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宜良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宜良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宜良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宜良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宜良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作者:时间:2012-10-20 来源:

宜良县统计局

宜良县人民政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6月28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党委、政府,匡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和全县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3000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验收、数据汇总等工作。现将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县常住人口及地区分布

全县常住人口[3]为419400人。全县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为:地区常住人口数(人)

匡远街道办事处164930

北古城镇53604

狗街镇59589

汤池镇61605

竹山镇27731

马街镇18497

耿家营乡16630

九乡乡16814

二、人口增长

全县常住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9667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2723人,增长5.73%。平均每年增加227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6%。

三、家庭户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家庭户[4]122661户,家庭户人口为39998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5人减少0.09人。

四、性别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为212571人,占50.68%;女性为206829人,占49.32%。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2.78(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51下降

1.73。

五、年龄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0290人,占19.14%;15-59岁人口为280986人,占67.0%;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124人,占13.8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40894人,占9.7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6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59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58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83392人,占91.4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6008人,占8.5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9506人,增长5.36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217人,增长9.81%。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582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3642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4678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70289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348人上升为377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6428人上升为868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8668人上升为3499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5654人下降为40603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周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9410人,同2000年第五次为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9841人,文盲率[5]由7.37%下降为4.63%,下降2.7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6]为138402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33.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0998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67.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54383人,乡村人口减少31660人,城镇人口占全县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11.82个百分点。

注释:

[1] 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 人口普查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5] 文盲率是指全县常住人口中15周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6] 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宜良县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宜良具有悠久的历史,西汉元封二年设昆泽县,属益州郡,蜀汉时期属建宁郡,西晋属晋宁郡,隋属昆州,唐初设新丰县,隶郎州,南诏时期西爨西迁后,乌蛮罗裒部筑城居住,称罗裒龙,属拓东节度辖,宋大理时期属善阐节度,元宪宗六年设大池千户,属嵩明万户,至元十三年升大池为宜良州,二十一年改州为县,属中庆路。

10

本词条正文缺少最新信息,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宜良县

行政区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

匡远镇、北古城镇等

政府驻地

匡远镇

电话区号

0871

邮政区码652100

面积

1886平方公里

人口

41万人(2005个)

拼音

Yiliang xian

目录

展开

1 概况

宜良县

明、清沿称宜良县,属云南府。民国时期废府一级政区,县直属省管辖。1950年设宜良专区,县为专署驻地。1954年撤宜良专区,县改属曲靖专区所辖。1983年10月划入昆明市。现在的宜良已是一个辖5镇4乡,133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10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达41万人的农业大县。2005年,县域生产总值完成45.3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27.05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20.71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67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

2 建制沿革

西汉元封二年设昆泽县,属益州郡。

蜀汉时期属建宁郡。

西晋属晋宁郡。

隋属昆州。

唐初设新丰县,隶郎州。

南诏时期西爨西迁后,乌蛮罗裒部筑城居住,称罗裒龙,属拓东节度辖,

宋大理时期属善阐节度。

元十三年升大池为宜良州,二十一年改州为县,属中庆路。

明、清沿称宜良县,属云南府。

清置宜良县。县因纪良山而得名,

元代将“纪良”讹为“宜良”。

民国时期废府一级政区,宜良县直属省管辖。

3 交通

宜良县

宜良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宜良县位于云南省中部,距省会昆明55公里,属昆明市的近郊县。东邻陆良、石林县,北与马龙、嵩明接壤,西连呈贡、澄江县和官渡区,南接弥勒、华宁县。宜良是现代新昆明城市布局规划的卫星城和次级城市,离中心城市正处于45分钟经济圈内,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是昆明通往滇东南的交通要塞和商品聚散地。昆河铁路、南昆铁路、昆石公路、昆九公路横穿全境,新建的昆石高速公路通车后,从宜良只需40分钟就能到昆明。全县9个乡镇全部修通柏油公路,90%的村庄都有乡村公路。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把城市和小城镇当作资本来经营,在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大胆创新,城市重点工程和小城镇建设工程相继完工,城乡绿化、亮化、美化、彩化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县水、电、路、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 工业概况

