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目前数据处理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要方面。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是数据管理。数据库系统技术是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本章中,主要介绍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等,为后面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1.1 信息、数据与数据处理

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应用系统称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分析、计划、控制、决策和使用的系统”。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

1.1.1 数据与信息

“信息”是指现实世界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具体地说,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这种数据形式对接收者来说是有意义的,而且对当前和将来的决策具有明显的或实际的价值。

信息有如下一些重要特征:

信息传递需要物质载体,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要消耗能量。

信息是可以感知的。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感知方式(如感觉

器官、仪器或传感器)。

信息是可以存储、压缩、加工、传递、共享、扩散、再生和

增值的。

“数据”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信息记录下来的、可以识别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示形式。可用多种不同的数据形式来表示一种同样的信息,而信息不随它的数据形式不同而改变。数据的表现很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我们熟知的数字和文字,还可以有图形、图像、声音等形式。

数据与信息是密切相关联的,信息是各种数据所包括的意义,数据则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因此,在许多场合下,对它们不做严格的区分,可互换使用。例如通常说的,“信息处理”与“数据处理”等就具有同义性。

1.1.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如对数据的收集、存储、

传播、检索、分类、加工或计算、打印各类报表或输出各种需要的图形。在数据处理的一系列活动中,数据收集、存储、传播、检索、分类等操作是基本环节,这些基本环节统称为数据管理。

1.2 计算机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

计算机数据管理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席系统等三个阶段。

1.2.1人工管理阶段

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在这一阶段,计算机除硬件外,没有管理数据的软件。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管理时,设计人员除考虑应用程序、数据的逻辑定义和组织外,还必须考虑数据在存储设备内的存储方式和地址。其特点如下:

数据不保存因为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不要求保存数

据。每次计算机先将程序和数据输入主存,计算结束后,将

结果输出,计算机不保存程序和数据。

编写程序时要确定数据的物理存储程序员编写应用程序时,

还要安排数据的物理存储。程序和数据混为一体,一旦数据

的物理存储改变,必须要重新编程,程序员的工作量大,繁

琐,程序难以维护。

数据面向程序每个程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组数据,程序与数

据相互结合成为一体,互相依赖。各程序之间的数据不能共

享,因此数据就会重复存储(冗余度大)。

1.2.2 文件系统阶段

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计算机外存已有了磁鼓、磁盘等存储设备,软件有了操作系统。人们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设计开发了一种专门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称之为文件系统。这时,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也已大量用于数据处理,其特点如下:

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由于计算机大量用于数据处理,

数据需要长期保留在外存上反复处置,即经常对其进行查

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因此,在文件系统中,按一

定的规则将数据组织为一个文件,存放在外存储器中长期保

存。

尽管数据的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有了区别,但过于简单程序

员只需用文件名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

可由文件系统提供的读写方法去读/写数据。

文件形式多样化为了方便数据的存储和查找,人们研究了许

多文件类型,如索引文件、链接文件、顺序文件和倒排文件

等。数据的存取基本上是以记录为单位的。

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应用程序通过文件系统对数

据文件中的数据进行存取和加工,因此,处理数据时,程序

不必过多地考虑数据的物理存储的细节,文件系统充当应用

程序和数据之间的一种接口,这样可使应用程序和数据都具

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样,程序员可以集中精力于算法,而不

必过多地考虑物理细节。并且,数据在存储上的改变不一定

反映在程序上,这可以大大节省维护程序的工作量。

尽管文件系统有上述优点,但是,这些数据在数据文件中只是简单地存放,文件中的数据没有结构,文件之间并没有有机的联系,仍不能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数据的存放仍依赖于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基本上是一个数据文件对应于一个或几个应用程序;数据面向应用,独立性较差,仍然出现数据重复存储,冗余度大,一致性差(同一数据在不同文件中的值不一样)等问题。

1.2.3数据库系统阶段

从6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数据共享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时磁盘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研制出了一种新的、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即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克服了以前所有数据管理方式的缺点,试图提供一种完美的、更高的数据管理方式。数据库系统管理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数据共享这是数据库系统区别于文件系统的最大特点之一,

也是数据库系统技术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共享是指多用户、

多种应用程序、多种语言互相覆盖地共享数据集合。

面向全组织的数据结构化数据库系统不再像文件系统那样从

属于特定的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组织来组织数据,常常是按

照某种数据模型,将整个组织的全部数据组织成为一个结构

化的数据整体。它不仅描述了数据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描述

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种种联系,这使数据库能够描述复杂的

数据结构。全组织的数据结构化,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独立性数据库技术的重要特征就是数据独立于应用程序

而存在,数据与程序相互独立,互不依赖,不因一方的改变

而改变另一方。这大大简化了应用程序的设计与维护的工作

量。

可控数据冗余度数据共享、结构化和数据独立性的优点使数

据存储不必重复,不仅可以节省存储空间,而且从根本上保

证了数据的一致性,这又是有别于文件系统的重要特征。从

理论上讲,数据存储完全不必重复,即冗余度为零,但有时

为了提高检索速度,常有意安排若干冗余,这种冗余由用户

控制,称为可控冗余度。可控冗余要求任何一个冗余的改变

都能自动地对其余冗余加以改变。

统一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是系统中各用户的共享资源,因而

计算机的共享一般是并发的,即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

因此,系统必须提供数据安全性控制、数据完整性控制、并

发控制和数据恢复等数据控制功能。

1.3什么是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从根本上说不过是计算机化的记录保持系统,也就是说,它的总目的是存储和产生所需要的有用信息。这些有用的信息可以是使用该系统的个人或组织的有意义的任何事情,换句话说,是对某个人或组织辅助决策过程中不可少的事情。一个数据库系统要包括四个主要部分:数据(库)、用户、软件、硬件。下面简要介绍。

1.3.1数据

数据是指数据库系统中集中存储的一批数据的集合。它是数据库系统的工作对象。

为了把输入、输出或中间数据加以区别,我们常把数据库数据称

为“存储数据”或“工作数据”或“操作数据”。它们是某特定应用环境中进行管理和决策所必需的信息。

特定的应用环境,可以指一个公司,或一个银行,或一所医院,或一所学校等各种各样的应用环境。在这些各种各样的应用环境中,各种不同的应用可通过访问其数据库,获得必要的信息,以辅助进行决策,决策完成后,再将决策结果存储在数据库中。

特别需要指出,数据库中的存储数据是“集成的”和“共享的”。

所谓“集成”,是指把某特定应用环境中的各种应用相关的数据及其数据之间的联系(联系也是一种数据)全部地集中地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存储,或者说,把数据库看成为若干单个性质不同的数据文件的联合和统一的数据整体,并且在文件之间局部或全部消除了冗余。这使数据库系统具有整体数据结构化和数据冗余小的特点。

所谓“共享”,是指数据库中的一块块数据可为多个不同的用户所共享,即多个不同的用户,使用多种不同的语言,为了不同的应用目的,而同时存取数据库,甚至同时存取同一块数据。共享实际上是基于数据库是“集成”的这一事实的结果。

1.3.2用户

存在一组使用数据库的用户,即指存储、维护和检索数据的各类请求。数据库系统中主要有三类用户:终端用户、应用程序员和数据库管理员。

终端用户是指从计算机联机终端存取数据库的人员,也可称

为联机用户。这类用户使用数据库系统提供的终端命令语言

或者表格语言或者菜单驱动等交互式对话方式来存取数据库

中的数据。终端用户一般是不精通计算机和程序设计的各级

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或各类科研人员.终端用户有时也

称最终用户。

应用程序员是指负责设计和编制应用程序的人员。这类用户

通过设计和编写“使用及维护”数据库的应用程序来存取和维

护数据库。这类用户通常使用VFP、PB或Oracle等数据库语

言来设计和编写应用程序,以对数据库进行存取操作。应用

程序员也称为系统开发员。

数据库管理员或称为DBA是指全面负责数据库系统的“管理、

维护和正常使用的”人员。它可以是一个人或一组人。特别对

于大型数据库系统,DBA极为重要,常设置有DBA办公室,

应用程序员是DBA手下的工作人员。担任数据库管理员,不

仅要具有较高的技术专长,而且还要具备较深的资历,并具

有了解和阐明管理要求的能力。DBA的主要职责有:参与数

据库设计的全过程,与用户、应用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紧密

结合,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和内容;决定数据库的存储与存取

策略,使数据的存储空间利用率和存取效率均较优;定义数

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监督控制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及时

