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石油职称考试政工师思想政治理论复习题1

中国石油职称考试政工师思想政治理论复习题1

中国石油职称考试思想政治理论复习题

(1-50)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项选择题】

1.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

A.辩证唯物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 B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条件的学说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答案】 A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答案】 D

【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6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陛和理论意义。这一科学论断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概括。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两种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一种形式,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第二种形式,是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上述哪一种形式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B、C虽然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但不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所以不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4.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

A.物质第一性,糟神第二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实践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答案】C

【解析】在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都曾探讨和提出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比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但是由于他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伟大意义,因此都不能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和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题中所给四个选项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但只有选项C是正确答案。

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答案】 A

【解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切优秀成小,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衬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中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

图把髌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是,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矛盾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量变和质变是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则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基本轨迹。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以选项A正确。选项B指的是费乐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选项C、D用于描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过于科学,因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主观辩证法,除了合理的思想外还有错误的成分。故本题正确管案为A。

6.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答案】B

【解析】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哲学r有-种奇怪的现象,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早在古代社会就有了关于自然界的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总体来说并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的理论领域中去。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如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所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所以选项B正确。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创立的,故选项A不能选。激变论与庸俗进化论是形而上学在量变和质变关系上的两种表现形式,不是历史观。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淮备。庸俗进化论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所以选项C、D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答案】 D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众多因素合力促成的结果。A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B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C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只有D项契合题干的设问。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是( )。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答案】A

【解析】见上题。

9.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 )。

A.唯物论B.辩证法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C

【解析】AB是哲学思想,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畴。D项是马克思的独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马克思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10.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 )。

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B.工农联盟

C.无产阶级D.无产阶级政党

【答案】C

【解析】A足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B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D是无产阶级革

命的领导力量。

11.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欧洲人患上了“资本主义恐慌症”。很多人走进书店,重新捧起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又成了时尚”这一现象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答案】 A

【解析】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坚持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它的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它在科学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上,真正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在理论内容上具有客观真理性,而且在逻辑形式上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具有真正的科学性,成为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又明确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又具有革命性,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所以,“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便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选项A正确。选项B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故不符合题意。选项C概括得不全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明确表示要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服务。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它的实践性为基础的,又是它的实践性的具体体现。所以选项C也不能选。选项D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只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是非常不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所以选项D不能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论和辩证法

C.科学社会主义D.政治经济学

【答案】 A

【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将哲学上的方法论具体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科学社会主义则是最后结论。B项不够完整准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即辩证唯物主义,而且将它们运用到社会领域,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 D

【解析】ABC三项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是其政治立场的具体体现和实现手段。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 B

【解析】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缎政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最终和最后的目标,是最高纲领。其他三项,是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要途径和阶段。

【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

社会主义合理的成分,与此相对应,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研究上述相应领域的普遍规律中产生而又为深化这种研究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含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工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科学社会圭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或者说是一门政治学。故选项B、C、D正确。选项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包含在科学社会主义中,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内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属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有( )。

A.苏格拉底和托马斯-奠尔B.圣西门和傅立叶

C.黑格尔和费尔巴哈D.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答案】BCD

【解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和傅立叶是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托马斯·莫尔是空想社会主叉第一人。

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因为他们独创了( )。

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学说

C.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法

【答案】BC

【解析】劳动价值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马克思是做了继承。辩证法古已有之,黑格尔将其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水平。马克思的贡献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纂础上,马克思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答案】ABCD

【解析】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墓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兜思、恩格斯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全部理论来自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我们说它的理论具有科学性。故选项A应选。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全人类懈放的科学。如果说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类解放的“头脑”。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

性。故选项B应选。选项C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种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就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盎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故我们说乌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表明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故选项C应选。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故选项D应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被称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记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叫做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所以B为正确。A、C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不是哲学基本问题本身。详而言之,B项与A、C项之间,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D项是C项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2.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

A.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只有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物质与意识对立才是绝对的,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专门哲学术语也才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所以本题选C。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导致二元论的错误。

3.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唯物主义的知识点,具体是对旧唯物主义缺陷的理解掌握。该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是对旧唯物主义缺陷的确认。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近代唯物主义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问题上,只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他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因此他不懂得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认识物质世界的作用,即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陷入了错误。题干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划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时的一个著名观点。

4.《道德经》里说,“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代表了一种典型的( )。

A.唯物主义观点B.有神论观点

C.原始神秘主义观点D.朴素辩证法观点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的理解,考查对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典型命题的了解。老子及其《道德经》体现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对事物对立面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深刻的理解,该选项的“生”说明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该选项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典型地说明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老子的世界观已经摆脱了原始的神秘主义;他对世界的解释既不能说是唯物主义的,也不是有神论的。老子哲学究竟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还是学术界讨论的课题。

5.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

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 D

【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古代哲学家从世界的本原、基始、统一性问题,引出物质概念,并认为水、火、原子等构成了世界的本原。古代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追根究底,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这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些可贵的猜想,缺乏科学依据,同时,它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把这种物质形态称为“原初物质”,这就把问题简单化、片面化了。故答案选D。

6.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答案】C

【解析】旧唯物主义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两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虽然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往往是指一种或几种具体形态。近代唯物主义虽然前进了一步,但却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因而,以往的唯物主义在解释世界本原问题上,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还难以称得上是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实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是近代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它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的后果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不把世界看成一个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使这个时期占支配地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性质,故选项A和B都不符合题意。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在物履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这也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故选项D 也不符合题意。因此,正确答案是C。