宜良县的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时期,在计划经济年代实现了较大增长,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煤炭、纺织、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成为我县工业经济支柱产业。

宜良县

近年来,宜良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思想,加强领导,全力营造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县级领导与重点企业

建立了联系制度,县直各职能部门立足各自工作职责,快捷、高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对宜良县工作的指导和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大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外来资金投向工业领域,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工业投入,建立宜良新型工业发展基金,用于对产业、项目、企业的扶持奖励,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导向、激励作用和调控能力,按照“开发集中化、产业聚集化、土地集约化”的要求,积极引导和鼓励县内外企业向园区集中,认真落实《宜良县“十一五”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做大做强一批县域重点企业,2006年重点抓了北古城工业园区和农特食品加工片区的建设,启动了食品加工片区“三通一平”工作;推进青渔湾变电站建设,做好龙山变电站、北古城变电站规划建设工作;实施产业聚集、项目带动和名牌等战略,促进产业集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大力发展节约型企业,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宜良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重点企业经济总量实现了倍增,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2006年末,完成工业总产值32.62亿元,工业增加值11.15亿元,税收2.19亿元。全县国有及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5户,工业总产值21.594亿元,工业增加值7.3789亿元,销售收入21.1969亿元,利税总额2.2376亿元,利润5223万元。工业重大项目主要是:阳宗海电厂三期2×300MW扩建工程项目、东升冶化公司年产6万吨硫酸工程建设项目、盘江水泥厂日产1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神农汇丰公司年产5万吨合成氨挖潜节能技改项目、巨利达钢铁公司炼钢、轧材项目、越兴公司360M3高炉节能技改项目、山创电子有限公司电石生产线项目、金珠水泥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浙江红狮集团日产4000吨二条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宜良明丰造纸厂、宜良左营造纸厂、宜良红星造纸厂、真龙造纸厂等造纸行业进行工艺技术提升。现阶段已经建设完成进行试生产的有东升公司硫酸生产线、盘江水泥熟料生产线、越兴公司360M3高炉生产线、明丰造纸厂和红星造纸厂箱板纸生产线。已进行收尾的项目有神农汇丰公司、阳电公司第一组发电机组等等。正在建设之中的有金珠水泥生产线。拟建的有红狮集团水泥生产线。这些项目全部建设投产后,宜良县的工业经济将实现翻番。

5 各类资源

水资源

全县年产水5.73亿立方,其中地表水4.68亿立方,地下水1.05亿立方,年入境窖水19.96亿立方,年水资源总重量达25.64亿立方。县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属珠江流域水系,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南盘江、贾龙河、麦田河、獐子坝河,摆衣河、巴江等。水能蕴藏量达25.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约10万千瓦。境内还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另有天然湖泊阳宗海,总面积31.9平方公里,蓄水6亿多立方米;塘坝水库500多个,年蓄水5亿立方米;南盘江龙头水库——柴石滩水库可蓄水5亿立方米。

电力资源

宜良县电力资源充足,电网设备齐全。境内有110千伏输电线路1条,35千伏输电线路4条,220千伏降压站一座,110千伏降压站三座,另有年生产电力1400万度的小电站20多座,装机40万千瓦的阳宗海发电厂扩建一期工程已经开始运行发电。新建柴石滩水库坝后电站装机6万千瓦,年发电1.6亿度。

旅游资源

地处昆明石林的黄金旅游地段,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其中有地上看石林、地下游九乡之美称的国家级风景区九乡地下喀斯特溶洞群;有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阳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及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有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小白龙森林公园;有四季花常开、叶常绿的万家花园;有别具一格、独领风骚又具浓郁乡土气息、田园风光的岩泉寺和万福寺;有三星级新世纪大酒店、双禄大酒店、建荣大酒店等50多个旅游企业,旅游业已成为宜良县新兴的旅游产业。

矿产资源

宜良县地下矿藏丰富。金属矿藏主要有铁、铜、铅、锌、钴等,其中铁矿居首位,储量为364万吨,品位达51.07%。非金属矿藏有煤、磷、香晶石、石灰石、建筑沙、陶土等,其中煤、石灰石储量最多。煤地质储量4.49亿吨,工业储量达3.43亿吨。

