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化学案第2课时.doc

城市化学案第2课时.doc

城市化学案第2课时.doc
城市化学案第2课时.doc

学案: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第二课时)

%1.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环境及城市周边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

2.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处理信息,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在研究

过程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热情。②分析当前城市化一些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1.课堂导学过程:

背景: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学习过程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正面影响

1.看一看:图片展示经济发展的哪些成就?

想一想:这些给我们实际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说一说:作为中学生,你感觉到城市化给你或者你的家庭带来哪些好处?

总结: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生活的便利,物质的丰富,医疗教育交通运输通讯等各个方面的进步。

2.知识运用:

广州林业局有关专家称,为改善广州市整个生产生活环境,从2004年开始,广州市全面实施青山绿水工程,预计三年新增绿地面积119万平方千米。

根据以上材料,广州市主要通过什么措施来改善环境()

A.平整土地

B.建设水利设施

C.发展公共交通

D.绿化环境

总结: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进步的表现

学习过程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一)、知识梳理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对城市周边居住地的环境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包括通过、、等措施, 降低的压力。

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

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等;还会带来其它社会问题:

(二)、学生小组探究活动

小组分工:每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一人主要记问题,两人记措施,另外一人补充。

1.看图片和视频资料;记下关键词(城市化造成的环境问题),

2.合作补充,商讨解决措施

3.展示与评价

注意:导致大城市产生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和城市人口的无限制扩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应想方设法来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卫星城就应运而生,

通过分担大城市的某种职能来达到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的目的。

3.知识I口I归:城市化对地理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中心理念: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和发展城市;

具体措施: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建筑和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

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循

环。

4.方法总结:对于人文地理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总结

①研究教材;确定学习要点;②收集资料;③筛选资料;

④分析讨论资料;⑤总结资料和教材内容,列出知识框架图;

5.畅想未来:心中想象未来广州美丽城市风景(播放歌曲)

三、巩固练习:

1.能缓解大城市交通拥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是()

A提高交通费用B建设更多的交通线路

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D鼓励使用私人汽车

2.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少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数量

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4.为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应采取合理措施是

①错开休息H和上下班时间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③鼓励私人买车,解决乘车难问题④发展高层建设,腾出地块拓宽马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又是老工业城市,城市中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

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的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选择新地址,建一个新首都

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中,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近20年来,许多大城市建设了高架路、地铁、轻轨、磁悬浮列车等新的交通设施,缓解了交通拥挤的状况。回答下题:

6.有些城市高架公路的一些路段两侧架设了近2米高的屏障,其目的是

A.防止车辆冲出路面

B.隔音、减轻噪声污染

C.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D.美化城市环境

四、课外作业:

1、完成38页活动内容;

2、2009年11月,政府计划在广州番禺区选址兴建垃圾焚烧厂,结果遭到周边住宅小区居民的强烈反对,请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赞同还是反对,请按照老师提到的方法, 了解垃圾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课后拓展训练:

资料1:番禺日报新闻,2010年3月22日上午,携手绿色亚运,共建和谐家园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在亚运城正式启动,总长480公里的绿道,将大学城、兴业大道、西岸山海休闲绿道,砺江河段、海鸥岛、大夫山、滴水岩、莲花山、亚运公园连接一线,体现“山海休闲”特色,三年内将建成珠三角长约1690公里的区域绿道。

资料2: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预计到2010 年,全球总人口中55%将居住在城市。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望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的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圮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1.学生探究活动

思考1:各种“城市病”形成的根本原因?

思考2:结合视频、图片、材料,思考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怎样使广州的天更蓝、水更绿?

2.练习巩固:

我国的城市化虽然起步比较晚,水平比较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很快,尤其

人口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

的快速发展阶段,阅读图 2.26, 分析下列问

题。

(1).测算1995-2005年城市人口比

重的年增长率,结合我国的人口总数,计算每

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数。

(2).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

体验,从住房、交通、就医、上学等方面,说

说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3),试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

《城市化》参考学案(第1课时)

《城市化》参考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学习重点】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 (2)表现:①大批乡村人口涌向,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②通过县改市、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3)城市化的三个指标:、、 。其中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 (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

(2)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 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时间:18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2.整个19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3.20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4.20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总之,世界城市化随着时间的变化似一条稍被拉平的“”形曲线。 【我的疑问】 1.城市化是否只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2.我国城市化正处于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个阶段? 【课内探究】 问题1:结合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分析2000年和1985年城市数目和城市等级有何变化? 问题2: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 问题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

