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章 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3章 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3章 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3章 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第三章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第一节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创作

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在50年代以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通过几十年的战争才建立起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为1949年以后宣传现代革命史的重要内容,马背上的英雄也成了时代的骄子。新生的政权理所当然地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要求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并通过艺术形象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新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上直截了当地呼吁作家:“假如说,在全国战争正在剧烈进行的时候,有资格记录这个伟大战争场面的作者,今天也许还在火线上战斗,他还顾不上写,那末,现在正是时候了,全中国人民迫切地希望看到描写这个战争的第一部、第二部以至许多部的伟大作品!它们将要不但写出指战员的勇敢,而且还要写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战术思想,要写出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如何在人民军队中贯彻,这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历史的最有价值的艺术的记载。”周扬认为,只有这样写战争历史,才算达到了黑格尔所说的,站在“时代思想水平”1上了。周扬的话流露出当时的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描写战争,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即黑格尔的所谓“时代思想水平”)。1949年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候,一切新的生活都刚刚开始,唯一与新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历史,就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为胜利了的昨天的战争。

于是,歌颂革命战争,并通过描写战争来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成为5 0年代公开发表的当代文学创作中最富有生气的部分。刚刚结束不久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了众多作家竞相反映的热门题材。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孙犁的《风云初记》等一系列表现华北抗日根据地战斗生活的作品率先拉开了战争小说的序幕。此后,抗战中敌后斗争的传奇性故事受到广大作家的特别欢迎,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雪克的《战斗的青春》等在当时都风行一时。与抗日战争的游击题材相比,第三次国内战争题材的创作更为活跃。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肖平的《三月雪》、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等各种体裁的小说,都是当时引人注目的作品。到了60年代,萧玉的《高梁红了》(三部)、柯岗的《逐鹿中原》等一批描写重要战役的长篇小说也相继问世。其他现代历史阶段的战争也得到了艺术上的反映,但数量上要比前两种题材少得多,只有陈立德描写北伐战争的《前驱》、王愿坚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一系列短篇小说比较有影响。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作家们大多数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战争,而对年代较远的战争缺乏感性的认识(据说王愿坚的创作题材基本上来自第二手的采访资料)2.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许多作家(包括来自国统区的作家)被安排到前线去“下生活”,有组织地创作了一些作品,如巴金、路翎、杨朔、陆柱国等关于朝鲜战场上的故事,但优秀作品并不多。

战争小说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解放区,主要是军队里的随军记者和部队文艺工作者,也有个别作家直接担任过军队的指挥工作。他们既是战争的目击者,也

是战争的参与者,特殊的战争经历和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

了他们特殊的文学创作风格。他们的出现不仅充实了新文学

以来的作家队伍,同时还改变了新文学的传统格局:他们除

了自身的战争生活经验以外,还带来了把他们滋养成作家的

战争文化的背景。也就是说,他们在战争文化背景下不仅获

得了有关战争的知识,而且获得了认识战争和表现战争的美学观念。

这种观念,首先表现在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竿视角去描写战争。抗战时期,由于作家们是带了启蒙主义传统的文化背景去表现战争的,所以文学创作中经常表现的是农民如何带着自身的局限投入战争,又如何在战争的考验中开展自我克服和自我斗争的问题。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这一启蒙主题被迅速淡化或压缩到很不重要的地位,作家们全心全意地赞美和歌颂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虽然战斗英雄不久前也可能是穿上军装的农民,但当他们投入了革命战争后,就被认为是无产阶级革命行列中的一员,因而必须用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标准来塑造他们。英雄的成长一般被表现为从不够成熟到成熟,而不再是自身带了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沉重精神负担而进行自我灵魂搏斗的过程。其次,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因为战争往往使复杂的现象变得简单,整个世界被看作是一个黑白分明、正邪对立的两极分化体:活着或者死去;我军或者敌军;战斗或者投降;前进或者后退;胜利或者失败;立功或者惩罚;烈士或者俘虏,等等,两者必须选一,不允许兼而得之。这种由战场上养成的思维习惯支配了文学创作,就产生了“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里,就形成了两大语言系统:“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我军”系统是用一系列光明的词汇组成:英雄人物(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军队和游击队战士,以及苦大仇深的农民),他们通常是出身贫苦,大公无私,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不会轻易死亡,没有性欲,没有私念,没有精神危机,甚至相貌也有规定:高大威武,眼睛黑而发亮,不肥胖……等等;“敌军”系统是用黑暗的词汇组成:反面人物(包括国民党军队、日本侵略军队、汉奸军队的官兵,以及土匪恶霸地主特务等等一切“坏人”),他们通常喜欢掠夺财富,贪婪,邪恶,愚蠢,阴险,自私,残忍,有破坏性和动摇性,最终一定失败,长相也规定为恶劣、丑陋、有生理缺陷……这两大语言系统归根结底可以用“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模式来概括。在实际的创作中,这两大语言系统是不允许被混淆的。这种“二元对立”艺术模式在当代各类创作中都是存在的,但因为战争题材最符合它的特征,所以表现得最为充分。其三,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告结束的,战争帮助人们实现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它表现为强调战争的最终胜利意义,将过程的意义溶解到最后的结果中去,将个体生命的价值溶解到集体的胜利中去。英雄人物不会轻易死去,即使是非死不可的时候,也必须要用更大的胜利场面去冲淡它的悲剧气氛。英雄的死不能引起传统悲剧中的恐惧效果,而是以道德价值的认识来取代生命本体价值的认识,其结果消解了战争文学的悲剧美学效果。因此,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不像西方战争小说那样,重在通过战争表现对人类的命运,通过对个体命运遭遇的观照体现对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思索,而是重在表现战争中的群体风貌、战争的整体和现实结果。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作家对战争中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回避,对英雄之外的大量普通个体命运和生命价值的忽视,这都是现代战争文化规范对作家主体的制约的结果。

五六十年代,由于中国政府一直卷入了支持邻国反对美国军事干涉的战争,同时东西方冷战、中苏意识形态的论战、以及当时流行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观念的影响,都促使了战争文化传统在中国和平建设时期不但没有失去生命力,反而更加深刻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意识中,不但支配了作家们的创作过程,也支配了大多数读者的审美接受过程。战争文化规范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又把这一题材牢牢地置于固定的审美模式之下,虽然十多年来战争小说在数量与篇幅上不断有增长的趋势,但从艺术多样化的要求来衡量,却很少突破英雄主义基调和人物程式化的模式。描写战争而回避了对生命的直接的感性的体验,不能从战争中生命力的高扬、辉煌和毁灭过程里把握它的美感,那么,充其量只能起到普及军事知识和历史知识的宣传教育作用,很难在审美意义上产生真正的力量。

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被看作是新的战争文化规范下当代战争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它保留了这一时期战争小说的许多特点。首先,这部小说第一次在较大规模上全景式地描写了整个战役的全过程。它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场面,很生动地表现出各种类型的战争的特征。作家也没有孤立地写陕北战场,他把这场对中国的政治大决战有着决定性意义的延安保卫战置于全国性战争的大背景中,通过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谢大军东渡黄河”等军事行动的相呼应,展现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宏大军事画卷。从描写战争的规模和丰富性的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可以起到形象教材的作用。其次,作家从英雄主义的审美原则出发,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这些近于完美的英雄形象并不是靠空洞的赞美词树立起来的,而是通过战争的惨烈、环境的残酷,生死的考验,用力刻画出英雄人物摧枯拉朽、九死一生的传奇色彩。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中,这部小说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战争文化规范下的审美特征。如果用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保卫延安》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幼稚与粗糙也在所难免,但问题主要不是在于作家个人的艺术表现能力,而是这样一种文化规范对文学创作的限制,只能创造出这样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模式。《保卫延安》直接描写了具体指挥这场战役的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所花笔墨不多,写得也很拘束,不能说很成功,但是在1959年中共庐山会议批判了彭德怀对所谓“大跃进”运动的意见书以后,这部小说遭到株连,被禁止发行借阅和就地销毁,作家也受到残酷迫害。但小说所反映的文化审美心理并没有引起质疑,反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变本加厉地推到了极端。

战争文化规范下的审美模式,也是在创作实践和不断开展文艺批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保卫延安》只是反映了这种文艺实践所达到的一个较高的水平。在这之前或之后,也一直有不少战争小说的作者都试图对这样一种审美模式有新的突破和新的探索。比如,革命军队里的战士身上有没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能不能描写军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私人感情?能不能打破简单化的“二元对立”艺术模式写出反面人物的复杂精神世界?能不能暴露军队里的阴暗面?能不能写战争给人的精神和命运带来永远的创伤?……这些领域的问题,在《红日》这样曾经产生过相当影响的作品中,也作过可贵的探索,但直到8 0年代以后才被一批军人作家逐一实现,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收获。在50年代的文化环境里,这样的艺术探索,哪怕是极为微弱的探索,都会遭到无情的批评和否定。今天还值得一提的是路翎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作品以志愿军侦察兵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生活为背景,通过新兵王应洪与老侦察班长王顺以及纯洁热情的