7.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 B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心想事成”的观点是把意识放在第一性的观点,认为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决定物质,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因此,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选项B正确。选项A显然不对。选项C,能动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主体理解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理解为既是认识对象又是实践对象,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实践关系,主体为了改造客体才去认识客体,而且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体。它承认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识中的作用。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实现“心想事成”。选项D,机械唯物圭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它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无所作为),把意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这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故选项C和D不符合题意,不能选。因此,正确答案是B。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 D

【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第二,发展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存不停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外力推动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选项D正确。选项A 并不是二者的分歧所在,但也不能以此作为区分二者的标准,选项B和C也是二者的分歧,但并不是根本分歧,故选项A、B、C都不对。因此,正确答案是D。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和盼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存在是否决定思维,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把这一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所以B项为正确。

10.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管

B.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

D.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答案】 B

【解析】略

11.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这是( )。

A.辩证法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绝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将物质与运动分开,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将运动看做是可以离开物质进行的,即是精神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而将物质看做可以离开运动,即认为物质是不运动的,就将导致形而上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答案】 D

【解析】该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作为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原因,或者说它超越于旧哲学的根本性观点,即科学的实践观。考生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即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选项ABC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性区别,所以不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现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同时,也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前的历史观全部都是唯心史观。所以答案是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之两个方面的不同

回答,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哲学重要问题“世界是怎样的?”的不同回答,以上这三对范畴,在哲学出现以来就存在了,它们的对立与斗争贯穿着哲学史的始终。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 )。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创立了唯物辩证法D.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

【答案】B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自然观上就有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而在历史观上,无论是自然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一个主要和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出了唯物史观,打破了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状态,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说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故答案选B。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运动变化性D.实物

【答案】 A

【解析】列宁定义物质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从这个定义我们就能得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而且只能是客观实在性,故本题答案选A。

1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运动B.客观实在性C.自为性D.主观能动性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列宁明确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指明了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所以,答案是A。

1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 )。

A.是否被意识所反映来界定的B.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C.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定义的完整准确理解。对于事物,一般下定义的方法,是把该事物纳入到更大的类中,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对于物质难以这样来定义,因为无法找到更大的类可p将物质归人。所以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正因为是这样界定,所以确立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A.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法三大规律D.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大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由此可知答案是A。

19.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大家在凤凰古城的山坡上,描绘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学生们给出的画作各不相同。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各自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这里体现出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概念、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四个选项表述都是正确的,关键是要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A项是意识的起源,B项是意识的物质基础,D项是物质的特性,只有

C项说到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准确地说明了题干材料的哲学道理,它是正确选项。20.意识从其起源看,它是( )。

A.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人类文明的产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意识概念的理解。意识从其起源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其物质基础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从其本质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选项D是明显的错误的干扰项。所以,本题答案是C。

21.毛泽东同忘有句话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传,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

朝夕。”这指的是( )。

A.时间的一维性B.空间的广廷性

C.时空的无限性D.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答案】A

【解析1 本题考查对时间特点的理解,还考查了对相关诗句的理解能力。毛泽东同志

的这段词句,指的就是时间特点,它的流逝和不可逆性即一维性。选项BCD都是干扰项。22.毛泽东同志1958年的《送瘟神》诗句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该诗句反映了事物的( )。

A.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B.因果关系的普遍性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D.时空的一维性和多维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关系的理解。毛泽东的该诗句指出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考生根据平时积累的常识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选项ABD都是干扰项。

2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宅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 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因此,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A 所谓“自然唯物主义”,就是指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学说,它否认了人的意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中的自然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心主义不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把它们看做观念的产物,是错误的观念,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选项D,机械唯韧主义是指以机械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一种唯物主义哲学。还原论是机械决定论的基础。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机械唯物主义的还原论就是把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机械唯物主义把人的意识还原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是B。

2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正确的有(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D.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在哲学中,“运动”是多义词。广义的“运动”指一切变化,包括显著的变化和不显著的变化。而狭义的运动,足指显著的变化。在将“运动”和“静止”相提并论的时候,所谓“运动”是指狭义的运动即显著的变化;所谓“静止”是指不显著的变化。所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实际上是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辩证统一关系。A项不懂远动和静止可以相互转化即二者的同一性;B项混淆了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即对立性;D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都是错误选项。

2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答案】 C

【解析】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凡是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即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由此可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因此,选项C正确。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也是根本对立的。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二元论是一种不彻底的哲学,它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并把精神看成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因此,最终必然会倒向唯心主义。简单地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选项A,世界发展的动力在于矛盾,是否承认矛盾的存在是辩证法和形丽上学的根本分歧,选项B,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否认了这一点就是唯心主义的各种表现;选项D,关于实践的本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包含两个方面:实践的一般本质(区别于意识)——实践具有物质的性质、形式和直接现实性,否认了这一点就是唯心主义;实践的特殊本质(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一具有目的性和主体性,否认了这一点就是形而上学。因此,正确答案是C。

26.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实践形式是( )。

A.经济建设实践B.人类社会交往实践C.阶级斗争D.科学实验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践形式的内容的记忆掌握。关于实践的知识点,是常考考点。四个选项都是实践的形式。但是,题干所指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实践形式”就是科学试验。