6 地方特产

宜良县

烤鸭宜良烤鸭色、香、味、韵俱佳旧时称烧鸭,清咸丰六年(1856)县城花桥“顺河楼”酒楼曹健首创鸭子烧吃的方法,称“宫保烧鸭”。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狗街沈伍营。许秋田赴京会考,雇西村刘文侍考,刘文在京期间投师老便宜坊烤鸭店,学得技艺,回宜后结合实际,改进方法,制作成的烤鸭成枣红色,皮脆肉香,食时直切为块状,佐以椒盐、大葱,提着鸭脚一抖会骨肉分离。

宝洪茶

宜良县出产的历史名茶——宝洪茶,属小叶高香型茶叶品种,宝洪茶因种植在宝洪寺周围而得名,该茶是唐朝时期由福建的开山和尚从杭州湾引入宜良的小叶茶品种,茶以山名,称“宝洪茶”。宝洪茶萌发力强,叶肉肥厚,碧绿光亮,芽叶肥壮,条索秀丽,白毫丰满,香味浓郁,以清明节前所采“一心二叶”春芽为珍品。

板粟

粟子俗称硬果之王,它既是人们青睐的美味食品,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粟,肾之果也。”“粟能通肾,尤以火煨油炒,胜于煮蒸。”“人食必保健。”经现代医学研究得出:每果的果仁会有大量的维生素、铁、钙、蛋白质、碳水混合物、矿物质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马街土陶

宜良县马街乡窑上村村民刘明富生产的土陶因其质量好、造型美、价格优、欣赏价值高而受到海内外人士青睐。昆明天时土陶制作彩绘有限公司、昆明人文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其签订销售合同;新加坡客商登门考察后与其签订生产多个品种合同;昆明世博园、花鸟市场、西南商业大厦、昆交会、七彩云南等有他生产的工艺品摆放销售;其产品远销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

7 特色旅游

宜良县

1 宜良八景:宜良,旧称古匡,宜良八景亦称古匡八景。八景即:岩泉漱玉,法明晓钟,古城晚霞,西浦温泉,铁池夜月,云泉瀑布,野渡渔灯,东山叠翠。岩泉漱玉:岩泉即今岩泉寺,漱玉乃飞溅之喷泉,水珠溅落如玉。

2 万家花园:四季花常开、叶常绿的花卉园——万家花园,位于宜良城郊,占地800亩,栽有历史以来母本花木品种20个,1994年列为昆明市花卉基地,现有桂花3000株,红茶花300余株,白茶花200余株,三角梅、樱花、腊梅等5000余盆株。

3 九乡: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距昆明90公里,距著名的石林风景区20公里。该景区以溶洞景观为主,与洞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4 岩泉寺公园:别具一格,独领风骚的佛门景观——岩泉寺公园,位于宜良城西一公里岩泉山(一名伏狮山,距昆明55公里。岩泉寺建于元代,有滇中八景之誉,以岩涌清泉、山明水秀、环境清幽而远近闻名;历代名人题咏甚多,悬岩刻石,古迹甚丰,价值极高,是宜良旅游观光的又一个好去处。

5 阳宗海:阳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地处安石公路黄金旅游线中段,距昆明35公里,距昆明机场30分钟车程。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水质清澈,有"高原明珠"、"高原夏威夷"之美称。

6 万福寺:万福寺在宜良县城西22公里汤池镇西,居涌金山顶,西临阳宗海。涌金山为火成岩山丘,突兀俊秀,山下出温泉,即汤池。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十三年地震,寺毁,现寺重修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

7 土主寺:土主寺在宜良县城南13公里狗街镇玉龙村。寺坐北朝南,有前殿、后殿、配殿、陪殿等20间。占地三亩许。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前殿重檐歇山式顶,穿斗式梁架,前后出廊,其后两侧有重檐楼房各三间,面阔18.5米,进深8米。

