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2)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2)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2)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3)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4)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4)

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 (5)

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6)

第7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6)

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 (7)

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8)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9)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9)

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0)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1)

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2)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13)

第15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13)

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14)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5)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15)

第18课东亚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6)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17)

第20课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 (17)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元谋人(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1.距今年代:约170万年

2.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发现时间:1965年

3.发现状况:牙齿化石、石器、炭屑、动物烧骨

4.特点:会使用石制工具和天然火

二、北京人

1.距今年代:约71万~2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中

3.发现时间:20世纪20年代后期

4.发现状况:200多块属于40多个北京人个体的骨化石,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大量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

5.特点:会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已经能直立行走,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三、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约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3.发现状况:鱼骨和海蚶壳,骨针和石珠、石坠

4.特点:①体质、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迈入了人类进化的一个新阶段。②除了采集和狩猎之外,还会捕捉水

生动物。③已经能够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并懂得磨擦能使器物表面光滑。

课外扩展

1.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我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2.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化石就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人类的钥匙。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5.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的作用:①照明②御寒③熟食④驱兽⑤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

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聚落:①黄河流域----半坡聚落②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

使用磨制石器,以出现农业、制造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为特征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一、半坡聚落(黄河流域)

1.距今年代:约6000 多年

2.发现地点: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3.生产特征: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粟)③会建造房屋(半地穴式)④过着定居生活⑤

使用彩陶器皿

二、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

1.距今年代:约7000多年

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特点:①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②会挖掘水井③会建造房屋(干栏式)④会烧制黑陶

4.地理位置: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

三、大坟口的原始居民(黄河流域下流)

1.距今年代:四五千年前

2.发现地点:山东泰安大坟口

3.特点:

(1)与前两个聚落的相同点

①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②都使用磨制石器③都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2)与前两个聚落的不同点

①出现了私有财产(随葬品多少)②产生了贫富分化(随葬品多少)③种植农作物不同④房屋结构不同⑤陶器风格

不同⑥地理环境不同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2.聚落的定义:早期人类定居地。

3.氏族的定义: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

4.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干栏式建筑的复杂显示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

5.半坡的陶器代表:人面鱼纹盆、四鹿纹盆。

6.古史传说中把从采集发展到原始农业的进步归功于”神农氏”炎帝的教导,你认为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事业是怎样产生的?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人们在打猎采集过程中发现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7.和今天的家猪相比,陶钵上刻画的这头猪有什么特点?

呈现出野猪向家猪演化的过程,尚且处于人工驯化的早期,保留一些野猪的特点。

8.你认为导致干栏式建筑与半坡半地穴房屋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地理环境不同。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与黄帝

1. 文字出现以前的人类历史通常称为史前史。

2.在古史传说中,炎帝与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3.炎帝的贡献: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

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

4.黄帝的贡献: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

了养蚕抽丝技术。

5.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原古时代存留下来的先民活动遗迹与遗物,印证了一些传说的真实性。后

人在追溯祖先历史的时候,将这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的名下,炎帝和黄帝被人尊奉为中华

民族的人文始祖。

6.距今约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部落联盟。

7.炎帝,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了由蚩尤为首的部落(涿鹿之战)。

8. 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一形象喻示

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

二、尧舜“禅让”与大禹治水

1.禅让制:通过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

2.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

3.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背景,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平原沃壤化为一片汪洋,造成巨大灾难。

4.治水方法:采用筑堤、堵水与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

5.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远古民众与自然灾害抗争搏斗的历史过程和伟大成就。组织修建大规模社会公共工程的实践,

对社会管理和资源配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了国家管理机构发育成长。

6.大禹治水成功的启示:

①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

②做任何事都要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奉献精神。

③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7. 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

炎帝

阪泉之战→黄帝→尧→舜→禹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家天下”(夏朝:2070 BC--1600 BC)

1.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 年,禹之子继位称王,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河南)

2.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家天下

3.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

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标志着国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奴隶主压迫)

4.末代暴君:桀

5.公元前1600 年:夏朝灭亡

6.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

二、商汤灭夏(商朝:1600 BC--1046 BC)

1.商汤灭夏的原因: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暴政,商部落的强大。

2.建立:公元前1600 年建立者:汤都城:毫

3.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 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4.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政治上商朝设置管理各项事务的官员,建立了庞大的军队,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夏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经济上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还有规模较大的畜牧业。商代出现的青釉器,已经具备了瓷器的一定特征。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文化上商代的雕刻工艺精湛,造型生动。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三、武王伐纣

1.原因:商朝末代暴君纣(炮烙酷刑)的暴政,周部落的兴起。

2.时间:公元前1046 年战役:牧野之战

3.西周建立:(1046 BC--771 BC)

