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北京大学“十六字”教学方针的反思

关于北京大学“十六字”教学方针的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6399253.html,

关于北京大学“十六字”教学方针的反思

作者:卢晓东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01期

摘要:北京大学在1988年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十六字”方针,对北大和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从培养创造性人才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反思,指出:“加强基础”会培养出在既有范式中的成功者,但对既有范式的熟悉和信仰使得他们在成为创新者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加难以克服的困难,落入范式陷阱和更大的“所知障”。“淡化专业”不符合知识生长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会导致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类似人工林因而无法形成森林般的生态,创造性无法生机勃勃。“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强调了“教”的因素,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挑战,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持续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反思之后,本文提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本科教育的新形态。

关键词:北京大学;创造性人才;教学方针;基础;专业

北京大学在1988年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十六字”方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步得到校内广泛认可。在“北京大学1993年教学改革研讨

会纪要”中,“十六字”方针被明确为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方针[1]。过去20年中,“十六字”方针在北大本科教学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中国大陆高校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今天,“十六字”方针仍在各种场合被反复提及,虽然其内涵已经有所变化。目前,再次对“十六字”方针予以反思,对于我国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也许是有意义的事情。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以上的“钱学森之问”就是我们这次反思的起点。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呢?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予以清晰阐述。“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其所突破的就是旧知识、旧技术和旧学科。那么,什么是旧知识、旧技术和旧学科呢?我们需要深入知识论层面寻求答案。

一、范式陷阱及其对创造性的制约——“加强基础”的另一面

“范式”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关键概念,这一概念作为库恩科学哲学的核心,其定义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但大体而言构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