8 小白龙国家森林公园:小白龙国家森林公园是我省新兴的距省会最近的大型综合性森林风景区。小白龙森林公园位于宜良县城西南10公里,东距昆明40余公里,与省级阳宗海旅游度假区山水毗连,漾碧拥翠,相依相望,互映同辉,是昆明近郊面积最大的林区,经营面积624.8公顷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报告(1)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报告(1) 一、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人口普查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设置人口普查小组,分别负责人口普查的领导、组织和具体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三、人口普查所需经费,在保证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和厉行节约的原则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四、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各级人口普查机构要配合各级宣传部门,采取一切有效的方式,积极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为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各级人口普查领导机构,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负责,

确保人口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可靠。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对象和内容 六、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XX年11月1日零时。 七、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八、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在现住地进行登记。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采集相应信息。 九、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 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的人口,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 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十、人口普查表分为《普查表短表》和《普查表长表》两种形式。《普查表长表》抽取百分之十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 十一、11月1日至XX年10月31日期间有死亡人口的户,同时填报《死亡人口调查表》。 十二、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十三、人口普查的普查表由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定,各省负责印发。

0506-内蒙古赤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赤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1年6月3日赤峰政府网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市与全国、全区同步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1]工作。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0年11月1 日零时。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全体普查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2]为434124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51804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76801人,下降3.91%,年平均下降0.40%。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1367201户,家庭户人口为416975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4人减少0.4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33288人,占 51.44%;女性人口为2107957人,占48.56%。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81上升为105.95。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66534人,占15.35%;15-64岁人口为3350599人,占77.18%;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4112人,占7.4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1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7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355733人,占77.30%;蒙古族人口为829824人,占19.1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 155688人,占3.5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50696人,下降4.30%;蒙古族人口减少9145人,下降1.0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6960人,下降9.82%。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9807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2631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5446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3346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409人上升为686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938人上升为 1442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5033 人上升为 3811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4577人下降为30716 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38346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32427人,文盲率[4]由8.21%下降为3.19%,下降 5.02个百分点。 七、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地区人口数(人) 红山区 434785 元宝山区 325170 松山区 573571 阿鲁科尔沁旗 272205 巴林左旗 327765 巴林右旗 175543 林西县 200619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1) 1.1年龄构成............................................................................................................................. 1 1.2教育程度............................................................................................................................. 2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 . (2) 2.1各省常住人口及城市化率 ................................................................................................. 2 2.2各省人口教育程度及年龄、性别结构 ............................................................................. 4 2.3各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 (7)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内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总人数1339724852人。2000年到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57%。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1年龄构成 0-14, 16.60% 15-59, 70.14% 60-64, 4.39% 65以上, 8.87% 0-1415-5960-6465以上 图1:年龄段比例 图

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州市统计局2011年5月16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127008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943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757800人,增长27.74 %。年平均增长率为2.48%。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684370户,家庭户人口为1006895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1人减少0.48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637247人,占52.26%;女性人口为6063553人,占47.7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70上升为109.46。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56396人,占11.47%;15-64岁人口为10403534人,占81.91%;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0870人,占6.6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9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3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44207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91141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58845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99710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05 2010年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辽宁省统计局 2011年5月11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 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 段的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年平均增长率为0.32%。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 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 9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2340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693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82944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36468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由6 182人上升为1196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3205人上升为1478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40082人上升为4532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由29778人下降为21407人。 全省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4369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176305人,文盲率[5]由4.76%下降为1.93%,下降2.83个百分点。 六、城乡人口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人 户籍人口: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户人口:2.72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10.94% 15~64人,占79.35%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9.71% 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67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54人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8人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 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2人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 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7人成华区: 常住人口:938785人 户籍人口:641275人 常住人口家庭:322754户 家庭户人口:85481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5人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格式(区市县)

XX县(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X X 县(市、区)统计局 2011年5月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XX县(市、区))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县(市、区)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 全县(市、区)常住人口[3]为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人,减少 %。年平均减少 %。 全县(市、区)户籍人口为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县(市、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4547109户,家庭户人口为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减少人。 三、性别构成 全县(市、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人,占 %;女性人口为人,占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下降为。 四、年龄构成 全县(市、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人,占 %;15-64岁人口为人,占 %;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市、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

