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孔的开闭影响保卫细胞吸水和失水

气孔的开闭影响保卫细胞吸水和失水

气孔的开闭影响保卫细胞吸水和失水
气孔的开闭影响保卫细胞吸水和失水

气孔的开闭影响保卫细胞吸水和失水蚕豆叶片是观察气孔的优良材料,尤其是下表皮数目较多,气孔是各种气体进出叶片的通道。气孔两侧的细胞称为保卫细胞,决定着气孔的开闭。有人提出气孔的开闭与保卫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

实验目的:探究保卫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与气孔的开闭的关系。

1、材料用具:显微镜,镊子,刀片,吸管,载玻片,盖玻片,蔗糖水溶液

2、实验步骤:

⑴取载玻片2片,分别在中央滴加蒸馏水和蔗糖溶液各一滴;

⑵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气孔的状态。

⑶用镊子撕取蚕豆叶片下表皮两块,分别置于载玻片中央的液滴中,盖上盖玻片

⑷将装片分别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⑸交流、讨论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蒸馏水中的气孔开放,蔗糖溶液中的气孔关闭,说明失水使气孔关闭,吸水使气孔开放。

设计分析:对于失水和吸水对于气孔开闭的关系,课标中没有做要求,但是通过整个实验的观察过程,学生比较直观、清晰的理解了气孔

的开闭受保卫细胞的控制。另外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还可以以此实验为参考,利用课余实间学生可以继续探究。

钾离子对气孔开放的影响教案

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地位:本实验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书中的一个典型的测量实验,是重点操作实验之一。 (2)作用:通过本次实验讲解和实际操作,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植物保卫细胞的结构及开闭机理,还能探究钾离子对保卫细胞的开度的影响,为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作好铺垫,也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显微测微尺的使用知识。 2.学情分析: 本实验是一个观察测量实验,大三的学生已经能熟练操作显微镜,但因为很久没有接触显微测微尺,可能无法正确校准显微测微尺,再者本次实验测定的是保卫细胞开口的大小,又由于保卫细胞的开口不是特别大,因此学生需具备较高的观察能力。本次结果会得到三组实验数据,大三的学生具备分析处理的能力,同学们可以从多种分析路径进行探讨,互相交流沟通。学生已有了一定实验操作基础,也乐于动手操作实验,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保卫细胞的结构并了解气孔开闭的机理; 2.了解钾离子对气孔运动的调节作用; 3.掌握显微测微尺(目镜、物镜测微尺)的使用及校准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要能熟练使用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从而测量植物的保卫细胞的开放程度。 2.影响保卫细胞开放的因素有很多,如光、温度、水、离子等,因此要学会如何将多因素实验调控成单一变量,从而分析钾离子对保卫细胞开度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拥有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显微测微尺的使用及校准方法; 2.在四十倍物镜下,观察气孔的开度并用目镜测微尺测出其大小。 四、教学难点: 1.目镜测微尺的校准方法 2.显微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气孔的开度。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视频导学、提出问题。 (二)核心问题: (1)影响植物细胞气孔开度的因素的条件? (2)如何测量气孔的开度?

实验报告: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实验报告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提出问题:植物细胞是否会失水和吸水?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和吸水? 假设:假设外界溶液浓度高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反之,吸水。材料用具:紫色的洋葱鳞片叶。 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质量分数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 ↓①有一个的中央大液泡 2、低倍镜下观察②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临时装片 ①中央液泡逐渐变小(紫色) 4、低倍镜下观察②与细胞壁逐渐分离 ↓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临时装片 ①中央液泡逐渐变(紫色变) 6、低倍镜下观察②逐渐贴近细胞壁 ↓ 结论:前面的假设正确。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现象 说明…………………………………………………………………………………… (1)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紫色的花青素,细胞失水后,液泡

变小,颜色变深;细胞吸水后,液泡变大,颜色变浅。 (2)选用蔗糖溶液(如0.5g/ml)的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植物细胞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3)若把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高于细胞液的浓度的植物可吸收的溶液中(如一定浓度的KNO3、乙二醇、尿素、NaCl等溶液),植物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会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巩固练习: 1、观察在0.3 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 ) A.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B.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 C.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2、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之所以用已经成熟的洋葱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是因为这样的细胞具有( ) A.伸缩性很小的细胞壁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 C.能够流动的细胞质D.大而醒目的液泡 3、甜菜块根细胞中有花青素,可使块根呈红色。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在蒸馏水中,水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块根后,则能使水变红,这是因为( ) A.细胞壁被盐酸破坏B.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C.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4、为研究植物a能不能移植到b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测定植物a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表。他们又测定了b地土壤的溶液浓度。为保证植物a移植后能正常生存,该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应( ) A.≥0.2 B.≤0.2 C.≥0.3 D.<0.2 5、a、b、c是三个相邻的细胞,已知a细胞液浓度>b细胞液浓度>c细胞液浓度,如图中能正确表示三者关系的是( ) A B C D