时间:公元前1046 年建立者:周武王(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4.西周的经济发展

①土地制度: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

②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③手工业、建筑业: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④城市、道路交通和旅舍邮驿系统十分发达。

4.西周灭亡:公元前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6.东周建立:公元前770 年建立者:周平王都城:洛邑

课外扩展

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从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历史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统治者要勤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符合人心。

2.用人要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为人民所抛弃。

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

一、贵族、平民与奴隶

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

1.阶级结构:贵族、诸侯、卿大夫、士。

2.社会地位和分工:

(1)贵族——周王以下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大小贵族往往兼任各级官员,构成统治阶级。

(2)平民——主要为王室和贵族承担劳役,被驱使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他们一般拥有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3)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毫无人身自由,可以赏赐和买卖。除了强迫奴隶做苦役外,有时还杀死奴隶,用作祭祀祖先的供品,或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二、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刑法和军队建立的目的:

①为了安定社会、镇压反抗以及对外征战。②施行刑法。③用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发挥了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的作用。

2. 夏商西周时期,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生活在氏族或宗族血缘纽带编织的社会网络之中。统治阶级通过祭祀祖先的

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调节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三、西周的分封制

1.原因: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诸侯,在重要地区建立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

(1)“授民授疆土”: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子某十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拱卫王室的作用。

(2)受封者的义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今,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部族。

3.分封的主要依据:西周实行依据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的宗法制,并以此为原则进行分封。周王自称天子,

由嫡长子世袭,其余姬姓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4.分封的主要人员:诸侯,卿大夫,士等。

5.分封的实质:分封制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6.分封制的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

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课外扩展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第6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诸侯争霸

1.春秋:770 BC--476 BC ,295年,奴隶社会逐步瓦解。

2.战国:475 BC--221 BC ,255年,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3.特点: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

4.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5. 齐桓公称霸:时间:公元前651 年 口号:“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最先称霸的根本原因是:①齐桓公当政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③齐桓公稳定内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启示:①要重视人才,知人善任。②要发展经济,锐意改革。③要有正确的政策。④心胸要开阔。

6.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2 年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97 年 问鼎中原(一鸣惊人)

(3)秦穆公称霸 他集中力量向戎狄部族地区发展,一举成为西部霸主

(4)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吴国于公元前506年大举伐楚,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北上争霸 黄池大会诸侯

越王勾践以屈辱条件求和,乘虚攻克吴国都城姑苏,数年后最终兼并吴国成为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时期:475 BC--221 BC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外交策略:“合纵”“连横”

在合纵连横的斗争中,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泰时而追随齐(朝秦暮楚)。

春秋战国的影响:

①春秋战国的兼并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②同时也冲击着旧的社会秩序,传统的贵族统治体制渐趋瓦解。③推动一些国家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促进社会进步。④反映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第7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①铁农具:春秋时期。②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两牛牵引)。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③作用: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2.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奴隶集体耕种→公作则迟出租给农民个体来耕作→分地则速

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战国时期的改革风潮

背景:

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

②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实和压力。

1.魏文侯的李悝变法

2.楚悼王的吴起变法

3.申不害的韩国改革

4.邹忌的齐国改革

5.秦国的商鞅变法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1.时间:公元前356 年人物:商鞅向秦孝公大谈治国图霸之术,受到重用

2.内容:

①推行县治。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中央集权

②编制户口,加强控制。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什内的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须告

发,如隐瞒不告,就以相同罪名处罚。——强国

③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富国

④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富国

⑤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中央集权

⑥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强兵

3.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4.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5.变法成功的原因: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要求。

6.商鞅变法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向前发展。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精神。

7.商鞅的精神: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8.评价:评价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最关键在于变法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商鞅虽死,秦法未败,新政已经深入人心。经

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封建时期的改革。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

文字与金属铸造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大型水利工程则是以农立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的象征。

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含义: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如征伐、狩猎、疾病等,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将占卜结果

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2.地点:殷墟(今河南安阳)

3.发现意义: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

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4.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已经体现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构字原则,奠立了汉字象形、表意

的基本特征。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5.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极大地推

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早已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商朝工匠已经能够根据对各种器物

硬度的不同要求,调配铜和锡的比例。

2.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①规模大。②种类繁多。③工艺精美。④分布地区广泛。

3.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4.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

5.司(后)母戊鼎:

①名字的由来:股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的腹内铸有“司母戊”(后来经考证改“司母戊”为“后母戊”)三个字

而得名。

②特点: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2 米,宽

0.79 米,重832.84 多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③意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其中的和谐、合作的精神折射出商朝的

