指位于海洋还是陆地,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记录游戏过程。)4、观察:从游戏结果发现了什么? 5、讨论:这样的游戏结果是巧合,还是有原因的? 6、交流:地球表面海洋大于陆地。*教师出示地球仪辅助学生观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的是右手拇指所在的位置。活动四我们真的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吗?1、 观察:世界上水资源的图片和世界上缺水地区的图片。2、 讨论:地球上的水资源那么丰富,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国家缺水呢?3、 交流:缺水的原因。(主要原因:绝大部分的水在海里是咸水,我们使用的是淡水。)4、 小结: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水资源却是很有限的。5、 观看:云南干旱的视频。6、 设计:节水小标语。*教师出示装有一定量的不同大小的量筒帮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有限。课前收集云南干旱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1、 水、土、空气、阳光2、 海洋>陆地教学反思:上完课后,随即进行了评课活动,听了专家和组内有经验的老师给出的建议和要求后,收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word教案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

【推进】那么怎样判断向斜和背斜呢?图2-14 ,我们发现背斜顶部被侵蚀后,露出的岩层比较(老),越往两边,岩层越新,我们尝试用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向斜和背斜,请大家用纸巾岩层探究一下,看看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我们用这个规律来判断一下刚才看到的这座山(多媒体演示),刚 才提的“为什么背斜成谷,向斜反而成山?”可以解决了吧? 解决问题一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一一地形倒置 C2地质构造的类型一一断层 【承接导入】我们看到这个视频。观察岩层出现了什么情况?震动一断裂一错位。 为什么会产生断层?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如果地层比较脆弱,受力发生了断裂错位,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这种情 况叫做“断层”。 想一想,断层和褶皱的受力有何异同?(褶皱是水平受挤压力,断层则拉力和挤压力都 可以形成。) (2)断层 【合作探究】如果两侧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部分会形成?(块状山、高地)下降部 分会形成?(谷地、低地) (动画演示)地垒、地堑,实例。 (板书)断层

【解决问题1】为什么甲村打不到 地下水?村民们找到了地质专家一一我们班的同学们, 大家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帮甲村回答这个问题。拿到这个案例我们想要知道什么?(地 质剖面图)如果有含水层,那么水会在向斜集聚还是在背斜集聚?如果有含油层呢?原 因是什么?你能得出结论吗? 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 是不是背斜一定有石油?(不一定,前提是有含油层。 【学以致用1】 假设你是工程师,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 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呢?(提示: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加 以考虑)背斜一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学以致用2】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示方案中,最适宜建大坝的是 沟谷,有时出现泉水和湖泊,所以断层对寻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断层处还经常 有断层瀑布和构造湖泊出现。) 【小试牛刀】 读图回答 (1 )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图中所 的构造为 ,理由是 (2 )该地区的地形为 地堑 中间相对下沉 盆地、谷地 渭河谷地、东非大地堑 D 地质构造的应用 ③ 建设大坝要考虑地质构造,不能建在断层和地壳不稳定地 发生断裂,不宜建大坝;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地壳稳定,有利于建大坝。 【学以致用3】 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带。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断层线上岩石抗侵蚀强度如何?侵蚀后形成? (解释:断层地带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 ,形成原因是 ①③ ④ ② 示地质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你怎么知道它是球形的?你见过地球吗?在哪里见过?亲眼见过吗? 2.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你们所见到的地球是宇航员从太空中拍下来的图片。那么,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①古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②古代中国人认为,天象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这就是“盖天说”的观点,也称为“天圆地方说”。但是,有人就设想,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地怎样连接起来呢?于是,又改为天与地并不相接,而是像一把伞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四周有八根柱子撑着。但是,八根柱子又在哪里呢?所以这种观点无法自圆其说。 ③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他开始提出地球是球形的。 ④因为条件限制,古代人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⑤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你有什么疑问?演示月食的过程。 ⑥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检验猜想和探究。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桐庐县富春江小学朱开琅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内容,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去过或年到过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转变;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丘陵、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两份报告单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地球仪,问:这个地球仪与我们以前看到的地球仪有什么不一样?(凹凸不平)说明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表面的地形》。”(课件出示课题) 2.你想了解本课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3.课件出示视频,学生欣赏,说说自己看到的地形。教师板书:海洋、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二)旅游活动,交流总结 1.教师谈话过渡: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五(3)班就是一个旅游团,我还请来了一位小导游。咱们跟着小导游出发吧! 2.提出本次旅游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我们的旅游绝不是仅仅看风景这么简单,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那里的地形是什么样的,那种地形的特点是什么。最后我们把我们旅游的收获汇报给全班的同学。 3.学生跟着小导游欣赏图片,了解当地的地形特点(完成报告单)。(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与文字) 地球表面的地形报告单 4.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及时补充(课件出示)。 5.巩固,加深印象: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属于什么地形。 (2)学生说说自己旅游去过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理由是什么。 (三)利用工具,应用解决 1.过渡语:对于我们熟悉的地方我们能知道那里是什么地形,可对于我们

