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前言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于1985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9年省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通过专家论证,2004年报省政府待批。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2009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8月30-31日,《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扬州美好家园。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地址:扬州市淮海路33号,邮编:225002)。

咨询电话:0514--87340303

公示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1754667.html,/gzcy/

现场公示:扬州双博馆规划展示中心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要点

一、总则

1、修编目的

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建设秀美名城的要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引导城市建设,实现扬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修编重点

(1)深入分析区域环境,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深入分析新时期扬州在国家、长三角战略格局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剖析自身优劣势,合理确定扬州在区域中的职能定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2)立足宁镇扬和沿江重点发展地区,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从宁镇扬、市域和扬州沿江地区等多个层面研究城镇空间布局,确定合理的沿江城镇整体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协调扬州主城与周边城镇的功能分工与空间关系。

(3)贯彻交通引导战略,优化城市内外交通环境

合理确定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加强扬州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做好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依据城市交通发展态势的变化,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合理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理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匹配关系;重视城市交通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东西交通不畅的矛盾;超前研究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做好交通廊道的用地预控。

(4)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塑造,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

将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在空间上予以落实。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展城市特色保护与塑造的研究,挖掘城市特色内涵,彰显城市个性。

4、规划期限:

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重点对2030年市域与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轨道交通建设等进行了安排,并对远景沿江都市区进行了展望。

5、规划范围:

(1)市域:为扬州市行政范围,包括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和宝应县,面积6634平方公里;

(2)规划区:扬州市区及其行政代管范围,面积1028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东至廖家沟、壁虎河一线,南至长江、夹江一线,西至扬溧高速,北至扬溧高速、槐泗河一线,面积为310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

1、总体发展目标

“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

(1)着力发展经济,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产业、创新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创新扬州”;

(2)大力提高提升城市辐射功能,充分挖掘历史与人文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

(3)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安居乐业、社会公平、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扬州”。

2、城市建设目标

(1)完善区域交通环境,加强与上海、苏南地区的对接,建立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

(2)加强古城保护,加快旧城更新,重点建设新区,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实现扬州与江都的空间与城市功能对接,初步构建“一体两翼”都市区空间框架。

(3)推进商务中心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强化对市域乃至苏中地区的辐射能力;加强各项功能配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扬州人居环境水平。

(4)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并倡导节能、环保、人性化的交通出行方式。

3、空间发展策略

(1)加强与上海、苏南的交通对接,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通过加强与上海及苏南的交通对接,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消费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积极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步伐,为产业互补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创造条件;稳妥推进城镇空间结构调整,构建东西延展的都市区布局结构。

(3)制定差异化策略,引导市域空间有序发展:制定市域差别化的发展策略,引导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加快沿江地区发展,并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带动北部地区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

(4)促进与江都、仪征的一体化发展:整合沿江地区各项资源,通过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岸线利用等方面综合协调促进扬州、仪征、江都三地一体化发展。

(5)保护并塑造城市特色,巩固并提升中心城区的区域核心地位:紧扣城市特色的核心要素,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塑造城市个性,提升中心城区在区域中的公共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将扬州中心城区打造成市域的公共服务中心,扩大在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范围。

三、市域城镇体系

1、城镇化发展战略

(1)区域联动策略

与市域周边城市南京、泰州和镇江强调联动发展,注重强化交通联系,协调边界地区产业选择和用地合理布局,做好岸线利用协调、环境保护以及过江通道的控制;重视市域南北和城乡联动发展,城镇空间强调适度向南部地区集中,引导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产业空间实行优化重组,优化市域各区域的产业分工结构,形成多个特色经济集聚区;培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园,借助万顷良田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并结合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2)差别推动策略

南部沿江地区:推动集聚思路引导下的城镇化、网络化发展。整合沿江地区和中心城区周边的城镇,强化与中心城区的交通和功能联系;统筹安排沿江地

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新区、开发区和中心城区逐渐成为城镇人口新的集聚空间。

北部地区:城镇发展相对集聚,适度分散。发挥城镇节点对城乡腹地的带动作用,培育沿河、沿路发展轴线。重点发展高邮、宝应以及沿河地区传统中心镇如范水、邵伯等,扶持腹地沿市域环路重点镇的发展,以“点轴”模式推动城镇空间发展。

(3)辐射带动策略

壮大中心城市:积极构建扬州都市区,沿江地区扬州、仪征、江都三市实施空间和功能整合互动发展,扬州中心城区注重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培植区域性生产业服务中心的形成,仪征、江都充分利用沿江岸线和既有产业发展条件,大力发展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提高沿江城镇整体经济实力,吸纳人口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

强化县市城区:积极强化二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力,打造新型县市区,发挥北部高邮、宝应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淮江公路、市域环路等轴线为载体,加快经济社会要素在市域范围内的流通,随着扬州市区城市职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重点带动北部制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

培育重点城镇:有选择地培育一批重点镇,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倾斜,改善重点镇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重点中心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能力,集约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综合效益。强化重要发展轴线和节点对乡镇腹地的带动作用。

