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文化遗址

古文化遗址

古文化遗址
古文化遗址

古文化遗址

炭村遗址、宋金战场遗址、南阳村遗址、乔家村遗址、贺兰村遗址、王家村遗址、下窑堡遗址、永安村遗址、郑国渠遗址、盘龙湾遗址。

古墓碑

符令奇墓、张鸣歧墓、禅师法堂墓、刘尚墓、李兴墓、淮南公主墓、李光弼墓、汉太上皇陵、汉瓦棺先生墓、杨爵墓、王贲墓、张紞墓、唐节愍太子墓、齐兴墓、尚书冢、乌古伦速可墓、梁悦墓、梅附马冢、孙丕扬墓、西魏永陵、平原公主墓、赵信墓和留古、刘集、觅子圪垯庙及米家原、永安村、华朱、双富村、吕村、淡村、大樊、仇石、仇家、南刘、赵家、北刘、五冢洼、米家村、小惠村、簸掌、王寮、施家、华阳、皇甫、贺兰、佛家、吕家、柯村、王家等地带的无名冢。

石刻及其它

朝武当山碑、佛说金刚经幢、般若波罗密经幢、游师雄碑、李正芳墓志、常家石佛、北甫范家石狮、施家石狮、高庙碑、北甫刘西碑、北甫学校石狮、同孟千佛碑、魏陵石马、妙觉寺碑、景物图、明道学校碑、党堡宝禅院碑、全道观碑、三条沟药王庙碑、广缘寺碑、“仁里”字版、齐兴墓碑、大杨村宝泉禅院碑、杨孺人节孝碑、韩石坡墓志、方井碑、九天太乙圣母庙碑、“凤翔千仞”碑、坛山安众寺碑、徐同民先生永思碑、永隆造像碑、立诚中学教育宗旨石匾、通川镇书院碑、由东朝武当山碑、怀阳城石碑、“寓兵于农”字版、华朱石供桌、东新陀罗尼经幢、由西墓志、冯家村墓志、石刻佛龛、怀阳关印碑、由西造像、由东陀罗尼经幢、地狱图、莱公渠碑、石造像、石牛、淡村石碑、富平舆地图清凉寺碑、石门庙造像碑、鸿雁村八棱碑、两门村造像碑、两门村石香炉、玉虚观碑、观频山诗字版、张青云碑、马张寺石狮、频山庙碑、高文林频泉祷雨碑、杨仲父墓表、笃祜残碑、杨公安墓碣、创建美原书院碑、张元佑墓表、南陵赵堡石狮、涧头双龙石、宫里镇方碑、道符刻石、四圣像、魁星像、复刻虞恭公墓志、柴峪造像碑等。

富平县文物古迹表

富平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4月29日公布

┃ 名称┃ 特征┃朝代┃ 地址┃

┃宝塔┃7层┃唐代┃ 美原镇┃

┃ 宝塔┃7层┃唐代┃ 县城西郊┃

┃石佛像┃高约4尺┃唐代┃ 南董村常家┃

┃符璘碑┃柳公权书┃唐代┃ 文庙内┃

┃四以碑┃傅青主书┃明末┃ 文庙内┃

┃ 名称┃ 特征┃朝代┃ 地址

┃李因笃墓志┃ ┃清初┃ 薛镇韩家村

┃定陵┃唐中宗墓,有石人、石狮、石马┃唐代┃ 宫里

┃游师雄题字石刻┃长方形┃宋代┃流曲完小内西院

┃元陵┃唐代宗墓┃唐代┃ 庄里┃

┃丰陵┃唐顺宗墓┃唐代┃ 曹村┃

┃章陵┃唐文宗墓,有石人、石马┃唐代┃ 雷村石马道

┃简陵┃唐懿宗墓,有石马、石人┃唐代┃ 庄里侯家山

┃李光弼碑┃ ┃唐代┃ 文庙

┃造像┃粗糙┃北魏┃ 王寮镇小学┃

┃造像(2块) ┃刻有花纹┃北魏┃ 华朱小学

┃宇文泰墓碑┃高10尺,下被毁┃宋朝┃ 宫里桥

┃千佛像┃已断┃北魏┃ 留古皇甫村

┃铜像┃被据掉一只手┃金朝┃ 麻市坡

┃铜像┃坐像,手搭膝盖┃ ┃ 美原

┃佛寿碑┃ ┃元代┃ 富平中学

┃神庙碑┃大顺国永昌三年┃ ┃ 西上官村

┃造像┃8尺高┃北魏┃ 西上官西闾村

┃石像(5个) ┃立像┃北魏┃ 旧县初小

┃田日需神道碑┃大字两行,李天生书┃清代┃ 董村西北路旁

┃太照壁┃“兔比马大”残雕┃明初┃ 美原东门外

┃纪念碑┃朝拜武当山记┃清代┃ 美原南庙

┃长陵碑┃北魏文帝长陵西魏文帝永陵之误┃清代┃ 留古镇东南原

┃西魏文帝墓(永陵) ┃ ┃ 西魏┃ 留古镇东南原

┃王翦墓┃ ┃秦代┃ 到贤镇东门外

┃ 王翦墓碑┃ ┃ 清代┃ 到贤镇东门外

┃李光弼墓┃ ┃唐代┃ 庄里别家村

┃唐槐┃尉迟敬德拴马处┃唐代┃洗马台(东岳庙) ┃造像(8块) ┃ ┃北魏┃ 莲湖小学

┃八棱碑(3块) ┃ ┃北魏┃ 莲湖小学

┃离别南湖书院书、石刻┃方形┃清代┃ 莲湖小学

┃八棱碑┃ ┃北魏┃贺兰关赵家初小

┃石佛┃立像┃ ┃县城西南石佛原

┃ 名称┃ 特征┃朝代┃ 地址┃

┃铁佛┃高丈二┃金代┃ 觅子南张堡┃

┃薄太后庙┃泥像┃清代┃ 县东下庙┃

┃千佛石碑┃高8尺┃ ┃ 旧县初小┃

┃宝峰寺┃ ┃ ┃ 白庙乡┃

┃菩萨山寺┃ ┃ ┃ 雷古坊┃

┃造像(3块) ┃ ┃北魏┃ 仇村石家┃

┃富平县城┃城势高竣、古窑桥寨┃明初┃ ┃

┃匾对联┃木刻┃清初┃ 县城西圣佛寺┃

┃铁钟┃ ┃明代┃县城西圣佛寺┃

富平县文物古迹

1.王翦墓

王翦,战国末年秦国名将。频阳东乡(今富平美原镇千口村)人。用兵多谋善断,屡立战功。先后率兵攻破赵国、燕国,灭掉楚国。公元前224年,率兵击楚,楚国集中全国兵力抵抗。他采用坚壁不出,屯兵练武,以逸待劳的战略,结果大败楚军,占领楚国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后又率军渡江,平定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其后,被封武成侯。其子王贲、其孙王离均以战功著名于世。

王翦墓在富平县东北约20公里的到贤乡巨贤村。墓为长方形,南北较长,东西稍窄,高约9米,周长136米,顶部平坦。墓西约180米,南北列有有6座小冢,传说冢里埋着六国王侯的衣冠、书籍和俘虏等,是为了表彰王翦统一中国的战功而修的。现六冢已平,仅留遗迹。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西魏文帝永陵

西魏文帝元宝炬陵墓。位于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大冢堡北。元宝炬,北魏孝文帝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北魏宣武帝时期,元愉对朝廷的腐败政治不满,被软禁在宗正寺。北魏正始四年(506)元宝炬出生,次年其父因被诬告谋反而被杀。宣武帝死后得到平反。孝明帝对他十分赏识,提升为直阁将军。永熙二年(533)晋升太保、尚书令等职。后因高欢反叛,永熙三年随孝武帝入关,投奔宇文泰,拜太宰、录尚书事。大同元年(535)底宇文泰鸠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次年正月登基,改年号为大统,建立了西魏政权。宇文泰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西魏军政大权实际操纵其手。元宝炬只不过是个傀儡皇帝,但他能与宇文泰默契配合。在位期间,东、西魏之间互相声讨,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宇文泰能注意内部改革,大统元年任用苏绰改革,十六年又进行军事改革,还注意弥合鲜卑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的关系,西魏政治日趋稳固,力量渐可与东魏抗衡,强迫文帝与柔然族通婚,从而达到边境的安宁。十七年三月庚戌死于乾安殿,四月葬于永陵,谥文皇帝。陵高13米,周长230米,其上平坦如殿基状。陵园原有大量石刻,为我国早期石刻艺术作品中稀有的代表作。现存陕西省博物馆的有石人、石兽多件;陵园内有石兽一只。与文帝合葬的有帝后乙弗氏、郁久闾氏。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北周文帝成陵

北周文帝宇文泰陵墓。位于富平县宫里镇街道小学院内。公元557年,宇文泰子宇文觉

代西魏称帝,国号周,都长安,史称北周。宇文泰于556年病逝,追尊文帝。成陵建于西魏恭帝三年(556)十月,为文帝与元皇后合葬陵。成陵为平地起冢,封土高12米,周长142.8米。宋初建庙于陵前,赵孚书碑记其事,可惜文革中被砸,今仅存残碑数十块。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写的“北周文帝成陵”现存于陵冢南侧缺口东崖下。

4.唐五陵

(1)唐代宗元陵

唐代宗李豫陵墓。位于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庄里乡檀山上。李豫在安史之乱后随父亲肃宗在灵武召集军队,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他联合回纥兵马,打击叛军,多次取胜。至德二年(757),与郭子仪率朔方军及回纥、西域军队15万,收复了两京,回师长安,受封楚王。乾元元年(758)三月封成王,四月立为太子。宝应元年(762),肃宗患病,李豫监国,引起张良娣后宫集团不满,李辅国、程元振诛杀后宫集团主要成员,拥李豫登上帝位。即位初,李豫再次借回纥兵击败史朝义,收复洛阳。大历十四年(779)驾崩,葬元陵。陵园内现存石刻8件:蹲狮5尊,石人2尊,翼马1匹。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唐顺宗丰陵

唐顺宗李诵陵墓。位于富平县曹村乡陵前村北金瓮山上。李诵为唐德宗李适之子,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即位,同年8月退位,次年病死,葬丰陵。丰陵原有大量石刻,先后多次被盗,现仅存石刻5件:石碑一、南神门华表一、石狮三。陪葬墓一座。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唐文宗章陵

唐文宗李昂陵墓。位于安于富平县齐村乡支沟村天乳山上。李昂为穆宗子,敬宗弟,827-840年在位。章陵有陪葬墓一座。陵园原有大量石刻,文革中毁坏,今存南神门石刻4件:华表1对,残马1匹,石人一尊。

