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题申报模板:3347-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3347-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3347-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3347-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途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政策背景

2013年2月2日发布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明确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求 "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4年8月21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 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014年12月16日,在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基教一司司长王定华作了《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主题演讲,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 2016年11月30日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8号。《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2、宜昌现状

2017年5月18日,宜昌作为湖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8个试点区单位之一参加了在荆门召开的省研学旅行启动工作会。截至2017年6月,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已基本建成,中国三峡国际青年营六月准备试运行。宜昌市教育局已在宜昌市遴选了一批具备条件的综合实践基地和资质合规的旅行社。而且调查了解到,宜昌市金东方初中、点军天问初中、桃花岭小学等少数学校已做过研学旅行的前期尝试;而多数中小学校仅有过春游与秋游的经历,高中学校则主要是做过远足德育活动。这些都为宜昌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创造积极、有利条件。

宜昌市教育局为推动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社会责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中小学校评价及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维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考查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集体的研学旅行活动正好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与真实评价。

《中小学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构建研究》省重点课题在市教科院院长范俊明带领下已开展了三年着实有效研究,在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培养了一批研究骨干和实践学校;出版使用的宜昌市地方课程教材《长在宜昌》中涉及到宜昌各县市区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配套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包,为县情市情内的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总的来说,研学旅行是一项国家推进的意义重大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宜昌虽然起步较晚,公私立学校发展很不平衡,基地与学校缺少项目课程化设计与实施的具体途径,安全教育与应急等保障机制缺乏亟待建立,但市局和教科院高度重视,而且我市课程资源丰富,研究团队专业,我们相信借本次研学旅行省级试点工作的东风,必将通过本课题实践研究整体提升宜昌素质教育水平。

二、课题界定

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

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体验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可见,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它属于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具有强制性和普及性的教育要求。从内涵上分析,研学旅行首先是一门课程,是综合实践课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虽属活动课程,但它应该具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些关键课程要素,这与学校曾经开展过的春游、秋游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游不学是旅游而非学习;其二,既然是国家课程,那么所有学生都应有权利而且必须享受这种教育,这与有些学校组织的特长类、兴趣类、学优类学生外出参加的表演、比赛、夏令营、出国游学等也截然不同,而且时间要安排在正常上课期间,而非寒暑假、也非节假日和周末;其三,集体性原则。表现在学生是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体验参观研究学习。学生三三两两出游不算,孩子随家长异地游也不算;其四,亲身体验。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其五,安全性原则。健全完善的安全教育、制度与应急预案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与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通过对研学旅行概念剖析使我们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涉及两个最主要的任务:一是研学旅行项目活动课程化,即用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开展研学旅行的每一个项目(科学确定项目目标、项目内容与实施流程化、项目评价多样化和有效化)、搭建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结构、并建立中小学整体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而非简单地作为活动,仅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动一动了事。二是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或基地持续正常开展的安全保障机制。通过上述实践研究,使研学旅行课程在全市全面有序推进,实现课程育人的最大效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学习”这两个字,原本源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习”的意思不是复习,而是“实习”和“实践”。换句话说,学习本身就暗有“游学”之义。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能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的也只有游学。自中国有私学和大众教育以来,孔子就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开拓视野。这也是带领孩子进行游学的目的之一。

不论是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天取经、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都从游学当中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收益。与东方人多在成年之后游学不同的是,由于古代西方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他们大都在少年时即开始游学。亚里士多德11岁时外出求学,乐圣莫扎特6岁时就随父亲和姐姐周游欧洲,美国前总统罗斯福3岁时就随父亲到欧洲旅行,正是广泛的游学,让他们拥有了精湛的学识和远大的胸怀。

今天,游学对于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门成熟的个性化的课程,学分制能够保障这门实践课程得到学校有效落实。而我国综合实践课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多种因素,难以落实,且城乡差别巨大。前些年,主要是私立学校针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和学生有这种个性化需求的少数学生提供了出国游学的历练,社会机构针对家庭富裕、想出国留学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商业化的出国游学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大多是为了尝试思想中先进的西方教育,了解西方文化,为融入这种教育与文化提前做准备。因些,中国这一阶段的出国游学课程主要是针对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极少数学生,跟今天国家研学旅行课程服务对象、教育目标、课程资源都有着很大不同。针对乡土乡情、市情国情的国内研学旅行是本次课程开发的主体,湖北乃至宜昌也才刚进入试点工作。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基地的建设、学校的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特别是用课程理念来指导、规范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活动课程化实施这一课题,国内研究还很薄弱,亟待加强。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途径研究,意义重大且深远,主要包括:

1、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来说,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从意识形态教育来说,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3、从落实课标理念来说,它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4、从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它是国家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必将推进教育事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大发展。

