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与答

比较文学概论

1.举例简要说明文学影响的一般过程。

文学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首先往往发端于一种心理或思想的启发,某种外来的东西突然照亮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给予一种解决的新的可能。除文学方面的启发外,对作者思想方面的启发也很重要。如果说“启发“往往是在寻求中不自觉的偶然相遇,那么影响的第二步“促进”,就是有意识地寻求、理解和加强。“促进”之后,会有一个认同的过程。“消化变形”是文学影响中必不可少的。文学影响最后要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因此“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不过实际的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为其中的某些环节。(要求举例说明)

以上要点得6分,举例得4分。

2.举例简要说明中西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中国戏剧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牵枝蔓,不存暗线。即多采用线状结构(要求举例说明)

西方戏剧多采用网状结构,即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可以构成网状的矛盾冲突。(要求举例说明)

上述两点每点5分(要点2分,举例说明得3分)。

3.举例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众所周知,?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10分)

四、论述题(共25分)

为什么说比较文学能在不同文化的关系中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试举例论述说明。

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3分)

具体的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两种文化相遇,也就是进入了同一文化场,两者便都与原来不同而进入

了新的性质,两者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是明显的对比,有时是潜在的参照关系。(要求举例说明。共6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其次,“互补”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自己一样,也不是把自己变成和对方一样。(要求举例说明。共6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全新的诠释和理解。(要求举例说明。共5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要求举例说明。共5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以上几方面的“互补”显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比较文学概论每讲练习题与参考答案(共九讲)

一、填空题

1.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与其间的各种关系。

2.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

3.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文学运动、文学题材、和文体和技巧。

4.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以达进一步的共识。

5.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之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就是文学的。

6.文化发展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7.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邃的重组和更新。

8.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以外,也得到蓬勃发展。

9.如果没有不同文化间的和而不同、多元并存,我们的文化就会变成一片文化沙漠。

10.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为己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

1、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2、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和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一种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种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种学科。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教材第13页

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教材第13页

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教材第5页

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教材第15页

5、文化转型的原因教材第12页

四、论述题

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

答题要点:1、文化差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为多元文化在各地区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但同时也蕴涵着以强势文化覆盖弱势文化,削弱多元文化的可能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危机的关健之一就在于沟通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民,能过对话使他们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以致互相欣赏。

3、文化多元发展会遇到种种阻碍和挫折,前景也并非乐观。

4、文学是可以沟通人的灵魂的,它是沟通不同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比较文学首先通过文学途径,以沟通不同文化的生命形式和不同的体验形式为已任。

5、在广阔的空间里让人们逐渐接近,了解不同文化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展开不同文化的对话,缓解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割据主义的对立,彰显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是在 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书出身新西兰奥克兰大英国文学教授波斯奈特之手。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第一部专著。

2.戴克斯特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比较文学成为大学的一门学科。

3. 梵?蒂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他的《比较文学论》对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成果作了系统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

4.比较全面论述比较文学历史、方法、成果的著作是著《比较文学论》。

5.20世纪40年代,韦勒克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把对作品的作者生平等外在因素的研究称为社会背景,而把对作品本身,包括形象、隐喻、象征等形式结构的研究称为文体,而“内在研究”才是文学研究的重点。

6.“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于 20年代末30年代初。

7.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篇》和《诗可以怨》、《通感》等文章的发表为标志的。

8.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奠定最初基础的主要人物是朱光潜钱钟书。

9. 韦勤克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认为他们对比较文学定义的解释比较狭隘。

10.《管锥篇》最大特色是突破了各种学术界限(时间、地域、学科)打通全部文艺领域。

三、分析题

1.美国学派的出现对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有何影响?

2.分析钱钟书的《管锥篇》的价值?

二、简答题

1.简述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梵?第根的观点。教材第30-31页

2.关于比较文学定义有哪三种,其差异何在?教材第44-45页

3.如何看待“学派”的问题?教材第47页

三、分析题

分析钱钟书的《管锥篇》的价值?

