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墨家思想精髓与武侠精神_刘志华

墨家思想精髓与武侠精神_刘志华

墨家思想精髓与武侠精神_刘志华
墨家思想精髓与武侠精神_刘志华

第3卷 第4期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Vo l.3 N o.4 2009年07月JOURNA L OF CENT RAL SOUT H UNIVERSITY OF F OREST RY&T ECHNOL OGY(Social Sci ences)Jul.2009 

墨家思想精髓与武侠精神

刘志华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 要] 墨家思想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以及为天下人谋天下的初衷

与倡导平等博爱、热爱和平、果敢自信、除暴安良的武侠精神,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内在联系。墨家思想精髓对武

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墨家思想;武侠精神

[中图分类号] B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272(2009)04-0007-03

The Essence of Mohist Thought and Spirits of Martial Arts Chivalry

LIU Zhi-hua

(Jus tice Police Vocation al College of Hunan Province,Changsh a410128,Hu nan,Ch ina)

Abstract:T he M oh ist th ou ghts of equ al love,anti-w ar,conformation w ith natu re,valuing ances tor's w isdom,valuing

talents,valuing unity,untying the restriction of mus ic and m ann ers,controlling destiny by indu stry and enter prising for the

peop le is internally related to th e spirits of M artial Arts Ch ivalr y w hich advocate equality and universal love,peace-loving,

cour ageousness and res oluten es s,confidence and u prightness.T he M ohis t thought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haping

and d evelopmen t of s pirits of M artial Arts Ch ivalr y.

Key words:M ohist th ought;spirits of M artial Arts Chivalry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他是先秦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其所创立的学说在先秦诸子中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世称儒墨为显学,其思想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同,但其所蕴涵的思想精髓,却与武侠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墨子虽曾师从孔子,但在思想上很多方面跟孔子的儒家直接针锋相对,一直互相攻击诋毁。[1]自汉武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了正一统,墨家思想就被视为异端,遭到封杀。就连在以求实精神著称于世的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对墨子的记载也不过寥寥数语,且在墨子之后,墨家没有出过一个天才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地完善其思想,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但其思想精髓与武侠精神的联系却事实存在,其学说以“为天下人谋天下”为初衷(易中天语),与产生于近代西方发展壮大于东方世界的马克思思想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它反对压迫与侵略战争、关注民生和反对奴役的思想内涵在中国近代得到了众多知名学者的认同,每当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也总能激发侠肝义胆的赳赳武夫为实现理想而慷慨赴死,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在千年难遇的华夏盛世之际,我们怀着构建和谐的美好愿望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坚决反对战争,但在意图存坏我国领土完整和强横干涉我国内政等问题上也绝不承诺放弃武力。对于我们现代的武术工作者而言,对墨家思想进行研究分析,对武侠精神予以正确的诠释并加以传承,责无旁贷。

一、墨家思想精髓

墨子有著作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有七十一篇,后亡佚十八篇,故今本《墨子》仅五十三篇,其中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的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其余大多为墨家后学所作,其中《经》、《经说》和《大取》、《小取》均属名辩之作,至于《墨经》、

7

[收稿日期]2009-05-10

[作者简介]刘志华(1972-),男,湖北天门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备城门》、《杂守》等十一篇,主要讲城守之术,应为兵家作品,也是墨家善守御的一种见证。还有如《亲士》、《修身》、《所染》等前人多疑非墨家所作。根据《墨子》我们可知,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就是提倡芸芸众生都要平等互爱,即“爱人若爱其身”。兼爱的中心内容是:“兼相爱,交相利”;“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阿者,私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以期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至于“非攻”就是反对侵略战争。墨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在墨子看来不论侵略和被侵略的国家,遭受不利的,都是无辜的民众。战争使被侵略国的人民沦为奴隶,就是侵略国本国人民也倍受煎熬。战争势必牺牲生命、破坏生产、毁坏劳动成果,留下的却是无法医治的伤病和仇恨的种子。[1]墨子面对礼崩乐坏、相互攻伐的现实环境,他告诉人们不要相互仇恨,而应相互友爱和平共处。他认为人与人相亲相爱就不会你争我夺,互相伤害。他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博爱,反对侵略战争。

