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秦汉史—秦(2)

秦汉史—秦(2)

秦汉史—秦(2)
秦汉史—秦(2)

中国古代史之秦汉

【学习参考书】

一、文献资料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范晔:《后汉书》

4,司马光:《资治通鉴》

5,王夫之:《读通鉴论》

二、出土资料

1,《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2,《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三、今人著述

1,林剑鸣:《秦汉史》

2,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

4,高敏:《秦汉史探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版。

6,[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秦代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及其覆亡(秦前221——前207)

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和发展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秦始皇在政体选择上,受四种因素的影响:

1、西周分封导致列国争战不休;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2、秦国固有的文化传统;

3、韩非的法家思想;“法”、“术”、“势”有机结合,形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4、秦始皇个人的极权个性。贾谊《过秦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他最终选择了专制主义集权制政体。

1、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度。

3、郡县制度。

4、法律制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六国各自的法律,把原来秦国的法律推行于全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1

1《史记·李斯列传》第2546页。

程树德:《九朝律考》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内容包括《编年纪》、《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等有关秦律和法律文书等,这一发现使我们对于秦律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秦律大体分为律、令、程、式。律是秦律的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令是仅次于律的法律载体。一般来说,令多为新增法律条文,其中包括一部分皇帝的诏令。律令之外,还有程、式,二者是一种规则,秦简中所见《封诊式》是关于勘验、调查、审讯的法律文书。

秦律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行政法、刑事法、经济法、民法、刑事诉讼法等。秦在其法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定罪量刑的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种:

1、刑事责任年龄原则。

2、连坐原则。亦称“缘坐”、“随坐”、“从坐”。

3、从重从轻原则。

4、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原则。

5、同罪异罚原则。秦强调“法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秦律的刑罚包括死刑、肉刑、耐刑、笞刑、徒刑、流刑、赀刑、夺爵和废。秦律的死刑有“戮”、“磔”、“弃市”、“定杀”(投水中淹死)、“生埋”、“车裂”、“腰斩”、“枭首”、“坑”、“囊扑”、“凿颠”、“绞”等十余种。肉刑是残害犯人肢体、肌肤、机能的刑罚。

二、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措施

1、“使黔首自实田”

这道法令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裴姻《集解》引“徐广曰”。

2、统一钱币、度量衡、文字。

《说文解字·序》: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李斯、赵高、胡毋敬等对战国文字加以整理,用小篆字体分别书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

3、端正风俗。

“入(秦)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荀子·强国篇》

三、对匈奴、南越的战争

(一)反击匈奴与修筑长城

秦国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东至今内蒙河套鄂尔多斯地区。

赵国长城:西起高阙(今内蒙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豁口),东抵今河北宣化。

燕国长城:西起今河北张家口东北、东南至鸭绿江边。

公元前215年,蒙恬领兵30万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在榆中(今甘肃兰州东)以北,黄河以东,阴山以南地区设置34县,后置九原郡。随后,因河筑塞,修建起“万里长城”。

“北筑长城而守藩蓠,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盖天下始叛也。”《汉书·主父偃传》

《乐府诗集》卷38《相和歌词》:民歌曰: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第二节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1、营造骊山陵

始皇陵的地宫部分同样富丽堂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篙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陵在历史上同样逃脱不了被盗掘的命运。

第一次,项羽。

第二次,东汉牧童。

第三次,唐末黄巢。

清朝诗人袁枚《过始皇陵》:

生则张良椎之荆柯刀,

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

居然一抔黄土尚在临潼郊,

隆然黄土浮而高。

……

骊山之徒一火焚,

犁耙扁杆来纷纷,

珠襦玉匣取已尽,

至今空卧牛羊群。

洪迈《容斋随笔》:

汉国河山在,秦陵草木深。

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

2、修建宫殿

秦咸阳城的地势北高南低,城市最北部呈阶梯状,秦的宫殿建筑群就分布在北部阶地——“坡坂”之上。

秦统一过程中,仿六国宫殿。

前212年,在渭水南岸上林苑建新宫——阿房宫。

史称“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3、焚书(前213)坑儒(前212)

