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脑卒中防治和ABCDE策略

中国脑卒中防治和ABCDE策略

中国脑卒中防治和ABCDE策略
中国脑卒中防治和ABCDE策略

中国脑卒中防治和ABCDE策略

北京航空中心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01月24日爱爱医医学网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脑血管病中,尤以脑卒中造成的健康损害和生命威胁为重。它不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还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

2003年,我国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总费用约200亿元,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直接住院费用就达108亿元。我国脑卒中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心肌梗死的10倍。根据北京安贞医院二十年脑卒中病例资料分析,致死性卒中仅占27%,大部分卒中病人存活且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复发性脑卒中的比例为27%,居世界各国主要城市之首。我国学者对临床资料的分析也表明,门诊的脑卒中患者中约40%为复发病例,25%~33%的脑卒中患者将在3~5年内再次发作。这些数据都反映了脑卒中危害的严重性。

脑卒中形成及早期溶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为大脑动脉内形成血栓,或者脑血管被来自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所堵塞,导致相应部位的大脑缺血所致。大脑主要是靠它的供血动脉从心脏和肺运送新鲜血液,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带给大脑,同时带走二氧化碳和细胞代谢废物。一旦动脉发生堵塞,脑细胞便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核心区域的脑细胞一般在几分钟内就会停止工作。在其周边有一个区域,称”缺血半暗带”,该区域的脑细胞在缺血发生以后暂时处于过渡期,我们所抢救的重点也就是要挽回这部分脑细胞,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不至于变性坏死。促使这部分脑细胞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溶栓治疗,使动脉重新开放,血流顺利通过。但溶栓的时机有限,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窗,即发现急性脑梗的最初3小时内,大部分患者的溶栓治疗是有效的;3~6小时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可使堵塞的血管再通,脑组织功能不会严重受损,后遗症很少;如超过6小时再进行溶栓则意义不大,此时脑细胞已经发生不可逆性坏死。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中国99%的患者在3小时内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即使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期溶栓率仍然相当低。

预防脑卒中--颈动脉筛查

对于已有基础血管病变的人群来讲,及早筛查出病因及病变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干预,即脑卒中的二、三级预防,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在以往的心脑血管病防控工作中,我国对高血压的筛查和控制比较重视,但对导致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原因之一的颈动脉斑块造成的狭窄不够重视,甚至在常规的干部体检中也没有颈动脉筛查项目。因此,大量卒中前期患者未被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干预。

颈动脉筛查方法比较简便,是一种无创且费用不高的检查。狭窄严重的患者通过颈部听诊就可发现;颈部B超检查可发现绝大部分狭窄患者并判定其狭窄程度,但筛查技术需要经过专门培训。

通过对颈动脉状况的筛查,既可对狭窄不甚严重的患者及早给予行为指导或药物干预,延缓其狭窄进展,又可对狭窄严重的患者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去除卒中发生的病源,减少卒中的发生及伤残。其中手术治疗主要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即通过外科手段将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美国已经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试验证实了该手术的有效性。

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工程

为尽快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经卫生部批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于2009年年初发起了”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工程”。这项工程的目标是:首先,尽快拟定出我国自己的筛查规范、干预原则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标准与相关要求;其次,争取三年内能在全国各省、区、市至少建立起一所脑卒中筛查及干预中心或基地;第三,对高危人群进行普遍筛查,并推广ABCDE防控策略(A:抗栓治疗;B:控制血压和体重;C:降低胆固醇、戒烟、开展支架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D:控制糖尿病、饮食调整;E: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定期查体),这也是卒中的二级预防策略,即加强对卒中患者的治疗和教育,避免再次发作,惠及广大民众。

调脂治疗的四大动向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心内科2011年01月24日爱爱医医学网

目前血脂领域依然强调,对高危人群的积极降胆固醇治疗;LDL-C尽可能降至低些;降脂药物应坚持长期服用。

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冠心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LDL-C每降低1 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0%,主要冠脉事件风险降低23%。展望2011年,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探索。

LDL-C的目标值?

