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核心课程标准-《维修电工基本技能训练》

核心课程标准-《维修电工基本技能训练》

核心课程标准-《维修电工基本技能训练》
核心课程标准-《维修电工基本技能训练》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

一体化课程名称维修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基准学时76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维修电工技能训练,主要包含常见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常见设备的安装与检修、常用电工工具、量具、仪器的使用方法与规范。在现实的生活、生产中,生活场所和工作场所有大量的线路需要安装与检修。

操作者接到线路的安装或检修任务后,根据任务要求,识读、分析原理图,制定工作计划或根据任务要求进行现场勘查,提出设计方案和工作计划,准备工具和材料,做好工作现场准备,严格遵守作业规范进行施工,安装完毕后进行自检,填写相关表格并交付相关部门验收(或口头反馈用户)。按照现场管理规范清理场地、归置物品。完成这些工作是需要依照安装标准和安全规程来完成的根据国家(IEC、GB)、规范或合同中规定的要求。

工作内容分析

工作过程

1.执行电业安全操作规程

2.接受任务,现场勘查,与用户沟通,明确工作任务要求,填写任务单

3.识读施工图纸及相关技术文件

4.根据任务要求和施工图纸,制定工作计划

5.根据任务要求,准备工具和材料

6.准备现场工作环境

7.按施工计划和工艺要求进行安装

8. 查找、排除故障

9.施工后自检

10.清理场地、归置物品

11.在任务单签字确认,交付相关部门验收工具、材料、设备与资料:

工具:电工常用工具(如电笔、剥线钳、尖嘴钳等等)、仪

表(万用表、兆欧表等等)、安装工具(如冲击钻、切割机

、梯子等等)、劳保用品

材料:导线、灯具、控制器件、保护器件、线槽、线管、

绝缘材料、标签

资料:任务单、施工图纸、电业安全操作规程、电工手册

、电气安装施工规范等资料

工作方法:

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方法

导线的连接和绝缘恢复方法

线路的敷设方法

安装工具的使用方法

工作要求:

1.能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2.能实施触电急救

3.能明确项目任务和个人任务要求,服从安

排。

4.能识读施工图纸,明确施工的工具、材料

、位置等技术工艺要求。

5.按照作业规程应用必要的标识和隔离措

施,确保现场施工安全。

6.能按图纸、工艺要求、安全规程要求施工

7.施工后,能按施工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自检

8.能正确标注有关控制功能的铭牌标签。

9.按电工作业规程,作业完毕后能清点工具

、人员,收集剩余材料,清理工程垃圾,拆

查阅资料的方法

导线的选择选用方法

登高作业的方法

安全用电的方法

劳动组织方式:

1.一般以小组形式施工。

2.从项目负责人处领取工作任务。

3.与其他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创造施工条件。

4.与同事有效沟通,合作完成施工任务。

5.从仓库领取专用工具和材料。

6.完工自检后交付项目负责人验收。除防护措施。

10.能正确填写任务单的验收项目,并交付验收。

课程目标

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

1.通过观摩现场、观看视频图片等方式,感知维修电工的职业特征,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的必要性,了解企业安全生产要求、规章制度和技术发展趋势等,并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所认知的信息。

2.学习安全用电知识,了解电工安全操作规程,了解常见触电方式,应用触电急救的方法,实施触电急救。

3.能独立阅读工作任务单,明确工时、工艺要求和人员分工,叙述个人任务要求。

4.能勘查施工现场,识读施工图纸,描述施工现场特征,制定工作计划。

5.能根据任务要求和施工图纸,列举所需工具和材料清单,准备工具,领取材料。

6.按照作业规程应用必要的标识和隔离措施,准备现场工作环境。

7.按图纸、工艺要求、安全规程要求施工。

8.施工后,能按施工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自检。

9.能正确标注有关控制功能的铭牌标签。

10.按电工作业规程,作业完毕后能清点工具、人员,收集剩余材料,清理工程垃圾,拆除防护措施。

11.能正确填写任务单的验收项目,并交付验收。

学习内容

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方法,导线的连接和绝缘恢复方法,线路的敷设方法,安装工具的使用方法,查阅资料的方法,导线的选择选用方法,登高作业的方法,安全用电的方法。

