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居住区规划应突破小区单一模式

居住区规划应突破小区单一模式

居住区规划应突破小区单一模式
居住区规划应突破小区单一模式

居住区规划应突破小区单一模式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6581461.html,/news 2006年04月03日作者:邓卫来源:中国建设报浏览:

1414

?住宅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住宅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79~1999年,全国城镇住宅共投资29181亿元,新建住宅521亿平方米(是前29年的983倍),其中1999年住宅竣工量达5亿平方米,高居世界首位。但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凡是居住区规划几乎都采用居住小区的布置手法,政府部门在抓住宅建设工作时,也总是以小区为评优促建、大力推广的对象。即使在高等院校建筑专业的住宅教学中,小区亦成为司空见惯的经典教学模式。对此,人们似乎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少有人加以质疑。然而,居住小区真的是我们必然的惟一选择吗?

居住小区模式可以追溯到1929年美国建筑师C·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广泛采用的同时,原苏联等国提出了“城市街坊”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结构。居住小区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从原苏联引入我国的,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模式。

居住小区模式的特点

不可否认,居住小区自从引入我国以后,对住宅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居住小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妙所在。作为一种模式,居住小区自然有其特点。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其中,小区的通常人口规模在1万人左右。因此,一般小区的总建设面积可以达到20~60万平方米,其平均规模约为40万平方米左右。如此规模岂可谓之“小”

区?

为了保证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宁静的居住环境,小区的规划者都尽量做到小区相对封闭,即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将内外分隔,令小区独立于喧嚣的城市生活之外。现在,不少城市道路遇到小区,不是戛然而止,就是绕道而过,总之不能顺畅地穿越通行;或者,将高层建筑沿周边式布置在小区的外侧,内部则安排多层住宅和公共设施,身处其间宛如在井底,虽然安静,却难免有闭塞郁闷之感。

根据《规范》的要求,小区应配备一套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建用地比重应为18~27%,仅次于住宅用地比重(55~65%)。这些配套公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它八类,这些设施几乎涵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区等于是城市的缩微版,居民可以足不出区就解决其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需求。

小区居住模式的缺陷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到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也可称之为“文脉”)反映在旧城里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街巷空间,其中有代表性的即为历史文化地段。它们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历史断面,而是像某种生命体,虽然缓慢,但却在生生不息地演化更替、推陈出

新。从古到今,这种自然更新是小规模、连续性、渐进式、分散型和局部地进行着的。只有这样,城市的文脉才不会在声势浩大、疾风骤雨似的外力冲击下断送。然而,居住小区所具有的规模性恰恰与之矛盾。动辄十几乃至几十公顷的开发规模,如期落成的时间限制,以房地产商为主导的开发机制,使都市旧城改造中文化传承、古迹保护、社区特征等社会目标付诸东流。这并不是说,旧城改造中出现的胡拆乱改、一推二平的错误倾向都要归咎于小区模式。但毋庸讳言,将小区模式应用于旧城改造中,的确从技术上违反了“小规模、连续性、渐进式、分散型和局部的”基本范式,为那种“大规模、突发性、跳跃式、集中型和整体地”开发行为开了方便之门。于是乎,在一个个小区拔地而起的同时,旧城中的古建、古树、古迹和古风古韵也随之灰飞烟灭。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每时每刻都与外界进行着物质的、信息的、资金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发生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发生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之间。因此,客观上要求物畅其流、人畅其道。试想,如果城市中的所有居住空间都按照小区模式去布置,那么由于每个小区均追求其自身的独立和封闭,对外界环境采取一种排斥、隔离的态度,势必划地为牢、以邻为壑,人为地割裂了城市系统的完整,与现代城市空间开放性的要求格格不入,尤其给城市交通的组织造成很大困难。