LDL-C更低是否仍获益?极低LDL-C水平可能带来危险吗?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对低LDL-C水平耐受性良好,LDL-C低至25~60 mg/dl,可满足生理需要。LDL-C≤80 mg/dl的动物,一般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新生儿LDL-C为30 mg/dl,提示如此低水平的LDL-C是安全的。家族性低B脂蛋白血症者整个生命期间的LDL-C都非常低,但却能长寿。

ACC/ADA共识指出,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理论上所有人应控制LDL-C在50 mg/dl。

一级预防是否有益?

2009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一篇Meta分析入选了10项研究的70 388人,其中34%为女性,23%为糖尿病患者,平均随访4.1年。结果显示,他汀治疗降低死亡危险12%,减少主要冠脉事件30%,减少主要脑血管事件19%。而且无癌症增加的任何证据,各亚组无异质性。

所以,他汀用于冠心病一级预防首选应进行危险评估,心血管危险性高者可从他汀治疗中获益。

调脂可有效防治卒中?

血脂与脑卒中的关系,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不一致,这与调查对象的年龄以及脑卒中的类型不同有关。但临床试验的结果却是基本一致,即他汀治疗能减少缺血性卒中风险,但对出血性脑卒中无作用。

LDL-C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他汀能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他汀不增加出血性卒中,他汀防治冠心病与防治脑卒中具有同样疗效。为了防治脑卒中,需要使用他汀大幅

度降低LDL-C。

老年人是否需要接受调脂治疗?

临床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老年人服药的顺从性差,老年人服用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增加;其次,老年人服用他汀,癌症发生率会增加吗?最后,老年人服用他汀临床疗效不明确。

证据已显示,80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能从他汀治疗中获益,而且他汀不会引起老年人的癌症增加,年龄不是影响冠心病高危者服用他汀的因素。

展望

目前,临床中应用降脂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例如较差的依从性,这点与患者和医生均有关;多数药物的起始剂量降脂幅度不够;对增加剂量引起不良反应的担忧;联合用药的担心;需要更有效安全的降胆固醇药使LDL-C达标。

调脂的未来可能有三个发展方向:首先,LDL-C降低可通过三种途径,即增加他汀的剂量、联合用药、开发新的药物来实现。第二,全面调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甘油三酯,降低apoB,降低Lp(a)。最后,就是改善HDL的功能。

高血压治疗进展“三部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1年01月24日爱爱医医学网高血压已经是一种大众健康问题,而不仅仅是一种疾病,高血压的治疗更不是停留在医院层面,而是关系整个人群,甚至是对整个人类健康的一种关怀。

最佳血压水平探索

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年会上公布的ACCORD试验降压研究旨在比较强化降压治疗(收缩压目标值<120 mmHg)或标准降压治疗(收缩压目标值<140 mmHg)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间主要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尽管强化组冠心病导致的死亡明显增加,但脑卒中风险下降40%以上。

日本VALISH研究把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严格控制组(收缩压目标值<140 mmHg)与常规控制组(收缩压目标值<150 mmHg)。研究结束时两组患者血压分别降低至136.6/74.8 mmHg与142.0/76.5 mmHg。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脑卒中分析发现,尽管收缩压只有3 mmHg 的差异,但脑卒中的风险,严格组降低30%以上。

我们发现,如果能够确保降压安全,那么血压越低脑卒中的风险也越低。血压水平即血压控制情况是决定高心血管风险患者降压获益的主要因素。当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为130/80 mmHg时,血压升高的形态、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糖控制情况以及降压药物的特性等因素,也显著影响糖尿病患者降压的获益。

管理血压变异

血压变异增大带来的心血管风险日益受到关注,较典型的是晨起血压升高,即晨峰血压。通常,从睡眠

到觉醒及开始活动,血压会有所升高。但如果有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等病理性原因,晨峰血压升高幅度过大,则心血管风险增加。

我们与多国家学者合作的IDACO研究,使用国际合作24 h动态血压数据库,对平均随访10年以上的5000名自然人群进行分析发现,当晨峰血压>37 mmHg时,心血管风险显著升高。当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记录的数十次血压间的变异性增大时,标准差和绝对差异的平均值都与心血管风险显著相关,血压变异性增大,则心血管风险增加。

