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前言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简介

?(一)课程的性质、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教育部规定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聊城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

?内容:本课程讲授1917—1949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基本特征,作家的生平事迹、创作观念、审美情趣,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征,文学流派的风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历史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读作品

泛读——“欣赏性阅读” ;

精读——“分析性阅读”

2、读教材:预习与复习

3、读参考资料

4、把握常识与重点

5、合理利用课件内容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经典文本讲授教学法。即淡化“史”的线索,突出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并且以解读经典文本为教学切入点。突出经典“三性”特征,即:人文性、审美性、原创性。

同时穿插其他方法,如:讨论法、提问法、研究法、课外指导和辅导的方法、作业激励和考试引导法等。

二、“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提出

?(一)“现代文学”的系列界定

?1、基于意识形态认定(80年代以前):

?按传统的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划分。

?“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1979年)。

(从社会历史、阶级意志出发,使得文学史成为政治史、革命史的附庸,其独立性和内在规律被消。)

2、出于习惯的时间型界定:

淡化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把“现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的时间概念或文学发展

的阶段概念来处理。

“所谓中国现代文学,是发端于1917年以《新青年》杂志倡导文学革命,迄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学。”

——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史》(2006年)

3、从演进的进程上的界定:打破现、当代文学的界限,甚至向前延伸到近代,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的转变、过渡和演进的过程。提出新的“现代文学史”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1988年);

谢冕、孟繁华等《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98年);

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整体观

朱栋霖、丁帆《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9)》(1998年)

4、性质意义上的界定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奠基期,从文学的价值形态到话语形态,完成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根本性改变,并决定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走向。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问题(现代化问题)

思想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文学的现代化

20世纪中国的一切问题总体上都是围绕“现代化(性)”问题而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这些变动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

文学的现代化就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并在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

1、文学总体价值取向的嬗变: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提出“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到“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予以全盘否定。

⑴在思想文化层面:

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全面解构;呼唤民族文化品格重构。其表现:

文化上,西方人本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争夺与交融互渗。

文学上,鲁迅的“立人”思想、胡适的“新人格”、周作人的“人道主义”、徐志摩的“爱、自由、美”、沈从文的“建筑人性的神庙”以及延安文学的“无产阶级新人”等等。

⑵在创作审美层面:自然和谐——冲突分裂

矛盾冲突、人格分裂、忧郁焦虑、批判启蒙成为文学的基本主题。

中西、古今、传统与现代(个人与家庭)、都市与乡村、灵与肉、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伦理道德与生命欲求等等。

内涵不同的各种文化冲突所构成的叙述张力,由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体现出来的文化焦虑及潜隐的作家的心路历程,共同铸就了现代文学的现代品

格:

①对普通人的平凡人生的强烈关怀(对国民灵魂的解剖、人道主义关怀。两大人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知识分子、农民。);

②现实主义精神烛照下的创作方法的多样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杂糅)。

2、话语模式的嬗变:“文言——白话”

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变化,而是一种话语模式的转型,关系到“谁说”“对谁说”“说什么”“如何说”等问题。

“个人话语——启蒙话语——自由话语——大众话语”的更替与互融。(“文白之争”、“文艺大众化讨论”“左翼与非自由主义作家的论争”“民族形式问题讨论”

语言形式背后其实是思想文化的冲突,与现代民族文化品格的重构是一致的。(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时期:反传统、启蒙、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等主题);

第二个十年(1928—1937):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鼎盛、繁荣时期:左翼革命文学的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地位、各种创作竞相发展、文学的现代意识空前高涨);

第三个十年(1937——1949):四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沉积反思期:抗日救亡、文化反思、沉入现实、走向民间等话题)。

(四)“现代文学”转型过渡期的遗憾

1、否定传统文化、模仿西方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移植、模仿、借鉴、探索的策略,造成了定位的困难

2、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忧患意识与峻急情绪,过多的强调了文学的救亡、启蒙、教育等外在社会功能,致使现代文学不时偏向了纯粹的宣传。

3、重思想轻技巧、重意识轻审美。现代文学的文学启蒙不够。

思考题

1、你最喜欢现代哪位作家?为什么?

2、说说你最喜欢现代文学中的哪部作品?