朝鲜姑娘金圣姬的故事,从志愿军士兵之间的感情写到军人与朝鲜姑娘的男女之情,在“友情”和“爱情”两个层面上探讨了个人幸福与战争的关系,部队纪律与个人情感的关系,在当时文学创作普遍不重视人物心理,特别是完全忽视个人感情的氛围下,更显得特立独行。小说在战争场面的描写上也别开生面,它正面描写侦察员在洼地上与敌人战斗的场面,完全摒弃了英雄传奇的成分,同时在战斗过程中不断地插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各种心理变化都无遗地展示出来。这是一部打上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印记的作品。但正因为它的艺术追求不符合当时的战争文化规范,也因为胡风冤案的株连,所以小说一面世就遭到无情的否定。

还有一种探索性的努力表现在对民间文化形态的利用方面。中国传统文学有所谓“游侠”、“绿林”、“侠义”等题材,一向为社会下层民众所喜闻乐见,其传统的艺术结构、道德观念和审美模式虽然含有传统封建意识形态的因素,但同时也渗透着劳动大众强烈向往自由的文化心理积淀。许多作家自觉从民间文化中吸收其粗野、活泼、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艺术营养,用以打破战争文化规范下过于刻板的审美模式。他们使小说情节变得传奇化,使人物变得草莽化,使战争场赴变得灵活化,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但由于叙述对象的限制,也因为这种叙述观念与方式和战争文化规范有着潜在的抵触,所以,这类尝试多半不能应用于正规的战争场面,只能用来描写抗战时期的游击战争题材,或者是剿匪、侦察、改造土匪等特殊题材。创作实践证明,这类作品虽然不能深刻地达到现实主义真实性的艺术高度,但比起描写正规战争的作品来,它们在生动活泼,接近大众口味这一点上,却获得了成功。如《铁道游击队》在当时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流行小说,小说写了一支活跃在铁路线上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游击队,主要的游击队员是一群“车侠”,不仅身怀绝技,而且具有草莽英雄的习性,所以他们的喝酒赌钱、莽撞好斗等本来“英雄人物”不能沾有的习气都得到了合法的描写。主要英雄人物(刘洪)与一个准风尘女子(芳林嫂)的恋爱也变得可以理解。读者既从他们打击侵略军的战斗中品尝到传统“侠义”的动人魅力,同时也觉悟到这些农民英雄身上还是留存着传统社会的印迹,必须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加以克服。这就曲折地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启蒙观念。为了平衡这些英雄人物的草莽习气,这类小说往往又设计一个代表共产党正确领导的“政委”形象(如李正),虽然后者常常比较概念化。这种“政委- 草莽英雄”3 的模式,在五六十年代相当流行,反映了现代战争小说的特殊形式。

第二节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红日》

继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以后,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4 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

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而且,作家通过解放

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

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

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

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

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作家一

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

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

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然后,作品再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作为过渡,最后以集中描写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达到高潮,三次战役虽有主有次,却浑然一体,作家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对时代共名的印证和阐述: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革命战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艰难曲折,经过了无数的牺牲,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日》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更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在应和时代共名的同时,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在50年代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中,《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作品都是自觉吸收和利用了民间文化传统中自由粗放、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艺术精神,以传统游侠小说的传奇性故事作为叙述框架,来表现战争中的英雄业绩。这种叙述方式保留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痕迹,而面对新的叙事目的,则明显地体现出其在叙事结构上的局限,因为传奇性故事的叙述一般只适合于讲述较小规模的游击战争,而无法自如的正面展现大规模的现代战争场赴。其实,即使像《保卫延安》这样有意识地展现大规模现代战争的作品,还是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传奇性的魅力,其主要情节构架还是由周大勇及其连队的脱离大部队、沙漠迷路、打粮站等传奇性故事构成。而《红日》则突破了以往传奇小说将着墨重点放在“连队”上的写法,直接以中共一支“常胜英雄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为叙述中心,将笔触从军师团一直延伸到连排班,从高级将领写到普通战士,从军队写到地方,从前方战场写到后方医院,视野开阔而层次分明,场面宏大而结构紧凑,应该说在叙事上是非常有特色的。

其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这除了指小说刻画了从军队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的多层次的丰富的人物群像、以及他们包括爱情生活在内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外,还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性的揭示。在刻画我军官兵形象时,作家没有把他们写成十全十美的完人,而是在表现他们的英雄行为时,也十分注意表现他们的七情六欲,挖掘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以及在战争进程中人物精神上的自我斗争。作家对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的形象塑造虽然并不排除借鉴外国战争文学作品的因素,但在50年代战争文学形象中仍然是独特的。作者不仅写出了他们作为我军基层指挥官的一面,还写出了来自他们的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事实上,绝大部分军人在穿上军装之前都是农民,农民固有的文化观念,比如作为一团之长的刘胜对知识分子(政委陈坚)的偏见,他的时间观念的淡薄。又如连长石东根在胜利后醉酒纵马,着一身缴获而来的敌军官装束,狂奔乱喊,

这让人联想起《水浒》中的阮小七在征方腊获胜后的醉酒细节,把农民阶级造反的某种特性展示无遗。吴强这样的描写显然不是对《水浒》的单纯模仿,而是隐含了对农民文化传统的批判意味,从而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作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尽管作家这一立场在强大的时代共名下显得有点游移不定,但其探索仍然是难能可贵的。二是小说对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漫画化方式,而是较为真实地写出了他们作为具有不同政治立场更人的责任感、作战才能甚至作为人的良心。漫画化的方式总是不屑于进入对象的内心世界、将其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来描写,而将国民党的中高级将领作为现实的人来描写,是《红日》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当时更多的作品都是将国民党军队写得不堪一击,视战争如同儿戏,而《红日》却着力写出了张灵甫、张小甫这两个国民党军官形象。由于张灵甫所率领的74师是蒋介石用全副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嫡系王牌部队,国民党五大主力部队的第一主力,号称“天之骄子”,所以张灵甫攻占了涟水城之后显得不可一世,甚至在他已经陷入了解放军的包围之中的时候,仍在盘算着全歼中共华东野战军,一举解决山东战场。但作家在描写他刚愎自用,骄横狂妄的同时,也写出他对作战中孤军突出,无人接应的内心恐慌,还写出了他作为高级将领的沉着干练的一面,。另外,小说还通过张灵甫与张小甫的对比,写出了不同类型国民党军官的形象,张小甫投降并力劝张灵甫放弃孟良崮的情节也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而是在体现中共政治攻势的威力时,也显示了大势所趋的压力和其对上司、对军人职责的忠诚的一面。在战争小说中,把敌方的形象作为一个有独立地位的艺术形象来描写,在客观上是对战争文化规范下“二元对立”艺术模式的偏离,使作品的人物较为丰富、生动、可信,在当代的战争小说中具有着特别的意义。

第三,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赴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小说中用大量的篇幅反映非战争的现实场赴,如医院、后方生活的场赴,爱情生活的场赴等,以此来衬托现代战争,使对战争的叙述更加丰富生动。这一方面使小说叙述有张有弛,快慢协调,使读者获得一种阅读上的快感;另一方面,这些舒缓明朗的非战争场赴和细腻感人的爱情画面,本身就是对战争暴力的一种对照,它的叙述行为就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美好人性的呼唤,客观上是对当时的战争观念的一种偏离。这也可以从《红日》在60年代的遭遇中看出,与《保卫延安》一样,《红日》也遭到了残酷的批判,而且原因复杂得多,其中“歪曲我军官兵形象”、过多和不恰当的爱情描写和“美化国民党反动派的形象”是三条最主要的“罪名”,其背后隐含的正是与时代共名状态下的战争观念的抵触和背离。

第三节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

与吴强创作《红日》一样,长篇小说《林海雪原》5 也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作家曲波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团指挥员,指挥过解放军的一个小分队在东北牡丹江地区的林海雪原的剿匪战斗。《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这段生活经历,即描写一支由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在叙事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传奇性。书中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大战四方台等剿匪战斗为主要线索,穿插各种出人意料、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产生了曲里有曲,险中有险的

阅读效果。所以,它一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

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成为当时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流行读

