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造纸术

造纸术

造纸术
造纸术

造纸术

(中国历史)

编辑锁定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

发明人:蔡伦

发明时间:西汉时期

原料: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

改进时间东汉时期:东汉元兴元年(公元前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蔡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

汉朝造纸术流程图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

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西汉麻纸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 造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使用树肤(即树皮)、麻头(麻屑)、敞布(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东汉和帝,受到高度赞扬。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树皮。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故用于纺织应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构皮(即楮皮),对枸皮纸曾有“楮先生”之称。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一些与原料有关的纸种名称,如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由此看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 另外史书上还有提到有关蚕茧纸、苔纸、发笺纸、侧理纸等名词,那么是否当时曾用青苔、毛发等造纸呢?笔者根据这类纤维的特性来看,认为不大可能,毛发极少纤维结合力,成纸强度很低,不宜单独用来造纸,至于蚕茧纸和发笺纸之说很可能是一种象形名词,白净、细密的麻纤维纸表面形似蚕茧,可能就称其为蚕茧纸。假如在纸浆中加入少许着色的长纤维或毛发,给人以披发的感觉,故而可能就称其为发笺纸,形似青苔并且显绿色花纹者可能谓之苔纸,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尚需送一步考据。 竹子作为造纸原料始于晋还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书法家萧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说“张茂作箔纸……取其流利,便于行书”,据考据,所渭箔纸即嫩竹纸,张茂是东晋人,看来用竹子造纸可能是初始于晋。但用量很少。 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藤纤维也广为使用,但到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有无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应求,藤纸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 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后期的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用量之大可以想见,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 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 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不能满足需要,竹纸在清代占了主导地位,其他草浆也有发展,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造些野生草类植物,在清代末期当地居民已用以制造粗草纸。我国用蔗渣造纸始于清末,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对此《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四有记载。清代草浆生产技木有了很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著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芦苇在清末也有使用。据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三卷3期载:“陈兴泰在汉口桥口地方,设一造纸厂,先后以芦浆(芦苇)、蔗渣、稻草杆等物,试造日用纸张,有成效”。 造纸术在我国由发明而发展,遍及全国。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侍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格、开罗;

造纸术的演变过程

造纸术的演变过程 说道中国的四大发明相信大家肯定在教科书上也都看过,也都基本知道是哪四大发明,那么小编就不闲话多说,今天要说的是造纸术,相信大家都知道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那么大家是不是对于他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很感兴趣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吧。 远古以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话是说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一般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 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

中国造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造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造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造纸行业大幅扩张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内,我国纸业市场供需基本稳定发展。但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国内纸业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纸张生产量的增长大大低于消费量的增长。由于消费结构的调整,那些以木浆为原料的高档产品严重短缺,每年不得不靠从国外大量进口来解决。2005 年10 月8 日,{TodayHot}中国纸业环保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副司长李新民披露了这样一组数字:仅2004 年,我国纸和纸板的产量就已经达到了4950 万吨,而消费量却达到了5439 万吨,人均消费量为42 公斤,造纸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0%和1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的增长,目前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内纸张和纸板市场应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2004 年中国纸浆消耗总量为4455 万吨,纸及纸板年消费量为5439 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纸张消费国。但我国年人均消费纸张和板纸仅42 公斤,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300 公斤的人均消费量。随着中国原材料结构的

调整,木浆进口也增长迅速,进口量居世界第一。仅2004年,中国纸业970 万吨的木浆原料中,进口732 万吨,自己生产的只有238 万吨,这说明中国木浆依赖进口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专家预测,五年以后,中国对木浆的进口需求将达到全世界木浆进出口的总和。 根据轻工业协会统计,2005 年1-6 月,造纸及纸制品业完成产值1866.93 亿元,同比增长22.78%,产销率97.42%,增长态势与前几年相当,总体表现为产销两旺,各行业平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 生活用纸是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日常用品之一。生活用纸的消费量与经济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有直接关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生活用纸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2003年中国卫生用纸消费量达到310 万吨,年均增长8%。生活用纸正在成为我国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卷烟产量占世界卷烟产量的32%,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出口量很少,主要供应国内市场。2003年我国卷烟纸的消费量约9.6 万吨。卷烟纸进口量约占消费量的10%。由于烟草产品出口增长难度较大,卷烟纸的需求量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稳定,每年消费需求约为10 万吨左右。随着国产卷烟纸质量的完善,进口量将进一步减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解电容器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带动了电解电容器纸的发展,2002 年,全球