小区的封闭性不仅表现在道路系统上,还体现在物业管理和居民心态上。今天,许多开发商都把承诺小区的物业实行封闭式管理作为广告促销的一大卖点,政府部门也把小区是否封闭作为评价管理优劣的重要方面。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呼吁“拆墙透绿”、空间开放;一方面却鼓励围合成风、壁垒森严。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千差万别,各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居住形式与风格。例如北京的四合院、重庆的吊脚楼、上海的石库门、广州的街坊式风雨廊……它们是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风俗习惯综合协调的产物。如果地无分南北、城无分新旧,都惟小区以蔽之,势必单调生硬、缺乏地方特色。并且,由政府部门介入住宅建设的技术领域,以行政主导的方式推行某一种住区模式,不利于在城市规划中百花齐放、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

配套设施应该分类对待

《规范》要求每个小区都配备完整的生活服务设施,并且这些设施都须在小区完工时一并无偿地提供给各有关部门接收和使用。其实,对于这项规定应该针对不同类别的设施建设,区别对待。

首先,小区配套公建的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社会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没有特定的受益者,而是面向小区全体居民。例如文化活动站、公共厕所、为小区居民服务的各类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用房等。二是社会事业性质,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有特定的受益者。例如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等。三是商业、服务业性质,以营利为目的,通过自主经营活动既方便群众、又获取收益。例如商店、饭馆、菜场、门诊所、储蓄所、邮政所、收费停车场等。

这三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配套公建,理应有不同的建设与提供方式。第一类公建属公共品,应计入公共成本由全体居民分摊,并与小区同步建设和使用;第二类公建属社会基础设施,应由使用者和城市政府分摊费用,并根据区域内已有相同资源的容量决定是否在本小区新建;第三类公建属经济实体,应由经营者承担成本,并由市场调节其供给,而无需由小区居民为此付费。

其次,小区中的许多配套公建、尤其是那些商业服务设施本属于市场供给的范畴,并在市场竞争中决定其存亡兴衰。而在每个小区都强制性地配套,对于城市而言属于重复建设,容易造成低水平建设、低效率利用,结果在很多小区不得不改作它途。例如,北京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小学的过剩,可是新建小区还在继续配建小学;有的小区紧邻大型超市,也还得配建商场,实属社会资源的浪费。

促进居住区规划的多元化

继续丰富和完善小区模式实践证明,小区作为一种较成熟的居住方式,有其明显的长处值得借鉴,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不应轻言放弃。它本身有些缺陷并非不可克服,只要认真研究、大胆探索,便可以推陈出新,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在小区建设中,要提倡创新,促进居住区规划的多元化。创新是规划设计的活力之源。当务之急,是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解放思想、打破禁锢,从“小区是居住区规划的最佳模式和当然选择”的迷信中走出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富有地域特色、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符合群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的住区新模式。例如: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小城市,邻里单元可能是恰当的形式;在经商气氛浓郁的南方城市,街坊式可能是合理的选择;在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形成的空间格局和肌理应得到尊重和延续,则小型化、以保护为基础、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的改造方案显然是适宜的;在特大城市的边缘地带,集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居住区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总之,没有哪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品。和其它艺术一样,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勇于创新是百花齐放的前提。(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新版居住区规划要点

第一章 1、居住区: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 3、居住区有以下特点:①规模大;②配套设施完备;③环境优雅;④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4、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河流)所围合,并与居民人口规模1~1.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 (1)以城市道路(城市支路或称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依据。 6、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7、居住组团有以下特点: ①规模小; ②配套设施少; ③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8、居住区一般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9、住宅用地 指住宅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以及住宅四周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住宅入口的宅间路、宅旁绿地和住宅底层的私家院落。 10、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指居住区内主要为该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为其所使用的场地。 11、道路交通设施与停车用地指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与停(回)车场用地。 12、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 13、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内容包括: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第二章 1、1929年美国建筑师C. A.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 (Neighborhood Unit)理论。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讲义(给学生)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讲义(给学生)

居住区规划设计 一. 基本概念 (一)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和内容 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 ●居住区: (1) 泛指不同规模的人类居住生活聚居地; (2) 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所围合的,配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30000~50000人的生活聚居地,按平均每户3.5人计算约8577户~14280户。 ●居住小区: 一般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所围合的,配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7000~15000人的生活聚居地,按平均每户3.5人计算约2000户~4280户。 ●居住组团: 一般指被居住小区级道路分隔的,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1000~3000人的生活聚居地,约280户~850户。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二级结构居住区:

(2)居住区-居住组团的二级结构居住区: (3)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三级结构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设计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居住生活环境。 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确定改建、拆迁范围。 (2) 确定居住区规模,即确定居住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依据人口数量确定用地大小,如新建厂矿的居住区; ——依据用地大小确定合理居住人口数量,如发展中的城市的新居住区开发或

旧城改造。 (3) 拟定住宅类型、层数、数量和布置方式。 (4)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一定数量的允许建造的生产性建筑) 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包括其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5) 拟定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和布置方式。 (6) 拟定公共绿地和体育、休息、游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 拟定有关公共配套设施的供给数量、方式、等级和管网布置方案等。 公共配套设施是指:给排水、电气、通讯、煤气、环卫、集中供热等。 (8)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并进行造价估算。 3. 规划设计的工作阶段 规划设计按其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不同,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阶段。 ●总体规划:一般是指城市总体规划,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城市的各项建设布局、环境面貌、对外交通联系等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目的是使居住、工作(生产)、游憩、交通等四大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 总体规划一般是对城市而言,但对于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地块,如大学,大型生产、研究基地,开发区等,也有总体规划设计阶段。 ●分区规划:大中型城市规划、大型厂矿区规划设计中,当总体规划确定之后,还需分区作较为细致的分区规划,即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对城市用地、人口分布、城市基础设施配置做出规划安排。 中小型用地范围的总体规划后可不再做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常用制图比例为1/5000~1/100000,其说明的详尽程度应达到能作为详细规划和工程规划的设计依据的要求。 ●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近期建设范围内的房屋工程、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进行具体的布置,确定各项建设用地的范围,提供控制坐标和标高。详细规划的深度应达到作为各项工程编制初步设计的依据的要求。 详细规划分控制性规划和建设性规划,常用制图比例为1/500~1/2000。 ●工程规划:即对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是与详细规划同时进行的,一般是有多种专业协调配合完成。工程规划同样是各项建设工程编制初步设计的依据。 居住区规划属于详细规划范畴。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16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1993-07-16发布 1994-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 总则 【条文说明】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局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五、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长和残疾人占有一定比重,是我国在相当时期内的现实状况。老年人的活动范围随年龄增大逐年缩小,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残疾人的活动范围不如健康的人,是生理缺陷所致。因而,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活动、社交的场所,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能欢度晚年,使残疾人能与正常人一样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生活保障,应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 六、住宅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也易因此而造成住宅形体整齐划一、平淡单调。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标准化与施工机械化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规划用地特点,对建筑单体的选型、体量、色调等提出要求,并通过不同的布局手法、群体空间设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 调研报告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调 研报告

指导老师:黎昌伦,周坚,杨跃华 调研时间:2016年11月5-6日。 调研方式:主要为实地考察、局部网上查询、资料收集本次方案为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 调研地点:保利溪湖,美的国宾府,溪山御景,山水黔城 调研目的:通过对居住区内部的调研,了解其总平规划图,布局结构,景观绿化分布,功能分析,交通组织。同时收集户型图,评价其优劣点。为即将的设计奠定知识储备。 调研知准备:①要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要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住宅布置上要满足当地日照、通风,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不受污染等要求;要为不同年龄的居民提供休息、活动的场地;要考虑防火、防震、防空、防盗等安全上的要求。 ②设置一套齐全、方便的生活服务设施。一些大型文化、商业服务设施一般采取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中心;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早点等服务网点要分散布置;占地较大的中小学、锅炉房等布置在居住区内的独立地段。

保利溪湖位于花溪区南部新城区,紧邻明珠大道。项目环抱洛平水库,包含别墅、洋房、高层、商业的居住区。低层住宅和电梯洋房高端产品临水库而建,项目塑造小高层洋房产品,形成丰富的内部及外部空间层次轮廓。沿明珠大道布置的高层产品,使其景观视野良好。让建筑融入环境,以显山露水作为景观设计的理念,更能显示建筑与环境共生。在总体设计中,由于该项目地处坡地丘陵,所以建筑及步道依山就势,形成安逸且层次丰富的园内景观系统。由南至北的景观主轴线,形成显山露水的视觉感受。