优化完善一般镇:重视城镇内涵式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的产业、文化和区位等优势,塑造城镇的个性与特色,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2、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2009年底市域总人口502.33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58.8万人),城镇人口265.73万人,城市化率52.9%。规划期末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城镇人口38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约68%。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至2020年扬州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其中包括:1个人口大于100万的特大城市扬州;4个人口在30-50万的城市,即江都、仪征、高邮、宝应;11个重点镇;32个一般镇。

4、城镇空间结构

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带一轴”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带”为沿江城镇带。“一轴”为淮江城镇发展轴。

一带:包括扬州市区和仪征、江都南部地区,以扬州市区、仪征市区、江都市区为核心,辅以新集、朴席、甘泉、槐泗、杭集、宜陵等为节点,依托发达的沿江基础设施,合理聚集区域人口和产业,形成高度现代化的、发达的城市化地区。

一轴:包括宝应、高邮、江都沿淮江公路城镇,是江苏省沿运河发展轴的重要区段,以宝应、高邮、江都三个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及汜水、界首、邵伯等城镇为节点,纵向延伸扩展,并进一步向东部腹地辐射。

由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盐金公路、老淮江公路和邮仪公路构成了市域环路,联系了市域主要的重点中心镇。规划通过沿环路的城镇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带动周边城镇及乡村的发展,成为沿江城镇带及淮江城镇轴的有益补充,沿

线城镇发展应兼顾广大陆域腹地的发展,继续强化生态农业发展优势,鼓励各镇适度发展制造业,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5、市域交通

充分发挥南北逢源、东西联动的区位优势,强化扬州作为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的地位;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相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重点城市的快速联系,缩短与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巩固苏中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积极融入苏南交通体系。规划期末形成以扬州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运输网络,综合交通网覆盖全市100%的市(县)城区、重点中心镇和市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园区和旅游风景区,形成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航空为主的快速客运系统,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城乡客运系统,以铁路、水路为主的大宗货物运输系统和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快速货运系统。

(1)铁路交通:

规划形成“一横一纵”铁路网:规划对宁启铁路将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并与沪通铁路相接,实现与国家干线铁路网连网、相融;建设淮扬镇铁路铁路,淮扬镇铁路和新长铁路新沂-淮安段把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四大运河名城连接起来,形成另一条贯通江苏南北的铁路交通轴,承担起带动和支撑扬州腹地城市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扬州至镇江段是以城际客运为主的客运专线,淮安至扬州段是兼顾少量轻快货物运输的快速铁路。

预控“一横一纵”城际铁路网:即沪泰宁城际铁路和扬马城际。其中沪泰宁铁路为联系上海、苏中各城市和南京的主要客运通道;扬马城际为扬州、镇江与禄口国际机场之间的快捷客运通道。

(2)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一横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络,规划总里程约415公里,“一横”为宁盐高速公路;“一环”为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京沪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围合的高速环;“七射”为沪陕高速公路(宁扬段)、扬宿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南通段)、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扬溧高速公路。

(3)干线公路网:完善提升“六横四纵”干线公路网络,突出升级改造、联网加密,建成一级公路为主的干线公路网,总里程约731公里。其中由扬州S244

(暂定名)、新S243、S237及沿江高等级公路组成城市干线公路环,由S331、安大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S333及S237组成市域环路。

(4)航道网规划:规划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动脉的“八纵八横”的航道网。八纵为京杭大运河、盐邵线、芒稻河、三阳河、红旗河、阜宝线、公道河、野田河;八横为金宝线、高东线、盐宝线、通扬运河、仪扬河、卢范河、横泾河和高邮湖航线。

(5)港口:规划形成“一港三区、四内河港”格局。

(6)机场:规划在江都境内建设4C级(预留4D)苏中江都机场,客货兼用,服务于扬州、镇江、泰州三市,兼顾淮安部分地区。

6、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确定“一带、一区、两片、多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

(1)一带: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南北贯穿整个扬州市域,本身属于水利工程遗产,同时作为物质和时间的轴线串联起沿河年代各异、规模不等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整个扬州市历史文化的发展、衍变一脉相承。

(2)一区:扬州历史城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的建城史,保留了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盐商文化、宗教文化等于一体,是市域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聚的区域。

(3)两片:高邮(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邵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高邮以驿站文化、邮文化而全国闻名,邵伯古镇主要以运河遗迹和历史古街展现运河城镇的独特文化。

(4)多点:包括大运河沿线重要水利枢纽、历史地段、文保单位等。

7、市域旅游规划

(1)规划目标:实现从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具有国际影响的风景旅游城市、生态休闲之都的跨越,打造集旅游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精致旅游文化名城。

(2)规划策略:以京杭运河为文化轴带,继续做强历史文化观光游和体验游;整合丘陵河湖生态资源,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游,有序开发沿江风光、里下河地区河湖水系资源以及西部丘陵山地资源,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注重旅游营销与形象塑造,构建国际化旅游城市。一方面通过“烟花