物。50年代以后,原来盘据在通俗文学领域的言情、武侠、

鬼怪等小说均被取缔,真正能填补这一阅读空间的,正是《林

海雪原》一类读物。它的一些情节和片断被改编成电影、京

剧以及其它戏曲后,杨子荣、少剑波、座山雕等艺术形象更

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继《铁道游击队》以后,《林海雪原》同样是一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来表现战争的成功之作。这当然不是说,它已经摆脱、或者突破了当时战争小说的一般审美模式,相反,它正是以塑造出一批流传广泛的英雄人物形象为成功标志,以截然分明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来构造布局,以宣扬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为创作基调。这也不是说,它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方面获得了完全成功,相反,小说有许多缺点都与它的民间叙事特点与生俱来,比如过于夸张和煽情的描写,过于陈旧的表现英雄人物的模式,特别是对小分队的指挥员少剑波的描写,作家浪漫得过了头,竟按照旧小说的“儒将”形象来刻画:少剑波不仅会指挥打仗,还会写浪漫主义的诗歌,而且在诗歌里自称“少帅”,为了成全“英雄美人”的传统理想模式,作家还特地配置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卫生员。故事当然很好看,但从“五四”新文学发展而来的现代审美理想来衡量,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林海雪原》仍然给普通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阅读快感,它在浪漫传奇的审美趣味上统一了战争小说的一般艺术特点,使原来比较刻板、僵硬的创作模式融化在民间的趣味下。如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是《林海雪原》的一大特色,但与一般的战争小说相比,虽然作家在表现剿匪小分队战士的英雄特征时也注意到了所谓“阶级本质”等程式,但在人物性格配置上又受到了民间传统小说的“五虎将”模式这一隐形结构的支配。自从传统小说《三国演义》首设“五虎将”模式 6 以后,五种性格构成的主要英雄人物常常是古典武侠小说的基本人物模式,《林海雪原》也不自觉地套用了这“五虎将”的结构。“五虎”之首当然是忠诚(政治方面)勇毅(个性方面)双全的少剑波;依次是骁勇威猛、谋略不足的刘勋苍,胆识过人、百战百胜的杨子荣,身怀绝技、粗俗诙谐的栾超家,忠厚老实、刻苦耐劳的“长腿”孙达得。“五虎将”当然都是英雄人物,每个人物身上突出一种主要性格,有的是忠,有的是勇,有的是谋,有的是技(才),有的是德,等等,有主有次,互为衬照。那时还没有流行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的所谓“三突出”创作原则,“五虎将”模式往往使每个人物都有独立的经历和故事。如刘勋苍猛擒刁占一,袭击虎狼窝,活捉许大马棒等一系列故事,突出了他的“勇猛”;杨子荣从智捉小炉匠到化装土匪里应外合智取威虎山,突出了他的“智勇”;而栾超家作为攀山能手,则在飞越绝壁,出奇制胜上突出了“绝技”……英雄个个性格鲜明,传奇经历也不重复,以致读者读罢掩卷,脑子里留下了个个鲜活的印象。因为是明显借鉴了民间小说的传奇手法,所以读者也不会在真实性上过于苛求,完全能够接受这样的艺术处理。

在结构布局上,《林海雪原》也带有比较明显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而且在传奇的意义上更加夸张了所谓“好人特别的好,坏人特别的坏”的模式,恰如小说里漂亮多情的女卫生员白茹与丑陋淫乱的女土匪蝴蝶迷的对照。但由于传奇作品本身所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与故事的浪漫夸张的传统,正反两方的强烈对比反而强化了这种艺术效果。如围绕着奇袭奶头山的战斗一波三折:作品一开

始通过渲染土匪许大马棒血洗杉岚站的悲剧,使作品沉浸在压抑悲痛的气氛之中。紧接着杨子荣智捉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虽给急于报仇的小分队带来了希望,可奶头山险恶的山势却又使大家一愁莫展,而久居深山的蘑菇老人的指点和林业工人出身的栾超家的攀援本领,使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小分队犹如从天而降的天兵,战斗激烈而痛快。围绕着智取威虎山的战斗,情节发展则更加扑朔迷离:从刘勋苍活捉“一撮毛”,杨子荣冒充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以缴获的联络图为见面礼,单枪匹马闯进威虎山,到少剑波率领小分队在夹皮沟发动群众,一切都有惊无险。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火车遭到伏击,小炉匠乘乱逃走,情况万分危急。杨子荣却临危不惧,处惊不变,巧施离间计,终于化险为夷。作品这种节外生枝,险象环生的故事处理方法,与民间说书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故事大起大落,情节大开大阖,人物大忠大奸,情绪大悲大喜,把艺术各种要素都推向极致,反而产生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林海雪原》虽然也暴露了土匪极其残忍的本性和描写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但在描写主要英雄人物时始终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作家所运用的手法也相当有意思。如小说中的主要英雄人物杨子荣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同名英雄为原型的,真实生活中的杨子荣牺牲与一次剿匪战斗。作家自己也说过,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让杨子荣等同志的事迹永垂不朽,传给劳动人民,传给子孙万代。”7 在小说里,杨子荣是智勇双全的英雄,是理想人物。按当时文学创作标准,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不能有任何“缺点”或不符合“理想”的私人癖好,所以杨子荣不能在战斗中误中敌人的无声手枪子弹而死,更不能写他在乔装土匪时本身具有的草莽习气。但在小说里杨子荣几度化装匪徒深入敌巢,又必须沾染一定的匪气和流气,不具备这些特点就无法取信于土匪。作家除了描写杨子荣在外形上和行为上故意作土匪状以外,不可能写他性格本身的草莽气,于是在杨子荣身边,就出现了栾超家,在艺术结构上这个人物与杨子荣形成一种补充和合一的关系。栾超家身上带有更多的农民旧习气,粗俗鲁莽、素质不雅、说话爱开玩笑,有时喜在女人面前说一些与性有关的口头禅等等,这种来自民间的粗放性格与他作为一个山里攀登能手的身份相符合。栾超家之所以是杨子荣的性格补充,是因为这些性格本来同样为杨子荣所有,但杨子荣苦于在作品中担当了理想人物,从而不能更丰富地表现其性格,于是作者只能转借了栾超家的形象来完成,因此栾超家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杨子荣性格的外延。甚至在最后一次战斗中,作家让栾超家冒失轻敌误中敌人子弹,在一旁的杨子荣替他击毙匪酋。很显然,栾超家挨的这颗子弹,正是真实生活里的杨子荣的不幸结局。所以,如果没有栾超家的存在,杨子荣也就变得不真实。由于栾超家的存在,有人曾批评《林海雪原》带有农民文学的色彩8.但正是这种“农民文学的色彩”,使这些人物形象具有了感人的力量。

第四节战争小说与人性美:《百合花》

茹志鹃是50年代少数几个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来描写战争的作家之一。短小斧致的结构与细腻独特的视角浑然而一体,体现出这位女性作家独有的明朗秀丽风格。这位在1943年参加新四军部队文工团的女作家,对战争的关怀和理解都别具一格,她似乎并不在意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进退胜败,而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短篇小说《百合花》9 写作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许多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家本人在当

时的时代环境里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围

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的淳

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

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

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

生死与共。”10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情感的回

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它显然是一篇不合时宜的作品,

由此它在问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当茹志鹃把《百合花》寄给许多刊物时,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阴暗,不能发表”. 这样几经周折,终于发表在《延河》杂志上,后经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的赞扬,才开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

《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百合花》是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却已经包含了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讯员和农村新媳妇都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战争文化背景下,茹志鹃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或者说是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写,这是与她对“英雄”艺术形象的认识直接相关。在她的眼里,英雄应该与平常的人是一样的,战斗英雄只有在战斗时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就是平常的人,也会脸红,也会带有女孩儿的忸怩姿态,他们所谈的也只不过是些家常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通讯员也可以说是一位英雄。由于作家避开了战斗场面,她就不用去写他的英雄行为,而只是写他平常的一面。她还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能够站立得起来的艺术形象,然后才谈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讯员当作“英雄”来写,那就得写他的英雄事迹,突出他在战场上勇猛的一面,小说叙事者只能与“英雄”的同行,不断发现他的优秀品质,也只能成为“唱颂歌、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按当时审美习惯,作家是不可以让新媳妇随便笑话“英雄”的,虽然“英雄”可能有暂时的失败(如借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却会有损于“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只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美学风格而不受当时流行的创作思潮所左右,这正是茹志鹃的可贵之处。

由于作家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小说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现。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这篇小说引人注目的叙事特色就是女性视角,即“我”是个有强烈性别意识的角色,一开始就写在战争爆发前,因为“我”是女性,才被团长安排到前沿包扎所,才引出了小通讯员的护送。小通讯员是个刚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

与异性的交往。为了突出他的后一特点,作者用较大篇幅描写了他与“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在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讯员的性格的重要阶段。作者有意地把这段行军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总攻之前而不是炮声呼啸的战斗之中,使得小通讯员不愿与女性接近的个性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啦,主动与小通讯员认老乡啦,甚至带有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的外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小说写了这么一个情节:小通讯员完成了任务(护送“我”与借被子)后要回团部,他对这次与女性接触的经历充满兴奋和感激。作家这样写道: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了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几乎没有任何议论和解说,小通讯员的一系列动作和那枝不知何时插在枪筒里的小龚,已经把一种性格的形象活泼泼地表现出来。

新媳妇的出现是在小通讯员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后,作品通过小通讯员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妇的形象,并成功地将作品的重心转移到新媳妇身上。新媳妇的出场十分自然而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正好与结尾时的庄严肃穆形成强烈的对比:

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新媳妇的性格塑造,是通过她与小通讯员的关系,或者说是以小通讯员的最后牺牲为代价来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队去向老百姓借被子,小通讯员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读者完全可以通过对小通讯员已有的了解想象当时两人初次接触的“窘状”. 她心里觉得委屈了小通讯员,所以当小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把衣服的肩膀处挂了一个口子时,“那新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才会对衣服上的破口子那么敏感,这个口子就永远地留在了新媳妇心上。因此,当她从众多的伤员中一眼就看见那个露着的大洞时,立即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作品写道: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完全消失了,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线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象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

的、密密的缝着那个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的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的缝。

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渲染小通讯员肩上那个破洞,一步步把新媳妇的感情闸门打开,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当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要动手揭掉小通讯员身上那床被子时,新媳妇的感情终于爆发出来。作者用了一连串与新媳妇刚出场时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词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气汹汹的嚷了半句”等,然后,为她心目中的“英雄”盖上了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过这条精心设计和挑选的有着“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终完成了作者对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赞。

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但这篇小说在叙事上的特色却很少被注意到。从结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说前三分之一是写“我”眼睛里的小通讯员形象,中间三分之一还是写“我”眼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而他们俩唯一的一次单独接触则完全被虚写,读者并不知道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真实态度。直到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的篇幅里,小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的感情才汹涌澎湃地爆发。但读者读到这里并不会感到突兀,似乎只有这样表现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这种读者心理上的逻辑,却是由“我”来完成的。小说写了一个小通讯员衣服被挂破的细节,这个细节先是出现在“我”的眼睛里:“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而新媳妇对那个破口子有什么想法并没有正面表达。可是当通讯员的尸体出现时,新媳妇正是从那破口子上认出了他。这以后,“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写新媳妇缝衣服上面。这似乎是一个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讯员肩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后悔”,也就是新媳妇心里的“后悔”,表面上叙事人在写自己对小通讯员的感想,其实是暗示了新媳妇的内心世界。虽然小说没有正面写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心里感觉,但叙事人的心理活动却处处起到了借代的修辞作用。以此类推,小说前三分之一写"我"眼中的小通讯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介绍人物,而是通过"我"对小通讯员的接触方式和感想,读者可以联想到小说虚写的那个新媳妇与小通讯员初次接触的场面以及新媳妇对他的感想,有了这种借代作用,才会有新媳妇一出场时"笑个不停"的暗示。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感情交流,显得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注释:]]

1 参见《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29页。

2 参王愿坚《在革命前辈精神光辉的照耀下──谈几个短篇小说的创作经过》,原载《解放军文艺》1959年6月号,此处依据《中国当代文学丛书·王愿坚研究专集》第5~6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3 "政委-草莽英雄"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戏剧中也很普遍,较著名的有《杜鹃山》、《独立大队》等。

4 《红日》自1957年7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审定,作为"解放军文艺丛书"之一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7月初版。初版后,先后于1959、1964和1978年作了三次重大的改动,其中1964年的改动最大,1978年第四版时,基本恢复了1959年第二版的原貌。本教材依据1978年版。

5 《林海雪原》,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9月初版。

6 "五虎将"在《三国演义》里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五个角色构成,以后在古典小说里多有这样五个角色的配置,甚至考虑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在当代战争小说里,有些作家不自觉地运用了"五虎将"人物关系的模式。除了《林海雪原》外,还有如《铁道游击队》中刘洪、王强、林忠、鲁汉、小坡的"五虎将",《烈火金刚》中史更新、丁尚武、萧飞、孙定邦、孙振邦的"五虎将",等等。有关这些英雄人物性格塑造的美学规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7 引自曲波《关于〈林海雪原〉》,作为《林海雪原》附录收入书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版。

8 参阅侯金镜《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收《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9 《百合花》,初刊于《延河》1958年第3期。

10 引自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载《青春》1980年11月号。

收益还原法公式推导过程

收益法公式的推导过程 首先,要知道两个最基本的公式,即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收益还原法的一般公式,其它所有公式都是在这两个基本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 设首项为a1,公比为q , a n 为第n项,S n为前n 项之和,则: 1 1n n a a q -= 11 1n n q S a q -=? - 上述公式中的q 的含义是等比数列的公比(即q =a 2/a 1),当采用s 表示递增或递减率时公式为: 1 1(1) n n a a s -=+ 11(1)1(1)1 (1)1n n n s s S a a s s +-+-=?=?+- Sn 的推导过程如下: 1231...n n n S a a a a a -=+++++ ① 在上式两边分别乘以q ,可得 1231...n n n qS qa qa qa qa qa -=+++++ 234...n n a a a a qa =+++++ ② ①-②可得: 1111111(1)(1)n n n n n q S a qa a qa q a a q a q --=-=-=-=- 1(1) 1n n q S a q -=? - 收益还原法的一般公式 : 收益还原法一般公式的原理是把各年的资金全部折现到估价时点。 12 11212...(1)(1)(1)(1)(1) (1) n n a a a P r r r r r r =+++++++++ 当还原利率每年不变为r 时,上述公式变为: 12 2...(1)(1)(1)n n a a a P r r r = ++++++ 当还原利率每年不变为r 时,纯收益也不变为a 时,公式变为:

收益还原法过程

土地估价技术报告 第一部分总述 一、估价项目名称 二、委托估价方 三、受托估价方 四、估价目的 五、估价依据 六、估价基准日 七、估价日期 八、地价定义 九、估价结果 十、需要特殊说明的事项 十一、土地估价师签名 十二、土地估价机构

第二部分估价对象描述及地价影响因素分析 一、估价对象描述 二、地价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部分土地估价 一、估价原则 二、估价方法与估价过程 Ⅱ收益还原法 收益还原法是将待估土地未来正常年纯收益(地租),以一定的土地还原利率还原,以此估算待估土地价格的方法。收益还原法利用了经济学中的预期收益原理,土地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在未来年间具有无限产生收益的可能性,任一土地的客观合理价格,为该土地的产权人在拥有该土地的期间内从中所获得的各年纯收益的现值之和。 1、计算年房地产总收益 结合估价对象周边实际状况,本次评估估价对象所在区域写字楼市场平均租金取1.7元/平方米·天。 根据目前青岛市该区域房地产市场租赁情况,类似项目的出租空置率约为10%。 年房地产总收益=租金×365×建筑面积×(1-空置率) 2、计算年房地产总费用 (1)年管理费 指对出租的物业进行必要的管理的费用,根据青岛市商业物业出租的一般情况以及待估宗地的具体情况,取年租金的2%。 年管理费=年租金×2%

(2)年维修费 指为保证物业正常使用每年需支付的修缮费,根据项目用地的实际情况,维修费取房屋重置价的1.5%。 ①计算房屋重置单价 房屋重置价是指假设房屋在估价时点重新建造与旧有建筑物完全相同或具有同等效用的全新状态的建筑物时,所必要的建筑费、其他费用和正常的利税;本次评估采用成本法计算房屋重置单价。 A、建安工程费 根据现场勘察及委托方提供的资料,待估宗地地上建筑物共五层,参照青岛市《2012年建筑安装工程平方米造价指标》,建安工程费取1200元/平方米。 B、勘察设计费和前期工程费 根据青岛市同类建筑物在估价时点的建设工程状况,勘察设计费和前期工程费按照建安工程费的10%计取,则: 勘察设计费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10% C、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按照《青岛市各区域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费标准(2012)》,青岛市市内三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取293元/平方米。 D、宗地内基础设施建设费 该费用包括宗地内基础设施及围墙、水池、绿化等费用,根据青岛市同类项目配套情况,确定估价对象宗地内基础设施建设费取300元/平方米,由于其计算基数为土地面积,则按照建筑面积取费如下:宗地内基础设施建设费=300×土地面积÷建筑面积 E、管理费 根据青岛市同类项目的一般情况,管理费按A、B、C、D四项和的2%计算,则: 管理费=(A+B+C+D)×2% F、利息 根据同类工程建筑工期情况,计息期按1年计算,城市基础设施

收益还原法公式推导过程

收益还原法公式推导过 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收益法公式的推导过程 首先,要知道两个最基本的公式,即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收益还原法的一般公式,其它所有公式都是在这两个基本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 设首项为a 1,公比为q , a n 为第n 项,Sn 为前n 项之和,则: 上述公式中的q 的含义是等比数列的公比(即q=a 2/a 1),当采用s 表示递增或递减率时公式为: Sn 的推导过程如下: 1231...n n n S a a a a a -=+++++ ① 在上式两边分别乘以q ,可得 234...n n a a a a qa =+++++ ② ①-②可得: 收益还原法的一般公式 : 收益还原法一般公式的原理是把各年的资金全部折现到估价时点。 当还原利率每年不变为r 时,上述公式变为: 当还原利率每年不变为r 时,纯收益也不变为a 时,公式变为: 一、土地年纯收益不变,还原利率不变且大于零,土地有限使用年期下的计算公式: 以下为推导过程: 由于a 和r 每年都不变,根据收益还原法的一般公式,可知: 2...(1)(1)(1)n a a a P r r r =++++++ ① 12(1)(1)...(1)(1)(1)n n n n n a r a r a r r r --++=++++++ ② 12(1)(1)).1.(.1n n n a r r r --++++++= ③

