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章家新 傅玉才

(汕头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广东 汕头 515031)

提要 免疫预防是防止包虫病流行的比较理想的途径。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有效免疫原成份进行筛选和克隆,制备基因工程疫苗,为包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仅就囊性包虫病近年来的疫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免疫预防;细粒棘球蚴;疫苗;包虫病中图分类号 R18 R532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716(2002)02-0118-03

收稿日期:2002-03-01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710)

作者简介:章家新(1974-),男,安徽省全椒县人,在读硕

士生。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由棘球属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引起。其中细粒棘球绦虫[引起人囊性包虫

病(囊性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人泡型包虫病(泡型棘球蚴病)]分布广,可在人体内引起严重病变。另外,伏氏棘球绦虫偶尔可在人体内引起多囊性棘球蚴病,少节棘球绦虫尚无人体内感染的确切报道。在我国只有前2种,而绝大多数流行区以囊性包虫病为主。

1 流行病学

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已证实[1]25个省、市和自治区有感染病例。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陕西和西藏流行严重[2],其中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细粒棘球蚴属于同一虫株[3]。黑龙江、河北、天津、安徽、山东、湖南、贵州、上海等地已发现有原发包虫病人,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宠物(犬)和经济动物(狐狸)养殖数量增加,包虫病已从我国的西北部向东南部、由畜牧地区向农业地区逐渐蔓延。目前我国包虫病患者约100万,受威胁人口几千万。

2 疫苗预防的必要性

我国是包虫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4]。控制包虫病的流行主要是通过切断棘球绦虫生活发育环

节,预防中间宿主(人,畜)对棘球蚴的感染,预防或驱虫治疗终宿主(犬),阻断虫卵的播散。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以驱虫治犬和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在感染流行的重点省份,制定防治规划,查治病人,捕杀野犬,对试点区实行 月月驱虫,犬犬投药 ,使棘球蚴病得以很好的控制[5]

。但就西北牧区而言,那里的经济发展落后,大多牧区处在山区或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牧民多以游牧为

主,他们的某些传统生活习俗及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因素增加了综合防治措施实施的难度,使各实验地区的综合防治经验未能持续推广下去[6]

。由于许多相邻国家和地区有棘球蚴病流行,在边界地区防治工作又相对较弱,是已控制地区容易输入新的传染源而使棘球蚴病难以获得持久控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必须清除传染源才能巩固防治成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日新月异,研制各种疫苗的条件已经成熟。与现行的控制模式相比,采用疫苗预防不仅可以节约大量人力和财力,也能彻底控制包虫病在我国牧区的流行。

3 疫苗的研究

制备疫苗的抗原主要有原头蚴或六钩蚴人工培养时的代谢产物和射线照射致弱的活虫。

3 1 中间宿主(羊)的保护性疫苗 国外在控制包虫病流行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将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的排泄或分泌产物作成抗原,给绵羊接种可获得抗细粒棘球绦虫卵的高度免疫力[7],已证明[8]六钩蚴能产生所有的宿主保护性抗原。目前主要是应用EG95重组蛋白疫苗防治细粒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羊)并取得较理想的结果[9,10]。研究[9,10]发现经EG95重组蛋白疫苗免疫的中间宿主(羊),可以抵抗不同的细粒棘球蚴株(新西兰株、澳大利亚株和阿根廷株)感染,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96%~98%)。EG95免疫羊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针对天然六钩蚴抗原和所用免疫原中近23kDa 的抗原组分的。序列分析说明EG95cD -NA 是715bp 的插入片段,编码分子量为16 592kDa

118 第15卷 第2期

2002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 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Vol 15 No 2

2002

的蛋白质,较天然抗原分子量小,该EG95cDNA 未包括5 端的非翻译区和起始的蛋氨酸,提示该克隆不是一个完整的mRNA拷贝[9]。利用DNA重组技术,可产生大量的可供制备疫苗的重组蛋白质。在阿根廷和我国完成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次接种疫苗后,获得的高度免疫至少能持续1年。这种免疫可以由预防接种的母体经乳汁传输给幼体。EG95疫苗作用的主要机理是抗体和补体介导的六钩蚴溶胞作用[9],但是对于抗不同包虫病感染的有效性和在不同物种中的保护效果,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3 2 终宿主(犬)的保护性疫苗 由于牧犬的数量远小于牲畜的数量,对终宿主(犬)实施疫苗预防更经济,更有利于实施,因此用免疫预防控制终宿主(犬)被认为是防止包虫病流行比较理想的途径之一。Aminghanov[11]用射线照射、冷冻干粉等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原头蚴抗原免疫犬,免疫次数不同和犬龄不同的犬所获得免疫力亦不一致。成年犬的免疫效果优于幼犬,免疫4~5次的效果优于2~3次。薛弘燮等[12]于1993~1994年用细粒棘球绦虫活原头蚴匀浆免疫7~8个月月龄的成年犬,免疫注射2次,可使犬产生较好的不完全抗细粒棘球绦虫攻击感染的能力,并对体内虫体发育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但那些发育受到抑制的虫体在犬体内能否进一步发育成熟?抗原刺激犬产生的免疫力能维持多久?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Kalinna等[13]研究表明寄生虫肌纤维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副肌球蛋白已被确定为血吸虫病疫苗研制的重要蛋白之一。Fu等[14]用感染犬血清在一细粒棘球绦虫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出一66kDa蛋白cDNA克隆EgA31。该蛋白定位于虫体的表皮、皮内和皮下肌层,特别在幼体成虫的吸盘上浓度最高。序列分析提示它不是该虫的副肌球蛋白,但它与副肌球蛋白有很高的同源性,推测EgA31可能是肌纤维蛋白家族成员之一。用EgA31重组抗原免疫犬,能引起犬显著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15]。E gA31有可能成为重要的疫苗候选分子,国内正在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4 疫苗的制备

