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复习笔记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科学体系。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兴起。

2.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1)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2-1844年到1847年);(2)正式形成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从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又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说史上的伟大变革:研究对象(由研究物到研究生产关系)、研究方法(唯物辩证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研究内容(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到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规律;从同情无产阶级到肯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从乌托邦到指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正确道路。

(三)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族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一)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的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关键在于科学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德意志意识形态》:物质生产在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物质生产的内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是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即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共产党宣言》: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必然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

19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发:

1、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以及他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解

2、从理论和历史两个方面对辩证法作了系统的阐述:从理论上,阐述了辩证法的三个规律(质量互变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的客观性普遍性(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从历史上,论述了古代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合理的辩证法)三种形态。

3、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唯物主义前提,论述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客观辩证法(在整个客观世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在人们的思维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即辩证思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阐明认识的辩证过程,批判杜林的终极真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

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2)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3)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4)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5)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6)科学阐明了人的本质。(7)把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内在联系起来,提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前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一)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劳动价值理论是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入手:

1、马克思以私有制条件下的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对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作了系统的剖析。商品生产的产生条件:社会分工、不同所有者的关系。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商品交换的等价原则;市场的平等竞争;商品生产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2、马克思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中,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的对立统一;

劳动二重性: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使用价值生产的角度看,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马克思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才科学地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

劳动是惟一的价值源泉。(1)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价值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2)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包括科学技术工作、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性服务劳动。

3、马克思的深入研究说明,商品交换最初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这种交换长期发展的结果,产生了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4、马克思通过深入的研究,指出商品生产的运用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与商品流通不同(W-G-W),资本流通(G-W-G)从现象看,资本增殖似乎是从流通中产生的。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价值=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而获取剩余价值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社会本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不发达阶段占主导地位,相对剩余价值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

资本的特殊性质: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实现价值增殖;2、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3、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资本一般和资本特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也包括资本的运动。资本作为价值增殖的运动过程,是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共性,资本的特殊属性在于它体现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

不变资本: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可变资本:由劳动力构成,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区分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的;3、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会加深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原始积累:依靠剥夺和掠夺形成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即大量的货币资本和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的两种基本形式:资本积聚(单个资本自身的积累)和资本集中(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资本集中通过股份制的形式是扩大资本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

资本积累的结果: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生产资料私有制形成垄断资本的统治。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两个基本表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趋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基本矛盾及其主要表现: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随着股份公司和垄断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部门乃至更大范围的计划调控。不过,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的对立。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生产社会化要求以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了(生产力发展克服了生产的不足);资本形式越来越社会化;

(四)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社会化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最根本的深层动力。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历史规律时,又深刻地触及和探索了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1、社会化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一定的生产决定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2、社会化生产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时间;

3、流通和服务业的扩大;

4、世界市场形成和资本社会化;

5、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诞生:1516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乌托邦》;16-17世纪以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以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理论缺陷:从道德上揭露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矛盾外化成世界性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两大基石之上,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公开问世,科学社会主义的成熟;1871年巴黎公社历史经验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系统阐述和发挥并成为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指导思想的阶段。(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三个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基本矛盾的结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社会形态更替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否变成现实,归根结底要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所决定。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催生出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暴力革命才能成为新社会的助产婆。新社会的因素是在旧社会的胎胞里逐步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因素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断增长起来的。历史的必然性变成现实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但没有将暴力革命绝对化,不否认在一定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的可能性。

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主观条件: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决性、彻底性,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在主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无产阶级通过不同方式的革命手段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而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形式。无产阶级专政是过渡时期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既是国体也是政体。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共和国,既区别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又继承其合理形式。1871年3月的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从而找到了无产阶级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四)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必须坚持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正确把握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既不能超越阶段,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任务提高到第一阶段来完成,混淆两个阶段的界限,犯急于求成的错误;又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看不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趋势和共产主义的前景。

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五、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一书对唯物史观的贡献:系统阐述了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历史,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两种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的理论,揭示了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与本质,科学地证明了人类走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比较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3、关于社会发展辩证规律的全面阐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及其性质,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历史运动是一种合力的思想。

(二)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新认识

反思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

1、恩格斯十分关注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提出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构想;

2、恩格斯晚年在指导和帮助欧美各国建设群众性的独立工人政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建党学说。民主与集中。领袖与群众;

3、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制度差别在于所有制;分配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

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一)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的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三个特点: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垂死的资本主义。突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实质,坚持经济和政治的统一,明确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而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质变。

2、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3、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本性:经济根源: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到对世界领土的垄断。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掠夺、侵略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本性。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控制国家机构,利用国家权力来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高额利润,并且巩固和扩大金融寡头的统治。

5、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

(二)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那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和胜利。列宁深入研究帝国主义,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的依据。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相联系的是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大战,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则提供了冲破帝国主义战线、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机会。