强大国力。

④地位: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防洪灌溉的综合水利工程)

1.修建的原因:为了防旱排涝。

2.修建朝代:战国人物:李冰父子地点:四川岷江诸侯国:秦国

3.组成及其功能(作用):

①分水鱼嘴:使江水分流内江:灌溉外江:分洪

②飞沙堰:泄洪排沙。

③宝瓶口:灌溉农田。

4.特点:重在疏导

5.意义(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引水分流、自动排沙泄洪,综合发挥防洪、灌溉、水运功效,显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工程建成后可灌溉大片土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6.地位:

①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灌溉土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

②2000 年,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现在《道德经》中,由此流传下来。

2.老子担任过东周王室负责收藏文化典籍的史官,学识渊博,曾经为孔子答疑解惑。

3.老子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转化。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朝代:春秋派别:儒家(创始人)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2)思想:①仁和礼——核心②政治方面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3)教育: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有教无类。③因材施教。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4)著作:《春秋》、《论语》——记载孔子言论。

三、百家争鸣(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1.出现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②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

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

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人办学之风盛行,为各家学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2.概况:(详见课本P46页)

3.影响:①各派之间不仅阐述各自的思想主张,还相互争论和批判。②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

化的发展。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一、秦王扫六合

1.原因:

①战国以来,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②商秧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③秦王嬴政亲政后,坚持开放进取政略,博采六国之长,搜罗任用各国人才,加快了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④秦国奖励军功的政策,培育出勇武善战的军队,并装备有精良的武器,时人称六国军队如遇秦军,无异于“堕千钧之

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2.时间:公元前230—前21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封建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

3.秦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21 年建立者:嬴政都城:咸阳

4.历史意义:

①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②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战争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大统一阶段。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

交流与发展。

二、废分封,立郡县

政治方面:建立封建专治中央集权制度

措施:

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机构: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

属,分别对皇帝负责。

3.地方机构: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

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三、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略

经济方面:

1.车同轨,修驰道,同一车两个轮子的距离为六尺。

2.统一文字,规定以小篆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3.统一货币,以秦国货币圆心方孔钱为标准样式。

4.统一度量衡

5.措施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

军事方面:修筑万里长城

1.目的:为了防御匈奴南下进攻。

2.范围:燕、赵、秦三国北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3.作用:加强南北交流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1.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2.时间:公元前213 年人物:秦始皇,李斯

3.内容:

①秦始皇下令史官烧掉记载秦国以外各国历史的史书。民间除医药、种树等书籍外,所有《诗》、《书》和百家著作,

一律烧毁。

②有敢私下偶尔谈论《诗》、《书》和百家著作者处死刑,“以古非今”非议朝政者灭九族。

③咸阳方士、儒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以诽谤罪活

埋了400 多人。

4.影响: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课外扩展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1.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官职是世袭的。

2.郡县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一、陈胜吴广起义

秦王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秦二世的暴政。直接原因:农民起义。

(1)原因:

①秦朝的暴政(根本原因)。

②秦朝时广大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

③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民无法生存下去。

④秦朝统治者制定了严酷的刑法。

⑤秦二世重用宦官赵高,统治更加残暴。

(2)时间:公元前209 年夏

(3)地点:大泽乡

(4)领导人:陈胜吴广

(5)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经过: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攻下陈

(7)政权:张楚政权(我国第一个农民政权)

(8)结果:失败

(9)历史意义:

①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给后代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西汉的建立

1.秦朝灭亡:

(1)时间:公元前207 年

(2)经过:项羽率兵数万与秦军30万在巨鹿展开决战

(3)战役:巨鹿之战(以少胜多)

(3)成语:背水一战、破釜沉舟

(4)结果:刘邦直取咸阳,秦二世投降,秦帝国灭亡。

2.楚汉战争:

(1)时间:206 BC---202 BC

(2)性质: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3)结果:

①项羽兵败(战役:垓下之战;成语: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②刘邦取胜,建立汉朝。

3.西汉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2 年

(2)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3)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三、文景之治(课本58页)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汉初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经济萧条)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董仲舒

2.含义: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3.影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居于

主导地位,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削弱封国势力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1.提出者:主父偃

2.内容: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3.作用: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坑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三、强化集权的举措

1.在中央,设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

2.在地方,设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3.提拔身边的侍从、宦官成为实际掌权的“中朝”,丞相为首的“外朝”沦为执行政务的行政机构。

4. 推行官营专卖垄断盐铁之利和严禁私铸货币等改革,牢牢掌握经济命脉,为大一统帝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国家空前强盛。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一、汉匈和战