参考性学习任务

序号名称学时

1 维修电工基本技能12

2 常用灯具和插座的安装12

3 三相、单相电度表的安装16

4 三相、单相电动机的接法与故障判断18

5 常用低压电器拆装与维修18

教学实施建议

实训场地及实训设备要求与真实的书房、办公室、教室、居民住房及车间相同。

教学考核要求

按电气工程安装标准、实际工程工艺要求,首先由学生进行自检,在教师的监护下对所安装电路进行通电试运行,最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老师评价,进行综合打分。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6650761.html,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陆绮雯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7期 摘要: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而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主阵地,肩负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提升的使命,因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以语言运用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浅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文字运用 小学语文课程是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听力,积攒语言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听力练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辨别语音、理解语言的意思、评价话语,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使用听去辨别这个世界,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下,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语文听力的培养,这与目前义务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存在欠缺,不能够有效的构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我在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语文听力能力进行锻炼。 例如:在进行《棉花姑娘》这节课的时候,我就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这篇文章的朗读磁带,并且请学生们听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示范朗读,在听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中的意思、体会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够在认真听文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住文章的内容,而且,学生在将听得基础打好之后,语文学习当中对于语言的积极性也就提升上来,从而积攒了学习语言的能力;在进行《棉花姑娘》的教学当中,我还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品读其他学生的发言,提升听课过程中听的能力,从而提高上课的专心度,使上课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听的能力进行训练,能够增强学生上课的专注度,及时提取听到语言当中的有效信息,为语言文字的应用打下基建,同时,将听的基本功打扎实了,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体现。 二、口语,锻炼语言表达

职业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一、课程简介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培养就业观念端正,掌握职业发展与就业基本技能,能理性将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溶为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课程开设宗旨。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帮助学生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掌握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确定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 以企业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以及学生的个人可持续发展要求为选取课程容的标准,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达成学生学会工作的教育目标。 2、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确定课程容 以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以创业与就业要求为基础,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容。 3、教学容模块化 结合高职类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过程中的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容整合为职业价值观、职场道德、职场礼仪、职场沟通、职场协作、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七个主干模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教学容。 4、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同时兼顾态度、知识、技能、情感等基本要素。以“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作为课程容安排和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自始至终强调义务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道德教育。 5、课程贯彻“体验式教学” 构建“体验-理解-对话-反思”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原则。 6、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化 教学效果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根据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来制定具有多元项的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在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学习、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及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评价。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以高职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创业与就业要求为基

核心课程建设内容要求及规范

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中,核心课程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项目,影响范围较广,对学院的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核心课程建设内容的要求与规范如下: 一、资源入库前的总体属性要求: 1、Title (标题):资源的名称; 2、Creator (创建者):资源的创建者、作者; 3、Subject (主题):资源的主题内容; 4、Description:(描述):资源的内容、介绍信息; 5、Date (日期):资源制作及上传时间; 6、Type (类型):资源所属的类别,系统也可自动识别; 7、适用专业 8、关键字:时间、主题、涉及系部; 9、扩充属性包含:适用课程(可以多个),资源来源等等。 二、教学文件类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定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2、内容要求: 含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完整文档。(学院提供模板) 3、技术标准: 文档格式为word 或pdf。

4、获取途径: 根据学院骨干建设目标与要求,由学院教务处提供模板,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组织撰写,聘请专家论证,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审议后调用。 (二)课程标准 1、定义: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专业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结果的期望。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内容要求: 含有课程标准各要素的完整文档。(学院提供模板) 3、技术标准: 文档格式为word 或pdf。 4、获取途径: 由各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根据课程目标,参考学院提供的模板,自制本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经系重点专业负责人审核,报教务处审核通过后实施。 (三)课程设计 1、定义: 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狭义指课程组织实施的过程及进度的规划。 2、内容要求: (1)含有课程设计的各要素。(学院提供模板) 2)课程设计以2 课时为教学组织单元 3、技术标准:

最新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资料

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

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一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格式

附件一: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课程标准写作指南 适用专业修读学期第×学期制订时间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类别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依据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要,阐述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预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 如:本课程是XXX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方式,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能力、……能力。 建议该部分用一段整体性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附以结构图或表格的方式加以直观展现。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描述中应体现最新的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及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特别是本课程的创新点要突出表述,如: “本课程根据……需要,在广泛调研和……的基础上,采用……课程开发模式(如: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或工作过程系统化),遵循……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和……,在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培养学生……。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 (这里的语言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不要重复,尽可能采用概括性的语言) 三、课程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围绕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能运用…,完成…”,且这些能力是可测量和可展示的。具体应从下述3个方面展开表述: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2-28T10:57:53.68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8期作者:赵娜赵启彬[导读]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中心学校150231 摘要:教育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就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层面,还包括学生的能力、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让他们具备适应终生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学生终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关注的焦点。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要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 核心素养是习得、悟得的过程,是后天形成的,是多次培养、反复训练的结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在思考和处理课程问题时,对课程价值以及如何实施课程的基本认识,是教师对实然课程的反映和对应然课程的追索。也就是说,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不仅要关注和思考“怎么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是对核心素养的界定。由此看出,核心素养是全部素养中具有高整合度、高持久度、高迁移度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先选项”,它犹如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影响巨大。所以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认真思索“为什么教”和“教什么”,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二、要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放在首位 新课改已经实施近二十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激发、保护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可有可无的,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不值得在这上面浪费时间、花费精力。陶行知用生动、形象的实践故事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靠强制、硬灌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也就越学越想学。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也很直白地告诉我们: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第一位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激发、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去学习语文。其实,只要语文教师做一些变革和创新,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变得十分有趣。例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对景点进行有创意的介绍,编写导游词,学做小导游;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直观形象的游览路线图,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晏子使楚》等话剧类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小话剧表演。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验、探索和感悟。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詹天佑》等课文,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去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新课改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然而,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本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远远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没有达到一个人一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品格的养成要求。著名学者傅国涌认为:“这个时代需要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现成知识,而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说方法、视野、思想。课堂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不在于你去传承和讲述已有的知识,而是去激发创造未有知识的可能性,让这些已有知识成为一个材料和触点。”因此,语文教学方式必须走出“授受训练”的格局,向着遵循语文“实践之道”“积累之道”“生活之道”、注重学生亲历体验、主动建构的方向迈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和热爱语文,从而不断地建构语文知识及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应当通过让学生多读、多体验、多感悟、多交流表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亲身的体验和感悟。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新时代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和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参与式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参考文献 [1]王建青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18,(27):64-65。 [2]刘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J].华夏教师,2018,(25):27。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2011年12月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一)指导思想 在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职业基本素养。因此高职院校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探索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切切实实把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与专业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 本课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具有个体的普适性、专业的普适性、岗位的普适性、时间的普适性,对学生职业人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通过《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提高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意志品质、创新意识等,并在课程专门的实践活动和各专业的实习、实训中不断内化职业基本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拥有核心竞争力。 (三)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及工作安排 表1专任教师资格 (四)实训装备—校内一体化教学的最低配置要求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立专门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以及各专业实习实训环境,塑造了良好的实训培养机制。 (五)特色 该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标准结构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定位 队管理 职业基本 素养 提 高 就 业 竞 争 力 完 成 十 个 学 会 职 道 通 场 图1 课程定位 2.《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建设成为三年全过程养成教育体系,与上下游课程实现了四个结合: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既有远大目标又有具体目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实追求,在社会理想教育中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兼论中小学课堂教 学改革的趋向 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根据这个要求,发展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战场在课堂。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大显成效。 为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承担了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目前已经顺利结题。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全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发展的态势与优势,寻找一些急需解决的,存在于现实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落实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正确分析学情,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2.科学分析学情,善于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3.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师生积极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认识到学生是资源,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教师也是资源,要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学生经验、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网上资源等有效课程资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 4.制定科学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有这样的目标意识: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二是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内在联系,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强调重点突出,允许有些目标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达成。三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能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与格式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与格式 专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更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标准应体现专业教学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规定专业课程的性质、目标、设计思路、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为规范我院各专业职业能力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制工作,特提出本基本要求。 一、课程标准编制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1.前言 1.1课程定位用简练语言对该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总体描述。具体指出本课程在专业中属于哪类课程(职业能力必修课、职业能力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等。 1.2 设计思路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项目编排的思路、活动设计的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内容。 2.课程目标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具有哪些能力、掌握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是要说明具有哪些能力,突出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第二段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 通常采用的动词有: ●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 ●程序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 ●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 ●知识类:了解、理解、应用等 ●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 ●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 3.课程内容与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按学习领域(指任务或模块化课题或工作项目等)顺序描述课程内容及具体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与态度,突出能力要求。 4.实施建议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基础能力”为主,人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大多是在语文课中学习和发展的。但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不仅与各学科课程一起承担着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任务,还在学科课程结构上,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而发生变化,最后要走向跨学科的开放和综合,也就是从最初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特殊能力学习,发展到包含学科特殊能力的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集思考力、判断力、人格品性、价值追求等多项核心素养要素的综合性学习。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其语文核心的东西没有变,只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这些变化说明,语文教学仅仅抓住学科素养是不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人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需要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落实,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 1. 更重“实践”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践过程中各种经验及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它依托于具体任务和领域的实践,由实践经验反思进而形成适应具体问题情境的实际能