居住区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书 题目昭通市昭阳新区碧清阁林小区规划设计 姓名___ 王开鹏_____________ 学号7 院系城市学院___________ 专业城市规划___________ 指导教师潘汝职称讲师 二0一四年六月十五日

论文(设计)题目昭通市昭阳新区碧清阁林 小区规划设计 学科分类 (二级) 二级 题目来源(a.教师拟题;b.学生自拟;c.教师科研课题;d.其他) b 本选题的根据:1)说明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本选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1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 本项目为昭通市昭阳区新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其目的有一下五点。第一,以昭通市昭阳区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设计规范为依据,采用生态化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建设一个以科学生态、健康、自然的以“空中花园”“屋顶森林”“屋顶游园”的住宅居住环境, 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导致城镇居民生活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区的建设力度也随之加大,因此结合当地的人文气息,地域特性,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及经济城市飞跃发展的节奏,建设以生活,居住,生态,景观为主的多维空间。第三,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第四,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第五,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有限空间,以点、线、面的设计组合,体现住宅布局既统一又不失活跃,绿色景观环境具有节奏和韵律感,及水域循环涌动,立于稳定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 研究的意义 本项目为昭阳区新城区居住小区规划,这对于昭阳区新城区规划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着重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共存的思想,力求创造一种生态平衡、和谐融洽的生活氛围。良好的居住区环境不仅有利于居住区环境的美化,更能提高居民生活情趣,目前有关居住区环境问题的研究很多,但是缺乏系统性,因此针对新时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居住区环境建设建立在生态性原则的基础上,有利于居住区自我维持、自我更新能力的全面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率,从而创造一个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的生态型住区环境。目前,就昭阳区老城区已建的诸多居住小区千篇一律的追求和看重户型、面积、采光及地理位置。从而很大程度上忽视居住区的空间环境,景观环境的营造和设计。因此,其意义有,一是,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本着能满足于现代和未来人类及城市发展对城市居住空间所需求的实质性和向往性及土地资源的有限去综合考虑,针对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而言, 只有自始至终贯彻生态的原则, 运用科学适宜的生态化的设计手法, 才能创造出适应未来的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真正实现生态住区。二是,本项目的实施不仅符合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发展走向,还在相应的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千篇一律。三是,可以对已建或未建的居住小区有或多或少的正面指引。同时使得居住于此的人们能够在居住区就能享受和亲近于自然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碧水蓝天。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要求: 1.从城市总体布局着眼,统筹处理本区同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对规划设计地段的外部环境有合理认识,认真收集和分析现状基础资料的相关背景资料,分析规划基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调查分析报告或现状分析图。 2.了解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的行为规律,根据心理学及行为学的基础理论,组织设计好居住小区的各项功能及组团空间。确定小区人口规模和规划结构、用地分配,适当考虑小区用地近、远期开发的顺序性,妥善安排好小区各项功能要素,体现合理的功能系统、适宜的服务设施配套以及和谐的居住环境,突出规划设计主题。 3.分析并提出居住小区内部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布局道路交通系统,选择安全、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有利于居住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确定停车场合理规模、布局和布置类型。 4.选择或设计适宜的住宅类型,设计适宜的住宅组群。住宅设计要求应具有合理的功能,良好的朝向、适宜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等。住宅组群布局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空间环境的创造等因素,考虑住宅节能,营造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空间。 5.分析并确定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内容、规模和布置方式。公共建筑的配套应结合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特征,结合原有公建设施