三月国际经贸节”以及“运河博览会”等重大节庆事件对外展示扬州人文生态精致的旅游新形象,同时要实施“走出去”的宣传战略,加大在异地的宣传力度。

(3)旅游布局:扬州旅游的空间布局为“一城一轴四区”。

“一城”为扬州中心城区,是扬州旅游的核心区,集中了最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景区,具有较高的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交通便利,旅游设施配套较为完备。核心区以唐、宋、明、清等历史文化为主题,以扬州历史古城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放大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效应,积极发展文化体验、城市观光、商务会展以及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

“一轴”是指京杭大运河沿线风光轴,除了水体及沿岸的水利设施、生态景观外,大运河也是重要的水上旅游廊道。

“四区”是指东片沿河生态区、南片滨江风情区、西片山林运动区、北片环湖自然区。

四、规划区(市区)城乡统筹发展

1、规划策略

(1)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根据地域自然、人文要素与城镇建设基础,合理划分功能区,并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和城镇发展政策。

(2)合理构建城镇体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引导人口集聚,提升中心城区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其对市域和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卫星城镇建设力度,补充承担部分城市功能;适度控制一般城镇建设规模,强化产业特点与空间特色;有序推进村庄撤并,节约土地资源,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3)加强城乡空间管制: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衔接,明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严格执行“四区划定”政策,保护生态敏感区,推动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4)促进城乡服务均等:推进市区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基本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城乡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板块、南部板块和北部板块三大功能区,分别制定不同的产业与城镇发展政策。

(1)中心城区板块:包括中心城区及与之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紧密联系的六个卫星镇,范围南至长江、夹江一线,北至规划244省道,东至芒稻河、邵伯湖一线,西至市区行政区划边界,面积约610平方公里,是城市产业、人口、服务功能集聚的核心区。中心城区应重点提升三产服务业比重,工业向规划的园区集中;卫星镇与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发展基础较好或发展潜力较大,可承担部分城市功能。

(2)南部板块:夹江以南地区,面积约253平方公里,包括沙头、李典、头桥三个城镇和李典船舶工业区,应依托夹江岸线资源和生态资源,巩固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

(3)北部板块:规划省道244以北地区,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包括杨寿、方巷、公道三个城镇,主要依托现有种植业基础及邵伯湖生态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及滨湖生态旅游。

3、城镇体系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城镇—村庄(居民点)”三级城乡聚落体系。

(1)中心城区:为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区及部分拓展区构成,由扬溧高速公路和槐泗河、廖家沟、夹江、长江水系围合而成,面积为310平方公里。

(2)城镇:包括六个卫星镇和六个一般城镇。卫星镇包括中心城区外围的杭集、甘泉、槐泗、杨庙、泰安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的朴席镇,卫星镇与中心城区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紧密联系,重点承担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和部分服务功能的转移,提供价格适中的住房。一般镇包括杨寿、公道、沙头、头桥、李典、方巷。主要服务周边的农村居民,能够吸纳部分农村人口居住就业。

(3)村庄(农村居民点):现状约为4950处,总用地118平方公里,人口约36.3万人,人均占地325平方米。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及卫星镇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农民庄台全部实施撤并,进行统一安置,保留规模较大的村庄进行整治和适度扩建,其它零星庄台有步骤实施撤并。

4、人口与用地规模:远期2020年扬州市区总人口202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15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18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30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约45平方公里;农村人口为16.3万人,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为50平方公里;杨庙的环保产业园、李典的船舶工业园为两处独立工矿区,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规模达4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人。

五、中心城区性质与规模

1、城市主要职能

(1)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国名城

(2)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3)精致、和谐、生态的国家级宜居城市

(4)接轨苏南,服务苏中、苏北、皖东的长三角核心区北翼区域性中心城市

(5)水陆空联运体系完善的沿江、跨江物流枢纽与经济门户

(6)以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城市。

3、规模

2009年现状城市人口为105.9万人,规划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135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55万人;近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6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8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

六、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城市发展方向为:东联西优南拓

东联:强化交通对接和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扬州、江都城市空间与功能整合。加快东部地区旧城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广陵新城和大运河滨水区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初步形成东部区级中心;完善东西方向通道,便捷扬州与江都交通联系。

西优:优化土地使用功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促进居住与就业相对均衡。拓展宁启铁路以北空间,适度扩大新城西区规模;通过增加多样化用地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和提供就业岗位;完善新城西区功能配套,稳步推进西部区级中心建设,减少老城区交通压力。

南拓:优化完善产业功能,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强化产城互动发展。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条件与土地资源优势,加大南部地区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邗江开发区南园建设力度,统筹考虑产业在仪征、江都沿江地区的布局,优化城市南部地区产业门类,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和重要的物流基地;同步建设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改善沿江地区生产与生活条件,稳步推进传统工业“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构建产城互动新高地。

优化调整蜀冈新城、维扬经济开发区和东部分区东北片区用地功能,完善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布局;进一步完善扬州与仪征的交通联系,为未来城市西拓创造有利条件。