答题要点: 1、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篇》和《诗可以怨》、《通感》等文章的发表为标志的。

2、《管锥篇》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坚信“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

3、《管锥篇》总结了许多文艺共同规律,但没有一条是从纯粹抽象、推理得出而脱离了艺术实践的。

4、《管锥篇》突破了各种学术界限,打通了全部文艺领域,以寻求共同的“文心”和“诗心”,此外,关于各个时代各地域之间文学的实际联系,这本巨著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

5、《管锥篇》很多篇幅进行了以西方文艺理论阐明中国文艺现象和以中国文艺理论阐发西方作品的双向阐发研究。

6、总结(教材第60-61页)

第三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2.“和”的主要精神是协调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3.素材指的是原始材料,往往是触发作者思考的实际生活现象、人物、传闻、轶事。素材不同,但它所体现的题旨却往往有共同的方面。

4.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

5.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与作家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6.昭君和番的故事题材遍与多种体裁,主题几经变化。真正是这一传统题材所展示的主题发生根本改变的是五四时期郭沫若的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之一的《王昭君》。

7.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赋有某种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8.原型是一种更为宏观的研究,一般是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题旨、主题、意象等等。

9.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

10.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人物有弗莱、莱格和莱维?施特劳斯。

二、名词解释

1、主题:是作家以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对生活事件加以倾向性的介入之后产生的一种高度判断。它深藏在作品内部,要经过思索和解读才能浮现出来。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2、意象: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它是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文学意味的物象。它存在多种层次,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

3、原型:原型是一种更为宏观的研究,一般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题旨、主题、意象等等。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

二、简答题

1.谈谈对“和而不同”原则的理解。教材第70-71页

2.谈谈中外作品具有共同主题的现象。教材第79页

3.具体谈文学中某一主题和题材的流变。教材第80-88页

4.谈谈弗莱的原型批评说。教材第93-94页

第四讲练习题

一、填空题

7.

8.

一、填空题

1.由于文学欣赏过程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创造性和广阔的想象余地,因而对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诠释就往往很不相同。

2.所谓“期待视野”就是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3. 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相影响是比较文学研究最早出现的科目。

4. 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这就是影响的全过程。

5.阅读小说而获得美感,不是通过“感知”,而是通过“呈象” 。

6.在接受理论看来,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联系,正是研究内在的文学性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7.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误读”也是一种“接受方式”,它从更多方面发掘了作品的魅力。

8.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接受和影响模式是 X作家和Y作家,或者X作家在Y国。

二、名词解释

1.接受屏幕:当作品各作者相接触,首先遭遇的就是读者的“接受屏幕”。每一个读者都是生活在一个纵的文化历史发展与横的文化接触面构成的坐标之中,正是这一坐标构成了他独特的,由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欣赏水平以与个人经历等所构成的“接受屏幕”,这一屏幕决定了作品在他心目中哪些可以被接受而发生共鸣,哪些可以激发他的想象力而加以再创造,哪些被排除在外。

2.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研究类型,法国学者为这一研究类型的理论方法的建立做了重要贡献。他们研究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丰富了人类文学遗产,填补了研究空白。但是法国学者主要研究欧洲各国文学的联系,研究范围比较狭窄,研究的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考证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的研究重视不够,给这种研究带来明显的不足和局限。

三、简答题

1.谈谈对影响过程的理解。教材第106-109页

2.什么是接受理论?教材第109页

3.谈谈正影响和负影响。教材第112-114页

4.举例说明接受和影响的多种模式。教材第116-118页

第五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新批评派认为作品的意义只能摒除作者和读者的参与客观地从作品本身来分析。

2.诠释学是是对意义进行探讨的学问。

3. 从自我的观点来阐述他者,再从他者的观点来阐述自我这就是“双向阐释”。

4.逻辑学认知方式,认同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的分离;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

5. 跨文化文学研究为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6.心理学分析方法不仅重视对于潜意识的分析,而且还注重对于掩盖在表面文本深处的潜文本的发掘。

7.“推末以至本”是说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从最末尾、最表面、最细微的地方入手,寻根问底,找到最根本的东西,而这个最末尾、最表面、最细微的东西,又必须放在一个整体的语境中,才能穷尽其意义,这就是“探本以求末”,所以,这是一个难解的悖论。

8.从双向诠释的认知方式看,历史可以解构为““事件的历史””和““叙述的历史””两个层面:前者指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后者是当代所叙述和诠释的历史。

二、名词解释

1.诠释学:诠释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探讨。对意义进行探讨是一门学问,在西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诠释学”或者“阐释学”。

2.结构主义:即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结构主义的源头可以上溯到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935年,布拉格学派提出“结构主义”一词。50年代在法国兴起,60年代广泛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在60年代,结构主义远远超过了文学理论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3.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的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化的而变化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三、简答题

1.简述诠释的五种方式。教材第120-121页

2.谈谈对“过渡诠释”的理解教材第122-123页

3.“双向阐释”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意义?教材第126-127页

4.翻译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地位如何?