上述公式③中的分子(红色字体部分),即为一个首项为1,公比为(1+r)的等比数列的和,把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代入到上述公式③中可得: 二、土地年纯收益不变,还原利率不变且大于零,土地无限年期下的计算公式: 土地无限年期,则n=无穷大,则上述公式中的=01(1) n r +极限值,则: 三、当t 年以前(含t 年)纯收益有变化,其值为ai ,t 年以后纯收益无变化,其值为a ,r 每年不变且大于零,有限使用年期的价格计算公式: 该公式的推导过程其实利用了收益法一般公式和每年纯收益不变的公式,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收益还原法的一般公式可得: 11[...](1) (1)(1)t i i t n i a a a r r r +==++++++∑ 1122[...][...](1)(1)(1)(1[)(1)(1...](1)(1)(1))t i i t t t n i a a a r r r a a a a a a r r r r r r +=-+++++++++=++++++++∑ ①2112[......](1)(1[...)(1)(1)(1](1)(1(1)1)))(t t t i n t i i a r a a a a a a a a r r r r r r r r =+++++++++++++=++++-+∑ ② 上述公式①中的红色字体部分,一减一加,是为了把t 年以后的纯收益不变情况补齐为从第一年开始纯收益就不变的情况,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变成了两个已知的求和公式(即公式②中的红色部分和紫色部分),这两部分即为a 和r 都不变的有限年期价格计算公式,代入上式中可得: 111[](1)(1)(1)t i i t n i a a r r r r ==+-+++∑ ① 备注:个人认为,上述倒数第二步即公式①更容易记忆。 四、当t 年以前(含t 年)纯收益有变化,其值为ai ,t 年以后纯收益无变化,其值为a ,r 每年不变且大于零,无限使用年期的价格计算公式 土地无限年期,则n =无穷大,则上述公式中的1 (1)n t r -+极限值=0,则: 五、还原率每年不变为r ,纯收益按等差数列递增或递减的计算公式:

第七章 还原反应

第七章还原反应 1 解释下列名词 Lindlar催化剂;活性中心;毒剂;抑制剂;钯黑;Raney Ni; 2 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的基本过程有哪几个?影响多相催化氢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结合反应实例说明烷氧基铝还原反应的特点、机理和应用范围? 4化学还原剂分哪几类?各类1-2个例子。 5 比较LiAlH4与NaBH4在应用范围反应条件及产物后处理方面的异同? 6 举例说明下列人名反应 Clemmensen 还原;Wolff-黄鸣龙还原;Rosenmund反应 7 举例说明用硼烷为还原剂对烯烃进行硼氢化反应时的反应方向与结构的关系? 8 完成下列反应 CH=CH-CHO O2N (i-PrO)3Al (2) (3) O LiAlH CH=CH-COCH3Hg-Zn (4) CH3COCOOEt Hg-Zn HCl (5)COONa Li/NH 3 (1)

O (CH 2)4COOH 2)4COOH H 2NNH 2/KOH (6) COOH NO 2Fe,HCl (8) NO 2 CH 3 CH 3Fe,HCl (9) C Cl O Ph (10) N N H 3C NO Zn,HOAc (11) COOH COOH LiAlH 4 (12) H 3C H 3C C O CH 3 4(13) C 6H 5COCH 3 (14) NO 2 NO 2 24(7)

C6H5COCH3 (15) 1 解释下列名词 Lindlar催化剂:将钯黑和铂黑吸附在载体上称载体钯或载体铂。如果选用硫酸钡为载体,因为硫酸钡是一种催化剂毒剂,具有抑制催化氢化反应活性的作用,这种部分中毒的催化剂称Lindlar催化剂。 活性中心: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不是均匀的,而是吸附在某些特定的部位即所谓活性中心上。活性中心是指在催化剂表面晶格上一些具有很高活性的特定部位,可为原子、离子,也可为由若干个原子有规则排列而组成的一个小区域。只有当作用物分子的结构与活性中心的结构之间有一定的几何对应关系时,才可能发生化学吸附。表现出催化剂活性。 毒剂:在催化剂的制备或氢化反应过程中,由于引入少量杂质,使催化剂的活性大大降低或完全丧失,并难以恢复到原有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催化剂中毒;如仅使其活性在某一方面受到抑制,经过适当活化处理可以再生,这种现象称为阻化。使催化剂中毒的物质称为毒剂,使催化剂阻化的物质称抑制剂。 钯黑:是一种氢化还原催化剂。钯和铂的水溶性盐类经还原而得的极细金属粉末,呈黑色,称为钯黑或铂黑。 Raney Ni:Raney 镍又称活性镍,为最常用的氢化催化剂,系具有多孔海绵状结构的金属镍微粒。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可用于炔键、烯键、硝基、氰基、羰基、芳杂环和芳稠环的氢化及碳-卤键、碳-硫键的氢解。在酸性条件下活性较低,如pH<3时则活性消失。对苯环及羧酸基的催化活性较弱,对酯及酰胺几

利息理论第三章课后答案

利息理论第三章课后答案

《金融数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 收益率 1、某现金流为:元,元,元,元,求该现金流的收益率。解:由题意得: 2、某投资者第一年末投资7000元,第二年末投资1000元,而在第一、三年末分别收回4000元和5500元,计算利率为0.09及0.1时的现金流现值,并计算该现金流的内部收益率。 解:由题意得: 当时, 当时, 令3、某项贷款1000元,每年计息4次的年名义利率为12%,若第一年后还款400元,第5年后还款800元,余下部分在第7年后还清,计算最后一次还款额。解:由题意得: 4、甲获得100000元保险金,若他用这笔保险金购买10年期期末付年金,每年可得15380元,若购买20年期期末付年金,则每年可得10720元,这两种年金基于相同的利率,计算。 3000o o =11000o =12000I =24000I =2001122()()()0O I O I v O I v -+-+-=23000100040000 v v --=41 33 v i ?= ?=23 (0)[(47) 5.5]1000V v v v =--+?0.09i =(0)75.05V =0.1i =(0)57.85V =-(0)00.8350.198 V v i =?=?=4 0.121(10.88854 i v +=+ ?=571000400800657.86 v pv p =++?=i i

解:由题意得: 5、某投资基金按 积累,,在时刻0基金中有10 万元,在时刻1基金中有11万元,一年中只有2次现金流,第一次在时刻0.25时投入15000元,第二次在时刻0.75时收回2万元,计算k 。 解:由题意得: 6、某投资业务中,直接投资的利率为8%,投资所得利息的再投资利率为4%,某人为在第10年末获得本息和1万元,采取每年末投 资相等的一笔款项,共10年,求证每年投资的款项为:。 证明: 7.某投资人每年初在银行存款1000元,共5年,存款利率为5%,存款所得利息的再投资利率为4%,证明:V (11)=1250(。V(11)=1000[5(1+0.05)+0.05(Is) 8.甲年初投资2000元,年利率为 17%,每年末收回利息,各年收回的利息按某一利率又投资出去,至第10 年末,共得投资本息和 1(1)t k t k δ= +-01t ≤≤1 01(1)1k dt t k e k +-?=+10.251(1)10.75k t k e k +-?=+1 0.751(1)10.25k t k e k +-?=+?10000(1)15000(10.75)20000(10.25)1100000.141176 k k k k +++-+=?=100.0410000210 s -104%41100.041010000 (())((108%104%210 n j n j s n s p n i Is p n i p p j s - --+=+=+? =?=-0.04110.0461s s --)5 0.04][10.0560.04] S +50.045 1000[5.250.050.0560.04] 0.04 S S -=+? +08688.010720153802010=?=i a a i i

土地估价收益还原法

土地估价收益还原法 一.收益还原法的基本原理 收益还原法是将预计的待估土地未来正常年纯收益(地租),以一定的土地还原利率将其统一还原为评估时点后累加,以此估算待估土地的客观合理价格的方法。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是其基本原理。收益还原法的基本公式如下: P=a/r[1-1/(1+r)m] 式中:P--有限年期土地收益价格; a--年土地纯收益; r--土地还原利率; m--土地使用年期。 二.运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宗地价格的程序 1.搜集与待估宗地有关的收益和费用等资料; 2.估算年总收益; 3.估算年总费用; 4.计算年纯收益; 5.确定还原利率; 6.选用适当的计算公式求得试算收益价格; 7.确定待估宗地地价。 2.3 总收益指客观总收益,即合理使用不动产过程中持续而稳定获得的正常年收入,包括租金收入、保证金和押金的利息收入等。 2.4 总费用 2.4.1 土地租赁中的总费用 土地租赁中的总费用主要包括: 1.土地使用税; 2.土地管理费; 3.土地维护费; 4.其他费用。 2.4.2 房地出租中的总费用 房地出租中的总费用主要包括: 1.经营维修费; 2.经营管理费; 3.房屋年保险费; 4.房屋出租年应交税金; 5.房屋年折旧费; 6.房资本的利息 7.其他费用。 2.4.3 经营性企业房地产中的总费用 经营性企业房地产中的总费用主要包括: 1.销售成本; 2.销售费用; 3.经营管理费; 4.销售税金; 5.财务费用;