《城市化》学案

第三节城市化 【致同学们】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把古朴的乡村变成繁华的城市。城市诉说着历史沧桑,城市传扬着地域文化,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灵魂,城市凝聚着人们美好的希望。 【学习目标】 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初步体验区域调查的主要方法。 5、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 ◆课前活动一 活动主题:班级调查——城市人口的变化 活动提示:完成“祖辈、父辈、我辈出生地(抽样)调查表”。 ◆课前活动二 活动主题:社会调查——城市用地的变迁 活动提示:搜集我市不同时期的城区图文资料,或进行相关的走访调查。 ◆课前活动三 活动主题:课本剧表演——《去城外住吧》 活动提示:设计课本剧,反映城市化后期阶段所出现的一些大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特点(时间不超过3分钟)。 【课堂学习】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自主学习 1、概念: 2、主要表现: 二、城市化的动力 枣庄的历史沿革 枣庄市的前身是峄县(现峄城区)演变而来。峄县的雏形约在春秋后期基本形成。 西周时期,枣庄地区曾出现7个诸侯国。现今的市中区,传说古代神农氏(炎帝)曾在此处建立庄园,种植枣树。著于清光绪年间的《峄县志》有载:枣庄因当地枣树较多而得名。 1878年(清光绪四年),中兴煤矿公司成立(驻地在峄县枣庄镇),并逐渐成长为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中兴公司亦十分重视,周总理曾多次关注,并改称枣庄矿区,枣庄这个名字开始更多地被采用。1960年1月,撤销峄县,将峄县政府迁置枣庄镇。1961年9月,设为山东省第四个地级市——枣庄市。 【思考讨论】阅读材料,简述近现代以来枣庄市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2015-03-11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 2.理解城市的动力机制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5.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学习重难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主要解决措施。 知识拓展:1、城市化差异 城市化差异发 达 国 家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城市外围地带发展较快,建设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发 展 中 国 家 水平与速度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化推进速度快 水平不平衡 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多在亚洲和非洲 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多在南美洲 虚假城市化 表现 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分布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滞后城市化 表现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中 国 城 市 化 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意义 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 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发展之路 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发展 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2、城市化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合理规划和控制城市规模。 (3)改善城市交通、居住条件:多建立交桥,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4)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环境。 (5)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3、中国城市的发展方针: (1)控制大城市规模 (2)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3)积极发展小城镇

教学设计: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一学科地理 标 题 城市化过 程与特点 教师 课型第一课时问题导学,解决 第二课时自主建网,练习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 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 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异同;2、阅读图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标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 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重 点、难点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学方法1、引导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 究。 3、自主建网,形成体系。 教 学 准 备 问题导学地图册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要求)时 间 目标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景约2 分 钟 激发学习热情 展示地图册P15法国巴黎市区 的扩展图,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 问题:12纪到20世纪,巴黎市 区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充分调动课堂学习 热情

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 2 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 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前两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内容,具备了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学习城市化,对他们形成完整的人文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了解城市化的动力。 3、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和进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给定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能够利用曲线图和案例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并能够结合 案例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学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 学习目标 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的动力。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环境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课前预习 1.什么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哪些? 4.城市化产生哪些意义? 5.世界城市化进程分哪几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课堂探究 【探究一】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某年份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除港澳台外)。 城市化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排名 (1)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大都分布在_____________,并分析其原因。 (3)上海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有哪些? (4)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GDP居第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探究二】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材料二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具有自身的特点(见下图)。2012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2.57%。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发展最快,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发展缓慢。 (1)据材料一,在城镇人口变化过程中,英、美两国城市化各自的突出特征体现 在哪里?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探究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目前我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