取得大量免疫原以生产疫苗的途径之一是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疫苗又称DNA疫苗,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免疫新技术。它是将一段编码特异靶抗原的基因片段克隆到特定的表达载体中,构建成能够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质粒DNA,将该质粒DNA去接种免疫动物,使抗原基因在动物体内表达,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由于注入动物体的是质粒DNA,其在宿主细胞内表达目的抗原。抗原经与自然感染相似的过程加工、修饰后,可引发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16]。真核表达系统能够产生重组蛋白,提供糖基化的抗原,尽管这种抗原的糖基化方式可能与天然的蛋白不完全相同。基因疫苗在体内为真核天然表达,不需要体外表达、纯化等繁琐工作并且克服了蛋白质疫苗不易长期保存和免疫原性差的不足,它具有制备简单、携带方便,廉价和容易保存等优点,所以基因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疫苗已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与传统疫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7]。Rothel等[18]报道了核酸疫苗45W在羊抗囊虫感染中的应用。途径之二是以c DNA技术,获得蛋白质疫苗。如EG95重组蛋白疫苗的制备[9]:成熟的细粒棘球蚴虫卵经活化后提出RNA,经纤维柱分离出mRNA,将其反转录成cDNA后克隆到Un-i ZAP XR载体上,将其扩增。应用超免疫羊抗六钩蚴血清初筛,再用亲和纯化的抗23/25kDa抗体复筛,获得的阳性克隆亚克隆到pGEX-3质粒上,EG95 pGEX-E 转化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途径之三就是通过细胞工程从棘球蚴病人的包囊分离棘球蚴细胞,经体外培养获得细粒棘球蚴细胞系,并扩大增殖培养。通过体外培育棘球蚴细胞系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特异性抗原(细胞系细胞及其代谢/分泌产物),不仅为研制疫苗开展免疫预防提供条件,而且可以观察棘球蚴的发育代谢特性和建立药物筛选的体外模型[19]。目前,由于尚未完善适宜棘球绦虫细胞体外培养的条件,相关的资料又十分有限,因此培养的成功率很低,有待进一步探讨。

5 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终宿主疫苗研究的成功必将成为可能。在绵羊中获得如此成功的抗棘球蚴病的免疫接种试验,可作为发展人体疫苗的模型。一些国家正在准备用E G95抗原对人体进行临床试验。疫苗预防将为彻底控制包虫病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隆祺,蒋则孝,余森海等.当前我国人体寄生虫病流

行的趋势和特点[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5,13(3):214-217

2 蒋次鹏.我国包虫病流行现况[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

119

虫病杂志,1996,9:290-294

3 肖树华,徐淑惠.第16届国际包虫病会议简况[J].中

华医学杂志,1994,74(4):248

4 史大中.中国囊性包虫病的地理分布[J].地方病通报,

2000,15(1):74-75

5 齐普生,哈江,吐尔洪等.棘球蚴(包虫)病的控制策略

与模式[J].地方病通报,1994,9(4):70-75

6 王虎,马淑梅,曹得萍等.青海包虫病研究进展[J].青

海医学院学报,1999,20(3):46-50

7 Osborn PJ,Heath DD.Immunization of lambs against

Echinocossus granulosus using anti gens ob tained by incubation of oncospheres in vitro[J].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1982, 33:132-133

8 王洪法,赵中平,李桂萍等.猪带绦虫六钩蚴抗原对猪

体免疫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8,11(1):32

9 Lightowlers MW,Lawrence SB,Gauci CG et al.Vaccination a-

gainst hydatidosis using a defined recombinan t antigen[J].Para-si te Immunol,1996,18(9):457-462

10 Ligh towlers MW,Jensen O,Fernandez E et al.Vaccination

trials in Australia and Argentina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G95hydatid vaccine in sheep[J].Int J Parasitol1999,29

(4):531-534

11 Aminzhanov M.Immunoprophylaxis of hydatidosis in animals

[J].Vet Inst,1980,30(1):15

12 薛弘燮,吾拉木,刘晓毅等.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抗

原对犬的免疫效果和抗原组份分析[J].新疆医学院学报,1996,19(3):158

13 Kalinna B,McManus DP.A vaccine against the Asian Schisto-

some,Schistosoma japonicum:an update on paramyosin as a target of protective immunity[J].Int J Parasitol,1997,27: 1213-1219

14 Fu YC,Marti nez C,Chalar C et al.A new potent anti gen from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associated with muscles and tegument [J].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Parasi tology,1999,102:43 -52

15 Fu YC,M archal SA,Marchal T et al.Cellular i mmune re-

sponse of lymph nodes from dogs following the intradermal in-jection of a recombinant antigen corresp onding to a66kDa pro-tein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J].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2000,74:195-208

16 T ang DC,Devi t M,Johnston SA et al.DNA inoculation is a

single method for eliciting an i mmune response[J].Nature, 1992,356:152-154

17 陆军,严维耀,赵兆鑫.基因疫苗:防治疾病的新武

器[J].生命的化学,2000,20(1):17-20

18 Rothel JS,Boyle DB,Both GW et al.Seq uential nucleic acid

and recombinant adenovirus vaccination induces hos-t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s agai ns t Taenia ovis infecti on in sheep[J].

Parasi te Immunol,1977,19:221

19 陆家海,程维兴,郭中敏等.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

5培育[J].中国兽医学报,1998,18(5):479-482

附子的安全应用

邱坤和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 广东 汕头 515041)

附子为临床回阳救逆之要药,其主要成份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其中,以乌头碱(口服0 2mg可中毒,3 ~4mg致死)毒性最大,但经炮制和合理配伍后,毒性减弱。附子传统的炮制品有白附片、熟附片、黑顺片、黄附片、盐附子和胆附子等。各类炮制方法是用较长的时间浸泡或煮制,使乌头碱结构中的两个酯键水解,首先失去乙酰基,生成单酯类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再继续水解,失去苯甲酰基,生成乌头原碱。乌头原碱几乎丧失了麻辣的味感,而带有苦味。苯甲酰乌头原碱的毒性约为乌头碱的1/200,而乌头原碱的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2000。次乌头碱和中乌头碱也能水解,它们首先水解成苯甲酰次乌头碱和苯甲酰中乌头碱,继而水解得次乌头胺和中乌头胺,从而毒性下降。