6.经营利润。 2.4.4 生产性企业房地产中的总费用 生产性企业房地产中的总费用主要包括: 1.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费、人工费、运输费等; 2.产品销售费; 3.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4.财务费用; 5.管理费用; 6.企业利润。 2.5 求取年纯收益 1.土地租赁中的土地年纯收益求取:土地年纯收益=年租金收入―年总费用 2.房地出租中的土地年纯收益求取::: 土地年纯收益=房地产年纯收益―房屋年纯收益 房地产年纯收益=房地产出租年总收入-房地产出租年总费用 房屋年纯收益=房屋现值×建筑物还原利率 3.经营性企业房地产中的土地年纯收益求取: 房地产年纯收益=经营总收入―经营总费用 土地年纯收益=房地产年纯收益-房屋年纯收益 4.生产性企业房地产中的土地年纯收益求取: 土地年纯收益=生产总收入―生产总成本 5.自用土地或待开发土地的年纯收益求取: 自用土地或待开发土地的年纯收益可采用比较法求取,即比照类似地区或相邻地区有收益的相似土地的纯收益,经过区域因素、个别因素的比较修正,求得其土地纯收益。 2.6 还原利率的确定 2.6.1 综合还原利率、土地还原利率和建筑物还原利率的关系 还原利率分为综合还原利率、土地还原利率和建筑物还原利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应按下面公式确定: r=(r1L+r2 B)/(L+B) 式中:r--综合还原利率; r1--土地还原利率; r2--建筑物还原利率; L--土地价格; B--建筑物价格。 2.6.2 还原利率的确定方法 还原利率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不动产纯收益与价格比率法:应选择三宗以上近期发生交易的,且在交易类型上与待估不动产相似的交易实例,以交易实例的纯收益与其价格的比率的均值作为还原利率。 2.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即:还原利率=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安全利率可选用同一时期的一年期国债年利率或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风险调整值应根据估价对象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不动产市场等状况对其影响程度而确定。 3.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率综合排序插入法:将社会上各种相关类型投资,按它们的收益率与风险大小排序,然后分析判断估价对象所对应的范围,确定其还原利率。 在确定土地还原利率时,还应注意土地所有权价格的还原利率和土地使用权价格的还原利率

收益还原法

收益还原法 一、判断题A对B错 1. 实际收益是在现状下实际取得的收益,可以直接用于评估,作为评估的依据。答案:B [解答] 可以直接用于评估,作为评估的依据应当是客观收益。 2. 承租土地使用权只能按合同租金的差值及租期估价。 答案:A [解答] 利用收益还原法评估承租土地使用权价格的原理,又称差额租金还原法,是将市场租金与实际支付租金之间的差额采用一定的还原率还原求取相应的价格。 3. 收益还原法里用到的收益是指客观收益。 答案:A [解答] 客观收益是收益还原法里用到的收益。 4. 地租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分配理论是收益还原法的理论依据。 答案:A [解答] 收益还原法的理论依据是地租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分配理论。 5. 运用收益还原法公式测算地价时,未来各年的还原利率应当相等。 答案:B [解答] 运用收益还原法公式测算地价时,未来各年的还原利率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6. 综合还原率是求取土地及其上面的建筑物合为一体的价格所使用的还原率。答案:A [解答] 根据综合还原率概念:综合还原率是求取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合为一体

的价格时所使用的还原率。 7. 土地还原利率的大小与土地投资的风险成反比,即投资房地产的风险越大,其还原利率越低。 答案:B [解答] 还原率=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土地还原利率的大小与土地投资的风险成正比。 8. 采用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确定还原利率时,可以选用一年期国债利率或一年期银行定期贷款利率为安全利率。 答案:A [解答] 安全利率是指无风险的资本投资利润率,可以选用同一时期的一年期国债年利率或一年期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安全利率。 9. 收益还原法的关键是还原利率的确定。 答案:B [解答] 收益还原法估价结果的准确度,取决于土地的纯收益及还原率的准确程度,所以求取土地收益及确定还原率是收益还原法的关键。 10. 估算土地纯收益时,不仅要考虑有形收益,还要考虑各种无形收益。 答案:A [解答] 土地的收益分为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所以估价时要考虑各种无形收益。 11. 土地使用年期决定了一宗土地可以使用并从中获取收益的时间,因而是影响地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答案:B [解答] 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应当是收益和还原利率,年期对土地价格有影响,但不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

第5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一——收益还原法

第五章土地估价方法之一——收益还原法 第一节收益还原法概述 一、收益还原法的定义 收益还原法是土地估价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也是对土地、房屋、不动产或其他具备收益性质资产进行估价的基本方法。此方法用于土地估价时,把购买土地作为一种投资,地价款作为购买未来若干年土地收益而投入的资本。因此,收益还原法是在估算土地在未来每年预期纯收益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还原率,将评估对象在未来每年的纯收益折算为评估时日收益总和的一种方法。 二、收益还原法的原理 由于土地具有固定性、不增性、个别性、永续性等特性,使用者在占有某块土地时,土地不仅能提供现时的纯收益,而且还能期待在未来年间源源不断地继续取得。当将此项随时间延续而能不断取得的纯收益,以适当的还原利率折算为现在价值的总额(称为收益价值或资本价值)时,它即表现为该土地的实质价值,也是适当的客观交换价值,这就是收益还原法的原理。具体表述:假设有一宗土地,每平方米每年可产生1000元的纯收益,土地所有人对此宗土地的纯收益只要能以5%的资本年利率还原即能满意,那么该所有者的土地收益价格应该是每平方米20000元。即地价=土地年纯收益÷土地还原率。再假设此人另以20000元货币以年利率

5%存入银行,此人每年得到的利息(货币纯收益)与上述的一平方米土地的收益是等额的。因此,对该土地所有者来讲,一平方米土地与20000元货币,其资本价值相等。 上述收益还原法的表述,只是在土地纯收益每年不变,土地还原率每年不变,且在土地使用年期为无限年情况下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三个基本因素发生变化,土地收益价格的计算公式都将发生变化,这将在以后介绍的公式中反映。 三、收益与地租的关系 土地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但由于土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和土地区位的差异性,使土地使用者因使用不同的土地而获得收益。这种因使用土地而带来的土地收益,将因土地所有权的存在而转化为地租。也就是说,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土地所有权而得到的收益,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即土地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取收益的权利。因此,土地收益与地租二者在量上具有一致性,只不过由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来自土地的收益,相对于土地使用者而言,称为土地收益;而相对于土地所有者而言,称之为地租。 四、收益还原法的基本公式 (一)土地年纯收益不变 土地还原率不变且大于零,土地使用年期无限的土地价格计算公式为:

(完整版)第三章金融学利息与利率习题与解答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习题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4分) 1、利率 2、货币时间价值 3、到期收益率 4、收益资本化 5、公定利率 6、利率的期限结构 二、单项选择题(12题,每题1分) 1、在众多利率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 A.实际利率 B.浮动利率 C.日利率 D.基准利率 2、西方国家的基准利率是。 A.再贷款利率 B.再贴现利率 C.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D.国库券利率 3、我国居民储蓄利率是。 A.官定利率 B.浮动利率 C.市场利率 D.优惠利率 4、年息5 厘,是指年利率为。 A.5% B.50% C.0.5% D.0.05% 5、目前在我国,哪一个利率是市场利率。 A.居民储蓄存款利率 B.贷款利率 C.同业拆借利率 D.活期存款利率 6、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利息是。 A.劳动者创造的B.来源于地租 C.放弃货币流动性的补偿D.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 7、衡量利率最精确的指标通常是。 A.存款利率B.贷款利率C.到期收益率D.基准利率 8、名义利率适应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应。 A.同向,同步 B.同向,不同步 C.不同向,但同步 D.不同向,不同步 9、随市场供求变化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 A.固定利率B.浮动利率C.市场利率D.名义利率 10、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扩大货币供给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是。 A.利率上升 B.利率不变 C.利率下降 D.先上升后下降 11、在可贷资金理论中,若政府赤字通过发行债券弥补,赤字增加意味着。 A.利率上升 B.利率下降 C.利率不变 D.利率难以确定 12、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所决定。 A.资本供求 B.借贷资金供求 C.利润的平均水平 D .货币供求 三、判断题(12题,每题1分) 1、在通胀条件下,市场上各种利率均为名义利率。