第1章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一章地球环境 第一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一、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在5.1×108km2的地球表面积中,海洋面积3.61×108km2,约占71%,陆地面积1.49×108km2,约占29%。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为2.5∶1,海洋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至少在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故有的学者曾严肃地称地球为“水球”。 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主体的半球,海洋占90.5%而陆地面积极小,因而有水半球之称。从传统的南北两半球来看,陆地的2/3集中于北半球,占该半球面积的39.3%,其中只有20°—70°N间陆地面积(约6.02×107km2)略超过海洋面积(5.22×107km2)。在南半球,陆地只占总面积的19.1%。其中的30°—70°S,陆地只有7.30×106km2,而海洋面积达1.048×108km2。尤其是50°—60°S陆地只有2×105km2,而海洋面积达2.51×106km2,成为按纬度划分陆地面积最少的区域。 有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海陆分布的对蹠现象(antipodal)。如以四个古老大陆(加拿大、西伯利亚、南极和欧洲)做顶角作出一个四面体。则它们所对应的面分别为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实际上,地球大陆上任一点的对蹠点,95%以上可能是海洋。有些研究证明,海陆对蹠分布乃是随机性的表现。 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虽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分界,但实际上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合称亚欧大陆。所以也可以说全球共有六个大陆。亚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与南美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各以自己的海岸线为界。各大陆面积及其占全球陆地面积和全球面积的百分比如下: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襄樊五中地理组饶青莹 一、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 第1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2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三、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如何体现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编写了三节书,这三节书的内容要点及对应的课标要求列表如下: 从以上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三节书中,都包含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这一条要求。但在每一节书中对这条标准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教材第二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 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 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

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 提问: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 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 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 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类认识地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除了要学习古人为了探索科学的真理而不畏艰险的精神外,更要有一种怀疑精神,有怀疑才有创新。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考点要求: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知识回顾: 1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 质 构 造 及 苴 丿、 对 地 貌 影 响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影响 实例 形态 岩层顺序 地形 成因 褶 皱 断 层 地垒 地堑 3.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3. 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 B ?内力作用所致 考题探究: 右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 1?3题 1. 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 .背斜 C 2. 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选址丁处 .向斜 D .断层 B .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D ?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C ?岩浆活动所致 D ?外力作用 从甲列丁岩魁从港馳斷

4.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 —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若在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于—地;若要开采地下水,则应在地。 ⑵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採地区地険构适胡面示竄as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 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 。 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 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__________ (多项选择)A.渭河谷地 B .长江三峡 C .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__ 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图中的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理由是 根据岩层露头的新老关系判断,图上的地质构造是,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石灰石砂岩花倒坯等窩维地扁界掩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块状 (2)绘图:在地垒一侧箭头向上画,地堑一侧箭头向下画。(3)AC (4)① 该处为向斜

第6课时 地球的形状 教案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第6课时地球的形状 【教材简析】 《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形,同时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科学概念。而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重回古人探究时代,设问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环节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环节二尝试用模拟实验证明“球形”说的猜想,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进行观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环节三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实地测试,学生尝试“航海”一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环节四,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状。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教学重难点】 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船模、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 小组:地球模型、船模、手电筒、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2.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更得益于古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 3.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 4.古人是如何不走出地球探究地球形状呢?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受限于哪些条件?(预设: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5.今天我们走近古人,和他们共探地球的形状。(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探索:地球的形状 (一)猜想:天圆地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2017版新教材)