临床上有很多本身具一定毒性、药理作用与附子相似,与之配伍具协同作用而增强毒性的中药,因此要引起注意 慎与蟾酥合用:蟾酥为强心固醇混合物,有效成份蟾酥精,药理作用与附子相似,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中枢直接作用于心肌,与附子配伍,对心脏作用大大加强,结果导致附子中毒。 慎与罗布麻合用:罗布麻含有强心甙即罗布麻甙及毒毛旋花子甙元等,有强心利尿作用,与附子合用药效增强,严重中毒时,可抑制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兴奋异位自律点而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慎与麻黄合用: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能促进肾上腺,神经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同时麻黄碱的结构与肾上腺素的结构类似,可与 , 受体结合,直接兴奋肾上腺,兴奋心脏,使血压升高,心律加快,可增加附子对心脏的毒性。 慎与山楂合用:山楂的主要成分为有酸和黄酮类化学物,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律作用,与附子有协同作用,致其毒性增强。

收稿时期:2002-04-15

120

鸡新城疫疫苗应用的研究进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26933097.html, 我国于1935年发现鸡新城疫(ND),现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并且是我国养鸡业危害最大、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禽病之一,虽然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究鸡新城疫各方面的问题,并且采取了普遍预防接种和其他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已大大减少了该病所造成的损失,但是鸡新城疫仍然是我国家禽的头号疫病。 1.不同ND疫苗的使用 1.1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通常需要添加佐剂,目前预防鸡新城疫灭活疫苗使用较多的为油乳剂灭活疫苗,杨百亮等试验表明接种油乳剂灭活疫苗的鸡HI抗体效价上升幅度大,抗体水平在达到峰值后能够长时间保持一个较高的抗体水平,比较适于平时的预防接种。 1.2弱毒疫苗 目前ND弱毒活疫苗有I系、Ⅱ系、Ⅲ系、Ⅳ系等几种。其中I系苗属于中等毒力苗,免疫后鸡体产生抗体快,抗体维持时间长(3~5周),但I系苗对雏鸡和产蛋鸡均有一定的致病力,使用时应注意。多用于60~120日龄的青年鸡的加强免疫。Ⅱ系、Ⅲ系、Ⅳ系苗等均为弱毒疫苗,通常用于青年鸡群的早期接种,而Ⅳ系苗的毒力相对Ⅱ系、Ⅲ系稍强,对鸡群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性,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弱毒苗。新城疫乳油剂灭活苗多用Ⅳ系疫苗制备,能刺激鸡体产生较高的抗体,并且抗体维持时间较长。克隆30苗也属于弱毒力苗,试验表明,克隆30苗完全可以用于1日龄雏鸡免疫,且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这样就可以在孵化室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既减少了对雏鸡的应急,又节省了劳力。但抗体水平维持时间较短,在21日龄时抗体己降至临界线,应及时进行第二次免疫。 1.3基因工程苗 基因工程苗是目前疫苗研究的热点,国内外一些实验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利用重组DNA技术研制ND基因工程疫苗,目前,ND基因工程苗主要有DNA疫苗、亚单位苗、活载体疫苗、多肽苗和转基因植物疫苗等几种。DNA疫苗具有能够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不散毒、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亚单位苗是将NDV保护性 抗原基因在原核或真核系统中表达所获得的产品制成的疫苗,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便于保存运输,易于批量生产的优点。活载体疫苗的载体病毒或细菌表达目标抗原可以最大限度地不受接种动物体内新城疫抗体的干扰。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效果好,成本低、疫苗的植物载体易于保存,使用方便,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4 联苗 为了减少对鸡的免疫次数和应激,多采用联苗来防治鸡的各种疾病。2005年12月24日,我国农业部在北京宣布,我国成功研制了禽流感一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并正式批准生产。美国在27个苗中就有18个是联合苗,日本生产的鸡所用联合苗占鸡用苗的40%,如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新城疫-鸡痘疫苗、新城疫-鼻炎疫苗等。 2.免疫途径的影响 新城疫疫苗的免疫途径较多,如滴鼻点眼、饮水、拌料、喷雾注射等。弱毒疫苗通过呼吸道途径接种效果最佳,故通常采用滴鼻或气雾法免疫,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饮水免疫或注射免疫,灭活疫苗通常采用颈部皮下注射免疫。姜力等用鸡新城疫乳油剂灭活苗分别进行颈部皮下注射疫苗、胸部肌肉注射疫苗和腿部肌肉注射疫苗三组试验,结果发现采用颈部皮下注射疫苗HI上升的较快,是峰值最高的;腿部肌肉注射疫苗的方法抗体产生的峰值最低;并且颈部皮下与胸肌2种方法注射疫苗,免疫鸡没有临床反应,表现正常;腿部肌肉注射个别能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坏死,出现机能障碍,建议养鸡户不要只图方便而采用腿部肌肉注射疫苗。也有人建议新城疫疫苗拌料饲喂免疫法,其操作简便,不会骚扰到鸡群,可以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其弊端在于不能保证免疫量均匀,可能会引起抗体效价参差不齐。饮水免疫的操作也比较简便,但与拌料免疫有同样的弊端。饮水、拌料免疫法主要用于群体免疫。 3.免疫增强剂的使用 母源抗体的干扰、营养缺乏、疫病影响、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超标、应激反应、激素药物的应用及烷化消毒剂的应用等都可能影响到疫苗免疫效果,使动物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导致散发甚至群发的新城疫病例,而这些因素 鸡新城疫疫苗应用的研究进展 雍 丽