27.古代人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控指挥道路交通,这显示了实践的( )。

A.目的性B.物质性C.社会制约性D.客观性

【答案】C

【解析】古代人之所以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实践,这是因为古代人的实践曼到古代的社会制约,从而具有社会历史性,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古代人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实践的结果。因此,正确答案足C。

28.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 )。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的活动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实践概念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它具备三大特征:主体性、能动性、客观性。换言之,只有三者兼具,才是“实践”。A项的范围太广,因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也包含了无意识的活动,即不具备能动性的活动。C项的“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是意识活动,没有客观性。而所谓“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通常都是指无意识的行为,没有能动性。29.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生产实践B.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各类行业的分工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活动的类型的基本知识点。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三种,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30.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

A.存在B.物质C.实践D.矛厝

【答案】 C

【解析】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发展动力是实践,所以,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

31.工程师先在头脑中构建出大厦,接着画出工程设计图,然后由工人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答案】 B

【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A和C是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选择D项的考生,多半是因为对列宁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误解和类推。实际上,只要对题干中的事实稍加分析就可明确了,工程设计图是通过施工(实践)这一条件而转化为“大厦”这一物质现象的,而不是意识本身创造的物质。所以在B和D 项中再排除D项,正确选择就只能是B。

32.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其中包含的含义有( )。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等原理的理解。“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包含的寓意丰富,其中包含了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的观念。所以选项A正确。选项D本身表述正确,但是与本题的材料涵义不符。选项BC本身表述错误。它们只是强调了事物间的同一性,而不承认事物间的差异,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3.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战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又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联系的考点。该题千中的事例较明显地说明了相关事件的环环相扣的关系,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以B是正确答案。选项ACD都是干扰项。

34.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胀: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氯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20万美元。这种算法强调了( )。

A.事物的运动变化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答案】 B

【解析】题干所给事例说明,一棵树的生存产生了广泛效益,这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同时按不同标准而算出不同的账,又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故正确答案是B。

3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辩证的否定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答案】A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理论

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本性。所谓联系,就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谓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而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所以,选项A正确。选项B、C、D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存在于—切事物中质和量两种基本属性及其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及其之问的联系,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对立统一规律,是从事物发展的形式进入到它发展的内容,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其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全过程:肯定自身一一否定自身而转化为他物——否定这一否定再回到自身的前进过程。这三大基本规律由浅人深,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这三个相互联系着的基本规律,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干。因此,正确答案是A。

36.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流水。漉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辫证过程

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

【答案】 A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尤其是对辩证法变化发展原理的理解。考生依据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看懂该故事,就不难知道它说的是人们不知河水已涨而造成损失的故事。这说明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并且要以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选项BCD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知识内容,但都与题意不符,是干扰项。

37.在19世纪初,火车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人们的质疑。那时候.马车比火车跑得都要快,人们往往讥笑火车的低速度。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火车旱已战胜了马车,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运载工具之一。火车战胜马车的哲学依据是( )。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D.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观点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表了前进和发展的方向,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而旧事物是失去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必然的。火车作为代表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事物,必然要战胜马车这个旧事物。选项ABD都是干扰项。考生注意签别,就知道它们与试题内容不符。

38.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答案】 C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景的事物,与之相反的则是旧事物。所以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正确答案为C。

39.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的绝对运动D.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发展知识点的把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也是属于变化发展,但不是发展的本质特点,所以A 不选。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方式范畴,不是发展的范畴,所以C、D不选。

40.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

A.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

B.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

D.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答案】 C

【解析】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所以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发展和灭亡,但从条件的概念中得不出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条件的改变并非只会引起事物的量变,根本条件的改变也会引起事物的质变。故正确答案选C。

4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黧合体。“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答案】 D

【解析】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且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会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选项A、B、C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因此,正确答案是D。42.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实践观B.矛盾观C.对立统一规律D.矛盾分析法

【答案】 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

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正确答案是C。

4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必系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答案】 D

【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陛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有、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以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矛盾同—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选项A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陛的关系原理。在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面对事物时,要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所以,选项D正确。选项B,分析主要矛盾裥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只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个方面,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正确答案是D。

4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区别是( )。

A.是否承认联系B.是否承认发展C.是否承认矛盾D.是否承认物质【答案】 C

【解析】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是否承认对立统一(矛盾)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因为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AB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但不是最根本的区别。D项是任意编的干扰项。

4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答案】 D

【解析】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杀首先表现为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以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因此,正确答案是D。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无处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两者的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当中。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中则包含了普遍性、共性。第二,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特殊、个别的事物是丰富复杂的,普遍性、共性只是个别事物中的一部分、一方面,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包括在一般之中。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说的,它们也是矛盾的特性,但不是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故选项A 不对。选项B,矛盾的绝对性和相对惟,矛盾的绝对性是指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相对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矛盾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所派生出来的特性,故选项B不对。选项C,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址反映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哲学范畴。对抗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在根本性质和根本利益上互相敌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斗争形式一般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非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一般不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即不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由原来的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因此,正确答案为D。

46.“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告诉我们( )。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B.内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

D.外因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答案】 C

【解析】“师傅”是外因,而“个人”指的是内因,“修行”即指个人的发展。“修行在个人”强调的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故正确答案选C。选项D的表述是正确的,但是本题中外因“师傅”是确定的,并没有强调外因的这种“加速”或“延缓”作用。选项A本身也是芷确的,但是与题意不符。对于选项B,事物之间的区别不是由内因决定的,故不正确。