2.天志、明鬼

墨子所言“天志”就是强调天是有意志的,并通过迷信的手段达到压服贵族而倡导天志,这里的天志就是在为当时的劳苦民众获得较为平等的生存权利。墨子宣扬的“天之意”是“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是“不欲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以及“强之暴寡,诈之欺愚”和“贵之傲贱”;是“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和“有财相分”又“欲义而恶不义”。上述“天之意”实际上是墨子借天言志,他要用“天志”来压服贵族的同时也是告诉贱民阶级用“天志”来测量、量度王公大人的“仁”与“不仁”。如果“不仁”(贵族阶级的统治当然“不仁”)就必须“抑而废之”,更直白一点说就是在为贫民阶层争取平等生存权利的同时,意图灌输武装革命的思想。至于明鬼从墨子的明鬼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墨子是以宣扬鬼神会给违背天志的贵族阶级或君主带来惩罚,同时也是代表“贱民”阶级在争取平等生存权利的同时,对社会形态的一种关注。[1]墨子倡导用革命手段夺取不顺应“天志”的政权,建立一种顺应“天志”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且影响深远。与近代提倡“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部分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妙。由此可知,墨子之“天志”不仅是对贵族阶级提出的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不切实际执政理念的空想主义。而“明鬼”的用意是在于为达到“兼相爱,交相利”构建“大同”世界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实际上,对于“鬼神之为有”他还是不敢置信的。

3.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贤明的君主,而贤明的君主应是任人唯贤的君主,他所提倡的思想与现代的民主集中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反对无序的极端民主和无政府主义。他提出被选立为“天子”或“国君”的人要极力爱民勤政,另一方面对人民又要能“富贵以道(导也)其前,明罚以率(从也)其后”,“为政若此,虽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由此可见墨子的尚同,并非是强迫人民无条件地盲目服从,而有条件的“尚同于上”,当政者是否真的爱民,就是看统治阶级是否实事求是,勇于给人民办实事,使得人民中穷的富起来,贱的贵起来,使之从经济上的独立进而获得人格上的独立。正所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努力搞好经济建设,使我们的人民富裕起来就是上述哲理的深刻理解。如果在“尚同”中出现君主独裁,则可由贤达之人废除君主。这也是其不为代表主流的贵族阶级和君主所用的主要原因所在。他认为君子的准则是:贫穷的时候能掀示出廉洁,富有的时候能表现出仁义,生前能被爱戴,死后能被人哀悼。墨子所谓“尚贤”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必高予之爵,重予之禄”的一种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反对封建世袭制。同时也揭示了君主和官威赫赫,富甲一方的人不一定就高贵,而出身卑微,穷困潦倒的人也可以是坦荡荡的君子。

4.非乐、非命

所谓“非乐”是针对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制。儒家提倡的“礼”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等级制度,而“乐”是调和等级制度所带来的矛盾冲突的手段,是针对所谓君主与民同乐的愚民手段的反对。和谐之音应是一种有序的排列组合,但在溢美的华章中最强音不一定是最高音。他强调了君民的相互依存关系也揭示了“仁”的相互对等关系。同时他认为“乐”的极至是“奢”,这里的“乐”指的是用于教化民众的艺术成就。虽然历史上创造了至高艺术成就的时代往往伴随着朝代更迭和文明的中断与消亡。但不能因墨子偏尚质实而不知美术有陶养性情之用[2],故而非乐也是有不可取之处的。而所谓非命是墨子对于当时所流行的宿命论持反对意见。他的理由是宿命论是欺骗民众,愚弄民众的。使民众自己不能了解和相信自己的力量。使民众不知进取,不知君主是“水载之舟”而民众正是“载(覆)舟之水”,是为了张显“兼相爱、交相利”的正确性,同时还有一点墨子既然叫人从“非命”中相信自己的力量,这就更加表明了墨子谈“天志”“明鬼”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也为受奴役者提供了反对封建压迫的理论依据。事实证明所谓封建制度用的就是戴着儒家伪善面孔而手上用着法家之刀(即礼外法里),间或运用佛家“此生认命与转世轮回”之类迷魂汤的血腥手段巩固其统治。所谓超脱智者,如道家则以清静无为而避祸,而墨家不信天命的斗争精神却为众多的农民领袖和革命家所信奉。

