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布鞋院士”李小文他拥有知识分子的“特权”

“布鞋院士”李小文他拥有知识分子的“特权”

“布鞋院士”李小文他拥有知识分子的“特权”
“布鞋院士”李小文他拥有知识分子的“特权”

“布鞋院士”李小文他拥有知识分子的“特权”

李小文院士未及七十,突然离世,令其亲者悲,慕者痛。他崇尚简朴、酷爱自由、提携后进、平易近人的作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大众的好评。一名离世的科技工作者,被众多的仰慕者心悦诚服地追捧悼念,他的“粉丝们”喊出世间再无“扫地僧”。此情此景令人感动?

李小文院士的生平事迹已经广为流传,作者和他相识共事20余年,本文谨对他的为人和主要科学成就之一的遥感

几何光学模型及影响,以及对后人的启示做点补充,以志纪念。

李小文院士为人

小文院士生活简单低调。他衣着朴素,已经是成名的“布鞋院士”。他的饮食更是简陋。在家,一杯二锅头,一碟花

生米就可以打发一顿。在外参加宴请,他也常常自带二锅头,吃点小菜,既不吃米饭也不吃大鱼大肉。他喜欢便宜的“小二”,不喜欢名贵酒品的理由是相信“小二”不会掺假。他

以酒为食的生活习惯,从我们认识时就有,算来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他有时会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讲述喝酒的两个好处:一是带着几分醉意容易做出好学问;二是爱喝酒的人,人品不坏,可交。我常想,如果他的网友看到他这一杯小酒一碟

小菜饮食风格,或许会成就他“道骨仙风”的另一个美名。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对自己“抠门”,对朋友却大方。他

的吸烟朋友会记得,他自己吸由夫人买的几元钱一包的薄荷烟,怀里却总揣着名烟给朋友敬上。他这个习惯,当了院士后也从未改变。

小文院士热心服务社会,乐于助人。20世纪90年代,

小文博士既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研究员,又是波士顿大学遥感中心的研究教授。那时,他在国内和国外各工作半年。这有利于他既能在世界遥感学术前沿机构及时了解科学动向,又能直接参与国内的科学研究,帮助国内的年轻学者迅速成长。当时各种海外华人学者协会纷纷由在美国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或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发起、创立。1994年他已经功成名就,却积极参与中国海外华人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协会和海外遥感学者协会。在国外,他爱看《华夏文摘》,关心中国发展。同时,通过协会的网络为年轻学者排忧解难,加油打气。他于2007年在科学网(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6166613.html,/)开设博客,近8年来发表了1800余篇深受网友喜爱的短文,这也就不难想象他常年坚持在网络上结交朋友,以乐观诙谐的文笔感化他人。成为院士以后,有些在社会上被专业人士认为是持有“异端邪说”的人,如果找到他,他也会将人请到办公室,倾听讲述,自掏腰包为他们提供支持。连一个素昧平生的人,他都愿意资助,对单位同事生活的关心也就可

想而知了。

小文院士聪颖过人,学识渊博。曾见采访小文院士的文章,介绍他自己成绩平平,所以得出结论认为他是中等生逆袭。其实不然,小文院士只是不愿意把时间花到课本上,学习那些“死知识”,他更愿意自由探索。他不愿意做命题作文,喜欢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在我看来,他若决定考好课堂成绩,那是一定能做到的。不然,他不会在1979年从一个工人,准备了短短几个月就考上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美研究生了。这在当时实在是凤毛麟角。小文院士对中国历史名篇熟稔于心,他能随时考问左右同事《红楼梦》中的某段诗句。他用韩愈“草色遥看近却无”和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解读多角度和多尺度遥感,生动贴切,恰到好处。

“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及科学影响

遥感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对地表景物和电磁波相互

作用机制的理解。太阳光作为一种电磁波,与地物的相互作用是光学界最早研究的对象之一。不同地物对入射其上的光有不同程度的透射、散射(又叫方向性反射)和吸收作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s,Chandrasekhar在1943年~1950年研究了光在连续介质中的辐射传输过程,于1960年以Radiative Transfer为名发表了他的系统研究成果。该书的理论对大气和水体等连续介质的辐射传输过程的理解和模拟

起了奠基性作用。但是,辐射传输的理论如何解释地表不同尺度的景物,如垄行农作物和森林等不连续离散物体在不同视场下的方向性反射问题,并没有因Chandra-sekhar专著的出版而宣告解决。

20世纪70年代随着农业遥感的深入开展,人们提出了针对垄行作物的作物一土壤一阴影三组分的几何光学模型。随着20世纪80年代遥感应用的重点从农业和地质找矿向森林应用的转变,人们需要森林三维结构的反射模型。李小文和他的导师Alan Strahler,根据这一需求在世界上首次开发了针对在景物中离散分布的针叶树的三维结构,建立在用简单圆锥体代表树冠的方向性反射模型,他们将其称之为几何光学模型。

