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教石窟寺简介

佛教石窟寺简介

佛教石窟寺简介
佛教石窟寺简介

佛教石窟寺简介

所谓石窟寺,就是开凿在河畔山崖间的佛教寺院。石窟寺在形式上虽然与地面上的木结构寺院有所不同,但它是模仿地面寺院建筑而建造的,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大都具有与一般砖木结构寺院相同的功能,其本身也是一座寺院,是僧俗信徒礼拜、供养、起居和禅修的场所。佛教石窟寺一般开凿在依山傍水、环境清幽的地方,其开凿的目的与佛教徒的修禅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定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式,进行禅思时,需要有安静的环境。在僻静的山林和河畔山崖间开凿石窟坐禅是符合禅修需要的。按佛经的要求,修禅首先必须观像,也就是要谛观佛的种种相好,这样静虑入定之后会出现种种见佛的幻境,达到心神与佛交融的境地。因此,石窟中又雕凿了配合观像需要的佛教偶像。

此外,开凿石窟还与地面木结构塔寺易毁,而石窟坚固耐久,易于长存;僧俗信徒修功德,祈福田,以便求得佛祖的保佑等原因有关。

溯源

石窟寺约在公元前3世纪起源于古代印度。或砖木结构寺院兴起的同时,当时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开始了凿山开窟。他在继位后的第12年,为外道在巴拉巴尔开两处石窟。最早的石窟寺并不是佛教徒开凿的,只是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佛教徒借用了这种寺院的形式,并逐渐使之流行起来,同时也适应印度当地炎热的天气。印度现存石窟主要分布于西部,特别以马哈拉施特拉邦为主,该地区石窟分布最广、延续时间长,可以说是世界佛教石窟之摇篮,保存有著名的阿旃陀、埃洛拉、根赫里、吉达等石窟。

入华

随着佛教势力的扩展,佛教文化广泛传播,石窟寺及其建筑雕塑艺术通过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经中亚、西域由西向东逐渐传播到中国内地。古代的西域即现在的新疆地区,在中西文化传播和佛教东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佛教东传中,西域诸国大都信奉佛教,建寺译经开窟造像,盛极一时。如于阗、龟兹已成为葱岭以东的一个佛教中心,龟兹石窟寺的开凿亦大约开始于这一时期。所以以库车、拜城为中心的古龟兹地区是新疆地区石窟寺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现存有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吐喇石窟等。在今吐鲁番地区还有吐峪沟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

开花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两汉之际的初传经过逐步发展走向了繁荣。西域诸国开凿石窟

(1)约在4世纪后期至5世纪初,的风气,经东来译经传法僧人的传播而逐渐施展它的影响。

以凉州(今甘肃武威)为中心的河西地区亦开始了石窟寺的开凿。现存石窟有十六国时期开凿的武威天梯山石窟、西秦时期开凿的永靖炳灵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也开凿于5世纪。(2)5世纪前期,北魏灭北凉(都城在今甘肃武威),统一了中原北方地区,凉州佛教遂输入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使其成为中原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中心,这样于平城地区聚集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能工巧匠,为石窟寺的开凿创造了条件。因而,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复法(恢复佛教)时,就在平城(今大同市)附近的武州山开凿了著名的云冈石窟,开凿活动一直延续到北魏迁都洛阳。在此期间,这里始终是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开凿的中心。(3)公元493年(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洛阳城南伊阙开凿了龙门石窟,并由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石窟寺群,如周边的巩县石窟、水泉石窟、鸿庆寺石窟等。(4)公元534、535年(6世纪前期),北魏政权分裂为东、西魏两个互相对峙的统治集团,政治中心分别转移到了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和长安,继而又演化为北齐、北周政权。在东部,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石窟群和以陪都太原为中心的石窟群,如今河北邯郸地区的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小南海石窟等。西部地区政局较为平稳,石窟的开凿依旧在原地点进行,如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5)6世纪后期至8世纪,是隋唐统一王朝的鼎盛时期,石窟寺的开凿地点较前有所增加。在洛阳龙