47.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下列对”和”与。不同”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

B.“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

C.“和”是指矛盾的同一性,“不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

D.“和”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

【答案】 D

【解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君子和而不同”,“和”就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无处不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是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所以,选项D正确。选项A、B、C都没有准确把握“君子和而不同”的真正含义,故不能选。因此正确答案是D。

4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眭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D.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 A

【解析】本题也是考查关于矛盾问题的基本知识点。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9.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哲学原理依据是( )。

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答案】 D

【解析】全面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因此,正确答案是D。

50.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方法是( )。

A.两点论方法 B.重点论方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矛盾分析法【答案】 D

【解析】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全面的观点即“两点论”的方法;“重点论”的观点即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联系的观点即在对立中把握图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51.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在1927年实际上就已经在井冈山上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一部分人民已经率先获得了解放。那么1927年在解放区实现的是( )。

A.爆发式飞跃B.阶段性部分质变C.局部性部分质变D.非爆发式飞跃【答集】 C

【解析】部分质变有两种形式:局部性部分质变和阶段性部分质变,前者是指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局部的性质首先发生了质变,是就空间上的意义而言,而后者则是根本性质未变,非根本性质首先发生了质变,是就性质或发展阶段上的意义而言。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则是指根本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中国革命的根本质变一直到1949年10月1日才真正发生,在此以前都是总的量变过程,发生的质变都是部分质变。因此,正确答案选C。

5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该变化( )。

A.是否显著激烈B.是否迅速明显C.是否超出度的界限D.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度的知识点。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断定事物是处在量变阶段还是质变阶段,其根本标志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就是量变,超出了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就是质变。所以本题选C。5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度”是指( )。

A.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B.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C.把事物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度的概念的理解把握。度是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故选B。

54.“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丁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答案】 A

【解析】由贫穷到富裕的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质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则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选项B是讲质变的形式,选项C是讲质、量,度三者的关系,选项D是讲质变的复杂性,它们与题干无直接关系。因此,正确答案是A。

55.下列关于“过犹不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质量互变的客观规律B.“过”是指在“质”上的超过

C.应当将事物的改变都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D.质变之时,量变停止

【答案】 A

【解析】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所谓量变就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它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因而也称渐变。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所谓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界限的变化,是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因而叉称为飞跃、突变或革命。因此,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男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扩张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由此可见“过犹不及”体现了质量互变的客观规律。所以,选项A正确。选项B,“过”是指在“量”上的超过,选项C,不应当将事物的改变都控制在量变之中,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选项D,质变之时,量变并不停止,而是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所以选项B、C、D的说法都有失偏颇。故正确答案是A。

56.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辩证否定观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量变质变原理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主张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主张对待古代和外来文化,都要批判地继承。这体现了辩证否定观。选BCD是干扰项。57.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主张是( )。

A.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不可知的B.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

C.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D.否定是绝对的,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的认识。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选项A是不可知论。选项B.C是辩证的否定观主张。所以本题选D。

58.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

A.事物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B.事物相互转化与无穷发展

C.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D.经过两次否定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答案】 C

【解析】否定之否定反映了事物不断完善、发展的规律,它表明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道路,它既不是自我循环,也不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而是不断向前的。故正确答案选C。

59.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 )。

A.普遍联系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 C

【解析】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来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进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之一,辩证的否定是这样一种否定:它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一般地说,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昀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运动。事物发展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

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题干的名言中.已经来临的冬天意指道路的曲折性,而其后的春天则是喻指前途的光明性。故选项C正确。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这里不是在强调冬天和春天的联系,而是讲春天来得不易。故选项A不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通过量变促成质变,从而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从冬天到春天不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故选项B不选。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质内容。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问题,这里着重在强调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问题,而不是揭示“春天”到来的动力问题,故选项D不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6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法各个规律特殊作用的理解。选项A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选项B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作用,选项D是干扰项。C揭示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所以本题选C。

61.有人认为:“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些是关于因果关系的错误观点。关于因果关系,正确的理解包括( )。

A.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不移的

B.原因和结果是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是人的主观联想

D.原因和结果只是人脑的功能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原因和结果问题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因果范畴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因果关系。因为有客观物质世界的因果关系的客观辩证法,才会有精神世界的因果关系的主观辩证法。原因和结果是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选项B是正确的表述。选项C、D都主张因果是主观性的东西。这是关于因果的唯心主义观意,选项A没有看到因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62.以下关于狼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反映B.假象是由主观条件造成的虚假现象

C.通过假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D.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

【答案】 D

【解析】假象也是事物的本质的反映,只不过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反面表现。故正确答案选D。假象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选项A错误。假象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虚假现象,选项B错误。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此只要方法得当,人们就可以区分真象和假象,从而认识事物本质,选项C也不正确。

63.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答案】 A

【解析】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相对于价格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商品的价格存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它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而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表现。价值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价格则是偶然性的东西,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而选项BCD本身都是正确的说法,但是与题意不符。所以,正确答案是A。

64.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

A.铁杵磨针B.以砖磨镜C.心想事成 D.水中捞月

【答案】 A

【解析】做针要以钢铁为原料,而且只要不断地磨铁杵,那么总有一天会把铁杵磨成针。这是铁杵能磨成针在客观现实中所具有的依据,因而这是可能性。而选项BCD的三件事在现实中没有任何依据,所以不是可能性o故正确答案选A。