(4)唐懿宗简陵

唐懿宗李漼陵墓。位于富平县西北长青乡山西村虎头山上。简陵原有大量石刻,为唐后期代表作,文革中被毁,现存石刻17件:石马6件,蹲狮7尊,石人4尊。

(5)唐中宗定陵

唐中宗李显陵墓。位于富平县宫里乡三凤村凤凰山上。李显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景龙四年(710)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同年11月葬定陵。这里的三座墨青石岩山峰互相联系,并与一道半圆形山梁通接,好像一只飞翔的凤凰,因此又名“凤凰山”。陵园为

长方形,地势北高南低,为多层台地,陵墓在最高点。有四门。陵前现存蹲狮3尊,石人2尊,石马1匹。陵区另有王妃、太子、公主、驸马墓15座陪葬墓。

富平县庙宇与古塔

第一节庙宇

古建筑中坛庙仅存4处,明代建筑工艺,只能看到主体轮廓。城隍庙献殿,檐折瓦落,倾圯堪虑(1987年已拆除)。锦屏山秦王(翦)将军庙,亦在风雨飘摇中。

文庙大成殿位于老县城,明洪武三年(1370)建。毁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大地震。万历元年(1573)重建。经万历八年(1580)至民国30年(1941)11次修缮,1954年和1964年县人民政府两次修缮。大殿台基东西宽21.4米,南北长16.6米,高1.5米。殿厦为歇山顶、五楹,共宽17.7米,进深12.7米,砖木土结构。曾为县广播电视局驻地,1989年县文管会移入。

武庙后殿位于老县城关帝庙巷北端。明成化二年(1466)建。经历次重修。殿基高0.8米,东西宽17.4米,南北长10.3米。殿厦为硬山顶,五楹共宽17.4米,进深7.6米,砖土木结构。县地方志办公室、县党史办公室现住院内。

城隍庙献殿位于老县城正街东端北侧。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万历间和清顺治至光绪年间多次修缮。殿基东西宽20.5米,南北长16.7米,高0.5米。殿厦为歇山顶,五楹共宽16.7米,进深13.5米。今为县剧团宿舍。

王翦庙位于今白庙乡西部将军山巅,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建。经清康熙至民国29年(1940)先后多次重修。砖石土木结构,硬山顶,小三楹,东西宽6.7米,南北进深7.40米。庙厦和庙碑三块尚存。

第二节古塔

圣佛寺唐塔位于富平县城西郊中山原巅,七级八角空心型,青砖筑成。基层周长18米,第一级正南石额阴刻“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14字;第六级正南石额阴刻“大乘妙法莲花经法花会上菩萨”14字。创建于唐代元和(806~820)年间。清康熙五年(1666)最后一次修葺,今仍巍然矗立。

法源寺唐塔位于今美原镇西街的法源寺故址。唐咸亨二年(671)建置美原县后创修。历代至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 ,屡经修缮。青砖砌筑,仿木结构,七级八角中空,工艺精巧。外周围长29米,壁厚1.75米。历千余年多次地震,塔体剥蚀倾斜。

万斛寺唐塔位于今峪岭乡万斛寺故址的万斛山巅。塔为砖土结构,正方形,塔基西北角有破坏。寺碑全毁,县志无记载。

富平县佛像文物

铁佛像在今觅子乡铁佛寺故址。寺建于金代,后屡修屡毁,仅存一尊铁佛像。造像和莲台一火合铸, 莲台分上下两层,下层高8 厘米,为八角形,角距84厘米;上层高37厘米,周铸莲瓣32枚,分内外两层。造像高5.8 米, 头有发髻,两耳垂肩,丰鬓隆准,露齿垂目,神态恬静。右手上举微低于肩,无名指内曲,掌心向前。左手举至胸侧,稍高于肘,俯掌,拇指与小指自然上

跷,袈裟下缘飘拂莲台。袒胸跣足,岿然屹立。莲台正面、背面和袈裟绉折下镶字板三处,冶铸阳文和镌刻阴文,说明像造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二月二十日,同年五月树像竣工。塑像工匠雷冲、金火匠工祁忠、施主富平县令杨思聪、武盛将军李富及妻李宜人、韩四法师、祁法师和当地群众王氏等32人,其中妇女占半数。

铁观音像在今觅子乡姚北堡正东观音寺故址。观音像为盘膝坐势,两手置前怀,高0.77米,漆彩完整。据碑记,为明铸。

铁铸像在今东上官乡定国寺故址。立像,高2.3米,头、两手、两脚为铜铸。跣足,闭口,目微闭俯视。“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铜造像在今美原镇东街路北府君庙内,系美原镇东寺移此。铜像高2.95米,肩宽1.50米,头部周长1.25米。坐势、无冠、微笑、衣战袍、左手置膝端,右手于胸前腹前握玉带、赤足,神态自然。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

富平县帝王陵

西汉万年陵

西汉刘执嘉(?~前193) 沛县(江苏省)人,刘邦之父。邦即位,尊为太上皇,葬于万年陵(在今富平县吕村乡断原)。分栎阳县境置万年县,为奉陵邑。陵高约12米,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6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封土久遭破坏,顶呈凹形,习称“八角冢”。冢南存清建陵碑一座,正中隶书“汉太上皇陵”。陵西北20余米处一大冢,传为昭陵后墓。1980年陕西省文物普查后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魏文帝永陵

元宝炬(?~551) 本拓跋氏,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北魏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姓元氏。孝武帝元修西迁长安,史称西魏。宝炬为宏之孙,京兆元渝之子,为宇文泰立为帝,史称西魏文帝,都长安,年号大统。与东魏分据长江以北原北魏领土。陵在今富平县留古乡大冢何家村东北,高15.4米,周长230米,陵园占地6670平方米。与其后乙弗氏、郁久闾氏合葬,称永陵。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文帝成陵

宇文泰(507~556) 一名黑獭,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曾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继贺拨岳之后,据关中。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他拥帝与高欢相拒。专制西魏朝政,改革官制,颁行均田,创立府兵制。死后,子觉代魏,建立北周,追尊为文帝,与元皇后合葬成陵。在今富平县宫里乡学校内。现存清建陵碑,正中阴刻隶书“北周文帝成陵”。陵冢呈圆锥形,高约8米,周长149米。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中宗定陵

李显(656~710) 唐高宗李治第七子,弘道元年(683)即帝位。未两月,被其母武则天废为庐陵王。神龙元年(705)复即帝位。景龙四年(710),被皇后韦氏、女安乐公主毒死,谥号中宗,葬于定陵,在今富平县宫里乡凤凰山中峰。陵园南北约3公里,东西约4公里,周长约10公里。历代屡遭破坏盗掘,“文化大革命”后,仅存石狮、石人各1尊。节愍太子李重俊(中宗第三子)附葬定陵,墓在宫里乡南陵村刘北堡西北。冢高2.6米,周长136米。现存石狮、石人各1尊。

唐代宗元陵

李豫(726~779) 唐肃宗李亨长子。安禄山乱起,长安陷落,从肃宗聚兵灵武,与郭子仪、李光弼收复两京,平安史乱。宝应元年(762)即帝位,临朝18年。大历十四年(779)葬于元陵。在今富平县庄里与齐村乡之间的坛山之阳,依山为陵,封阙开阔。

唐顺宗丰陵

李诵(761~806) 唐德宗李适长子,储位24年。贞元二十年(804),患中风不语症,翌年即位。元和元年(806)病殁,葬于丰陵。在今富平县曹村乡金瓮山南,依山为冢,陵基高约800米。

唐文宗章陵

李昂(809~840) 唐穆宗李恒次子,宝历二年(826)即位。年33暴卒,葬于章陵。在今富平县雷村与齐村乡之间的天乳山之阳。

唐懿宗简陵

李漼(833~874) 唐宣宗李忱长子,年27即帝位。骄奢淫逸,迷信佛事,民穷财尽,国势日衰。卒年41岁,葬于简陵。在今富平长春乡紫金山阳。

唐高祖(李渊)献陵陪葬墓群

唐李渊献陵(当地称沙冢陵) 在三原县境,陪葬墓群则占据了富平县今吕村乡(旧称荆山原)全境。故有民谣一首:“荆山原头四季青,松柏苍苍映太空,狐兔兢窜百鸟叫,墓冢嵬嵬罕人踪”。据《唐会要·陪陵名位》载:献陵附陪:楚国太妃万氏,襄邑王神符等合计25墓。“文化大革命”前,这些墓群中,除李神符墓前有唐碑一通外,其余皆为无名冢。据1981年3月1日调查:吕村乡褚原、留招等10村堡,东上官乡焦村、双富两村,合计58墓,已平毁33处,封土残存的25处,大大超过《唐会要·陪陵名位》所载数目。现存与已毁坟墓的封土,全为夯筑堆起,十分坚固,规模宏大,非民间坟墓。被毁墓中出土的墓志、陶俑等文物,证实全属献陵陪葬墓。

彭王李元则墓李元则,唐高祖子,贞观中为遂州都督,后为澶州刺史。卒谥思,故墓碑称彭思王。墓在富平县今吕村乡南庄村东南250处,封土残存。

襄邑王李神符墓李神符,唐太祖李虎之孙,高祖时任并州总管,战颉利可汗有功,迁扬州大都督,封襄邑王。卒谥恭。墓在彭王李元则墓东南40米。

虢王李凤暨刘妃合葬墓李凤,李渊第十五子,封虢王。历任邓、虢等7州使持节诸军事刺史,食邑万户。史称贪暴。与刘妃合葬,墓在富平县吕村乡北吕堡西350米处。1973年发掘,出土文物有墓志、石册书、石椁、唐三彩、鎏金饰物、铜镫、琉璃珠、陶俑、壁画等数百件,运藏陕西省博物馆。

房陵大长公主墓房陵大长公主是李渊第六女。墓在富平县吕村乡双宝村北偏西250米处。1977年发掘,出土文物有墓志、石椁、石门、壁画、陶俑等数百件。壁画揭取运藏陕西省博物馆,其它文物藏县文管所。

淮南大长公主与驸马封言道合葬墓淮南大长公主是李渊的第十二女。墓在富平县东上官乡焦村堡正南300米六条道村西北处。1978年发现墓志,证实是淮南大长公主与附马封言道合葬,献陵陪葬墓之一,封土半残。

富平县历代名人墓葬

秦王翦墓在富平县到贤乡永和村北界。墓冢南北较长,东西稍窄,高约7米,周长136米,顶部平坦,墓西约百余米,南北排列六冢,传为藏六国图书,或为用以表彰翦统一六国的象征性标志,等考。清嘉庆十一年(1806)墓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秦王贲墓在富平县美原镇南千口村张家、王家两堡北界,呈长方形,高4米,周长118米,封土顶部南北长13米,东西宽4米,“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成马鞍形。