实验报告: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实验报告6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提出问题:植物细胞是否会失水和吸水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和吸水 假设:假设外界溶液浓度高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反之,吸水。材料用具:紫色的养成鳞片叶。 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质量分数为ml的蔗糖溶液,清水。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 ↓①有一个的中央大液泡 2、低倍镜下观察②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0.3g/ml蔗糖溶液吸水纸吸引 临时装片 ↓①中央液泡逐渐变小(紫色) 4、低倍镜下观察②与细胞壁逐渐分离 ↓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吸水纸吸引清水 临时装片

↓①中央液泡逐渐变(紫色变) 6、低倍镜下观察②逐渐贴近细胞壁 ↓ 结论:前面的假设正确。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现象 说明…………………………………………………………………………………… (1)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紫色的花青素,细胞失水后,液泡变小,颜色变深;细胞吸水后,液泡变大,颜色变浅。 (2)选用蔗糖溶液(如0.5g/ml)的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植物细胞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3)若把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高于细胞液的浓度的植物可吸收的溶液中(如1M 的KNO3、一定浓度的乙二醇等溶液),植物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会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巩固练习: 1、观察在0.3 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 ) A.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B.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 C.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2、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之所以用已经成熟的洋葱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是因为这样的细胞具有( ) A.伸缩性很小的细胞壁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

气孔

以裸子植物为中心对气孔的形成过程和亲缘关系十分重视。气孔是从原表皮细胞中发生的,气孔母细胞(stomatal mother cell)横分裂为三,中央细胞再分为二,成为保卫细胞,左右二细胞则成为副卫细胞的形式[复唇型(syndetocheilie type),相反,也有母细胞仅二分为保卫细胞的形式[单唇形(haplocheilic type),后者被视为原始型。这两种形式在裸子植物系统分类上受到重视(R.Flor-in,1951),单唇型在苏铁蕨类(Cycadofilices)、苏铁类(Cycadinae)、苛得狄类(Cordaitinae)、银杏类(Ginkgoinae)、针叶树类(Coniferae)、麻黄类(Ephedrales)(狭义)可见到,复唇型则在本纳苏铁类(Bennettitales)、百岁兰类(Welwitschiales)、买麻藤类(Gnetales)可见到。 一般在叶下表皮较多,也有的仅在上表皮[睡莲(Nymphaea tetragoma)]和上、下表皮均具有同样分布的[三角叶杨(Popnlus deltoides),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燕麦(Avena sati-va)]。通常均匀地分散在叶表皮上,其开孔线的方向也是不定的,多数具有平行脉的单子叶植物,其方向是规则的,也有呈局部集中的[虎耳草属(Saxifra-ge),秋海棠 属(Begonia)。通常气孔与其他表皮细胞大致位于相同的面上,但也有时从表面突出[ 唇形科(Labiafae),报春花科(Primulaceae)其他很多湿地植物]和下陷的报春花[针叶树类(松柏类)、木贼科(Eguisetaceae)、仙人掌科(Cact-aceae)、夹竹桃(Nerium indicum)]等,均具有生态学方面的重要意义。把角苔(Anthoceros)拟为高等植物的原始型,就是由于重视其孢子体上有气孔。 总的来讲,不同植物的叶、同一植物不同的叶、同一片叶的不同部位(包括上、下表皮)都有差异,且受客观生境条件的影响。浮水植物只在上表皮分布,陆生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可能有分布,一般阳生植物叶下表皮较多,上表皮接受阳光,水分散失快,所以上表皮少。