并考虑其今后的发展,方便经营、使用和社区服务。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小品之间以及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6.规划小区绿地、景观系统,进行环境小品设计,创造适用、方便、安全、舒适且具有多样化的居住环境。公共绿地及其它休闲活动地的布置,包括居住小区的中心绿地和住宅组群中的绿化用地,以及相应的环境设计。 7.充分考虑小区所在城市性质、气候、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地方特点及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规划方案在满足相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创新。 8.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二)、设计内容 (一)基地分析与规划要求 1.熟悉规划任务,明确设计重点、要点。 2. 学习基地分析的方法与内容,了解规划地段的环境特点,基础设施配备情况;分析小区用地与周围地区的关系,交通联系及基地现状的处理;评价现状建筑质量与环境状况,并提出其文字或图式的结论; 3.参观调研已建成居住区,搜集、查阅参考文献。通过集体讨论分析,训练书面与口头表达与评述能力以及提高资料利用的能力。 (二)住宅选型与公建项目选择与设计 1.根据居住区建设用地规模及有关定额标准确定居住区(小区)的人口规模、各项用地规模、建筑面积和各项指标。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讲义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讲义 绪论 1新城市主义10大原则: 1)适宜步行性2)连接性3)混合实用性和多样性4)混合居住5)有品质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 6)传统的邻里结构7)增加密度8)精明交通9)可持续性10)生活质量 居住区的规划编制 1居住区规划编制程序分为五个阶段:1)项目准备2)现场踏勘与资料搜集 3)方案阶段4)成果编制5)上报审批 2居住区规划编制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3居住区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1)项目准备: 1)熟悉规划任务书或标书,了解项目背景情况(项目定性) 2)生态、康居、文化、定位以及规划目的等 3)验收和了解项目所具备条件(一是确定基础资料是否完备和适用,二是看是否有超出常规要求) 4)根据项目类型、项目规模、难易等因素编制出项目工作计划和技术工作方案(包括规划步骤、策略、进度安排以及阶段目标等内容) 5)确定团队构成,强调与委托方沟通协作 (2)现场踏勘与资料搜集: 1)实地考察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现状及其周边环境状况,调查用地内地质、防洪防灾、防震以及交通等状况,尤其是重点搜集整理规划区域内文保单位、古树名木以及特殊用地的状况 2)对规划项目以上层次的规划等相关内容需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以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背景性认识(区位、文脉、风俗、生活习惯、传统空间形态、城市历史、人口以及建筑物现状等) 3)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搜集和了解规划用地相关资料以及使用者的意愿 4)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掌握资料要核实,不足的信息要弥补,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和合理的规划目标 方案设计:居住区规划方案设计阶段一般经过构思、协调、修改、反馈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建筑造型,总体的平面布置以及技术经济指标,通常需要两次及以上的反复调整,这个阶段的关键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方案初设:合理、科学、按规范 ●方案研讨: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团队成员、建设单位和规划管理部门对各个初步方案进行集体讨论或专家 评议,总结各方案利弊,缩小选择范围与可能性,并就一些规范原则问题作深入探讨和交流沟通 ●方案修改及完善 ●意见反馈 (3)成果编制: 1)原则上已经其建设为重点,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成果编制内容和深度一般按照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要求 2)规划成果一般包括两部分:规划文件和规划图纸。就居住区规划而言,其成果就是规划说明书和图纸(主要图纸:区位图、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竖向规划图、绿地规划图、工程管线网规划图以及效果图若干) 3)对规划有重要影响的问题要有委托方提供的文字资料作为依据附在成果文件中,分清责任 4居住区规划编制的技术关键: 1)明确正确的规划指导思想 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遵守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建设部颁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建设部颁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PDF转换可能丢失图片或格式,建议阅读原文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6581461.html,/html/615/s_615163_61.htm 新建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将“有则可依”。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新近发布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为新建住宅小区创造舒适、安全、健康、平衡的生态型景观环境。有《导则》指南,我们的家园将更美。 设计应坚持五大原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提出,居住区设计应坚持五大原则:一是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二是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三是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五是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绿化应注意三大标准 该《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提出,对居住区绿化进行分类指导。在宅旁绿化方面,《导则》提出宅旁绿地贴近居民,特别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宅旁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如在华北地区,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致影响通风和采光)。在近窗不宜种高大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高大阔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宅旁绿地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地,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荫影区宜种植耐荫植物。隔离绿化中,居住区道路两侧应栽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尘土、噪音及有害气体,有利于沿街住宅室内保持安静和卫生。 行道树应尽量选择枝冠水平伸展的乔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公共建筑与住宅之间应设置隔离绿地,多用乔木和灌木构成浓密的绿色屏障,以保持居住区的安静,居住区内的垃圾站、锅炉房、变电站、变电箱等欠美观地区可用灌木或乔木加以隐蔽。 屋顶绿化方面。建筑屋顶自然环境与地面有所不同,日照、温度、风力和空气成分等随建筑物高度而变化。屋顶绿地分为坡屋面和平屋面绿化两种,应根据上述生态条件种植耐旱、耐移栽、生命力强、抗风力强、外形较低矮的植物。坡屋面多选择贴伏状藤本或攀缘植物。平屋顶以种植观赏性较强的花木为主,并适当配置水池、花架等小品,形成周边式和庭园式绿化。屋顶绿化数量和建筑小品放置位置,需经过荷载计算确定。 公共绿地率不能低于%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提出,新建居住区公共绿地率应大于等于%。《导则》明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