二、武侠精神的实质

所谓武侠就是武士中的侠义之人。从“武”的字面

8

上理解,“止、戈”为武。而“止、戈”又隐含两层意思,一则是储备武力而被动抵御战争为“武”,一则是扛着兵器(戈)用行动(止)去实现平息战争的愿望为“武”,即用以暴制暴的手段去达到创造清平世界的行为谓“武”。所谓“兵者用之不祥”,而为正义的和平理想而战,是不得以而“武”之。所谓“侠”从字面上理解也隐含两层意思,一则是从繁体字的“侠”字理解为一个大人(强者)去保护弱小者的行为谓之侠,一则侠者是生存在强者和弱小者夹缝中(夹、人)的人,又为平衡这种关系而不惜代价“以武犯禁”者为“侠”。至于对武侠的身份解释则是所谓武者在封建时代属于中产阶级的一个特殊代表层,封建社会的等级依次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农、工、商。武者便是士族阶级的“谋士”“文士”与“武士”中的“武士”之一,他游离在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部分士人阶层在春秋战国之后就由贵族阶级的最底层被排挤到庶民阶层的最高层,他们失去了封地和固定的生活来源,是掌握了能张显暴力资源(武艺)的平民阶层,故有谓之曰“侠客”(客的意思就是有一定流动性的人口)[2]。贵族阶级试图用之巩固统治或抵御外辱,而平民阶层因受教育资源和制度所限,不一定掌握得了“武士”的技能,所以平民阶层渴盼代表弱势群体利益武侠的出现,也就是说“武”者是位居两大对立矛盾阶层的中间,而又被两大阶层而争取的对象,于是乎就有了帝王之家饱含深情“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咏叹和平民阶层千年不改“武侠”梦的痴情与执着。注定生存在如此尴尬的夹缝中的武者如果将立场站在被统治阶级的平民一方,去实现墨家精神的“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者便是武侠,虽然往往以身殉道,身首异处,但却总留铮铮铁骨。所谓“断肠绕指柔,侠骨碎飘香”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就是对武侠精神的最好诠释。

三、墨家思想精髓与武侠精神的内在联系

1.兼爱、非攻与武侠精神实质的内在联系

墨家思想的兼爱因主张无亲疏近远的博爱而被儒家门人指责为无父、无君,并被诉以“侠以武犯禁”。因其主张兼爱而非攻即主张平等地爱众生而反对不义之战,而面对“春秋无义战”的残酷现实和封建社会地主贵族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血腥镇压,主张兼爱、非攻的侠者为保护弱小必定是生存在自下而上的夹缝中,同时因为主张“非攻”、“止、戈”,平息不义之战必然形成一种以暴抗暴的武装力量或组织,然而地主阶级强势群体作为当时的主流或当政者是绝对不允许第二种秩序的存在。[3]于是武侠注定成了受平民阶层爱戴而被封建阶级镇压的对象。这也是墨家思想始终无法壮大的原因之一。儒家给自己的门人所指的是一条读书当官,侍奉君主,兼谋天下的康庄大道,而墨家给门人所指的是平时节用、节俭参与劳动、储备能力、反对暴政和不义之战慷慨赴死的“千里独行不归路”,而纵观历史具备武侠精神的都是在大义面前有所必为的圣者。如墨子本人以及唐朝安史之乱中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孤身退回纥的郭子仪;近代为民族复兴主动放弃逃生机会,带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民族责任感和“我自横刀向天下,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侠之情而献身的谭嗣同;以及为民族大义、抵御外辱,达成国共统一战线后孤身犯险被终身囚禁的张学良将军等人均可称之谓顶天立地富有武侠精神的千古义士。当然也包括金庸笔下的乔峰乔大侠以一已之身换得宋辽边境几十年的安宁,故事虽纯属虚构但历史上的确也不泛与之类同的人物与事件。

2.天志、明鬼与武侠精神实质的内在联系

墨家思想所提倡的天志不仅是对统治阶级和强势群体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更是对其执政策略的一种挑战,言下之意无非是如天子不从天志即天子不能代表天的意志去博爱众生就会受到“鬼神”的惩罚。这里的“鬼神”就是指生不如死的被剥削者和身负“不测”之术卓而不群且能铤而走险的武侠,在漫长的封建史中无数次农民起义的前奏都是一场空前的造神运动。如:刘邦的斩白蛇、和张角的黄巾造神以及朱元璋的明教造神。但实际上起作用的还是心怀天下的侠义之心和足以一统天下的武力。然而这些刀马帝王在得天下后依然逃脱不了重儒法、轻墨家、禁武侠的轮回怪圈。这与封建统治阶级“家天下”而势必重儒学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3.尚贤、尚同与武侠精神的内在联系