2、总体布局结构

以历史城区为核心,以东西和南北“T”字型发展轴带为骨架,东、西和南部三区分合有致,构成“一核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蜀冈-瘦西湖景区、古运河、大运河、扬子津生态绿地深入城市中心,并与外围生态空间有机衔接,形成“绿水楔入”的紧凑团块状形态。

(1)“一核”指历史古城(主要由老城区和蜀冈-瘦西湖景区构成),是彰显扬州人文生态特色的核心区域;

(2)“两轴”是指依托文昌路、古运河形成相互交汇的两条城市发展轴带;

(3)“三区”核心区外围形成的东部分区、西部分区和南部分区三个分区。

3、城市发展轴带

(1)东西发展轴:依托文昌路形成城市东西向的发展轴带,主要承载城市东西向公共交通以及城市旅游、商贸、会展、金融、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功能,穿越老城区,带动新城西区人气的集聚,引领东部新城开发,促进未来都市区商务中心形成,向东延伸至江都主城区。是一条承接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线,也是城市最为重要的交通廊道和综合型公共服务轴带。规划策略为调整文昌路两侧用地功能,优化公共服务功能布局;实施重要区间及节点的交通分流方案,加快北环路、瘦西湖地下通道、江阳路等东西向通道的建设,疏解老城区通过式交通;适时启动大运量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客运走廊,支撑公共服务功能集聚。

(2)南北发展轴:依托古运河形成城市南北向的发展轴带,北端环抱历史城区,向南经三湾公园、扬子津,延伸至南部分区中心,经瓜洲古镇至长江,既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轴线,也是贯穿市区南北向的居住生活、教育研发等功能配套轴带。扬子江路、大学路及邗江路南延线、润扬路等复合交通走廊是南北向发展轴带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策略为优化廊道用地布局,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工业项目的“退城进园”和建设用地的“退二进三”,形成相对集中的南部现代制造业集聚区;沿古运河两侧预留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完善公共配套;围绕扬子津周边建设高校园区与研发基地,形成居住、服务、研发与制造业等功能适度混合的布局;进一步理顺南北向交通,打通联接大学路与友谊路的通道并南延至沿江高等级公路,南延邗江大道、调整扬子江南路线形,进一步完善南北方向的交通联系;加强古运河滨水空间塑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视廊控制,使之成为串联蜀冈-瘦西湖景区、老城区、三湾公园、扬子津、瓜洲古镇及润扬湿地公园等节点的中心景观廊道。

4、城市中心体系

建立两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一个市级中心和三个区级中心,规划期内形成“一主三副”城市中心格局,即文昌阁商业中心和东、西、南三个区级中心。

市级中心:老城区文昌阁商圈在规划期内仍然承担市级商业中心的职能。规划加快传统商业中心改造,适度扩大用地规模,改善交通环境,引入多样化业态,强化休闲娱乐功能,服务旅游业发展。逐步转换老城区职能,通过街区和历史建

筑更新,鼓励各种类型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与老城区商业中心进行整合,作为未来都市区主要的旅游购物与休闲功能集聚区域。

东部区级中心:加快广陵新城建设,围绕“京杭之心”和商业水街安排商业零售业、旅馆、会展等功能,形成东部区级中心。在广陵新城北部预留商务中心区用地,作为承接区域性高端服务业的转移、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的区域,通过引导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集金融保险、商务办公、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功能以及零售业、行政办公和文化娱乐等一体的都市区综合性商务中心形成,引导都市区空间结构优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区级中心:围绕明月湖形成西部区级中心,以会展、科技交流、文化体育产业为主要职能,合理配置零售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进一步丰富明月湖周边的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完善生活性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增强对周边居民的吸引力;逐步提升现有会展、科技交流和文化体育产业的服务层次,使之具备承办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高端会展、科技交流活动和体育赛事的能力。

南部区级中心:在八里与运西区域、沿古运河规划南部区级中心,以商业、科技研发和休闲娱乐为主要职能,完善港口工业区的配套服务。南部区级中心将着力为南部分区的工业及其配套规模的居住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主要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与周边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性配套服务功能;结合古运河与中心的独特关系,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休闲娱乐功能。在规划期内南部区级中心将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应对用地加强控制,对进入项目进行优选,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5、分区发展引导

(1)中部分区:指由解放路、江都北路、江阳东路、兴城东路、扬子江北路、北环路、扬菱路、平山堂东路、高桥路和邗沟路围合成的区域,面积26平方公里,以商业、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科研教育与居住功能为辅。发展引导为注重老城区、蜀冈-瘦西湖景区和周边用地的功能整合,强化旅游休闲与商业服务功能,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形成传统文化浓郁、空间环境宜人、人气活力集聚的城市氛围;进一步完善蜀冈-瘦西湖景区,有序推进蜀冈西峰等生态景区的延伸,强化绿楔向城市建设用地的渗透;加快历史城区周边用地的改造与整合,突出休闲旅游功能,将蜀冈-瘦西湖景区与老城区联合打造成国

际旅游目的地;严格保护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历史城区城市格局,控制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和老城区风貌区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与尺度,保持良好的历史城区视觉环境。