蔡伦与造纸术简介

蔡伦与造纸术简介 蔡伦,字敬仲,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人。约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 蔡伦家乡地处长江以南湘水(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米谷之乡。他出生于普通农民之家,从小随长辈种田。汉章帝刘炟(公元56—88年)即位后,派人至各郡县选聪明伶俐的幼童入宫。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宦者,时年约15岁。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宦46年,先后因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太后而节节上升,位尊九卿,身居列侯,然以惨死告终。他在兼管尚方时,却因作出推动手工业工艺发展的事而得以留名于后世。 蔡伦主管尚方期间,曾“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后汉书·蔡伦传》。后汉书中的这段话有近代考古发掘实物为证。当时所造器物在质量、性能及外观上确是精工坚密,堪为后世仿效。说明蔡伦在兼任工官时亦尽心尽职。尚方令这项工作使他对工业技术发生兴趣,他每有空暇即闭门谢绝宾客,亲至现场作技术调查,掌握了有关工业技术知识。他的创新精神,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及机械制造工艺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此时制造的钢刀以炒铁为料,经多次锻打而成百炼钢。但他对工艺技术的最大贡献在造纸方面。先秦时中国书写纪事用的是竹简、木牍及缣帛。但简牍笨重,丝织物昂贵,均不便使用。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需要廉价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代之,为此人们作了各种探索。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初就已有了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时的麻纸。东汉定都洛阳后,西汉麻纸技术得以继续发展。在公元102年前各地已生产麻纸进贡。 蔡伦在掌管宫内文书档案时也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定造出比西汉纸更好的纸。为此,他总结前代及同时代造麻纸的技术经验,组织生产优质麻纸。蔡伦在主持研制楮皮纸时,完成了以木本韧皮纤维造纸的技术突破,并扩充原料来源、革新造纸工艺。皮纸的出现是一项重大技术创新,蔡伦正

从无到有的技术,造纸术的演变过程

从无到有的技术,造纸术的演变过程 说道中国的四大发明相信大家肯定在教科书上也都看过,也都基本知道是哪四大发明,那么小编就不闲话多说,今天要说的是造纸术,相信大家都知道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那么大家是不是对于他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很感兴趣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吧。 远古以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话是说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一般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 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

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看法

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看法 造纸术,为我国蔡伦所发明的,它对世界文明的传递做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造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使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东汉和帝,受到高度赞扬。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纸草来记述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而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 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个世纪后,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后来又经北非传到欧洲。造纸技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造纸术在我国由发明而发展,遍及全国。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侍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格、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 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蔡伦,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发明家,他在造纸技术上的发明或发展上的卓越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造纸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造纸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造纸行业发展前景分析2018年造纸板块基 本面依然向好 2017年中国造纸板块回顾 2017年造纸板块表现抢眼,由于行业长期处于盈利低点,供给侧改革导致产能减少,年中纸价大幅上涨,带动造纸企业业绩集体向好,造纸板块集体上行。截至12月25日,造纸板块整体上涨0.17%,是轻工制造板块今年涨幅最高的子板块。今年前三季度造纸板块营业收入达897.80亿,增长32.55%,实现净利润84.29亿,板块增速高达172.72%。 2018年造纸行业供需紧平衡的态势基本可以延续,但不应在期盼纸价大幅上涨创新高。但另一方面,成本上行是大势所趋,不管是环保、自备电限制以及废纸进口限令带来的成本走高都越来越清晰地被投资者所发现。 造纸行业营业收入及鬼归母利润分析 2018年一季度行业业绩仍高增,造纸行业年内有结构性机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造纸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造纸行业上市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1,597.15亿元,同比增长29.2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0.29亿元,同比增长116.15%;2017年一季度营业收入412.31亿元,同比增长19.0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8.61亿元,同比增长25.91%。去年以来,受外废政策调整变动,国际纸浆价格大幅上涨,以及环保督察的影响,成品纸价格于17年Q3大幅上涨。展望今年全年,废纸系方