汉赤眉大王冢西汉末年,赤眉军入长安,有众30万,为刘秀围击,樊崇降,起义失败。冢

在富平县城关乡曹马堡通往大牛村的路旁。旧时清明节,常有群众前往扫墓。墓今已毁。

唐李光弼、李光进墓李光弼(708~764),营州柳城(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初任河西节度副使等职。平安史叛乱有功,与郭子仪并称唐中兴名将。曾镇压浙东袁晁起义军。广德二年(764)死于徐州,年57岁,葬于富平县觅子乡别家堡西北约1公里处。李光进,光弼弟。肃宗朝与李辅国并掌兵权,任御史大夫,迁渭北节度使,封凉国公。死赠司空,葬于光弼墓西侧。两墓久淤地下,颜真卿书墓碑,北宋建李公祠及墓园石雕等文物,已无踪迹。

唐符令奇、符璘墓符令奇、符璘(?~798)父子。代宗时同为田悦裨将。悦叛唐,令奇全家为悦族杀。李怀光叛唐,璘从马燧讨平。父子俱葬于富平县今齐村乡白家北圪垯原头。今墓园仅留令奇冢。

唐梁悦墓梁悦,本县人,故居今在流曲镇梁家堡。秦杲杀其父,悦杀杲,复父仇后自首,当时仅杖一百,流循州(广东东部惠东地)。后世以悦纯孝,为其立祠于墓。墓地在今流曲镇梁家村西。

唐韩仲良墓韩仲良,三原人。武德(618~625)初,与定律令,官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封颖川定公。永徽六年(655)三月,葬于今富平县淡村乡古西堡正南半里处。墓高2.3米,周长23米,墓碑尚在。

五代楚国李彦温墓李彦温,故居在今富平县曹村乡尚书村。仕楚,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墓在村西南2.5里处。

金李兴墓李兴,山东曲阜人,仕金为大将。元军入关,兴以陕西行省降。葬于富平庄里镇南午村杨家堡西南约200余米处。墓久淤,碑露圭首,篆书“大金朝故陕西行省李公神道碑”。

金徒单镒墓徒单镒,本名按出,金上京路人。金宣宗(1213~1223)时为左丞相,封广平郡王。葬于富平县今到贤乡界首村东南200米处。墓碑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金乌古伦速可墓乌古伦速可,金宁武将军,拜司成侯,镇耀州。忽必烈改元,义不就征,落籍富平县今流曲乡,更姓李,为流曲东川李姓之始。墓在今到贤镇东北约1公里处。

元赵信墓位于富平县齐村乡方井堡北、新义村东侧。墓碑正书:“故授陕西行省提副扎领石匠提领赵信之墓,元至正元年(1341)子赵斌立石”。“文化大革命”中墓、碑均毁。

元张敏墓张敏,元进士。历官陕西省左司郎中,死赠秘书监丞。墓在富平县今美原镇西北200米处,已毁。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立碑尚在,字迹已不清。

明张紞墓张紞,敏长子,墓在其父冢南3里。

明杨爵墓在富平县今老庙乡笃祜村六甲城东南1里处。墓碑、神道碑、诰命碑俱存。

明李恕墓李恕,明弘治进士。历迁贵州左参议。墓在富平县今流曲镇东川河西李堡东,久淤地下。嘉靖间立碑三通,仅有碑首露地面。

明李宗枢墓李宗枢.恕第三子,嘉靖进士。历任御史,巡抚中州,有风裁。墓在其父墓西,久淤地下,碑首露地面。

明孙丕扬墓孙丕扬葬于流曲镇城北约1里处 ,冢高6米,周长29米。墓、碑、牌坊均毁。

明朱国栋墓朱国栋,明天启进士。任户科给事中时,敢于两劾部臣,五劾巡抚,请更时政奏议,激切中理。历授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等职。葬于富平县华朱乡东新村,墓、碑已毁。

清朱廷璟墓朱廷璟,国栋子 ,清顺治进士。历任豫省河北、粤西左江分守道等职,所至有政绩。墓在富平县华朱乡华朱东堡正北一里半处。冢高4.5米,周长25米。墓志碑存华朱学校。

清赵兆麟墓赵兆麟,明崇祯举人。入清,授郧阳巡抚、都察院副都御史。御寇、济饥,建城、垦荒,兴文教,辑《襄(湖北襄阳 )志》、著《春秋点注》等书。墓在富平县杜村镇东南。墓与石刻均毁。

清袁廓宇墓袁廓宇,清初为洪承畴参政监军,历授七省漕储道,在沅(州府)八年,以政绩升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墓在今南社乡袁家桥,“文化大革命”中与石刻并毁。

清李因笃墓墓在富平县薛镇土木坊西南2里处。碑、冢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清张青云墓张青云,葬于富平县薛镇乡马张寺村。墓高5.7米,周长28米。“文化大革命”中被破棺焚尸,墓志、神道碑存。

民国焦子静墓在富平县今东上官乡焦家堡南,毁于“文化大革命”中。1981年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拨款修复,竖“焦子静先生之墓”碑。

民国张鹏一墓在富平县今齐村乡董家庄南堡。

富平县墓碑、墓志文物

《观身经》、《永仙观碑》、《田尊师德行颂》一石三文正面1~8行为《观身经》文,题“三皇内景弟子永仙观主兼检校奉先(蒲城)等县威仪田名德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第九行题“《大唐京兆府美原县永仙观碑文》,朝散大夫兼丹州(宜川)别驾上柱国兰陵(枣庄市)萧森字从政撰并模集王右军书”。唐天宝二年(743)四月下浣(下旬)立;碑阴为《田尊师德行颂》,内供奉惟光书。应为大历六年(771)刻。碑在美原镇东街路南初中学校(永仙观旧址),原高1.92米,宽0.82米,厚0.20米。现坏为五块,字迹模湖,尚可辨认。

“凤翔千仞”碣在今齐村乡方井学校,明杨爵书。帽、座、身完整。碑身高 1.37米,正方柱形,每面宽0.68米,全碑阴刻行草书。正面行书:“凤翔千仞”四大字。右侧行书:“关中高士韩双台 ,独把功名等草莱,胸次悠然忘物我,聊呼童冠与徘徊。”左侧行书:“一子耕农二子儒,数犁春雨五车书。主人杯盏微醺后,逸士传中访友于。” 背面行书:“丘园步履迥尘埃,一段超然襟抱开。眼底乾坤都是乐,不从此外更安排。” 下角落款“爵题”两字。“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

张振海德教碣在今雷村街西头路北埝上,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五月立,杨彬撰文、张清廉书丹。尊师重教之碑。

王树章碑在今宫里乡北陵桥上堡东南三官庙故址东南隅,清同治十三年(1874)立,贺瑞麟撰文并书。碑文述王树章舍身救兄事。

杨孺人节孝碑杨孺人节碑在今齐村乡董家庄南堡东南80米东西大路北侧,孔子2474年(民国12年、1923)张鹏一立,康有为书。

邵力子德政碑在今觅子镇西圪垯庙旧址。六棱柱形,高2.3米,周长1.5米。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日西圪垯庙各社组织会祀5~7天,交流物资。邵为陕西省政府主席时,谒黄陵归途与会,得知课税过重,批准减轻税额,群众感戴,民国24年(1935),立碑志其德政。

信义千秋碑在今留古乡庙刘堡正南一公里,民国29年(1940)9月立。下寨乔堡孙保善撰文,马亚时行书,刘浚刊石。碑高2.27米,宽0.8米。

韩仲良墓碑在今淡村乡古西堡东南郊韩仲良墓园。碑高2.75米,宽1.53米,厚O.3米,题额“大唐太子少保上柱国颍川定公之碑”15字。碑面阴刻文字32行,每行60字,字大3厘米,实刻1745字,147字已不可辨识。清光绪《富平县志》记载:“定公韩仲良碑,永徽六年三月立,于志宁撰文,王行满正书”。“良,韩瑗之父,《唐书》作仲良,盖碑举名,而传及其字也。官终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

李光弼神道碑在文庙前院西侧,唐广德二年(764)十一月立。碑高3.92米, 宽1.25米,厚0.4米,篆额:“大唐太尉兼侍中临淮武穆王赠太保李公神道碑”二十字。颜真卿撰文,张少悌行书。清乾隆《富平县志》记载:“旧在觅子店,前令孙如兰天启二年任移文庙内,漫灭不可识,惟碑额字刻完好。”1956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义阳郡王符璘碑 1956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在齐村乡街子村仁里堡北

原,清代移至老县城文庙前院东测。柳公权书。碑身断为两截,高3.3米,宽1.08米,厚0.28米。碑头无篆额,阴刻楷书31行,每行62字,实刻1 678字,102字已不能辨识。据清光绪《富平县唐符璘碑局部拓片

赵信墓碑在今齐村乡方井堡王志元之弟家中,元至正元年(1341)立。墓碑中行大字正书:“赵信之墓。”上款题“故授陕西行省提副扎领石匠提领”十四字,下款题书“元至正元年子赵斌立石”。碑身高1.22米,宽0.65米,厚0.17米。为富平石刻工艺发展与工匠社会地位变更的历史见证。

明故资政大夫吏部尚书张紞墓碑今存富平县文管所。碑身高1.88米,宽0.85米,厚0.25米。碑面楷书25行、每行70字,实刻1069字。

杨爵墓碑、诰命碑在今老庙乡笃祜村六甲城东南约一华里杨氏墓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月立。吏部尚书胡松题“大明关西夫子杨伯修墓”。碑阴为崇祯年间,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国事撰神道碑。高2.20米,宽0.67米,厚0.20米。明隆庆元年(1567)正月十七日另立诰命碑一座,尚存。

唐故彭国太妃王氏墓志 1973年冬季发现于吕村乡刘招村学校西邻饲养室井旁,次年春季运藏陕西省博物馆。阴刻楷书21行、每行24字,实刻448字,字大2厘米,字迹有破损。碑文记载:“大唐故彭国太妃王氏墓志铭并序”。志》载,该碑建于唐大和七年(833)。“文化大革命”中被粉碎,拓片存县文管所。

唐故房陵大长公主墓志存县文管所。唐咸亨四年(673)十月二十一日制。篆书:“大唐房陵大长公主墓志铭”11字,志石铭文并序镌刻30行,每行30字,实刻809字。

唐故虢王李凤墓志 1973年冬出土,次年春运藏陕西省博物馆。志石与志盖俱完整。志盖长1.24米,宽1.22 米,四杀厚0.10米,盖边厚0.11米,四杀与盖边均刻有蔓草花纹。志盖线刻篆书6行、每行6字,共36字。文载:“大唐故使持节青州诸军事、行青州刺史、上柱国、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虢庄王墓志之铭并序。”

