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2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40年代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西欧的工人运动由自发的斗争逐步转向有组织的政治斗争,尤其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西欧的工人运动均告失败,因此为工人阶级创立科学理论就成为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1845年春天,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后,商定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的指导。当然,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还有另外的原因,这就是他们认为有必要清算一下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全面而系统地制定唯物主义历史观,以便同鲍威尔、施蒂纳、“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和费尔巴哈哲学划清界限。
1845年秋天,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5月完成。由于反动当局的严格控制及其它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这部著作一直未能出版,1924年和1926年,苏联分别以俄文和德文原文发表了这部著作的第1卷第1章,直到1932年,全文才被苏联以德文原文形式发表。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
二、内容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全书共分为两卷。第一卷的内容主要是正面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二卷的内容主要是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形态》的中心思想是全面系统地制定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批判唯心史观,从理论上论证科学共产主义思想。
1.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批判地考察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指出青年黑格尔派把政治、法律、道德的意识宣布为宗教的或神学的意识,把政治、法律、道德的人宣布为宗教的人,一切统治地位的关系也逐渐被宣布为宗教的关系,世界被越来越神圣化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还原于人,但又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论,而不去批判世俗基础的分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但是,这里讲的人并不是费尔巴哈所讲的名为现实、实则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即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不能离开

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在阐发唯物史观的前提时,强调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是内在统一的。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失去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的本来意义。要研究人,就必须研究人的现实活动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研究各种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
2.分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分工,分工最初只是自然的分工,即由性别和天赋差别等产生的分工。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社会分工。他们正是通过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首先,分工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正是由于这种分工,才使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畜牧业与农业、农业与手工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分工等等。其次,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因为分工实际上决定着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如制约着所有制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纽带和中介。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第一次把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同物质生产和社会分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第一次科学地指出了阶级产生的根源和消灭阶级差别的途径。他们认为,分工作为生产劳动过程的关系,并不直接把阶级划分开来,但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提供了剩余产品,在这时,分工造成对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特别是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说,在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继而出现国家。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形态》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已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二者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人们只要进行社会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只有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生产,从而真正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是在《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使唯物史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制定出来。马克思

恩格斯在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强调指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交往形式,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等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而且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表现在,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在成为新出现的生产力的桎梏以前是不会消灭的,并且是直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同时,还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完整结构得到了全面的说明,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到科学的解释。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对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的分析中得出了生产关系的概念,并把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为经济基础。虽然在这里他们仍然沿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但是它已经具有十分具体和确定的科学内涵。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上层建筑都有了明确的规定。所谓上层建筑就是指在市民社会基础上产生的国家、法以及“任何观念上层建筑”,就是说,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法律以及宗教、哲学等观念的上层建筑。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物质生活,即他们的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是国家的现实基础,而且在一切还必须有分工和私有制的阶段上,都是完全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现实的关系决不是国家政权创造出来的,相反地,它们本身就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交往方式是国家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能理解为上层建筑可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自动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像国家、法律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往往有传统势力的支持,因此,这种变化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这就说明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归根结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和要求。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命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最初的、然而是深刻的表述,全部唯物史观及其基本原理都是从这里展开叙述的。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意识的产生问题,认为人们的意识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制约的。人们为了