第十八章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居住区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艺术、地理、环境、心理、行为等各个领域。因此规划师和建筑师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进行艰苦的创作,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一、历史的回顾 人类自出现聚居以来,不断地探索着有利于当时当地生产与生活的居住形式。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居住区”的规模和布局。 早期,农民依附于周围所耕种的土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交通手段决定了村落的布点比较分散,村落的规模不可能太大。手工业生产和个体劳动经济的崛起出现了沿交通道建房,前店(铺面)后厂(作坊)的布局形式。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入,城镇规模逐渐扩大,产生了街坊—成街和成坊相结合的形式。这时期的城镇可以说是一个扩大了的居住区,在那里综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居住等多项功能。内向庭院式的居住方式代表着当时封闭的社会形态。 只是由于大工业生产的集中,才有了分区的要求。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物、噪声等干扰迫使居住区从工业区中分离出去。而商业、金融、贸易、行政管理等又有了各自的活动范围。 可是城市化运动带来了人口密集、住房拥挤、环境恶化、交通阻塞等弊病,迫使许多社会学家和城市学家寻找对策。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莱(Clarence A.Perry)根据霍华德(EbenezerHoward)“田园城市”(《The Garden Cities》)的设想,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的理论。他在给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的报告中阐述了邻里单位的6条基本原则: (1)城市主要干道和过境交通不得穿越邻里,而应是邻里的边界。

居住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XX市北大花园住宅小区位于XX市新区,北临东风东路,西临纵贯七路,总用地面积约3.62公顷。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 二、规划依据 1、XX省北大花园住宅小区总体设计招标文件; 2、XX省北大花园住宅小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2001年版); 6、《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2003年版); 7、《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48-88; 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25-2005; 9、《XX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DBJ41/062—2005; 10、其它有关规范、规程。三、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建立“城市—社区—小区—院落—住栋—家庭”的尺度序列,把最小的生活单元—“家庭”融入城市范畴。站在城市的高度看待社区建设,创造与城市完美和谐的居住环境,使社区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并为城市所接纳。 2、在小区这一尺度级上始终贯彻“道路—绿化—公建”作为社区建设三大要素的观点,为住宅建设先行开道,细致入微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机盎然的社区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突出环境设计的宗旨,以“绿化中的建筑”和“建筑中的绿化”两种手法营造小区中心,形成集中景区与庭院绿地,有效利用土地,突出小区的整体特色。 4. 居住区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居住需求,因此在环境设计上要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充分提供生活、居住、娱乐、等功能和服务设施,从而体现对人的细致关怀。 5、规划与单体设计相结合,创造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生活方便、利于管理、环境优美,具有时代精神的住宅小区。

城市详细规划案例

城市规划专业“4+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证材料之14 详细规划案例选编 (国内外案例)

