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

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

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

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

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

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

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时代、年、月写成简历

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

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

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

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鲁肃闻刘表卒

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我何渡为

以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节

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东城乌江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乌江自刎

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段。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

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

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项羽在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时,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惊—起—饮—歌—泣。

正面刻画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E、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小结: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哪些详细的情节片段?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阴陵失道)——被困东城——决意快战。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

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

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

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

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

自负。

G、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结合《鸿门宴》所学。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H、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

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近于匹夫之勇的勇武。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

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小结: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主要写东城快战的经过,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

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

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

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

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

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

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C、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小结: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动作语言场面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

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

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C、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

站死疆场的八千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

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

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D、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E、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

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本段又运用了动作、语言、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

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

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

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

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

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至今

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

沽名学霸王。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六、写作训练。

要求:1、100字左右;2、引用一句名言;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4、点评事例;5、现实;6、时间:10分钟。

A、(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

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B、(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C、(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

公开课教案《项羽之死》

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 林艳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 5 课题:项羽之死 市级公开课教案 授课 2013 年 授课 时间 授课班级 高二(2)班 11月 19日 教师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 刘熙载《艺概》云: “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 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 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 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 《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 文字难度不大, 故事性强, 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 疏通语句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 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 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 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 课文情节简单 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 “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 “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 ”和“如何运用事例 ”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立足课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全面版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 说明 《项羽之死》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本课试图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多注重“言”而忽略“文”的套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以“真情、细部、深度”为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重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项羽之死》的文字比较浅显,温州中学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章的内容大意。文章的疑难之处在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和“项羽之死有没有价值”等一直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司马迁对话,这就需要“通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分析。这种体验和分析,又需要对文本中诸多的细部进行细致的品味,需要对文本做一些有深度的解读。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而无论是除旧还是纳新,我们都需要做艰苦的努力。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1〕《项羽之死》的教学正是基于这种“除旧纳新”的教学目标而做的改革和尝试。 二、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项羽之死》。在鸿门宴中,项羽因为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之围。在垓下,英雄走到了末路。军帐外,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万千汉军重重围困。绝境中,他慷慨悲歌,作诗《垓下歌》。 (学生齐读《垓下歌》。) 师:读完了,有什么感觉? 生:悲。 师:(板书:悲)悲什么? 生:他悲哀自己曾经力能扛鼎,而今却再不能驾驭自己的宝马在战场上驰骋拼杀,再不能拥有美人了。 师:的确,这里有对今非昔比的悲叹,有对时运不济的悲愤,有对宝马和美人的悲愁,满含着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壮。在巨鹿之战中,司马迁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多媒体出示),那时,他是多么虎虎生威,而现在,英雄回天无力,托身无所。这首诗,四句话,一句一叹,情感浓烈。“可奈何”“奈若何”,反复咏叹,写尽英雄失路之悲。 (教师补充材料,多媒体出示——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中指出:“‘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垓下歌》,体味其中悲情。 (一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可奈何”“奈若何”两处运用颤音。众学生鼓掌。)师:这位同学读得太好了,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末路英雄的身边。这首诗,项羽“歌数阕”,唱一遍不足以表达感情,他反复地吟唱,我们也试着“歌数阕”,再次感受末路英雄的悲情。 (学生齐读。课堂中气氛凝重,有学生摇头叹息。) 师:这首歌是项羽主唱,美人和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位从未流过泪的西楚霸王竟“泣数行下”。而在乌江,自刎前的一刻,他的表情却是笑的。前后一泣一笑,意味深长。这里,司马迁写道:“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多媒体出示——比较“敢”与“能”:在《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

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时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 更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其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较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三个经典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解读文章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并客观评价项羽,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鉴赏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的手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以读促写,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由品读文本,把握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基础。 2.师生共同研读,探究项羽性格。 3.学生自主交流,评价主人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项羽之死。 2.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四、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并评价其失败原因。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1.探讨乌江自刎的原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导读:项羽之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卒买鱼烹食吾为若德 卒鲁肃闻刘表卒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公开课)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刚才屠洪刚演唱的一曲《霸王别姬》荡气回肠,咏叹了西楚霸王——项羽在人生末路时的悲壮心情。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刻画的最富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虽然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却把他写在了《史记》记帝王的“本纪”中,可见,司马迁是“不必成败论英雄”的。今天,我们通过《项羽之死》,来共同赏析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项羽的形象。 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清代的文艺理论家、语言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我们就来看看文中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分别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精神气血”。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场面: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请一个学生(杜涵凝)读课文,找出本段刻画项羽形象的句子。 1、正面描写: (惊—起--饮—歌—泣)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从中可见项羽的形象: 在面对失败命运时英雄气短 怜惜美人的多情之人 “霸王别姬”,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行动描写:(惊—起--饮—歌—泣)多愁善感 语言描写:霸王别姬:重情重义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动作描写: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运用比较阅读法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联系相关诗文,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诵读与探究结合 教学课时:二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MTV),以更好的表现文中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1.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结束了,一代英雄只给历史留了一个印迹就淡去了身影。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项羽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悲壮和苍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多媒体显示课题)2.司马迁与《史记》: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朗诵全文,疏通文言知识: 师生交流,归纳 1.字音: 垓()下骓()数阕()麾()下 自度()绐()刈()旗被十余创() 2.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3.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此处为设营驻守)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 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 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 4.特殊句式: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或反诘。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5.翻译: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下一百多人了。 ③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三、再读课文,明确任务: 1.整体把握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运用比较阅读法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联系相关诗文,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 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质疑问难 二、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项羽这一人物精神风貌,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汇编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编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