新型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新型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乙肝流行范围广泛,危害严重。至今尚无根治乙肝的特效药物,所以接 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现将研究新型乙肝疫苗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肝疫苗;重组疫苗;DNA疫苗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1]。据统计, 全球现有20 多亿人感染过HBV,其中(3.5 ~ 4)亿人为慢性 HBV携带者[2]。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分为血源性乙肝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国际上称 为第一代疫苗和第二代疫苗,新型乙肝疫苗是第三代疫苗。 1.血源性乙肝疫苗 血源性乙肝疫苗即从乙肝抗原(HBsAg)阳性者的血浆中提取抗原制成的疫苗,故又称血源性乙肝抗原疫苗[3,4]。我国在1985 年正式批准大量生产该疫苗[5],但是由于来源困难,难以满足普遍接种的需要,逐渐被重组疫苗所代替。我国于 1998 年 7 月 1 日停止生产血源性乙肝疫苗,并于 2000 年 1 月 1 日停止使用该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亦称重组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HBsAg的基因片段插入到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增殖过程中分泌 HBsAg,将其收集、提纯加工后制成乙肝疫苗,曾先后采用过大 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6]的重组乙肝疫苗。含前 S 基因的重组 乙肝疫苗是第三代重组疫苗[7]。含有HBV PreS2 和 Pre S1 抗原成分或 HBV 的 S 基因变异株核心蛋白成分的各种新型重组乙肝疫苗具有更大的免疫原性,能诱导更高效的免疫应答和抗 体产生,中和 HBV,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攻击。 3.新型乙肝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效果比较理想,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近年来国内 外对乙肝疫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各种新型疫苗,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免疫效果。 3.1 DNA乙肝疫苗 DNA疫苗(质粒)在注射部位被细胞摄取后通过转录翻译生成蛋白质,蛋白质通过胞内 处理后,把信息递呈给I类MHC限制性CD8十T细胞,表达I类MHC分子或共刺激分子。 摄取质粒的细胞能分泌释放抗原,刺激B细胞生成抗体。同时抗原被APC细胞(抗原递呈细胞)摄取,通过II类MHC分子,递呈给CD4十T细胞和B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8]。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局首个批准应用于临床研究的治疗性DNA疫苗为双质粒乙肝DNA疫苗, 在I期试验中,30名健康志愿者都未出现不良反应,证明该疫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3.2新佐剂疫苗 佐剂指能够特异性地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与抗原结合而增强其特异性免疫的物质。目前 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是铝佐剂,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与铝佐剂协同作用。近几年可以增强免疫刺激、平衡 Th1/Th2型免疫应答的 CpG ODN(CpG oligonucleotide)佐剂逐渐进入乙肝疫苗研究 者的视线。但CpG ODN 进入体内会被快速代谢,因此与铝佐剂协同使用,通过铝佐剂的作用 在体内形成 CpG ODN 库,延长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3.3联合疫苗 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尤其是儿童期疫苗)联合使用,这样只须注射一针,即可达到 2 种或多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其结果无疑会提高免疫覆盖率。因此,国内外已经开发出诸如 百白破-乙肝联合疫苗、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等新型疫苗。 3.4口服疫苗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转基因植物口服乙肝 疫苗的研究工作,希望由此开发出一种更加经济、有效、安全的乙肝疫苗。目前转基因植物 口服乙肝疫苗研究中最被看好的生产材料是香蕉。据报道,已有研究小组在香蕉幼苗中成功 表达了HBsAg,相信不久将会有转 HBsAg 基因的香蕉问世。 4.结束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治愈。推行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阻断HBV传播

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历程

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历程 2015212374 世祺 摘要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高、传播围广的传染性疾病。全世界许多国家对病毒疫苗的研制都很成功,但艾滋病疫苗研究却一直没有成功,这主要与HIV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目前没有针对HIV的特效治疗方法。曾经由大卫·巴尔迪摩领导研发的整合酶抑制剂的疫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研究,然而这项耗时经年、耗资过亿的实验最终仍然宣告了失败。整合酶抑制剂的疫苗实验失败了之后,艾滋病研究领域一时充满了悲观的声音,但更多的观点认为,目前艾滋病研究只是误入歧途。目前DNA疫苗成为了比较有希望的研究新方向,然而仍然有许多专家报以谨慎观望态度。随着对HIV的深入研究,HIV流行特点、流行株的克隆、测序和重配等基础工作的完成,以及HIV病毒本身生物学特性的阐明,我们依然有理由乐观的相信,人类将不断开发出新的更有效的疫苗,最终实现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感染。 一、为什么至今未能研制出HIV疫苗 全世界许多国家对病毒疫苗的研制都很成功,但艾滋病疫苗研究却一直没有成功,这主要与HIV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高度变异性是HIV及其他反转录病毒所具有的显著特征。HIV外壳蛋白的抗原性很低,而且存在不同型1。HIV可以分为主型M(main genotype)及A~I亚型,不同的亚型之间的差异可达30%以上,而且不同分化体之间还会产生重组体。HIV感染者虽然可以产生各种中和性抗体,但是这些抗体通常是病毒株特异的而不能交叉中和。艾滋病病毒的变异非常“聪明”。它们在复制的过程中错误率至少比人类高一千到一万倍。艾滋病病毒复制高错误率的代价就是一些变异后代的死亡,但是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就是药物对旧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时候,它立刻就会有新的病毒出现,避开药物的侵害。 1BurtonDR,WilliamsenPA,PattenPW,el:a1.Antibodyandvirus:bindingandneutralization.Virology,2000,270:1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风险分析 1、疫病概述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ls)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于哺乳动物脏器所引起的疾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1.1流行病学 棘球蚴的传播与养犬密切相关。动物与人主要通过与犬接触,误食棘球绦虫卵而感染。绵羊、牛、猪及人均为易感动物,此外,马、兔、鼠类等多种哺乳动物也可感染;绵羊对本病比其他动物易感。 患棘球绦虫病的犬、狼、狐等肉食动物把虫卵及孕节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体节可保持其活力达几天之久。有时体节遗留在犬肛门周围的皱褶内。体节的伸缩活动,使犬瘙痒不安,到处摩擦,或以嘴啃舐,这样在犬的鼻部和脸部,就可沾染虫卵,随着狗的活动,可把虫卵散播到各处,从而增加了人和家畜感染棘球蚴的机会。此外,虫卵还可助风力散布,鸟类、蝇、甲虫及蚂蚁也可作为搬运宿主而散播本病。

1.2临床症状 棘球蚴在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卵逐渐增大,可压迫组织,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随着寄生部位的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各异。当肝、肺寄生囊蚴数量多且大时,则实质受压迫面高度萎缩,能引起死亡。囊蚴数量少且小时,则呈现消化障碍,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患畜逐渐消瘦,终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3病原特性 目前分类学上公认棘球绦虫属有四个种,即细粒棘球绦虫(E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少头棘球绦虫(E.oligarthrus)、伏尔格利棘球绦虫(E.vogeli)。后两种很少感染动物。这四个种的成虫和幼虫阶段在形态上都不相同。而且,许多种间、种内变种己有报道,特别是细粒棘球蚴绦虫,惟一可靠的鉴定基础是DNA分析。 ?细粒棘球绦虫 寄生虫在家犬和大量有蹄动物中传播,犬/羊循环最重要,森棘动物的中间和终末宿主也能感染细粒棘球蚴,例如狼和鹿。成虫长2~7mm,一般有3~4个节片,很少有6个节片的,倒数第二个节片是成熟节片,生殖孔位于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的中后方。最后一个节片(孕卵节片)的长度通常比整个成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