ASCOT研究中:长时血压变异也可预测心血管风险,当血压变异增大时,心血管风险增高;与β受体阻滞剂相比,钙拮抗剂(CCB)可显著改善长时血压变异。

临床上血压变异的测量包括:瞬时血压变异需要测量手指每个心动周期的血压;短时血压变异则指在诊室或家庭连续测量3次以上血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长期血压变异则应在家庭中每天早晚测量血压。

钙拮抗剂:亚洲人之优选

2010年,来自亚洲的中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一组心血管医生共同制定了亚洲钙离子通道阻断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Asian CLASSIC)。钙拮抗剂(CCB)在亚洲人群中的降压作用较强。在各种血压基线水平上,服用CCB均能带来获益,血压越高,血压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另外,在日本进行的CASE-J 研究也显示,CCB可更有效防治脑卒中。需要提出,与欧洲人相比,亚洲人心肌梗死后冠脉痉挛的发生率更高,而CCB可有效预防冠脉痉挛。因此,CCB可能对于脑卒中与冠心病事件的预防都有更多获益。此外,近期研究提示,这类药物还很可能具有保护认知功能和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

20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6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学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 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 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的标准。 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 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120 等急救电话。 推荐:应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院前处理

脑卒中知识讲座

脑卒中健康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中风 中风叫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表现为偏瘫、失语等,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它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中风看起来是一瞬间的事,不可预料,实际上同许多疾病一样,中风也有一个明确的各种病理损害不断累积,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中风发生是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遗传以及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于脑血管引起的。中风病人多有高血压病史,因此,必须经常检查和控制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偏高就应服药控制。尽量减少出门,室内注意保温,必须出门时要十分注意衣着的保暖,以避免或减少寒冷对机体的刺激。 如脾气暴躁,易于冲动,操劳过度,活动剧烈,睡眠过晚,酗酒等。常食蔬菜,水果和富含维生素,纤维食物,增加优质蛋白质如,豆制品,牛奶的摄入,少吃油腻食物,控制食盐、食糖、不暴饮暴食,晚餐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如突发短暂的机体麻木、单侧肢体笨拙,言语含糊或表达困难、头痛剧烈,头昏、恶心、全身乏力等,是将要发生中风的警报。这些异常现象,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去医院诊治。

二.怎样预防中风的发生 1、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的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测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控制糖尿病与其它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 2、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施加以控制。 3、有效的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 4、注意气象因素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发,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发生。 三.饮食预防脑卒中 1.远离“三高”,亲近“三低”。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卒中中心申报认证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卒中中心申报认证管理办法(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三章申报条件和认证流程 第四章评价标准 第五章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建立多学科联合的卒中诊疗管理模式,提高卒中诊疗规范化水平,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国卫办医函〔2016〕1235号)和《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国卫办疾控发〔2016〕49号)等文件,指导全国卒中防治工作和卒中中心建设工作开展。文件明确提出了计划到2020年,在60%以上县(市)、80%以上市(地、州)、100%省(区、市)建设至少1家符合要求的卒中中心,为国民提供高质量的卒中防治服务的建设目标。为落实文件要求,加大对各地医院卒中中心建设、评估和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所指的卒中中心分两级四层。两级指高级卒中中心和卒中防治中心两级,其中高级分为示范高级卒中中心和高级卒中中心(含建设)两层,卒中防治中心分为示范卒中防治中心和卒中防治中心两层。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是我国卒中中心的建设管理机构。下设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全国卒中中心建设规划、卒中中心认证考核及质量控制标准等管理办法,开展现场考评、检查等工作。 第四条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办公室、各省级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及部分高级卒中中心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及专家组成。 第五条示范高级卒中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和示范卒中防治中心的申报认证和管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办公室联合省级脑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共同开展。卒中防治中心的申报认证和管理由省级脑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 第三章申报条件和认证流程 第六条申报条件:高级卒中中心原则上应为三级医院。卒中防治中心原则上应为二级或以上医院。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34755)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 ,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 小时内小卒中或TIA 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 ,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 1.3% 。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 2 倍。 COMPRESS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 :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 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 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 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 24h 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 ×90d ②阿司匹林75mg/d ×21d+ 氯吡格雷首剂 300mg ,随后 75mg/d ×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 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 。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 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 2014 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 ABCD2 ≥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根据 24h 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脑卒中大会