面,外废配额将确定减少且愈发向龙头企业集中,同时环保督察常态化或将加速包装纸产能出清;浆纸系方面,国际木浆市场未来两年新增产能不多,预期今年浆价易涨难跌,浆纸品种仍具备涨价可能。 2012-2018年Q1造纸行业单季度营业收入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2-2018年Q1造纸行业单季度归母利润及增长情况

纸的发展过程与古代及现代造纸方法

纸的发展过程与古代及现代造纸方法 一、纸的发展过程 纸张造纸术虽在公元751年已传入阿拉伯世界,然使用的原料及设备几乎延续了 一千多年而未有重大的改变,直到公元1798年才由法国路易士?罗伯〈L. Robert〉先生发明了卷式抄纸机,此再经英人顿肯〈B. Donkin〉的研究改良,人类史上第一部实用长网抄纸机终于在公元1808年诞生─纸的制程从此由手工抄纸改为大规模的机械生产。 由于造纸机械的改良,造成造纸能力的剧增,古时后使用之树皮、麻、破布等原料,因而发生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为解决此问题,人们开始利用篙、木材作为破布、麻等代用品。首先于一八五○四年德国凯勒〈Keller〉发明了碎木浆,开启了近代造纸料源之门后,随着人类不断的研究,因而解决了造纸原料的问题。而至今日使用各种机械与精密设备,抄造宽在九米以上,而每分钟长度则在一仟三百米以上的纸卷,实是无法相比的。 二、古代造纸方法 现代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为例,作为介绍。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 1.斩竹漂塘:斩竹嫩竹,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 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煮徨足火: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 日八夜。 3.舂臼: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 被打烂,形同泥面。 4.荡料入帘: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 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5.覆帘压纸: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 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 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 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 揭起即得成纸。 三、现代造纸方法 现代的造纸程序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骤 1.制浆的过程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方法有机械 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 2.调制过程纸料的调制为造纸的另一重点,纸张完成后的强度、色调、印刷性的优劣、纸张保存期限的长短直接与它有关。 一般常见的调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步骤: a.散浆 b.打浆 c.加胶与充填

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简介【教科版小学科学精品资源】

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简介 纸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在第一张纸出现以前,人类不是没有尝试过其他的传播媒介,中国的简、帛,埃及的纸莎草纸,欧洲的羊皮书卷,都曾在人类传播技术史上占有过一席之地。但是,当纸张出现以后,它们又都很快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让位于集万千优势于一身的纸张。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们在带给人类传播和书写便利的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不便。试想,在古代中国如果有人要写一本书的话,就得把整个竹林砍倒才能满足书写材料之用。一个官员日常所要批阅的公文,每天至少也要55公斤的重量。在欧洲也同样,生产一本书需要几百张羊皮。这种传播介质如何能够担负起记载文明和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它们给了人类传播的可能,却又为这种可能的实现套上了重重枷锁,千百年来,人类背负着这一希望在文明与知识的黑暗中艰难的前行。直到公元105年,纸张的问世才将这一禁锢人类文明的枷锁打碎。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为另一场伟大的革命--文艺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是科学、文学、艺术的高涨,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化上的利益和要求,使人类的知识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然而,在中世纪的欧洲,禁欲主义和宗教主义统治一切,神学和经院学垄断文化领域,整个欧洲都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之中。根本原因是由于书写材料和印刷术的限制,文化信息的传播极其困难,人民处于蒙昧之中而甘受统治。并非人民不愿接近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而是没有机会。正如前面所讲到的,生产一本羊皮制的书需要几百张羊皮,价格之昂贵是普通民众所无法想象和接受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读书写字,才能受高等教育,平民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同样文艺复兴在这时也是没有任何机会的。直到有了中国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之后,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的可能性。欧洲人得到了便宜的书籍,文化、知识、教育才真正能从修道院中解放出来,人民的思想才得以启蒙,新的资产阶级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文艺复兴的种子萌发,新的知识像开闸的洪水一样,成千上万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涌现出来。造纸术和印刷术在这一变革当中起到了绝对重要的和无可替代 1