《探究细胞的吸水与失水》说课稿

第4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课时探究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广州市第五中学马丽娜 一、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理解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情感性目标: ①通过观察,感受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②感受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3、能力性目标: ①尝试从现实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②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③通过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二)说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第2课时。本实验是一个“探究实验”,实验的本身很简单,但是对于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讨论和得出结论等探究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关于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探究的方向和内容。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安排:通过“问题探讨”展示渗透作用的现象和认识半透膜,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实验,认识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学生在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环节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案例。 教学重点: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对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学会讨论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说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新课程的学习后,应该初步了解探究问题的方法和具备相关的能力。在初中生物学习中也奠定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本课通过探究性活动,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 《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容。本节以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为主要容,对细胞膜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它不仅承接了第三章所学容,也为后续学习生物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既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了解生物膜,学习分子与细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处在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对自然界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较强,想象丰富,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缺乏计划学习,缺乏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缺乏独立钻研、善于思考。为了体现课程理念,逐步养成学生有计划、有效率的学习习惯,激起学生对科学的探知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除了从教材中学习知道外还要从教材外的资源中获取知识,如网络、教材光盘等,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条件所限,只有依靠老师从课堂中得到补充。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挖掘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渗透作用)原理和概念; (二)体验实验探究过程,体会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的必要条件,并举例说明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渗透作用)原理和概念;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产生)条件及应用。五、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讲授法、谈话法以及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创设课堂情境,通过设置问题科学回归生活,分析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所产生的条件,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从而增强学生独立钻研、善于分析思考的能力。 文档Word ` 本节以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为核心,引出渗透作用的概念以及必备条件,整合课堂素材和学生已有知识,总结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和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从而体现良好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顺应与同化。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师行预设学生行意 开场白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吃过那你们是否有观察到经凉拌拌黄瓜生活,学

气孔运动机理word版

杂。淀粉—糖互变学说:保卫细胞光合作用消耗CO2,细胞质PH↑,淀粉水解,可溶性糖增加,细胞水势↓,吸取水分,气孔张开。K吸收学说:保卫细胞质膜上的ATP 质子泵,H分泌出保卫细胞,PH↑,质膜超极化,质膜内侧电视变得更负,K从表皮细胞通过K通道进入保卫细胞,液泡水势降低,吸水张开。苹果酸生成学说:保卫细胞在PEP唆激酶作用生成苹果酸,进入液泡,水势↓,吸水气孔张开,开放气孔时保卫细胞淀粉含量下降而苹果酸的含量升高。 、C4植物的光合速率比C3快很多。2、C4植物的PEP 羧化酶活性较强,对CO2的亲和力很大。3、C4植物的光呼吸酶主要集中在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中,光呼吸就局限在维管束鞘内进行,他外面的叶肉细胞,具有对CO2亲和力很大的PEP 酶,即使光呼吸在维管束鞘放出CO2,也很快被叶肉细胞再次吸收利用。4、鞘细胞中的光合产物就可就近运入维管束,从而避免了光合产物积累对光合作用可能产生的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促进雌花增加,单性结实,子房壁生长,细胞分裂,维管束分化,光合产物分配,叶片扩大,茎伸长,偏上性生长,乙烯产生,叶片脱落,形成层活性,伤口愈合,不定根形成,种子发芽,侧根形成,根瘤形成,种子和果实生长,座果,顶端优势。2、抑制作用:抑制花朵脱落,侧枝生长,块根形成,叶片衰老。 代谢活动无序进行,透性加大。②逆境会使光合速率下降,同化物形成减少,因为组织缺水引起气孔关闭,叶绿体受伤,有关光合过程的酶失活或变性。③呼吸速率变化,其变化进程因逆境种类而异。冰冻、高温、盐渍和淹水胁迫时,呼吸逐渐下降;零上低温和干旱胁迫时,呼吸先升后降;感染病菌时,呼吸显著增高。④逆境诱导糖类和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化合物增加,这与合成酶活性下降,水解酶活性增强有关。 、植物含水量下降:温度降低,吸水减少,含水量降低。2、呼吸减弱:呼吸减弱,消耗的糖分减少,利于糖分的积累;代谢活动减弱,利于对不良反应的抵抗3、脱落酸含量增加:送到生长点,抑制茎伸长、形成休眠芽,叶子脱落,植物休眠,抵制寒冷。4、生长停止,进入休眠:抑制细胞生长,代谢减弱,适应环境。5、保护物质增加:可溶性糖增加,提高细胞液浓度,冰点降低,缓冲细胞质过度失水,保护细胞质基质不凝固。脂质增加,在细胞质表层,水分不亦透过,代谢降低,不结冰,不过度脱水。6、抗冻蛋白和冻基因:低温诱导100种以上抗冻基因表达,合成抗冻蛋白在膜内外,保护、稳定、防止冻伤,提高抗冻性 H—ATPase活性下降,溶质运输和正常的能量转换途径受到抑制。 综合性,2非等价性,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4限定性,5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 猛增增加种改变了生态系统发展的方向,增加种改变了生物地球的化学循环。种流动改变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流动对生态系统间接影响。 、种的迁移:一种植物的繁殖体,从一个地方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不同植物迁移的能力和方式不同,决定于繁殖体的构造特征和数量,依靠风力,水力,动物传播的种类,迁移距离往往可以很远,依靠自身重力传播以地下茎或根向新地段延伸的迁移距离都比较近。2、定居:繁殖体迁移到新地点后,即进入定居阶段,定居包括发芽,生长,繁殖等一系列环节,各环节能否顺利通过,决定于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定居地环境。 3、竞争和反应:一个钟在新的地点开始定居,新定居点原有的其他生物与新迁移生物之间必然要产生种间竞争,竞争的能力决定于个体或中的适应性和生长速度,不同种类的生态学