收益还原法实例

收益还原法具体测算过程 (二)收益还原法测算过程 (简述技术过程)由于估价对象作为商铺用途,属于典型收益性物业,具有明显的收益特征,其租赁市场较活跃,有关数据较易取得和预测,故可通过租赁收入扣除由出租人负担的费用后计算其在未来使用年期内每年净收益,然后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到估价时点上,再求和,即可求得估价对象房地产价值,今次为抵押房地产估价,由于注重预期风险,且估价对象收益较持续平稳,在估价时对预期不确定的收益或升值因素较少考虑,收益法采取净收益不变的公式计算。 计算公式为:V=A/Y×[1-1/(1+Y)N] 其中:V表示待估房地产价值;A表示房地产年纯收益;Y表示报酬率;n表示剩余收益年限。 评估测算过程: 1、测算有效毛收入 (1)、测算租金价格(要进行简化) 经过对估价对象周边房地产市场调查,结合估价对象的特点, 选取了文明北路东侧商铺等三个类似成交案例为比较案例,估价计算 过程见表1、2、3。 表1、编制比较因素条件说明表

修正,区域因素及个别因素修正,列表如下: 表3、编制比较因素系数及测算过程表 估价对象单价=(105.04+105.73+108.04) ÷3=106.27(元/平方米)(2)、使用现状分析 估价对象目前由业主自己经营,商业策划较好,不存在长期租约限制问题,也未发现存在非法占用或受其它限制而影响房地产价值的情况。 (3)、有效出租面积或有效出租率说明 估价对象有效出租面积占比率较高,约占总面积的95%。

(4)、空置率与租金损失情况分析 估价对象所处地段较繁华,空置率较低,该地段地面商铺较少出现空置情况,因而平均空置率约为2%。 (5)计算年有效毛收入 年有效收入=月租金×12×建筑面积×有效出租率×年平均空置率= 2、其他收入 押金利息:利息按以押金10000元为基础计算,其利率为现行利率为年利率 5.31%为基准计算,则押金年利息为:10000×5.31%=531元,折合 3、运营费用 估价对象的正常运营所需税费用具体见下表: 4、计算年净收益

收益还原法作业题答案2012.10

2012收益还原法作业题 1、某宾馆需要估价,据调查,该宾馆共有300张床位,平均每张床位每天向客人实收50元,年平均空房率为30%,该宾馆营业平均每月花费14万元;当地同档次宾馆一般床价为每天45元,年平均空房率为20%,正常营业每月总费用平均占每月总收入的30%;该类房地产还原率为10%。试选用所给资料估计该宾馆的价格。 解:(1)计算该宾馆年总收益 =300×50×365×(1-30%)=3832500元=383.25万元 (2)计算该宾馆年总费用 =14万元/月×12月=168万元 (3)计算该宾馆年净收益 =年总收益-年总费用=383.25万元-168万元=215.25万元 (4)假定年净收益与还原利率不变,使用年限为无限年限,则该宾馆的收益价格 =年净收益/还原利率=215.25/10%=2152.5 万元 (5)计算同档次宾馆年总收益 =300×45×365×(1-20%)=3942000元=394.2万元 (6)计算同档次宾馆年总费用 =394.2×30%=118.26万元 (7)计算同档次宾馆年净收益 =年总收益-年总费用=394.2×70%=275.94万元 (8)假定年净收益与还原利率不变,使用年限为无限年限,则同档次宾馆的收益价格 =年净收益/还原利率=275.94/10%=2759.4万元 (9)该宾馆与当地同档次宾馆比较分析:床价50>45元,但空房率也高,30%>20%,特别是营运费用过高,竟占总收入的43.84%,导致净收益下降,应改善管理,降低营运支出。 (10)经过综合考虑后,估计该宾馆的价格以2450万元比较合理。 答:略 2、某商店的建筑面积为1000m 2,土地使用权年限为40年,从2000年10月1日起计。2002年10月1日某公司与该商店所有权人签订了租赁合同,租期为20年,月租金为150元/m 2,租金支付方式为每2年一次性支付,支付时间为第2年年末。市场上类似商店目前正常的月租金为200元/m 2,支付方式为每年年末一次性支付,预计类似商店正常月租金每年递增5%,一般租赁经营的运营费用率为租金收入的30%,试求该公司2006年10月1日的承担人权益价值(房地产报酬率取8%)。 解:A 1=150×12×2×1000×0.70=252万元 i 1=(1+8%)2-1=16.64% ()()万元 万元带租约期间的权益价值79.288%517.0100012150381072%64.16111%64.16252 1728=+????=?=??????+-?=A ()万元剩余年限的权益价值60.1117%811%81%511%5%879 .2881618=+???????????? ??++-?-= 承担人权益价值=1072.38+1117.60=2189.98万元 答:略 3、某商场的土地使用权年限为40年,从2004年5月31日起计。该商场共两层,每层建筑面积各为2000平方米,可出租面积占建筑面积的60%。一层于2006年5月31日租出,租期为5年,可出租面积的月租金为180元/平方米,且每年不变;二层现暂空置。附近类似商场一、二层可出租的正常月租金分别为200、120元/平方米,出租的成本及税费为租金的20%。该类房地产的资本化率为8%。试估计该商场于

收益还原法公式

收益还原法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收益还原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收益还原法的公式,掌握资本化率的含义,掌握收益还原法应用举例与分析。 教学重点:房地产纯收益的计算 教学难点:收益还原法的应用 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案例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收益法也称收益还原法、资本化法(Income Capitalization Method ),是将房地产预期未来各年的正常纯收益以适当的还原利率折现求和(资本化),求取待估房地产在一定时点、一定产权状态下价格的一种估价方法。 收益还原法是房地产价格评估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国内外房地产价格评估中应用很广,又称地租资本化法、投资法、收益资本化法。其估价思想就是房地产价格等于未来土地上可得到的纯收益折算成现在价值的总和。 采用收益还原法求算的房地产价格,被称为收益价格。 还原利率,是指用以将房地产纯收益还原成为房地产价格的比率。在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房地产价格时确定适当的还原利率,是准确计算房地产价格的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收益还原法的理论依据是房地产的预期收益原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使用某一房地产的目的是在正常情况下获得该房地产的纯收益并期望在未来若干年间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该收益。从现实生活看,这种源源不断获得的纯收益也可以被当作地租。将这种在未来所获得的纯收益以某一适当的还原利率贴现到评估时日得到一个货币总额(现值),那么,这个货币总额存入银行,也能源源不断地带来与这个纯收益等量的收入。形象一点可以表示为:某一货币额?利息率=纯收益,那么,这一货币额就是该房地产的理论价格。用公式表示为: 房地产价格=纯收益/利息率 例如,假设某公司拥有一处房产,每年可有400万的纯收益,同时该公司又有4000万现金,以10%的年利息率存入银行,每年可得利400万元的利息,则对该公司来说,理论上上述房地产价值与4000万元的货币等价,即价值4000万元。 上述收益还原法的表述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应用,当然这只是一种特殊形式,即假设情况下在房地产纯收益每年不变,房地产还原利率每年不变,而且在房地产使用年期为无限年期情况下的理想状态下的土地价格。同时,房地产还原利率也不是简单的银行利率,如果假设中的三个基本因素发生变化,房地产价格的计算公式也将发生变化,这将在下面的公式中有所反映。 第二节 收益还原法的公式 1、房地产还原利率不变且大于零,使用年期无限的价格计算公式为: P = a/r 式中:P ——房地产价格 a ——房地产纯收益 r ——房地产还原利率 2、房地产使用年期有限且其他因素不变 当a 每年不变;r 每年不变且大于零;房地产使用年期为n 年时,其计算公式如下: ??????+-=n r r a P )1(11/ 式中:P 、a 、r 同前; n ——使用房地产的年期或房地产有收益的年期。

利息理论第三章课后答案

《金融数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 收益率 1、某现金流为:元,元,元,元,求该现金流的收益率。 解:由题意得: 2、某投资者第一年末投资7000元,第二年末投资1000元,而在第 一、三年末分别收回4000元和5500元,计算利率为及时的现金流现值,并计算该现金流的内部收益率。 解:由题意得: 当时, 当时, 令 3、某项贷款1000元,每年计息4次的年名义利率为12%,若第一年后还款400元,第5年后还款800元,余下部分在第7年后还清,计算最后一次还款额。 解:由题意得: 4、甲获得100000元保险金,若他用这笔保险金购买10年期期末付年金,每年可得15380元,若购买20年期期末付年金,则每年可得10720元,这两种年金基于相同的利率,计算。 解:由题意得: 08688.010720153802010=?=i a a i i