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也都有大规模的开凿活动。特别是唐代龙门石窟的开凿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皇室发愿造像集中,具有明显的皇家色彩。(6)8世纪中期以后,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中原动荡,北方地区的开窟造像热潮遭到了打击,从此趋于衰落。相反,由于交通问题,偏于西南的四川地区未受“安史之乱”的打击,政治、经济相对稳定,文化较为发达,开窟造像的中心便转移于此,如广元、巴中、安岳和重庆大足等地都有开凿。(7)到五代,北方地区佛教衰落,石窟寺的开凿非常少。南方却较为普通。到宋、辽、西夏、金、元时期,佛教有所发展,石窟的开凿也有一定的恢复,在陕西延安、浙江杭州、云南大理、西藏阿里地区都有规模较大的石窟摩崖造像的开凿。明清时期,石窟开凿逐步趋于寂寥。

综上所述,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

藏族舞蹈的介绍

有关藏族舞蹈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1] 最基本的动作要领是,双手扶胯(或者双手放在身体两旁松弛状态),身体上下小幅度的颤动,全身不要紧绷,松弛。藏族舞全过程都离不开小颤,这也是最关键的动作。 藏族舞蹈种类及特点: 1.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卓谐”(圆圈歌舞); 2.有踏步为节、着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3.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致的“囊玛”(内庭歌舞); 4.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因舞); 5.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 6.有圆润舒展、长袖挥舞、铃声震荡、粗江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7.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8.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和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以及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法舞)、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西藏五大教派简介

西藏五大教派简介 宁玛派(红教)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始祖莲华生大士所创立的宗派,俗称「红教」。藏文「宁玛」的意思是「老派」,或「旧译派」,有别于后来其他祖师创立的「新译派」(白教、花教、黄教)。莲师在印度等地,尽得显密佛法大成,在各地大转法轮,度化了无数众生。 并为保存教法,训练了许多译师,又从印度延请三藏法师,取来完整的显密经典,译注成藏文。另一特点是除了心意传承、表徵传承、口耳传承外,还有「库藏」传承。 莲师已成就的弟子,发愿转世为取库藏大师,适时取出预藏的教法,以利乐众生。宁玛派佛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博而言,从初发心到证虹身成佛,灿然完备;修持上注重实修,精简直接,直击心要,以瑜珈士即生取证为主。 宁玛派的超胜证悟法门是「大圆满」,有祖师说: 「大圆满法为心印、表徵、口耳三种传承祖师之心要,空行母之心血,九乘中之最上乘者为净恶业之水,铲除罪障之刀,谁得此法皆起满足之心,如得摩尼宝」,「大圆满乃自性当体流露,立地了悟,是最高超速成圆满的法门,一切如来所说法,无不流入大圆满海中,有如登高山顶远眺十方,得此法其他九乘教法都能了然」。其下半部「顿超」(藏文「脱噶」),修成时肉身化成彩虹光身,是不共的特殊深奥法门. 格鲁派(黄教) 格鲁派是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格鲁”的意思是“善规”。格鲁派传承的教法以印度大德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所传承的迦当派教授为基本骨架,深受迦当派清净学风影响,故常被称作“新迦当派”。在金刚乘方面,格鲁派依循西藏佛教后弘时期翻译的“新译密续”(佛所传授的金刚乘经典称作“续”Tantra)。格鲁派传承是由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位大圣哲“法王宗喀巴”开创的。 宗喀巴大师教法中,强调清净戒律是修行基础堪称一大特色。在大师以前存在许多对金刚乘的邪见和有误的修持,致使有人认为密法的修持与守护清净的别解脱戒如水火般相互矛盾。大师破斥了此类邪见。他不仅自己严持戒律,还对戒律做出了非常清晰和详尽的阐释,并为表明对根本戒律一一别解脱戒的尊重,特别选戴黄帽,因为黄色象征着戒律与增长。因此格鲁派也被称为“黄帽派”或“黄教”。 格鲁派传承极为重视对佛法的如理闻思,为此建立了严密、系统的教育制度。每座格鲁派寺院几乎都是一座规模不等的佛教学校。寺院按学僧的程度,将其编

佛教的分支与派别1

1、佛教的派别 1、藏传佛教——主要盛行于西藏,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藏语。比 较完整的接受了佛陀的教义,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 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少数行者所受持。有较大影响力并流传至今是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5个教派 2、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也被狭义地称为汉地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虽有许多古代大德的论典与教言流传于世,也有许多寺院与佛学院,但像藏传佛教这样系统闻思修佛法的道场却极为罕见,提倡素食观,广大弘法与饶益社会人群。主要有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3、南传佛教——主要在东南亚诸国盛行,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梵语、巴利语,属于小乘佛教。但是缺乏大乘空性见与菩提心的教授,素食观念也略显不足,也有利济社会的善举,但与汉传佛教相比,显得过于狭隘。主要有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四大部派。 1、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2009-06-14 15:24 佛教三大派别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第二种