65.“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中,某些生产队甚至汇报说水稻亩产达到十几万斤。改革开放后,水稻专家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了我国水稻能够实现亩产过吨的目标。2003年,我国培育出了亩产900公斤的水稻,从而为进一步实现亩产吨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以上事实说明( )。

A.提出水稻亩产十几万斤的人混淆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之间的区别

B.水稻专隶提出的目标和实践的成果体现了可能性总是向现实性转化的关系

C.“亩产过吨”目标与“水稻亩产十几万斤”的提法都具有抽象的可能性

D.“亩产900公斤”是朝着“亩产过吨”目标发展过程中有内在根据的、台乎必然的存在

【答案】 D

【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水稻亩产十几万斤,就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的,它不仅不是现实的可能性,而且也不属于抽象的可能性,所以选项AC错《。可能性也不一定总是向现实性转化,这种转化需要条件和时间,所以选项B不正确。选项D是唯一符合“可能性与现实性”原理的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

66.我国制定2015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 )。

A.现实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现实性

【答案】 D

【解析】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

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性作为哲学范畴,并不是简单地、凝固地确认个别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而是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着的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综合,它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题干中所说的我国制定2015年远景规划目标就是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具有内在根据,也合乎必然性。所以是现实性的。故选项D正确。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它只是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还没有得到实现,所以它不是现实。可能性也不一定能变成现实性。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是对可能性的否定,是现实存在着的具有合理性的事物和现象。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的事物中,存在着有客观实际根据的可能性,目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趋向前进、上升和胜利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在现实中还缺乏充分的依据,不具备实现的必要条件,在目前还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归根结底,这三种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有根本区别的,有着对立的一面,它们都不是现实性。故选项A、B、C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67.揭示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范畴是( )。

A.现象和本质B.必然性和偶然性C.原因和结果 D.现实性和可能性【答案】 C

【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申普遍联系着的事物中引起和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一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潜在趋势。他们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关系的范畴。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68.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

A.客观事物B.社会实践C.感性认识D.思维抽象

【答案】 D

【解析】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在理性中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具体有理性具体(思维具体)和感性具体之分,理性具体不同于感性具体。理性具体是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台,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是对事物外在现象的把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从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泵列中介,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由此可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思维抽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完成和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不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所以,选项D正确。选项A、B.C都不能作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因为人们正是在实践当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来达到理性认识的,要达到对具体事物的命面的、具体的认识,还必须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故A、B.C不能选。因此,正确答案是D。

69.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方法的知识点。归纳与演绎正好相反,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而归纳则是从个别到一般,所以本题选A。

7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答案】 B

【解析】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陛,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水呆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就属于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

下是可以转化的。选项C,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二者有明显的差别,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选项D,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服从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选项A、C、D都不符合题意,故不能选。因此,正确答案是B。

71.有人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是( )。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的辩证关系的知识点。“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说明了人被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所决定,但同时人也积极作用于客观世界。题干的说法坚持了客观世界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既强调世界的客观决定性,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地说明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2.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苟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 )。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

【答案】 A

【解析】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稳定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到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苟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就是指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说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选项A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如果遣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人们在规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但题干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C与题意无关。选项D本身错误,规律并无能动作用,具有能动作用的是人,故不能选。因此,正确答案是A。

73.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四个选项都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但是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即实践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C。

74.“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没有包含的哲理是(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

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答案】 B

【解析】正确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从“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可以看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

2018中级政工师试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A.不同的经济制度的畴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畴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年,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北部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突然进攻北大营中国军队,发动了()。 A.七七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九一八事变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3.某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生产的商品按价值出售后,其劳动耗费就会()。 A.得到超额补偿 B.得到部分补偿 C.得到全部补偿 D.得不到补偿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4.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 A.快速发展 B.改革开放 C.自主创新 D.与时俱进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5.下列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A.嘉图 B.黑格尔 C.圣西门 D.费尔巴哈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6.判断一种所有制形式是否优越的标准是()。 A.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 B.所有制的性质 C.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情况 D.与上层建筑的适应状况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的价值准则。 A.家庭层面 B.公民个人层面 C.国家层面 D.社会层面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8.《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定,对党组织的问责方式包括()。 A.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 B.检查、通报、改组 C.通报、诫勉 D.纪律处分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9.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着眼促进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规化,是实现党和国家久安的重要保障。 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深化改革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A 10.()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A.梁启超 B.源 C.严复 D.林则徐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1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是()。 A.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B.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C.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12.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 A.党员人数 B.经济基础 C.政党数量 D.领导权 考生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水利系统职称考试题库(2)

水利系统职称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由 _____ 颁布。(全国人大常委 会) 2、根据《水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应当首先满 足_____ ,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3、根据《水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_________ 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种植) 4、根据《水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____ 有保护水工程的义务,不 得侵占、毁坏堤防、护岸、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等工程设 施。(单位和个人) 5、根据《水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工程的义务,不得侵占、毁坏_____ 、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等工程设施。 (堤防、护岸) 6、根据《水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 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_______ 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报 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于1997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于______ 施行。 (1998年1月1日) 8、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