墨家思想所主张的芸芸众生必须在君主尚贤的基础以尚同手段构建一个清平的世道,如果君主不尚贤不能唯贤是举,众贤与民众就不必与之尚同,故此武侠精神的实质并非无条件的顺从和叛逆。而是带有为天下民众谋取物质条件平等、竞争机制平等,对政体提出要求的理想主义者,然而这种理想化的“君无常贵,民无常贱”的主张,本身就与封建社会“家天下”的世袭制度背道而驰。墨子试图对武士和侠客的“职业道德”进行理性的解释和规范,并且用带有武装组织的形式去维护底层阶级的利益,随时准备“以身殉义”的潜在革命性是不会被任何一个希望在保持血统正宗的前题下“长治久安”的王朝所认同的。加之墨家组织内部的“巨子”制本身就因绝对集权的错误性而与其学说自相矛盾[3]。如汉武时期的豪侠郭解之死,便是死于极力维护封建社会既定体系的公孙弘手上。公孙弘认为在一个社会体系中秩序是第一位的,这种说法正是来源于被主流社会重用的“儒、法”两家。同时也因尚同反君权神授的不彻底而无法自圆其说,更因政治主张的不明确而苦了自己的门生,也注定了武侠者的尴尬定位。正是“顽石无心落平湖,水起波澜终妄然,飞蛾有意扑昏灯,火舞烈焰焚自身”,多少壮怀激烈、慷慨悲歌总归于无奈与无力回天的悲哀。

(下转至第80页)

9

[参考文献]

[1] 郑思齐.住房需求的微观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

[2] 吴德进,李国栋,等.房地产泡沫——理论、预警与治理[M].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

[3] 郭永琦,陈齐洁.房地产销售渠道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

(11下):190.

[4] 熊小婕.我国房地产价格的经济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硕

士论文,2007.12.

[5] 李胜利.我国房地产价格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5.10.

[6] 郭金兴.房地产的虚拟性及其波动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2005.55.

[7] 汤 岚.房地产市场垄断性成因论要[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

报,2005,(6):36.[8] 李颖欣.房地产市场结构及企业行为分析[J].市场研究,2008,

(4):21.

[9]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

电出版社2007.138.

[10] 况伟大.空间竞争、房价收入比与房价[J].财贸经济,2004,

(7):85.

[11] 王晓晔.竞争法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42.

[12] 龚新蜀,丁威.郑州市房地产业市场绩效分析[J].山西建筑,

2007,(3):226.

[13] 刘继峰.竞争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79.

[14] 游 钰.卡特尔规制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73.

[本文编校:易雪玲]

(上接第9页)

4.非乐、非命与武侠精神的内在联系

墨家思想所提倡的非乐指的是一种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对礼乐制度的否定态度,同时也是对等级森严而运用“同乐”来愚弄民众的封建统治手段的否定,他深怀“仓满礼仪足”和“乐极生奢”的朴实实用主义。他深信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同时带有不求奢侈、节俭从事的品德规范,以及对统治阶级和大量物质占有者强势群体提出节用、节葬的要求。他主张无论身处高位还是卑微都要讲求人格平等,这不就是武侠精神所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挺而洒脱的人格魅力吗!至于“非命”则是为奴隶们的解放而反对宿命论而发出的最强音。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毅、果敢地与命运去抗争,与不从“天志”的无道君主去斗争,指明了“有力不相营,有财不相分”和“有道不想教”、“贵之傲贱”的为富不仁者就是受劳役者斗争的对象。

总而言之,墨家思想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以及节用、节葬对武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与倡导平等、博爱、热爱和平、敢于斗争、除暴安良、果敢自信、铁肩担道义的武侠精神实质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内在联系。我们做为现代武术工作者对解释并弘扬民族可贵的武侠精神,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应当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2] 蔡云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0.

[3] 王玉璋,王国瑞.新编白话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

版社,1996.

[本文编校:徐保风]