唐故虢王妃刘氏墓志存陕西省博物馆。1973年出土于李凤墓。仅志石一方,长、宽各O.88米,厚0.12米,阴刻楷书36行,每行36字,共1240字。四杀刻蔓草纹饰,花纹风格、书法及文体与李凤墓志同。

唐故淮南大长公主墓志存县文管所。志石与志盖同大,正方形,每边长1.15米,四周线刻花纹。志盖厚0.20米,四杀宽15公分,线刻花纹。中方每边长0.75米,线刻。篆书“唐故淮南大长公主墓志”10字,楷书墓志铭并序,共48行,每行48字。

清故张青云墓志存县文管所。志石、志盖同大,正方形盒状,每边长0.58米,篆盖阴刻“振威将军楠亭张公暨配吴夫人墓志”15字,字大10厘米。志石阴刻楷书26行,每行26字,实刻571字,字大1.5厘米。张青云在任广东陆路提督时,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为抗英名将。

节孝胡母吴太孺人墓志存县文管所。志盖已失,志石正方形,边长O.71米,厚O.08米。阴刻楷书29行、每行30字,实刻777字。张鹏一撰文,高树基篆盖,寇遐书丹。

胡太公墓志铭藏县文管所。墓志石与盖同大,正方形,边长0. 90米。志盖篆书“富平胡公墓志铭”8字,字大19厘米。志石草书26行,每行26字,实刻646字,字大3厘米。余杭章炳麟撰文,三原于右任书丹,太谷赵铁山篆盖,关中郭希安刻字。

富平县造像碑

审广造像碑在莲湖学校内,北魏永平三年(510)六月造。碑高1.16米,宽0.54米,厚0.4米。四面各有浮雕3个,正面阴刻魏书70余字,大约3厘米。上层为审广等7人祖孙姓名,下层叙述碑建于“永平三年六月十一日北地郡”及建碑的意义。背面线雕送行图一幅,

主人袍褂阔袖、骑马扬鞭后望,侍者举伞后随,伞缘挂两灯笼。左有一冠戴宽袍者,鞭马行急。后一俑者,回身举左足踢右手牵引的骆驼。驼背搭一行囊,遇踢受惊仰头后退。有一官样人物骑马前驱,右有一兽同向疾驰,两只麋鹿被驱,向前急奔。骑者回头后望,一手执马缰,一手扬旗示意前进。

审广造像碑背面局部拓片

李苏造像碑在今华朱乡华朱堡学校,系北朝文物。共有造像12尊,阴刻文字“费县令李苏”等字尚清楚。

西魏富平令锜氏造像题名碑在莲湖学校,碑高1.45米,宽O.65米,厚0.15米,碑面造像分四层:第一层正中为造像,右侧造像题名“富平令王庵祖”,左侧造像题名“邑师锜双祖”;第二层中间为巨型莲座莲花长明灯,右侧造像题名“但官锜泉举”、“侍者石珍”,左侧题名“侍者□幕”;第三层造像题名:“平雪田践周”、“平僧锜神洛”、“但官锜息山”、“邑正锜远洛”、“邑子王宾兴”;第四层造像题名“邑子锜阳生”、“邑子锜景洛”、“邑子锜神岳”、“邑子锜常冬”。浮雕像均着长袍阔袖,冠戴各异,高19~20厘米。碑左右两侧各阴刻北魏书,叙文中有“曾祖锜寅、祖锜恭、父锜元、伯锜丞、锜荆”、“皇帝西逃、西征游军”、“华山太守富平县功曹”,“正光二年六有廿日北地郡富平县”“锜恭仁全家大小一百□□□二十九口竭家所珍减割……造石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历劫”文字。为北魏文物。

西魏富平县主尊锜马仁家属造像题名碑存莲湖学校。碑高1.15米,宽0. 55米,厚0.25米。四面有造像及文字。正面雕刻分四层:第一层正中为莲座宝灯图,左右为狮、虎蹲踞;第二

层正中造像题名为“道民富平县主尊锜马仁”与“弟甑生”;左、右及第三、四层,男女

造像题名16座,像高17厘米。背面雕刻为四层:第一层正中为莲座宝盆献供图,左、右为莲

座石鼓、及狮虎驯侍图;第二层左为车马送行图,中间及右为侍者柴扉迎候图;第三、四层

造像16尊,各高17厘米,均各题名。碑左侧面雕刻四层:第一层为莲座宝盆献供图;第二层

为魏书8行,行14字,字大2.5厘米,文字中有“道民锜马仁,知善可崇,知德可舍”句;下两

层共造像八尊。碑右侧刻像五层,所题皆女名。

大统造像碑在今宫里乡石家堡学校教室,西魏大统三年(537)十月十日造。碑高1.15米,四面有造像及文字。上部浮雕三层,下部为线雕。

隋蒙钟拔造像碑存莲湖学校,碑高1米,宽0.45米。碑面线雕四层:第一层有六尊头像

从云中露出,下为浮雕3像,右侧为一僧装者侍立;第二层正中为莲座宝盆献供图,左右两

侧为狮虎对视图;第三层左为牛车送行图,右为一骑马者命仆打伞迎接图,正中题书“亡

姑夫县乘望夫蒙钟拔、像主亡姑钳耳女体”;第四层为四女像相对立,腰束长裙,手持莲枝,其一露足。

隋氏造像碑存莲湖学校,高1.05米,宽0.28米。雕刻四层:第一层有四尊头像显露

云表,下为一造像,高18厘米;第二层正中为莲座宝盆献供图像,左右为牛羊对伴状;第三

层为两佛各坐蒲团,周饰莲瓣;第四层造像四尊,题名□妻□神妃、□母雷明姬□元钳耳神□、□息□钳耳方贵。

隋比丘造像题名碑存莲湖学校,高1米,宽0.4米。雕刻分四层:第一层刻殿檐悬挂饰物,下有造像三尊,高17~20厘米;第二层正中为莲座宝盘献供图像,左右两侧为猛禽雄狮

侍卫图;第三层,为五像坐龛中莲饰蒲团上,面部表情各异;第四层有站像六尊,题名为

“叔祖洪善、门师比丘昙另、门师比丘优女、登祖要侯国,伯祖□□□祖父供秀□”。均

手举莲枝,并提灯笼,秃头僧装。

富平县文化遗址

县境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始于1956年。1962年,续有发现。遗址勘测,多以灰层、灰坑与陶