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地,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别。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别都齐全的国家。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法是显密结合,属于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其教义和修法更多地保留着佛教的原始面貌。藏传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南传佛教还是有共同的基础的。 。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在印度分为四大部派及十八小部。四大部派为: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 从教法传统言,它属于根本上座部一系,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学说最接近原始佛教,故向来以纯正著称。上座部佛教于公元前3世纪便在斯里兰卡大寺立足。由于它从印度往南传播而得名;又因它从公元前1世纪便以巴利文为经典语,故又称巴利佛教。奉行南传教说的国家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细分有十几种,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藏传佛教 西藏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是11世纪中以后,相继涌现噶当、萨迦、宁玛、噶

常见佛教词汇的梵语

常见佛教词汇的梵语 佛教术语 究竟菩提心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 甘露Amrta (藏文dut tsi)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们是完全了悟的声闻或独觉(或称缘觉)圣者。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广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观音菩萨的心咒是「嗡嘛呢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藏文Bardo):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中阴总共有六种,一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菩提心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义为「开悟或证悟之心」。 菩萨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义为「展现证悟心者」,亦指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 菩萨戒Bodhi SattVa V 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 佛性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称为「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称为瞿昙佛(Gautama Buddha),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教学设计

东方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埃及 教学目的: 1了解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息息相关。 2知道古埃及在农业,建筑,历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3认识金字塔。 4 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及其发源地。 5 培养学生的记忆,概括归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于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古埃及取得的主要文明成就。 3.介绍金字塔。 教学难点: 1理解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的产生息息相关。 2 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一看、猜一猜: 同学们,很高兴能为你们上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听说同学们的知识特别的渊博,那老师要考考你们,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片,你们能指出这些建筑各属于哪个国家吗?

1、出示图片: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的长城典型建筑。 学生欣赏、辨认,由此引出四大文明古国。 板书;东方文明古国 二、找一找、学一学: 同学们请看,这是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图, 1、定点定位: 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请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四国的大致位置。 观察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文明一般发展在河流流域, 2、大家对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了解呢? 古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埃及人建造的金字塔,至今仍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今天我们一起回到那遥远的过去,走近金字塔,走近古埃及,来一次短暂的古埃及之旅。 板书:古代埃及 二教授新课: 永远的金字塔:14分钟 师:你们想知道关于金字塔的什么呢?(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暂不回答)别急,我们先看个短片,它为我们介绍了由史奈弗汝法老修建的最初的三座金字塔。说不定你们要找的答案就藏在里面。 (CAI 简介金字塔的来历) 师:看过短片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5分钟 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金字塔充满奥秘,不是一节课能说完的,

常用佛教名词英语翻译

常用佛教名词英语翻译 究竟菩提心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 甘露Amrta (藏文dut tsi)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们是完全了悟 的声闻或独觉(或称缘觉)圣者。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广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观音菩萨的心咒是「嗡嘛呢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藏文Bardo):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中阴总共有六种,一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 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菩提心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义为「开悟或证悟之心」。 菩萨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义为「展现证悟心者」,亦指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 菩萨戒Bodhi SattVa V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 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 佛性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称为「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 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称为瞿昙佛(Gautama Buddha),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法道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觉或证悟的过程,亦指修行的三种逻辑次第;根、 道、果「」中的道。 圆满次第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圆满次第是密续禅修的方法,在这个阶段,行者由于体内气脉及能量的变化而得到大 乐、明性及无念的觉受。 依因缘而存在Conditioned Existence (梵文SamSara,藏文Kor Wa):即轮回的现象。 勇父Daka (藏文ba wo):相对于空行母之男性,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士。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 学习目标: 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学习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 学习难点:种姓制度,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激趣导入: 今天我想带大家到四大文明古国去神游一番,播放《四大文明古国简介》视频,播放完成后,教师指出:其实四大文明古国远不止视频中提到的伟大成就,它们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灿烂文化,想了解更多就跟老师一块进入本课学习吧。 自主探究:(可以先通过阅读课文后独立思考作答,也可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然后将答案要点工整记录下来) 1.亚非四大文明古国是:古埃及、、、。 2.古代埃及:是其最主要的文明象征,是国王的,数最为雄伟。3.古巴比伦王国:统一者是。《》是历史上已知的法典,它主要维护阶级的利益。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时代建立该制度,它从高到低分为、 、、四等。 合作探究: 1、问题:胡夫金字塔修建于4600多年前,当时没有起重机、汽车等机械,你认为它是采用什么方法建造的?(要求:先学生各抒己见,培养想像能力,然后教师列举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几种主要观点。) 2、问题:婆罗门祭司编造说: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想一想,其用意是什么? 3、问题:课本P12材料分析题(要求:先让学生做,然后教师指导) 引深探究: 在《世界地图》找一找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地理位置,了解它们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我测评: 1、按时间顺序四大文明古国依次是。 2、分别写出下列古国文明的象征:埃及()、巴比伦()、印度()。 3、下列关于古代埃及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 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