5、从公民素养来说,它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五、课题理论依据

“知行合一”才是最有效的学习。研学旅行不仅是知识理解、文化传承、体能锻炼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德育教育最有效的舞台。它可以让学生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其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应该符合生活的需要。而且“德育即生活”,让学生的品德养成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回归自我,才是最有效的德育。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历史文化会深入了解,对中国的四化建设能亲眼目睹,其自理能力、文明习惯、团队精神都会不断提升,这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六、研究目标

本课题尝试从学校、基地、旅行社三个层面,通过课程理念来引领研学旅行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使之成为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任务,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培育一批深受学生喜欢的特色化、示范性的研学旅行的课程基地。

2、建设一批学生喜欢、实践性强、育人效果好的研学旅行课程项目。

3、建立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结构和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4、尝试找到研学旅行、地方课程(专题教育)、国家课程学时、内容融合的办法。

5、提升学校、基地、旅行社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6、适应中高考改革的需要,为宜昌学子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七、研究内容

1、概念界定(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课程、课程建设)

1.1 什么是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活动的认定标准

1.2 研学旅行服务的对象、课时、目的(育人目标)、项目类型、基本原则

1.3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化的方法

1.4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2、课程建设实践

2.1学校层面

2.1.11 课程保障机制:学校的安全教育、制度与应急方案<学校版>

2.1.12 学校项目课程化:学校开发每个课程项目都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与评价方法(以学校研学旅行项目指南形式呈现)

2.1.13 基于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合理有效性研究

2.1.14 基于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的地域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2.1.15研学旅行、地方课程(专题教育)、国家课程学时、内容整合途径研究

2.1.16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结构和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研究

2.2 基地层面

2.2.21课程保障机制:基地的安全教育、制度与应急方案<基地版>

2.2.22基地项目课程化:基地提供的每个课程项目都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与评价方法(以基地研学旅行项目指南形式呈现)

2.2.23 研学旅行基地平台建设(关于基地及课程介绍、学生选课、项目评价(含学生、教师评价)

2.2.24 基于基地资源的特色项目及特色基地开发研究

2.3 旅行社层面

适应学校需要的项目产品开发,增加学校与学生的课程选择性及课程保障机制

八、研究假设

学校和基地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落实课程保障机制,通过活动项目的课程化实施与评价,将会有效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九、创新之处

1、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化,提高育人价值。

2、课题从学校、基地、旅行社三个层面来研究研学旅行课程建设。

3、课题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整体研究研学旅行项目的布局,努力做到课程的连贯性和渐进性,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4、通过建立实验研究基地来展开案例和实践研究。

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组建研究团队

课题研究依托范俊明名师工作室课程研究团队、宜昌市研学旅行专家组和实验基地学校负责人

2、建立实验基地

课题研究主要立足于实验基地学校和校外综合实践基地,首先在全市筛选基础较好、资源丰富、具有执行力的学段学校与基地作为试点展开研究,并发挥其示范效应引领带动全市研学旅行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3、研究的方法、途径及计划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⑴通过文献研究,搞清研学旅行的概念与内涵、原则、基本途径、适用群体等。

⑵通过到实验学校与实验基地蹲点及项目体验,积级主动参与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各点分别制定《安全与应急》、《项目活动指南》,通过多样本比较研究进一步规范

标准化,推广全市学校及基地参照应用。

⑶ 在全市收集课程实验项目案例、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搞清学生最喜欢与最需要的项目,作出指导性建议;通过项目方案比较研究,规范活动项目课程化实践的一般途径。

⑷通过到学校和基地开展调研,指导学校与基地活动项目课程化开发、实施与评价,落实课程实施的规范化途径,研究出项目评价的合理途径。

⑸ 通过实验学校对地方课程长在宜昌(专题教育)某些内容,通过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包进行学时、内容整合的研学旅行途径研究

⑹通过两年的活动实践,对大量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不同学段的最佳研学旅行项目及各县市区的地域特色活动项目,进而对全市研学旅行课程学校及学段整体规化、学时设计与课程评价做出指导性意见。并在全市进行研学旅行优秀基地、特色课程项目进行评选、表彰、推广。

实施计划:

⑴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5月—7月):①文献研究②确定实验学校与实验基地、研究团队③开题

⑵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8月—2018年12月):制定计划和实施策略,实施课题研究。

⑶第三阶段:中期总结阶段(2018年12月):各实验学校与基地整理、汇总前期研究成果,大会交流与分享。

⑷第四阶段:深化阶段(2019年1月—2019年8月):收集案例,比较分析、评选表彰,形成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结构及全市课程体系。

⑸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9年8月—2019年12月):撰写研究报告和研学旅行全市指导意件,汇编实施策略,将研究成果及实施策略推广到学校,准备结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