流行病学 1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 )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强毒株引起的、以感染禽类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 。新城疫不仅可对家禽造成严重危害,对国际贸易也有严重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新城疫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新城疫被列为优先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在公共卫生方面,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接触大量病毒时可引起结膜炎等症状。1 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 新城疫最早于1926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和英格兰的滨海小镇新城(Newcastle-upon-Tyne )发现[2-3],但对于全球首次发生的时间 目前尚有争论。首先,本病于1926年首次在欧亚两个地区同时出现,这在流行病学上很难解释。另外,有证据表明本病在1926年之前可能在部分地区就已存在,如韩国可能在1924年就有新城疫的存在和流行,甚至还有更早的疑似新城疫发生的报道,如19世纪中期在欧洲和亚洲报告的在家禽中广泛传播的高致病性疫病可能部分是由新城疫引起的[4] 。1898年在苏格兰西部群岛导致家禽大量死亡的神秘疫病可能也是由新城疫引起的[5] 。之前没有公开报道或者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当时国际贸易局限,疫病传播速度较慢,没有造成大面积暴发和扩散;二是受当时疫情信息交流不畅、养禽规模化程度不高、疫病识别报告能力欠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即使发生了新城疫,也由于误诊或者识别和报告能力欠缺等没引起高度关注。 尽管对该病的历史和起源还存在争议,但目前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33)通讯作者:王志亮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 刘华雷,王志亮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摘 要:新城疫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本文对新城疫的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进行了阐述,对我国流行历史及现阶段的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防控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控措施建议,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城疫;流行历史;流行现状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 (2015)06-0001-04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Newcastle Disease Liu Hualei ,Wang Zhiliang (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 ,Qingdao ,Shandong 266032) Abstract :,with the main present Key words :Newcastle disease ;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曹译文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610225) 摘要通过对已有艾滋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探究在艾滋病领域存在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以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支持两方面进行阐释,并从心理学与医学两个领域探讨艾滋病的防治现状。本文旨在了解当前社会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艾滋病研究方向的新思考。 关键词艾滋病;社会态度;防治现状 1引言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有艾滋病病毒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力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1] 1985年,我国发现了首例HIV感染者,此后AIDS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截至2011年10月,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万例。据中外机构联合组成的专家组权威评估指出,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DIS, PLHIV)78 万。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即目前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2]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为准确掌握疫情、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病例报告数与实际感染数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成为了解人群实际感染情况的重要手段。艾滋病被普遍认为具有高度致死性,因此导致人们对它产生本能上的恐惧。 艾滋病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两大特点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国均加大对艾滋病的相关研究的投入,从预防方法、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预防艾滋病,也从有效疫苗、治疗方法等方面试图解决艾滋病这一难题。在艾滋病研究与防治这一方面,我国也从未停止努力的步伐。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关于我国艾滋病防治状况的论文新发表数量和累积数量越来越多。[3] 2艾滋病相关研究 在HIV感染者数量逐年增长的当今社会,因HIV的高致死率以及感染途径,使民众对艾滋病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与排斥。伴随着HIV感染者数量的提升,其心理健康情况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刘颖等人发表的《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中探讨了艾滋病污名形成的相关理论及社会影响因素,试图探究其污名形成的心理学原因。同时就污名对艾滋病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其个人的发展影响与对家庭的影响,最后提出其干预措施,建议增加非感染者与感染者的积极接触以便包容与理解,除此外也加大知识传播的力度给予公众对艾滋病广泛正确的认识。 耿柳娜等人采用实验法探讨正念在吸毒人群对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吸毒者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相关不显著,而正念干预对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研究最终得出正念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a)是动物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又称为囊型包虫病。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狗是其终宿主,羊、牛是其中间宿主,故本病流行于畜牧区,人因误食虫卵也可成为其中间宿主,发生包虫病。包虫囊肿在肝脏内最多见,其次是肺部,脑、骨骼等其他脏器偶尔也被侵犯。目前21个省(市、区)报道有原发性人、畜包虫病及家、牧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流行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和西北的牧区和农牧区,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1.病原体: 细粒棘球绦虫是各种绦虫中体积最为细小者,狗是最重要的终宿主和传染源,亦寄生于有蹄类家畜(例如,绵羊、牛、猪、山羊、马,骆驼)。一般是寄生在狗的小肠内,其体长一般为2.5~6mm,主要组成部分有:头节、颈部、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与妊娠节片。头节呈梨形,包括有一个顶突与四个吸盘。顶突伸缩力强,富含肌肉组织,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30~36个。最长最大的是孕节,它的长度等于体长的一半,生殖孔开口在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支(又称侧囊),其内充满虫卵,一般是200~800个,一旦肠内或肠外破裂后释出虫卵。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内有辐射纹,棕黄色,含六钩蚴,其形态与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卵相似。 2.传播: 包虫病是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中间宿主包括人、有蹄类动物、鼠类等。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摘要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在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加强必要的免疫措施。对不同类型禽流感疫苗的研究现状、优越性与局限性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最近,亚洲一些国家不断暴发的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全球一系列动物和公众健康问题的极大关注,最近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罗马提交会议指出[1],当面临AI大流行威胁时,采取大规模扑杀感染动物的措施会丧失很大一部分食物来源,使地方养禽业遭受严重打击,显得不太合理。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努力集中在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加强必要的免疫措施。免疫能减轻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减少病毒的扩散和提高群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从而控制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nus,AIV)的广泛传播[2]。然而,如果疫苗的使用和管理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污染环境,威胁公众健康。因此,研制安全、高效的AIV疫苗是专家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理想的疫苗应具有高的生物保护容量,同时消除环境污