答题要点:

(1) 翻译的最基本的定义是将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2) 翻译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问题,要充分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底蕴,必须考虑语言需符合接受国的文化习惯。

(3) 从更高的意义看,翻译可视为原作生命的延续。翻译使原作产生了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交流的可能,使作品置于新的现实之中,同时译者的创造性也使原作得到新的滋润。不仅如此,随着不同时代新的译作的出现,原作的生命不断得到延伸,从而青春常在。

第六讲练习题

1.从诗歌的历史传统来看,西方最早的诗篇是叙事诗,而中国诗歌的传统是以抒情诗为主。

2.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影响西方文学发展的三大外在因素,是希腊神话、基督教教义和近代科学。尤其是神话和宗教,它使西方诗歌的题材与主题中有一个高踞其上或蕴藏其内的,或明或暗的主宰宇宙的神。中国文化则建立在儒道两教的基础之上。

3.中国古典小说可分成文言和白话两大分支,文言小说早熟于白话小说。

4.欧洲小说的渊源可以直接追溯到古希腊最早的叙事文体“史诗”。中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传奇,13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故事小说。

5. 立足于现实生活的虚构正是中西小说的共同特征。

6.从整体结构看,中国古典小说结构布局的目的,是把生活中复杂、错综地发生着的事件整理为头绪分明的线索,以期待明确而饱满的表现主题。而西方小说结构布局则偏重于将生活中普通的事加以组合,突出情节的吸引力。

7.无论从文学体式还是表演形式看,中国古典戏剧与欧洲戏剧的差异都很大,特别是从戏剧理论来看:角色行当、戏剧性格、舞台设置、表现手段等。都因舞台物质条件与本民族的文化情感特征的不同而制约着作为文学的戏剧文体。

8.中国戏剧结构崇尚单纯,是线状结构,西方戏剧则是网状结构。

9.文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按组织和结构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学形态来分类的。

10.《文心雕龙》在文类学上的重大贡献,不仅是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地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

二、简答题

1.简述中西诗歌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教材第135-137页

2.简述叙事文体的四类划分。教材第144页

3.传奇对小说的贡献是什么?教材第147-149页

4.从文体渊源发展看中西戏剧的发展。教材第154-157页

三、论述题

1. 谈谈中西小说在结构布局上的差异。

答题要点:(1)从结构布局上看,中西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小说多是线性结构,强调故事性;而西方小说则多是团块结构,注重场面描写。

(2)从叙述角度上看,中西方的古典小说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人随事转”的过程;中西方小说进入到近、现代成熟期以后,重情节轻人物的倾向开始改变。

2结合作品谈中西戏剧在结构上的差异。

答题要点:

(1)西方戏剧理论家们(如黑格尔)认为戏剧的本质是“冲突”,而且是在时空高度集中下骤起急收,迅速发动各矛盾方面的矛盾,使悲喜分明,并让它们集中到一块抱成一团正面交锋,迅速奔向高潮,高潮一过又迅速落幕或在欲罢未了处一刀截断。著名的“三一律”原则就是冲突在时、空、故事三方面的集中体现。

(2)中国戏曲理论在情节结构上则不讲“冲突”,只讲“关目”(重要情境、重场戏)和“密针线”、“草灰蛇线”、“一线穿珠”。中国戏曲叙事结构的松散绵长,使之中间得以夹杂大段大段优美动听的抒情唱段,把角色的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中国古典戏曲在追求“新奇”的同时,又尤其追求“情真”。

(3)概括起来讲,中国戏曲的结构多是开放式的链线状的叙事体结构,使之成为渐变的艺术之一;西方戏剧的结构虽也有少数是叙事体的,但大多数是封闭式的团块状的冲突型结构,体现了突变艺术的风格。

第七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由于术语、概念、欣赏习惯、心理结构、哲学体系的不同,不同文化体系中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困难的课题。

2、中国历代文论中反复阐发的“形”与“神”、“情”与“景”、“一”与“万”、“隐”与“秀”也都与文学的这一存在方式密切相关。

3、黑格尔强调:艺术家作为主体,“必须使自己与对象完全融合在一起,根据他的心情和想象的内在生命去造成艺术的体现,”

4、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一样,都是把文艺的根本性,或文学的“存在方式”归结为以有限的客观具体形象表达无限的主观的抽象情思。

5、中国文论最重视的不是“清晰透明”的外在真实而是含蓄无限的内在的感悟。

6、西方文论也有许多篇章和中国文论一样强调文艺的教育意义、认识意义、社会意义。

7、中西文论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方面。共同的基本点说明了共同性质和规律,不同的方面则体现着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不同的哲学观念。