1985年,李小文和Alan Strahler在美国TGRS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不连续森林分布(可以代表离散物体分布)几何光学模型。该模型考虑树木个体被简化为圆锥体之后,一个陆地卫星影像80m×80m像元视场下,在太阳高度角固定、传感器视角垂直向下、地形平坦条件下、树木冠层用等尺度不透明、树木高度按对数正态分布、树木平面按泊松分布,但不考虑大气影响时的反射模拟。对于森林景物的设计由树冠圆锥体应光面、圆锥体背光面、太阳直接照射的土壤和受树冠遮挡的土壤表面4部分景物组成。而模拟目标,即像元视场内总反射能量,是按照景物组分的平均光谱按观察

到的面积加权求得。该文不但推导了对景物构成进行反射模拟的理论公式,还给出对模型进行反演提取景物信息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Li-Strahler森林景物四分量模式。1986年,他们在TGRS上发表了第二篇论文,在原有基础上将不透明锥

体改成半透明体,将传感器视角从垂直向下扩展到任一角度。这两篇论文系统地总结了地表景物几何特征对景物反射特

性的决定性作用。首次提出景物反射特性很大程度上由景物几何特征决定,把握了景物几何特征,就能比较准确地模拟景物的方向性发射特性。两篇文童发表后被ISI Web of Knowledge核心合集刊物论文引用404次(2015年1月18

日检索)。由于森林、稀树草原、灌丛中的冠层有不同的几何形状,李小文和Alan strahler又进一步合作完成了

对不同类型天然植被不连续结构下间隙概率分布的推导。他们在圆锥体基础上增加了球形和椭球形几何形态。1992年,他们联合发表了比较不同树冠形态和树冠阴影交互作用对

不连续植被冠层方向反射影响的论文。该文系统推导了在给定太阳高度时,离散的植被冠层随观测角变化所呈现的反射率变化,并成功模拟出当观测方向和太阳入射方向吻合时的反射热点效应。这是用仪器无法完全观测到的现象。该文发表后被ISl web of Knowledge核心合集刊物论文引用346次(2015年1月18日检索)。此后,李小文和AlanStrahler又

通过与他人合作进一步将几何光学模型与经典的辐射传输

模型结合,发展出不连续植物冠层的反照率和方向反射混合模型。

对于几何光学模型的影响与科学贡献,最近将该模型运用到植被初级生产力估算的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

心的辛秦川博士做了如下总结:“经典的辐射传输模型,假

设植被冠层的叶子是随机分布的,太阳光透过冠层的规律可用‘比尔-朗伯定律’这一普适定律来描述,然而实际植被尤其是针叶林等自然植被,植被冠层的叶子并不满足随机分布。而是聚集分布于树冠里,而每棵树的树冠都有各自的形状。李小文院士利用椭球和圆锥等形状对树冠形状进行刻画,太阳的散射和直射光透过树冠间的空隙满足几何定律,而透过树冠内的空隙满足‘比尔-朗伯定律’,通过对冠层形状和太

阳光透过概率之间的卷积解决了不连续冠层反射的推导,从而完善了经典辐射传输理论。”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陈镜明教授,基于李小文的几何光学模型发展了4尺度北方针叶林辐射传输模型。他认为李小文院士在遥感界最有影响的成果之一是“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他在1985

年发表了这一模型的框架和初步结果,立即受到遥感界同行广泛重视。随后他和他的学生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模型,增加了模型的精度和实用性并扩大了影响。这一模型提供了定量描述地表反射率随观测角和太阳入射角变化的一个重要途

径,为用卫星和飞机遥感观测提取植被结构和生物化学参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利用模型所开发的遥感影像的四分量(树冠阳面和阴面及光照和遮荫背景)的分析方法不仅是几何光学模型的奠基石,也被其他植被光传输模型广泛采用。因此“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被誉为20世纪定量遥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李小文在波士顿大学时的师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梁顺林教授指出:“小文院士创造性地将稀疏植被的几伺形状和分布与太阳入射角和传感器观测角度建立联系,发展了广为引用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这是几种主要的遥感物理模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在随后的研究中,又进一步考虑了植物冠丛阴影的相互影响和辐射传输,使模型适用于通常的地表植被,具有更高的适用价值。他的工作为后来的遥感反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李小文的学生及合作者之一,纽约市立大学猎人学院倪文革教授,认为“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和Li等人后来完成的几何光学与辐射传输混合模型在冠层辐射传输领域取

得了突破。GO/GORT不但能描述被动光学遥感中森林结构在森林立地尺度的方向性反射特征及反射热点,同时被用来刻化主动遥感中雷达后向散射和激光雷达全波形回射,以更好地理解雷达和激光雷达信号与三维植被结构的相互作用。