力。因此,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语文学科学习既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又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维度是外显的,是可检测的,但“过程与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却是内隐的,需要以语文实践来训练和培养。教师要转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行为,不再仅以“授受式”教学,因为单纯关注语文知识、考试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表达、沟通等,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课堂教学要创设更多让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的实践。此“实践”,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也是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的标准,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呈现。 2. 发展“个性”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需要避免“知识”被异化为“符号”,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既要明确学什么,又要明确怎样学,更要明确学得如何。基于这三个方面,语文教学内容应更为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应更为宽广,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更多开放和创意的答案,并分析答案中蕴含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语文教学更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就业指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生就业指导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2 学时,实践1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全院所有高职专业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所有高职高专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功能在于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的毕业就业择业作好准备。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如下: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高等职业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电子类、管理类、销售类、机械类、信息类等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知识体系整合为8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贯彻“技能培养为主,知识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采用理论教学+课程训练+行业实践3层递进相结合的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育学生掌握就业择业的基本职业能力。 《就业指导》作为高职高专所有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实践性很强。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后续有各专业的专业课程等专业技能课,地位十分重要。本课程内容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建议课程总学时为 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课内实训16学时,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2:1),分别放在一至四学期开设,每学期开设12学时。 本课程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以就业所需技能为模块组织教学单元 《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所需职业能力的需求,设计了8个项目,其中8个实践模块,这些项目都是围绕学生求职择业应掌握的技能和素质进行设计的。 2.通过开放性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课程设置了开放性训练项目(学生可以自行命题)。每个项目都给出了实验目标和要求,由学生自行选题进行完成,最后以作业形式上交,并评定成绩。 3.行业实习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本课程利用各专业顶岗实习,指派老师随学生深入行业一线,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