3、你打算如何学习现代文学这门课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运动发生的动因

?(二)文学革命发生的文学史前提

?(三)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功绩、意义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为文学革命做了准备。

1、晚清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2、裘廷梁等提倡白话文。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直接动因。

1915年《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创刊,“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革命就以此为开端。在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鲁迅、钱玄同、吴虞等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思想革命”迅速发展壮大。“思想革命”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新评判孔子学说、抨击封建文化传统。(鲁迅《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

2、广泛引进与吸收西方文化。(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等哲学、社会学理论)

3、确立了“民主”与“科学”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清算,必须同时去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文言文,于是,他们极力推动一场旨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发生与发展的外因

1、文学运动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过启示。在“意象派”的启发下,胡适提出“文章八事”;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号召要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他们最初提倡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理论,即文学历史进化论。,是西方思潮的直接产物。

2、对于如何建设新文学,文学革命的发动者的意见大都借鉴国外过文艺运动获文学创作的经验。如周作人《人的文学》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借鉴;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则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3、通过文学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

4、觉醒了的青年和文学作者纷纷选择西方的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来倾吐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愿望,表现“五四”时代叛逆、自由、创造的精神。

(二)“文学革命”发生的文学史前提

早在?°文学革命?±爆发以前,中国的文学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些变革为?°文学革命?±以及?°文学现代性?±的确立提供了重要前提。

1、文学的市场环境(出版与消费环境)的变化。早在?°文学革命?±以前,现代出版技术已经在中国得以确立。文学消费群体以及文学市场的形成,成为文学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现代性?±的文学体裁格局已经初步确立。在文学体裁方面,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四者割据的局面开始形成,这标志着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开始形成。

3、新兴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出现了以思想与写作为谋生手段的知识分子阶层。

4、文学语言环境也有了变化,为?°白话文运动?±提供了重要前提。

(三)“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功绩、意义

1、过程:

随着“思想革命”的深入开展,“文学革命”开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新的重心。

起点: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响应:

“双簧信”:

阵地:

理论建设:胡适、周作人等。

批判黑幕派与鸳鸯蝴蝶派及旧戏曲:

与保守主义思想的论争:

白话文运动:

《新青年》友军的出现:

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新潮》。

“四大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八事”(“八不主义”)

一、须言之有物。

二、不模仿古人。

三、须讲求文法。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务去滥调套语。

六、不用典。

七、不讲对仗。

八、不避俗字俗语。

“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从现代思想革命的角度考察文学革命,强调了文学革命之必要性和紧迫性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提出“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态度鲜明,有破有立,破的是封建旧文学,立的是写实的新文学。其中所谓的国民、写实、社会文学都是以西方近现代文学为参照的。

2、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即从现代语言形式的建构和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两个维度展开。

3、文学革命取得的实绩(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理论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4、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学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林纾(1852-1924),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成为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共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林蔡之争

?林琴南的论文:《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荆生》:三个书生(皖人田其美,浙人金心异,归自美洲的狄莫)。骈二指按田首,脑痛如被锥刺。足践狄莫,狄腰痛欲断。取金生眼镜掷之,则怕死如猬,泥首不已。

?《妖梦》:“白话学堂”门外对联: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

?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甚么东西。

?校中有三个“鬼中之杰出者”:校长元绪,教务长田恒,副教务长秦二世,二门匾书“毙孔堂”,一联曰:

?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

?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

?蔡元培的论文:《答林琴南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刘师培、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月刊,以所谓“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反对新文化。

?学衡派:“学衡派” 文化社团。因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为其主要代表人物,共同为《学衡》主要编撰者。因多从国外回来,又是大学教授,故以“学贯中西”相标榜。自称以“昌明国萃,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的封建复古派。他们极力抵制以白话代文言,反对新文化运动。

?《学衡》共出七十九期,1933年停刊。

鲁迅给学衡派致命的打击。在《估学衡》一文中,鲁迅有力地揭穿了学衡派的倡

明国粹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指出他们这般人思想空虚,不学无术,虽言必国粹,却连文言也写不通。鲁迅说:“诸公抨出新文化而张旧学问,倘不自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深刻的揭露,使“学衡”派的丑恶面目暴露无遗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1、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倡导者均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启示;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设新文学的意见也是借鉴外国文艺运动或文学创作的经验。

2、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文艺思潮。

3 外来思潮“中国化”。

(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文学社团:时间、地点、发起人或代表人、刊物、文学主张和创作方法、文学史上的地位或影响。