GO/GORT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越遥感领域。这类模型已经被用于模拟冠层光合作用和陆地碳循环模拟。同时,被用于动态全球植被模式一全球陆地生物圈模式与美国宇航局的全球

气候循环模式耦合起来理解生态系统对气候和自然及人类

干扰的响应。此外,GO/GORT也被用于评估植被结构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及水资源管理。因此,几何光学模型对整个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

对后辈的启示

李小文院士围绕地表不连续植被覆盖的反射特性一个

方向,持续钻研20载。他独辟蹊径,由简入繁,虽然常常

数年才发表一篇论文,但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终于建立起几何光学模型的理论体系,这是国际遥感界令人羡慕的成就。他的每篇论文都是精品,堪称经典。这种从事科学的精神值得今天的研究者们学习。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恰恰是李小文院士作为一个学者的精神写照。他不追求物质生活,能够在今天物欲横流的大潮中,坚持自己的生活,是许多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理想。家庭的鼎力支持,使他更能全身心地投身科学,做个读书人。他将一生许多时光用于无拘无束地学习和研究,拥有了一个知识分子所向往的“特权”。他是一个幸运的知识分子。他

创造了一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传奇。

摘自《科学通报》

科教人生系列讲座之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

科教人生系列讲座之“做人,做事,做学问 ——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 2010年1月8日晚7点30分,由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科教人生系列讲座之“做人,做事,做学问——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于丰盛堂A101准时开始,到场的嘉宾有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孔晓慧老师,观众有化学院各年级学生包括其它院系学生将近400人。当陈小明院士走进课室,大家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为他在新年伊始给学生带来知识和精神的盛宴表示真挚的感激。 历时两个半小时的讲座,现场氛围非常和谐融洽,陈小明教授用既生动又平时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真实地给我们展现了他求学、科研、工作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喜与忧,让大家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启发。 1.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遇到困难不退缩,将会越来越好。 1992年陈小明院士博士毕业回到母校中大,从物化所到无机所,当时实验条件差,仪器少,特别对于新来的老师可用的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只有简单的仪器试剂。但这些困难并没有什么,都是可以克服的。从最简单做起,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多看文献了解学习前人的东西,就这样靠借用其他单位的仪器,靠借钱买PC,陈院士发表了第一篇在Inorganic Chemistry杂志上的论文,议论了权威学者的结论。陈老师希望大家以后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学会坚持,遇到困难不退缩,相信事情发展会越来越好。 2.写文章与以前文献关联,不能与历史割裂,总结前人并提升自己的研究成果。 陈小明院士表示科研工作是有系统性、联系性的,查文献很重要,做化学不同于工程,它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合成充满了意外,千变万化,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反应的每一个过程。有新发现时要严密证明是否观察准确无误,确保反应的可重复性,然后才能下结论。严谨的科研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多查文献,不能固步自封在自己的领域里,不能与历史割裂,总结前人才能把自己研究成果提升一个层次。 3.多想,多思考,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往前走一步,会有很多惊喜。 陈小明院士从自己课题组的故事出发,用幽默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之前他们做的一个研究,从发现一个新产物,到研究它的反应过程和机理及进行结构调控,整个系统的工作他们做了6年,并从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他表示做科研工作的要多想,多思考,因为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往前走一步,也许会有很多惊喜;并强调做化学工作是不能拖拉,速度与效率也很重要,要时刻保持进步。谈论多孔材料、微孔材料这种微观结构时陈老师一直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 Who will be the next ? 1 江苏省苏州市67人 2 浙江省宁波市56人 3 福建省福州市51人 4 上海市45人 5 江苏省常州市41人 6 江苏省无锡市40人 7 浙江省绍兴市36人(含因经济原因除名1人) 8 浙江省杭州市31人(含因政治原因除名1人) 9 浙江省嘉兴市23人 10江苏省南京市22人 16-20人 湖南省长沙市20 北京市20 广东省江门市19 江苏省扬州市17

浙江省温州市17 江苏省镇江市16 江苏省南通市16浙江省湖州市16 福建省泉州市16 湖北省武汉市16 11-15人 河北省唐山市14 浙江省金华市14浙江省台州市14 四川省成都市14 天津市14 河北省保定市13 广东省梅州市13 广东省广州市13 重庆市13 江苏省泰州市12

广东省佛山市12 山东省烟台市11 8-10人 安徽省安庆市10 广东省潮州市9 福建省莆田市8 福建省厦门市8 7人 安徽省宣城市7 安徽省黄山市7 安徽省合肥市7 江西省南昌市7 辽宁省沈阳市7 6人 辽宁省锦州市6 河南省南阳市6 江西省抚州市6

湖北省黄冈市6 湖南省邵阳市6 湖南省常德市6 福建省龙岩市6 山东省青岛市6 5人 江苏省徐州市5 江西省宜春市5 江西省上饶市5 广东省中山市5 山东省潍坊市5 河北石家庄市5 山东省济南市5 4人 吉林省吉林市4 陕西省咸阳市4陕西省渭南市4