不平衡规律为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必须用强力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国家机器。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三)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

全世界殖民地领土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所有殖民地民族都受帝国主义大国掠夺和压迫,世界各民族已划分成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问题,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一样已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的主要问题了。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之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列宁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寄希望于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

(四)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

1、列宁在哲学上开展最早的斗争是批判民粹派和经济派,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批判民粹派的“人类天性”论,论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经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的规律性、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批判民粹派的英雄史观,论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人历史作用的辩证关系。批判经济派的庸俗经济决定论,阐明政治对经济的作用。主张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统一起来,以争取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利为首要目标。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革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1908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系统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和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着重批判了经验批判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系统阐述并丰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为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3、《哲学笔记》深入研究了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源泉不同。

把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全部关系的总和;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之间的区别;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

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七、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理论

(一)建设新型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十月革命最初实行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制;

间接民主制的政治体制:由人民直接管理转变为政党代表制;从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转向党监督苏维埃;从工人直接监督管理企业转向国家管理企业;由苏维埃的选举制和罢免制转向党的委任制;从独立的人民监督转变为从属于国家监察机构的监督;从强调革命法制转变为赋予肃反委员会以特殊权力。

1921年后:实行党政分工,正确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权范围;整顿和改组肃反机关;精简机构。

(二)列宁晚年对新型民主建设的思考

把党内生活的民主化看做是实现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前提和关键。

列宁建议在党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上实行一系列根本性变动和改革:扩大中央委员会的人数,;防止总书记和主要领袖个人专权和滥用职权;然工人中央委员和工农检查院成员结合起来,内外共同监督党的中央机关和领袖人物;

列宁面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官僚主义的现实危险,提出“人民监督权”的思想。

为了改善国家机关,列宁对改造国家机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列宁认为文化革命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八、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一)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建立和巩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问题,创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又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党必须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马克思主义所武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必须由无产阶级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向工人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和实际相结合);2.党必须是有组织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整体;3.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4.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

(二)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列宁提出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和正确实现对国家生活的领导,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以后,其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建设。

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

列宁强调必须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党内必须实行集体领导制度。

重视加强党内监督。

重视党员质量问题。

九、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的进攻,结束对工厂的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5、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1921年3月俄共十大和列宁的《论粮食税》,向新经济政策过渡: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和合作;

列宁从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对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3、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的作用;5、在革命后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二)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指的是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的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与某些民族国家的跳跃式发展。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

列宁努力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出发,力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提出了有科学依据的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1、进行农业合作化;列宁的农业合作化与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的区别;2、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3、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4、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一条中心线索。马克思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实践在人类自身和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实践。人类认知了之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认知了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先用实践认识世界,然后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主要强调的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把人和自然界相联系起来的就是社会实践,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认识世界,然后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认知了世界以后,然后通过自己的认知,再改变世界,把世界改变成自己理想的世界,所以说实践是马克思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所造成的生产下降和经济衰退。根本原因:就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1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在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群众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三次革命运动:a:1831年11月在里昂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b:1834年4月在里昂爆 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它是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是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资产阶级的起义c:1836年起,英国工人发动力全国性的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并成立第一个独立的工人政 党宪章党。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起义是德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具有理论性和自觉 性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1它第一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在地租利润和利息等具体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4对资本主义社会 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1他们从抽象的永恒的理论原则出发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做是不变的永恒的自然规律从而否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性和历史性2斯密认为商品 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错误结论,李嘉图只是从量的方面来考察价值并把价值看做是非历史的东西3将利润和剩余价值混同起来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性质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奠基者。1他从各种劳动形式中抽象出了一般劳动从而正确地将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的社会劳动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得 出了一般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科学结论,但由于不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性质因此当他进一步考察究竟什么是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时就陷入了混乱和矛盾中了,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 成的错误结论。2从劳动决定价值和工资是劳动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出发,明确指出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物的扣除部分3地租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所 创造的剩余生产物中的余额,但他将剩余价值和利润混为一谈还认为除了工资和利润外地租也形成商品的价值这样就将土地所有制与劳动一样视为价值的源泉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 性质4首次通过对社会收入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作为土地和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可分解为地租工资和利润三部分于此相应以地租收入为生的地主以工资收入为 生的工人以利润为生的资本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主要阶级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划分:1圣西蒙: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一系列发展阶段所构成的过程,他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人类开化时期即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从15世纪开始的破坏神学和封建体系的时代以及未来的实业制度的社会等若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由封建制度向实业制度即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短暂时期2傅里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童年、成年、衰落、凋谢四个阶段32个时期。合理的内容:1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2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 私有制3看到并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和作用4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中包含着许多天才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及其哲学意义。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指出哲学应关注现存世界,人类世界,把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已身上(马恩全集161页—162页),现实的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实践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所在就是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世界。实践把自然与社会溶为一体,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 2: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唯物主义所唯之“物”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可分为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传统观点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旧唯物主义相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以自在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朴素唯物主义看世界是一个直观混纯的整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孤立存在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联系发展和整体,但这些都是客体哲学,只是对世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博复习方法参考笔记-育明考博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报考分析-育明教育 一、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年份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人数/录取人数(不含硕博连读) 2013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20人/12人2014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18人/11人