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 暨第四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隆重召开 2014年5月16日至18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共同主办的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四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大会开幕式17日上午举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陇德院士,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徐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副部长李清杰,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局长于竞进、财务司司长李斌,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专员常继乐,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管仲军等领导,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傅征、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蔡纪明、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陈可冀,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继宗、黄如训教授、赵雅度教授、霍勇教授、崔丽英教授、王拥军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局长于竞进主持。会议向为我国脑卒中防治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陈可冀、黄如训、赵雅度三位教授颁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作卓越成就奖”。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院士委托王陇德院士对我国脑卒中工作提出几点要求。他要求全国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从完善脑卒中筛查与干预工作、推进心脑血管疾病联合防控、建立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王陇德院士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来我国脑卒中防治工程取得的工作成绩,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徐科副主任、李清杰副部长分别就加强脑部中防治战略规划,做好健康宣教,强化基地医院建设,提高治疗技术,优化筛查与随访方案,全面提升我国慢病防治水平做出指示。 凌锋教授、王拥军教授、崔丽英教授、谢鹏教授分别主持了大会主题论坛,美国神经介入放射协会主席Tudor G.Jovin教授、英国卒中医师协会前任主席Martin James教授、亚太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疾病学会秘书长Brian Tomlinson 教授及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天津环湖医院院长王金环教授、解放军总医院二炮总医院副院长姜卫剑教授等分别做了主题论坛讲座。 18日上午,召开了脑卒中基地医院发展论坛。王陇德院士对2013年全国基地医院工作进行了回顾。相关专家分享了国际、国内脑卒中防治成功做法。上海虹口区卫生计生委、上海长海医院、白银市第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主要领导分别作了经验介绍。会议举行了国家远程卒中中心启动仪式,并表彰了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示范基地医院、模范院长。 另外,16日至18日大会分别在10个分会场举办了23场临床学术论坛,300余位国内外一流的脑卒中防治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分别围绕血管超声、脑血管影像与介入、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急诊血管内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检验、高血压与卒中、缺血性卒中热点、脑卒中新药/新方法、脑血管

脑卒中防治知识

脑卒中防治知识 1.脑卒中又叫中风、脑血管意外,近年发病率不断升高,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脑卒中患者500万以上,每年新发病例约150万,每年死于卒中约100万人。 2、脑卒中幸存者中约3/4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 3、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的最主要因素,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者占42.4%。另外,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4、脑卒中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一般起病缓慢,包括脑血栓、脑梗塞等。出血性中风称脑溢血,起病突然,头痛、恶心、呕吐为先兆症状。 5、脑卒中病情凶险变化快,往往病情突然加重。不论首发症状轻重,一定要及时住院观察治疗。争取尽早CT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6、患脑卒中后一般都有偏瘫,康复治疗是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的关键,应该根据病情尽早开始进行。 7、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干预,通过自身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脑卒中。预防的关键在中年,重点是避免发胖,不吸烟,不饮酒,少吃脂肪含量高的动物食品、多活动、保持情绪稳定。 8、已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人,要积极治疗,有效控制病情,防止引发脑卒中。