河北张家口市4 河南省郑州市4 山东省临沂市4 山东省威海市4 安徽省六安市4 安徽省芜湖市3 江苏省盐城市4江西省吉安市4江西省萍乡市4 湖南省湘潭市4 湖南省衡阳市4 广西省桂林市4 3 人 山西省晋中市3 山西省邢台市3 河北省衡水市3 河南省漯河市3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 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虽然说着相同的语言,却有着许多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与生活习惯。在很多生活细节上,你一眼就能区分出高冷的英国人和不拘小节的美国人。 一、语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描述语言与文 化的关系时说:“语言永远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都 直接或间接地与所属文化相关联。归根结底,离开了相关文化,词汇就失去 了意义。文化的不同自然而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包 括语言差异。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并不是两种独立的语言。众所周知,美国是由英国 在北美的殖民地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国家,英语也是被移民美国的英 国人带去的。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发展各不相同,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这些差异体现在发音、拼写、词汇等方面。 正如每个地方有自己的方言一样,英美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相距甚远,发 音规律各不相同。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把英语发音归为英音和美音两类。在 拼写上,美国英语较之英国英语更简洁,更接近发音,如color(美)/colour(英),realize(美)/realise(英),theater(美)/theatre(英),prolog(美)/prologue(英)。英美语 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体现在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表达同样的意思时选词倾向不同,如flat(英) /apartment(美),lift(英)/elevator(美),rubber(英)/eraser(美),postbox(英)/mailbox(美),film(英)/movie(美)。 二、人口 英美两国同为移民国家,但人口组成各不相同。 英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从欧洲入侵英国的不同人种组成,包括伊比利 亚人(Iberians)、凯尔特人(Celts)、古罗马人(Romans)、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北欧人(Danes)、诺曼人(Normans)。其中入侵英国的日尔曼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标准及条件

附件1: 中国科学院院士标准和条件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准和条件 (摘自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指:在某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运行、管理及工程技术应用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重大贡献;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中包括其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做出的成就和贡献。 “重大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重大工程建设(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等)中的管理;或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或重大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方面的管理;或产业、工程、科技布局和战略发展研究、管理。 在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主要是指:被提名人在上述领域具体组织、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发挥管理科学的作用,促使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实施,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或在工程管理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并通过实践取得具体业绩。 “学风正派”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等。 “品行端正”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端正的生活作风。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2009.12.21) 中国科学院(683位) 数学物理学部 ·艾国祥·白以龙·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生·陈木法·陈难先·陈式刚·程开甲·崔尔杰·戴元本·丁伟岳·丁夏畦·范海福·方成·方守贤·冯端·甘子钊·葛墨林·龚昌德·谷超豪·郭柏灵·郭尚平·郝柏林·何泽慧·何祚庥·贺贤土·洪朝生·洪家兴·胡和生·胡仁宇·黄润乾·黄祖洽·霍裕平·姜伯驹·解思深·经福谦·邝宇平·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方华·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李荫远·李正武·林群·刘应明·龙以明·陆启铿·陆埮·吕敏·马大猷·马志明·闵乃本·欧阳钟灿·彭实戈·钱伟长·钱学森·曲钦岳·沈文庆·沈学础·石钟慈·苏定强·苏肇冰·孙义燧·汤定元·唐孝威·陶瑞宝·田刚·童秉纲·万哲先·汪承灏·王鼎盛·王恩哥·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王迅·王业宁·王元·王梓坤·魏宝文·魏荣爵·文兰·吴文俊·吴岳良·夏道行·冼鼎昌·谢家麟·邢定钰·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严加安·杨福家·杨国桢·杨乐·杨应昌·叶朝辉·叶叔华·应崇福·于渌·于敏·俞昌旋·詹文龙·张殿琳·张恭庆·张涵信·张焕乔·张家铝·张杰·张仁和·张淑仪·张伟平·张裕恒·张宗烨·章综·赵光达·赵忠贤·郑厚植·周光召·周恒·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光亚·庄逢甘·邹广田 化学部 ·白春礼·蔡启瑞·曹镛·查全性·柴之芳·陈冠荣·陈洪渊·陈家镛·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茹玉·陈新滋·陈懿·程津培·程镕时·戴立信·段雪·费维扬·冯守华·高鸿·高松·郭景坤·郭慕孙·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胡宏纹·胡英·黄本立·黄春辉·黄量·黄乃正·黄维垣·黄宪·黄志镗·嵇汝运·计亮年·江龙·江明·江元生·蒋锡夔·黎乐民·李灿·李洪钟·李静海·梁敬魁·梁晓天·林国强·林励吾·刘若庄·刘有成·刘元方·卢佩章·陆婉珍·陆熙炎·麻生明·麦松威·闵恩泽·倪嘉缵·彭少逸·钱逸泰·任詠华·沙国河·申泮文·沈家骢·沈天慧·沈之荃·宋礼成·苏锵·孙家钟·唐有祺·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万惠霖·汪尔康·王方定·王佛松