5、某投资基金按积累,,在时刻0基金中有10万元,在时刻1基金中有11万元,一年中只有2次现金流,第一次在时刻时投入15000元,第二次在时刻时收回2万元,计算k。 解:由题意得: 6、某投资业务中,直接投资的利率为8%,投资所得利息的再投资利率为4%,某人为在第10年末获得本息和1万元,采取每年末投资相等的一笔款项,共10年,求证每年投资的款项为:。 证明: 7.某投资人每年初在银行存款1000元,共5年,存款利率为5%,存款所得利息的再投资利率为4%,证明:V(11)=1250(。 V(11)=1000[5(1++(Is) 8.甲年初投资2000元,年利率为 17%,每年末收回利息,各年收回的利息按某一利率又投资出去,至第10 年末,共得投资本息和元。乙每年末投资150元,年利率14%,共20年,每年收回的利息按甲的再投资利率投资。计算乙在第20年末的投资本息和。 9.某投资基金年初有投资2万元,年收益率为12%,3月末又投入资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氧化值,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标准电极电势,标准氢电极,甘汞电极,元素电势图等基本概念。 2、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3、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的相关计算,能运用其讨论离子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熟练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 5、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二、内容要点 本章以原电池作为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物理模型,重点讨论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以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同时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电动势联系起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有电子转移(或得失)的反应。 1、氧化值 (1)氧化值是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该荷电数是假定把每一化学键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的。在化合物分子中,氧化值是元素的电荷数或形式电荷数。 (2)氧化值的确定规则: A 在单质中,元素的氧化值为零。

B 在单原子离子中,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C 大多数化合物中,氢的氧化值为+1:只有在金属氢化物(NaOH,CaH 2 )中,氢的氧化值为—1。 D 通常,氧的氧化值为—2,但是在H 2O 2 ,NaO 2 ,BaO 2 等过氧化物中,其氧化值为— 1,在氧的氟化物中,如OF 2和O 2 F 2 中,氧的氧化值分别为+2,+1。 E 所有氟化物中,氟的氧化值为—1。 F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化合物中的氧化值为+1和+2。 G 在中性分子中,各元素氧化值的代数和为零。在多原子离子中,各元素氧化值的代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电荷数。 2.还原剂和氧化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即电子给予体。其本身被氧化,其元素氧化值升高;得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即电子接受体,其本身被还原,其元素氧化值降低。 3.电对: 氧化还原反应是由还原剂被氧化和氧化剂被还原这两个“半反应”组成。在“半反应”中同一元素高氧化值的物种被称为氧化型,低氧化值的物种被称为还原型,氧化型与还原型组成“电对”,“电对”与“半反应”是相互对应的。 4.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配平原则 ①方程式两边各种元素的原子总数必须各自相等,各物种的电荷数之代数和必须相等。 ②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得失电子数相等。

第7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第7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一、单选题 1. 下列电对中,Eθ值最小的是: A: Ag+/Ag;B: AgCl/Ag;C: AgBr/Ag;D: AgI/Ag 2. Eθ(Cu2+/Cu+)=0.158V,Eθ(Cu+/Cu)=0.522V,则反应2 Cu+Cu2+ + Cu的Kθ为: A: 6.93×10-7;B: 1.98×1012;C: 1.4×106; D: 4.8×10-13 3. 已知Eθ(Cl2/ Cl-)= +1.36V,在下列电极反应中标准电极电势为+1.36V 的电极反应是: A: Cl2+2e- = 2Cl- B: 2 Cl- - 2e- = Cl2 C: 1/2 Cl2+e- = Cl- D: 都是 4. 下列都是常见的氧化剂,其中氧化能力与溶液pH 值的大小无关的是: A: K2Cr2O7 B: PbO2 C: O2 D: FeCl3 5. 下列电极反应中,有关离子浓度减小时,电极电势增大的是: A: Sn4+ + 2e- = Sn2+B: Cl2+2e- = 2Cl-

C: Fe - 2e- = Fe2+ D: 2H+ + 2e- = H2 6. 为防止配制的SnCl2 溶液中Sn2+被完全氧化,最好的方法是: A: 加入Sn 粒B:. 加Fe 屑 C: 通入H2D: 均可 7. 反应Zn (s) + 2H+→Zn 2++ H2 (g)的平衡常数是多少? A: 2×10-33 B: 1×10-13 C: 7×10-12 D: 5×10 26 二、是非题(判断下列各项叙述是否正确,对的在括号中填“√”,错的填“×”) 1.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两个电对的电极电势相差越大,反应就进行得越快2.由于Eθ(Cu+/Cu)= +0.52V , Eθ(I2/ I-)= +0.536V , 故Cu+ 和I2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氢的电极电势是零。 4.计算在非标准状态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必须先算出非标准电动势。 5.FeCl3,KMnO4和H2O2是常见的氧化剂,当溶液中[H+]增大时,它们的氧化能力 都增加。

收益现值法--折现率的计算和选择讲义

收益现值法的参数之二----折现率的计算和选择 ftwszl 摘要:本文是在文章“收益现值法及其主要参数之一—预期收益额的选择”之后,对折现率计算和选择,进行了编辑和探讨。在实际评估业务中,折现率大小,对评估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对折现率计算与选择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一、折现率的实质 科学、准确、合理地计算和选取折现率,对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本金运动的直接目的来看,本金与收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量:依据一定量的本金投入,可以取得一定量的收益,从而产生本金收益率的社会概念、行业概念和企业概念;反之,根据预期收益,通过本金收益率的逆运算,就可以追溯相对应的本金。本金还原中,适用的本金收益率,称之为本金化率。如果企业无限期预期收益稳定,其收益现值就是年预期收益除以适用本金收益率的结果。但收益稳定只是一种抽象的假设,而且作为本金载体的企业可能是有限期运营,

从而使收益额及时间都是有差异的。为反映这些差异,就引进了折现的概念。折现实际上是以本金占有收益的事实为基础.并将这个事实对于时间的关系形象化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适用本金收益率就称之为折现率,收益折现是本金还原技术,本金化率与折现率质同名异。 折现率,亦称贴现率,是用以将技术资产的未来收益还原(或转换)为现在价值的比率。由于技术资产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人们之所以购买、使用、投资于它,正是基于其能够带来的未来收益。这种由技术资产带来的未来收益一般表现为利润总额、净利润、净现金流量等。如果将这种未来收益进行折现,所选用的折现率只能是投资于技术资产的投资报酬率(或称投资收益率)。可见,技术资产评估收益法中的折现率的实质是一种投资报酬率。而这种投资报酬率的取得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企业必须筹措一定的资本投资于技术资产,这样资本成本即成为投资报酬率的最低界限。因此,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也可用作收益现值法中的折观率。另一方面,企业在决定未来投资方向时一般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其一是将资本投资于国库券、政府公债或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很有把握地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不需冒任何风险。但大多数投资者愿意选择第二种,即冒一定的风险投资,如投资于一项高新技术,以期获得额外收益。

收益还原法练习(含答案)

第七章 收益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收益法适用的条件是房地产的( D )。 A 、收益能够量化 B 、风险能够量化 C 、收益或风险其一可以量化 D 、收益和风险均能量化 2、收益法有效年期的计算公式中的n 为( D ) A 、耐用年限 B 、使用权年限 C 、已使用年限 D 、剩余使用年限 3、采用收益还原法进行地价评估时,其中确定的总收益为( D ) A 、评估对象所产生的收益 B 、评估对象所产生且考虑了空置等损失后的收益 C 、评估对象所产生并为其产权主体所取得的收益 D 、评估对象所产生并为其产权主体所取得、考虑空置等损失后的收益 4、收益法公式()?? ????+-=n r r a V 111成立的条件是( A )。 A 、a 每年不变、有限年期、r 每年不变且不等于零 B 、a 每年不变、无限年期、r 每年不变且不等于零 C 、a 每年变化、有限年期、r 每年不变且大于零 D 、a 每年不变、有限年期、r 每年变化且大于零 5、按收益法计算,若a 每年不变,r=0,年期有限为n ,则v=( D )。 A 、()?? ????+-n r r a 111 B 、0 C 、a ×n D 、求不出 6、某宗房地产正常情况下年总收益140万元,年总费用40万元,还原利率为12%,出让时 土地使用权年限50年,现已使用了5年,则该宗房地产的现时总价为( C )万元。 A 、833.33 B 、830.45 C 、828.25 D 、827.64 7、某宗房地产的土地使用年限为40年,包括土地开发和房屋健在建造过程,至今已有8 年,预计该宗房地产正常情况下的年有效毛收入为100万元,运营费用率为40%,该类房地产的还原利率为8%,该宗房地产的收益价格为( C )万元。 A 、457.40 B 、476.98 C 、686.10 D 、715.48 8、甲房地产尚可使用年限为50年,单价为1050元/㎡,乙房地产尚可使用年限为60年, 单价为1100元/㎡,还原利率均为8%,实际上甲房地产的价格( B )乙房地产的价格。 A 、高于 B 、低于 C 、等于 D 、B 或C 9、某写字楼预计持有两年后出售,持有期的净收益每年216万元,出售时的价格为5616 万元,报酬率为8%,则该写字楼目前的收益价格为( B ) A . 4858 B . 5200 C . 2700 D . 6264 10、采用收益法测算房地产价格时,公式2 r b r a V -= 表示( B )。 A 、房地产净收益按一固定数额逐年递增 B 、房地产净收益按一固定数额逐年递减 C 、房地产净收益按一固定比率逐年递增 D 、房地产净收益按一固定比率逐年递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