“文学研究会”:1921年于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宣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写法上倾向写实主义。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也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创造社”:1921 年在东京成立,发起成员大部分都是留学日本的学生如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刊物有《创造》季刊等。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主要接受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创造社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早、影响和贡献大的社团。

新月社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浅草社”、“晨钟社”:深受西方的浪漫派影响,并且在创作中表现出幽婉、感伤风格的创作群。1922年“浅草社”成立,并创办《浅草》季刊,其成员于1929年组成“晨钟社”,办有《晨钟》周刊、半月刊。“浅草社”、“晨钟社”的主要工作是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这与他们的创作也是一致的。主要的创作成员有冯至、林如稷、陈讳谟、陈翔鹤。

“弥洒社”:1923年成立。他们的创作显示出腼腆、恬静的风格来。他们注重创造一种脱俗的艺术氛围,力图营造某种超然自得的个人美学的理想。

湖畔诗社

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三胡适与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

主要致力于文学形式的变革:

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个性主义和写实主义—《易卜生主义》

诗体解放——《论新诗》

(二)周作人:

主要致力于新文学的“思想建设”:

“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园地》、《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美文—《美文》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十年文学的分期

1917—1920年,五四文学倡导及早期创作实践期。胡适为代表(包括刘半农、刘大白、周作人等)的早期白话诗创作、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问题小说”创作的出现。

1921—1925年五卅运动,五四文学流派竞起与创作繁荣期。鲁迅的《呐喊》《彷徨》;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冰心的《繁星》《春水》《超人》、《湖畔集》以及问题小说、乡土小说作家的大量涌现。五四文学叛逆、反抗、创造精神的高扬以及五四落潮后的苦闷、颓废、幻灭、感伤情绪的前后更迭。

1925—1927年大革命,五四文学的转型变异期。部分作家坚持五四文学精神,部分则转向革命文学的倡导(蒋光慈《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1925)、郭沫若《革命与文学》(1926))。新月派诗歌走向“理性的节制”,象征主义诗歌也前后出现。

(二)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特征

1、理性精神的显现:

①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

思想启蒙、国民性改造等主题。鲁迅对旧文化、旧道德、旧传统和整个旧世界的批判;“西洋所谓大文豪,所谓代表作家,非独以其文章卓越时流,乃以其思想左右一世也” (陈独秀);新文学“有表现这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我们要注重思想,不重格式”(沈雁冰)。

②对个人及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人的发现”、“问题小说”中天问般的疑问、询问、探问、质问、追问。“五四”新文学,被思索的精神统摄着。

③哲理的象征性融入。

五四作家迷恋并希望建立自己的哲学信仰。“哲学是文学的本质”,冰心所敬慕的小说是“几乎字字有理论,字字有哲学”的作品。郭沫若的“泛神论”宇宙观;冰心“爱”的哲学;庐隐“悲”的哲学;许地山“宗教”的哲学;王统照“美”的哲学。

2、感伤情调的流行:

①对“个体”苦难的切身同情。“问题小说”对社会中下层平民生活的真实反映的同时,带有浓郁的感伤的情怀。

②对“乡土”命运的深切关注。鲁迅及其后的“乡土小说”在批判的同时隐含着一种斩不断的“乡愁”。

③对“自我”情感的哀婉表达。新一代知识分子自身的脆弱性以及传统文人柔弱心理的习染,在时代、社会的十字路口的迷惘与彷徨。(郁达夫、庐隐等,五四落潮时期的作品等)

3、个性化的追求:

五四倡导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是一个写个人生活、个人情绪,标新立异、突出个性的时代。

五四时代出现了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冰心、庐隐、叶圣陶、周作人、朱自清、张资平、叶灵凤、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等风格鲜明的作家。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以现实主义为主,浪漫主义得到了极度的彰显,同时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手法被大量运用。“兼容并纳”的借鉴、文艺思想的芜杂。浪漫主义(早期浪漫主义、抒情写实主义、唯美主义、颓废主义),鲁迅翻译过日本橱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并在《狂人日记》《野草》等创作有明显体现。另外寓言式象征、哲理性暗示在众多作品中采用。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鸳鸯蝴蝶派、五四文学革命、双簧戏、学衡派、甲寅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湖畔诗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人的文学

二、问答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和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5、第鲁迅(1881、9、25—193

6、10、19)简介

第二章

(一)文化人格

(二)生平思想与对“路”的寻找与选择

(三)创作情况

(四)在文化与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鲁迅的文化人格

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性格系统,

外在特征:敢爱敢恨(雄伟)。

在行动上,敢于叛逆,大胆反抗硬骨头精神和韧性战斗精神;