2019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学案

高一地理导学案 编号:03 班级: 姓名: 分数: 1 第二节 城镇化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教学过程: 【导】 学习目标: 1. 运用材料,概括城镇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意义。 2. 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3.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学】 知识点一:城镇化的意义 先阅读教材第31-33页内容,然后读以下图文材料,思考以下问题。(限时8分钟) 材料一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1985年-2000年的城镇化示意图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2019年8月15日的报告显示,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个百分点;城市数量显著增多,1949年末全国城市共有132个,到2018年末城市个数达到672个。同时,城市人口规模明显扩大,1949年末,城市人口共3 949万人;2017年末,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户籍人口达到48 356万人。 材料三 大都市区优先友展(厦漳泉一体化) 厦漳泉三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属福建省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的城镇密集区。2010年,厦漳泉三市土地面积2. 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41万人,GDP 总量7017亿元,人均GDP4. 3万元。三市以占全省21%的土地承载了44%的人口、取得了49%的 经济总量发展成就。 材料四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 137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1 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 401万人,减少1 260万人。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进城落户人口增加。进城落户使更多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真正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1.结合材料一、二,说出我国城镇化的表现有哪些?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结合人口迁移知识,思考城市有哪些优势可以对乡村人口产生迁移吸引力? 3. 结合课本及材料三、四,归纳城镇化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议】 【展】 【评】 知识点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先阅读先阅读教材34-37页内容,然后读以下图文材料,思考以下问题。(限时8分钟) 材料一 1800—2000年世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材料三 课本37页活动“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材料四 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 材料五 课本36页案例“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1.读材料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镇化开始的时间哪一个早?为什么?1975—2000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较快的是哪一个?为什么?2000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哪一个高?试从起步时间、目前速度以及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特点的差异。 2.读材料二、三,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处于哪一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在地区分布、速度、水平等方面有何显著特点?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发展新趋势是什么?

城市化学案第2课时.doc

学案: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第二课时) %1.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环境及城市周边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 2.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处理信息,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在研究 过程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热情。②分析当前城市化一些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1.课堂导学过程: 背景: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学习过程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正面影响 1.看一看:图片展示经济发展的哪些成就? 想一想:这些给我们实际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说一说:作为中学生,你感觉到城市化给你或者你的家庭带来哪些好处? 总结: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生活的便利,物质的丰富,医疗教育交通运输通讯等各个方面的进步。 2.知识运用: 广州林业局有关专家称,为改善广州市整个生产生活环境,从2004年开始,广州市全面实施青山绿水工程,预计三年新增绿地面积119万平方千米。 根据以上材料,广州市主要通过什么措施来改善环境() A.平整土地 B.建设水利设施 C.发展公共交通 D.绿化环境 总结: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进步的表现 学习过程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一)、知识梳理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第三节城市化 课时1 城市化及其进程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知识体系梳理 城市化及其进程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向①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②、乡村变为③的过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 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④”形曲线。 3.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 (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⑤、发展较⑥。 (2)中期加速阶段:⑦和⑧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⑨,后出现⑩现象。 (3)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却,出现现象。 4.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发达国家:起步,水平,速度,进入后期成熟阶 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水平、速度,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预习效果检测 读我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图,回答1~2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 A.①时期 B.②时期 C.③时期 D.④时期 2.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 B.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 C.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 D.资源不足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通常城市地域图层可分为老城区、近城区和远城区。下图中三个城市的人口均在500万以上,老城区均指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区域范围。读图,回答3~4题。 我国三个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 3.上图三个城市中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的是( )。 A.甲城市 B.乙城市 C.丙城市 D.甲城市和乙城市 4.下列关于图中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城市人口总数最多 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数量有所下降 C.乙城市人口总数明显减少 D.人口密度变化最大的是乙城市 思维探究与创新 探究一什么是城市化 [互动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市场的开放,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长:1984年为75万,1988年为125万,1993年迅速增加到281万。目前,上海的外来人口总量大约为500万~600万。这使得上海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据分析,上海流入人口的主流是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五原一中张文慧 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以深圳为例)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三)城市化的特点本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学习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题(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可能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2.3城市化学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 编写人:刘好沛审核人:刘晓敏授课人:班级:姓名:编号 G020508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动力机制 2,结合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掌握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和各阶段的特征、主要问题。3,结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会比较两者的差异。 【自主预习】: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结合图2.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读图思考。 写出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的具体表现? 2.动力机制: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拉力原理 3.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用来表示,它体现了。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 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表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曲线。 读图分析:总体来看,三条曲线随时间变化的发展都呈上升趋势,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差异: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速度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速度2.时间差异 阶段和特点(重点) 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A初期阶 段(25%--3 0%以下)较发展较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B中期阶 段(30%---7 0%)较 人口和产业向 城市集中,城市 化推进 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 问 题: , , , 人口和企业开始迁往 出现 现象