湖北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湖北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 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下列与细胞组成成分或结构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内存在多种生物大分子,它们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B. 乳酸菌和念珠藻的细胞内都不存在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 近无色的梨匀浆加入斐林试剂后,混合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砖红色 D. 用健那绿染色生活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发现细胞质基质接近无色 2. 细胞代谢能在常温常压下迅速有序地进行,其中酶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酶是所有活细胞都含有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 H 2 O 2 分解实验中,加热、Fe 3+ 、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依次增强 C. 有些酶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运输 D. 人体的各种酶发挥作用所需的最适条件是不完全相同的 3. 为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羊草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在种植羊草的草地上随机选取样方,用透明玻璃罩将样方中所有羊草罩住形成密闭气室,并与二氧化碳传感器相连,定时采集数据,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在夏季某天中不同时段采集到的数据 B. 四条曲线分别表示羊草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 C. 200s时,曲线④和曲线①相应数值之差为净光合速率 D. 整个实验过程中密闭气室内温度必须保持一致 4. 色氨酸在植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吲哚乙酸。某研究小组研究了Zn对玉米幼苗中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据实验结果可推测Zn能促进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合成 B. 培养幼苗的培养液中应该定时通入空气 C. 实验组在加Zn的前后也形成了对照 D. 色氨酸转变成吲哚乙酸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 5. 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B. 后代中出现亲代没有的性状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易位不一定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 D. 单倍体植物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6. 某家族有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即人类的白化病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如图所示(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气孔的结构及运动

气孔的结构及运动 气孔是植物叶表皮组织上的小孔,为气体出入的门户,气孔在叶的上下表皮都有,但一般在下表皮分布较多,花序,果实,尚未木质化的茎,叶柄等也有气孔存在。气孔的大小随植物的种类和器官而异,一般长约20~40um,宽约5~10um.每平方厘米叶面上约有气孔2000~4000个。 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围绕而成的缝隙,保卫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类存在于大多数植物中,呈肾形;另一类存在于禾本科与莎草科等单子叶植物中,呈哑铃形,与其他表皮细胞不同,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和磷酸化酶,保卫细胞与叶肉细胞也不同,前者叶绿体较小,数目较少,片层结构发育不良,且无基粒存在,但能进行光合作用,保卫细胞内外壁厚度不同,内壁厚,外壁薄,当液泡内溶质增多,细胞水势下降,吸收邻近细胞的水分而膨胀,这时较薄的外壁易于伸长;细胞向外弯曲,气孔就张开。反之,当溶质减少,保卫细胞水势上升而失水缩小,内壁伸长互相靠拢,导致气孔关闭。这种自主运动可以根据体内水分的多少自动控制气孔的开闭,以调节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 气孔总面积只占叶面积的1%~2%,但当气孔全部开放时,其失水量可高达与叶面积同样大小的自由水面蒸发量的80%~90%,为什么气孔散失水分有这样高的效率呢?当水分从较大的面积上蒸发时,其蒸发速率与蒸发面积成正比;但从很小的面积上蒸发时,其蒸发速率与周长成正比,而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这是因为气体分子穿过小孔时,边缘的分子比中央的分子扩散速度较大,由于气孔很小,符合小孔扩散原理,所以气孔蒸腾散失的水量比同面积的自由水面蒸发的水量大得多。 如上所述,气孔运动是保卫细胞内膨压改变的结果。这是通过改变保卫细胞的水是而造成的。人们早知道气孔的开闭与昼夜交替有关。在温度合适和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把植物从黑暗移到光照下,保卫细胞的水势下降而吸水膨胀,气孔就张开。日间蒸腾过多,供水不足或在黑夜时,保卫细胞因水势上升而失水缩小,使气孔关闭。 是什么原因引起保卫细胞水势的下降与上升呢?目前存在以下学说: 1,淀粉—糖转化学说, 光合作用是气孔开放所必需的。黄化叶的保卫细胞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光的影响下,气孔运动不发生。很早以前已观察到,pH影响磷酸化酶反应(在pH6.1~7.3时,促进淀粉水解;在pH2.9~6.1时,促进淀粉合成):淀粉-糖转化学说认为,植物在光下,保卫细胞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导致CO2浓度的下降,引起pH升高(约由5变为7),淀粉磷酸化酶促使淀粉转化为葡萄糖-1-P,细胞里葡萄糖浓度高,水势下降,副卫细胞(或周围表皮细胞)的水分通过渗透作用进入保卫细胞,气孔便开放。黑暗时,光合作用停止,由于呼吸积累CO2和H2CO3,使pH降低,淀粉磷酸化酶促使糖转化为淀粉,保卫细胞里葡萄糖浓度低,于是水势升高,水分从保卫细胞排出,气孔关闭。试验证明,叶片浮在pH值高的溶液中,可引起气孔张开;反之,则引起气孔关闭。但是,事实上保卫细胞中淀粉与糖的转化是相当缓慢的,因而难以解释气孔的快速开闭。试验表明,早上气孔刚开放时,淀粉明显消失而葡萄糖并没有相应增多;傍晚,气孔关闭后,淀粉确实重新增多,但葡萄糖含量也相当高。另外,有的植物(如葱)保卫细胞中没有淀粉。因此,用淀粉-糖转化学说解释气孔的开关在某些方面未能令人信服。