(2)西部分区:东至槐泗河、扬子江路、古运河一线,南至仪扬河,西、北至扬溧高速,面积85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居住以及文化、体育、会展、高等教育,研发和都市工业为辅。发展引导为适度扩大新城西区规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强化区级中心的会展、商务等功能;通过蜀冈新城、蒋王新城和开发区二城建设,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完善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市经济开发区北部区域和邗江工业园区北园工业用地“退二进三”,优化维扬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布局。

(3)东部分区:东至京杭大运河、廖家沟一线、南至南环路、京杭大运河、施桥支港路,西至古运河、江都路、解放北路、高桥北路、扬菱路一线,北至槐泗河,面积90平方公里,以居住与商业服务功能为主,信息产业、工业与物流功能为辅。发展引导为通过广陵新城建设与大运河滨水区改造,推动东部区级中心的形成;加快东部旧城区改造,有序推进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沿线工业和仓储码头的整治,重塑滨水区活力;依托陆路和水上交通优势,集中发展城北物流园和广陵商贸物流园;适度拓展广陵产业园以及东南都市工业区(包括广陵食品工业区和开发区LED产业园区)。

(4)南部分区:东至京杭大运河,南至长江,西至扬溧高速公路,北至扬子津路,面积63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现代制造业和港口物流,辅助功能为居住、研发、休闲旅游。发展引导为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巩固传统制造业优势;凭借临港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引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沿运河两侧重点配套相应规模的居住和生活服务功能;积极打造瓜洲古镇旅游度假区;形成配套设施完善,功能较为综合的新型现代化临港工业新区。

七、建设用地规划

1、公共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逐步迁出老城区现状分散的政府办公机构,形成市级行政办公与区级行政办公的两级体系,相对集中布置。市级行政机关逐步向东部地区迁移,在河东分区中心北侧的商务中心形成集聚;西部分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置在现状行政中心,邗江区级行政办公中心集中在邗江路西侧,文汇路、兴城路两侧布置;广陵区的行政用地向河东分区集中;维扬区的政府办公用地集中于扬子江北路-司徒庙路一线;开发区行政办公现状集中在开发大厦,预留在南部临港新城新址建设用地。

(2)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形成“市级、区级(副中心)、地区级(片区)、居住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市级商业中心为文昌阁商圈,主要承担传统特色商业旅游服务的功能,商务办公设施主要分布在广陵新城北部城市预留商务中心内,主要承担商务办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大型商业等现代服务业职能;在西部分区京华城附近、河东京杭之心、南部八里与运西区域设立区级商业中心;规划9个片区商业中心,服务人口15~20万人规模,分别为西北片区中心(蜀冈新城)、西部片区中心(来鹤台商圈)、蒋王片区中心、西南片区中心(开发区二城)、东北片区中心(大王庙地段)、两个东部片区中心(曲江、开发东路)、河东片区中心、港口片区中心(开发区临港新城);结合社区建设,合理配置社区服务中心;专业市场遵循“调整、控制、发展”的原则发展,搬迁或撤出城市中心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集中力量发展积聚力强,辐射面大的大型专业市场;在老城区外围交通和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段重点建设家具建材、汽车零部件、五金交电、毛绒玩具、农副产品、纺织品服装批发市场、数码电子市场等,主要沿江阳路、运河东路、扬子江北路和广陵商贸物流园、城北公铁水物流园区集中布置。

(3)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市级文化中心位于西部分区内,集中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双博馆、国展中心等大型市级文化设施;河东分区结合京杭之心及商业水街建设一批体现城市文化特色、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设施。

(4)体育用地:按照市—区—街道—居民小区四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体育设施配置水平。进一步完善新城西区体育公园建设,作为市级体育中心,具备承担国际单项和国内综合性比赛的能力;规划三处区级体育活动中心。现状体育馆(友谊路)改造完成后作为北部区级体育中心,南部结合

分区中心预留区级体育中心一处,在广陵新城廖家沟边规划一处东部区级体育中心。

(5)医疗卫生用地: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以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老城区内主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不再新增其他类型的医疗机构,现有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不再扩大,苏北医院可与医学院进行资源整合适当发展,并鼓励上述机构在城市外围设置分支医疗机构带动周边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西部分区依托现有苏北医院西区分院、市人医西区分院,东部分区依托现有的五台山医院、武警医院、华东石油医院等医疗机构服务广大居民。现有一级医疗机构逐步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高等教育中布置在中部分区和西部分区。保留现有扬州大学的大学路、四望亭路、江阳中路校区,对老城区内现有高校实施资源整合;适度扩大扬州职业大学规模,重点建设扬子津科教园区。

2、居住用地

空间上形成“一片、多团块”的空间格局。“一片”主要是指在中部分区东西两侧,继续沿文昌路东西延展所形成的一个主要居住片区。“多团块”是指中心城区的边缘区域,居住和工业相结合呈组团状分布,主要有滨江组团、蜀冈组团、汊河组团,主要为与产业相配套的居住。