佛教简介

佛教简介 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就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无数人的弘扬提倡,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交融,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如建筑、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佛教中国化后思想,为后世文化的创新长生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在诗歌方面,六朝隋唐以后,中国的诗歌深受佛教的影响,受佛教影响的诗歌多偏向于自然流畅,与口语接近,这种语言文字风格正是有佛教所提倡的审美理想与生活情趣相吻合。佛教在中唐以后越来越趋向于依靠“自力”的救赎方式,所谓“平常心”一语中,也包含了它的心寄空冥的宇宙哲理、冲远平淡的生活态度和自然朴素的语言取向。 佛教对中国诗词及对作家本人,都有深刻地影响。例如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唯好静”,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王维政治态度的影响。又比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王安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凝神结思,物我两忘。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相皆共着此明月”。这些诗无不富有禅意的审美趣味,它与平淡清远的艺术风格溶为一体。 在建筑方面,我认为佛教的传入只是佛学的传入并没有给中国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唯一传入的当时印度佛家特色的是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寺院、石窟、经幢、石灯等都是具有佛家建筑特色,传入中国后,以中国土木建筑的本土风格以及道教的建筑模式综合而成的形式,广为流传。佛教输入的佛塔建筑,为中国的建筑史上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 在绘画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其继承与发展。隋朝时,还有不少印度画僧来到东土,为中国佛像绘画,渗入了不少新鲜的元素。在我国新疆、甘肃等地的洞窟壁画,都是来自中亚细亚的僧人或是印度僧人与中国画师一起合作完成的。当时著名的画僧释迦佛陀、吉底俱、摩罗菩提等都是的印度人。到了唐代,佛教绘画更是盛极一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举“两京外寺观画壁”有上都寺观画壁一百四十余处,东都寺观画壁二十处,多出于名家之手。其中吴道子画就有三十二处。这些壁画的内容,为了宣扬怫教,表现的题材是佛经经变故事、净土变相以及佛菩萨像等。唐代佛画内容,较之过去更丰富,色彩也比较绚烂,表现的境界也更扩大。鲁迅先生对于唐代的佛画,有两句卓见,他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 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我国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意境,为建筑绘画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中国文化增光不少。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发展在中国,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了中国正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就是在中国的汉化过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的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其交融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中国化的佛学思想。中国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教学设计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索金字塔建筑史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能力、学习种姓制度,了解印度社会等级森严的特点,组织探讨“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逻辑方法得出结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基本知识,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通过引深探究使学生积累正确的方法,拓展学习的内容。 (2)渗透法制教育《文物保护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奴隶社会的阶级实质是为奴隶主服务,认识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象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种姓制度,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此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可以通过复习引入、问题引入、漫画引入、视频引入、创新试题引入等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今天我想带大家到四大文明古国去神游一番,播放《四大文明古国简介》视频,播放完成后,教师指出:其实四大文明古国远不止视频中提到的伟大成就,它们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灿烂文化,想了解更多就跟老师一块进入本课学习吧! 二、新课教学 1、金字塔的国家——古代埃及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