实验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实验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与前面的知识:显微镜的使 用联系) 2、观察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细胞吸水失水的影响,掌握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3、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明确渗透系统的组成以及具体应用。 二、实验原理: 1、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程度不同,导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三、实验材料: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四、实验用具:显微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 五、方法步骤: 1、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的外表面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这一小块洋葱表皮,在洋葱的外表皮上,用刀片划一些方块,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小块(撕取的仅仅是外表皮,不要撕得太厚,仍然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在取标本时,可以将洋葱的内表皮朝外,外表皮朝里进行对折,不要太用力,然后取其外表皮作为材料,将它平展地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滴中,并盖上盖玻片。 2、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蔗糖溶液中。注意重复3-4次。 4、再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5、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清水中。 6、还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六、实验结论:

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容。本节以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为主要容,对细胞膜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它不仅承接了第三章所学容,也为后续学习生物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既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了解生物膜,学习分子与细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处在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对自然界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较强,想象丰富,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缺乏计划学习,缺乏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缺乏独立钻研、善于思考。为了体现课程理念,逐步养成学生有计划、有效率的学习习惯,激起学生对科学的探知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除了从教材中学习知道外还要从教材外的资源中获取知识,如网络、教材光盘等,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条件所限,只有依靠老师从课堂中得到补充。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挖掘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渗透作用)原理和概念; (二)体验实验探究过程,体会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的必要条件,并举例说明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渗透作用)原理和概念;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产生)条件及应用。 五、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讲授法、谈话法以及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创设课堂情境,通过设置问题科学回归生活,分析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所产生的条件,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从而增强学生独立钻研、善于分析思考的能力。

本节以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为核心,引出渗透作用的概念以及必备条件,整合课堂素材和学生已有知识,总结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和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从而体现良好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顺应与同化。 六、教学过程