3、工业仓储用地

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南部工业区(包括邗江工业园南园和开发区港口工业区、出口加工区)、东南工业区(包括广陵食品工业园和开发区LED产业园)、河东工业集中区(广陵产业园区)、东北物流与加工区(公铁水物流集聚区)、邗江工业园北园、开发区北部工业区、西北工业区(维扬经济开发区)、广陵商贸物流园。

仓储用地向沿河、沿江和对外交通干线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区域集中,规划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北物流园、广陵商贸物流园和长江扬州港;另外,在部分工业集中区配套一定规模的仓储用地,便于就近存储。

4、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突出滨河带状绿地特色,营造“绿杨城廓是扬州”的绿化氛围,并以楔状绿地联系区域生态绿地与城市绿地网络,形成内外衔接、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以古运河、城河水系和大运河构成滨河带状绿地网络,在展示历史城区格局的同时,有机联系各类公共绿地。以古运河、北城河、二道河、蒿草河、邗沟和漕河滨河绿地形成环历史城区绿地网络;以古运河为纽带,联系了城市主要的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蜀冈-瘦西湖景区跨铁路与北山生态区相连,向西经蜀冈西峰、体育公园、新城西区沿山河绿化等与西部仪征丘陵山区相连;古运河向东经茱萸湾公园与凤凰岛郊野公园相连,向南经瓜洲与滨江润扬森林公园相连,形成四个方向深入市区的楔状绿地。

合理布置各级公共绿地,结合自然地貌条件和建设用地布局,相对均衡布置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规划在主城区建设市级公园7处,区级公园14个,专类公园9个(部分结合市级、区级公园设置),结合现状补充小型绿地(如街头绿地、小游园、游憩绿化带等)。其中7个市级公园为茱萸湾公园、瘦西湖公园、明月湖公园、三湾公园、大桥公园(广陵新城)、扬子津公园和润扬森林公园。

八、城市道路交通

1、总体目标

构筑与扬州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相适的、协调高效、富有弹性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道路交通设施与运行系统,建成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建成有机衔接、转换方便的交通枢纽系统,达到城市交通供需基本平衡、道路交通基本畅通、市民出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快速路

中心城区形成“三纵四横”快速道路网规划方案。规划总长度为100km,快速路与道路网中主要道路相交时采取立体交叉。

三纵:润扬路、运河路、沙湾路。扬子江路为南北向交通性主干路。

四横:北环路(真州路—江平路-万福路)、江阳路—施井路、扬子津路、沿江高等级公路。

3、主次干路

规划形成“十三横十一纵”的主干路网形式(城区内部的快速路规划与主干路并线)。中心城区主干路总长度321.1km。

规划次干路97条,联系主干路与支路,起承上启下作用,兼具集散交通与生活服务功能,总长度约300km。

4、公共交通

(1)轨道交通:规划期内拟先沿文昌路建设1号线,沿文昌路客流走廊,衔接扬州西站、西部板块中心、老城区、广陵新城、扬州东站、东部(江都)板块中心、江都旧城区和江都站。线路总长约18公里,站距约1.5公里,共设约11个站点。

(2)常规公交客运系统:规划近期中心城区标准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800辆,以后每年按照公交分担率相应增加公交车辆,并配备相应车辆和场站设施,明确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规模并做好用地预留。规划公交线网采用主干线与驳运线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公交路线应及时向城市新区扩展,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建立公交优先发展保障体系。

(3)公交场站:规划6处综合客运公交枢纽站、9处一般公交换乘枢纽、6处城乡公交客流接驳换乘枢纽,首末站69处,保养场19处。

5、老城区交通

在老城区外围采取二级分流措施,分流过境交通,减少过境交通穿越老城区。

1、一级分流:老城区外围边缘区域,形成由主干道构成的分流通道,分别为:漕河路、瘦西湖地下通道、大学路、江阳东路、运河西路、江都路。

2、二级分流:老城区形成由次干道构成的分流保护内环,降低老城区内部交通压力,分别为盐阜路、泰州路、南通路、淮海路。

保持老城路网的棋盘式格局和街巷胡同肌理、空间尺度,梳理老城区的现有道路资源,形成老城区内部微循环系统,部分道路采取单向交通组织,在严格保护老城区街巷尺度的前提下,实施建设与改造。

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保护体系与框架

(1)保护体系: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文物古迹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的保护内容。

(2)保护框架:以“一片、一线、四区、多点”构成名城保护空间框架:

一片: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扬州城遗址分布范围及周边相关地块,面积约18.25平方公里。

一线:大运河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明清京杭运河古道(城区段)及沿线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对古邗沟遗址、仪扬河、隋邗沟东道、瓜洲运河、京杭大运河及沿河水利航运工程设施进行保护。

四区:四个历史街区,包括东关街、仁丰里、湾子街和南河下历史街区。

多点: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19处,市级143个,以及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

2、名城保护

(1)保护历史城区格局:保护历代运河与扬州城的空间格局关系;保护唐、宋扬州城的历史格局;保护扬州城明清时期形成的瘦西湖与老城区的空间格局关系;保护明清老城区格局,体现“逐水而城、历代叠加”、“双城街巷体系并存”和“河城环抱、水城一体”的特征,。