纸的历史与发展

纸的历史与发展 蔡伦发明了纸!纸是我们可敬的蔡伦发明的,真可谓“纸的父亲”。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早在西汉,我国已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宋苏易简《纸谱》:“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造纸,旧用人工制造,先取植物类纤维质之柔韧者,煮沸捣烂,和成粘液,匀制漉筐,使结薄膜,稍干,用重物压之即成。今日所用之纸,多为机制。 造纸术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有重大作用。关于蔡伦与造纸术的关系,当今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他是造纸术发明者,第二种意见认为西汉初已用纸代简,蔡伦只是造纸术革新者。现在看来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因早在蔡伦200年前的西汉初即已有用于书写的麻纸。蔡伦的贡献是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发展,但“造意用树肤以为纸”者,倒有可能是蔡伦或其尚方下属。皮纸用树皮纤维制成,其技术难度比麻纸更大。蔡伦的贡献就在于使皮纸生产在东汉发展起来。麻纸及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年间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赖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发展。 至晋代(4世纪)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虽不是造纸术发明者,但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

造纸术发明的历史介绍

造纸术发明的历史介绍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造纸术发明的历史介绍,希望你喜欢。 造纸术发明的历史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远古以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造纸术英文版

Paper-making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China, the paper is the han long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working people, human a brilliant invention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China is the world's earliest sericulture silk in the world. Han Chinese working people above cocoon silk silk, such as the remaining evil cocoon, cocoon disease such as flocculant with legal system take silk floss. After floating flocculant, woven bamboo mat legacy will be some residual effect. When the number of floating flocculant, woven bamboo mat on the residual flocculant product into a layer of fiber sheet, after dry stripping down, can be used for writing. This flocculant floating there aren't many by-products, and call it HeTi or FangXu on ancient book. This suggests that the origin of the han Chinese papermaking flocculant with silk have origin relations.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汉族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汉族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By CAI lun in eastern han dynasty (105) of the first year of yuan xing papermaking, improved by CAI lun in the bark, hemp heads and our raw materials such as cloth, fishing nets, after falling, dao, copy paper, drying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is the origin of modern paper. This paper, the raw material is easy to find and very cheap, quality is also improved, gradually widely used. In honour of the feat, CAI lun later generations called this paper "Cai Hou paper"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Until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emperor period, through improved by CAI lun, formed a set of relatively finalize the design of the papermaking process, the proces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steps: The first is the separation of raw material, is to use the retting leaching or cooking methods for raw materials in alkali degumming, and scattered into fibrous; Second is beating, is to use the method of cutting and struck staple fiber, and make the fiber broom, and become the pulp; The third is the manufacture paper with pulp, namely make pulp water penetration into slurry, then used for paper pulp (woven bamboo mat) and get the pulp in paper to woven thin sheet of wet paper; The fourth is dry, namely the wet paper to dry or dry, peeling the became a paper. 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造纸术的由来