四大文明古国及主要成就

四大文明古国及主要成就 一、古埃及 1、文明起源:非洲尼罗河 2、主要成就:①金字塔(陵墓),最大的—胡夫金字塔 ②狮身人面像,位于哈夫拉金字塔前,又称:斯芬克斯像 ③太阳历,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 二、古巴比伦 1、文明起源: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伊拉克境内;该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2、主要成就:①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②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 ③60进制(如时间的计算) 三、古印度 1、文明起源:印度河和恒河 2、主要成就:①种姓制度 ②数字:数的记号,阿拉伯数字 0的概念和符号 诞生地:迦毗罗卫国 ③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 教徒:释家子弟、沙门释子 四、中国 1、文明起源:黄河流域 2、主要成就: (1)四大发明 ①指南针:最早战国叫司南;宋代用于航海领域;被称水手之友 ②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又被称为蔡侯纸 ③印刷术:隋——雕版印刷术;唐——雕板《金刚经》,世界最早印有日期的印刷品; 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

④火药:炼丹家发明;唐末开始运用军事;宋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南宋——突火枪; 为资本主义到来吹响了号角 (2)农业 著作人物朝代影响及意义 《氾胜之书》氾胜之西汉最早的农书,原书已失传 《齐民要术》贾思勰北魏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王桢农书》王桢元综合了黄河和江南流域生产经验 《农政全书》徐光启明对古代农学系统总结 (3)数学 著作人物朝代简介 《周髀算经》不详汉现存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叙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九章算术》多人总结汉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初步形成 《九章算术注》刘徽魏晋创立“割圆术”计算圆周率,3.1416 《缀术》祖冲之南北朝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4)地理 著作作者朝代简介 《水经注》郦道元北魏系统介绍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 《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明朝世界上最早记述石灰岩溶蚀地貌 (5)综合 著作人物朝代简介 《梦溪笔谈》沈括北宋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天工开物》宋应星明世界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中国17 世纪的工业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解缙等明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佛教法器简介

佛教法器简介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3-7-3 22:48:27繁體版 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兹将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列举如下: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四、板: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著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俗称小手磬。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九、铛子: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十一、铙钹: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 十二、如意: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所持的法物,表示吉祥如意。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 十三、拂尘:乃将兽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之物,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虫的工具,在佛门表示清除烦恼、尘垢的意思。 十四、香板: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者的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而有诸多名称: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称“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沈者,称“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监香”香板。一般系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持用。 十五、念珠:念珠乃念佛时计数之用,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圆满、佛心的表征,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坏事外,也是美好的装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二、养生的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基础。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国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 三、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学科所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

佛教四大菩萨简介

佛教四大菩萨简介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 1.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不单是佛教徒,就连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间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 在中国唐朝时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现在世人多称观音菩萨。唐朝以后,观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样,以此来表现观音菩萨的慈悲。希望用母性的大爱,来表达菩萨对一切众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菩萨本无男女相的分别,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因此在很多观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是观音菩萨慈爱的象征,也是菩萨形像多是女众的原因。 观音菩萨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众生苦,时刻不忘为众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乐,经上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众生多苦,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苦交煎,正希求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辅助与指导,而菩萨悲智双运,所谓「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观音菩萨以其平等、普遍、广博的爱心,赢得了「户户观世音」的信仰与尊敬。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中,以耳根圆通而被文殊菩萨称赞为二十五圆通中第一圆通,因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特别敏略,容易藉由听闻佛法或是梵呗唱诵而起信。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观音菩萨是善财童子所参访的第二十位善知识,善财到补怛洛迦山菩萨住处,观音菩萨为他解说「大悲行法门」。 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则是叙述菩萨观世音度化众生种种苦难,随时随处,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予以救济。凡是遇到危难的人,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菩萨便会实时观其音声前往解救。 中国民间根据《华严经》「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到补怛洛迦山观世音菩萨住处参访菩萨的说法,结合菩萨在浙江定海县东舟山群岛的诸多感应事迹,认定这里就是观音菩萨在中国的住处,名之为普陀山。沿袭下来,普陀山便成了信众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圣地。 根据同样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观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财童子与《法华经》中的龙女,共同做为观音菩萨的左右胁侍。现在我们最常见到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千

四大文明古国图片

四大文明古国图片 埃及: 埃及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黑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部分中间有国徽图案。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纯洁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征埃及过去的黑暗岁月。 埃及国徽 埃及国徽为一只金色的鹰,称萨拉丁雄鹰。金鹰昂首挺立、舒展双翼,象征胜利、勇敢和忠诚,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风暴、在高空自由飞翔的化身。鹰胸前为盾形的红、白、黑三色国旗图案,底部座基饰带上写着“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尼罗河风景