80

墨家的社会观与政治思想

墨家的社会观与政治思想 颜佩恒政管学院学号:J201302029(交流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创说,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和科学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 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墨子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他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献身精神。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提出“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的腐朽生活。他意识到了劳动人类生活的基础,提出强调重视生产和“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主张。在政治上,他主张改善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提倡“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并且提出“尚贤”和“尚同”的观点,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管理思想作为管理活动的升华,其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有: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 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最为杰出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大业。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 1、自利的人性观。管子认为自利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所在。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责也。管子认为,人对利的追求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但管子并未走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是可以调和,人既可以有自利之德,也可以有利人之德,惟其如此才不至于走极端。 2、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①。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国之四民说,即士、农、工、商,并称为国之四民。管子主张四民务使杂处,即四民不能杂居,应该分开。处士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样做即有利于同一行业的人员集聚,实现经验的交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组织的和谐,提高专业化程度。(二)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比较高。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特点在于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孔子关于管理的九字名句②: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阐释了管理的核心特点。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即中庸、和谐的综合,这是管理的最为理想的状态。 (三)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最高境界为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基础,无为而治的哲学思维,则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为涵盖了及其丰富的管理理念。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这是遵循道的要求的。总之,以无为的理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四)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要求大家由此及彼,力图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避免存在隔阂。同时,墨子认为利益的损益也是相互的,做有损他人的事情,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期望能达到兼爱的目的,实现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2、贵义。在《墨子.贵义》一文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其实与兼爱密切相关,贯穿墨家管理思想里,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并且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查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 “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予以研究和争辩的核心。 对“兼爱”思想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贤明君主作为保障。“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这就需要各国有足以贤明的君主来推行“兼爱”的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思想主张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是一个有、有学说、有组 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循规蹈矩的儒生, 还是浪漫超然的道者,都不过是求得一己的安宁和自我形象的完善, 惟墨子能够真正摆脱各种社会势力的纠缠和引诱,从力学、光学、几 何学、逻辑学等广泛的知识领域去把握生命本来的含义,认知世界的*,从而形成寻求真知、注重实践、自励自强的可贵的品格。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及理解 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墨家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此外,还有其他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 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来说,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点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墨子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十分盛行,门人*遍布天下,影响层面很大。墨子以其务实的淑世理想、高越的人格情操、丰富的思想内容、完善的教材设计而形成了一个极其严密而充满宗教精神的团体,深深吸引了无数百姓与知识分子。但在墨子死后,墨家团体无法出现德望和

墨家侠义精神的传承探索

一、论文 墨家精神何处寻 ——墨家侠义精神的传承探索 摘要:墨学曾和儒学一道作为世之显学在春秋战国广为流传,但秦汉遭到极大打击,不复存于世。虽然墨家学派消失了,但是墨家的侠义精神却以各种形式流传了下来,形成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文化精神,影响着国人。 关键词:墨家;兼爱思想;侠义精神;中国民间文化精神;侠士文学;农民起义;革命。 引言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和墨家都是一时之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1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大不相同,孔子的儒学至汉武帝时,被定为一尊,二千多来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而墨子的墨学思想却被视为异端,遭到封杀。就连在以求实精神著称于世的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对墨子的记载也不过寥寥数语。“墨氏之学,亡于秦季,故墨子遗事,在西汉时已莫得其详。” 难道墨学就真的彻底消失不见了么?答案当然是:没有。虽然作为学术上的一个流派,它是被汉武帝罢黜了,但它的精神却没有消失。汉以后的侠,便是墨家的精神后裔,墨家的思想精髓“兼爱”,做为精神支柱,一直由侠继承着。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口说·学术源流(七)》中说,“游侠亦墨学”2又在《儒墨最盛行并称考》指出:“侠即墨也。孔、墨则举姓,儒、侠则举教名。其实一也”3冯友兰也认为,“墨者之行为,与所谓侠者相同”4还从钜子制度、墨子援宋退楚等方面做了论证。由此可知,墨学灭而未绝,只是由显学变隐学,以另一种方式——“侠”存于世间。 正文 詹万生曾说:“墨者们那种言行一致、不为私利所动的人格节操,见义勇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流传于世,在各个时期都有鲜明的表现,尤其是在那些具有高超技艺和过人本领,专行除暴安良、扶弱济困的‘游侠’身上得到了发扬和光大。”5《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鲁仲连列传》以及战国孟尝、信陵、平原、春申四公子 1王先慎注《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一九,第351页。 2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中华书局,1988年版,95。 3康有为《儒墨最盛行并称考》,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8页。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5詹万生《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页。

