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依据及其教育启示

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依据及其教育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6519644.html,

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依据及其教育启示

作者:张萌赵笑菲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3年第23期

要想做好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需要深入了解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历程,认识其发展规律,针对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现代学科对于道德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本文拟通过介绍这些国外的先进理论,在借鉴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道德教育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对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帮助。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采用独特的视角研究儿童道德的发生和发展。在皮亚杰看来,对于道德规则的理解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指标,以此为起点可以逐步认识到儿童道德发展的本质。

为了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皮亚杰开创性地采用了对偶故事法探寻儿童的道德发展进程。所谓对偶故事是指两则暗含道德判断、内容相似,但是事件性质却截然不同的故事。比如,一个孩子因偷吃冰激凌而打碎了一只放在冰箱里的碗,而另一个孩子却因为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碎了五只碗。皮亚杰在绘声绘色地给儿童讲完故事后,让儿童回答哪一个儿童更应该受到惩罚。通过让儿童对故事的主人公做出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通过一系列诸如上例的对偶故事,皮亚杰得到了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指的是儿童的道德判断依照外在的标准,其道德判断受到客观存在的驱使;“自律”指的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自己主观的标准左右,其道德判断受到主观意志的影响。

在上述的例子中,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倾向于认为打碎五个碗的儿童更应该受到惩罚,而处于“自律”阶段的儿童则认为偷吃冰激凌的儿童更应该受到惩罚。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以行为结果作为评判依据,并不考虑动机问题。这一阶段的儿童倾向于听命于外部权威,如家长、教师及年长儿童。在他们看来,这些规则是必须要服从的,至于为什么要服从,他们却并不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认知水平的发展,到10岁左右,儿童开始逐步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这种转变是循序渐进的,并且是不可逆转的,进入到“自律”阶段后,儿童认识到规则不再是权威的意志,而是在公共关系中彼此都能认可和遵守的一种社会产物,儿童开始对规则的运用和控制感兴趣,追求一种社会性的快乐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