处理运行程序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和重新构造数据库系统

等。

1.3.3软件

软件是指负责数据库存取、维护和管理的软件系统。通常叫做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数据库系统各类用户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请求,都是由DBMS来完成的,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DBMS提供一种超出硬件层之上的对数据库的观察的功能,并支持用较高的观点来表达用户的操作,使数据库用户不受硬件层细节的影响。DBMS是在操作系统(OS)支持下工作的。

1.3.4 硬件

硬件是指存储数据库和运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包括操作系统)的硬件资源。它包括物理存储数据库的磁盘、磁鼓、磁带或其他外存储器及其附属设备、控制器、I/O通道、内存、CPU及其他外部设备等。

1.4数据库管理系统

在文件系统中,用户对其所使用的数据文件的物理组织和存储细节全要进行安排和处理,这给用户带来很大不便。而数据库系统的目标之

一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数据库系统把对“存储数据”的管理、维护和使用的复杂性都转嫁给数据管理系统(DBMS)身上。因此,DBMS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的、在数据库系统中对数据进行管理的大型系统软件,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操作系统(OS)支持下工作。在确保数据“安全可靠”的同时,DBMS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数据”的简明性和方便性,用户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一切操作,包括数据定义、查询、更新及各种控制,都是通过DBMS进行。

1.4.1 DBMS的主要功能

DBMS不仅具有面向用户的功能,而且也具有面向系统的功能。目前,DBMS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它们的性能、功能等许多方面随系统而异。一般情况下,大型系统功能较全较强,小型系统功能较弱。同一类系统,性能也是有差异的。通常,DBMS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数据库定义功能 DBMS提供相应数据定义语言来定义数据库

结构,它们是刻画数据库的框架,并被保存在数据字典中。

数据字典是DBMS存取和管理数据的基本依据。

数据存取功能 DBMS提供数据操纵语言实现对数据库数据的

基本存取操作:检索,插入,修改和删除。

数据库运行管理功能DBMS提供数据控制功能,即数据的安

全性、完整性和并发控制等对数据库运行进行有效地控制和

管理,以确保数据库数据正确有效和数据库系统的有效运

行。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包括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装入,数据

库的转储、恢复、重组织,系统性能监视、分析等功能。这

些功能大都由DBMS的实用程序来完成。

数据通信功能 DBMS提供处理数据的传输,实现用户程序与

DBMS之间的通信。通常与操作系统协调完成。

1.4.2 DBMS的组成

DBMS大多是由许多“系统程序”所组成的一个集合。每个程序都有自己的功能,一个或几个程序一起完成DBMS的一件或几件工作。各种DBMS的组成因系统而异,一般说来,它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语言编译处理程序语言编译处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程序:数

据描述语言翻译程序;数据操作语言处理程序;终端命令解

释程序;数据库控制命令解释程序等。

系统运行控制程序主要包括:系统总控程序;存取控制程

序;并发控制程序;完整性控制程序;保密性控制程序;数

据存取和更新程序;通信控制程序等。

系统建立、维护程序主要包括:数据装入程序;数据库重组

织程序;数据库系统恢复程序;性能监督程序等。

数据字典数据字典通常是一系列表,它存储着数据库中有关

信息的当前描述。它能帮助用户、数据库管理员和数据库管

理系统本身使用和管理数据库。

1.5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数据之间联系的结构模式。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不同的数据模型提供了模型化数据和信息的不同工具,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可以将模型分为两类或两个层次,一是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一是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前者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后者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

1.5.1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抽象,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它强调其语义表达能力,以及能够较方便、直接地表达应用中各种语义知识。这类模型概念简单。清晰、易于被用户理解,是用户和数据库设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这种信息结构并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不是某一个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而是概念级的模型,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换为计算机上某一种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概念模型的概念主要如下:

(1) 实体

客观上存在且可区分的事物称为实体。实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指实际的对象,也可以指某些概念;可以指事物与事物间的联系。如学生是一个实体。

(2) 属性

实体所具有的某一方面的特性。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如公司员工有员工编号、姓名、年龄、性别等属性组成。如学生实体有学号、姓名和性别等属性。

(3) 关键字

实体的某一属性或属性组合,其取用的值能惟一标识出某一实体,称为关键宇,也称码。如学号是学生实体集的关键字,由于姓名有相同的可能,故不应作为关键字。

(4) 域

域是某(些)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姓名的域为字符串集合,性别的域为男、女等。

(5) 实体型

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必须具有共同的特性。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

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例如,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班号)就是一个实体型。

(6) 实体集

同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如全体学生就是一个实体集。

(7) 联系

现实世界的事物之间总是存在某种联系的,这种联系必然要在信息世界中加以反映。一般存在两类联系:一是实体内部的联系,如组成实体的属性之间的联系,二是实体之间的联系。

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又可分为如下三类:

一对一联系(1:1) 例如,一个部门有一个经理,而每个经理

只在一个部门任职。这样部门和经理之间就具有一对一联

系。

一对多联系(1:n) 例如,一个部门有多个职工,这样部门和

职工之间存在着一对多的联系。

多对多联系(m:n) 例如,学校中的课程与学生之间就存在着

多对多的联系。每个课程可以供多个学生选修,而每个学生

又都会选修多种课程。这种关系可以有很多种处理的办法。

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很多,其中最著名的E-R方法(实体联系方法),它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E-R图的主要成分是实体、联系和属性。E-R图通用的表现方式如下:

用长方形表示实体型,在框内写上实体名。

用椭圆形表示实体的属性,并用无向边把实体与属性连接起

来。

用菱形表示实体间的联系,菱形框内写上联系名。用无向边

分别把菱形与有关实体相连接,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

型。如果实体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属性,则把属性和菱形也用

无向边连接上。

E-R方法是抽象和描述现实世界的有力工具。用E-R图表示的概念模型与具体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独立,是各种数据模型的共同基础,因而比数据模型更一般、更抽象。更接近现实世界。

【例1.1】画出如下百货公司的E-R图。

某百货公司管辖若干连锁商店,每家商店经营若干商品,每家商店有若干职工,但每个职工只能服务于一家商店。

“商店” 实体型的属性有:店号、店名、店址、店经理。 “商品” 实体型的属性有:商品号、品名、单价、产地。“职工” 实体型的属性有:工号、姓名、性别、工资。在联系中应反映出职工参加某商店工作的开始时间,商店销售商品的月销售量。该E-R图如图1.1所示。

职工

商品

商店

经营

隶属

n

m

1

m

店经理

开始时间

工号

姓名

性别

工资

店名

月销售量

店址

商品号

店号

品名

单价

产地

m

图1.1 百货公司的E-R图

1.5.2常用的数据模型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结构化的,这是按某种数据模型来组织数据的。当前流行的基本数据模型有三类:

关系模型

层次模型

网状模型

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数据之间联系的表示方式不同。关系模型是用“二维表”(或称为关系)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层次模型是用“树结构”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网状模型是用“图结构”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

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是早期的数据模型。通常把他们通称为格式化数据模型,因为它们是属于以“图论”为基础的表示方法。