8、文学是作者的自我表现或自我抒发,其对应物在中国文论中就是““诗可以怨””。

二、名词解释

1、虚静:“虚静”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老庄道家思想,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后来的陆机、朱熹则就明确地从创作论层面上阐说了虚静观。陆机在讲艺术构思时强调“收视反听,耽思旁讯”,虚静观对文学创作方式强调的是由内而外,虚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自内而外地不受干扰地纵情想象万象万物,做到“神与物游”,“意静神旺”正如苏轼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2、情境:西方文论强调的则是由外而内地寻求能以表现“内在心灵需要的特殊个体”,黑格尔把这种“特殊个体”称为“情境”。他认为:“情境一方面是总的世界情况经过特殊化的具有定性,另一方面它既具有这种定性,使艺术所要表现的那种内容得到有定性的外现”,并强调说:“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

3、名、类、旨、辞、言:“名”指“托象以明义”中的象,即外在的物象;“类”指事类,即物象所包含的事实;“旨”即抽象遥含义;“辞”指辞章文饰;“言”是能准确表现的语言。

三、简答题

1、人类共同的体验形式和生命形式是什么?教材第175页

2、中西文论之所以强调艺术的特点,其目的在于什么?教材第181页

3、中国“意境说”的着眼点是什么?教材第188页

4、艾布拉姆斯构成了哪几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模式?教材第189-196页

论述题

1、试论中西文论的异同。

答题要点:不同1、本质论——言志与模仿抒发主观情感和对现实的模仿

2、创作论——虚静与情自内而外的“虚静”和由外而内的“情境”

3、创作论——神似与真实强调“传神”,追求“形似”和

模仿现实,表现其本质真实

4、作者论——人品与诗“文如其人” 强调人品和

“文人无行” 强调人品

5、文学欣赏论——逆志与求知

审美更多地是一种体验活动须“自见其趣”,

和审美是一种认识活动追求“妙谛真知”

相同1、“诗可以怨”与痛苦的解脱

2言不与意与语言的局限

3诗无达诂与阐释学

4 意境与典型

2、西方文论是怎样强调文艺的教育意义、认识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教材第196页)

第八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浪漫主义传入中国要从鲁迅算起,他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系统地追寻了“摩罗”诗人在欧洲各国的踪迹,并贯之以一条鲜明的线索:““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

2、周作人综合了他所接触到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提出应该建设一种真正的“人的文学”。

3、现代派是新月派和象征派的合流,以象征主义为主要倾向,代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被认为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4、浪漫主义戏剧思潮,郭沫若、田汉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5、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主义小说流派。

6、现代主义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标志,一是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所引起的普遍共鸣;,二是创作实践。

7、首先涌入现代中国文坛的散文流派是“随感录”体散文流派。它是随着《新青年》的问世而出现的。

8、自我小说流派的发难之作是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

二、名词解释

鲁迅风: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股杂文创作热潮。鲁迅杂文博大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使得他们纷纷拿起笔来从事杂文创作,他们师法鲁迅的杂文风范,针砭时弊,将鲁迅杂文的艺术风范和思想特点给予了发扬光大,带来了中国现代杂文的空前繁荣。

三、简答题

1、欧洲现代文学主潮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主要文学思潮。它们的基本特征是:

1、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者力图捍卫的是一些正在遭到资本主义摧毁的基本人类价值:自我,个性,精神艺术,爱美,自然。他们要肯定心灵和自我,否定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现实,追求和表现遥远的理想。他们采取有机主义的、整体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认为普遍异化和分裂成碎片的资本主义现实终将被克服,和谐的新世界将会被达到。他们重视想象和幻想,使用隐喻的、神话的语言来主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渴慕。可以说,浪漫主义是对于资本主义现实的第一次主观的批判和反抗。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不同,现实主义者为自己提出了另一种任务:分析、理解和表现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揭示金钱这个最大的神秘之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活动机制。在他们这里,分析和理解成为首要任务。他们大多接受机械论的整体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不同部分的组合,要表现它们,就必须进行准确的观察,并通过叙述方式将各种因素组织在一起。在这里,写实的、客观的、自我隐退的语言取代了浪漫主义的主观的自我的语言。可以说,现实主义是“科学地”分析和理解资本主义现实的初次尝试。

3、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者放弃了现实主义者的努力,他们具有这样一种基本信念:世界和生活是破碎的,不可理解的,必须弃绝现实,转向内心,在内心中寻求获救的可能。他们像浪漫主义一样关注自我,但却把浪漫主义的自我扩张变成为现代主义的自我龟缩。他们期待个人的获救,却不像浪漫主义那样充满历史乐观主义精神。个人的痛苦、焦虑和渴望成为他们的主题,表达这种心理经验的语言则极为个人化,令人费解。因为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传达独特的个人体验,使之不致被已遭污染,已遭异化和物化的大众语言所吞没。现代主义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在资本主义较晚近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继续。

2、鲁迅的创作方法体系由哪些因素构成?