---------------------------------------------------------------范文最新推荐------------------------------------------------------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中国政府网201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9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进行人口普查是制定政策的需要。人口普查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人口普查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和前提。通过人口普查,了解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就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了解各行业人口的分布,可以制定人口的就业政策;摸清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可以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提供科学基础。此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民族政策、老年人口政策等等,都需要根据人口资料进行研究。可见,人口普查是国家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所必需的。没有准确的人口数据,我们很多方针、政策及发展战略的制定,就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人口普查是21世纪发展的要求。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世纪之初的普查。2019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又是我们确定“十二五”计划和新的远景规划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时候,开展人口,提供准确的人口数据,对于制定 1 / 2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 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

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2011年5月7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机器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3]为804182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3290935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872735人,减少3.45%。年平均减少0.35%。 全省登记的户籍人口 [4]为89981705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25802326户,家庭户人口为7620665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0830945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39587255人,占49.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98下降为103.14。 四、年龄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644450人,占16.97%;15-64岁人口为57966205人,占72.0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占10.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6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2.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5510249人,占93.9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7951人,占6.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632394人,减少1.1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59659人,增长1.12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年3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汇总

各省各市都有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福建省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泉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泉州统计局 2011年7月7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812853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28304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45490人,增长11.61%,年平均增长率为1.10%。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2267970户,家庭户人口为69486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5人减少0.5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207544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920986人,占48.2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31。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78882人,占14.50%;15-59岁人口为6237844人,占76.74%;60岁及以上人口为711804人,占8.7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86988人,占5.9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6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8.6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2个百分点。

六安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六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作者:————————————————————————————————日期:

六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六安市统计局 2011年6月27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在市政府和市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市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561170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95344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41739人,下降5.74%,年平均下降0.59%。 全市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711844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6036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14798人,增长7.80%,年平均增长0.75%。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739089户,家庭户人口为536476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1人减少0.43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861086人,占50.98%;女性人口为2750615人,占49.0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12下降为104.02。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93514人,占17.70% ;15-64岁人口为4020557人,占71.65%;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7630人,占10.6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0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49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4361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53873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23603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69686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374人上升为434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 市数据统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人 户籍人口: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户人口: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 15~64岁人口约:人,占%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 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 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人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人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属性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福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福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福州市统计局 2011年6月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711537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38601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29357人,增长11.42%,年平均增长率为1.09%。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2177483户,家庭户人口为63532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7人减少 0.55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630096人,占51.02%;女性人口为3485274人,占48.98%。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

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28%下降为104.16%。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31136人,占14.49%;15-59岁人口为5224094人,占73.42%;60岁及以上人口为860140人,占12.0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4126人,占8.2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7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1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8651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066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9648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1032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4946人上升为12459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353人上升为1695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4572人上升为3649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4216人下降为25442人。

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21 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天津市统计局 2011年4月29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天津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 天津市常住人口[3]为1293822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000906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929156人,增长29.27%。年平均增长率为2.60%。 二、家庭户人口 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661848户,家庭户人口为1026174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9人减少0.29人。 三、性别构成

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906858人,占53.38%;女性人口为6031366人,占46.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99上升为114.52。 四、年龄构成 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67508人,占9.80%;15-64岁人口为10568 370人,占81.68%;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02346人,占8.5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0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07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26162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67229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93595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20587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9007 人上升为1748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20851人下降为2065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4590人上升为3815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5031人下降为17049人。 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71381人,同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25296人,文盲率[5]由5.96%下降为2.10%,下降3.86个百分点。 六、人口地区分布

延安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

延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延安市统计局 延安市普查局 2011年5月12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市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区)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218700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05594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1068 人,增长6.38%。年平均增长率为0.62%。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646054户,家庭户人口为203060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6人减少0.52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49068人,占52.54% ;女性人口为1037941人,占47.4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09上升为110.71。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67783人,占16.82%;15-64岁人口为1679704人,占76.8%;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9522人,占6.3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2.0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2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8796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32275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79646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63830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