原因:

第一,秦人“重功利、轻伦理”的价值观是“秦焚书”的文化传统。

第二,韩非提出的“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文”等极端专制的文化主张是秦“焚书”的思想来源。

第三、秦的“焚书”政策归根到底是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

影响:

其一,对先秦文化典籍造成巨大摧残,人为地中断了诸子百家由分立趋向融合的发展大势。

其二,自我割断了政府的舆论喉舌,泯灭了文士阶层对秦王朝的最后一线希望,迫使他们走上武装反秦的道路。

其三,秦以火与血的形式统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开了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先河,自此,学术沦为政治的婢女。

三、大泽乡起义与秦的灭亡

原因:

1、“举措太暴”,超过了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黔首”被逼向绝路。

2、“用刑太极”,数十万百姓沦为国家的囚徒,官民关系异常紧张。

3、六国旧贵族的“亡秦”意识,以人民反抗情绪的高涨为契机,终于找到了“复国”的良机。

4、征发“闾左”服徭役,瓦解了秦的基层政权,成为武装反秦的突破口。意义:

1、推翻了暴虐无道的秦王朝,摧毁了秦的官傣体系和法律体系,俟后的“楚汉战争’’又进一步打破了六国贵族复国割据的梦想,为建立巩固的统一政权创造了条件。

2、调整了社会关系,为新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策略和统治策略上的历史教训,使社会经济获得了发展的可能。

3、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人民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的范例,在政治专断、思想文化专制的条件下,人民的生存斗争只能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由此带来的社会震荡、经济破坏则在所难免。

如何认识农民起义的意义

马克思在《马克思致约·魏德迈》2的一封书信里谈到了他的阶级学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划分的事实,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全部历史进程中最基本的社会存在,阶级之间的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3)自从人类划分为阶级,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并且是这种阶级间的对立和斗争,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4)阶级斗争的最终结局,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由这个专政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3一书中还指出:“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页。

3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页。

秦汉史期尔雅末考试答案 (2)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汉武帝之后的两千年里,历史基本的状态是()。(1.0分)0.0 分 A、 儒表道里 B、 法表儒里 C、 道表儒里 D、 儒表法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历史上,通过()的驱使才能实现大义灭亲。(1.0分)1.0 分 A、 利益 B、 惩罚 C、 金钱 D、 官位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汉代的法律系统是()。(1.0分)1.0 分 A、 法家化的 B、 道家化的 C、 儒法化的 D、 儒家化的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4所谓的“挪置罪名”是指将有罪的()可以说成无罪之人。(1.0分)1.0 分A、 官吏的恩宠 B、 官员 C、 道德的模范 D、 人民的公仆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下列人物中,不主张发展福利国家的是()。(1.0分)1.0 分 A、 王安石 B、 韩非子 C、 司马光 D、 桑弘羊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西方历史上,所谓的“重商主义”是指重视对商业的()。(1.0分)1.0 分A、 尊重 B、 管控 C、 发展 D、 投资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是秦制与封建制的主要区别。(1.0分)1.0 分 A、 经济发展模式 B、 政治制度 C、 文化模式 D、 附庸或者奴才的管理方式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8()是秦制成功的关键所在。(1.0分)1.0 分 A、 使人人平等 B、 改善人民生活 C、 提高国际地位 D、 发展经济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9从()开始,中国法律逐步儒家化。(1.0分)1.0 分 A、 春秋时代 B、 明清时代 C、 曹魏时代 D、 秦汉时代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10儒家学说认为,()是个人的身体所有者。(1.0分)1.0 分 A、 国家 B、 自然 C、 自己 D、 父母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11()不仅将首都迁至北京,而且在南京还留有模拟政府。(1.0分)1.0 分A、 明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12从()开始,尚书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机构。(1.0分)1.0 分 A、 西汉 B、 三国 C、 唐代 D、 东汉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过秦论 背诵版