在创作中,形成激情与理性相交织的美学特征。

核心:自由独立精神与启蒙者须“听将令”产生的冲突,通过文学活动整合二者,实现人生追求与艺术追求的统一。

为现代文学塑造了一种完美品格。

?(二)生平思想与对?°路?±的寻找与选择

童年经验

?教育方面:双轨制

?孔孟之道、性灵文化和民俗文化

?家庭变故(两次):

?一是1983年科场案

?二是1894—1896年父病至死

?上流社会的堕落、下层社会的不幸

情绪:伤感、压抑、悲凉、怨恨、忧愤、厌恶、无奈

总结:

因为家庭变故,鲁迅感受到旧家族制度的弊端和世态炎凉,形成透过事物的迷幻表象把握冰冷现实,多看反面,敢于道破的思维方式,其执拗的怀疑精神和愤世嫉俗的反抗性格初露端倪。

路的选择:

第一次(人生之路)去南京,进洋务派创办新的学堂—“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1898年)

路的选择:

第二次(人生之路与救国之路)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1904年)

路的选择:

第三次(人生之路与文学之路):弃医从文!走文艺救国之路:“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1906年)

第四阶段:在杭州、绍兴、南京

1909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工作。

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职。1912年北上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

1912年鲁迅自己设计的服装,有点像中山装,更像今天的夹克。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这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路的选择:

第四次(人生之路与文学之路):投身到文学革命的潮流中!走文学救国之路(走启蒙之路)。他为革命先驱者呐喊助威的文学作品则为新文学运动开了路奠了基。 1918年起,参与《新青年》杂志的活动。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5和1926年,在先后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声援学生,支持群众斗争。“三一八”后,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

第六阶段:1926—1927年,在厦门、广州

扬弃进化论,接受唯物论思想。这是其思想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深刻的选择。

“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瑕,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盅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

——《三闲集·序言》?总结:鲁迅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所做的至少四次人生之路与文学之路的选择,

无不是现实生活推动之结果。

文学之路步入一个新台阶:由以往的以写小说为主到上海十年的以创作杂文为主!为中国文学事业打开了又一条新的杂文的生路,而杂文又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

业开辟了一条生路。

1931年鲁迅全家与冯雪峰全家合影。

许广平最喜欢的一张鲁迅照片,周海婴猜想这是因为这张照片表现出鲁迅少有的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的神情气度。背心为许广平亲手编织。

1933年2月17日,鲁迅与萧伯纳、蔡元培合影于上海宋庆龄住宅。当时鲁迅接到宋庆龄的邀请会见萧伯纳,回复道:“有这样的要去见一见,那就见一见吧。”

身高1.6米左右的鲁迅在高个子的萧伯纳面前神态悠然,似乎在“偷着乐”。

鲁迅后期(1927—1936)贡献

1、鲁迅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参与筹建“左联”,并为其健康成长而不断对之纠偏反正。

2、鲁迅坚持文艺战线的思想斗争,为左翼文艺的发展扫清道路。

3、鲁迅继续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发展了五四文学的成果,成为左翼战斗文学的光辉典范。

4、鲁迅致力于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和苏俄等国家的进步文学作品,为左翼文学的发展“窃来火种”,提供借鉴。

5、鲁迅为壮大左翼作家队伍继续热心扶植青年作家、艺术家。

6、鲁迅再次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招唤,自觉加入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并为其建立,从理论上、组织上作出贡献。

鲁迅为培养青年倾注了无数心血。他对青年的帮助和教育,从政治到生活,从思想到艺术,只要力所能及,无不尽力而为(审阅、修改文稿,介绍发表,推荐出版,撰写序言,甚至亲自参与封面设计、装帧校对):许钦文、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曹靖华、高长虹、向培良、艾芜、沙汀、叶永蓁(zhēn)、张天翼、巴金、黄源、徐懋庸、徐诗荃、冯雪峰、丁玲、聂绀弩、胡风、柔石、叶紫、萧军、萧红……未名、莽原、沉钟社的成员,一大批青年木刻家,……

《呐喊》

收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a?a鲁迅:《呐喊?¤自序》

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 ?a?a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野草》——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

五四以后不久,《新青年》的团体解散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

杂文

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

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不但这样,这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鲁迅杂文集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二心集·花边文学·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且介亭杂文附集·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华盖集续编补编·