实验五、K+ 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实验五、K+ 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K+在气孔开张中的作用,加深对“气孔运动——K+积累学说”的理解。 【实验原理】 “气孔运动——K+积累学说”认为气孔运动主要是例子调节保卫细胞渗透系统的缘故,在光下植物保卫细胞叶绿体通过光合磷酸化合成ATP,活化了质膜H+-ATP酶,保卫细胞主动吸收离子,引起保卫细胞渗透势下降,细胞吸水膨胀,从而使气孔张开。 【实验步骤】 1. 取3个培养皿(或小烧杯)编号,分别放入0.05mol/L KNO3溶液,0.05mol/L NaNO3和蒸馏水。 2. 取蚕豆叶片或紫鸭跖草叶片,剪成大小相近的小片,分别取4—5片放入上述3个培养皿中。 3. 将3个培养皿置于人工气候箱内,温度25℃,光强4000lx,培养1h~2h。 4. 用镊子撕取叶片下表皮放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开度,随机测量10个气孔的内径,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 1 夜间大部分气孔关闭,早晨光照不足以使气孔开放,此时气孔处于待开放状态,所以最好在上午7:00-8:00取材,或者可将盆栽材料在实验前暗培养48h以上,以使绝大多数气孔关闭。 2 气孔保卫细胞对钠钾离子的吸收是一个耗能过程,需要时间,有研究认为2.5-3h为宜,并且实验浸泡时间要求一致。 3 实验过程中,气孔会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有节律的开闭,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 4 由于水的水势较高,容易使保卫细胞吸水打开,所以以蒸馏水作为对照时如果处理时间较短可能会出现气孔开度大于钠钾离子处理的情况,因此可以用等渗溶液代替蒸馏水。 5 观察材料要生长一致,最好用同一叶片。 6 KNO3、NaNO3用摩尔浓度,而不是百分比浓度,确保两种溶液水势相同。

植物生理学第一章习题说课材料

植物生理学第一章习 题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水分在根及叶的活细胞间的运输方向决定于( C ) A.细胞液的浓度 B.相邻活细胞的渗透势大小 C.相邻活细胞的水势梯度 D.活细胞压力势的高低 2. 一般说来,越冬作物细胞中自由水与束缚水的比值( B ) A.大于 1 B.小于1 C.等于1 D.等于零 3.植物的水分临界期是指( C ) A.植物需水量多的时期 B.植物对水分利用率最高的时期 C.植物对水分缺乏最敏感的时期 D.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由低到高的转折时期4.当植物细胞溶质势与压力势绝对值相等时,这时细胞在纯水中(C) A.吸水加快 B.吸水减慢 C.不再吸水 D.开始失水 5.植物带土移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A). A.保护根毛 B.减少水分蒸腾 C.增加肥料 D.土地适应6.把植物组织放在高渗溶液中,植物组织(B) A.吸水 B.失水 C.水分动态平衡 D.水分不动 7.在根尖中,(A )的吸水能力最大。 A.根毛区 B.分生区 C.成熟区 D.根冠 8.当细胞充分吸水完全膨胀时(C) A.Ψp=Ψs,Ψw=0 B.Ψp>0,Ψw=Ψs+Ψp C.Ψp=-Ψs,Ψw=0 D.Ψp<0,Ψw=Ψs-Ψp 9.当细胞处于质壁分离时( C ) A.Ψp=0,Ψw=Ψp B.Ψp>0,Ψw=Ψs+Ψp C.Ψp=0,Ψw=Ψs D.Ψp<0,Ψw=-Ψp 10.风和日丽的情况下,植物叶片在早晨、中午和傍晚的水势变化趋势为(B) A.低-高-低 B.高-低-高 C.低-低-高 D.高-高-低 11.植物水亏缺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叶片含水量降低,水势降低,气孔阻力增高 B.叶片含水量降低,水势升高 C.叶片含水量降低,水势升高,气孔阻力升高 D. 气孔阻力不变 12.气孔关闭与保卫细胞中下列物质的变化无直接关系:(D) A.ABA B.苹果酸 C.钾离子 D.GA 13.在同一枝条上,上部叶片的水势要比下部叶片的水势( B) 14.A.高 B.低 C.差不多 D.无一定变化规律 15.当细胞在0.25mol/L蔗糖溶液中吸水达动态平衡时,将该细胞置纯水中会(A)A.吸水 B.不吸水也不失水 C.失水 D先吸水后失水 16.保卫细胞的水势变化与下列有机物质有关( C)。 A、丙酮酸 B、脂肪酸 C、苹果酸 D、草酸乙酸 16.植物体内水分长距离运输的途径是 ( B ) A. 筛管和伴胞 B. 导管和管胞 C. 通道细胞 D. 胞间连丝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设计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设计及分析 合肥六中生物组张清华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 (2)技能性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难点: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三) 学生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 (四) 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串,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 (五) 教学方法 层进设问法讨论法探究法 层进设问法:使学生容易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选用探究法教学适宜开展教学,能充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讨论法: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故采用讨论学习法,发现性学习法。 (六) 教学实施的程序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进一步探究 创设情境: 首先讨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在盛有黄瓜条的盘里加盐发现水增多了,再过一段时间黄瓜条变软了,集市卖菜的人洒水能保鲜蔬菜;萎蔫的黄瓜泡在清水里会变得硬挺,课件展示: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等。 学生针对这些常见的现象很容易会想到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