片、石器的遗存分布,确定范围大小、文化层深浅和形成时期,已定的12处遗址,从极少量的

动物骨化石、较多量的陶片、石器的色、纹、形状等综合观察,最远不超过新石器早期文化

的遗存;部分釉陶、彩陶残片,则应为新石器文化晚期或以后的器物。

富平县古文化遗址简表

┏━━━━┳━━━━━━━━━┳━━━━━━━━━┳━━━━━━━━━┳━━━

━┳━━━━━━━━━┓

┃名称┃ 位置┃ 发现时间┃ 规模┃现状

┃ 备注┃

┣━━━━╋━━━━━━━━━╋━━━━━━━━━╋━━━━━━━━━╋━━━

━╋━━━━━━━━━┫

┃ ┃赵氏河南岸┃1956年发现,1980 ┃灰层不均匀分┃ ┃大量陶片、动物骨┃

┃盘龙湾┃ ┃年复查,似为新石┃布约十处,50万┃未发掘

┃化石、石器碎片残┃

┃ ┃河湾中段┃ ┃ ┃ ┃ ┃

┃ ┃ ┃器时代各期文化┃平方米范围┃ ┃片、附图1、2、3。┃

┣━━━━╋━━━━━━━━━╋━━━━━━━━━╋━━━━━━━━━╋━━━

━╋━━━━━━━━━┫

┃ ┃县治老城北门外┃ ┃ ┃ ┃ ┃

┃ ┃东测到东门口、温┃ ┃ ┃ ┃ ┃

┃窑桥寨┃ ┃1959年发现陶片┃ ┃未发掘

┃附图4 ┃

┃ ┃泉河南、南湖北丰┃ ┃ ┃ ┃ ┃

┃ ┃河西┃ ┃ ┃ ┃ ┃

┣━━━━╋━━━━━━━━━╋━━━━━━━━━╋━━━━━━━━━╋━━━

━╋━━━━━━━━━┫

┃ ┃王寮乡南阳村西┃ ┃ ┃ ┃ ┃

┃南阳村┃北一里,温泉河东┃1958年发现灰┃ ┃未发掘

┃附图5 ┃

┃ ┃ ┃土,陶片┃ ┃ ┃ ┃

┃ ┃沿冲积区┃ ┃ ┃ ┃ ┃

┣━━━━╋━━━━━━━━━╋━━━━━━━━━╋━━━━━━━━━╋━━━

━╋━━━━━━━━━┫

┃ ┃留古乡下寨郭桥┃1958年发现,新石┃ ┃ ┃ ┃

┃五寨┃堡与上寨三村西, ┃器时代文化遗址, ┃ ┃未发掘

┃附图6 ┃

┃ ┃温泉河东岸一带┃出土多种陶片┃ ┃ ┃ ┃

┣━━━━╋━━━━━━━━━╋━━━━━━━━━╋━━━━━━━━━╋━━━

━╋━━━━━━━━━┫

┃ ┃窦村西门外北部, ┃ ┃ ┃

┃ ┃

┃窦村┃ ┃1956年发现陶片┃ ┃未发掘

┃附图7 ┃

┃ ┃丰河东侧┃ ┃ ┃

┃ ┃

┣━━━━╋━━━━━━━━━╋━━━━━━━━━╋━━━━━━━━━╋━━━

━╋━━━━━━━━━┫

┃┃留古乡贺兰观堡┃1958年发现,新石┃ ┃

┃ ┃

┃贺兰观┃西南,温泉河东岸┃器时代文化遣址, ┃ ┃未发掘

┃附图8 ┃

┃ ┃灰沟┃ ┃ ┃

┃ ┃

┃ ┃ ┃出土多种陶片,大┃ ┃

┃ ┃

┃ ┃ ┃片灰层┃ ┃

┃ ┃

┣━━━━╋━━━━━━━━━╋━━━━━━━━━╋━━━━━━━━━╋━━━

━╋━━━━━━━━━┫

┃ ┃长春乡下窑堡西、┃1962年后连续发┃石器有石釜、石┃

┃ ┃

┃ ┃民联渠以东,南至┃现灰层、灰堆,石┃刀、石球、陶器、┃ ┃ ┃

┃下窑堡┃冷庙嘴东南,东约┃器、骨针和陶片┃有粗沙陶、细沙┃

┃ ┃

┃ ┃200米,西北约┃等, ┃陶、红陶、黑彩┃未发掘

┃附图9 ┃

┃ ┃300米┃系新石器时代文┃绘陶、尖底器、┃ ┃ ┃

┃ ┃ ┃化遣址┃陶鬲等┃ ┃ ┃

┣━━━━╋━━━━━━━━━╋━━━━━━━━━╋━━━━━━━━━╋━━━

━╋━━━━━━━━━┫

┃ ┃洪水乡绫李沟东┃ ┃ ┃ ┃ ┃

┃ ┃北一华里坡台地, ┃1958年发现新石┃ ┃ ┃ ┃

┃绫李沟┃ ┃ ┃ ┃未发掘

┃附图10 ┃

┃ ┃东临石川河淤积┃器时代陶片等┃ ┃ ┃ ┃

┣━━━━╋━━━━━━━━━╋━━━━━━━━━╋━━━━━━━━━╋━━━

━╋━━━━━━━━━┫

┃ ┃庄里镇永安东南┃1956年发现,新石┃ ┃ ┃ ┃

┃永安村┃ ┃器时代文化遗址, ┃有红陶片、尖底┃未发掘

┃附图11 ┃

┃ ┃葫芦包原头至神┃ ┃ ┃ ┃ ┃

┃ ┃芝坊,西临温┃ ┃器碎片、灶痕等┃ ┃ ┃

┃ ┃泉河上原故道┃地面呈黑褐色┃ ┃

┃ ┃

┣━━━━╋━━━━━━━━━╋━━━━━━━━━╋━━━━━━━━━╋━━━

━╋━━━━━━━━━┫

┃ ┃刘集镇东台台王┃1958年发现大片┃ ┃ ┃ ┃

┃王家村┃家村北、卤川故┃灰坡,出土文物有┃ ┃未发掘

┃附图12 ┃

┃ ┃道南岸┃各种陶片┃ ┃ ┃ ┃

┣━━━━╋━━━━━━━━━╋━━━━━━━━━╋━━━━━━━━━╋━━━

━╋━━━━━━━━━┫

┃ ┃流曲乡炭村张家┃1958年发现,1980 ┃ ┃ ┃ ┃

┃炭村┃堡西南,顺阳河故┃年又出土大批文┃ ┃未发掘

┃附图13 ┃

┃ ┃道北测┃物┃ ┃ ┃ ┃

┣━━━━╋━━━━━━━━━╋━━━━━━━━━╋━━━━━━━━━╋━━━

━╋━━━━━━━━━┫

┃ ┃薛镇乡湾里堡北┃“文化大革命”时┃ ┃ ┃ ┃

┃湾里堡┃部,当赵老峪口北┃发现大量灰堆、┃ ┃ ┃ ┃

┃ ┃ ┃石器、有石刀、石┃ ┃未发掘

┃ ┃

┃ ┃侧,河道东崖头┃ ┃ ┃ ┃ ┃

┃ ┃ ┃锛等┃ ┃ ┃ ┃

┗━━━━┻━━━━━━━━━┻━━━━━━━━━┻━━━━━━━━━┻━━━

━┻━━━━━━━━━┛

盘龙湾文化遣址,在淡村乡盘龙湾赵氏河南岸河湾中段。1956年发现,1980年8月中旬复查。东自张家桥东侧,西至南李村东,北至赵氏河南岸断崖,南迄盘龙学校以东,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500米,呈长方形的50 万平方米内,有显露的灰坑集中区约10处。灰坑大小不一,其面积多在8~16平方米之间,文化层(灰层)深度从1米到2米不等。由于历史上地面的各种变动,遗址的南半部已有破坏或扰动,北半部约25万平方米的范围未遭扰动。遗址上面,现为耕地。附近土质有红壤土、灰粘土、棕油土,间见砾石。

遗址内出土的文物有尖底红陶壳1只,两耳已残,高28厘米,腹径17厘米,口径3.5厘米,上部表面有斜向平行饰纹,几何形状较规整(在张家桥发现)。粗绳纹,陶片(在张家桥发现)。粗绳纹红陶片、粗绳纹棕陶片,均为平行纹,绳纹,间隙较宽。半月形动物骨刮削器、细绳纹陶片、网纹陶片、平行纹陶片、动物骨化石、粗陶器、细陶器、彩陶器、棕色釉陶器等。

彩陶片的图案多呈红底、深褐色几何形纹饰;有些陶片质地细密,表面光润,硬度与火侯已接近瓷器。观察棕釉陶片和彩陶片的质地,应晚于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各期文化;但粗绳纹陶片、动物骨化石以及石器的形状,似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中且有后世的古窑遗迹混入。作为古代烧制陶器的古窑集中地带,或古文化不同时期的重叠层看,似较接近。

盘龙湾文化遗址标本采样简表

┏━━━┳━━━━━━━━━━━━━┳━━━━━━━┳━━━━━━━━━━━━

┳━━━━━━━━━┓

┃编号┃ 类型┃ 位置┃ 特征┃ 残陶器示意图┃

┣━━━╋━━━━━━━━━━━━━╋━━━━━━━╋━━━━━━━━━━━━

╋━━━━━━━━━┫

┃ 1 ┃ 陶片┃ 张南村东┃ 红陶粗绳纹┃ ┃

┣━━━╋━━━━━━━━━━━━━╋━━━━━━━╋━━━━━━━━━━━━

┫ ┃

┃ 2 ┃ 陶片┃ 张南村崖上┃ 棕色陶片、细绳纹红陶┃ 张南出土之陶壶┃

┣━━━╋━━━━━━━━━━━━━╋━━━━━━━╋━━━━━━━━━━━━

┫ ┃

┃ ┃ ┃ ┃ ┃ 红陶质地较细┃

┃ 3 ┃ 石器、陶片┃ 张南村以西┃ 约为莫氏硬度5细陶┃ ┃

┣━━━╋━━━━━━━━━━━━━╋━━━━━━━╋━━━━━━━━━━━━

┫ ┃

┃ 4 ┃彩陶片、褐色陶片、灰陶环┃ 张南村以西┃ 红褐┃ ┃

┣━━━╋━━━━━━━━━━━━━╋━━━━━━━╋━━━━━━━━━━━━

┫ ┃

┃ 5 ┃ 棕陶环、砂质褐陶┃ 南李村东┃ 细绳纹┃ ┃

┣━━━╋━━━━━━━━━━━━━╋━━━━━━━╋━━━━━━━━━━━━

┫ ┃

┃ 6 ┃ 石器、红陶、灰陶┃ 南李村东┃ ┃ ┃

┣━━━╋━━━━━━━━━━━━━╋━━━━━━━╋━━━━━━━━━━━━

┫ ┃

┃ 7 ┃石器、骨化石、灰黄色彩陶┃ 南李村以东┃ 胫骨及下颌骨、臼齿┃

K8 残陶片┃

┣━━━╋━━━━━━━━━━━━━╋━━━━━━━╋━━━━━━━━━━━━

┫ ┃

┃ 8 ┃ 陶片、红陶、釉陶片┃ 遗址南部┃ 粗网状绳纹釉为棕色┃ ┃

┗━━━┻━━━━━━━━━━━━━┻━━━━━━━┻━━━━━━━━━━━━

┻━━━━━━━━━┛

邯郸历史文化景点

邯郸历史文化景点 邯郸位于冀鲁豫交界处,它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都城,在汉代是当时有名的五大都会之一。邯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璀璨,邯郸有“成语之乡”的美称,邯郸学步、完璧归赵、黄粱美梦、负荆请罪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就诞生在这里,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名胜古迹500余处,今天就来看介绍一下其中一部分: 1、赵王城亦称赵都宫城,位于河北邯郸市西南,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王城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据记载,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把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历经八王,共158年,至赵王迁八年(前228年)为秦国所占。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从此毁坏,以后逐渐变为废墟。这座古城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仍雄伟壮观,它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

墙,内部有布局严整、星罗棋布的建筑基台,地下有面积较大的十几处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门遗迹多处。 西城比较完整,近正方形,边长约1420米,遗址上现存五座大土台,其中部偏南有一座长285米,宽265米,高19米的“龙台”,是当时宫殿主体建筑基址。 东城与西城仅一墙之隔,南北最长处1442米,东西最宽处926米,城内中部偏南尚存南北对峙的两大土台,相传是赵王阅兵点将的“南将台”和“北将台”,两台之间及南北均有地下夯土基址。 北城为不规整的正方形,除西墙南段地面尚有部分残墙外,其余仅有地下墙址。遗址西部的土台,面积仅次于“龙台”,与西墙外侧的土台东西对峙,也是一组殿宇建筑群基址。 2、将军岭,位于涉县。1986年后,因刘伯承、徐向前元帅,黄镇、李达、王新亭上将等原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人的骨灰相继撒在这座山冈上,将军岭由此得名。将军岭下的惊人发现——长平之战遗址。 3、古武当山,道教历史史山,位于武安市西北的太行山深处,距邯郸市70公里。山顶有一唐代古碑上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 4、响堂寺石窟,邯郸市西南部。它最初开凿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以后,

中国史前文明

中国史前文明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发现,目前发现的遗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旧石器时代指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指距今一万年左右到四千年左右的时期。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距今2万~10万年间浙江宁绍平原是越族人发展的一个基地。 距今1.5万年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越族人几次大规模迁徙。 以下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主要文化遗存简单记略: 距今1万年左右,有一支越过钱塘江进入今浙西和苏南丘陵地带生息繁衍创造了马家浜文化。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萌芽于公元前8000~6000年前后,发展于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辉煌于公元前4000~2500年前后,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这一时期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玉石器通称为红山文化。 贾湖遗址贾湖遗址的地层比较单纯,主要为裴李岗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BC7000—BC5800年,距今9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

兰陵县古文化遗址

社会百科 兰陵县古文化遗址 王岭遗址 该遗址为兰陵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位于兰陵县下村乡王岭村东北米,双河水库东岸,东西米,南北米,文化层堆积厚约米,采集标本有石核、刮削器以及动物化石等。 南吴庄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长城镇南吴庄村南约米处。遗址中间高四周低,东西、南北各约米,文化堆积厚约米。地表采集标本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火成岩打制的舌状器,龙山文化的夹砂黑陶罐,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足,汉代的灰陶罐等。 于官庄遗址 该遗址跨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兰陵镇于官庄村北及村内,东西南北各约米,现遗址的三分之二为村落所覆盖。地表采集标本有北辛文化的夹砂红陶鼎足、大汶口文化的夹砂鼎足、龙山鬲足、商周鬲口沿、汉代板瓦片等。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子古遗址 该遗址跨新石器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为沂沭河流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两处新石器北辛文化遗存之一,位于兰陵县向城镇城子村内及村后,总体形状为梯状高台,东西、南北各约米。地表采集有北辛文化夹砂褐陶圆柱高