【教学目标与要求】 概念及基本原理 【掌握】运用居住区规划理论进行规划设计方案评析。 【理解】国内外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实例一南昌保集半岛 保集半岛规划设计由加拿大KFS国际建筑事务所完成。保集半岛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市区南侧、南昌县西部的象湖新城内,总用地面积53hm2。规划采用人车交通分行道路系统,设置了步行路与车行路两套独立的路网系统。车行路分级明确,围绕住宅群落布置,并以枝状尽端路形式伸入到各住户入口。步行路贯穿于居住区内部,将体育运动岛、老人儿童活动岛、生态植物岛等一系列主题岛屿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长约500m、宽40~90m、总面积达2万m2的中心景区。 规划设计注重人与水的亲近性,小区傍水而建,住户下楼即可以沿着溪流缓缓散步,溪流、喷泉、叠水交相辉映,为居民创造了静谧的家居生活气氛。 一期南部情景洋房组团的下沉式庭院不但丰富了空间尺度的变化,而且将地下空间的雨水集中收集后引入绿地的人工湖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图 13.1 南昌保集半岛 资料来源:胡延利.风景区景观设计宝典(下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实例二天津华苑居华里小区 天津市华苑居住区荣获“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全国城市住宅试点小区金牌奖”,位于天津市的西南部,占地13.12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59300平方米;平均住宅层数5.6层,容积率为1.21,绿化率为38.2%。小区道路规划成曲线形,以限定机动车的速度,减少机动车对居民的心理压力。主干道入口处两侧均规划了一条10米宽的林荫带作为人行道,做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 针对天津地区的天气气候特点和用户要求,住宅布局力争良好的朝向,做到95%以上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整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知识点整理 方法:细心观察生活,随手翻规范,再就是有空看看电视剧 一、前言—居住 1)、城市:城,防卫;市,交易。 2)、城市规划:古代的城市规划坊、里、瓦、肆……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开端: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3)、城市规划纲要 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次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 4)、居住:a、居住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雅典宪章》中城市的四大功能工作、游憩、交通、居住 b、居住形式在城市中的存在 c、居住用地占城市用地:20%—32% 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沿革)——对应课本P492—P494 A、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克拉伦斯?佩里提出,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 提出了现代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为5000人左右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应用:新泽西州的雷邦德和英国哈罗新城 B、扩大街坊:20世纪50年代,苏联 在空间布置上比邻里单位更强调轴线构图和周边布置,扩大街坊比邻里单位更活泼。 C、居住综合体:是指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是建筑组合体 应用:1940年代末1950年初,法国,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素混凝土) 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是十分有利的 D、居住小区:以城市道路或是自然界限(如河流等)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作为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应用:对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其后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还有“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和新城市主义模式(了解) 常识:人的步行速度,4km/h;人骑自行车的速度:12—15km/h;人步行的心理承受力:10—15min 三、现行居住区规范 A、1)居住区按照居住户数或是人口规模分类 居居住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 住居住小区:10000—15000人,3000—5000户 区居住组团:1000—3000人,300—1000户 2)住区、社区和邻里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标准