园艺本科植物生理学--形考作业答案

园艺本科植物生理学——形考作业答案 植物生理学作业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水势:溶液中水的化学势与同温同压下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的商,称为 水势。 2. 渗透势:渗透势是由于细胞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 3. 压力势:是指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引起的细胞水势增加的值。 4.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向外界散失的 过程。 二、提空题 1. 吸收、利用 2. 质外体途径、共质体 3. 运输 4. 被动吸收、胞饮作用 三、单项选择题 1. B 2. A 3.C 四、简答题 1.答:(1)植物生理学的定义: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目标是在分子、代谢、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各“层次”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植物体生命现象的本质。 (2)植物生理学的内容: 植物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其特点是组成成分和代谢活动的高度复杂性和规律性。但概括起来,植物的生命活动包括三方面,即植物是如何生活的、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植物是如何生存的、植物生理学就是要回答这三方面的问题,即植物生理学的内容包括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环境(逆境)生理。 2.答: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渗透势、压力势、衬质势 渗透势是由于细胞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压力势是指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引起的细胞水势增加的值;衬质势是指细胞亲水胶体和毛细管对水吸附而引起水势的降低值。 3. 答:水分是如何进入根部导管的,又是如何运输到叶片的。 4. 答:光照是调节气孔运动的主要环境信号。光可促进保卫细胞内苹果酸的形成和K+,Cl-的积 累,导致保卫细胞水势降低,吸水膨压增大,气孔开放。因此气孔通常在光下开放,暗中关闭。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2018湖南长沙调研)有关“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操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步骤C中只需滴加1滴蔗糖溶液 B.整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应维持在低倍镜下 C.步骤A具体操作过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D.步骤F观察实验结果和步骤D相比,液泡颜色变深 2. 假定将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膜,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个细胞的变化是() A. 甲乙两个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 甲乙两个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 甲乙两个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甲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 甲乙两个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均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高浓度蔗糖溶液比低浓度蔗糖溶液所引发的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能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 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4.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在实验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 对上表的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A. 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膜伸缩性强于细胞壁

B. 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C. z为细胞稍变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 D. ④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 5.如图1、2分别是洋葱根尖在不同含氧量及不同底物浓度情况下(其他条件适宜),从含硝酸钾的全营养液中吸收的速率曲线图。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a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能量 B.b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是因为载体的数量有限 C.c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D.d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大是因为底物浓度太高,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6.(2019浙江4月选考·9)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B.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C.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 7.(2017年海南卷,9)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 B.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 C.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 D.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8.(2017年新课标Ⅱ卷,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7.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气孔运动机理