鼎足、大汶口文化夹砂红褐陶鼎足等,遗址出土汉代“治河赏”陶罐和铁剑等文物。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湖子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南桥镇小湖子村南米处,南距江苏邳州大墩子文化遗址米,总体形状为土丘式高台,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地表采集的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鼎足,商周盆口沿,汉代筒瓦等。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高尧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庄坞镇东高尧村南,前高尧村(原名寺前村)北,东靠武河总体形状为土丘式高台,最高点高出地面约米,东西米,南北米,地表采集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鬲足,龙山黑陶口沿,商周鬲足等。年,东高尧村张吉祥在此挖地窖时曾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属国家一级文物,为临沂市文物馆镇馆之宝),年月清理发现大汶口时期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两座,出土罐、匾、背壶等一批铜器,同时发现晋墓一座。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杨官庄遗址 该遗址跨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至民国仍有居民居住,被誉为“沂蒙山地区年前的村落”。位于兰陵县神山镇后杨官庄村北约米,燕子河东侧,遗址分布呈椭圆形,东西约米,南北宽约米。 年月,为配合枣(庄)临(沂)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铜器、铁器等余件文物。陶器除大量陶片外,可辨器物有鼎、盆、罐、甗、碗、豆、鬹、觯形壶、

汉唐古郡-泰州简介

汉唐古郡-泰州简介 简介 泰州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古代泰州与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应,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境内各辖地大多历史悠久,汉置海陵县,五代设泰兴、兴化县,明置靖江县。周秦时代,今泰州即称海阳。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前置海陵县,东晋设海陵郡,海陵时与金陵(南京)、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齐名华夏。 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义,因名“泰州”,沿袭至今。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地理坐标位置为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120°33′:西面连接扬州市、北面和东北毗邻盐城市、东面紧依南通市、南面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以及镇江市所辖扬中市隔江相望。泰州引江河集引、排、航等功能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的莱茵河”。古泰州城与水紧密相连,城内外水网密布,街渠相依,形成了以稻河为南北长轴,两座城池为其双翼,外城河与城内的玉带河交错环绕,水绕城、城抱水、街河并行、水城一体的城市格局,因其形似凤凰,泰州又有凤凰城之别称。 泰州是江苏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古文化遗址,西汉初开凿的古运盐河遗址。战国时期的昭阳墓,《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墓,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墓,南京吏部左侍郎储山雚墓等亦在泰州。此外还有始建于东晋的江淮名刹光孝寺,唐建明修的南山寺大雄宝殿和城隍庙,明建清修的庆云寺、东岳庙、胡安定祠堂、岳飞生祠、崇儒祠、胡公书院、马洲书院、襟江书院和扬郡试院。古典园林有日涉园和李园,另有郑板桥、刘熙载、刘国钧等故居。泰州的风景名胜颇具特色,有垛田风光、孤山风景区、泰山公园、梅兰芳公园、东河风景区等。泰州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工贸城市。 泰州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淡水产品、优质银杏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兴化市被国家环保局认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姜堰市被江苏省认定为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市),姜堰市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泰州工业经济基础雄厚。现有各类工业企业3.4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83家,形成以机电、化工、纺织、食品、轻工、医药、建材等为主体的支柱行业。全市近100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56个产品的产销量居全国同行前三位,17个产品成为“单打冠军”,涌现了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陵光集团、中丹集团、兴达钢帘线、新世纪造船等一批销售突破10亿元或利税过亿元企业。其中,春兰(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50家企业集团之一,扬子江药业集团规模总量和效益指标自1996年起连续7年在全省同行蝉联榜首。泰州又是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城市。南宋抗金,明代抗倭,鸦片战争期间群众抗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陈毅三进泰州,新四军黄桥决战,苏中七战七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也都发生在泰州。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七战七捷纪念碑,中共江浙区委泰兴独立支部旧址,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处旧址,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旧址(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白马庙诞生。)等都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泰州和各市(区)文物单位征集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历商、周、汉、六朝、宋、元至明、清的珍贵陶瓷,明代服饰,明、清字画,故宫档案等文物1.3万多件,国家级珍贵文物达千件以上。还有数百件革命文物收藏在各有关纪念馆。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工作,修缮大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3处,文物管理机构4个,博物馆2家,纪念馆7家。

中国古都名胜与文化(自己整理)

此为本人自己整理查找的,考到了很多,需要的同学自己参考。 什么是古都? 1、时间上,应当是较为长久的。 2、空间上,其古代遗址应当能够确指,并与当代相关城市相近。 3、性质:是一个不受外来控制的、独立王朝或政权的政治中心所在。 八大古都 西安、洛阳、安阳、郑州、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依据:在中国的历史上,八大古都都是主干王朝的都城,在时间,空间上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故其有代表性,具有影响力。 古都北京 主要时期: 1、先秦燕国都邑:蓟 2、辽陪都南京:燕京析津府 3、金中都:燕京,1149年后为都。 4、元大都:忽必烈1260抵中都,1267建大都。 5、明北京城:永乐19年即1421年以后为都。 6、清北京城:顺治元年即1644年~1911。 古都西安 西安曾经是12朝古都,其为都的时间千年以上,主要有以下统一王朝: 1、西周:丰镐 2、秦:咸阳 3、西汉:长安 4、隋:大兴 5、唐:长安 古都洛阳 主要时期: 夏中晚期:二里头遗址 商:西亳(偃师) 周:洛邑 东汉:雒阳 曹魏西晋:洛阳 北魏:洛阳 隋唐东都:洛阳 北宋西京:洛阳 古都郑州 主要时期: 1、文明肇始 轩辕故里(新郑西山古城) 禹都阳城(登封王城岗遗址)

2、夏启、少康之都(新密新砦遗址--夏邑);还有巩义、荥阳等地都有遗址(公元前2070~)。 3、商汤亳都(郑州商城,3600年前) 4、郑韩故都(新郑) 古都安阳 (一)地理特点: 地处洹漳流域,由安阳和邺组成。 (二)主要时期: 1、殷商:公元前1300年第20王盘庚迁至北蒙,叫做“殷”(今安阳小屯),以后8代12王为都254年。 2、曹魏邺都 3、十六国时期的邺都 4、南北朝时代的邺都 古都开封 主要时期: 1、夏都:老丘(陈留镇国都里村) 2、战国魏:大梁,公元前365年。 3、五代时期:后梁的东京、后晋后汉后周的东都。 4、北宋东京:开封 5、金朝南京:汴京 6、明初北京:大梁 古都南京 主要时期: 1、东吴:229年建都建业。 2、东晋:317年都建康。 3、南朝(宋齐梁陈)420年都建康。 4、十国时期的南唐,937年都金陵,称江宁府。 5、明初都城:南京应天府,又称京师。 古都杭州 主要时期: 1、五代十国时期吴越:923年都杭州。 2、南宋:1138年正式都临安府。 古都迁徙特点 宋代以前,由西向东,南宋以后,南北交替的大十字迁徙,最后定都北京,是经济发展及民族融合的结果。 古都布局与规划 (1)平面布局:方正型;自然型 (2)城市规划: 1、以宫殿建筑为中心 2、中轴对称

文化遗址案例探究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管理学案例探究 文产一班 20110401111 李代营

指导老师:任丹 20111208

案例探究(A case study) --家乡的文化遗址(Cultural relics) ◆探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作为一名刚接触管理学以及文化资源学的大一新生,自然对探究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而且我最热爱的家乡有值得我们深刻探究的内容,因此我并没有把这次探究当成是老师布置的一次作业,而是我心里本来就非常期盼、非常愿意的家乡描述。 ◆探究目的(Research purposes):通过此次探究,将自己学习到的管理学知识应用到最基本的生活中去,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其次,认真描述家乡的文化产业管理实况,完成自己一直的想法。 ◆探究对象(Research objects):大敦子遗址、白马寺遗址。 ◆探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 No1.我的家乡(My hometown):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位于江苏省的最北部,与山东省临沂市接壤。较于苏南,经济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很落后,而且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于该产业的管理不到位,人们的文化欣赏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No2.遗址基本概况(The relics’ basic information ):

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一里的高地上,方圆80余亩,高4.5米。1963年进行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出墓葬四十四座,还有窑穴、窑等遗迹。1966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又清理出三百座墓葬及居住遗迹等。根据底层堆积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为青莲岗文化早期的遗存。上文化层还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分别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下层的陶器少数的泥质陶外施红色陶衣,发现很少的彩陶片,为钵和碗,是在砖黄色地上绘红色花纹,有直线、曲线、复道弧线等花纹,图案疏朗。大墩子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445±200年。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墩子遗址古文化堆积层厚达5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青莲冈期。出土文物以夹沙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单色彩陶,全是手工制品,器型简单,钵为平底。还有石斧、石匕首、骨针、鱼形标、鹿角镰、石镐、骨镞等;出土大量牛、羊、猪、狗、鹿、雉的遗骸,狗的遗骸最多,并用整狗作殉葬品。这说明早期母系氏族时期,农业、渔猎生产已见端倪。另有两种艺术品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出土一只伏窝生蛋的陶鸡模型,鸡的形状与现代鸡形相差不远;二是出土三件陶房模型,陶房有圆有方,正面有门,两侧有窗,戗脊出檐,与山西赵村出土的半穴式凸字形房屋相比有明显进步,又别于东夷高脚楼不砌墙的风格。更奇特的是屋顶四面坡壁用浅线刻出狗的形体,这是黄帝族文化罕见的。中层为刘林期。这一层葬墓中出土的陶器仍以夹沙红陶为主,其

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最早的山东古人类“沂源人”距今约40-50万年。细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等时期的遗址在山东的发掘也显示了当时山东地区文明的高度发展。几万年来,山东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文明史上璀璨的一页。 一、细石器时代 什么是细石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在考古学上 ,“细石器时代”是以细小的打制石器 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时代,是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之间的过渡阶段 ,过去习惯上称为“中石器时代” ,这一阶段的文化 ,突出特点是石器遗存往往以细小石器为主 ,所以通常被称为“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是指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击石器。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这种石器长度一般在2—3厘米,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省博有具体实物)。

山东有哪些地区是细石器时代的代表?网上搜集资料,举例分 析一下。 二、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泰沂山脉以 我找到了