1. 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 战: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北伐匈奴,在河套地区设县,并在辽阔北疆构筑万里长城。这一系列举措为进一步开拓西域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时,国力昌盛,开始对匈奴采取攻势。汉武帝相继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公元119年,发动三次大战役,击败匈奴后。汉王朝在河西地区陆续设郡,将长城进一步向西延伸,派兵屯田驻守。

3.和:

(1)昭君出塞。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这次和亲使北部边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昭君出塞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4.双方和战的影响:汉与匈奴之间的争战给双方造成巨大损失。和亲、互市局面出现后,中原王朝将先进技术和文化带给游牧民族,同时草原牛马牲畜大批输入内地,用于交通运输与农耕,促进了中原生产,并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

(1)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时间:公元前138 年

②目的: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

③结果: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公元前133年以后,汉朝先后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西郡,打通了连接西域的要道。

(2)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时间:公元前119 年

②目的: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结果:加强汉朝与西域各族的联系。此后,汉朝与西域各民族政权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3.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

①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②促进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③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4.精神:体现了张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辱使命的精神。

5.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①意义:公元前60 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1.畅通原因:

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②西域开通之后,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

2.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大秦,罗马)

3.意义:

沿着这条道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等西域物产,都是这时传到内地的。

5.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公元9年,辅政大臣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王莽称帝后推行的“改制”举措,大多不合时宜,引起社会严重动荡,终于爆发绿林、赤眉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23年,起义军攻杀王莽,推翻新莽政权。

3.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4.在农民军扫荡腐朽统治基础上建立起的东汉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5.举措:刘秀在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割据战乱的同时,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先后九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并下诏免罪徒为庶民,使社会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缓和了阶级矛盾。,东汉初朝廷还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废除什一税制,恢复西汉文景时期三十税一的制度。

6.东汉初年国力“中兴”的原因是什么?

(1)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二西汉末年农民起义迫使新的政权调整政策。

(3)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投入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

二、东汉后期的社会动荡

1.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建立起拥有一定政治、经济、军事权势的坞堡庄园。,豪强地主之间往往形成不同集团,分别与朝廷中的不同势力勾结,相互争夺权力,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残杀,使社会长期动荡混乱。这些爆发的新贵极其残忍残暴,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三、黄巾起义

1.公元184年,太平道的首领张角发动几十万人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作为标志,称黄巾军,四处焚烧官府,攻打豪强地主庄园,陆续发展到一百多万人。

2.黄巾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却猛烈冲击了豪强地主庄园,缓解了土地兼并的趋势,加速了东汉的灭亡。腐朽黑暗的东汉朝廷,也从此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第15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造纸术发明前的书写材料及其缺点

我国的文字最初出现在陶器、兽骨、龟甲、青铜器和竹木简上。造纸术发明以前,通常用竹木简或帛做书写材料。但是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又十分昂贵,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纸的发明:西汉前期,人们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3.纸的改进: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

降低了造纸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4.“蔡侯纸”:蔡伦曾受封为龙亭侯,人们为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5.普及: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6.造纸术外传时间表:见课本76页。

7.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

大贡献。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张仲景:东汉成就:著写《伤寒杂病论》荣誉:医圣

2.华佗:东汉成就:①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②发明麻沸散(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③发明五禽戏荣誉:神医

三、《九章算术》

1.朝代:东汉

2.内容: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

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3.特点:全书介绍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计算方法。

4.历史意义(标志):《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一、司马迁与史记

1.时间:西汉

2.体例:纪传体

3.历史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内容: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5.特点: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组成:本纪、世家、十表、八书、列传

二、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佛教:

1.起源: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3.教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

到幸福。

4.佛教教义的影响:这种教义有利于维护现存的等级秩序,对“来世天国”的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5.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佛教圣地: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

道教:

1.起源:中国本土

2.道教的形成: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

3.教义:通过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4.特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5.道教圣地: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

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三、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秦始皇陵兵马俑

1.建造时间:秦汉时期

2.历史意义: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的代表。

3.地理位置:陕西临潼以东

4.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怎样一种精神风貌?①这一浩浩荡荡的军阵,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

雄姿。②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5.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朝:宋齐梁陈)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一、曹操统一北方

1.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互相攻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

失所。

2.官渡之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1)原因:政治方面,在军阀混战中,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招贤纳士。经济方面,实行屯田,实力日益地强。

(2)过程:①时间:200 年②双方:曹操<-->袁绍③地点:官渡④结果:曹操胜袁绍败

(3)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三国鼎立

1.背景:孙权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实力不断发展。而南方孙权、刘备势力也在发展。