(四)在文化与文学史上的地位(P29)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鲁迅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第五章

内容

前言郭沫若的文学史地位及其生平与创作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自学)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

前言郭沫若的文学史地位及其生平与创作:

(一)文学史地位: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战士。是继鲁讯之后,我国革命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中国第一座白话诗歌的高峰,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郭沫若(1892年—1978年)的生平与创作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

?幼年时开始诵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

1906——1913先后在乐山和成都读小学。对《庄子》等古代文学的涉猎,对他后来的文学倾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自然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初步接触,梁启超、章太炎新思想的营养,培育了反抗与叛逆的性格,激发了他向往反清爱国民主运动。?小学、中学时代,广泛涉猎中国古典文学,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并大量阅读《国粹学报》、《清议报》以及风行一时的“林译小说”,接受维新思想启迪,培养了爱国民主思想与反抗意识。

?1912年与张琼华(1890——1980)结婚,成了“他一生中应该忏悔的事”。?1913年6月,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到四川招生,录取了6名考生,郭开贞是其中之一。年底,郭沫若走出夔门。12月中旬,郭开贞放弃了在天津的学习。对旧式教育的憎恶,于1914年(22岁)到日本留学,学医。(1914年—1923年)

?求学日本时,因学医而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学,尤其是诗歌作品,惠特曼对其影响最大。

?泛神论的影响。

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即新诗,如《死的诱惑》等,并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得知?°五四?±的消息之后进入诗情的?°爆发期?±,并开始在国内(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作品。1920年,《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重要代表作发表后,郭沫若开始在文坛上引人注目。1921年,郭沫若有了弃医从文的打算。1921年6月(一说?°7月?±),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

郭沫若成为诗人原因

?1、借鉴资源:由于当时日本高校外语教材多为西方原版文学名著,所以郭沫若大量阅读了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席勒、惠特曼等人的作品。受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宇宙观和泰戈尔、歌德等人思想的影响,他开始接受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

?2、爱情:1916年,他与安娜相识,萌生爱情,也产生了写诗的冲动和欲望,他要借诗歌表达爱意。《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等是他为安娜写的情诗。

?3、五四运动让他不只为爱情还要为时代写诗: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在五四狂潮激荡下,郭沫若的创作激情如火山爆发,进入诗创作的爆发期。诗里的泛神论和反抗精神是传统里所没有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倡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3

————————————————————————————————作者:————————————————————————————————日期: 2 / 13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A]《怀旧》[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孔乙己》 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 [A] 诗歌[B]小说[C]散文[D]甲骨文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叶圣陶[B]冰心 [C]王鲁彦[D]彭家煌 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的形象。 [A]“多余人”[B]“彷徨者”[C]“精神者”[D]“零余者” 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B]《莎菲女士的日记》 [C] 《水》[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 [A] 《蕙的风》[B] 《春的歌集》[C]《湖畔》[D]《女神》 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 [A]萧乾[B]冯雪峰 [C] 陈独秀[D]瞿秋白 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上海[B]北京 [C]广州[D]香港 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A]陈独秀[B]鲁迅 [C]赵家璧[D] 茅盾 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A] 《老张的哲学》[B] 《四世同堂》 [C] 《二马》[D]《断魂枪》 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A]老舍[B] 沈从文 [C]巴金[D]茅盾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A] 曾虚白[B]穆时英 [C]施蛰存[D]刘呐鸥 13、樊家树、沈凤喜是张恨水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金粉世家》[B]《啼笑因缘》 1 /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上)

丁西林剧作特色 (1)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3)别出心裁的结构。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 (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 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笔记

老舍 一、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以北京为背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作品塑造了张德明这个恶棍形象,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崔擦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赵子曰》写的是新一代,主要人物有: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是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它通过对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的对比,切入了中西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中,透视了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二马》标志着老舍早期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战前老舍的其他作品,童话体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赶集》、《婴海集》、《蛤藻集》。 《猫城记》接猫人丑恶行为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小说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 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 被称为"人生派"。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 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9年2月该 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新文 学团体。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其创作以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见长。风格清新质朴、坦白率真,以自由诗为主。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二、感伤的精神标记;三、个性化 的追求;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5、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一、自我的写真;二、感伤的抒情;三、结构的散文化;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这种精神的病 容且时时警戒。 7、美文: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 术性的。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 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 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