C后期阶 段(70%以 上)高城市人口比重 的增长速度 甚至 城市化地域不断向推 进,人口和工商业迁 往,大城市 人口。(中心区衰 落) 出现 现象 问题探究一案例4 英国的城市化进化进程 P34 结合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案例4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城市化阶 段 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25%--30 %以下,低 缓慢 中期阶段30%---70 %,较高 迅速 后期阶段70%以上 高 缓慢、甚至 停滞 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阶段, 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阶段。问题探究二P35 活动分析图2.23中几个 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重点)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城市化第二课时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

【演练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 结合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从城市的起源来看,麦加、拉萨两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A.疗养城市 B.以军港和兵营为中心的城市 C.矿业城市 D.作为宗教圣地发展起来的 2.从城市选址来看,上海、伦敦、纽约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A.位于海岸、河口的城市 B.临近了矿业资源丰富的地方 C.居于灌溉条件便利的大河冲击平原 D. 位于当地物资易于汇集的军事要冲 3.下图中的四座城市形成均与河流有关,对应正确的是 ①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 ②两点河流的汇合处 ③过河点位置 ④河口位置 A.甲—① 乙—② 丙—③ 丁—④ B.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 C.甲—③ 乙—④ 丙—① 丁—② D.甲—① 乙—③ 丙—② 丁—④ 读右图,a 、b 、c 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回答4-5题: 4.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A.A B.B C.C D.D 5.下列各点中,与亚马孙平原地区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A.A B.B C.C D.D 辽宁省在清王朝时期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这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开垦。清王朝灭亡后,短短百年的时间,辽宁省成为拥有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清王朝时期辽宁省城市发展缓慢的区位因素是( ) A.政治 B.宗教 C.交通 D.军事 7.使辽宁省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最多的地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交通 C.自然要素 D.宗教 8.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城市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B.军事因素的衰弱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C.交通运输是辽宁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D.人口迁移是辽宁省城市发展 下图是北美部分地区某种人文景观的分布图。分析此图,完9—10题。 9.这张图的标题可能是 A.乳畜带分布图 B.重工业区分布图 C.大中城市分布图 D.种族严重冲突地区分布图 10.就美国而方,影响此类景观分布较小的区位因素是 A.开发时间的长短 B.宗教与军事 C.经济基础与科技的发展 D.自然资源与交通运输 二、综合题 11. 读图,完成(1)~(2)题。

城市化学案2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张歌 2012年3月14日

第三节城市化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 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学习重点: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内容: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集聚和、的过程。 2、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推拉力理论):图 农村推力因素:、、受影响大; 城市拉力因素:、、、。 3、城市化的根本原因和最主要的标志: 根本原因: 最主要的标志: 4、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能够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又可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水平体现着,是一个地区的必然结果,是 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速度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常见问题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图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 步(时间) 发展 水平 目前速度发展趋势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 原因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 家 (一)合理的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二)城市化过快带来的问题图图 (三)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

人教版必修二2.2 城镇化学案设计

山东省昌乐一中北大公学高中2019级 高一地理课时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2020 年 月 日 编号: 第1页 课 题 2.2城镇化 编制人 审核人 课标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 空间结构的意义。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重点 难点 城镇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自 学 质 疑 学 案 疑问 纪录 学 案 内 容 请把自学过程中的疑问点记录下来,准备合作互学 【导入】比下面两图(图2.11),你会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镇不断涌现,城镇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镇规模持续扩大。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一、城镇化的意义 阅读课本31-33页文字与图片,标划以下问题: 1,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3,城镇化与工业化有何关系? 4.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当堂检测学生笔记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下图为 “1850一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据此完成1—2小 题。 1. 中、英、美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正确的是() A.英国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慢于美国 D.英国城市化进程起步最早 2. 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变化主要有() A.英国一一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B.中国一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美国一一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D.中国一一大城市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面图甲示意我国城 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乙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据此 完成下列问题。 3. 我国属于图乙中的( ) A.Ⅰ型B.Ⅱ型 C.Ⅲ型D.Ⅳ型 4.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先独立完 成训练展 示题,然后 小组讨论。

2020最新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3节 城市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备2

第三节 城市化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动力。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重点) 3.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措施。(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 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化动力机制 含义 表现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 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推力 促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 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4.城市化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特别提醒] 城乡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 水平高低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较慢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1)目的???? ?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 (2)目标?????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 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 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自主诊断] 1.判断正误 (1)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表现在生产活动方式的转变。( ) (2)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差异都比较大。( ) (3)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的增加。( ) (4)城市化水平高就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 ) (5)许多城市化问题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 【提示】 (1)×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参考学案(第2课时)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参考学案(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城市地租水平的变化,解释其形成原因; 2、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重点】 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住宅区分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地租水平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知识梳理】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构成 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____________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____________。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因素