北、小清河以南的冲积地带,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约为距今8500-7500年之间。 方案设计:请同学们尝试设计一个研究后李文化意义的方案。小组共 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制定一个研究方案,并在班内交流一下。 研究内容名 称 小组成员姓名 及所在班级 研究的基本目标 研究内容 后李遗址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济南至青岛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时发现的。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临淄后李、潍坊前埠下、张店彭家庄、章丘小荆山、西河、邹平孙家、西南村、长清月庄等。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被列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以发掘面积较大的西河遗址为例,主要遗存有房址、石器、骨器、陶器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深度0.3-0.4米,形制多为圆角方形,面积30-50平方米,一些房屋的地面和墙壁发现了烧烤痕迹。石器有磨制和打制,包括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凿等。骨器有骨锥、骨镖、骨匕、骨镞等。陶器多红褐、灰褐色,火候不高,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泥片贴塑,器表多素面,流行附加堆纹、压印纹等,器形以圜底器为主,亦有少量平底器和矮圈足器。墓葬在后李遗址有发现,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极少。 方案设计:

台儿庄古城导景点介绍最新完整版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 欢迎您到运河古城台儿庄参观游览。 现在,我利用大家乘车去台儿庄的机会,简要地介绍这里的基本情况。 首先介绍枣庄市。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与江苏省接壤。是鲁南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之称。枣庄市由古滕县和古峄县合并而成,峄县为兰陵旧疆,滕县则有“善国”的美誉,这两个古老的县份,擎起了枣庄这个活力城市的天空。现在的枣庄,建市于1961年,辖五区一市和一个高新区,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83万。 枣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陈伟市长用“四个数字”来概括:7300年的始祖文化,境内的“北辛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黄淮地区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文化之一;4300年的城邦文化,是先秦时期都城分布最密集的两个地区之一(另一个为河南的南阳);2700年的运河文化,境内最早的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比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还早100多年;130年的工业文化,是近代民族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我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在这里诞生,并发行了我国第一支没有外资参股的股票。 枣庄自然风光秀美,陈市长概括出“四个最”:中国最大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微山湖公园;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十五万亩的“冠世榴园”;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因此,枣庄被誉为“万年家园,千年古郡,百年城市”。 枣庄历史上名人辈出,炼石补天的女娲、造车始祖奚仲、科学圣人墨子、工匠之祖鲁班、勇于自荐的毛遂、养士三千的孟尝君、为汉朝制定礼仪的叔孙通、凿壁偷光自学成才的匡衡、《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都是枣庄人。共和国时代,枣庄出了十几位赫赫有名的将军,《白毛女》的作者贺敬之也是枣庄人。 台儿庄是枣庄市下辖的县级行政区,位于枣庄市最南端。历史上的台儿庄只是一个城镇,可是,她却享有“天下第一庄”的美誉,这不是台儿庄人夜郎自大,而是乾隆皇帝的钦赐。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走水路必经台儿庄。第四次路过台儿庄时,留下了“天下第一庄”的御笔。而明清两代和20世纪的文化积淀,

中国古遗址

中国古遗址 古遗址是清代以前,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包括城堡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寺庙址,还包括当时一些经济性建筑遗存,如采石场(坑)、窑穴、窑址、贝丘等。我市古遗址分布极广,主要有贝丘遗址、窑址、村落遗址、采石场(坑)等贝丘遗址,俗称蚬壳岗。多位于河流湖泊岸的山岗、平地、土墩中,往往在贝丘堆中发现各种贝壳、兽骨、鱼骨及石器、陶器残(片)等,其中部分贝丘下层出现古人类居住的房基遗存,也有部分出现埋葬在贝丘层的墓葬(常见人骨架)。 古窑址是我市主要是分布在西江、北江两岸属于五代、唐、宋时代的窑址,近年普查已发现的有小塘镇、罗村镇交界的奇石窑址群、和顺镇逢冲文头岭窑址,罗村镇招大镇岗窑址。附近往往堆积不少变形或残破的陶瓷、瓦片、烧土、炭碎及各种窑具等遗物。 西侯度遗址 位于芮城县中瑶乡西侯度村,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经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等。石器出土数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为原料,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另外在文化层中还出土有若干烧骨,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石器和有切割痕迹的鹿角以及烧骨的发现,证明远在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匼河遗址 位于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的匼河遗址旧石器地点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1960一1980年,先后5次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肿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对丽蚌、德氏水牛、二门马、野猪、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三趾马等。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为石英岩。石器数量较少,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峪洞穴遗址 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店头村南海峪沟口东侧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1957年发现,1958年发掘。遗址由相邻的三个地点组成,洞穴产自震旦纪砂质石灰岩区,遗物和化石出自黄褐色的角砾岩中。第一地点含有动物化石,第二地点发现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第三地点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皆有。该遗址与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下冯遗址 位于夏县城北15公里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系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其绝对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年进行发掘。遗址西部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的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遗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迹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箭头、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西阴遗址 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东北土岭上,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民国15年(1926)发

大理苍山西坡崖画

大理苍山西坡崖画--许斌 一、崖画遗址 大理苍山西坡崖画,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石门关附近,海拔2070米,1994年被发现。1998年被例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漾濞县石门关距大理市下关城区二十九公里,地处一个大的岩体段裂地带,故而生成了许多陡崖裂谷。这里气候湿润、空气爽洁,是当地的风景旅游区。由石门关向南步行约行两公里,沿着羊肠便道蜿蜓而上,就到了苍山崖画的遗址。 遗址是一块硕大的沉积岩石。一端埋在山腹中,另一端向外平行伸出,在伸出的最前端是一个垂直的切面,顶部石沿向外突出,呈帽沿形状,故当地人称之为“帽沿石”。岩石切面高8.2米,上部宽8.7米,下部宽18米,崖画就附着在这个切面上。除一部分被岩逢中溢出的腐蚀性岩浆覆盖以外,现存的崖画约有7平方米左右,分布在高4米,宽5.5米的范围里。(图一) 二、绘制技术 崖画主要使用赤红色矿物质颜料绘制,其中手形和个别人形是黄色绘制的。据分析,所用的颜料应是赤色的矿铁粉末。其中、可能加入了动物血和植物胶。在上部的牛形图上,这种颜料被使用的很厚,在一些个别部位厚度有2.5毫米,是用较宽的软物质快速涂上去的。下部的崖画用色较薄,是染与点的交替。可能使用了用羽毛做的笔具,使线形的粗细变化明显。根据现场的分析试验,崖画上的手掌形图象,是直接用手粘满颜料印到石壁上的。

三、崖画图像 崖画的图象有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的图象现在仅存一个牛的残缺图形。下部的图象比较丰富密集。现存能分辨的人形、动物、和手掌形图象约有210个左右,体量最大的人形高38厘米,小的8厘米。画面一共分为4组,成“品”字形分布。 第1组画面是“品”字形的上部;(图二)。画面的左边是一株较高的树形图;一条树形曲线,周围是被排列得均等的圆点与树形相连。在旁边自上而下画有10个人形,像是在树上行走。图像形态生动,极赋有想象力。右边描绘了20个动物图象,形态安静,靠前的一个体量较大,无细节刻画,只在树下的一只动物头上,画有向上的双耳。动物四周都画有人形,把动物围在中间,看似放牧的场景。 第2组画面位于“品”字的右下方;(图三)。中心部位是三个多边形,中间的一个四周画有“光芒纹”。由其引出的直线分割出的两个小空间里,匡着两组一大一小的人形,用线挺直,有肃目感。其中两个体量大的人形是岩画中少有的。最右边是一个动物图象,背上长有长刺。沿着动物图象向下,描绘有很多体量小、动态性大的人形,连成一道边框围着画面。在画面的下部出现了两个横躺着的人形,其中一个的头压在右下部的一个多边形上。内容描述复杂,神秘。 第3组画面位于“品”字形的中部;(图四)。图象主要是人形与手掌印的组合。图形的分布较松散。在画面的上部是一个形态特别的人形,成女性特征,双脚叉开侧身而坐,左手向前伸出,似在示意;右手向后打开,侧脸的头上戴有冠状的饰物。在画面右下边点状弧形线的内外,分布着大小形态各异的人形近30个,手掌印20多个。

沂蒙文化及其内涵

沂蒙文化及其内涵 临沂师专学报1999年8月作者:侯振岩 沂蒙山区,峰奇崮秀,风景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厚的古文化内涵。近代,沂蒙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谱写出光辉的历史篇章,沂蒙山区成为闻名全国的革命根据地。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告别落后的经营方式和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全国八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脱贫致富。从古至今,在沂蒙人民身上,既有淳厚清新的民风、民情,典雅古朴的民俗,又有着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品格;既有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美德,又有着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独特的自然条件,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沂蒙文化。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努力探讨、研究地方特色的文化,以继承文化传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意义是深远的。那么,沂蒙文化的特色到底是什么?它所包含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内涵又是什么呢? 沂蒙文化灿烂悠久,博大精深,其层面很多,包容甚广,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沂蒙文化内涵有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沂蒙自然文化沂蒙山区位于山东东南部,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和面积各占山东省的九分之一。境内大小山岭七千余座、七十二崮,有全省第二高峰和第二大河流。著名的蒙山蜿蜒八百余里,蒙山龟蒙顶高度仅次于泰山,其峰奇崮秀,古迹荟萃,景物壮美,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东汉文学家蔡邕来此登山观光,并留下墨迹;沂河自北而南流贯于沂蒙山区,婉若彩练,盘曲铺展于绵绣的山岭之间,美不胜收。解放后,沂蒙山区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 学生:张芹芹学号2014211663 班级:历史学基地班 发现与分布: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滕县北辛遗址调查中,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器,称之为“北辛类型”。北辛文化文化主要分布在泰沂山南北两侧,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时间:距今7300-63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早期约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区域:黄河下游 特征: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 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无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 蚌器十分发达,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 具体特征: ①表现在北辛文化中的农业特征: 一是粟粒碳化颗粒的发现, 二是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的出土。 ②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制的有斧、铲、刀;鹿角制的锄等。斧多为打制,主要的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是开垦荒地砍伐树木的工具。铲,体形扁薄,平面有呈长方形的,梯形和舌形的,有呈圃角方形的,有呈横长方形的,有的在其刃部遗留有使用痕迹,通体磨光,是翻土播种的工具。石刀,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的大多利用石片加工制成,略呈长方形;磨制的有略呈长方形的,半月形的,可能作为一种收割工具。鹿角锄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处,把短枝的一侧磨成斜面刃,长枝的一侧为柄部。另外,还有的截取鹿角的一段,将上部进行修整,可安柄。这种鹿角锄,可能为种植时开沟播种或挖坑点种用,也可以作为中耕松土之用。石磨盘、石磨棒和石磨饼为配套器物,是一套粮食加工工具。磨盘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近似鞋底形下有矮足的,经过磨制而成,有的盘面因经长期使用作弧形下凹。这些工具都是在原始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就为原始农业的较