行。(防治洪水)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条规定,防洪工作按照流域 或者区域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和____________ 相结合的制度。 (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 10、编制防洪规划,应当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以及__________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对防洪的要求,并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防汛和抗旱相结合) 11、受风暴潮威胁的沿海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防 御风暴潮纳入本地区的防洪规划,加强海堤(海塘)、__________ 和沿海防护林等防御风暴潮工程体系建设,监督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和施工符合防御风暴潮的需要。(挡潮闸) 12、山洪可能诱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以及其他山洪多发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 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隐患进行全面调查,划定________ ,采取防治措施。(重点防治区) 13、城市、村镇和其他居民点以及工厂、矿山、铁路和公路干线的布局,应当避开山洪威胁;已经建在受山洪威胁的地方的,应当采 取______ 。 (防御措施)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禁止围垦河道。确 需围垦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确认_______ 行洪、输水后,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妨

政治理论考试题库

政治理论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就是包括( C )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到( C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A、2010 B、2015 C、2020 D、2030 3、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首先就是要提高( C )。 A、拒腐防变的能力 B、抵御风险的能力 C、领导发展的能力 D、应对危机的能力 4、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与谐相处的总要求与( B )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与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A、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B、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C、注重效率,兼顾公平 D、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 C )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就是( A )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发展需求 D、生产需求 7、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的一项工作就就是,以( B )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A、促进城乡一体化 B、促进农民增收 C、发展现代农业 D、培养现代农民 8、17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与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就是( A )。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绝不动摇 C.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绝不动摇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绝不动摇 9.十七大报告指出,国民收入分配应做到( B )。

最新-政治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实用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 C )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到( C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A、2010 B、2015 C、2020 D、2030 3、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 C )。 A、拒腐防变的能力 B、抵御风险的能力 C、领导发展的能力 D、应对危机的能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 B )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A.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B.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C.注重效率,兼顾公平 D.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 C )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 A )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发展需求 D.生产需求 7、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的一项工作就是,以( B )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A.促进城乡一体化 B.促进农民增收 C.发展现代农业 D.培养现代农民 8、17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 )。

初级政工师试题

第一章 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是由党的“宣传工作”这一概念逐渐演变而来的。(单) 2、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刘少奇在报告中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概念,强调在执政条件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更加提高了,更加需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单) 3、“思想”二字,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人们的思想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思想”内涵中的深层次问题。所以,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政治”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人们的思想往往要打上政治的烙印,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还要打上阶级的烙印。二是指做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当的政治任务服务,主要是贯彻当的方针政策服务。 5、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多、简) 一是关于人们思想与行为产生、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说;二是关于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学说;三是关于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学说。 6、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应用理论研究;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研究;四是思想政治工作文献和领袖人物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研究;五是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多) 7、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可分为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 8、思想内部有严密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也称感知层,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等;二是中层,也称观念层,包括利益观、幸福观、生死观、道德观、政治观等;三是核心层,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核心是理想信念。(多)9、论述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多) 思想和行为是不同的。首先,思想是一种精神现象,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是人的认识成果。行为是一种物质运动,具体表现为人的机体的活动,是人的实践成果;其次,思想是内在的,思想活动的过程不可见;行为活动是外在的,是可见的。 思想与行为又互相联系。一是思想支配行为,是行为的先导。二是行为反映思想,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三是行为对思想有反作用。一方面,行为对形成思想观念、巩固教育成果具有“养成作用”。另一方面,行为实践是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水利工程系列初级职称试题库

2010年水利工程系列初级职称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自?B?起施行。 A2001年10月1日B2002年10月1日 C2003年10月1日D2004年10月1日 2《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 A )。 A.生活用水的需要 B.农业用水的需要 C.工业用水的需要 D.航 运用水的需要 3 《水法》规定?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C?的方针?按照 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 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A补偿性移民B赔偿性移民 C 开发性移民D补助性移民 4 《水法》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应?D?。 A经管理部门批准B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C 经环保部门批准 D 禁止 5 《水法》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 跨河、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应当符合国家规 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工程?D?应当依照防洪法 的有关规定报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A项目建议书B可行性研究报告 C 初步设计D建设方案

6《水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 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B?。 A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同时验收B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C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D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自?C?年1月1日施行 A1996B1997C1998D1999 8 依据防洪法?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修改防洪规划?应当?B?。 A 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B 报原批准机关批准C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D 报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9 依据防洪法?防洪规划确定的河道整治计划用地和规划建设的堤防用地范围内的土地?经土地管理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地区核定?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批准后?可以划定为?D ?。 A 防洪用地区 B 临时用地区C预备用地区D规划保留区 10 防洪区是指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和?A?。

2019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2019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十个怎么办之一 一、填空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是(邓小平)提 出来的。 3、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发展) 4、又好又快发展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坚持发展为先、做到又好又快,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判断题 1、发展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对) 2、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 3、发展应是又快又好的发展。(错) 4、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必须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大胆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认真破解发展难题。(对) 5、转变增长方式与转变发展方式没有什么区别(错) 6、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对) 三、理论题 1、大寨村、江西的新江村,济南的振兴街道。他们的故事说明一 个道理?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2、结合济南章丘官庄乡的发展,怎样理解又好又快发展?好表现 在几个方面? 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必须处理好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好应该表现在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民生改善。 3、中国重汽的又好又快发展说明了什么?怎样加快转变发展方 式? 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放在第一位。第一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第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第六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 之二 一、填空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3、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本”就是(本源、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5、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人民群众得实惠)。 二、判断 1、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对) 2、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对) 3、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在的以人为本没有本质区别(错) 4、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对) 5、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对)