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政策,我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结合学校近年来课程建设的情况,制订本方案。 本方案包括:校情分析、课程目标、课程设臵、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五个方面。 一、校情分析 我校至成立以来,营造出了在“尚行”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尚品立行文化育人”办学理念和“博文约礼”的校训精神。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全体教师积极更新了教育观念,扎实进行了业务提升,熟练掌握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踏实奉献、追求卓越”的教师团队。省、州、市名优教师齐全,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多名教师获全国、省、州、市赛课一、二等奖;学生各种团体获得优异成绩。我校的综合实力在提高,在市内外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先后有汪营各小学的校长到我校跟岗学习考察,毛坝小学、忠路民族小学、建南黄金小学选派骨干教师到我校和教师互动交流,今年开始还将牵头元堡各小学推进集团化办学。 我校坚持“服务于民,服务于学生”的办学宗旨,秉承“创新改革,执着跨越”的发展精神和“质量立校、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坚定办一所“优质小学+特色小学=学生多元成才”的特色民族实验

小学。至成立以来,我校坚持多元发展,学生多元成长,素质提升明显,已为学校成为优质特色民族实验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来源是按照全市的划片招生,在全州目前来看,我校入校水平整体偏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或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弟,学生总体起点较低,对改变自己暂时不利的现状和习惯没有应对信心和策略,不愿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愿意坚持,表现出意志力较弱。这是我校在制定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时特别考虑的一个因素。 二、课程目标 我校坚持通过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实现“勤朴涵真、思学向上、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和新的形势,我校的课程设臵与规划就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的核心的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因此,我校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目标为:(1)以两个意识、四个品性和三自准则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目标(现代意识、国际意识;爱国心、责任心、坚定性、创造性;行为自律、学习自觉、生活自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情操,并能道德自律、学习自主,学会理解、尊重、学习他人,学会相互依存与融合,能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交流沟通并努力践行,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机械常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机械常识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1、前言 1.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第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式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作所需的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基本技能,具有识读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的技能,掌握相应的理论机械知识;具有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资格五级标准中的相关模块要求,为学生学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其它工种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基础。 1. 2设计思路 1、以实践为导向,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由实践整合理论。 2、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行研究性学习。 3、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工作分析,从而确定从事该专业的中级工应具有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专项技能,并将各项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划归相关工种,按工种组织课程。 4、本课程按机械操作初级工涉及的职业活动所涵盖的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组成一系列典型的工作项目、课题。 5、课程项目化、课题化,各项目、课题以目前企业机械操作(主要是钳工)的实际为基础,兼顾企业发展需求,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初级工标准的相关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本门课程的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教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职业观念,树立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步推行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技术、学理论的积极性。 2.1能力结构目标 1、会执行与职业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的规章制度; 2、会使用、维护与保养常用机械操作的工具、量具与设备; 3、具有划线、锉削、锯割、钻孔、锪孔、铰孔、攻丝、套丝、锉配、錾削的基本技能; 4、会编制简单零件钳工加工工艺; 5、会识读常见零件图及一般装配图; 6、会装配、维修简单机械; 7、具有研究性学习的初步能力。 2.2知识结构目标 1、掌握机械制图中的投影基础、图样画法、标准件和常用件及其规定画法、零件图、装配图等 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机构、部件、联接、传动等机械基础知识和简单机械原理;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知识之外,还应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调整原有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满足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的能力和品格。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课程中的基础科目,在小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否培养出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于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方面。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下,应试化的教育思想使教师往往关注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导致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影响了小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重视阅读积累,培育核心素养 小学生在学习发展和素养塑造方面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无限性,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上限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教育者的引导和带动。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课内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积累。对此,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小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内外书籍,实现知识的积累,进而培育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小学生的课内阅读积累方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是语文阅读学习中丰富词汇的有效途径,反复朗读背诵优秀作品,能将语言模式植根于小学生心中,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为小学生的写作夯实基础。同时,小学生在朗读背诵课文过程中,加上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引导,能够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提升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培育出语文核心素养。但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简言之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我以为小学阶段语文素养中“听、说、读、写、思”应是语文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那么,如何在核心素养下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确认新的身份 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注重角色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新课程的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就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界定自己的角色。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文修养 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例如:在学习《春晓》和《古朗月行》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