2017教科版新教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画出地貌特征并分析交流地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课前准备: PPT课件、地行模型组件、各色彩泥、透明塑料板、网格纸、白纸、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各种各样的地貌风景图,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风景都位于哪里。老师做简单介绍:这些美丽的景色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结合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地貌的概括。 3.多媒体出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地球呈现出风度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初步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二、授新 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构成了地球上的气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固体,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液体。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经过了45.4亿年,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分组讨论 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地形地貌,请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 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指导学生进行地形地貌的归纳总结: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湖泊等。 三、地形模型 1.模型概念 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仿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word教案 一、重点和考点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明白得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要紧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刻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进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状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状的观点。 6、明白得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阻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把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二)考试说明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要紧是。它要紧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要紧是。它对地表形状的塑造要紧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阻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势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岩石能够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那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现在,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 A.多1个 B.多2个 C.少1个 D.少2个 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 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沙漠 B.沼泽 C.海洋 D.苔原

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 球形状的一些问题。(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学 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 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就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 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 (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就是什么形状的呢? 2、您就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就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就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就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学设计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风景照片(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介绍本单元的单元前言,让生了解单元学习的内容。(生看书2分钟)

2.本单元主要学习地形,及它们是否发生过变化等,今天来学习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3.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问:从图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 ①平坦的田野②橘海③白云山 4.联系前言的知识,现在大家知道了特点却不知道地形,先来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地形,再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地形,好吗?设计意图: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门知道地球的各种地形,本单元将要进行哪些知识。 二、地球表面的地形 1.出示今天要学习的六种地形(配图片)。 要求:每一种地形介绍要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并适时联系前面的三个地方,是什么地形。 2.教师补充介绍。 生发言后,做适时补充。 3.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峡谷: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 4.结合各种地形特点,得出橘海——盆地,白云山——丘陵。 找出我们家乡还有什么地方与这些地形相一直的呢?

湘教版新版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湘教版(2019新版)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0·辽宁抚顺一中期末)图1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1.按河谷发育程度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阶段④所示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岩浆喷出 D.流水沉积 (2019·山西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图2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23.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堆积 D.海浪侵蚀 4.有关该河流地貌发育的说法,可信的是() A.因堆积作用强,南岸阶地地势高 B.平水期流量稳定,对河岸冲刷强 C.洪水期过后,河漫滩因淤积增高 D.河水向东流,造成北岸侵蚀后退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读图3“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5-6题。 图3 5.图中灾害类型是()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6.该类型灾害()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2020·江西南昌二中高一月考)沙漠中竖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图4为塔岩荒漠景观,据此完成7—9题。 图4 7.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8.该地形成塔岩和荒漠的条件是()

①气候湿润②气候干早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④植被茂密⑤多大风天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9.上述地貌最可能分布于() A.湖南、江西 B.云南、贵州 C.内蒙古、新疆 D.河南、山东 (2020·湖北沙市中学高一期末)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种典型地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5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图”,完成10-11题。 图5 10.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1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2020·山东临沂重点中学高一联考)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6,完成12-13题。 图6 12.“蓝窗”景观属于()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蚀地貌 D.山岳地貌 13.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某种地形景观图(如图7),完成14-15题。 图7 14.形成该种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地壳运动 15.该种地形在我国哪个地区分布最为普遍()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2020·河北安平中学高二月考)读黄准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如图8),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8 (1)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考点要求: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知识回顾: 1、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影响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影响实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 褶 皱 断 层 地垒 地堑 3.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考题探究: 右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2.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3.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

4.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若在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于__地;若要开采地下水,则应在__地。 ⑵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5.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处的地形属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6.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图中的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理由是 根据岩层露头的新老关系判断,图上的地质构造是,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2、地球的表面 设计理念: 本课是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材给出了一些典型的地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特点介绍认识到地球的不同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课中将地貌画出来,让学生经历地图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绘制地形图,将学生的绘图能力推进到更高的一个水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资料。 2、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 地貌特点;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教师简单介绍。 2、提问: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3、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只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4、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做出来呢? 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3、分组做地表模型。 4、讲述: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材料就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到各组去参观。 5、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地形图。 1、谈话:我想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地表模型描在这张透明胶片上,你们愿意吗? 2、讲解:这个透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现在,让我们在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 5、学生讨论、交流。 6、汇报,教师总结。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要完全照地面的大小画,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低如或是做成地球仪。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2、学生观察、指出。 五、看图说地表特征并用平面图记录。 1、谈话:地图和地球仪可以表现地形变化和地形特征,你们不但要学会看图、看地球仪,还要学会看地形照片,并用平面图把它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看地表航拍照片,提问:在这张照片上,地表有什么特征吗? 3、学生观看照片,发言交流。 4、讨论:怎样把这张照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画出平面地形图。 六、认识测绘技术的发展。 1、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2、出示几张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3、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4、教师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地表模型——画地形图 教后记: 主备人:周远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