分别按照三类数据模型设计和实现的DBMS可分别称为关系DBMS、层次DBMS和网状DBMS。相应地存在有关系(数据库)系统、层次(数据库)系统和网状(数据库)系统等简称。下面将三种数据模型作一个简单介绍。

1.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用二维表格结构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是一个“二维表框架”组成的集合,每个二维表又可称为关系,因此可以说,关系模型是“关系框架”组成的集合。目前大多数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是关系型的,如SQL Server就是一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2.层次模型

层次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最早使用的一种模型,它的数据结构是一棵“有向树”。层次模型的特征如下:

有且仅有一个结点没有双亲,它就是根结点。

其他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

在层次模型中。每个结点描述一个实体型,称为记录类型。一个记录类型可有许多记录值,简称记录。结点间的有向边表示记录间的联系。如果要存取某一记录类型的记录,可以从根结点起,按照有向树层次逐层向下查找。查找路径就是存取路径。

层次模型结构清晰,各结点之间联系简单,只要知道每个结点的(除根结点以外)双亲结点,就可知道整个模型结构,因此,画层次模型时可用无向边代替有向边。用层次模型模拟现实世界的层次结构的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是很自然的选择方式。比如表示“行政层次结构”、“家族关系”等是很方便的。但层次模型的缺点是不能表示两个以上实体型之间的复杂联系和实体型之间的多对多联系。

美国IBM公司1968年研制成功的I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这种模型的典型代表。

3.网状模型

如果取消层次模型的两个限制,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点都可以有多个双亲结点,则“有向树”就变成了“有向图”。“有向图”结构描述了网

状模型。网状模型的特征如下:

可有一个以上的结点没有双亲。

至少有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双亲。

网状模型和层次模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从逻辑上看,它们都是基本层次联系的集合,用结点表示实体,用有向边(箭头)表示实体间的联系;从物理上看,它们每一个结点都是一个存储记录,用链接指针来实现记录之间的联系。当存储数据时这些指针就固定下来了,数据检索时必须考虑存取路径问题;数据更新时,涉及到链接指针的调整,缺乏灵活性;系统扩充相当麻烦。网状模型中的指针更多,纵横交错,从而使数据结构更加复杂。

1.6关系数据库

1.6.1 基本术语

关系数据库是基于关系模型的。有关的一些基本术语如下。

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有一个关系名。

元组: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对应存储文件中的一个记录值。

属性:表中的列称为属性,每一列有一个属性名。属性值相当于记录中的数据项或者字段值。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即不同元组对同一个属性的值所限定的范围。例如,逻辑型属性只能从逻辑真(如.T.)或逻辑假(如.F.)两个值中取值。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格式为:

关系名(属性名1,属性名2,…,属性名n)

一个关系模式对应一个关系文件的结构。例如:

R(S#,SNAME,SEX,BIRTHDAY,CLASS)

候选关键字:属性或属性组合,其值能够惟一地标识一个元组。

主关键字:在一个关系中可能有多个候选关键字,从中选择一个作为主关键字。

主属性:包含在任何候选关键字中诸属性称为主属性,不包含在任何候选关键字中诸属性称为非关键字属性。

外关键字:如果一个关系中的属性或属性组并非该关系的关键字,但它们是另外一个关系的关键字,则称其为该关系的外关键字。

全关键字:关系模型的所有属性组是这个关系模式的候选关键字,称为全关键字。

图1.2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关系模型,其中图1.2(a)给出了关系模式:教师(编号,姓名,性别,所在系名)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任课教师编号,上课教室)图1.2(b)给出了这两个关系模式的关系,关系名称分别为教师关系和课程关系,均包含两个元组,教师关系的编号为主关键字,课程关系的课程号为主关键字。

关系模型的特征是:

描述的一致性,不仅用关系描述实体本身,而且也用关系描述实体之间的联系。

可直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

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关系,即每个属性是不可分的数据项,不许表中有表。

关系模型是建立在数学概念基础上的,有较强的理论根据。

在关系模型中基本数据结构就是二维表,不用像层次或网状那样的链接指针。记录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不同关系中的同名属性来体现的。例如,要查找“王丽华”老师所上课程,首先要在教师关系中根据姓名找到编号“001”,然后在课程关系中找到“001”任课教师编号对应的课程名即可。在上述查询过程中,同名属性教师编号起到了联接两个关系的纽带作用。由此可见,关系模型中的各个关系模式不应当孤立起来,不是随意拼凑的一堆二维表,它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

教师关系框架

教师编号姓名性别所在系名

课程关系框架

课程号课程名教师编号上课教室

教师关系

教师编号姓名性别所在系名

001王丽华女计算机系

008孙军男电子工程系

课程关系

课程号课程名教师编号上课教室

99-1软件工程0015-301

99-3电子技术0082-205

图1.2 关系模型

1.6.2 关系运算

从一个关系中找出所需要的数据,就要使用关系关系运算。关系运算包括选择、投影和联接等。

1.选择

从一个关系中选出满足给定条件的记录的操作称为选择或筛选。选择是从行的角度进行的运算,选出满足条件的那些记录构成原关系的一个子集。

2.投影

从一个关系中选出若干指定字段的值的操作称为投影。投影是从列的角度进行的运算,所得到的字段个数通常比原关系少,或者字段的排列顺序不同。

3.联接

联接是把两个关系中的记录按一定的条件横向结合,生成一个新的关系。最常用的联接运算是自然联接,它是利用两个关系中共有的字段,把该字段值相等的记录联接起来。

系统在执行联接运算时,要进行大量的比较操作。不同关系中的公共字段或具有相同语义的字段是实现联接运算的“纽带”。

需要明确的是:联择和投影属于单目运算,它们的操作对象只是一个关系。联接则为双目运算,其操作对象是两个关系。

1.6.3规范化设计理念和方法

为了使数据库设计的方法趋向完备,人们研究了规范化理论。目前规范化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规范化设计方法。首先,满足一定条件的关系模式,称为范式(Normal Form,简写为NF)。在1271年至1972年,关系数据模型的创始人E.F.Codd系统地提出了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的概念。1974年Codd和Boyce共同提出了BCNF范式,为第三范式的改进。一个低级范式的关系模式,通过分解(投影)方法可转换成多个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的集合,这种过程称为规范化。

1.第一范式(1NF)

如果一个关系模式,它的每一个分量是不可分的数据项,即其域为简单域,则此关系模式为第一范式。

第一范式是最低的规范化要求,第一范式要求数据表不能存在重复的记录,即存在一个关键字。1NF的第二个要求是每个字段都不可再分,即已经分到最小,关系数据库的定义就决定了数据库满足这一条。主关键字达到下面几个条件:

主关键字段在表中是惟一的。

主关键字段不能存在空值。

每条记录都必须有一个主关键字。

主关键字是关键字的最小子集。

满足1NF的关系模式有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值,并且增加了修改其数据时疏漏的可能性。为了避免这种数据冗余和更新数据的遗漏,就引出了第二范式。

2.第二范式(2NF)

如果一个关系属于1NF,且所有的非主关键字段都完全地依赖于主关键字,则称之为第二范式,简记为2NF。

为了说明问题现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个库房存储的库有4个字段(零件号、仓库号、零件数量、仓库地址),这个库符合1NF,其中“零件号”和“仓库号”构成主关键字。但是因为“仓库地址”只完全依赖于“仓库号”,即只依赖于主关键字的一部分,所以它不符合2NF,这样首先存在数据冗余,因为仓库数量可能不多。其次,存在如果更改仓库地址时,如果漏改了某一记录,存在数据不一致性。再次,如果某个仓库的零件出库完了,那么这个仓库地址就丢失了,即这种关系不允许存在某个仓库中不放零件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投影分解的方法消除部分依赖的情况,从而使关系达到2NF的标准。方法就是从关系中分解出新的二维表,使得每个二维表中所有的非关键字都完全依赖于各自的主关键字。我们可以如下分解:分解成两个表(零件号、仓库号、零件数量)和(仓库号、仓库地址)。这样就完全符合2NF了。