有效防治脑血管病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趋势,北京地区,因脑卒中所致的死亡已跃居为死亡原因中的第一位。中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区,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死亡率位占死因顺位第二位;每年约有150万新发脑血管病病人,而在现存的脑卒中患者中,约75%不同程度的丧失了劳动能力,40%重度致残。 导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可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症、缺乏体育活动及饮食营养不合理等危险因素造成。由于本病涉及的危险因素较多,病因复杂,难以控制,一旦发病累及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患者终生残疾,故本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脑血管病患者为什么呈上升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健康宣传力度仍然不够;第二、健康教育宣传的针对性不强;第三、虚假宣传、商业炒作鱼目混珠;第四、预防方式不正确,如很多市民知道运动是预防脑血管病简单有效的措施,但是不少人做的是室内无氧运动,反而增加了脑耗氧量,导致脑血管病发作。有的市民运动量过大,不知道运动时应该实时监测心率,一般运动时心率为170减年龄,比如40岁的人运动时,心率即脉搏每分钟不超过130次。运动时的呼吸可以加快,但以能正常说话交流为宜。第五、地理环境如酷暑的炎热、严冬的寒冷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都可以导致或诱发脑血管病的发生。酷暑时节,由于气温较高,可致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脑血管病发作。隆冬时节,天气寒冷,血管收缩,血管腔狭窄,血液外周阻力增加,也容易导致脑血管病。另外饮食习惯喜欢吃比较咸的菜,食盐射入量过大,导致钠水储留,人体内循环血容量增加,血压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诱发脑血管病。一般正常人每日每天应射入食盐为6克,即冰激凌勺的两勺为宜。 脑血管病需要长期有效的预防 脑血管病的预防首先要从排除危险因素开始。预防脑血管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能搞突击;另外,脑血管病的预防最好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防治,做到有的放矢。切忌用一些商业厂家推销的药品和保健品,以及仪器用品。百姓患者应该掌握健康的四大基石,即 合理膳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立足国情,合理膳食可以总结为两句话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一”:指每日一袋牛奶;“二”:指每日250克左右碳水化合物;“三”:指每日3至4份高蛋白食品;“四”:指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指每日五百克蔬菜及水果。每天要适量喝红葡萄酒、绿茶,必须吃些黄色蔬菜、绿色蔬菜、燕麦粉或燕麦片以及黑木耳。 适量运动快速走步是很好的保健方法。每天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40分钟的快走运动。按照没有其他合并症糖尿病人降血糖锻炼的要求,建议走路时,以每分钟走120步快步走为宜。 戒烟限酒吸烟百害无一利,应该广泛宣传戒烟,禁止酗酒。 心理平衡做到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做到顺境时要助人为乐、逆境中要自得其乐、平日里要知足常乐

脑卒中预防知识

脑卒中预防知识 1. 脑卒中是否可防可治? 答:答案是肯定的。脑卒中也是可以预防的。我们要改正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避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另外,对体内已经形成的病理变化,如颈动脉斑块造成狭窄等,要引起重视,定期进行脑卒中筛查,及早发现疾病问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脑卒中发生后,脑组织超过一定时间(一般为3小时)即发生坏死,通常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救治。研究显示,只有不到1%的患者(在中国可能不到万分之一)能够及时得到治疗。所以,只要脑卒中发生后能够及时救治,有些患者的病情是完全可以恢复,不留下任何后遗症的。 2. 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预防脑卒中? 答:生活饮食习惯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如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都已证实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脑卒中的预防要以“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应重点注意以下4点: (1)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高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物 (2)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注意控制胆固醇,坚持服用降血脂药物 (3)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应积极防治糖尿病 (4)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有其他心脏疾病者,应控制心脏病等危险因素 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以下10点:

(1)饮食要清淡 (2)适度增加体力活动,不要超量运动 (3)克服不良的嗜好,如吸烟、喝酒、久坐等 (4)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 (5)老年人应防止体位改变、便秘 (6)注意气候变化 (7)每天饮水要充足 (8)看电视、上网等时间不要太久 (9)保持情绪平稳 (10)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总之,脑卒中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威胁是十分严重的,但如果大家都能清楚地认识它的危险因素并积极加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病率定会下降。 3. 青年人是否不必担心得脑卒中? 答:脑卒中的主要患者群是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2/3以上的脑卒中首次发病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可高枕无忧。现在,脑卒中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乃是青年人远离脑卒中的关键。 4. 为什么秋冬季脑卒中容易发作? 答:气候变化是诱发脑卒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会在秋末冬初气候骤变的时候发生脑卒中。这是因为:(1)低气温可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2)寒冷的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了外周阻力,血压升高,脑血管缺血。(3)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浓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而发病。(4)寒冷可使呼吸道抵抗力降低,急性炎症过程会引起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大量的炎性介质会破坏血液系统,凝血失衡,导致血栓形成。