墨家思想

浅谈墨家思想理论特点 姓名:石敏专业年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011级学号:128619030129 【摘要】墨家是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在当时一度成为显学,对当 时的政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孟子也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以此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墨家思想受到社会下层民众的 信从,但随着时间地推移,墨家思想逐渐衰落,秦汉以后便很少被提及。任何 事物的产生、发展、衰亡都是有原因的,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简析其理论、简谈其衰因,并提出其在当下社会的可鉴之处。 【关键词】墨家渊源理论特点兴衰原因时代价值 【正文】一、墨家思想的渊源。 关于这个问题,教材上提的很少,所以这部分查阅了文献。这个问题有 很多说法,有说源于夏禹的,有说源于尧舜的,还有源于殷商、易、儒家、道 家等等之说。 我觉得其中的夏禹说有一定的合理性。《淮南子?要略》介绍墨子的身世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见,墨子一开始是学儒术的,但因 思想观点不同,后学夏政,成为墨家创始人。 但是,和战国时期其他学派相比较,墨家思想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墨子的许多言论都是针对一些社会现象而发的,其突出 特点就是注重实用,这与其他已成学说是不同的。墨子曾经学习儒学之道,习 孔子之术,受夏商周文化及鲁宋齐等文化的熏陶,博采众家之长,最终以社会 底层小生产者的实践,以独创性的精神,创造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是当前墨 学研究者的共识。关于墨家真实的思想渊源,我觉得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二、墨家主要理论及其特点。 (一)总体评述 面对战国时期列国兼并、社会动荡的事实,每个思想家都积极探索救世 良方。墨子和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以民的角度提出治世之策,他认为社会动荡 的根本是民与民之间不相爱。以此他认为只要人人相爱,各司其职,节葬节用,不发动不义的兼并战争,其政治理想就能实现,所以说他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 注重实用。与儒法等学派相比较,墨家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他以当时之事为 出发点,对一些他认为不合理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墨家思想实际上以实用 为原则,在理论上建树不是太大。 (二)具体分析 1、兼爱墨子的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此为出发点, 他还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主张。墨子把战国时期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 都归结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墨子?兼爱上》说:“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 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① 如表1-1所示: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② (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①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1981年出版,第33、248页。 ②于丹《孔子心得》 2007年第一版。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朱传 内容提示墨子学说,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为了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研讨中,应该加强对墨家文化传统的研究,深刻发掘其合理思想,并予以积极汲取和弘扬。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颇有新意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多限于对儒家文化传统及其意义的研究,而忽视研究曾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文化以及它对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欠。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借鉴墨家学说的意义不仅不比借鉴儒家学说的意义逊色,而且要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这不仅仅因为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而且还因为他提出了至今还有现实意义的、一系列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 尚贤、尚同: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主张 尚贤、尚同是墨子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部分。这是针对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

的, 其目的是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预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他认为,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一个 国家的贤良之士的众寡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或兴衰、社会的稳定或混乱之根本。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尚贤中》)。在他 看来,贤良之士是有崇尚道德的“仁人”,是有学识能善辩的“智者”,是国家之“珍宝”,是社稷之“栋梁”。墨子心目中的贤良之士,就 是德行忠厚,道术渊博的德才兼备之人。墨家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跟儒家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亲”用人原则是相对立的。这种对立反映了两种政治理论和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墨家主张建立的是平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以利万民的;儒家则主张维护世袭贵族的政治制度,反对平民民主制度。墨家提出的平民民主的政治主张,是有其历史进步性的。 我们认为,对墨子的尚贤使能思想的研究,不仅要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变动的形势上去探索,而且还要联系墨子的整个人学观去探索。用人之道是与何谓人的根本观点相一致的。在他看来,不论是天子还是贱人,不同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必须从事耕织和听政才能生活和生存。这里既触及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劳动实践活动,又十分清楚地表明:全社会的人尽管从事的活动类项不同,但都必须各从其事,

对墨子的理解与认识

对墨子的理解与认识 姓名:吴学习 班级:环境科学1201 学号:201231202034 墨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十项,并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春秋战国形成的儒、墨、道、法等几大思想体系中,最具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仍在规范着我们的现实人伦秩序的当首推儒家,其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最让知识阶层推崇的当首推道家,但最独立特行且最具广泛的当代价值的则首推墨家。尽管我对对墨子的了解有限,但墨子的思想至今受用,熠熠生辉,足以看出他超人的智慧和能力。 接下来本人要就墨子的著作谈谈墨子的思想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1、首先,墨子教会我们管理国家的的方式:兼爱非攻。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

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他教导我们国家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不但国家之间要相互友好,互利共赢,人民之间也是这样。要既反对侵略战争,又以身作则,爱好和平。 2、墨子也很注重培养贤才,统一思想。这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才正式形成。而在春秋时期墨子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是难得的。尚贤是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尚同则认为国家的职能在于统一全国思想。他教导我们国家领导人要注重培养人才,人才强国。事实上,我国早在80年代就已经展开“科教兴国战略”及“211工程”,这充分吸收了墨子的思想。对于统一思想,对当代又有新的理解,就是在保证正确的思想方向的前提下,允许思想解放,百家争鸣。这是对墨子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3、墨子也很早教导我们要节俭。节用、节葬等。他要求人们要节约,教育人们切勿浪费奢侈。这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对墨子积极思想的继承。 4、墨子认为非命,就是认为人的生活不能由命运掌控,而