造纸术与指南针、印刷术及火药合称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其中造纸术发明比其余三项更早,因而中国纸和造纸术最先传遍世界各地。早期的纸用作新型书写材料和包装材料,以代替其他已有材料,特别是作为书写记事材料,为科学文化发展所必需。在纸未发明前,中国古代所用书写记事材料有甲骨、金石、缣帛和简牍。外国除用金石外,还用莎草片、贝叶、树皮及羊皮等为书写记事材料。古代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有赖于这些材料而得以保存下来,传诸后世。从上述古老材料发展到纸,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最早文字记载主要见于殷商(约公元前17—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中。甲是龟甲,骨是四蹄兽(牛)的肩胛骨,将文字刻记在上面称甲骨文。商周至春秋战国以来还将文字刻铸在青铜器上或刻写在石、玉之上。但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起则大量用丝织物缣帛及竹简、木牍作书写材料。故《墨子》有“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之语。古代非洲尼罗河流域及西方沼泽地生有莎草,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将其木髓部切成薄条,压成薄片为书写材料。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则用扇椰树叶子晒干压平作书写材料。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经典都写在树叶上,再扎起,称“贝叶经”。欧洲及阿拉伯地区古时还用羊皮书

写,有时写在刮光的树皮上。 我们可将上述古典书写材料分为三大类,再同纸作一对比。第一类为重质硬性材料,如金石、甲骨及简牍,容字有限,比纸笨重而不便携带,又不能舒卷,所占体积大。用青铜或铁器铸字,要耗去大量金属,工费较多。第二类为轻质脆性材料,如莎草片、贝叶、树皮等,虽在坚固性上不及第一类,但重量小、容字多,便于携带。不过比纸性脆,不耐折,亦不能舒卷及随意运笔写字。而将许多片扎成束亦占较大体积,且比纸重。第三类为轻质柔性材料,如缣帛,羊皮亦可归入此类,它们表面平滑受墨,容字多,更可作画。尤其缣帛,可舒卷与剪接,便于携带。这类材料寿命亦长,是理想材料,但同纸比最大缺点是昂贵,不易多得,故中国史称“贫不及素”,即穷人很难在帛上写字。西方一般人也用不起羊皮。同上述三类材料比,纸具有下列优越性: (1)表面平滑、洁白受墨,幅面较大、容字多。 (2)体质轻、柔软耐折,可任意舒卷,便于携带,可用硬笔及软笔(毛笔)书写与作画,适于东西方各民族使用。

造纸术的发展历史

造纸术的发展历史 一、造纸术发展的时间简表公元6世纪传入东临的朝鲜和日本以及南临的越南公元751年传到中亚的撒马拉罕,阿拉伯人学会造纸术公元793年传入伊拉克的巴格达9世纪传入非洲11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西班牙13世纪后半叶传入意大利14世纪传遍欧洲15-16世纪传入美洲16世纪纸张在欧洲广泛流行 二、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作出的卓越的贡献。纸在未发明以前的夏、商、周时代,记载事物都是用龟甲和(兽)犬)骨作载体,也有极少用金属的。由于刻字困难,只能作简要的记载。清朝末年开始在河南安阳商朝都城遗址发现商代的甲骨文,就是以甲骨为载体的。到了春秋时,用竹简和木简作载体的较多。竹简是竹片,木简是木片,可以在上面写字,当然比用甲骨就方便得多,所以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竹简和木简也是比较笨重的,一片上写字很少,只好用许多简编起来成为简册信息处理,但简或木简使用和携带都极不方便。后来有了丝织品,才逐渐用缣帛代替简,作为书写的载体。缣帛是蚕丝的织品,它虽然好使用,也轻便,但价格昂贵,不易普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的新型书写材料。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创造出以植物纤维做原料的造纸术。关于造纸术的发明问题,可能跟制陶和酿造的发现和发展相类似,显然不是一个人发明的,是经过较长的时期逐渐形成的,其中可能有一个或几个极盛的关键阶段。