神经康复(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 挂号 挂号方式:网络挂号(北京114网上挂号) 电话挂号(直接拨打114或116114均可,24小时服务,每日8:00可预约此后7日的号源(不含节假日),每日15:00停止预约次日就诊号) 在医院挂号(一般三甲医院24小时挂号窗口开放,民营医院一般到晚6点截止挂号) 挂号注意事项:挂号实行实名制,患者要提供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 挂号科室:如神经内科。 预约挂号医师类别包括:专家、教授、副教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 费用区间:医院挂号费用区间专家号:14元—60元、正教授号:9元—20元、副教授号:7元—15元、主治医师号:5元—10元、住院医师号:4.5元—8元、门诊手册:0.5元——2元。 医保卡定义:医疗保险卡(以下简称医保卡)是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专用卡,以个人身份证为识别码,储存记载着个人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以及帐户金的拨付。 医保事项:公立医院:凡治疗性质可以使用医保卡报销,凡美容性质的不可以使用医保卡报销。注明:部队的医保定点医院不选不能报销。民营医院:观察医院门口有挂定点合作医疗机构的牌子,确定该医院可以使用医保卡。建议询问下民营医院工作人员。 医保使用说明:就医时,请务必带上社保卡、《医保手册》、在挂号前主动出示您的医保卡,一定要先挂号,再看病,否则此次所发生的门诊费用无处报销。务必做到持社保卡挂号、持社保卡就医、持社保卡结算,以保证您在医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能当时报销。 提前候诊:候诊是指等候医师的检查或治疗的时间。遇特殊情况或病情变化,可以和门诊分诊护士或叫号人员联系,经允许后提前就诊。 前期准备:一般无需特殊检查,主要进行疾病相关的康复治疗,如运动、感觉障碍康复,构音、吞咽、语言障碍康复,认知障碍康复训练等,还包括排泄障碍,心肺功能障碍,血栓、压疮、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康复治疗,必要时可采用手术及中医中药辅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般费用视病情及康复治疗方式而定,平均在1-10万左右。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完整word版本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 版本word完整2014(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2-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6%早期诊断、.率334%~44.早期

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修订原则与方法.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