3.第三范式(3NF)

如果一个关系属于2NF,且每个非关键字不传递依赖于主关键字,这种关系就是3NF。

简而言之,从2NF中消除传递依赖,就是3NF。比如有一个表(姓名、工资等级、工资额),其中姓名是关键字,此关系符合2NF,但是因为工资等级决定工资额,这就叫传递依赖,它不符合3NF。我们同样可以使用投影分解的办法分解成两个表:即姓名,工资等级和工资等级,工资额。

上面提到了投影分解的方法,关系模式的规范化过程是通过投影分解来实现的。这种把低一级关系模式分解成若干个高一级关系模式的投影分解方法不是惟一的,应该在分解中注意满足3个条件:

无损联接分解,分解后不丢失信息。

分解后得的每一关系都是高一级范式,不要同级甚至低级分

解。

分解的个数最少,这是完美要求,应做到尽量少。

一般情况,规范化到3NF就满足需要了,规范化程度更高的还有BCNF、4NF、5NF,因为不经常用到,这里就不作解释和讨论了。

规范化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消除数据依赖中不合适的部分,使模式中的各种关系模式达到某种程度的“分离”,即“一事一地”的模式设计原则。让一个关系描述一个概念、一个实体或者实体间的一种联系。如果多于

一个概念,就把它“分离”出去。因此所谓规范化实质上是概念的单一化。

应该指出的是,规范化的优点是明显的,它避免了大量的数据冗余,节省了空间,保持了数据的一致性,如果完全达到3NF,用户不会在超过两个以上的地方更改同一个值,而当记录会经常发生改变,这个优点便很容易显现出来。但是,它最大的不利是,由于用户把信息放置在不同的表中,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同时把多个表联接在一起的花费也是巨大的,节省了时间必然付出空间的代价,反之,节省了空间也必然付出时间的代价,时间和空间在计算机领域中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们是互相作用,对立统一的。因为表和表的联接操作的时间花费是很大的,从而降低了系统运行性能。

1.7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

数据库设计分为六个阶段:

需求分析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概念结构设计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

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

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物理结构设计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

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数据库实施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

库,并进行试运行。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对数据库系统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1.7.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整个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最重要步骤之一,是后继各阶段的基础。在需求分析阶段,从多方面对整个组织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各项应用对信息和处理两方面的需求。

(1) 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是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共同完成的任务。确定企业组织的目标,从这些目标导出对数据库的总体要求。通过调研,确定由计算机完成的功能。

(2) 分析整理

分析的过程是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抽象的过程,产生求解的模型。

(3) 数据流图

采用数据流图来描述系统的功能。数据流图可以形象地描述事务处理与所需数据的关联,便于用结构化系统方法,自顶向下,逐层分解,步步细化。

(4) 数据字典

对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和加工等进一步定义,从而完整地反映系统需求。

(5) 用户确认

需求分析得到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要返回给用户,通过反复完善,最终取得用户的认可。

1.7.2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设计阶段的目标是产生整体数据库概念结构,即概念模式。概念模式是整个组织各个用户关心的信息结构。描述概念结构的有力工具是E-R图。

有关E-R图的描述参见1.5.1小节。

1.7.3 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设计就是把上述概念模型转换成为某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1.E-R图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转换原则如下:

(1) 每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关键字就是关系的关键字。

(2) 联系的转换

联系转换的原则如下:

一般1:1和1:m联系不产生新的关系模式,而是将一方实体

的关键字加入到多方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中,联系的属性也

一并加入。

m:n联系要产生一个新的关系模式,该关系模式由联系涉及

实体的关键字加上联系的属性(若有)组成。

联系转换的具体做法如下:

两实体间的1:1联系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

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

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关键字

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每个实体的关键

字均是该关系的候选关键字。如果与某一端实体对应的关系

模式合并,则需要在该关系模式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关系模

式的关键字和联系本身的属性。可将任一方实体的主关键字

纳入另一方实体对应的关系中,若有联系的属性也一并纳

入。

两实体间1:m联系可将“1”方实体的主关键字纳入“m”方实体

对应的关系中作为外关键字,同时把联系的属性也一并纳

入“m”方对应的关系中。

同一实体间的1:m联系可在这个实体所对应的关系中多设一

个属性,用来作为与该实体相联系的另一个实体的主关键

字。

两实体间的m:n联系必须对“联系”单独建立一个关系,该关

系中至少包含被它所联系的双方实体的“主关键字”,如果联

系有属性,也要纳入这个关系中。

同一实体间的m:n联系必须为这个“联系”单独建立一个关

系。该关系中至少应包含被它所联系的双方实体的“主关键

字”,如果联系有属性,也要纳入这个关系中。由于这个“联

系”只涉及一个实体,所以加入的实体的主关键字不能同名。

两个以上实体间m:n联系必须为这个“联系”单独建立一个关

系。该关系中至少应包含被它所联系的各个实体的“主关键

字”,若是联系有属性,也要纳入这个关系中。

【例1.2】将例1.1生成的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

转换的关系模式如下:

职工(工号,姓名,性别,工资,店号,开始时间)

商店(店号,店名,店址,店经理)

商品(商品号,品名,单价,产地)

经营(店号,商品号,月销售量)

2.关系模型的优化

应用关系规范化理论对上述产生的关系模式进行优化,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每个关系模式内部各个属性之间的数据依赖以及不同关系模式属性之间的数据依赖。

(2) 对各个关系模式之间的数据依赖进行最小化处理,消除冗余的联系。

(3) 确定各关系模式的范式等级。

(4) 按照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处理要求,确定要对哪些模式进行合并或分解。

(5) 为了提高数据操作的效率和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对上述产生的关系模式进行适当地修改、调整和重构。

3.设计用户子模式

全局关系模型设计完成后,还应根据局部应用的需求,结合具体

DBMS的特点,设计用户的子模式。

子模式设计时应注意考虑用户的习惯和方便,主要包括:

使用更符合用户习惯的别名。

可以为不同级别的用户定义不同的视图,以保证系统的安全

性。

可将经常使用的复杂的查询定义为视图,简化用户对系统的

使用。

1.7.4 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是指对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库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的过程。物理设计通常分为两步:

1.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

(1) 确定数据的存取方法

确定数据的存取方法包括:

索引方法的选择

聚簇方法的选择

(2) 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

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包括:

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

确定系统配置

2.对物理结构进行评价

对时间效率、空间效率、维护开销和各种用户要求进行权衡,从多种设计方案中选择一个较优的方案。

1.7.5 数据库实施

实施阶段的工作主要有:

建立数据库结构

数据载入

应用程序的编关键字和调试

数据库试运行

1.7.6 数据库运行维护

数据库系统投入正式运行后,对数据库经常性的维护工作主要由DBA完成,主要包括如下工作:

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

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

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造

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

练习题1

1.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与数据库系统中的文件有何本质上的不同?2.什么是数据库?