(2)保护京杭大运河(扬州城区段)遗产:包括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大运河聚落遗产和相关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3)保护历史遗迹的视觉环境:保护扬州整体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地貌;保护扬州城遗址本体周边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严格控制蜀冈-瘦西湖景区视觉环境,减少视觉污染;严格控制老城区建筑高度,保持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建筑肌理,保持老城区古朴的城市风貌,维持“平缓型”的城市空间、匀质细腻的城市肌理以及集“南秀北雄”于一体的建筑风格。

(4)道路交通组织与社会经济安排:规划采取二级分流措施,缓解历史城区的交通压力;规划对老城区土地使用功能进行调整,对影响历史城区保护的现有职能进行分解剥离,对于吸引大量交通流量的城市公共设施,进行有效疏解,以缓解历史城区的功能压力;降低居住人口密度,控制人口容量,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古城传统的居住形态和闲适、悠然、宁静的生活方式。

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课件资料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2013-05-04 23:35:41) 转载▼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 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 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标签: 铺镇 形态 快速路 县城 第三极 分类: 发展经济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吴川市城市总体规划分解

吴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简要说明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2020年以后为城市发展远景。 2.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即行政辖区范围,含10镇和5街道,总面积848. 5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市区总体规划范围) 包括梅箓、海滨、大山江、塘尾、博铺五个街道的行政辖区范闱;鉴江西岸振文镇的奇艳、湖塘、低洞三个行政村的村域范围;市区北部长岐镇的硝山、大坡仔、邱屋三个行政村的村域范围;市区以南围海造地区域。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113. 13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1.城市发展目标 粤西地区重要的滨海休闲城市;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城乡和谐、宜产宜居、生态文 明的现代化城市。 2.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5%,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当年价)达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863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 : 47 : 38o 2011年至2020年期间,预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0%,到2020年达到245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78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2: 43: 45。 3.产业发展方向 ——转移类工业:引入珠三角未来需要逐步转移出来的产业,将电器制造业(以家电制造为核心)、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以计算机制造为核心)、纺织业、服装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作为重点引进的工业类别。

——资源优势型产业:依托滨海地区风力资源发展风力发电产业;利用周边农村地区的生物质,发展再生能源工业(秸秆发电、燃料乙醇等);依托黄坡较丰富的玻璃砂, 发展玻璃制造业。 ——固有的传统工业:做大做强己经具备-定优势的糖酒(食品)机械设备制造、羽绒加 工、网具制造、塑料拖鞋制造业。 ——休闲度假产业:发展以海洋沙滩为特色,以休闲、度假为主要业态的旅游产业。 ——房地产业:近期禁止在城区建设单家独院式房屋,为商品房地产业发展创造市场条件。远期,结合旅游业的开发打造“旅游+地产”的房地产发展模式。 ——商贸物流业: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国道以及拟建的铁路站场,发展专业市场和公路 物流业。 三、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至2020年市域城镇分为3个级别: ——吴川中心城区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级城市,市域中心城市。包括吴川市区的5个街道,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35万人左右。 ——塘缀镇、黄坡镇、吴阳镇三个中心城镇和长岐重点发展镇是吴川市的二级城镇, 规划到2020年,四个镇的城镇人口分别达到8万人、10万人、5万人和5万人。 ——覃巴、振文、浅水、兰石、樟铺、王村港6个-?般建制城镇为吴川市的三级城镇, 城镇人口规模均在3万人以下。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吴川市城镇体系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旅游型、集贸型四种类型,详见下表: 吴川市城镇职能一览表

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以扬州市为例

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 ——浅谈扬州城市发展规划史 摘要: 从城市的形成,兴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看城市规划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有利于理解城市规划的功能,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扬州规划史发展 Abstract: From the city formation,rising,development,and the evolution historical process,we can look out the function of urban planning in the different time,and the status which locates.It is advantageous in understood the planning function,and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Chines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 city YangZhou programming history development 正文: 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在城内设市以后产生的,后来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一些交叉路口,水路码头,军事要塞,或人口集中的地方也形成了城市。这些城市并不一定筑城,但它们都是真正的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既有众多定居的人口,又有市场,符合早期城市的基本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我们今天主要谈谈扬州的城市规划史。 行走在扬州老城区,青砖黛瓦如旧,小巷深幽依然。驱车新城,道路更宽、车流更畅,国展中心、双博馆等一批建筑洋溢着现代气息。在今日扬州,你随时可以在古朴与新潮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间穿梭。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古扬州诞生。经历了两汉的烟雨、三国的战乱、隋唐的演义、宋元明清的更迭,扬州至今还保存着浓郁的文化气质,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XXXX-2020)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2010-2020) 1、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年-2020年,其中: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 规划区:宝鸡规划区范围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 2、城市发展总目标 规划期内,将宝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突出的创新型现代化特大城市。 3、市域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410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6%,城镇人口为230万人。 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425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2%,城