在京中科院士名单

在京中科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共分6个部,共有院士634名。其中,在京院士共有90人,名单如下: 1、数学物理学部(25人) 陈佳洱:核物理学家1934年10月1日出生,上海人。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主席。 陈建生: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7月8日生,福建福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陈木法:数学家1946年8月22日生于福建惠安。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80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82年、1983年先后获该校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曾任该校研究生院院长。 陈难先:物理学家1937年10月3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陈式刚:理论物理学家1935年11月28日生于浙江温州。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甘子钊:物理学家1938年4月16日生于广东信宜。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3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及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郭柏灵:数学家1936年10月23日生于福建龙岩。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贺贤土:理论物理学家1937年9月28日生于浙江镇海。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国家“863”计划直属惯性约束聚变主题首席科学家。 黄祖洽:理论物理和核物理学家1924年10月2日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0年于该校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姜伯驹:数学家1937年9月4日生于天津,籍贯浙江苍南。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曾任“973”项目“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首席科学家。 邝宇平:理论物理学家1932年11月9日生于北京,籍贯广东台山。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李惕碚:高能天体物理学家1939年6月12日生于重庆北碚,籍贯湖南攸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一、英美语言差异: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三、美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国际性、灵活性(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满足不同目标的人的需要,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而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严谨的学风,完善的教育体系。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平长期保持了一个很高水平,也是与这个质量监控体制分不开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发明起始于英国,比如第一只克隆羊,就培养于爱丁堡大学。英国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考核上,有的专业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一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风度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风格,竟都共同代表着世界教育

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名单(大气科学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 1.巢纪平 气象学家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 气候学家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 气象学家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 气象学家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生于上海市。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 大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 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 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 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科院院士名单(按产业分类)

中科院院士名单网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6166613.html,/sourcedb_ad_cas/zw2/ysxx/qtysmd/ 产业分类: (一)汽车产业:沈志云,翟婉明, (二)电子信息产业:查全性,王越,张煦,王崇愚,程时杰,刘永坦,韩祯祥,朱中梁,张煦,李启虎,简水生,黄宏嘉,陈星弼,吴一戎,王阳元,王启明,李衍达,黄维,陈俊亮,杨学军,徐宗本,王占国,王圩,侯洵,郭光灿,王越,刘盛纲,侯朝焕, (三)云计算产业:梁栋材,陈国良,侯朝焕。夏培肃,杨芙清,张景中,保铮,李未,沈绪榜,张效祥,董韫美,陆汝钤,周国治,叶培建,包为民,林惠民,孙钟秀,梅宏,杨学军,怀进鹏,何积丰,张钹,过增元,张佑启,钟万勰,周巢尘,周兴铭, (四)低空产业(航空产业、直升机等):江龙,何国钟,严东生,包为民,陆元九,吴宏鑫,匡定波,陈桂林,李济生,任新民,高镇同,顾逸东,刘竹生,孙家栋,屠守锷,过增元,王希季,曹春晓,闵桂荣,邢球痕,颜鸣皋,余梦伦,吴承康,庄逢辰,谢光选,叶培建,朱森元,陈定昌,吴一戎,顾诵芬,胡海岩,申长雨,李天,于起峰,朱荻,赵淳生,陆元九,包为民 (五)高端装备产业:梁思礼,王大中,谢光选,陈星旦,王越,张嗣瀛,梁思礼,欧阳予,陈能宽,宋家树,刘宝镛,闵桂荣,郑哲敏,吴承康,周炳琨,薛永祺,夏建白,吴德馨,王育竹,王守觉,刘国治,梁思礼,陈桂林,郑有炓,姚建铨,许宁生,林尊琪,郑耀宗,匡定波,保铮,郑建华,吴宏鑫,秦国刚,金亚秋,陈星旦, (六)生物医药产业:白春礼,程镕时,黄志镗,卢佩章,陈凯先,陈新滋,黄量,段雪,陈茹玉,彭少逸,陈宜张,刘新垣,韩济生,士新,沈善炯,施教耐,苏国辉,鞠躬,庄文颖,陈可冀,饶子和,邓子新,沈自尹,王大成,张树政,张学敏,魏于全, (七)文化产业:齐康,陈学俊,潘家铮,杨槱,郑时龄,吴良镛,林为干,黄民强, (八)现代物流产业:许学彦, (九)现代金融产业: 不需要进行分类的版块: 数学物理学部、地学部这两个版块的名单不用管。