染和易感动物感染的可能性。总的来说,对于AIV疫苗的发展,以下几种设计思路均已被采用或尝试。 1全病毒灭活疫苗 由于AIV基因组的抗原漂移,AIV疫苗仅能提供70%的保护力。针对这种特点,AIV灭活疫苗通常制备成针对几种不同亚型AIV的多价疫苗,己证明1种灭活疫苗可以至少包括4种不同的AIV亚型。同只含单一亚型的疫苗比,多价疫苗并没有减弱对同一种HA亚型AIV攻击的有效保护[3],而且各亚型抗原之间不产生免疫干扰。AIV灭活疫苗能使免疫鸡群在感染AIV野毒时有效地减轻损失,并显著减少可能存在于鸡群和环境中的病毒数量,缩短其存活时间,是AI 防治的主动措施、关键环节和最后防线。而且灭活疫苗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免疫效果确实、免疫持续期长等特点,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商品化的AIV疫苗应用于家禽中。我国己研制成功不同亚型的AIV疫苗,且证明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但灭活苗本身存在一些缺陷[4],主要是:影响疫情监测;存在散播病毒的风险;免疫剂量较大,制备成本高。其最突出的缺点是不能诱导产生有效的粘膜免疫抗体和细胞免疫 应答,因而无法有效地抑制呼吸道中AIV的复制。近年来,人们试图从技术上突破此缺点,筛选并利用同亚型弱毒疫苗

生物技术疫苗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生物技术疫苗,生物技术疫苗是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分子水平的疫苗,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缺失或突变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DNA疫苗。 关键词: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缺失或突变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DNA疫苗 1生物技术疫苗 上世纪,常规疫苗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原始疫苗不安全,人工灭活疫苗免疫持续时间短,生产成本高,灭活不彻底往往容易散毒;体外培养细菌或病毒容易污染其它病原,长期存在于环境中,难与自然感染动物鉴别,使疾病流行复杂化等[1]。生物技术疫苗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产物,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人原核或真核系统使其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或进行突变,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生物技术疫苗只含有病原的部分组成,而常规疫苗往往是一个完整的病原体,因此生物技术疫苗的最大优点是安全性好,对致病力强的病原更是如此。生物技术疫苗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更廉价更大批地生产;易于区分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由于生物技术疫苗中只含有病原的一种蛋白成份,或者缺失某一蛋白成份,因此通过检测野毒中含有,而生物技术疫苗中没有的病毒蛋白的抗体可以方便地从免疫动物中区分出野毒感染者;利用活载体可制成多价疫苗,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就其应用前景而言生物技术疫苗的优势在于克服了常规疫苗的大量培养病原微生物、灭活不彻底、活疫苗的毒力返强等缺点;动物机体免疫系统更集中产生免疫应答;有利于制成多价苗和多联苗,简化免疫接种程序;易于工业化生产,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有利于区分疫苗抗体和野毒感染抗体,不影响疫病的监测与诊断,利于疫病的控制、净化和消灭;使用方便,便于保存等。生物技术疫苗为一种理想疫苗,它只能在细胞中剌激合成抗源,从而引发细胞的免疫应答。与传统疫苗相比,生物技术疫苗还有独特明显的优势:①具备可操作性,如BCG卡介活疫苗,是构成一次免疫产生对多种疾病持久防御的疫苗,将刺激机体对各病原体产生保护性免疫;②安全广泛性,1949 年以来全世界有35 亿人接种BCG,并发症极少,安全性高;③免疫应答范围广,植物可表达动物和人类病原体,一种植物可以同时表达几种抗原;④稳定、成本低,种子或块茎中的抗原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失去活性,基因疫苗生产成本低,价廉,适宜于广大农村;⑤卫生无病原污染,可直接食用免疫,避免了使用注射器的疾病传染,易于推广,易被人们所接受;⑥经济性好,大规模种植疫苗无需提取纯化过程和冷藏,长途运输方便,种植者也无需反复购买种子和种苗;⑦母体抗体存在时新生儿免疫也是可能的;③易获得多价疫苗,将不同抗原基因的转基因植物进行杂交,很容易获得多价转基因植物疫苗;⑨免疫期持久;⑩能同时使用多种疫苗[2]。 2生物技术疫苗的分类 根据生物技术疫苗研制的技术路线和疫苗组成的不同,目前可分为四大类:①基因工程亚单位苗②基因缺失苗或突变苗③活载体苗④DNA疫苗⑤合成肽疫苗。 各种生物技术疫苗的性质见表[3] 项目基因工程亚基因缺失或活载体苗DNA苗合成肽疫苗