2020年水利系统职称考试题库及答案

精选考试题及竞赛题文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祝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知识就是力量@_@ 2020年水利系统职称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8月29日修改了《水法》,并于实施。 (B) A、2002年8月29日 B、2002年10月1日 C、2003年1月1日 2.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B) A、有效 B、可持续 C、综合 3、根据《水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订,报批准后执行。(B) A、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 B、本级人民政府

C、本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4、流域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 (B) A、整体规划 B、流域规划 C、地方规划 5、根据《水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A) A、河势稳定 B、河流走向 C、河流稳定 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禁止围垦河道。确需围垦的,应当进行,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确认不妨碍行洪、输水后,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C) A、实地考察 B、综合论证 C、科学论证 7、是指尚无工程设施保护的洪水泛滥所及的地区。(A) A、洪泛区 B、蓄滞洪区 C、防洪保护区 8、是指包括分洪口在内的河堤背水面以外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B) A、洪泛区 B、蓄滞洪区 C、防洪保护区 9、是指在防洪标准内受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地区。(C) A、洪泛区 B、蓄滞洪区 C、防洪保护区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河道、湖泊范围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按照的原则,由防汛指挥机构责令限期清除。(A) A、谁设障、谁清除 B、由防汛指挥机构直接清除 C、由水政执法机构统一 11、在汛期,水库不得擅自在以上蓄水。(C) A、设计水位 B、正常水位 C、汛期限制水位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与答案

2011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16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 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 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 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 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 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就是要( C )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率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D )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 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D )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4、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 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 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 B ) 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为俄国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D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

水利部职称考试指定用书+试题

一、单项选择(共40道) 1、我国将每年的(A)定为中国水周。 A、3月22~28日 B、4月22~28日 C、5月22~28日 D、7月22~28日 2、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B)。 A、灌溉用水 B、生态用水 C、采矿用水 D、航运用水 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地区逐年可恢复和( A )的淡水资源。 A、更新 B、开采 C、储存 D、消耗 4、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B)。 A、多年平均降水量 B、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C、年降水量和蒸发量之比 D、多年平均蒸发量 5、我国《水法》中所称水资源,包括(A)。 A、地表水和地下水 B、淡水和海水 C、地表水和土壤水 D、江河水和地下水 6、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A)%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A、81 B、51 C、91 D、71 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 A)造成破坏。 A、生态和环境 B、交通 C、通信设施 D、农业 14、我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由( A )负责解释。 A、水利部 B、流域管理机构 C、建设部门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15、下列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情形是:( D)。 A、直接从地下取水 B、直接从江河取水 C、直接从湖泊取水 D、为畜禽饮用取水 16、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 B ),造成地下水水位待续下降,或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是判定地下水超采和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依据。 A、补给量 B、可开采量 C、天然资源量 D、降水入渗补给量 17、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 B),改善生态环境。 A、环境污染 B、水体污染 C、大气污染 D、土壤污染 18、国家建立饮用水( C )保护区制度。 A、水质 B、水量 C、水源 D、水域 19、水污染会导致(C)。 A、资源型缺水 B、工程型缺水 C、水质型缺水 D、浪费性缺水 30、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按照( C)的原则,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A、前期补偿、补助 B、后期扶持 C、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

2001年研究生考试试题政治理论(理科)

2001年研究生考试试题政治理论(理科)这篇关于2001年研究生考试试题政治理论(理科),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选择下列答案中正确的一个,选择您认为正确的答案 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D 【点评】与文科卷第1题相同,详见2001年文科卷第1题解析。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就在于是否超出事物的度。B项就表明正确把握刘备长厚而不虚伪、诸葛亮多智而不妖之度。A是强干扰项,但不能说刘备具有长厚与虚伪的两重性,诸葛亮有多智与妖邪的两重性。 C、D两项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比较容易排除。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D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问题。意识的能动作用虽然巨大,但它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便会陷入唯心主义观点。本题认为“心”的诚与不诚就能决定事情的成败,显然是抽象地夸大了精神的能动作用。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水利系统职称考试水利系统职称考试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水利系统职称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根据《水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应当首先满足(),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 2、根据《水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 ) 3、根据《水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保护水工程的义务,不得侵占、毁坏堤防、护岸、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等工程设施。( ) 4、根据《水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工程的义务,不得侵占、毁坏()、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等工程设施。(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根据《水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于1997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于()施行。() 7、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条规定,防洪工作按照流域或者区域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和()相结合的制度。() 9、编制防洪规划,应当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以及()、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对防洪的要求,并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政治理论考试题库100题

政治理论考试题库100题 (十九大报告部分29题) 1、十九大的主题是: 2、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3、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之间的矛盾。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5、伟大斗争,,,,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 7、“四个意识”是指 8、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坚持、、 、的要求。 9、“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内容是指 10、“两学一做”的内容是指 11、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四风”是指、、

、,坚决反对特权。 12、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3、“四个自信”是指 14、“五位一体整体布局”是指 15、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 活的必由之路,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 制度保障,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 精神力量。 1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 17、“五位一体整体布局”是指 18、“四个全面”是指 19、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 践行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 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20、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共享的发展理念。 21、坚持、、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