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个单位出了8位新院士 12名生命科学家在2005年岁末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国家在科技方面设立的这一最高学术称号。他们当中最大的70岁,最小的年仅42岁,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个单位。 这些生命科学家虽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从生态学到结构生物学,从农业微生物学到临床医学,各不相同,但他们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成绩显著,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他们中有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研究奠定了基础的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有揭开了困扰人类整整一个世纪的A-1型短指(趾)症致病之谜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还有曾参加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我国测定的第一个蛋白质的晶体结构)测定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大成、常文瑞。 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一半曾在国外留学并获得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具有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

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亚曾在英国里丁大学学习,并获该校博士学位;与陈晓亚同一个单位的赵国屏研究员199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在2005年增选的院士中有一个现象比较引人注目:他们很多来自同一个科研机构。比如,贺林与邓子新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研究中心,陈晓亚与赵国屏现都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还有北京大学的方精云与童坦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王大成与常文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饶子和2005年第一次参加了院士增选评审。他认为,这一现象说明院士评选过程中的“平衡法则”是不存在的,只要有实力,就会被选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2005年有两名新院士都曾参与过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而之前这个研究小组已经走出了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痴迷“衰老”的花甲老人 在2005年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就是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童坦君教授。童坦君也是12名新院士中最年长的一位。 人为什么衰老?有关人类衰老的机理极其复杂,其学说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 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 (1992年12月4日学部主席团会议通过, 1994年12月16日、1996年11月6日、1998年12月14日、 2000年9月29日、2002年12月19日、2004年10月18日、 2006年11月2日、2008年11月6日、2010年9月25日、 2012年12月4日学部主席团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做好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增选工作,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相关规定,特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 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第三条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推荐人应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四条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各学部每次增选名额的分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以下简称学部主席团)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 第五条要特别注意推选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被推荐人年龄(按增选年6月30日实足年龄计算,下同)一般

不超过65岁。在各学部正式候选人中,60岁(含60岁)以下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六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其推荐、评审、选举的程序和办法适用本细则,但第二章第十二条除外。 第七条院士增选工作分为院士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学部评审及选举等阶段。 第八条资深院士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学部的评审与 选举。 第九条在院士增选过程中,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有违背《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及有关规定的不正当活动。若有违反将严肃处理,直至终止对相关候选人的评审,并暂停推荐单位或推荐人的推荐资格。 第二章 推荐和确定院士候选人 第十条推荐院士候选人包括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两 种途径,不受理本人申请。 第十一条院士推荐候选人 (一)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最多推荐2名候选人。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二)对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说说英国人美国人的姓与名

说说英国人美国人的姓 与名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说说英国人、美国人的姓与名 ( 1 )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次序为名在前,姓在后。如Herbert George Wells(赫伯特· 乔治· 威尔斯),第一、第二两个词是名,末一词是姓。 ( 2 )英美习俗,通常在婴儿受洗礼时,由教士或父母亲朋起名字,献为教名,排列在姓名的最前面。此外,长辈或本人也可起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这就是英美人常常有两个甚至更多名字的原因。名字可以来自许多方面。有人因其母系属于名门望族或有其他特殊荣誉,把母姓作为子女的第二个名字。也有借用名人或亲属或与家庭有密切交往者的姓为名的。有时,子孙完全袭用父辈名字,这时需在姓名后加Junior (略作Jr.或Jun.)一词或加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Ford Jr.(小约翰· 福特)。Thomas Daly Ⅲ(托马斯· 戴利三世)。 ( 3 )英语名字,数达几千个。有些用来作姓,但也有也可用来作名的,如Henry。为了书写或口语方便,往往将本名缩短,如Frederick 缩为Fred。Margaret 缩为Maggy等。亲友之间,常用昵称,以示亲切。昵称一般比本名短,但也有比本名长的,如Johnny 是John 的昵称。一个名字的省略形式和昵称有时不止一种,如William 可以分别为Bill、Billy、Willy 等。 ( 4 )英国人在历史上一个很长时期内,只有名,没有姓。约到十一世纪,一些贵族家庭用宅邸的名称来称呼一家之长,后又传诸子孙,世代

相袭,形成了姓。姓的使用首先兴起于伦敦等城市。其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表明血统关系:有的在父名后加s、son 等词尾,以表明系某某之子,例如父名Adam ,子以Adams 为姓,父名Jack ,子以Jackson 为姓;有的在父名前冠以Fits、O’、Mac、Mc。(均有“之子”、“的”等表示从属关系之意)等词头,如父名Gerald , 子以Fitsgerald 为姓,父名Brian,子以0'Brian 为姓,MacDonald,意为Donald之子,而McMahon,则为Mahon 之子。 ②起源于出生或居住地名:有的直接以地为姓,如London(伦敦)、cleveland(克利夫兰),有的以ton、ham(含有村庄、部落之意)等为词尾,如Washington、Needham 等,还有些姓的词尾是brook(小溪)、wood(树林)等,表示居住地的环境,如Holbrook(谷中小溪)、Heywood(绿色森林)等。 ③表明容貌、特征,如现ack(黑色)、Longfellow(高个子)等。 ④来源于职业,如Smith(工匠)、Tyler(看门人)等。 ⑤名字缩写时,按英国习惯一般把名字全缩写,例如G. P. Thomson,或缩写第一个名字,如G. Paget Thomson ;美国则习惯于缩写中间的名字,如George P. Thomson。一般没有将姓加以缩写的习惯。但一些举世知名的人物,也有全部姓名都用缩写形式的,例如G. B. S., 即George Bernard Shaw(肖伯纳), F. D. R.即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富兰克林· 罗斯福)等。