第三课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导学案(精编,含答案)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 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真正的哲学,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情参与.高效学习,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培养自己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预习案★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自主学习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明确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熟记基础知识。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思考交流;1、2、3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 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 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哲学属于 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 。(2)—定形态的 决定一定形态的 ,一定形态的 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 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 和 在精神上的反映。

3.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这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 ,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 ,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 和 。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1.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 ,更新人的 ,解 放人的 。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 ,提出社会发展的 ,指 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 。 3.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 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 ,指导 。 Ⅱ.预习自测 1.下列对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与一定形态的文化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有 ( ) 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②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 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③一定形态的文化决定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④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文化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2.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 ①它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 任务和要求③它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④它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 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 ) A.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 想 B.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封建神权 C.它为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D.它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4.辨析: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墨子的“尚贤”思想就是主张实行贤人政治。他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所以他首先提出了“众贤”的“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

浅谈墨家思想

浅谈墨家思想 墨子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对春秋末期社会政治变化的深刻认识,对小生产者生活现状和要求改变处境的愿望的实际体验;其次则继承了前代文化和前人学术思想资料。 墨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春秋无义战。当时贵族之间不断地进行残酷的掠夺战争。墨子接近劳动者,同情小生产者,对他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他反对侵略战争,希望实现和平,希望“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子的“非攻”主张不是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的战争。他并不反对暴力、保卫和平的战争,而且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抵抗暴力。 兼爱:完全的博爱 墨子“非攻”的主张的理论基础就是“兼爱”的学说。墨子不但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并且企图消灭一切侵略战争的根源。墨子认为当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要天下治而不乱,那只有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以“兼”来代替“别”。“兼”,在墨子看来是大公无私、关心别人如同关心自己一样的高尚品质。和“兼”相对立的是只顾自己、不为旁人设想的自私自利的恶劣品质,墨子把这种品质叫做“别”。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墨子认为动人的音乐虽然好听,但不能解决广大人民最迫切的生活问题。他还指出王公大人欣赏音乐歌舞就是“亏夺民衣食之财”,以及音乐艺术的享乐给国家政治和生产所带来的损失。墨子反对当时贵族奢侈腐化的享乐生活,指出他们的享乐是建立在广大劳动者的饥寒痛苦之上的。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墨子提出“非命”的主张,主要用意在于教人不要坐等命运的支配。墨子认为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和国家的治乱不是命定的,而是由主观的“力”决定的。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墨子从“国家人民之大利”的立场提出了节用的原则,他主张生活所需的东西应以实用为宜。反对华而不实,铺张浪费。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墨子认为厚葬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财富,而且丧葬期间的法制会极大损害社会生产。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此外,《墨经》中还包括了中国最早的关于几何学、光学、力学以及一般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相当完整的逻辑学。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思想之异同 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界学说蜂起、异彩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各学派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主流,一度被“独尊”、二次被奉为官方哲学;墨学在秦汉之后走向衰微,乃至成为绝学。不管地位如何,二者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并且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是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思想特征的反映。作为墨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墨子,其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又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葬、节用等主张。梁启超说:“墨学所标的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墨家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兼爱,才能使国家安定;只有以“兼爱非攻”治政,才能使社会安定。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揭露、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各种骄奢生活,具有一定的进步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治国区别

儒家法家道家治国思想比较 (2010-04-27 17:03:06) 转载▼ 标签: 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导致的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一)儒家孔子认为人民是可以教化的,“信”“仁”“礼”都是统治者教化的结果,而且人性相近,人性是教化的结果。至于教化的手段则是以身作则和以道诲人。 孟子坚持性善论。人的善性指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社会本性;人性善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人性善是指人可以从善心培养出善性。 因此儒家在治国思想上坚持的观点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推恩之术,实行仁政。与霸道相比,行王道才能平治天下。服力不能使人心服,以德服人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以力对待他人,得不到他人的拥护。行“仁政”者,则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帮助。 (二)法家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人的“欲利”本性是不能改造的。因此法家认为统治者就应该用利这个杠杆去控制民众。“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善也,而用其不得而非也”。古代社会的仁爱礼让是由当时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的。现代社会经济状况造成社会“争于气力”,要治理现代社会,就不能取法古代,而只能以法治国。基于人们“好利”的本性,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买卖关系。因此韩非主张采用监督考察和阴谋诡计来驾驭臣属。这样法术势相结合控制社会的手段。 (三)道家道家既不以仁义礼智,也不以欲利来判断人性,它认为这些都是有伤人性的。道家认为人类本性之真乃是自然淳朴的,人应当顺其本来圆满的性命之情而生存,反对在此之上附加各种人为的因素。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就是一种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老子从“道德自然”出发,主张柔弱、无为、无争,批判违背自然的“有为”。批判统治者的强行妄为;批判道德法律;批判文明与知识。因而,他反对一切人为“行为、制度、文明、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从人性自然出发,对社会文明都要毁掉,包括生产工具,政治制度,道德规范,文化艺术,政治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恢复人的本性。“大巧若拙”。 二、对公私的看法引起的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一)儒家在对待别人即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上,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因而在管理社会时就将仁爱之心推之于天下人民。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待公私的问题上,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先让利于民,而后为公。 孔子认为德政的首要任务是在于养民,慎用民力,取民有度。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的目的在于保民。包括顺民、安民、养民、教民。孟子更从经济领域提出了“制民之产”的养民思想,实际上是要使农民有基本生活保障。 (二)法家商鞅说,“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慎到则称“法立则私义不行,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韩非还把君主等同与公,把尊君论推向极端。在法家看来,公义不能由社会成员实现,只能有君主来实现,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一个国家,要正常有序的运行,必须是公共利益得到实现,它的本质就是公,所以法被称为“公法”,这样法的实施就是立公废私,这样只能以法治国。法家主张的实行重耕战的社会经济政策和限制儒商的政治方针都是为了体现和维护君主的利益和权威。