附件1 xxxx学院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标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xxxx学院各相关专业。 学时范围: 64 学时。 2.制定本标准的依据 教育部教高[2000]2号:《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学院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各相关工种》。 3. 课程性质与作用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与《住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相结合,形成建筑设计技术职业岗位重要支撑课程之一。本课程是学生在掌握建筑师助理岗位相关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以住区为平台,通过居住小区详细规划相关内容的学习体验和实践,初步掌握现代城市规划设训基本理念和设汁方法,关注住区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关联,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现代居住文化”等观念掌握住区内用地结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住宅单体、空间环境设计方面的设计方法,掌握竖向设计、场地设计的一般规律以及相关的城市规划法规,达到具备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能力。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5.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大尺度规划逻辑思维和规划设计方法,我们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对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训教学进行整合。(1)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课本章节知识与设计公司的实际内容结合,以建筑设计公司设计文本为范本进行模仿学习边学边练,达到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2)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合一。我们将教学实践环节内容与建筑实训基地参观学习结合,以真实的场景进行教学,使学生身灵其境。 课程设置依据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专科教育专业定位。 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阶段以及每个阶段该完成的设计任务,并通过系统学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四类用地、以及对建成场地的分析,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践操作方法,为居住建筑设计技术和建筑设计原理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打下牢固基础。 课程定位: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建筑设计专业的职业核心课,是做建筑设计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也只能选择那些最有利于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和最为重要的内容。 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淘汰掉目前已不大量运用的表现手法,多快好省的学习到最易上手的设计方法以及草图表达方式。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任务书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适用年级:2015建筑学(4年级)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基本理念和设计特点。 2.学习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3.掌握现代住区规划设计方法,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现代居住文化” 等观念。 4.了解住区规划设计有关规范、指标,初步掌握住区内用地结构、功能布局、流线组 织、建筑单体、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设计方法。 5.了解外部空间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室外空间形态塑造。 二.项目概况及规划要求: 1.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七星村,美林湖中心社区范围内,东临广清高速,距高速出入口4公里,距嘉福工业园4公里,距广清合作园9公里,距长隆国际森林旅游度假区10公里。 规划用地位于清远市清城区南部,属石角镇管辖,用地北侧有省道253经过,用地中部有规划太石路穿过,规划中用地面积约49.83公顷。现状为农林用地、水域。用地北边为新联村、新民小学,西边为美林湖,南边为碧桂园,东边为500KV高压走廊。 项目用地主要作为居住功能,配置相应的商业、文化、教育、运动、休闲、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并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布置区内道路系统与绿化系统。 2.规划要求: 根据所给任务书的技术经济指标,通过调研、资料收集、分析、提出对本基地的分析与思考;重视不同层面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考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现实的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最终完成住区规划方案设计。 三.设计内容规划建筑设计指标: 1、住宅类型及户型配比自定

2、公建配套指标(详见附表) 公共服务设施按三级配套标准进行,即片区级及以上,中心社区级,社区级。 1)片区级及以上配套设施包括:1处客运站、1处垃圾中转站、1个加油站等; 2)中心社区级配套设施包括:1所36班初中、1处社区服务中心、1处综合肉菜市场等; 3)社区级配套设施包括:1所36班小学、2所18幼儿园、2处卫生站、2处文化室、3处垃圾收集点、2处公厕等。 4)停车:住宅1.5车位/户(可建地下停车位) (注:客运站和中小学不算在总用地范围内,可不做设计) 3、技术经济指标 1)容积率:居住用地≤2.75,商业用地≤3.0,中小学用地≤1.0 2)建筑密度≤40% 3)绿地率>30% 4)规划路红线宽度及建筑退缩要求:建筑物退缩7≤W<15米宽规划路边线不少于3米,退缩15≤W<24米宽规划路边线不少于5米,退缩24≤W<36米宽 规划路边线不少于10米,退缩36≤W≤60米宽以上规划路边线不少于13米。 (道路红线参考宽度W(m)) 5)建筑间距要求:建筑物南北主要朝向间距不少于1H(H为建筑物室外地坪以上总高度),其他间距应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要求。 6)建筑高度要求,高度≤100米。 四.设计内容及过程: 1、调研及构思阶段(2周) 7)实地勘察基地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 8)自选楼盘参观,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 9)对本课题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0)设计方向及初步的设计理念意向 2、概念性草图阶段(2周) 11)开发理念(设计主题、观点) 12)技术经济指标(可行性) 13)总平面构思

居住区规划原理试题

居住区规划原理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 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3.容积率 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4.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 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 6.配建设施 与人口规模相或与住宅规模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56分) 1.居住区的用地分类有哪些?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 答:居住区的用地四类: (1)住宅用地(R01)。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室前小路等)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3)道路用地(R03)。是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用地,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4)公共绿地(R04)。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 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1)住宅用地的划分一般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于住宅用地。(2)住宅用地与公共绿地相邻,如果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线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高度的1/2计算,在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米计算。(3)住宅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的,以公共服务设施为界。 2.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答:居住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可分为三种: (1)人车交通分流的道路系统,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交叉处设立交。 特点:保持居住区内安全和安静,保证社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居住区内大量私人汽车交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内汽车和行人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常设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周围,且以枝状或环状尽端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团内,在尽端路的尽端处设有机动车停车场或回车场。步行道常贯穿于居民区或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起居宅、卧室联系起来。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 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

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