尼罗河风景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是“埃及的母亲”。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非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670余千米。它由发源于乌干达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之后流入埃及。从南到北纵贯埃及东部,在埃及境内一段长达1530千米,确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资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发展了其光辉灿烂的古文化。

埃及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 巴比伦:

古巴比伦王国 梦幻般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遗址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 正对大星的中心点。1、4颗黄星对齐,2、3颗黄星对齐。

古巴比伦简介文档3篇

古巴比伦简介文档3篇Introduction document of Babyl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古巴比伦简介文档3篇 前言: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你自己,直接关系到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及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也是认识自我的手段。自我介绍是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件事情,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与陌生人建立关系、打开局面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自我介绍获得到对方的认识甚至认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本文档根据自我介绍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古巴比伦简介文档 2、篇章2:古巴比伦文明简介文档 3、篇章3:古巴比伦的历史文档 古巴比伦(约前30世纪-前720xx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 3020xx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下面小泰为你整理了古巴比伦简介,欢迎阅读。 篇章1:古巴比伦简介文档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20xx年左右-公元前720xx 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距今约5020xx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 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城市,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空中花园,但都成废墟。 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四大古国文明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代文明的起源地。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首都位于今伊拉克境内巴格达以南幼发拉底河畔。东经44°25',北纬32°33'。巴比伦王国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汉谟拉比与古巴比伦国王(公

第一章 佛教知识简介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 一、佛陀创教 进入佛教寺院的巍峨大雄宝殿,正中有一尊结跏趺坐、表情安祥的佛像。这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相传2000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释迦族居拘萨属国的迦毗罗卫国。他们是古印度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当时的国王叫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耶夫人是与迦毗罗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在佛经中又被尊称为摩诃摩耶(意为伟大的摩耶)。有一天,摩诃夫人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左肋,从而怀孕。她在怀胎十月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四月的第八天于蓝毗尼园(Lumbini)停留。在园中她举手攀一根树枝(无忧树,或娑罗树)休息的时候,释迦牟尼即从她的右肋而出。 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关于悉达多的出生年月古印度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佛经记载他活了八十岁。此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时,与中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物。 悉达多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波闍波提养育长大。幼年时代的悉达多生活是优裕舒适的,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冬天御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净饭王对王子寄予厚望,从小就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等等。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转轮王”。王子16岁时,奉父命与表妹耶输陀罗完婚,生下儿子罗睺罗。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

四大文明古国简介

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是在中国流行的对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概称,分别是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来源于梁启超提出的“地球上古文明国家有四”,但与其原意并不相同。这种说法只在中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因为这个说法只能代表文明发源地的文明中心,并不规范。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文明分别指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同一时期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在文明的发源地。 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这是“四大文明古国”概念的早期雏形。后来人们将“小亚细亚”修改为两河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文明——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都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印度代表了恒河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代表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代中国即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明,而巴比伦只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一个重要时期。 四大文明古国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苏美尔文明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古印度的文字介绍大全

古印度的文字介绍大全 古印度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由五大民族构成,融合了中西方、古今文化,从而形成具有印度独特色彩的文化。代表着古印度文明的古印度文字是什么呢?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的文字,希望你喜欢。 哈拉巴铭文。 从文字来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古印度居民就创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毁灭后,落后的雅利安人只有口头相传的作品。再次出现文字约在列国时代之初,流传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铭文。阿育王铭文所用的文字有两种:一为婆罗米文,可能源于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卢文,可能源于阿拉美亚人的字母。去卢文后来逐渐失传,而婆罗米文在公元7世纪时发展成梵文,这种文字由47个字母构成,在词根和语法结构上与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古波斯语相似,在语言学上属印欧语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写作材料是铁笔和经过处理的树皮,直到17世纪时,还存在这种木质的纸。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考古学断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时期约为公元

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栽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等。除田间作物外,椰枣、果品也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和各种家禽。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铜器,这表明古印度人已经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的加工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美妙绝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见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高度发达。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的商业盛极一时,不仅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也特别频繁。大量古迹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了它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 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有的隔出许多大厅和房间,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而一些小房间则根本没有排水设备。这说明社会上已有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而养尊处优的统治者。 哈拉巴文化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它们主要留存于各种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这些文字符号有象形的,亦有几何图案,至今尚未成功译读。正因为如此,关于哈拉巴文化的来源问题,一直成为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谜:到底是土著文明呢,还是外来文明? 哈拉巴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消亡。它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后印度文献对它一笔带过。哈拉巴文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