三、造纸术的东传与西渐1.东传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便已传入东邻的朝鲜和日本以及南邻的越南。纸和造纸术具体何时传入朝鲜已无从稽考,但是由于中朝接壤,可能很早就有纸和纸制书籍传入,这一年代应该不会晚于公元3世纪,而朝鲜造纸业的开始也应该是在公元4世纪,其造纸所用的原料、工具、技术都与中国相似。朝鲜政府对造纸业十分的关心,其纸的质量也是非常的好,其品质之精良历来得到中国艺术家和文人的高度称誉,称其厚而坚牢、色白而光滑,特别适宜于书法和绘画。一般把公元610年朝鲜僧人昙徵东渡作为日本造纸的开始,但实际上有可能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开始小规模的造纸了,这种小规模的造纸术可能是由5世纪中叶移居日本的中国人和朝鲜人带入的。在日本的造纸三圣中,其一是“以鱼网始做纸”的蔡伦,其二是“于日本始制纸”的昙徵,其三是率先在西屿村从事造纸业的望月清兵卫。 四、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说起造纸术对世界的贡献,就不能不提及中国的四大发明和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可以毫不惭愧的说: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没有西方近代文明的迅速发展,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现代文明。纸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在第一张纸出现以前,人类不是没有尝试过其他的传播媒介,中国的简、帛,埃及的纸莎草纸,欧洲的羊皮书卷,都曾在人类传播技术史上占有过一席之地。但是,当纸张出现以后,它们又都很快的一一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让位于集万千优势于一身的纸张。公元105年,纸张的横空出世才如一道霹雳

中国四大发明简介

中国四大发明简介 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的仪器。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火药: 自秦汉以后,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三国时魏国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杖”,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 造纸术: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而不是纸的发明人。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埃及的纸莎草纸,而欧洲中世纪则普遍使用羊皮纸,这两种纸因为原料单一,改进余地有限,被使用复数种类材料的中国纸所取代。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活字印刷术: 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

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无论读书、看报,或是写字、作画,都得和纸接触。在工业、农业和国防工业生产中,也离不开纸。今天,如果没有纸,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纸在交流思想、传播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方面,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材料。回顾历史,这种重要物质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造纸术和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最初的纸是作为新型的书写记事材料而出现的。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实物资料,本世纪以来不断出土;战国到秦汉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近年来也有大量出土实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纪的历史家范晔(398 —445)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的宦官蔡伦(62—121)于汉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但是本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蔡伦发明纸的说法。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麻纸,比蔡伦早了一个多世纪。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初期古纸。经笔者对这纸的分析化验,确认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所制成。继这之后,1973年在甘肃省居延的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中颜村的汉代窖藏中,也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汉初文帝、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绘有

模仿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小组介绍教学片段的写法并对

模仿《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小组介绍》教学片段的写法并对其教学设计作出说明。 “张仲景与华佗”的小组介绍 生:知道张仲景与华佗吗? 生:张仲景是东汉末年河南南阳人。那时瘟疫流行,他的家人不到十年,因为伤寒死了三分之二。他精心研究古代医学,广泛收集民间秘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在他的书里,不仅有大量内服药方,还介绍了中医理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华佗是安徽亳州人,生活在东汉末年。他在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方面都很精通。华佗的外科技术很高超,他制成了一种麻醉药,叫做“麻沸散”。他曾让患了阑尾炎的病人用酒服“麻沸散”,等病人全身麻醉后,他便开始动手术,最后在伤口上敷上有消毒作用的膏药,一个月以后,病人完全恢复了健康。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全身麻醉技术的医生。 此外,华佗还精通针灸技术。当时丞相曹操得了神经性头痛,就派人请华佗来为自己治病。华佗给曹操针灸,一针下去,曹操的头就不疼了。 华佗重视治疗,更重视疾病的预防。他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独创了一套名为“五禽戏”的体操,用来增强体魄。 生:请医学教授介绍张仲景主要成就: 张仲景根据自己多年辩证论治的经验写成一部书,叫《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和治疗原则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辩证分析,定为某种证,最后根据证提出治法与方药。为中医辩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家辩证论治的楷模。他所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与《黄帝内经》一起,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使中医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清代的《医宗金鉴》评价该书:“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诚医门之圣书。” 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散失,唐宋以后,被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现在仍然是中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典籍。一千七百多年来,这两部鞒作不但为中国历代医家所推崇,而且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和学说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到现在,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 张仲景一生的著述十分丰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了,只留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所撰鞒的《伤寒杂病论》及其辩证论治思想,在今天的临床实践方面方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富贵的临床经验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生:请医学教授介绍华佗主要成就: 生:华佗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