___ ____________ 的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区的深远影响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展变化: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租水平的变化与区位及交通通达度的关系 区位交通通达度地租水平 市中心(多条道路通过)最高最高市中心延伸的主要公路两侧和公路的交汇 处 较高较高远离公路的地区较低较低【课内探究】阅读材料了解城市地域结构三种模式: 【学始于疑】 城市地租怎么变化,城市房屋的租金受什么影响,假设你要去一个城市租房居住或者作为商店,你会考虑什么? 【质疑探究】 1、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探究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不同? (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呢? 2、教材P.24.案例1:理解民族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的作用,也即地域文化对城市地域的影响。 3、完成教材P.24.活动题,理解不同工业部门对环境影响的不同,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处理好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其他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4、评价图2.9 ,标出污染严重的和污染较小的工业应布局在图中的位置并阐述理由。 【补充材料】工业区在城市规划中的布局原则 (1) 工业区要有便利的交通。一般在公路、铁路、通航河道沿线。劳动密集型工业适宜接近住宅区。 (2) 工业区尽量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如可能污染空气和水体的工业应当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一课时)A 卷 班级: 姓名: 编写:段佳英 【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城市化及城市化的标志和意义是什么。 2. 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3. 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 【自主学习】一.城市化的定义、标志 1. 城市化又叫 ,是指 和 在空间上 、 转变为 的过程。 2. 城市化的标志是 1. ,2 . 3. 。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 重要指标是 。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2. 表现: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3.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合作探究】三.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特点 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 下, 低 缓慢 缓慢 各功能用地混杂布 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 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 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 高 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 化、逆城市化等 随堂练习:1.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 城市人口数量 B.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C. 城市面积的大小 D. 城市职能的重要性 2.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 ①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②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 ③城市景观转变为乡村景观④区域文化特色得到强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③ 3.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中城市化进程为( ) A.a—c—d—b B.b-c-d-a C.c-b-d-a D.a-d-b-c 读下面四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4.关于图中四个国家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巴西、印度城市化开始时间早,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时间晚 B.2000 年英国、美国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印度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C.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 D.2000 年印度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会加快 5.2000 年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C.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中心区人口迅速增长 D.农村、小城镇得到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2、3 城市化(学案)

2、3城市化(学案) 课标预知: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城市化的定义及意义,通过本节 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城市化的利弊,以 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 方法; 2、世界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学习过程】 体验生活:观察体会你所在的城市——贵阳,从你记事到现在,你看到或感受到了贵阳的哪些变化,请将关键词记录下来。 一:什么是城市化? 自主学习: 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集聚和范围不断扩大,变为城市的过程。 2、读图P31图2、16和P33图2、20,分析两地区分别发生的变化? 3、结合自己的体验及课本P32图2.17,归纳城市哪些条件吸引乡村人口(拉力),乡村哪些条件使人口流向城市(推力)? 4、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情况(%) 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画出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根据自己所绘的图,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变化特点? 目前发展特点?(水平高低、速度快慢) 2、预测今后世界城市化速度将如何变 化?在图上简单补充一下。 3、根据补画的图,分析世界城市化发展 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合作探究二: 根据图2、19和案例4完成课本P34页活动表格。 概念区别: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试分析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原因?)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及农村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再城市化是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使市区内人口增长的现象。 合作探究三:合作读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哪些不同? 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课堂作业:(链接会考) 【2016】图10示意世界四个国家60年来城市化水平,读图完成21---23题 21、2000年以来,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 A 、印度 B 、韩国 C 、中国 D 、阿根廷 22、四国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B 、印度 B 、韩国 C 、中国 D 、阿根廷 23、1960年至1990年间,韩国有大量人口迁入城市,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气候因素 B 、生态因素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014】1920 年美国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2010年达到80.7%。图6示意城市化进程。读图完成19——20题。 19. 1920年美国城市化进程处于图中 A.Ⅰ阶段 B. Ⅱ阶段 C. Ⅲ阶段 D. Ⅲ阶段之后 20. 2010年前后美国城市化可能出现 A.城市规模逐渐变小 B. 进程加快现象 C. 城市环境急剧恶化 D.逆城市化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镇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