3.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个重要分支,Microsoft Access作为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中小型数据库使用系统的理想开发环境 1.1.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它能把大量的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存储起来,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集中管理下,实现数据共享那么,什么是数据库?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呢? 1.1.1.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一、数据和数据处理 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数据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内容;其二是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二、计算机数据管理 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是数据管理。计算机对数据的管理是指如何对数据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1.人工管理: (1)数据不保存 (2)使用程序管理数据 (3)数据不共享 (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使用程序1 数据集1 使用程序2 数据集2 使用程序n 数据集n 2.文件系统 (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2)程序和数据有一定的独立性 (3)数据的冗余度大

3. 数据库系统: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计算机用于管理的规模更为庞大,使用越来越广泛,需要计算机管理的数据量急剧增长,同时多种使用、多种语言互相覆盖地共享数据集合的要求越采越强烈。为解决多用户、多使用共享数据的需求,出现了数据库技术和统一管理数据的专门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管理和存取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提高数据的共享性。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减小数据的冗余,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提供数据和使用程序的独立性,从而减少使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代价。 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已经成为多个用户或使用程序共享的资源,从使用程序中完全独立出来,由DBMS 统一管理。数据库系统数据和使用程序的关系如图。 4. 分布式数据库统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是一个逻辑上统一、地域上分布的数据集合,是把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各个节点局部数据序的逻辑集合,同时受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统一控制和管理,把全局数据模式按数据来源和用途合理分布在系统的多个节点上,使大部分数据可以就地或就近存取。 5. 面向对象数据厍系统 数据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结合产生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吸收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来描述现实世界实体(对象)的逻辑组织、对象之间的限制和联系等。 1.1.2. 数据库系统 DBMS 使用程序1 使用程序2 数据库 … 使用程序1 文件1 使用程序2 文件2 使用程序n 文件n 存取方法 ...… ...…

第一章VFP数据库基础练习题

第一章VFP数据库基础练习题 1.在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其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阶段是() A、数据库系统阶段 B、文件系统阶段 C、人工管理阶段 D、数据项管理 2.数据库系统中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核心软件是() A、DBMS B、DB C、OS D、DBS 3.与文件管理系统相比,下列() A、数据结构化 B、访问速度快 C、数据独立性 D、冗余度可控 4.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可实现数据完全共享的阶段是() A、人工管理阶段 B、文件系统阶段 C、数据库阶段 D、系统管理阶段 5.如果一个班只能有一个班长,而且这个班长不能同时担任其他班的班长,班级和班长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属于() A、一对一关系 B、一对二关系 C、多对多关系 D、一对多关系 6.VFP支持的数据模型是() A、层次数据模型 B、关系数据模型 C、网状数据模型 D、树状数据模型 7.在VFP中表是指() A、报表 B、关系 C、表格 D、表单 8.VFP DBMS基于的数据模型是() A、层次型 B、关系型 C、网状型 D、混合型 9.实体-联系模型中,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不可以是() A、一对一关系 B、多对多关系 C、一对多关系 D、一对零关系 10.二维表中的列称为关系的(),二维表的行称为关系的() A、元组,属性 B、列,行 C、行,列 D、属性,元组 11.在奥运会游泳比赛中,一个游泳运动员可以参加多项比赛,一个游泳比赛项目可以有多个运动员参加,游泳运动员与游泳比赛项目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联系 A、一对一关系 B、多对多关系 C、一对多关系 D、一对零关系 12.如果一个工人可管理多个设备,而一个设备只被一个工人管理,则实体工人与实体设备之间存在() A、一对一关系 B、多对多关系 C、一对多关系 D、一对零关系 13.VFP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这里关系通常是指() A、数据库文件(DBC文件) B、一个数据库中两个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C、表文件(DBF文件) D、一个表文件中两条记录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14.对于“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是() A、同一个关系中允许有完全相同的元组 B、在一个关系中元组必须按关键字升序存放 C、在一个关系中必须将关键字作为该关系的第一个属性 D、同一个关系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属性名 15.以下关于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列的次序非常重要 B、当需要索引时列的次序非常重要 C、列的次序无关紧要 D、关键字必须指定为第一列 16.在一个关系中,不能有完全相同的() A、元组 B、属性 C、域 D、分量 17.下列关于候选关键字的说明中错误的是()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数据库基础 1.基本概念: 数据:数据泛指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以适合于用人工或自然的方式进行保存、传递和处理。数据是形成信息的源泉,信息是有价值的数据是数据的内涵。 信息: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S的核心):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可的计算机系统软件。 数据库系统:带有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相关硬件、软件和各类人员组成。 2.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没有直接存储设备、操作系统、管理软件 2.文件系统阶段:把计算机众多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 3.数据库系统阶段:一定的格式、统一管理、冗余度小 4.分布式数据库阶段:物理上分离、逻辑上统一 5.面向对象数据库阶段 3. 数据模型: (1)基本概念: 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形式框架,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包括描述数据、数据联系、数据操作、数据语义以及数据一致性的概念工具。 概念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强调语义表达功能。 实体: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 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 属性:描述实体的特征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主键:用来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合 联系(1:1,1:n,m:n):实体集之间的关系,反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联系也是主体,也可具有属性

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关系的模型。本质是一张表。 关系、关系模式:1:1关系名(属性1,属性2,……) 1:n 将1的主键放入n中学生(班级编号,……) n:m 将实体的主键放入关系的属性中 (2)E-R模型:能根据具体问题构建E-R模型、画出E-R图 实体集:矩形框 属性:椭圆 联系:菱形 (3)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的性质 数据查询、数据插入、数据删除、数据修改 关系运算:选择(减少个体保留所有属性)、投影(所有个体的部分属性)、联结 (4)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 (5)关系模型的完整性(实体、参照、自定义) 实体:主键不能为空 参照:外键为空或在其担任主键的实体集中存在 自定义:用户自己定义的语义要求 第二章A ccess数据库与表的操作 1. Access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 2. 基本概念:Access数据库、表、记录、字段 3. 使用表设计器创建表 (1)字段名命名规则 不能空格开头、不能用.!()[]、最长64个字符 (2)字段类型:文本、数字、日期/时间、是/否、查阅向导(备选项中选择) (3)字段属性:字段大小、输入掩码(控制数据的输入)、有效性规则(规范、核查)、有效性文本(提示信息)、默认值、索引(搜索或排序的根据,加快查询速度)、必填字段 (4)设置主键 4.建立表间关系:关联字段、实施参照完整性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是存放数据及相关信息的仓库,是事务处理、信息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基础,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将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应用系统可以方便地、及时地、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本章主要内容: ●数据处理的相关概念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 ●关系型数据库的相关概念 1.1 数据管理 1.1.1 数据与信息 1.信息 一般意义上,信息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是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概括地讲,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反映。例如,在超市挑选某种奶粉时,首先要了解该奶粉的价格、质量及包装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决定是否购买;再如,选修一门课程时,可以根据课程教师、课程性质及它的作用来决定是否选修等。 2.数据 数据是指表达信息的物理符号。在计算机中,数据是指能被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物理符号序列。数据反映信息,而信息则依靠数据表达。 表达信息的符号不仅可以是数字、字母、文字和其他特殊字符组成的文本形式的数据,还可以是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 在计算机中,主要使用磁盘、光盘等外部存储器来存储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应用程序来管理与处理数据。 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与信息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或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内涵,是对数据的语义解释;数据是物理性的,是被加工的对象,而信息是对数据

数据库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一. 简答题(回答时尽量简洁,抓住关键点即可,不需要展开) 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安全性,完整性,故障恢复,并发控制。 2.数据库系统的三个抽象层次? 视图抽象,概念抽象,物理抽象。 3.对数据库中的数据,最基本的四种操作是什么? 增加,删除,修改,查询。 4.简述数据抽象、数据模型及数据模式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数据抽象:指一种数据抽象的过程。 数据模型:使用逻辑概念方式,对对象,对象属性,对象联系等,来组织和表示抽取的数据。 数据模式:抽取的数据用数据模型组织后,得到的结果。 关系:数据模型是数据抽象的工具,数据模式是数据抽象的结果。 5.何谓DBMS、数据库系统、视图?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一个通用软件系统,由一组计算机程序构成 数据库系统:指一个环境,在此环境中,用户的应用系统可以顺利运行。 视图:指一个人看(即“视”)某个物体所得到的图像。 6.数据模型的三个评价标准、三个要素、分类? 三个评价标准:①比较真实描述显示世界。②易为用户所理解。③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三个要素:①数据结构②数据操作③数据约束 分类:①概念数据模型②逻辑数据模型③物理数据模型 7.传统的三个数据模型是指什么? 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 8.数据库语言的作用,一般应包含哪几个子语言? 数据库语言是DBMS提供给用户定义结构,操纵数据和管理DBMS的一个界面。 数据库语言包括数据定义子语言(DDL),数据操纵子语言(DML),数据控制子语言(DCL) 9.SQL语言的使用方式? 一,用户直接在RDBMS控制台上,使用SQL语言中的SQL命令交互,即SQL的交互式使用;二,用户通过开发的应用系统与RDBMS交互。 10.数据字典的作用? 数据字典是DBMS中的一个特殊文件,用于存储数据库的一些说明信息,即元数据。11.数据管理的发展分哪三个阶段?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