中国脑卒中防治和ABCDE策略

中国脑卒中防治和ABCDE策略 北京航空中心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01月24日爱爱医医学网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脑血管病中,尤以脑卒中造成的健康损害和生命威胁为重。它不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还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 2003年,我国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总费用约200亿元,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直接住院费用就达108亿元。我国脑卒中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心肌梗死的10倍。根据北京安贞医院二十年脑卒中病例资料分析,致死性卒中仅占27%,大部分卒中病人存活且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复发性脑卒中的比例为27%,居世界各国主要城市之首。我国学者对临床资料的分析也表明,门诊的脑卒中患者中约40%为复发病例,25%~33%的脑卒中患者将在3~5年内再次发作。这些数据都反映了脑卒中危害的严重性。 脑卒中形成及早期溶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为大脑动脉内形成血栓,或者脑血管被来自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所堵塞,导致相应部位的大脑缺血所致。大脑主要是靠它的供血动脉从心脏和肺运送新鲜血液,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带给大脑,同时带走二氧化碳和细胞代谢废物。一旦动脉发生堵塞,脑细胞便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核心区域的脑细胞一般在几分钟内就会停止工作。在其周边有一个区域,称”缺血半暗带”,该区域的脑细胞在缺血发生以后暂时处于过渡期,我们所抢救的重点也就是要挽回这部分脑细胞,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不至于变性坏死。促使这部分脑细胞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溶栓治疗,使动脉重新开放,血流顺利通过。但溶栓的时机有限,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窗,即发现急性脑梗的最初3小时内,大部分患者的溶栓治疗是有效的;3~6小时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可使堵塞的血管再通,脑组织功能不会严重受损,后遗症很少;如超过6小时再进行溶栓则意义不大,此时脑细胞已经发生不可逆性坏死。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中国99%的患者在3小时内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即使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期溶栓率仍然相当低。 预防脑卒中--颈动脉筛查 对于已有基础血管病变的人群来讲,及早筛查出病因及病变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干预,即脑卒中的二、三级预防,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在以往的心脑血管病防控工作中,我国对高血压的筛查和控制比较重视,但对导致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原因之一的颈动脉斑块造成的狭窄不够重视,甚至在常规的干部体检中也没有颈动脉筛查项目。因此,大量卒中前期患者未被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干预。 颈动脉筛查方法比较简便,是一种无创且费用不高的检查。狭窄严重的患者通过颈部听诊就可发现;颈部B超检查可发现绝大部分狭窄患者并判定其狭窄程度,但筛查技术需要经过专门培训。 通过对颈动脉状况的筛查,既可对狭窄不甚严重的患者及早给予行为指导或药物干预,延缓其狭窄进展,又可对狭窄严重的患者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去除卒中发生的病源,减少卒中的发生及伤残。其中手术治疗主要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即通过外科手段将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美国已经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试验证实了该手术的有效性。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 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 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1.3%。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COM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 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24h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90d ②阿司匹林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NIHSS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榕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3 分),在发病24 h 内应尽早启动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有益于降低发病9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Ⅰ,A)。 ●应用(未接受静脉溶栓者) ?发病24h内尽早双抗(无证据表明发病24h后双抗能获益) ?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继75mg/d(如果75mg/d起始,需5-7d才能逐渐达到稳态)?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首负,继100mg/d(解读意见) ?应用时间21d(考虑到多数卒中复发在发病后21d内,而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随机化时间NIHSS≤3,随机化时间ABCD2≥4(无证据表明NIHSS>3和低危TIA双抗获益) ●单抗(不符合溶栓、拉栓且无禁忌症) ?发病后尽早阿司匹林150-300mg/d(Ⅰ,A),急性期过后改为预防剂量50-300mg/d(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最佳剂量是75-150mg/d)。

脑卒中防治知识

脑卒中防治知识 ※什么是中风 中风叫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表现为偏瘫、失语等,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它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中风看起来是一瞬间的事,不可预料,实际上同许多疾病一样,中风也有一个明确的各种病理损害不断累积,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中风发生是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遗传以及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于脑血管引起的。中风病人多有高血压病史,因此,必须经常检查和控制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偏高就应服药控制。尽量减少出门,室内注意保温,必须出门时要十分注意衣着的保暖,以避免或减少寒冷对机体的刺激。 如脾气暴躁,易于冲动,操劳过度,活动剧烈,睡眠过晚,酗酒等。常食蔬菜,水果和富含维生素,纤维食物,增加优质蛋白质如,豆制品,牛奶的摄入,少吃油腻食物,控制食盐、食糖、不暴饮暴食,晚餐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如突发短暂的机体麻木、单侧肢体笨拙,言语含糊或表达困难、头痛剧烈,头昏、恶心、全身乏力等,是将要发生中风的警报。这些异常现象,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去医院诊治。 ※怎样预防中风的发生 1、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的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测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控制糖尿病与其它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 2、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施加以控制。 3、有效的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 4、注意气象因素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发,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发生。

省级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省级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结合全区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蒙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XX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蒙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各级卫健行政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区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各地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中将脑卒中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鼓励社会组织和脑卒中防治机构共同行动,推动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关口前移,做好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