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前言 爱滋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危害,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艾滋病疫苗是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手段。对HIV 致病机理的研究证实有时人体能够取得对HIV 的自然免疫,发展安全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艾滋病疫苗研究的目标是发展一种能够预防HIV 感染的方法。但是艾滋病免疫保护的机理十分复杂,很难完全预防HIV感染并清除病毒,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疫苗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能够限制病毒的复制、减少HIV传播的艾滋病疫苗对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也是有效的。更现实的艾滋病疫苗的研究目标是降低病毒血症、保持低病毒载量水平、减缓HIV 疾病的进程,降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率。 临床试验是确定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决定性方法,艾滋病疫苗必须通过科学设计的三个阶段临床试验的检验,考察其安全性、以及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确保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的准确性,必须有科学、周密的设计和严格的管理。 二、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 (一)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学准则,研究对象的权利、安全和意志高于研究的需要。 (二)为研究对象保密,尊重个人隐私。防止研究对象因接种艾滋病疫苗而受到歧视。 (三)临床前研究的结果支持进行临床研究。 (四)符合GCP要求。 三、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的方法和步骤 (一)临床试验的前提和条件 1 .具备相关的实验室技术和条件,建立和完善检测HIV感染和免疫学指标的方法,建立区分疫苗诱导的抗体与野病毒感染产生的抗体的方法。 2 .掌握多中心研究的现场,具有HIV 感染高危人群队列研究的基础。 3 .具有适合进行临床试验的疫苗:试验用疫苗和安慰剂必须是适合进行临床研究的产品,在GMF条件下生产,通过国家检定。疫苗和安慰剂的外观应完全相同。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章家新 傅玉才 (汕头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广东 汕头 515031) 提要 免疫预防是防止包虫病流行的比较理想的途径。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有效免疫原成份进行筛选和克隆,制备基因工程疫苗,为包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仅就囊性包虫病近年来的疫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免疫预防;细粒棘球蚴;疫苗;包虫病中图分类号 R18 R532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716(2002)02-0118-03 收稿日期:2002-03-01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710) 作者简介:章家新(1974-),男,安徽省全椒县人,在读硕 士生。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由棘球属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引起。其中细粒棘球绦虫[引起人囊性包虫 病(囊性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人泡型包虫病(泡型棘球蚴病)]分布广,可在人体内引起严重病变。另外,伏氏棘球绦虫偶尔可在人体内引起多囊性棘球蚴病,少节棘球绦虫尚无人体内感染的确切报道。在我国只有前2种,而绝大多数流行区以囊性包虫病为主。 1 流行病学 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已证实[1]25个省、市和自治区有感染病例。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陕西和西藏流行严重[2],其中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细粒棘球蚴属于同一虫株[3]。黑龙江、河北、天津、安徽、山东、湖南、贵州、上海等地已发现有原发包虫病人,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宠物(犬)和经济动物(狐狸)养殖数量增加,包虫病已从我国的西北部向东南部、由畜牧地区向农业地区逐渐蔓延。目前我国包虫病患者约100万,受威胁人口几千万。 2 疫苗预防的必要性 我国是包虫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4]。控制包虫病的流行主要是通过切断棘球绦虫生活发育环 节,预防中间宿主(人,畜)对棘球蚴的感染,预防或驱虫治疗终宿主(犬),阻断虫卵的播散。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以驱虫治犬和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在感染流行的重点省份,制定防治规划,查治病人,捕杀野犬,对试点区实行 月月驱虫,犬犬投药 ,使棘球蚴病得以很好的控制[5] 。但就西北牧区而言,那里的经济发展落后,大多牧区处在山区或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牧民多以游牧为 主,他们的某些传统生活习俗及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因素增加了综合防治措施实施的难度,使各实验地区的综合防治经验未能持续推广下去[6] 。由于许多相邻国家和地区有棘球蚴病流行,在边界地区防治工作又相对较弱,是已控制地区容易输入新的传染源而使棘球蚴病难以获得持久控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必须清除传染源才能巩固防治成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日新月异,研制各种疫苗的条件已经成熟。与现行的控制模式相比,采用疫苗预防不仅可以节约大量人力和财力,也能彻底控制包虫病在我国牧区的流行。 3 疫苗的研究 制备疫苗的抗原主要有原头蚴或六钩蚴人工培养时的代谢产物和射线照射致弱的活虫。 3 1 中间宿主(羊)的保护性疫苗 国外在控制包虫病流行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将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的排泄或分泌产物作成抗原,给绵羊接种可获得抗细粒棘球绦虫卵的高度免疫力[7],已证明[8]六钩蚴能产生所有的宿主保护性抗原。目前主要是应用EG95重组蛋白疫苗防治细粒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羊)并取得较理想的结果[9,10]。研究[9,10]发现经EG95重组蛋白疫苗免疫的中间宿主(羊),可以抵抗不同的细粒棘球蚴株(新西兰株、澳大利亚株和阿根廷株)感染,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96%~98%)。EG95免疫羊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针对天然六钩蚴抗原和所用免疫原中近23kDa 的抗原组分的。序列分析说明EG95cD -NA 是715bp 的插入片段,编码分子量为16 592kDa 118 第15卷 第2期 2002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 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Vol 15 No 2 2002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疫苗一出现诸多缺陷,利用基因工程开发新疫苗是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之一。目前开发的主要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独特性疫苗。本文对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制品免疫系统病毒样颗粒基因工程疫苗应用 1 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 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使之充分表达,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能制出不含感染性物质的亚单位疫苗、稳定的减毒疫苗及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多价疫苗。如把编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插入酵母菌基因组,制成DNA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把乙肝表面抗原、流感病毒血凝素、单纯疱疹病毒基因插入牛痘苗基因组中制成的多价疫苗等。 基因工程疫苗是将病原的保护性抗原编码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用以转染细胞或真核细胞微生物及原核细胞微生物后得到的产物.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 使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 2 各种基因工程疫苗简介 目前利用基因基因工程技术已经使用和正在研制开发生物新型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独特性疫苗等。这些疫苗统称为基因工程疫苗。 2.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又称生物合成亚单位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指只含有一种或几种抗原而不含有病原体的其他遗传信息。能利用体外表达系统大量表达病原体主要保护性蛋白作为免疫原。因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便于大规模生产。 在研制亚单位疫苗时,首先要明确免疫原活性的目的DNA片段。其次还必须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用来表达基因产物。迄今研制出的亚单位疫苗有预防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的,也有激素类亚单位疫苗。比较成功的重组亚单位疫苗有人乙型肝炎病毒亚单位疫苗(酵母表达系统)口蹄疫病毒亚单位疫苗,牛瘟病毒亚单位疫苗,猪细小病毒亚单位疫苗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分为三类:细菌性疾病亚单位疫苗,现已研制出预防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炭瘯菌,链球菌等都能对相应的疾病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1];病毒性亚单位疫苗,病毒病原体只编码少数几种基因产物,大部分分析类病毒基因组已被克隆测序。目前已商品化和中试验阶段的病毒性疾病亚单位疫苗主要有乙型肝炎、口蹄疫、狂犬病等十几种亚单位疫苗;激素类亚单位疫苗。动物的生长受生长激素的调节。而生长激素的分泌受生长抑制素的抑制。所谓生长抑制素疫苗是以生长抑制素作免疫原,使免疫动物的生长抑制素水平下降,生长激素释放增多,使牛、羊等家畜获得显著的增重效果[5]。 2.2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可以是非致病性微生物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使之表达某种特定病原物的抗原决定簇基因,产生免疫原性。也可以是致病性微生物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修饰或去掉毒性基因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在这种疫苗中,抗原决定簇的构像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的构象相同或者非常相似,兼有活疫苗和死疫苗的优点。在免疫力上很有优势。主要有基因突变疫苗和复制性活载体疫苗。基因突变体疫苗,这类疫苗是认为的将病原体的某个或某些基因全部或部分删除,使其毒力下降不在引起临床疾病但仍能感染宿主并诱发保护性免疫力[2]。这种疫苗的突出特点是不易返祖而重新获得毒力。缺失的基因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志用于建立鉴别诊断方法。虽然到目前为止这类疫苗的成功例子还不多,但的确是研制疫苗的一