气孔运动机理?气孔主要受保卫细胞的液泡水势调节,但调节保卫细胞水势的途径比较复杂。淀粉—糖互变学说:保卫细胞光合作用消耗CO2,细胞质PH↑,淀粉水解,可溶性糖增加,细胞水势↓,吸取水分,气孔张开。K吸收学说:保卫细胞质膜上的ATP 质子泵,H分泌出保卫细胞,PH↑,质膜超极化,质膜内侧电视变得更负,K从表皮细胞通过K通道进入保卫细胞,液泡水势降低,吸水张开。苹果酸生成学说:保卫细胞在PEP唆激酶作用生成苹果酸,进入液泡,水势↓,吸水气孔张开,开放气孔时保卫细胞淀粉含量下降而苹果酸的含量升高。 C4植物具有较高光合速率的因素?1、C4植物的光合速率比C3快很多。2、C4植物的PEP 羧化酶活性较强,对CO2的亲和力很大。3、C4植物的光呼吸酶主要集中在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中,光呼吸就局限在维管束鞘内进行,他外面的叶肉细胞,具有对CO2亲和力很大的PEP酶,即使光呼吸在维管束鞘放出CO2,也很快被叶肉细胞再次吸收利用。4、鞘细胞中的光合产物就可就近运入维管束,从而避免了光合产物积累对光合作用可能产生的抑制作用。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促进作用:促进雌花增加,单性结实,子房壁生长,细胞分裂,维管束分化,光合产物分配,叶片扩大,茎伸长,偏上性生长,乙烯产生,叶片脱落,形成层活性,伤口愈合,不定根形成,种子发芽,侧根形成,根瘤形成,种子和果实生长,座果,顶端优势。2、抑制作用:抑制花朵脱落,侧枝生长,块根形成,叶片衰老。 逆境对植物的伤害①逆境可使细胞脱水,膜系统破坏,一切位于膜上的酶活性紊乱,各种代谢活动无序进行,透性加大。②逆境会使光合速率下降,同化物形成减少,因为组织缺水引起气孔关闭,叶绿体受伤,有关光合过程的酶失活或变性。③呼吸速率变化,其变化进程因逆境种类而异。冰冻、高温、盐渍和淹水胁迫时,呼吸逐渐下降;零上低温和干旱胁迫时,呼吸先升后降;感染病菌时,呼吸显著增高。④逆境诱导糖类和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化合物增加,这与合成酶活性下降,水解酶活性增强有关。 植物对低温的适应?1、植物含水量下降:温度降低,吸水减少,含水量降低。2、呼吸减弱:呼吸减弱,消耗的糖分减少,利于糖分的积累;代谢活动减弱,利于对不良反应的抵抗3、脱落酸含量增加:送到生长点,抑制茎伸长、形成休眠芽,叶子脱落,植物休眠,抵制寒冷。4、生长停止,进入休眠:抑制细胞生长,代谢减弱,适应环境。5、保护物质增加:可溶性糖增加,提高细胞液浓度,冰点降低,缓冲细胞质过度失水,保护细胞质基质不凝固。脂质增加,在细胞质表层,水分不亦透过,代谢降低,不结冰,不过度脱水。6、抗冻蛋白和冻基因:低温诱导100种以上抗冻基因表达,合成抗冻蛋白在膜内外,保护、稳定、防止冻伤,提高抗冻性 冷还机制?膜脂呈凝胶相,膜的流动性降低,H—A TPase活性下降,溶质运输和正常的能量转换途径受到抑制。 生态因子的作用1综合性,2非等价性,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4限定性,5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 种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新增种造成系统内原有种的大量灭绝,种去出造成系统内其它种的猛增增加种改变了生态系统发展的方向,增加种改变了生物地球的化学循环。种流动改变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流动对生态系统间接影响。 群落发生的一般过程?1、种的迁移:一种植物的繁殖体,从一个地方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不同植物迁移的能力和方式不同,决定于繁殖体的构造特征和数量,依靠风力,水力,动物传播的种类,迁移距离往往可以很远,依靠自身重力传播以地下茎或根向新地段延伸的迁移距离都比较近。2、定居:繁殖体迁移到新地点后,即进入定居阶段,定居包括发芽,生长,繁殖等一系列环节,各环节能否顺利通过,决定于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定居地环境。 3、竞争和反应:一个钟在新的地点开始定居,新定居点原有的其他生物与新迁移生物之间

生物教案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林荆海北京101中学(有修改) 2000年全国中学生物教学年会教学设计一等奖 案例来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7662532.html,/course/B1015/chapter_l/section_2/paper/1anli-j1h-shuifenl.htm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并说明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多少与外界溶液浓度大小之间的简单关系。 2.能力目标: (1)初步训练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如:试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设计、想办法减少实验误差及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等。 (2)使学生通过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课堂讨论等探究活动,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两株天竺葵植株、清水、食盐溶液(2%、4%、6%、8%)、镊子、天平、量筒、垫板、刀、纱布、萝卜块等。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多少与外界溶液浓度大小之间有何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用探究型学习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处理数据、绘制曲线、分析讨论到得出科学结论,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设计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在课堂观察并讨论课前做的两个小实验,提出假设,并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自己进行实验验证;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实验,并在实验中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第三阶段,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相关原理。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1.实验引入课题。 课前学生做了两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取水肥条件、生长状况、叶片数量及大小等均相似的两株天竺葵植株,其中一株浇清水,另一株浇等量浓盐水。第二个实验:取大小、形状差不多的两块萝卜,每个中间都挖一个容积差不多的洞,在一个萝卜洞中放入清水,在另一个萝卜洞中放入相同体积的浓盐水,然后分别放在两个写有标签的小烧杯中,并在萝卜洞上都盖上玻璃片,放置一段时间。 课上请学生观察并描述两个实验的现象。 2.学生讨论,得出:萝卜在清水中吸水,在浓盐水中失水;萝卜吸收的水进入其 细胞液中,从萝卜中流出的水是从其细胞液中来的。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验证,并记录实验现象。 第二阶段 3.学生发现要探究的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