镇人口为265万人。 4、城市性质 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5、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15万人,年均增长3.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年均增长3.0%,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 6、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一轴五组团”。 一带:为渭河沿线的东西向城市发展带,串联市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物流会展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一轴: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南北向拓展轴,串联市级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体育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五组团:为福谭组团、金渭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和蟠龙组团。 7、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形成“双十双环一节点”的城市交通骨架,即:陇海线与宝中—宝成线形成了铁路十字骨架,铁路内环衔接;连霍线与宝平—宝汉线形成了公路十字骨架,公路外环过境;凤翔田家庄支线机场空运集散点。 考虑宝鸡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形态,以及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预期,规划1条轨道交通线路。线路走向基本沿东西向发展主轴布设,同时串联渭河两岸。快速公交系统(BRT)由5条走廊构成,总长78.3公里。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_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一、总则 1、修编目的 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 (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 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 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 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 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围 (1)规划区:江都市域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由长江、夹江、西部市界、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新通扬运河、花木大道、沪陕高速公路和东部市界围合的围,面积约250.18平方公里。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 (试行)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应当依据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组织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评估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工作。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第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或者组织专家组承担具体评估工作。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对其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前款规定的评估的具体组织方式,由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决定。 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本行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提出评估意见。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原则上应当每2年进行一次。 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具体时间,并上报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 第七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要将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现状情况进行对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客观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 第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规划评估成果上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的评估成果,由省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第十条规划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实施的建议等。附件主要是征求和采纳公众意见的情况。 第十一条规划评估成果报备案后,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 (二)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四)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年修改)方案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 年月日—月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 方案简介 一、修改背景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二、修改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内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 .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 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合青高铁。合肥与青岛两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在滁州市域范围内途经定远、明光,设定远站和明光高铁站。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 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 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清末,由于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运河的淤塞,封建统治的衰落和战争的摧残,扬州的繁华逐步消失了。 至解放前,扬州系江都县政府所在地,城区范围包括明清老城区及其外围地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

最新《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内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包括供水工程总体方案、厂站的选址位置、占地面积、供水规模,建设标准和内容、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输配水管道的敷设原则、在城市道路上的布置原则等。 (五) 节水规划。 制定规划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 (六) 分期建设规划。

明确分期建设目标,重点阐述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规划实施措施。从法规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事故应急反应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七) 附则 提出本规划的适用范围,解释权限;要求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规划图纸 (一) 供水现状图 (二) 水源规划图 (三) 给水工程总体规划图 (四) 输水管线工程规划图 (五) 配水管网工程规划图 (六) 配水管网最大时平差图 (七) 配水管网最大时加消防时平差图 (八) 分期建设规划图 三、附件 (一) 说明书 是编制规划文本的技术支撑,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二) 基础资料汇编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模板】

附件: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工作,提高规划成果质量,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河北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现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制定如下标准: 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 其中,附件中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审查意见、规划公示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市政府对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意见、规划修编大事记、规划编制单位内部技术审查会纪要,以及其它相关会议的记录文件。 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一律采用A4纸规格装订,规划图纸一律按照A3纸规格成图,并折叠成A4纸规格装订。规划强制性内容必须在文本中明确,并采用黑体字加下划线表示。 二、总体规划成果审查的主要内容 凡提请省规委会、政府常务会审议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完成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城市政府应当组织编写专门的汇报材料,并制作PPT(幻灯片)形式的多媒体汇报稿。设区市按照20分钟汇报时间准备,县级市按照15分钟准备。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城市定位 在简要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城市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规划修编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明确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

1、明确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分析城镇化发展现状,提出规划到2010年、2020年市域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明确城镇的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3、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垃圾处理、防灾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以及重要的社会服务设施,提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 4、提出市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的范围。 5、县级市的城镇体系规划,还应当编制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专章,确定市域村庄发展的控制原则和措施,提出村庄空间布局调整和用地整合的意见,明确市域现状及规划调整后的村庄数量。 6、区别不同情况,有的城市还应当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增加重点地区发展规划的专章。 (三)中心XX区规划 1、分析中心XX区用地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2、确定中心XX区规划到2010年、2020年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3、确定中心XX区的总体布局结构,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 4、确定城市各类用地的布局。其中,居住用地规划统一调整为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要明确住房保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分别提出2010年、2020年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规模、居住人口和用地布局。提出XX区内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改善的目标、措施和步骤。 5、确定中心XX区公共设施规划布局,提出城市中心的位置和规模,统筹安排行政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商业中心、科研教育中心等主要公共设施布局。 6、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明确城市道路网结构,提出主次干路和支路的路网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等规划指标。明确城市主干路功能和城市对外交通联系。 -2-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规划目标 (2) 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 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 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 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 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 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 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 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 第十二章附则 (31)

图01 城市区位图 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 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 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 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 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 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 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 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 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 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 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 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 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 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 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 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 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 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 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 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 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 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 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 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 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 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 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 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 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强制性内容,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必备内容,应当在图纸上有准确标明,在文本上有明确、规范的表达,并应当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二)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主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城市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五)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六)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二)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三)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四)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五)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