艾滋病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艾滋病治疗研究最新进展 钟勇 摘要:自1970年人类出现首例爱滋病感染以来,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传播,,人类正受到艾滋病病毒的严峻挑战,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科学家自始至终从没有放弃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包括抗病毒疗法、治疗性疫苗和基因治疗,还有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都很有可能成为治疗爱滋病的有效手段,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将战胜这个“世纪之病”。 关键词:爱滋病,抗病毒、疫苗、基因和中医治疗 这篇文章通过对这些方法和手段的详细介绍,来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爱滋病病毒是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侵入人体T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以及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阻止艾滋病病毒的侵入,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爱滋病的目的。 1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法又叫“鸡尾酒疗法”,现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包括“逆转录酶抑制”、“蛋白酶抑制”以及“融合酶抑制”这三种疗法。 下面将作详细介绍。 1.1 逆转录酶抑制剂[1、2、3] 逆转录酶抑制剂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其中NRTIs通过对阻断病毒RNA基因的逆转录,即阻断病毒的双股DNA的形成,使病毒失去复制的模板。此类药物首先进入被感染的细胞,然后结合到病毒DNA链的3ˊ末端,则病毒不能再进行5ˊ到3ˊ磷酸二酯键的结合,竞争性抑制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活性,可导致未成熟的DNA链合成终结,从而使病毒复制受到抑制。这些药物包括齐多夫定、去羟肌苷、扎西他滨、司坦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等,但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耐药性,主要包括逆转录酶对底物的识别机制及对核苷(酸)类抑制剂的切除反应,并且核糖核酸酶氨活性对耐药性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而NNRTIs 是一类在结构上差异很大,但作用机制相似的化合物。NNRTIs能与HIV-1 RT特异性结合,结合位点与底物结合位点不在同一位置,因此NNRTIs对RT的抑制为非竞争性抑制。NNRTIs对细胞的毒性很小,而且在极低的浓度时也能抑制HIV-1的复制。这些天然药物主要包括nevirapine,delavirdine 和efavirenz,但这些药物容易使HIV 1RT 产生突变,因为HIV-1 RT的NNRTIs结合部位周围氨基酸残基很容易产生突变,形成抗性,因而限制了NNRTIs抗病毒潜力的发挥。 1.2 蛋白酶抑制[4] 蛋白酶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分为4种: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和天冬氨酰基蛋白酶。而HIV蛋白酶属于天冬氨酰基蛋白酶,是由含99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形成的C 2 对称的均二聚体,其天然产物包括浅蓝菌素、锌和利用体外药物模型筛选的天然产物, 利用体外药物模型筛选的天然产物一直是药物或其前导物的主要来源,其以短肽为底物作酶促反应,然后根据底物的有无标记和标记物的特点分别进行HPLC、放射性、荧光分析或ELISA检测,从而可以得到一些有抑制HIV蛋白酶活性的

细粒棘球蚴延伸因子-1基因的克隆,测序及特性分析3

文章编号:1001-5949(2005)08-0510-03?论 著?细粒棘球蚴延伸因子-1基因的 克隆、测序及特性分析3 王 健,赵嘉庆,王娅娜,丁淑琴,赵 巍 [摘要]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EF-1基因片段进行分 子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从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中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细粒棘球蚴EF-1基因 片段,与p GE M-T载体重组并转化E.C oli JM109,经筛选扩增获得重组基因克隆,再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EF-1/p GE M-T/JM109克隆体系,测序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93bp,与已发表基因核苷酸序列相 比,同源性为99%,推导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结论 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可能为细粒棘球蚴(E.granu2 losus)翻译延伸因子EF-1基因片段。 [关键词] 棘球蚴病;基因,结构;克隆,分子;序列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32.32 [文献标识码] A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zing of the EF-1gene from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of m ankind WANG Jian,ZH AO Jia-qing,WANG Ya-na,et al.(Ningxia Med.C oll.,Y inchuan75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obtain and analyze sequence EF-1gene,and lay bases for screening candidate antigen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Methods T otal RNA was extracted from protoscoles of cysts from humam.The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published nucletid sequence in the genbank database.The EF-1gen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was amplified by RT-PCR and cloned into p GE M-T vector for sequencing and analyzing.R esults A cDNA sequence with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693bp has been amplified success fully by RT-PCR.C omparision of the DNA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deduced from cDNA with the published EF-1gene sequenc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2 sus in the genbank revealed99%identity samely.Conclusion Because the EF-1play an importante role in energy metabolism of E.granulo2 sus,EF-1gene gained from protoscoles can be used as candidate antigene gene to develope vaccine and its biological functions studying. K ey w ords Echinococcosis;G enes structural;Cloning molecular;Sequencing 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之一。在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有包虫病的流行,西北五省区为主要流行区,人群患病率在0.6%- 4.5%之间1。目前包虫病治疗主要以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为主,由于药物和手术治疗存在复发率高等缺点,使得包虫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根治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积极开展对寄生虫疫苗的研究,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3。本研究旨在获得E.gran2 ulosus EF-1基因片段对其基因的结构特点及同源性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的重组抗原研制工作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收集:从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包虫病患者手术摘除的完整包囊,无菌条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0260105)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  [作者简介]王健,男(1965-),宁夏籍,汉族,主管药师,从事分子疫苗研究。下抽取囊液,分离原头蚴,经P BS(pH7.2)3次洗涤后,-85℃保存。 1.1.2 质粒与菌种:p GE M-T质粒载体购自Promega 公司。E.coli JM109由本室保存。 1.1.3 酶与试剂:限制性内切酶BamHI、NotI、X-gal、IPTG、RNA提取试剂盒、RT-PCR试剂盒均购自Promega公司,DNA回收试剂盒、200bpDNA和Lamb2 daDNA/hindⅢMarker购自北京华美公司。 1.1.4 RT-PCR引物:通过互连网G eneBank中检索的细粒棘球蚴EF-1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PrimerI:5’ATGG ATCCATGG AGTCGG CGTACATG CG3’ PrimerⅡ:5’GTG CGG CCG CTTACAGTTTGTTAAAGG AAG3’为了便于亚克隆,在引物1和引物2的两端分别引入了一个BamHI和Not I酶切位点。引物由北京三泰兴隆科技公司合成。 1.1.5 仪器设备:PCR仪(美国BI O RAD),超低温冰柜,超净工作台,电泳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低温高速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纯水仪,电子分析天平,高速匀浆器,热压消毒器,恒温干燥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