生活,就要生产,要生产就要交往,交往中就要有语言和思维,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由于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意识和语言一样,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不能把意识、思维同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因为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发现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进而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6.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关注共产主义问题,指出共产主义的根本问题就是对私有制的消灭。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准备起来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资本主义灭亡的物质条件,而且创造了埋葬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同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他们要求“消灭劳动”,即消灭劳动者脱离生产资料、受生产资料所有者支配的雇佣劳动。这样,就使无产阶级革命同过去的一切革命区别开来。共产主义革命要消灭雇佣劳动,就非消灭“纯粹的私有制”不可,所以共产主义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形式的私有制,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因此,共产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三、问题思考
1.为什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详细制定唯物史观的任务?
2.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主要思想。
3.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原理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
1880年,为了帮助法国社会民主党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清除机会主义的影响,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在《反杜林论》发表两年之后,恩格斯应保?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即“引论”中的“概论”、第三编中的“一、历史”、“二、理论”)改写成为一篇独立的通俗的著作。这一著作由保?拉法格译为法文经恩格斯本人校阅后,起初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发表在法国社会主义杂志《社会主义评论》1880年3-5期上,同年又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1882年出版了波兰文本,1883年出版了意大利文本,同年又出版了德文本,书名为《社会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的发展》(扉页上标的是1882年),紧接着出版了德文第二版和第三版。俄文译本最初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标题于1882年12月发表在秘密杂志《大学生》第1期上,1884年“劳动解放社”出版了单行本,标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1885年出版了丹麦文本。在恩格斯生前,这一著作就从德文译成了欧洲各种文字,在工人中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恩格斯生前的这一著作的最后一个德文本(第4版)是1891年在柏林出版的。出版时在材料安排上与《反杜林论》的有关章节有所不同,并且对《反杜林论》的本文作了一些补充和改动。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和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对于我们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内容讲解
本书由马克思写的l880年法文版前言、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1891年德文第四版序言、1892年英文版导言和正文三章组成。这里重点讲解正文部分。
第一章
这一章,恩格斯论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历史局限性,论述了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及其学说,论述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和社会经济根源。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历史局限性
恩格斯指出,早期无产阶级的独立运动,产生了相应的理论表现——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有莫尔和康帕内拉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18世纪有摩莱里和马布利的表现为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自己的学说看作是人类的理性和永恒真理,这是由于当时大工业刚刚产生,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还很不发展,解决这些冲突的手段还没有从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展现出来,他们只能从头脑中发明新的社会制度,并且幻想通过一些宣传和示范去实现这种社会制度,所以一开始就必然是空想的。
2.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恩格斯指出,圣西门在1802年就看到法国革命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圣西门提出了一切人都应当劳动的思想,有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观点的萌芽,表达了“废除国家”的思想。傅立叶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是在“恶性循环”中运动,贫困是由过剩产生,提出了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尺度;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每

个历史阶段都有上升和下降时期。欧文提出了改造社会的理论,认为新的强大的生产力是改造社会的基础,是大家的共同财产,应为共同的福利服务;认为私有制、宗教和资产阶级的婚姻形式是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并系统地制定了消除阶级差别的方案。
3.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恩格斯指出,受唯心史观的支配,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由于缺乏对物质经济根源的考察,他们的批评意见、经济学说和关于未来社会的理念只能被混合为折衷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用唯物史观代替唯心史观,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冲突和阶级斗争进行深入的考察。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无政府状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考察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第二章
这一章,恩格斯论述了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批判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古代辩证法和近代形而上学的产生,黑格尔哲学的伟大功绩和历史局限
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古希腊辩证法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种古代的辩证法虽然正确地把握了世界的唯物辩证的性质,但是不能说明构成世界发展变化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所以,古代辩证法后来就逐渐被形而上学所代替。形而上学认为,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绝对互相排斥;原因和结果处在相互对立之中,等等。这种观点看似合乎常识,但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它的片面性、狭隘性、抽象性就显现出来,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中,同自然科学已经达到的水平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要精确地描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法才能做到。黑格尔恢复了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力图揭示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现实的事物及其发展是头脑中某种“观念”的体现,他的哲学中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它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不能因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结束的发展过程,但又说自己就是这种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黑格尔的体系本末倒置,是一次巨大的流产。
2.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现代唯物主

义的产生,其思想文化条件是对近代德国哲学唯心主义荒谬性的了解,其社会历史条件是大工业时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不断激化,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需要一种新的思想理论为指导。
现代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一切哲学的缺陷,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之上。它是在自然科学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人们有可能发现自然和社会历史中真实普遍的联系,不再需要以前那种依靠思辩和主观臆想来构造所谓“科学的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在概括已有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作出的科学说明,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使哲学的性质和对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将唯心主义从人类社会这个最后避难所驱逐出去。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主义被看作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不再被看作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互斗争的历史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从而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和灭亡的必然性,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思想体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进一步发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构成了资本家利润和财产的来源。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和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社会主义的缺陷,把社会主义学说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恩格斯说:“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第三章
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1.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是把个体生产者占有的分散的生产资料集中和扩大,把它们变成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成强大的生产力。生产社会化了,但私人占有形式仍然保持,许多人共同劳动形成的社会化的生产成果