2015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20人/13人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 1、各教研部(所)由导师组集体协商讨论,按招生计划150%左右的比例确定复试人选。招生计划名额较少的专业,如果生源质量好,可适当增加复试人数,但最多不超过200%。 2、我校非定向培养博士生和定向培养博士生,学制均为3年。 3、同等学历的考生,加试科目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4、报考非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至入学时未满45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年龄不限。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参考书(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天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复试加试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怀超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中共中央党校各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2016中共中央党校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二、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 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 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 哲学的特点是: 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㈠:区别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 II:特点不同 a:研究对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 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 相互关系 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 I.定义不同 ⑴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⑵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 ⑴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 II: 特点不同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 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III: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

实践与历史唯物主义 从目前的许多书目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才形成的。马克思吧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克服了旧的唯物主义哲学缺陷。这是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而建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所以,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实践观?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并不是“实践”的这种观点的第一个提出者,在马克思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但是,是马克思第一个真正把实践跟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的。实践,从词义上看,就是实行或者行动。他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指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带有人类自主性的一种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实践指的就是人类的生产实践,即是我们所说的“劳动”,而人类的历史指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而我们要了解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联系实践的观点。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使得我们不断地迎合自身所需,并且为之做出改变。而人自身也在不停地往前迈进。 历史唯物主义 从字面上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一词就规定了它所属的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当中的。“历史”可以泛指人类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是从“劳动”出现的时候就正式与动物划清界限。在人还是“猿类”的时候,就能够使用简单的一些外物帮助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称其为原始的劳动。而后,劳动是猿类的思维等逐步发生变化,最终使猿类变成了人类。劳动是人最初始的实践形式。劳动,即我们所说的实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类得以成为人类社会。我们可以在一个范围内说,是实践塑造了历史。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实践跟历史,或者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我个人认为,当我们把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摆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应该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观点,而不应该单纯地考察实践的观点。社会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

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属于: 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直接理论来源 3、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 主观唯心主义 4、什么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哲学范畴(A ) A 、运动 B 、静止 C 、时间 D 、空间 5、从哲学上看我国制定十二五计划的依据是: 现实的可能性 6、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是(C ) A 、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活动 C 、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8、生产力(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范畴是(B ) A 、人与社会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 9、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 ) A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超额利润) 11、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2、绝对地租的源泉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英法也正确)

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14、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 15、下面属于可变资本的是(D) A、机器 B、厂房 D、劳动力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二者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力劳动 四、简答题 1、内因和外因的定义及二者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北京大学教授《生活与哲学》主编孙熙国在《生活哲学》教材中,我们把“物质”、“意识”、“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单元来讲。如何理解教材的这一安排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概括: 没有实践,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的人学观;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句话,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自然界 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承认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特点。但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他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则有原则的区别。这一区别,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了明确的阐述。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开宗明义地说: “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说,同样讲物质世界,但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物质世界。 从实践和主体出发,将物质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所指向的进入了主体视域的世界,没有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领域的存在只是抽象的存在,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并非真正的不存在。马克思说: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世界,因而对费尔巴哈来说也是‘无’。”他又说: “抽象地孤立地理解为与人分离的存在,对人来说也是‘无’。”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意义,对人来说,没有价值。联系康德。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原理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一共有3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6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考试科目为: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三、导师介绍 王伟光(兼岗),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职务:常务副院长。 韩庆祥,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央党校,职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牛先锋,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

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四、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天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复试加试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怀超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

作者 :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的认识 1,变动产生新闻。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2,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报纸就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这就是报纸的一般性质。 4,新闻真实。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个词叫做报纸的有机运动。有机的就是不能分割的,连续的。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个报道有差误,而后面的连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的纠正前面的差误。这不是报纸的错误,这是报纸的职业特征。最终的报道就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最终的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的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的,前后被很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时一定历史下的产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3,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4,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归根结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5,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 这些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理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在党内和公民群体内应实行普遍的新闻自由,应遵循下列原则: 1、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利用新闻自由等民主形式。 2、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真题-考博笔记-内部资料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真题-考博笔记-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下设薛广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下设贾建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人的学说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下设胡振良的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设戴焰军的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以及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张晓燕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宋福范的执政党意识形态研究以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李俊伟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以及政治教化与社会认同研究。 一共有10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19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的考试科目为: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6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发展史③316国外马克思主义。复试加试科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2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原著③302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三、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