第一章 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 答案

第 一 章 数 据 库 系 统 基 础 知 识一、选择题 秋: .根据关系模型的有关理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二维表中的每一列均有唯一的字段名 .二维表中不允许出现完全相同的两行 .二维表中行的顺序,列的顺序可以任意交换 .二维表中行的顺序,列的顺序不可以任意交换

年(春) . 是一个。 . 数据库系统 . 数据库管理系统 . 数据库 . 数据库管理员 . 实体模型反映实体及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的头脑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及其 相互联系的认识,而是实体模型的数据化,是观念世界的实体模型在数据世界中的 反映,是对对现实世界的抽象。 . 数据模型 . 物理模型 . 逻辑模型 . 概念模型 年(春) . 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最主要区别是 A.数据库系统复杂,而文件系统简单 B.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能够管理各种类型的文件 C.文件系统管理的数据量较小,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庞大的数据量 D.文件系统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可以解决 . 关系模型的基本结构是。 .树形结构.无向图.二维表.有向图 秋: . 目前数据库管理系统()有许多不同的产品。在下列产品中,不属于()公司开发的是. . . . 年春 . 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每一个关系都是一个二维表 .在关系模型中,运算的对象和运算的结果都是二维表 .二维表中不允许出现任何数据冗余 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 .关键字是关系模型中的重要概念。当一个二维表(表)的主关键字被包含到另一个二维表(表)中时,它就称为表的。 .主关键字 .候选关键字.外部关键字 .超关键字 . 在关系模型中,关系运算分为传统集合的关系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在下列关系运算中,不属于专门的关系运算(即属于传统集合的关系运算)的是。 .投影 .联接 .选择 .合并 年(秋) .下列不属于关系代数运算的是。 . 查询. 投影 . 选择 . 联接 .实体是信息世界的术语,与之对应的数据库术语是。 . 文件.数据库. 记录. 字段 年春: .关系模型中,超关键字。 . 可由多个任意属性组成 . 能由一个属性组成,其值能唯一标识该关系模式中任何一个元组 . 可由一个或多个属性组成,其值能唯一标识该关系模式中任何一个元组

数据库系统原理第一章习题

第1章绪论 一、选择题 1、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 A. 物理模型 B. 概念模型 C. 数据模型 D. 逻辑模型 2、实现将现实世界抽象为信息世界的是()。 A. 物理模型 B. 概念模型 C. 关系模型 D. 逻辑模型 3、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若干阶段,其中人工管理阶段和文件管理阶段相比文件系统的一个显著优势是()。 A. 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B. 数据共享性很强 C. 数据独立性很好 D. 数据整体结构化 4、能够保证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的是()。 A. 外模式/模式映像 B. 模式 C. 模式/内模式映像 D. 外模式 5、DBMS是一类系统软件,它是建立在下列哪种系统之上的?() A. 应用系统 B. 编译系统 C. 操作系统 D. 硬件系统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数据库的概念模型与具体的DBMS有关 B. 三级模式中描述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外模式 页脚内容1

C.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设计和编写应用系统的程序模块 D. 从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一般是由DBMS完成的 7、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是()。 A. 数据 B. 数据库 C. 数据库管理系统 D. 数据库系统 8、在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应用程序管理数据的是()。 A. 人工管理阶段 B. 人工管理阶段和文件系统阶段 C. 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D. 数据库系统阶段 二、判断题 1、通常情况下,外模式是模式的子集。() 2、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DB、DBS、应用系统和DBA 组成。() 3、在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中,数据结构是刻画一个数据模型性质最重要的方面,人们通常按照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 4、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进行抽象的3个级别,把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管理。() 三、填空题 页脚内容2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 1.基本概念: 数据:数据泛指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以适合于用人工或自然的方式进行保存、传递和处理。数据是形成信息的源泉,信息是有价值的数据是数据的内涵。 信息: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S的核心):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可的计算机系统软件。 数据库系统:带有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相关硬件、软件和各类人员组成。 2.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没有直接存储设备、操作系统、管理软件 2.文件系统阶段:把计算机众多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 3.数据库系统阶段:一定的格式、统一管理、冗余度小 4.分布式数据库阶段:物理上分离、逻辑上统一 5.面向对象数据库阶段 3. 数据模型: (1)基本概念: 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形式框架,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包括描述数据、数据联系、数据操作、数据语义以及数据一致性的概念工具。 概念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强调语义表达功能。 实体: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 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 属性:描述实体的特征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主键:用来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合 联系(1:1,1:n,m:n):实体集之间的关系,反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联系也是主体,也可具有属性

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关系的模型。本质是一张表。 关系、关系模式:1:1关系名(属性1,属性2,……) 1:n 将1的主键放入n中学生(班级编号,……) n:m 将实体的主键放入关系的属性中 (2)E-R模型:能根据具体问题构建E-R模型、画出E-R图 实体集:矩形框 属性:椭圆 联系:菱形 (3)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的性质 数据查询、数据插入、数据删除、数据修改 关系运算:选择(减少个体保留所有属性)、投影(所有个体的部分属性)、联结 (4)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 (5)关系模型的完整性(实体、参照、自定义) 实体:主键不能为空 参照:外键为空或在其担任主键的实体集中存在 自定义:用户自己定义的语义要求 第二章A ccess数据库与表的操作 1. Access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 2. 基本概念:Access数据库、表、记录、字段 3. 使用表设计器创建表 (1)字段名命名规则 不能空格开头、不能用.!()[]、最长64个字符 (2)字段类型:文本、数字、日期/时间、是/否、查阅向导(备选项中选择) (3)字段属性:字段大小、输入掩码(控制数据的输入)、有效性规则(规范、核查)、有效性文本(提示信息)、默认值、索引(搜索或排序的根据,加快查询速度)、必填字段 (4)设置主键