中科院院士介绍

林秉南,中科院院士,是水力学,和流动力学的专家。 林秉南院士是一中六位中科院院士中最年长的一位学长了,是1937届的高中毕业生。 高中毕业后,留学美国十载,专攻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是这一方面大师级的权威。 1956年回来报效祖国,致力于开辟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他在明渠不恒定流,高坝水力学和泥沙运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成果,而这些成果,不少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林秉南历任中国水力水电科学院水力学所长、院长和荣誉院长。是三峡工程可能性论证泥沙组组长。 林秉南在国际享有崇高声誉,受聘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并且是国际水利研究会亚太地区分会主席。

梁栋材,中科院院士,生物物理学专家。 梁栋材,1946年入读市一中初一,1949年入读高一,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55年大学毕业,而且是化学系的尖子。 他学习并精通两门外语;1955年-56年,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俄语;1963年-64年,在上海外语学院学习英语。 他主要有两次出国进修和交流:1957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杨研究当研究员,并考取了副博士学位,另一次是在1965年-67年,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和牛津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1960年,它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任助理研究员,这时期,他的科研成果主要有:测定了一批有机物的晶体结构;会同协作单位一道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用于晶体结构分析的计算程序库;60年代末,作为负责人之一,他参加了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这使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改革开放后,梁栋材迎来了科研的春天,在1978年,他又重新回到北京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当研究员直至到所长。这期间,科研的条件大大改善,他研究的成果也是前所未有的丰硕:80年他亲自主持胰岛素三维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小组,攻关克难,众多项目的研究成果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90年代他又开始组织对藻类捕光蛋白三维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和一等奖等等的多个奖项,他在国内外的权威刊物上发表了科学论文达100多篇。学术专著有《X射线晶体学基础》等。 1980年梁栋材被选为中科院院士,85年被选为第三届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7年-1992年连续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 孙金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孙金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包括已故院士) 1 数学物理学部(191) 艾国祥白以龙蔡诗东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功陈建生 陈景润陈木法陈难先陈式刚陈希孺程开甲程民德崔尔杰 戴传曾戴元本邓稼先丁大钊丁伟岳丁夏畦段学复范海福 方成方守贤冯端冯康甘子钊葛墨林葛庭燧龚昌德 谷超豪关肇直管惟炎郭柏灵郭尚平郭永怀郭仲衡郝柏林 何泽慧何祚庥贺贤土洪朝生洪家兴胡宁胡和生胡济民 胡仁宇胡世华华罗庚黄昆黄润乾黄胜年黄祖洽霍裕平 江泽涵姜伯驹解思深金建中经福谦柯召邝宇平李

林 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方华李国平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 李荫远李正武廖山涛林群林同骥刘应明卢鹤绂陆埮 陆启铿陆学善吕敏马大猷马志明闵乃本欧阳钟灿潘承洞 彭桓武彭实戈蒲富恪钱临照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曲钦岳 饶毓泰沈元沈文庆沈学础施汝为石钟慈苏步青苏定强 苏肇冰孙义燧谈镐生汤定元唐孝威陶瑞宝田刚童秉纲 万哲先汪承灏汪德昭王迅王元王承书王鼎盛王淦昌 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王湘浩王业宁王竹溪王梓坤 魏宝文魏荣爵文兰吴杭生吴式枢吴文俊吴有训席泽宗 夏道行冼鼎昌肖健谢家麟谢希德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 许宝騄严济慈严加安严志达杨乐杨澄中杨福家杨

杨立铭杨应昌叶朝辉叶企孙叶叔华应崇福于渌于敏 余瑞璜詹文龙张杰张殿琳张恭庆张涵信张焕乔张家铝 张仁和张淑仪张文裕张钰哲张裕恒张宗燧张宗烨章综 赵光达赵忠贤赵忠尧郑厚植周恒周光召周培源周同庆 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光亚朱洪元庄逢甘邹广田2 化学部(175) 白春礼蔡镏生蔡启瑞曹镛曹本熹查全性陈懿陈冠荣 陈洪渊陈家镛陈鉴远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荣悌陈茹玉 陈新滋陈耀祖程津培程镕时戴安邦戴立信邓从豪邓景发 方肇伦费维扬冯守华冯新德傅鹰高鸿高济宇高世扬 高小霞高怡生高振衡顾翼东郭景坤郭慕孙郭燮贤何炳林 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侯祥麟侯虞钧胡英胡