学习管理思想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管理思想史心得体会 ——11c7班张勇 二零一一年,进入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学习MBA课程,非常有幸认识了《管理思想史》任课老师——赵守飞教授,在赵教授的带领下,学习了兵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等、赵教授完全没有生搬硬套地照做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尽量多举例,多提问,以来丰富课本的空洞和繁琐。每每讲课,他总是繁简得当、浅显易懂、深奥抽象、让我受益匪浅!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19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管理理论才真正出现。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思想的提炼与概括,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有先进的、完善的管理思想,才能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管理思想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活动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管理学的产生,使管理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管理思想史正是以不同社会阶段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管理思想史是研究和揭示人类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管理实践,又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辩正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管理思想史不但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吸收国外管理科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学习管理思想史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我很欣赏赵老师所谈到的“无为而治”,我是从事政府机关行政管理工作的,“无为而治”的观点给了我很深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无为”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样也是佛家与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的“缘起性空”思想与“无为”是相通的,“空”与“无”的内涵是一样的;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以道德伦理为核心思想,提倡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人,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舜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以德行天下本身就反映了儒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些启示让我在工作中有了新的突破和认识,使我更合理的安排工作的管理和人员的应用,完善我自身修养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工作的合理安排。 在赵老师谈到的儒家管理目标观也给了我很深的认识,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自秦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尊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现代,我们还要以儒为尊吗?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不好,但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新时代的潮流下,如何选择思想,何者更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在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我对墨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其一些深刻醒世的道理所折服,这也是现代急功近利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思想,与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价值观也有共通之处。 墨子有很多重要的文章,除《兼爱》外,还有《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但他的兼爱一直贯穿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墨子唯兼爱,是以尚同;唯尚同,是以非攻;唯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 一、墨子兼爱之于“乱” 墨子对社会的“乱”有自己的见解:不爱而起乱。“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由小家而至大家,其乱之因皆可由“无爱”而起,人人爱自己而不兼爱。在现实,因为一己私心而造成骨肉分离、背信弃义的事让人司空见惯,心透凉。而墨子的提醒世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因此他主张君主“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家主“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每个人“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非攻》),人与人相爱,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则无乱矣。 墨子的兼爱在很大程度上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诚信友爱,

是和谐社会的凝聚剂,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而兼爱也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的意思是视人如己。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了视人如己的“兼爱”思想,大家相互间就更容易消除隔阂,开展正常交往。在和睦相处的情况下去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并维护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最终形成一个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它们都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别人就象爱自己一般。“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若人人兼爱便能治乱,人人兼爱必定社会安定和谐。 二、墨子兼爱之于“义利” “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守的与礼制相联系的道德行为规范,而“利”则指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兼爱,即既要爱自己的义务和权利,更要爱他人的权利与义务,在想到自己利益的之前要顾全大家的利益。 对墨子主张“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由此可见,兼爱是交相利的前提,只要兼爱能够代替一己之私,那么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可以化作云烟,而且国家之间也能够和平相处,百姓就能享受平安的幸福生活了。墨子曰:“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所利亦不相为外内。” 兼爱不仅是考量“利义”的前提,也是整个思想动态过程中的衡量标尺。墨子曰:“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人治思想.,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人道社会”。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