枣庄的民俗文化

枣庄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古滕国、古薛国、墨子、孟尝君、毛遂、匡衡、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成为枣庄文化形象的代表。柳琴戏、山东快书发源于枣庄。奇石、根雕、盆景、唢呐、高跷龙、狮子、龙灯、张范剪纸、伏里土陶等民间工艺品丰富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内涵,北辛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青铜器、陶器、汉画像石和“奚仲造车”、“毛遂自荐”、“凿壁偷光”等充分诠释了鲁南文化厚重悠远的历史底蕴。 女娲神话、柳琴戏、鲁班传说、伏里土陶、滕县松枝鸟、洛房泥玩具、鲁南花鼓、皮影戏、鼓儿词等先后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枣庄文化艺术 柳琴戏 鲁南地区有个地方剧种叫柳琴戏,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我们所说的柳琴。柳琴在柳琴戏乐队中起着灵魂的作用,戏剧在当时曾风靡一时,只要“嘎嗒”一声,那拉腔、那段子,就会在听众的耳边飞扬。如果没有了柳琴,也就没有了柳琴戏。 张范剪纸 这门民间工艺,全国各地皆有,但薛城区张范的剪纸独具特色。1990年全国22个省市在黑河举办的“雪花剪纸展”张范就有20幅作品参展,并选入国家级《雪花剪纸集》。薛城剪纸艺人赵洪君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称号。张范的剪纸艺人刘宗启被吸收为中国剪纸家协会会员。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是山东独具特色的一门说唱艺术。它是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戚永立以《水浒传》中“武老二”为原形,编写的说唱材料。先是用竹板和钢板伴奏,在街市庙会上说唱,这种艺术形式原无名称,被世人称为“说武老二”。后来戚永立将此艺术传授于高元钧。高元钧对“武老二”的说唱进一步进行了艺术加工,去掉了荤口,在全国曲艺界形成了独特的门派。1949年初,高元钧在

湖南主要史前文化遗址

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古迹,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稻作农业、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这些遗址与炎帝传说不谋而合,故有人称之为泛炎帝文化。 湖南不仅拥有炎帝陵、舜帝陵、嫘祖墓、二妃墓、善卷墓,还拥有五岳之一的南岳及祝融传说,然而自西周以来却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然而,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恰恰就是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之一。 一、与炎帝文化相关联的远古文物古迹[拘泥于传统说法] 炎帝神农氏,据传是中华文明之祖。在中国文献记载中,人们将远古的很多发明创造归于炎帝。 据传炎帝有十七代,或言八代,或言七十代。他从北方南下寻找粮食及医药,最终在湖南发现原始水稻并建立古厉山国,从此中国开始了农业文明进程。因此从陕西到湖北、湖南到处都有炎帝传说。他的部族在湖南生活长久,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道县的人工水稻与神农发明农业当有联系。道县附近有嘉禾县,文献记载与神农有关。《桂阳州志》:?《管子》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洲之人,乃知谷食。?又云:?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衡湘稽古录》:?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于是神农揭开了中国农业浩浩史册的第一页。 嘉禾县,古称?禾仓堡?;禾仓,即谷仓,是天下粮仓,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 高庙遗址也与炎帝有关,最近出现一种?炎帝会同说?,怀化会同县的许多地名,如:连山、八卦庙、会同等都与炎帝有关。另外其所引几条古书记载也是可供研究的。如:东汉《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农(此?神农?指?神龙?,?农?是?龙?之误,《史记?补五帝本纪》:?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山海经?大荒西经》明确记载:?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而晋代《伏滔集》载《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神农生于黔中?,又据《会同县志》记载,会同古属?黔中?之地。

炎帝神农氏氏族谱系及其早期活动地域之梳理

炎帝神农氏氏族谱系及其早期活动地域之梳理 ——兼论炎帝神农氏初国伊之地望 蔺长旺 摘要 本文通过以考古文化为支撑,以典籍记载为依据,以地理环境和历史年代为坐标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个北起太岳安泽、向南经高平、历山、伊洛盆地直至长江以南巫山地区,向东直达黄淮平原腹地之区域,当是炎帝神农氏部族早期活动领地的观点,并对炎帝神农氏初国伊即为古称伊氏邑的安泽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一、相关的典籍记载与考古文化 (一)相关的典籍记载 1、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炎帝,女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2、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感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3、《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感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4、《竹书纪年·义征》:“炎帝自伊徙耆,故曰伊耆氏,伊即帝尧母家。” 5、《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从以上典籍记载,我们可获得以下重要信息点: 炎帝神农氏,乃女娲氏之后,承庖羲之本,长于姜水,号历山,初国伊,继国耆。其中之姜水、历山、伊、耆这四个地理坐标之所指值得关注。 (二)相关的考古文化 1、下川遗址 下川遗址位于于中条山东端的垣曲、沁水、阳城三县毗连处,以历山为中心,纵横20—30公里范围内(近期在沁河流域的八里坪亦有同时期文化遗存发现),其中沁水下川地区地层保存较好,遗存最为丰富。1970年考古学家发掘后,命名为“下川文化”,经碳14测定,距今2.3——1.6万年。1974——1978年,经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发掘调查,认定下川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该遗址与其临近的蒲县薛关遗址(距今13000年)实际上是渭汾冲积平原周边地区长达两百多万年旧石器时代结束的终点,也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起点,对上古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意义。 2、枣园遗址 翼城位于山西省境西南,中条、太岳两山之间,东临沁水,自古为晋南承东启西之咽喉要地。枣园遗址位于翼城县东部,地形为丘陵地带,遗址区西、南分别临近浍河上游。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类型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类型 遗址名称:蓝田猿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10-115万年左右。 考古地位:我国三大猿人遗址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田猿人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把人类活动的时间上溯了五六十万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缺环。 遗址名称:仰韶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距今5000-7000年前 考古地位: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为人们揭示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主流文化的面貌,中国近代考古学也由此开端。 遗址名称:半坡遗址 距今历史:5600-67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遗址名称:大汶口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4600-6100年前后 考古地位: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否定了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流行学术界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二元对立学说,使对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的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 遗址名称:殷墟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3000多年前 考古地位: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素有“中华第一都”之称。 遗址名称:元谋人遗址 距今历史: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在附近出土的东方人距今210万年,蝴蝶腊玛古猿距今400万年。 考古地位: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发现遗址,云南元谋因此享有“人类童年摇篮”之美誉。 遗址名称:河姆渡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6500-70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其发达的农业文化,为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遗址名称:三星堆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2800-4800年 考古地位:三星堆文化遗址曾为古蜀国都邑所在地,出土的大量器物为研究古蜀历史及古代祭祀提供了大量资料,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遗址名称:金沙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3000多年 考古地位: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蜀国历史和成都城市发展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遗址名称: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约20-70万年 考古地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的古人类遗址。 遗址名称: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约18000年 考古地位:是人类发展史上“新人阶段”的代表者,对于研究北京猿人也具有重要意义。

临沂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根据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在全省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全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百四十六处。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二十九处,石窟寺、造象及石刻等八,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二十六处,古遗址五十二处,古墓葬三十一处。 1.兰陵古墓 战国 苍山县兰陵公社 2.鄫国故城 东周 苍山县向城公社城前大队 3.北沟头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临沭县泉埠公社孙庄大队 4.临沂革命烈士陵园 1950年 临沂县城关 5.银雀山、金雀山墓群 汉 临沂县城关公社金、银雀山 6.岱崮革命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蒙阴县岱崮公社 7.孟良崮战役遗址 解放战争时期 蒙阴县垛庄公社 8.功曹阙、皇圣卿阙 东汉 平邑县城关 8.大青山战斗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沂南县 9.抗大一分校旧址 1938年 沂南县岸堤公社岸堤大队 10.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 沂南县青驼公社 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共205项)1992年6月12日公布 11.于官庄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周 苍山县横山乡于官庄村 12.小湖子遗址

新石器时代 苍山县南桥乡小湖子村13.鲁南烈士陵园 一九四四年 苍山县文峰山 14.向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周 苍山县向城乡城子村 15.刘家疃墓群 汉 费县城北乡刘家疃 16.费县故城遗址 东周、汉 费县上冶镇古城村、宁国庄17.西蒋遗址 新石器时代 费县新桥乡西西蒋村 18.薛家窑遗址 新石器时代、夏商 莒南县大店镇薛家窑村19.郭家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夏商 临沭县韩村镇郭家山村20.王家三岗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周 临沂市白庄乡王家三岗村21.小城后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临沂市大岭乡小城后村22.临沂文庙 明、清 临沂市兰山路 23.鄅古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夏商 临沂市南坊乡鄅古城村24.泉上屯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临沂市汤头镇泉上屯村25.青峰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临沂市重沟乡郑田庄村26.吕家庄遗址 新石器时代 蒙阴县联城乡吕家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Chapter 1 天文 ①“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 这块彩锦是五重平纹经锦(使用了蓝绿黄红白五种颜色的经线)。锦上织有日月、云朵、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的纹样以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 ②五星:先秦——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秦汉以后——金木水火土 ③中国: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中国”之外,就是“西方”、“夷狄”或者“外国”。 ④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 *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 ⑤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 三星在户:在室内从开着的门户可以看见挂在天边的三星。三星:一说参宿三星(猎户座腰带三星);二说心宿三星(天蝎座三亮星);三说河鼓三星(天鹰座三亮星)。理应指参星,参,古通叁。心宿最亮星俗称大火星,商星。河鼓最亮星俗称牛郎星。三星在天指“三星”处在中天时分。参星是冬夜,商星是夏夜。俗语“参商不相见”。 月离于毕:月儿投入毕星,有雨的征兆。 荧惑守心:火星在心宿内发生“留”的现象。在中国的星占学上被认为是最不祥的,象征皇帝驾崩,丞相下台。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龙尾伏辰:十月初一凌晨尾宿因日光隐而不见。龙尾,即尾宿。尾宿是东方青龙七宿中的第六宿,所以叫做龙尾。辰,又写作“?”,是日月交会的意思。夏历指日月交会为朔日,朔日就是每月的初一。伏,是隐藏的意思。太阳在尾宿,故尾宿隐藏不见。 ⑥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七政/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是以恒星为背景的,经过长期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黄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这里说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⑦星宿: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二十八宿(the lunar mansions):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诗经》“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箕斗二宿同出现于南方天空时,箕宿在南,斗宿在北。 《诗经》“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则是指参宿而言,因为参宿有耀目的三星连成一线。 乐府诗:“青龙对道隅”,道指黄道,青龙则指整个苍龙七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