数据库课后答案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基础教程》第一章参考答案 责任人:崔朝霞 一、名词解释 关系数据库系统: 对应于一个关系模型的所有关系的集合称为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管理关系数据库,并将数据组织为相关的行和列的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有两种:一种是物理上分布的,但逻辑上却是集中的。这种分布式数据库只适宜用途比较单一的、不大的单位或部门。另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都是分布的,也就是所谓联邦式分布数据库系统。由于组成联邦的各个子数据库系统是相对“自治”的,这种系统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用途的、差异较大的数据库,比较适宜于大范围内数据库的集成。 多媒体数据库:能够管理数值、文字、表格、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的数据库称为多媒体数据库。 逻辑数据:逻辑数据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记录,这些数据也可以称为逻辑记录。逻辑数据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对客观世界的藐视,二是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数据的描述。 物理数据:物理数据是实际存放在存储设备上的数据。 外模式: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的数据的描述。 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它由若干个概念记录类型组成,还包含记录间联系、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等要求。 内模式: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能够给出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 物理存储介质:物理存储介质可以分为六大类,高速缓冲存储器、主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存储器、光存储器、磁带。 网状数据库:处理以记录类型为结点的网状数据模型的数据库。 二、选择题 三、.√.√.√.× 四、. 数据库最初是在大公司或大机构中用作大规模事务处理的基础。后来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数据库技术被移植到机( ,个人计算机)上,供单用户个人数据库应用。接着,由于机在工作组内连成网,数据库技术就移植到工作组级。现在,数据库正在和内联网中广泛使用。 . 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实际可运行的存储、维护和应用系统提供数据的软件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它通常由软件、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员组成。其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各种宿主语言、实用程序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数据的插入、修改和检索均要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员负责创建、监控和维护整个数据库,使数据能被任何有权使用的人有效使用。数据库管理员一般是由业务水平较高、资历较深的人员担任。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练习题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 一、选择题 (l)Access的数据库文件格式是 A)txt文件B)mdb文件C)dot文件D)XLS文件 (2)Access的数据类型是 A)层次数据库B)网状数据库C)关系数据库D)面向对象数据库 (3)Access适合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是 A)小型B)中型C)中小型D)大型 (4)Access是一个 A)数据库文件系统B)数据库系统C)数据库应用系统D)数据库管理系统 (5)数据库管理系统位于 A)硬件与操作系统之间B)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 C)用户与硬件之间D)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之间 (6)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最小访问单位是 A)字节B)字段C)记录D)表 (7)在Access中,用来表示实体的是 A)域B)字段C)记录D)表 (8)数据库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数据库模型是 A)语义网络B)层次模型C)网状模型D)关系模型 (9)在关系模型中,用来表示实体关系的是 A)字段B)记录C)表D)指针 (10)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属性组成新的关系称为 A)选择B)投影C)联接D)自然联接 (l1)从关系中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的操作称为 A)选择B)投影C)联接D)自然联接 (l2)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 A)数学符号B)物理符号C)逻辑符号D)概念符号 (13)DBS是指 A)数据B)数据库C)数据库系统D)数据库管理系统 (l4)在计算机中,用来存储数据的是 A)外存储器B)用内存储器C)光盘D)硬盘 (l5)数据库系统的核心问题是 A)数据采集B)数据分析C)信息管理D)数据处理 (l6)计算机在人工管理数据阶段,用来存储数据的是 A)软磁盘B)硬磁盘C)纸带D)光盘 (17)关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它需要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 B)还不能使数据库与应用程序分开 C)只是逻辑上分布,物理上集中 D)只是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_习题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_习题 一、选择题 1.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是()。D A.数据库系统复杂,而文件系统简单 B.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能够管理各种类型的文件 C.文件系统管理的数据量较少,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庞大的数据量 D.文件系统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可以解决 2.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当关系的模型改变时,用户程序也可以不变,这是()。B A.数据的物理独立性B.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C.数据的位置独立性D.数据的存储独立性 3.数据库三级模式中,用逻辑数据模型对用户所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是()。A A.外模式B.概念模式C.内模式D.逻辑模式 4.以下对关系模型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在一个关系中,每个数据项不可再分,是最基本的数据单位 B.在一个关系中,同一列数据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 C.在一个关系中,各列的顺序不可以任意排列 D.在一个关系中,不允许有相同的字段名 5.关系数据库中的码是指()。D A.能唯一决定关系的字段B.不可改动的专用保留字 C.关键的很重要的字段D.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或属性集合 6.自然连接是构成新关系的有效方法。一般情况下,当对关系R和S使用自然连接时,要求R和S含有一个或多个共有的()。D A.元组B.行C.记录D.属性 7.在建立表时,将年龄字段值限制在18~40之间,这种约束属于()。B A.实体完整性约束B.用户定义完整性约束 C.参照完整性约束D.视图完整性约束 8.在A ccess中,“表”是指()。A A.关系B.报表C.表格D.表单 9.在A ccess中,用来表示实体的是()。C A.域B.字段C.记录D.表 10.把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的过程,属于数据库设计的()。B A.概念设计B.逻辑设计C.需求分析D.物理设计 二、填空题 1.数据库是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存储和应用的。支持数据库各种操作的软件系统叫。由计算机、操作系统、DBMS、数据库、应用程序及有关人员等组成的一个整体叫。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2.数据库常用的逻辑数据模型有、、,Access属于。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关系模型 3.关系中能唯一区分、确定不同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合,称为该关系的。关键字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论 本章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数据库系统的差不多知识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本章重点介绍了有关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库系统组织的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概念,以及常见的三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的特点。重点介绍关系数据库的有关知识。 1.1 数据治理技术进展史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信息的依靠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数据作为表达信息的一种量化符号,正在成为人们处理信息时重要的操作对象。所谓数据处理确实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类、排序、检索、维护、加工、统计和传输等一系列工作全部过程的概述。数据处理的目的确实是使我们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数据海洋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信息,作为我们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决策依据。数据治理则是指对数据的组织、编码、分类、存储、检索和维护,它是数据处理的一

个重要内容中心。数据处理工作由来以久,早在1880年美国进行人口普查统计时,就已采纳穿孔卡片来存储人口普查数据,并采纳机械设备来完成对这些普查数据所进行的处理工作。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其后其硬件、软件的迅速进展,加之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进展,为数据治理进入一个革命性时期提供有力的支持。依照数据和应用程序相互依靠关系、数据共享以及数据的操作方式,数据治理的进展能够分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即人工治理时期、文件治理时期和数据库治理时期。 【1】人工治理时期 这一时期发生于六十年代往常,由于当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展才刚刚起步,数据治理中全部工作,都必须要由应用程序员自己设计程序完成去完成。由于需要与计算机硬件以及各外部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直接打交道,程序员们常常需要编制大量重复的数据治理差不多程序。数据的逻辑组织与它的物理组织差不多上是相同的,因此当数据的逻辑组织、物理组织或存储设备发生变化时,进行数据治理工作的许多应用程序就必须要进行重新编制。如此就给数据治理的维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同时由于一组数据常常只对应于一种应用程序,因此专门难实现多个不同应用程序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存在着大量重复数据,信息资源白费严峻。

VF笔试题:第1章 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 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1.1.1 信息、数据及数据处理 1、数据是存储在某一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其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内容,二是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2、下面有关对数据的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D)。 A)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被识别的物理符号 B)包括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内容 C)包括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D)数据形式是单一化的 1.1.2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系统 1、数据库是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结构化的相关数据集合,它不仅包括描述事物的数据本身,而且还包括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2、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结构的相关数据的集合称为(A)。 A)数据库B)数据库管理系统C)数据结构D)数据库应用系统 3、下列关于数据库系统,说法正确的是(C)。 A)数据库中只存在数据项之间的联系 B)数据库中只存在记录之间的联系 C)数据库中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存在联系 D)数据库中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都不存在联系 5、下列有关数据库的描述,正确的是(C)。 A)数据库是一个DBF文件B)数据库是一个关系 C)数据库是一个结构化的数据集合D)数据库是一组文件 6、数据库管理系统是(A)。 A)一种软件B)一台存有大量数据的计算机 C)一种设备D)一个负责管理大量数据的机构 8、用于实现数据库各种数据操作的软件称为(C)。 A)数据软件B)操作系统C)数据库管理系统D)编译程序 9、一般来说,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适用于做(B)。 A)文字处理B)数据处理C)表格设计D)数据通信 10、下列不属于DBMS功能的是(C )。 A)数据定义B)数据操纵C)数据字典D)数据库运行控制 11、FOXPRO是一个(C)。 A)数据库系统B)文件管理系统C)数据库管理系统D)64位数据开发系统 12、数据库系统由5部分组成: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和(B)。A)操作系统B)用户C)数据D)文件系统 13、数据库系统的构成是:数据库、计算机硬件系统、用户和(C)。 A)数据集合B)操作系统C)数据库管理系统D)文件系统 14、数据库的最小存取单位是(C)。 A)数据B)数据元素C)数据项D)数据结构 15、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C)。 A)数据库B)操作系统C)数据库管理系统D)文件系统 16、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B)。