归资本家私人占有。这样,社会化生产必然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发生对抗性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它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它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固有的基本矛盾的上述两种表现形式中毫无出路地运动着。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迫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机器、扩大生产规模,结果工人不断被解雇,形成产业后备军,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不可避免地周期性重复发生。在危机中,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达到剧烈爆发的地步,达到经济冲突的顶点。资产阶级已经无能继续驾驭自己创造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要求摆脱它的资本属性,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要求建立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合它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开始起来反对过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了。
3.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有化的出现,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是包含着解决矛盾的手段和线索
经济危机体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剧烈冲突,迫使资产阶级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并先后采取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国有化等生产资料社会化形式。但是,无论是股份公司、托拉斯还是国有化,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国有化不能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得到解决,但是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和线索,它使生产社会化达到最高程度,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前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可以利用这种形式,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4.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完成无产阶级解放世界的历史使命
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关系,才能同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相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可能自发出现,实现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要经过无产阶级革命,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无产阶级国家对生产资料实行社会占有。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镇压剥削阶级的工具,它将在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灭的时候而自行消亡。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

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的无限增长创造了先决条件。它将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消除。社会产品一部分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由社会直接占有,一部分作为消费资料分配给生产者。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日益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们成了自己社会生活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三、问题思考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2.如何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缺陷?
3.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在当今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历史背景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在英国伦敦寓所不幸与世长辞了,他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解放事业,他的逝世是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马克思逝世的噩耗传开,各国工人阶级政党、进步团体和马克思的生前友好,纷纷发来唁函、唁电,或集会、或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深切悼念缅怀马克思的丰功伟绩。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81年12月2日逝世)葬在一起。参加安葬仪式的有马克思生前的战友和亲属等。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和朋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用英语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沉痛的悼念,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理论贡献以及他一生所从事的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这篇讲话于1883年3月22日刊载于《社会民主党人报》第13号上,标题(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编者加的。
二、内容讲解
《讲话》主要阐明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论述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论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1)马克思第一个伟大的理论贡献就是唯物史观的发现,从而发现了人类历史的一般发展规律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关于社会生活中是否存在客观规律,什么

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旧的哲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他们或者把社会生活看作是杂乱无章的,由偶然事件堆积起来的图画;或者用哲学家头脑中臆想出来的联系来代替社会中现实的联系,把历史看作某种观念的实现。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突破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历来由唯心主义所占据的统治地位。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这里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精辟地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说明马克思所发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即社会历史领域中彻底驱逐了出去。
(2)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就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在剩余价值发现以前,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受唯心史观的限制,不能揭穿资本主义的本质,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的发现,就使得资本主义的秘密“豁然开朗”了,驱散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散布的迷雾。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伟大发现,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而且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它们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的理论基础。
3.论述马克思对自然科学及其作用的根本态度和看法
恩格斯说,马克思是一位“科学巨匠”,他不仅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而且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1]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是把科学和科学技术提到生产力的高度来看待的,认为它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并渗透在其他各个要素之中,制约着它们的发展水平或程度。由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所以与生产力密切相关的科学和科学技术,也就成了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既取决于它在理论上的发现,更取决于它在实践中的应用。重要的科学发现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会引起技术革命、经济革命,随后而来的便是政治革命。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对那些立即会对工业生产和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重要发现就更加感到喜悦更加予以关注。“例如,他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在1882年慕尼黑电气展览会上,法国物理学家马?德普勒展出了他在米斯巴赫至慕尼黑之间架设第一条实验性输电线路的研究成果。身处重病中的马克思十分关注这一发明,他不仅亲自阅读实验报告,还要求恩格斯写文章进行评价。
4.论述马克思的巨大和深远的革命影响
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实践,“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在斗争中,马克思不仅坚决地揭露和打击了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而且还同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流派,特别是同蒲鲁东、巴枯宁、拉萨尔等机会主义思潮进行无情的斗争。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他对敌人的诽谤、诅咒,毫不在意, “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他对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马克思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马克思把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他的光辉名字永远活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心中


三、问题思考
1.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是如何阐述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的?
2.认真学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3.马克思提出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