199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录

199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录 一九九七年(58人) 数学物理学部(9人) 丁伟岳1945- 上 海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孙义燧1936- 浙江瑞安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 李惕碚1939- 湖南攸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杨应昌1934- 北 京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张焕乔1933-

四川巴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希孺1934-2005 湖南望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陈难先1937- 上 海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欧阳钟灿1946- 福建泉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童秉纲1927- 江苏张家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化学部(10人) 万惠霖1938- 湖北汉阳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 方肇伦1934-2007 天 津东北大学理学院教授

白春礼1953- 辽宁丹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朱道本1942- 浙江杭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沙国河1934- 四川成都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卓仁禧1931- 福建厦门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 侯虞钧1922-2001 福建福州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 袁承业1924- 浙江上虞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钱逸泰1941- 江苏无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 高世扬1931-2002 四川崇庆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生物学部(12人) 王志新1953- 江苏金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朱作言1941- 湖南澧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瑞玉1922- 河北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许智宏1942- 江苏无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沈自尹1928- 浙江镇海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研究所所长教授 陆士新1929- 江苏盐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

ted jamie oliver 看英国人怎么教育美国人的

Sadly, in the next 18 minutes when I do our chat, four Americans that are alive will be dead from the food that they eat. My name's Jamie Oliver. I'm 34 years old. I'm from Essex in England and for the last seven years I've worked fairly tirelessly to save lives in my own way. I'm not a doctor. I'm a chef; I don't have expensive equipment or medicine. I use information, education. I profoundly believe that the power of food has a primal place in our homes that binds us to the best bits of life. We have an awful, awful reality right now. America, you're at the top of your game.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unhealth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an I please just see a raise of hands for how many of you have children in this room today? Please put your hands up. Aunties, uncles, you can continue ... Put your hands up. Aunties and uncles as well. Most of you. OK. We, the adults of the last four generations, have blessed our children with the destiny of a shorter lifespan than their own parents. Your child will live a life ten years younger than you because of the landscape of food that we've built around them. Two thirds of this room, today, in America, are statistically overweight or obese. You lot, you're all right, but we'll get you

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名单

2001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6166613.html, 2001-12-10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2001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共56人,分学部并按姓氏笔画排序) 数学物理学部10人 叶朝辉,男,59岁,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专业:波谱学 田刚,男,42岁,北京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专业:基础数学 张殿琳,男,66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专业:凝聚态物理 李邦河,男,58岁,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专业:数学 汪承灏,男,63岁,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专业:超声学 邹广田,男,62岁,吉林大学,专业:高压物理 陈式刚,男,65岁,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专业:理论物理 周又元,男,62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业:天体物理 赵光达,男,61岁,北京大学,专业:理论物理 郭柏灵,男,64岁,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专业:应用数学 化学部10人 任(言旁加永)华,女,38岁,香港大学,专业:无机化学 江龙,男,68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专业:物理化学 陈洪渊,男,63岁,南京大学,专业:分析化学 陈新滋,男,50岁,香港理工大学,专业:有机化学 麦松威,男,64岁,香港中文大学,专业:结构化学 林国强,男,58岁,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专业:有机化学 郑兰荪,男,46岁,厦门大学,专业:无机化学 曹镛,男,59岁,华南理工大学,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黄春辉,女,68岁,北京大学,专业:无机化学

程津培,男,52岁,南开大学,专业:有机化学 生物学部12人 王志珍,女,58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专业: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叶玉如,女,45岁,香港科技大学,专业:神经生物学 孙大业,男,63岁,河北师范大学,专业:细胞生物学 张友尚,男,75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张永莲,女,66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专业:分子内分泌学 李家洋,男,44岁,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专业:植物分子遗传学 陈文新,女,74岁,中国农业大学,专业:土壤微生物学 郑守仪,女,69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业:生物学 金国章,男,73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专业:药理学 贺福初,男,39岁,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专业: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赵尔宓,男,71岁,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专业:两栖爬行动物学 梁智仁,男,58岁,香港大学,专业:脊柱外科及小儿骨科 地学部9人 王颖,女,66岁,南京大学,专业: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 石耀霖,男,57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地球物理 李小文,男,54岁,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地理学 李崇银,男,61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专业:气象 金玉玕,男,63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业:地层学 胡敦欣,男,64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业:海洋学 钟大赉,男,67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业:构造地质学 徐世浙,男,64岁,浙江大学,专业:地球物理 涂传诒,男,60岁,北京大学,专业:空间物理 技术科学部15人 马祖光,男,73岁,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业:光电子技术 刘宝镛,男,65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专业:导弹总体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