过秦论背诵版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原有集,后散佚,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重点理解】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秦汉史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
《秦汉史》期末考试 新 1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78.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秦代实行中央集权后最早建立的是()。
1.0 分
?
A、
郡县制
?
B、
州县制
?
C、
省县制
?
D、
以上答案均错误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
州在()以后成了郡以上的行政单位。
1.0 分
?
A、
西汉末年
?
B、
西汉初年
?
C、
东汉末年

?
D、
东汉初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东汉的开朝皇帝刘秀起兵时的身份是()。
1.0 分
?
A、
豪强
?
B、
王嗣
?
C、
庶民
?
D、
循吏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周秦之变的主要改变是()。
1.0 分
?
A、
消灭剥削者
?
B、
消灭阶级
?
C、
消除贫富分化
?
D、

消除社会矛盾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孟子所在的时代“君”是指()。
0.0 分
?
A、
国王
?
B、
天子
?
C、
国民
?
D、
以上答案都错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B
6
法家思想最早产生于()。
1.0 分
?
A、
秦国
?
B、
齐国
?
C、
燕国
?
D、
赵国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高二年级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高二年级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超星尔雅秦汉史答案超全版

如果找答案直接使用WORD查找功能就好,只需要打入题干中几个字便可尔星泛雅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汉社会的特点是()。(1.0分)0.0 分 A、 家族群居性 B、 小家庭性 C、 非宗法性 D、 宗法性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B 2从()开始,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开始疏远。(1.0分)1.0 分 A、 孔子时代 B、 孟子、庄周时代 C、 老子时代 D、 以上答案都错误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贵族和平民的差异被()削弱了。(1.0分)1.0 分 A、 隋唐时期 B、 唐朝时期 C、 宋朝时期 D、 秦制时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与其他乱臣贼子相比,王莽篡党夺权的特点是()。(1.0分)1.0 分 A、 严重失去民心 B、 手段温和 C、 非常得民心 D、 手段残忍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汉代时期的五铢钱因为()的原因而对今天的收藏界来说卖不上价。(1.0分)0.0 分 A、 铸钱所用材质廉价 B、 工艺简单 C、 历史时间短 D、 发行数量大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A 6法家制度主张,在()面前人人平等。(1.0分)0.0 分 A、 权利

B、 皇上 C、 法律 D、 法制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C 7()是秦汉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1.0分)1.0 分 A、 关东 B、 关中 C、 关南 D、 关西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不仅将首都迁至北京,而且在南京还留有模拟政府。(1.0分)1.0 分A、 明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9明清时代的家族观念是()。(1.0分)0.0 分 A、 家族散居 B、 小家庭 C、 大家庭 D、 以上答案均错误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B 10中国历史上第二度出现大城市崛起的时间是在()以后。(1.0分)1.0 分A、 元朝时期 B、 明朝时期 C、 秦汉时期 D、 唐宋时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1汉武帝之后的两千年里,历史基本的状态是()。(1.0分)0.0 分 A、 儒表道里 B、 法表儒里 C、 道表儒里 D、 儒表法里

高二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Word版)

高二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过秦论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贾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

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翻译: 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

2016尔雅秦汉史考试答案讲解

成绩: 99.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秦代实行中央集权后最早建立的是()。
1.0
?
郡县制

A、
?
州县制
B、
?
省县制
C、
?
D、
以上答案均错误
我的答案:A
2
州在()以后成了郡以上的行政单位。
1.0
?
西汉末年

A、
?
B、
西汉初年
?
C、
东汉末年
?
D、
东汉初年

我的答案:C
3
东汉的开朝皇帝刘秀起兵时的身份是()。
1.0
?
豪强

A、
?
王嗣
B、
?
庶民
C、
?
循吏
D、
我的答案:A
4
周秦之变的主要改变是()。
1.0
?