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6小时内可溶栓,介入治疗地位提升 原创:岱西中国循环杂志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对指南进行了更新,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期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展现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诊治规范。 相较于2014年旧版指南,2018年新指南主要更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静脉溶栓的相对禁忌证和禁忌证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新指南对2014版指南中发病3~4.5 h内关于年龄的相对禁忌证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年龄大于80岁”这一条目。 此外,《指南2018》也对一些特殊的临床疾病或情况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推荐意见,如“微出血”“颅内动脉瘤”及“类卒中”等问题的处理。 3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3h; (3)年龄≥18岁;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相对禁忌证中列入了:未破裂且未经治疗的动静脉畸形、颅内小动脉瘤(<10 mm);少量脑内微出血(1~10个);类卒中。 3~4.5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2)症状持续3-4.5 h; (3)年龄≥18岁; (3)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3 h内rt-PA静脉溶栓相对禁忌证基础上增加了:使用抗凝药物,INR≤1.7,PT≤15 s;严重卒中(NIHSS评分>25分)。 6 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6 h; (3)年龄18~80岁; (4)意识清楚或嗜睡; (5)脑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 (6)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血管内取栓治疗推荐级别提升为(I A)。 (1)患者符合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机械取栓指征,优选静脉溶栓治疗(IA); (2)对发病后不同时间窗内的患者、距最后正常时间6~16 h(IA)及距最后正常时间16~24 h者(ⅡB),经严格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后,可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 (3)紧急颈动脉支架和血管成型术的获益尚未证实,应限于临床试验的环境下使用(ⅢC)。 3. 新增了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治进行系统管理的推荐意见: 新指南纳入了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措施,推荐对发病24h内的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IA)。 还增加了如对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与干预、加强医患沟通等推荐意见。 来源: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 666-682. [2] 彭斌, 刘鸣, 崔丽英. 与时俱进的新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 657-659.

脑卒中防治知识讲座

脑卒中防治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二、临床症状 脑卒中的先兆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大类由脑部血管病变所导致的急性疾病,现代医学统称其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它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但实际上任何种族、年龄、性别的人均可发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非常重要,脑卒中的特点是发病急、起病突然。常见的症状包括: 1.头痛、头晕。脑出血时头痛加剧,还伴有呕吐;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的感觉,活动时加重,常常有呕吐和恶心症状。 2.语言障碍。不能说或不能听懂他人的语言,最常见的是语言含混不清。 3.肢体活动障碍。多为一侧肢体瘫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身不遂。有可能是完全不能活动;或者虽然可动,但却无力、不灵活,比如不能持物、走路向一侧偏斜等,也有的时候表现为整体活动障碍。 4.偏身感觉障碍。可表现为一侧躯体或肢体感觉消失,或对各种疼痛、冷热刺激不敏感,麻木感等。 5.视物成双或重影、视物模糊或一过性视物不清等。

上述表现可以单独出现,但更多地是几种表现以不同的组合而出现。如果病后很快出现昏迷、呕吐和大小便失禁等,说明病情危重。 三、危险因素 预防的重要性: 控制脑中风发病因素、中风是可以预防的。知道中风的严重性,早期预防和治疗中风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中风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xx的危险因素有: 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以下。 2、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word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 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4): 258-273.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5.04.003 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1]。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2]。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3]以来,世界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及TIA二级预防领域增添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世界各国也先后发布或更新了指南和共识。为了规范中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的专家对2010年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集体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以期为神经科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合理、科学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从而减少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本指南中对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及证据的评定标准与本期246~257页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相同。

危险因素控制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可参考以往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及二级预防指南。本文重点介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关注度高且可以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TIA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近期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高血压的诊断率高达70%[4,5,6]。目前我国约有3.25亿高血压患者,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分别为42.6%、34.1%和9.3%)[7]。 第1个证实脑卒中二级预防降压治疗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我国开展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 PATS)[8],该研究入选5 665例近期发生TIA或小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的患者,完全随机法分为吲达帕胺组和安慰剂组,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显示吲达帕胺组的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30.9%与44.1%),脑卒中复发的相对风险降低30%,提示对于我国以高钠型为主的高血压人群,利尿剂有显著预防脑卒中复发的作用。随后进行的早期培哚普利预防脑卒中复发研究(Perindopril Protection Against Recurrent Stroke Study, PROGRESS)再次证实控制血压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9]。2009年的一项荟萃分析证实了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和TIA的再发风险,且收缩压降低越多,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效果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