第1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技术,70年代以来数据库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不仅应用于事务处理,并且进一步应用到人工智能、情报检索、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各个领域。本章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结合Microsoft Access讲解与关系数据库相关的基本概念。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数据库能把大量的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存储起来,开辟了数据处理的新纪元。可以直观地理解数据库为一个存放数据的仓库,只不过这个仓库是在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器上。数据处理的基本问题是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维护和加工利用,这些正是数据库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 1.1.1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一、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介质上能够被识别的物理符号。数据的种类很多,不仅包括数字、字母、文字和其他特殊字符组成的文本形式,而且还包括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但是使用最多、最基本的仍然是文字数据。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有用数据。数据只有经过提炼和抽象变成有用的数据后才能成为信息。信息仍以数据的形式表示。 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加工并转换成信息的过程。数据处理的核心是数据管理。计算机对数据的管理是指如何对数据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二、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在数据管理方面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机数据管理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5个阶段。 1. 人工管理 20世纪50年代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当时的硬件状况是,外存储器只有纸带、卡片、磁带,没有直接存取设备。软件状况是,没有操作系统以及管理数据的软件。 人工管理阶段具有的特点是:数据与程序不具有独立性,一组数据对应一组程序。数据不能长期保存,程序运行结束后就退出计算机系统,一个程序中的数据无法被其他程序使用,因此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称为数据冗余。 2. 文件系统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大量地应用于管理中。这时,在硬件上出现了磁鼓、磁盘等直接存取数据的存储设备;在软件方面,在操作系统中已经有了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一般称为文件系统;处理方式上不仅有了文件批处理,而且能够联机实时处理。

vf数据库基础知识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VF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 在一个二维表中,行称为________,列称为________。 A) 属性;元组B) 元组;属性 C) 关系;元组D) 属性;关系 2.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________。 A) 数据库管理系统B) 数据库 C) 数据D) 数据库应用系统 3. VFP是一种________数据库管理系统。 A) 层次型B) 网状型 C) 关系型D) 树型 4. 支持数据库各种操作的软件系统是________。 A) 数据库系统B) 操作系统 C) 数据库管理系统D) 命令系统 5. 在关系模型中,从表中选出满足条件的记录的操作称为________。 A) 连接B) 投影 C) 联系D) 选择 6. 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A) 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各种类型的文件 B) 文件系统管理的数据较少,而数据库系统能管理大量数据 C) 文件系统比较简单,数据库系统比较复杂 D) 文件系统没有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解决了这些问题 7. 在关系运算中,选择的操作对象是________;投影的操作对象是_______ _;连接的操作对象是________。 A) 一个表;一个表;两个表 B) 一个表;两个表;两个表 C) 一个表;一个表;一个表 D) 两个表;一个表;两个表 8. 在关系数据库中,基本的关系运算有三种,它们是________。 A) 选择、投影和统计B) 选择、投影和连接 C) 排序、索引和选择D) 统计、查找和连接 9. VFP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谓关系是指________。 A) 表中各个记录之间的联系 B) 数据模型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格式 C) 表中各个字段之间的联系 D) 一个表与另一个表之间的联系 10. 一个仓库里可以存放多个部件,一种部件可以存放于多个仓库,仓库与部件之间是________的联系。 A) 一对一B) 多对一 C) 一对多D) 多对多 11. 自然连接要求被连接的两关系有若干相同的________。 A) 实体名B) 属性名

第一章 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 答案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答案

一、选择题 2000秋: 1.根据关系模型的有关理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二维表中的每一列均有唯一的字段名B.二维表中不允许出现完全相同的两行C.二维表中行的顺序,列的顺序可以任意交换 D.二维表中行的顺序,列的顺序不可以任意交换 2001年(春) 2. Visual FoxPro是一个__B____。 A. 数据库系统 B. 数据库管理系统 C. 数据库 D. 数据库管理员 3. 实体模型反映实体及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的头脑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的认识,而_ ____是实体模型的数据化,是观念世界的实体模型在数据世界中的反映,是对对现实世界的抽象。 A. 数据模型 B. 物理模型 C. 逻辑模型 D. 概念模型 2006年(春) 4. 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最主要区别是 D A.数据库系统复杂,而文件系统简单 B.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能够管理各种类型的文件

C.文件系统管理的数据量较小,而数 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庞大的数据量 D.文件系统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 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可以解决 5. 关系模型的基本结构是___C______。 A.树形结构B.无向 图C.二维表D.有向图 2009秋: 6. 目前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有许多不同的产品。在下列DBMS产品中,不属于(Microsoft)公司开发的是 D A. Visual FoxPro B. Access C. SQL Server D. Oracle 2009年春 7. 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每一个关系都是一个二维表 B.在关系模型中,运算的对象和运算的结果都是二维表 C.二维表中不允许出现任何数据冗余 D.Visual FoxPro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

MySQL数据库基础与实例教程练习题参考答案精品名师资料.doc

MySQL数据库基础与实例教程练习题参考答案 由于时间仓促,答案中难免存在错误,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答案 1.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哪些? 数据库管理系统通常会选择某种“数学模型”存储、组织、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以及“面向对象模型”等。 2.您听说过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哪些?数据库容器中通常包含哪些数据库对象? 目前成熟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源自欧美数据库厂商,典型的有美国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美国IBM公司的DB2和Informix、德国SAP公司的Sybase、美国甲骨文公司的Oracle。 数据库容器中通常包含表、索引、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函数等数据库对象。 3.通过本章知识的讲解,SQL与程序设计语言有什么关系? SQL并不是一种功能完善的程序设计语言,例如,不能使用SQL构建人性化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程序员需要借助Java、VC++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或者HTML的FORM表单构建图形用户界面(GUI)。如果选用FORM表单构建GUI,程序员还需要使用JSP、PHP或者.NET编写Web应用程序,处理FORM表单中的数据以及数据库中的数据。 其他答案: 1、首先SQL语言是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是非过程化编程语言。而程序设计语言则有更多的面向对象及逻辑程序设计。比如用SQL语言编写图形用户界面(例如窗口、进度条),是无法实现的。 2、SQL语言可以说是,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之间的一个翻译官。程序设计语言需要操作数据库时,需要借助(或者说调用)SQL语言来翻译给数据库管理系统。 3、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会有一些特殊的SQL规范,比如limit关键词在SQL Server 中无法使用。而这些规范与程序设计语言无关。 4.通过本章的学习,您了解的MySQL有哪些特点? 与题目2中列举的商业化数据库管理系统相比,MySQL具有开源、免费、体积小、便于安装,但功能强大等特点。 5.通过本章的学习,您觉得数据库表与电子表格(例如Excel)有哪些区别? 限于本章的知识点:外观上,关系数据库中的一个数据库表和一个不存在“合并单元格”的电子表格(例如Excel)相同。与电子表格不同的是:同一个数据库表的字段名不能重复。为了优化存储空间以及便于数据排序,数据库表的每一列必须指定某种数据类型。 关系数据库中的表是由列和行构成的,和电子表格不同的是,数据库表要求表中的每一行记录都必须是唯一的,即在同一张数据库表中不允许出现完全相同的两条记录。 6.您所熟知的数据库设计辅助工具有哪些?您所熟知的模型、工具、技术有哪些? 数据库设计辅助工有数据模型、数据建模工具、关系数据库设计技术。其中常用的数据模型有ER模型和类图;常用的数据建模工具如ERwin、PowerDesigner、Visio等;常用的关系数据库设计技术如数据库规范化技术。 1.模型 数据模型有E-R图或者类图等数据模型。业务模型有程序流程图、数据流程图DFD、时序图、状态图等业务模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