A、
消灭剥削者
?
B、
消灭阶级
?
C、
消除贫富分化
?
D、
消除社会矛盾
我的答案:B
5

孟子所在的时代“君”是指()。
0.0
?
国王

A、
?
天子
B、
?
国民
C、
?
D、
以上答案都错误
我的答案:B
6
法家思想最早产生于()。
1.0
?
秦国

A、
?
齐国
B、
?
燕国
C、
?
赵国
D、
我的答案:B
7
秦汉社会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

高二年级语文过秦论原文与翻译

高二年级语文过论原文及翻译 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有平原,楚有春申,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燕、楚、齐、、宋、卫、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轸、召滑、楼缓、翟景、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帝王万世之业也。

2018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18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1.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 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拓展:本题考查古代商业这一长效热点,落实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变化类”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关注材料中变化后的结果。由本题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的信息可判定答案。 2.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拓展:本题以东汉画像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题目新颖,紧跟全国卷的命题思路,是江苏历史卷中的亮点。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对画像石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假如把这些石刻画像有 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拓展;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

过秦论原文和翻译(带重点词)

过(活用?)秦论 (1)秦孝公据崤函(xiáo hán)之固(活用?),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活用?)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活用?)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在这种情况下,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活用?)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z?ng)缔(dì)交,相与为一。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结交,成为一体。(3)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活用?)而重士,约从离(活用?)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纵之约,使秦的连横之策离散,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4)齐明、周最、陈轸、召(shào)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

第二章 秦汉史学

第二章 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 第一节:两汉史学形成的基本文化背景 战国末年,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强大,需要在文化方面有个有力的指导。相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成为秦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指导原则。不久,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但是秦始皇为了推行思想上的大一统,却采纳了法家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学术空前的浩劫。焚书坑儒,使史书损失最大。西汉王朝“休养生息”。武帝时,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秦王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汉初的君臣都在深刻的思索:为什么强大的秦王朝骤然灭亡?为何如此短命?新兴的汉王朝如何才能长治久安?陆贾的《楚汉春秋》汉初以无为求进取,促进恢弘的精神文化建设。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主张大一统,天人合一,以神学作政治依据,重“天意”。天人关系问题成为此时研究的重点,是当时最大的课题。文学上,“大赋”这种文学形式非常兴旺,吸取《离骚》长篇大论的形式,恢弘博大,总览一切,气势博大。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样的恢弘博大,对周边国家都有记载。《史记》受到“大赋”的影响较大,此外,哲学上也深受董仲舒的影响。 第二节: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重要的历史学家,被梁启超成为“史界太祖”。司马迁《史记》的撰成,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国史学影响巨大。 一、司马迁生平1、少年时代的家乡生活2、入仕前的壮游祖国山河。20岁以后,离家远游。这个过程对司马迁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累和他进步的历史观的形成,都有极为巨大的影响。 3、入仕及宦途经历 4、36岁立志修史:一生的转折点 5、42岁开始著史 6、48岁自请宫刑 7、刑馀著史 8、《史记》宗旨:“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和《报任安书》外,流传下来的还有《悲士不遇赋》一篇、《素王妙论》佚文四节,其他的都已经散失了,但就是《悲士不遇赋》这篇司马迁晚年的作品,也有人说是别人假借其名而伪造的。 二、《史记》的体例和内容 1、《史记》的体例分为五部分。“本纪”12篇,是编年体的大事记,是最高统治者的编年史。“世家”30篇,记载世代传家的政权人物等,分为三类:诸侯列国;汉朝的宰相、功臣,如萧何等;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人物,如陈涉、孔子等。“书”8篇,涉及礼乐制度、历法、天文、地理、重大祭祀、经济财政等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综合论述的形式,以反映社会制度的变化为主,意在明其“损益”、“改易”之迹,“承蔽通变”之状。《汉书》后改为《志》。“表”10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人表等几种形式。是以谱牒的形式,厘清错综复杂的史事。“列传”70篇,记载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为“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各种历史人物立传。有专传、合传和类传的不同形式。这五种体例,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郑樵说:“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赵翼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这五种体例都有前人的成就作为凭借。《史记》将这五种体例合为一书,自成一家,创立了纪传体。白寿彝先生认为“称《史记》为纪传体不恰当,实际是‘综合体’。”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通史的标准:①时间上:从古到今;②地域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包括全国的广大地域;③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过秦论