项羽之死(原创教案)

项羽之死 学习目标: 1、巩固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文言实词)。 2、分析项羽形象,学习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议论文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背景音乐屠洪刚《霸王别姬》 提问:这首歌的歌名?指名写歌名 霸王是?姬是?(写出姓名) 我们已经在《鸿门宴》中见过项羽,今天我们再扩展阅读:项羽之死(屏幕)这篇《鸿门宴》的续集。 屏幕:项羽之死司马迁 二、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落实文言实词: 屏幕: 1、根据解释按顺序找出相应文言词,在原文上标注序号: ⑴愤激悲叹的样子(慷慨﹑忼慨)⑵唱了几遍(歌数阕)⑶眼泪(泣) ⑷跟随(从)⑸罢了(耳)⑹欺骗(绐)⑺向东走(东) ⑻估计﹑考虑(度,duó)⑼八年(八岁)⑽亲身经历(身)⑾抵挡﹑抵敌(当)⑿攻击(击)⒀约定(期)⒁像草木随风倒下一样(披靡) ⒂瞪大眼睛(瞋目)⒃怎么样(何如)⒄土地方圆(地方) ⒅称王(王wàng) ⒆我渡江做什么呢?(我何渡为)⒇即使(纵)

﹙21﹚回头(顾) ﹙22﹚老朋友(故人)﹙23﹚成就成全你的功德(吾为汝德) ﹙24﹚难道(岂)﹙25﹚率领(将) 以下四个词见于“太史公曰”(P75相关链接一) 自夸功业(自矜功伐)以古代帝王为师(师古) 用来作证据或理由(引)错误差错(谬) 2、完成并订正课后习题二 3、思考、讨论节选部分的情节,用四字词语概括: 板书: 悲歌别姬(歌、泣——悲怆)儿女情长 垓下突围(溃围、斩将、刈旗)英雄气壮 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慷慨悲壮 “天亡我,非战之罪”————执迷不悟(谬) 《项羽之死》结构分析: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情节和细节: 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 三、评论项羽形象: “妇人之仁”失败 ⑴课后习题一: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

《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 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 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 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 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 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 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项羽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 课题:项羽之死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立足课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项羽之死公开课得奖教案

《项羽之死》执教案 一、导入 “有一种英雄,疾病、挫折甚至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 于丹所谓的英雄是谁?项羽。稍知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那么,作为败军之将的项羽何以赢得知名学者于丹的一片芳心呢?我们不妨从《项羽之死》一文中去寻找答案。(点击) 二、速读,概括场景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点击)然后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场景。好,开始。(学生朗读,思考) 文章叙写了哪三个场景?(生答,概括得非常准确)(板书: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 自刎)(点击) 三、品读“东城快战”,感受项王之霸气 作为西楚霸王,项羽最不缺少的是霸气,在本文中,项羽的霸气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主要体现在哪一情节中?(点击,东城快战) “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酣畅淋漓) 谁能够读出这种酣畅淋漓的气势?吴凌江,请你朗读一下2、3段。同学们思考,(点击)哪些语句最能体现项羽的霸气?勾画出来,品味一下。 (生读,读得真好,不愧是学霸。——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项羽的霸气?)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写出了项羽无人能挡的气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项羽堪称战神。) 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必”字可见项羽极度自信。项羽的自信不是自负,也不是狂妄,后来的结果证明项羽所言非虚。)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在如此敌我悬殊的情况下,项羽仍然不慌不忙,排兵布阵,这就是大将风度。)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遂”字可见其轻而易举。项羽在千军万马之中,取敌首级,易如反掌。)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是侧面描写,“数里”可见敌将闻风丧胆,反衬项王之神勇。)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是口服,更是心服,也侧面表现项羽之勇。) 尽管敌军围困万千重,战神项羽仍然左冲右杀,顺利完成溃围、斩将、刈旗的战略目标,为战士们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勇武秀”。东城快战,集中表现了项羽的勇。(板书:勇)同学们看这两段文字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多用短句)大量运用短句有什么好处?(节奏很快,有气势)好,我们一起齐读第三段,体会这种气势:乃分其骑以为四队,预备——四、品读“垓下被围”,品析项王之悲情 项羽的盖世豪情征服了他手下的兄弟,也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但真正打动我心的,却是他的铁血柔情。(板书:情)

项羽之死教案(1)

项羽之死教案The death of Xiang Yu

项羽之死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学习目标】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 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学习难点】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用红笔勾画出描写项羽语言、动作的句子,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语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使用说明】 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无以渡: 我何渡为: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你读出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求: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项羽的形象 3.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难点】同重点3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 一、读 检查预习 二、通 1、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人物 垓下之围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 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 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 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 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 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 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 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项羽之死——英雄完美的谢幕!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

教案课程项羽之死

教案课程项羽之死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

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