政治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事业单位考试公务员考试

2013年最新-政治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事业单位考试-公务员考 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 C )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到( C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A、2010 B、2015 C、2020 D、2030 3、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 C )。 A、拒腐防变的能力 B、抵御风险的能力 C、领导发展的能力 D、应对危机的能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A.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B.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C.注重效率,兼顾公平 D.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 C )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 A )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发展需求 D.生产需求 7、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的一项工作就是,以( B )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A.促进城乡一体化 B.促进农民增收 C.发展现代农业 D.培养现代农民 8、17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 )。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绝不动摇 C.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绝不动摇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绝不动摇 9.十七大报告指出,国民收入分配应做到( B )。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C.初次收入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D.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内在运行规律 10.17大报告首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下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D )。

统战干部政治理论考试题库

统战干部政治理论考试题库 (答案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60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 C )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到( C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A.2010 B.2015 C.2020 D.2030 3、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 C )。 A.拒腐防变的能力 B.抵御风险的能力 C.领导发展的能力 D.应对危机的能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 B )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A.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B.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C.注重效率,兼顾公平 D.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 C )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 A )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3春行管本 政治学原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6017 政治学原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2、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公共权力具有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4、政府以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5、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6、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7、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8、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6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1、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A 法 B 势C术 D 变 2、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 A 政治哲学研究 B 政治科学研究C政治经济研究 D 政治法律研究 3、()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A 组织B能力素质C身份资格 D 理论与策略 4、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 肝胆相照 B 荣辱与共 C 互相监督 D 长期共存 5、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体现了法治原则。 A 司法独立 B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6、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 A 第一国际 B 社会工人党 C 共产党D共产主义者同盟 7、两党制以()最为典型。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8、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精神的结果。 A 法制 B 法治 C 民主 D 平等协商

高级政工师考试题库

马列主义 (共计100题) 一、单项选择题(40题) 1、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发现是(C)。 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 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2、下列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B)。 A.黑格尔 B.圣西门 C.费尔巴哈 D.李嘉图 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D)。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D.实现共产主义 4、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B)。 A.社会主义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信息社会 5、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B)。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宗教信仰变迁史 D.政治制度演变史 6、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C)。 A.社会的政治制度 B.社会的经济制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社会道德的发展水平 7、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D)。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更替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 C.它们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们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为前提 8、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C)。 A.剩余价值理论 B.科学社会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辩证法

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学习考试题及答案

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学习考试题及答案 1.可以看出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呈现出哪五个方面的新特点?(填空题) 答案:(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单级和多级的矛盾仍然很尖锐;(二)经济全球化在加快发展,它的两重性越来越明显;(三)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动力;(四)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上升,国际安全形式更加复杂;(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更加突出。 2.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所谓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主要表现在哪三方面?(简答题) 答案:(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向更加健康完善发展的关键时刻,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二)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面临着能否打赢这场攻坚战的严峻考验。(三)我国正处在新世纪与时俱进的关键时刻,面临着能否团结一致继续开拓新局面的严峻考验。 3.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填空题) 答案:(一)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点明了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名词解释)

答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作的系统而完善的理论概括。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名词解释) 答案: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告诉我们,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邓小平理论,其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是围绕最广大人民利益而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三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 6.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五项主要内容是什么?(填空题) 答案:(一)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三)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四)关于建设创建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荣辱观的理论。 7.为什么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呢?(简答题) 答案:这是因为: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政治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按照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的分析,,而应称为() 按照阿尔蒙德和维巴的研究,美国的政治文化类型是().公民参与型文化占主导缺少臣属政按照“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的说法,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把人定义政治动物,把政治规定为公民“至善”活动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这样定义政府:,政府是().国家的权威表现形式被誉为“上层建筑理论家”的葛兰西提出。这个概念是().文化领导权 从学术团体、专业杂志、教育培训尤其是大学相关专业的教育最晚是在()世纪年代 传统政治理论的核心是().行为研究.国家理论.政治系统的研究.政府研究 传统的政治研究和当代的政治研究相比,在方法论上的重大区别是前者主要采用 ().经验研究查尔斯?泰勒认为,市民社会不仅作为国家合法性的来源国家之间的().正和博弈关系 从西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可以看出( ).市场至上和政府至上都不是完美的模式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呈现出一种见仁见智的多元主义即市民社会必须是().法治社会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强调社会主义既不是国家以社控制这一概念的创造者是().约翰?基恩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兴起的最深刻根源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当代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是与世纪年代以来使().政府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 制对于共和主义来说,使私利服从于公益的首要手段是( ) .培育美德 对于宪政主义来说,要解决政体运作中发生的问题,使私利服从于公益,其首要途径是 (). 法治当今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最大来源是().党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这三者有机统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政府。逐渐由机构设置转向() .政府职 能 “共和意味着最高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权力的渊源是人民”以上观点出自( ).路易斯?亨金共和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古典共和主义和( ) .自由共和主义 关于宪政与民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宪政与民主应保持一定的张力与不断的平衡 官僚制在中国的境遇是双重的,一方面,即“立官僚制”和().去官僚制 黑格尔既肯定了社会的历史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国家在逻辑上高于市民社 会哈佛大学教授普特南提出了 一个新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社会资 本 ??穆恩把政治研究的模式分成两大类,即自然主义模式和().科学模式年,中国高校中政治学系科被取消,后来恢复重建的时间是()世纪年代将社会资本看作市民社会黏合剂的美国学者是(). 罗伯特?普特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