鲁迅的创作方法体系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融合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因素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现实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为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提供了写实基础,同时排斥了象征主义的神秘和隐晦;浪漫主义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强烈的主观感情,使写实的纯客观性受到削弱,大胆的自我表现和严峻的现实描写统一在一起;象征主义使现实主义没有堕入平板与单一的困境,提高了写实的哲理深度与多义性,把一般的写实上升到象征的境界。

3、五四时期,人们对浪漫主义的吸收集中于哪些方面?

五四时代反传统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解放的普遍要求,使得浪漫主义的反抗和革命精神成为一致的注意焦点:浪漫主义反抗古典主义的压抑,反抗对个性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

4、五四时期,人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是什么?

五四时期,新文学倡导者们在批评了自然主义“尊重客观”,“从事批评而不出主观的见解”的弊病的同时,提出现实主义创作要有“主观的见解”,即作者必

须提出自己的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实主义与其变种自然主义期待的是一种纯粹的、非价值判断的客观主义,但这显然不合中国新文学作者的口味,因为他们的终极关注是充满了“痛苦”和“问题” 的人生,是“为人生”和“改造人生”。这就决定了五四时代的写实主义必然是一种人道主义色彩很浓的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会的“描写社会黑暗” 的倾向和“血和泪的文学” 的提倡,正是这一时代对现实主义的特定理解在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具体表现。

5、新文学受现代主义影响具有什么特点?

中国新文学创始时期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丧失目标、意义和价值标准的苦闷,和返回个人内心甚至潜意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都拥有历史乐观主义信念,相反,现代主义的出发点却是绝望。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在五四时期,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和现实主义思潮都未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全部内在可能性:现代主义从一开始就与上述两大思潮共同发生综合的影响。中国新文学创始者们的矛盾处境是历史地注定的:当他们需要乐观主义和坚定的信念时,他们耳边时时响起现代主义的绝望的音乐;但当他们陷于绝望时,他们又忘怀不了浪漫的激情。

第九讲练习题一、填空题

一、填空题

1.跨学科研究是关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的研究。

2.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包括自然人体),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群体和个人主观意志感情,统称为人文现象。

3.信息论也更新了文学观念。

4.在文学与世界的关联中,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系的关系。

5.自觉贯穿思想观点的写法发展到极端就是所谓“主题先行” 。

6.弗洛依德学说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在对“人”的重新认识上。

7精神分析学表现在文学思潮方面,首先超现实主义的兴起.

8.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各种艺术之间的互相参与和配合,

其次是互相孕育和启发。

9.关于各门艺术之间的差别,西方最著名的艺术理论著作是德国莱辛的《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

10.西方美学讨论各门艺术的不同正是从模仿这一根本点出发的。

二、名词解释

1、系统论:系统论要求把事物作为其全系统的要素来研究。任何事物必属于某一系统,脱离这一系统必然落入另一系统。而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等于它的各个组成功能的总和,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它具有各个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并不具

备的功能。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科学也可以引进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系统论的普遍联系和有机整体的观念、结构的观念和动态的观念。把文学作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来研究,不但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得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新结论。

2、熵:熵是热力学中的概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者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层次较高的、较有秩序的位能作功,能量耗散,而产生层次较低的、较无秩序的位能。也就是从有鲜明特点的状态过渡到一种特点不突出的混沌状态。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能量越来越少的过程,也是测量混乱程度的“熵”越来越大的过程。熵的增大,打破了一切秩序,淹没了一切事物的区别和特点,使一切趋向于混乱、单一和统一。

3、情意结:情意结亦称情结,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复合体“,是潜意识丛集,并多次表现出来的集结。按照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的说法,这就是人类世世世代代普遍性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的一种沉淀。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自主情结“,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创作欲,要求疏导和发泄潜意识中受压抑的、无法实现的“本我”。

4、全球化: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它包括经济体制一体化、科学技术的规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全球化”对往昔的“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就是说许多中家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既要积极与域外文化交流,又要保持自己文学的传统。

三、简答题

1、试述文学研究与系统论的关系。教材第228页

2、谈谈“熵”的观点在美国小说中的影响。教材第235页

3、文学和专门研究思想观念的哲学有何共同点?教材第241-242页

四、论述题

你对弗洛依德对人的意识的划分有什么见解。(结合教材244-250理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