过秦论 课时优案2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3)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答案(1)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针对这一主旨,请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二选一) (1)上联: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 下联: (2)上联:攻守已变不思变,江山焉能自保 下联: 答案(1)斩木揭竿将百人以亡秦族陈涉不亦雄哉 (2)仁义该施未曾施,王朝如何不亡 解析本题除了注意对联的常识,即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应外,还要注意上下联表现主旨要一致。 3.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国的很多罪过以及灭亡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该措施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的策略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答: 答案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关键词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然后概括语段中心,进而提取关键词。 1.[高考源点:分析作品结构]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史,试讨论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我的答案: 答案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以史实为论据的论证,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 2.[高考源点:归纳内容要点]作者写秦朝的强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内容对突出本文的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我的答案: 答案(1)秦朝的强大,主要通过秦始皇即位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体现出来: ①对外:秦始皇继续沿袭前代国君的武力扩张政策,消灭了各国诸侯,进一步扩大版图,南取百越,北攻匈奴,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②对内: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弱民政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防民政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以防止百姓造反。 (2)这些内容写出了秦朝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表现了秦朝初期的盛极一时,反衬后来秦王朝灭亡的迅速。这中间已显出暴政的魔影,暗示了不施行仁政必然灭亡的命运,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本文大量使用对比,试找出用了哪些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我的答案: 答案有四重对比:六国与秦之对比,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作用:①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

《过秦论》(下)及译文

《过秦论》(下)及译文 【原文】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崄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崄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沛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二。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幷力攻秦矣,然困于崄岨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能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幷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名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承解诛罢,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捄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

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译文】 秦朝兼并了诸侯,山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销不封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得此机会,就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大臣们不可信用,

高考语文第16课过秦论专题2

高考语文第16课过秦论专题2 2020.03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义都正确的一组是() A.蒙故业(méng承接)膏腴之地(gāo yú肥沃) B.履至尊(lǚ实行)振长策(cè马鞭子) C.瓮牖绳枢(yǒu窗户)鞭笞天下(chí打) D.制其弊(bì疲惫)逡巡(jùn xún徘徊) 2,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zhěn)逡巡(qūn) 铦于钩戟(xiān) 膏腴之地(yú)B.猗顿(yí) 锋镝(zhé) 度长絜大(xié) 亡矢遗镞(cú)C.蒙恬(tián)孙膑(bīn) 藩篱屏障(fān)鞭笞天下(chī)D.周赧王(nán) 七庙隳(huī) 瓮(wōng)牖(yǒu)绳枢 3,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约从离衡合从缔交 B.制其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 D.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4,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甿隶(méng)万乘(shèng)锄耰棘矜(yōu qín) B.鞭笞(chī)从散约败(zòng)瓮牖绳枢(yǒu) C.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háng)度长絜大(dùjié) 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shǐ iú)逡巡(qùn)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 1、制:①终岁不制衣则寒() ②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④吞二周而亡诸侯() 3、利: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年矣()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4、固:①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因: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蒙故业,因遗策()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6、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7、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8、致:①以致天下之士()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9、及: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10、度:①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②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6,读李商隐《贾生》诗,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宣室求贤访逐臣,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6、嬴粮而景从。“景”通“影”。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固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遗策(沿袭) ②因利乘便(趁着) ③因河为池(就着) 北 ①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请进) ②延及孝文王(延续) 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 ②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 兵 ①赵奢之朋制其兵(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 ②追亡逐北(v作n,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 三、古今异义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然后”:这样以后。 四、词类活用 ㈠使动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3、约从离衡(使……离) 4、流血漂橹(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8、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 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㈡adj.→n.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㈢adj.→v.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减弱) ㈣n.→v.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2018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版(精美word版,精校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商业这一长效热点,落实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变化类”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关注材料中变化后的结果。由本题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的信息可判定答案。 2.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东汉画像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题目新颖,紧跟全国卷的命题思路,是江苏历史卷中的亮点。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对画像石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假如把这些石刻画像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4.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