2.赤壁之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1)过程:①时间:208 年②双方:曹操 <-->孙刘联军③结果:孙刘联军胜,曹操败④战术:火攻孙刘联军不足5万,曹军20多万。

(2)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国

①魏:220 年曹丕洛阳

②蜀:221 年刘备成都公元222 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③吴:222 年孙权建业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西晋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266 年

2.统一全国时间:公元280 年

4.国号:晋

5.成立原因:三国时,北方的魏国经济得到恢复,经济、军事实力超过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蜀。266 年,魏国权

臣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仍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6.西晋的统一维持了30多年,统治阶级内部互相混战残杀,历时16年之久,其中诸侯王卷入的全国性混战延续六年,史

称“八王之乱”。

7.灭亡:316年,西晋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所灭。

东晋的建立:

1.建立时间:317年西晋皇室残部迁至江南,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2.灭亡:420年,刘裕废晋自立,改国号宋,此后至589年,江南地区宋、齐、梁、陈相继更迭,总称南朝。

十六国时期:

从304年起,北方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统称北朝。

北朝与南朝南北对峙,合称南北朝。

第18课东亚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人口南迁与东晋南朝政局

1.原因:北方战乱(祖逖北伐)

2.人口南迁

①开始:东汉末年②南迁浪潮:西晋后期

③分布: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安徽、湖北、四川)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3.东晋南朝政局

南朝刘宋政权抑制大族,禁止私占山泽、人口,在南方一度出现民殷国富的繁荣景象。刘宋的繁盛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由于大族和镇将势力膨胀,南朝政局动荡不宁,约170多年间,宋、齐、梁、陈四朝频繁更替。

二、淝水之战

1.时间:公元383 年

2.双方:前秦<->东晋

3.过程:①战争产生的成语: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②结果:东晋打败前秦

4.影响:东晋以少胜多,一举击溃前秦数十万大军,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

境。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原因:

①人口南迁,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②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根本原因)

③淝水之战的胜利,为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⑤南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的结果。

2.表现:

(1)农业:

①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

②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南方各地还陆续兴建了许多水利设施。

①纺织业:南方的纺织技术进步十分明显。三国时期,只有蜀锦有名。到东晋后期,北方长安的织锦工匠大批来到建康,

官府建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

②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它不但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而且成本很低。用这种技术制造的兵器

和农具十分坚固耐用。

③制瓷业: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④造船业:早在三国时,吴国的船队曾北上辽东半岛,南下海南岛等地活动。230 年,孙权还派大将卫温航海到达夷洲

(今台湾)。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商人的船队远航到达波斯一带。

(3)商业:南方的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同时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南宋完成。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一、边疆民族的内迁

1.背景: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对

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徙。

2.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3.意义: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多数内迁民族成为国家编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风

尚等方面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出现了民族认同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①北魏政权建立:公元386 年鲜卑族拓跋部都城:平城

②统一黄河流域时间:公元439 年

2.孝文帝改革:

(1)根本原因: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格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2)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措施:①迁都洛阳(494 年)②迁都以后,实行汉化政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必须把洛阳看做是白己的家乡,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4)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以后隋唐统一打下了基础,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5)性质:封建制性质的改革。

2.关于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必须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

(2)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重视与时俱进,符合人民意愿,利于民族交往。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北方民族交流和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各民族逐渐凝聚,统一多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20课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1.人物:祖冲之

2.朝代:南朝宋、齐之际

3.成就:①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 和3.1415927 之间。②他根据自己的计算,测出一年时间为365.24281481 天。

4.历史意义: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 年。

5.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世界科学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

之山”。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作者:贾思勰

2.朝代:北魏和东魏时期

3.内容:书中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以及畜牧、捕鱼、食品酿造和加工技术,内容极其千富,反映了当

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4.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三、书法与绘画

书法——王羲之

1.朝代:东晋

2.著称:书圣

3.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4.书法特点:字写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

5.著作:《兰亭序》

二、绘画——顾恺之

1.朝代:东晋

2.突出点:人物绘画

3.著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四、石窟艺术

1.朝代:北魏

2.特点: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

3.著名的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4.地位(意义):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观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0年,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11月30日,“中国24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8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早期的人类——北京人 一、元谋人 1、我国最早的人类 2、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3、地点:云南元谋县 4、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的 是能否会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3、生产生活: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且还会长 期保存火;使用简单的语言;过群居生活。 4、北京人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 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3、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 的根本区别。 1 梁程安整理东津一中2017年9月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2、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住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优点:防风沙,抵挡风雨,可取暖) 4、农业:以粟为主 5、手工业:制造彩陶、纺织、制衣 6、畜牧业:猪、狗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2、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3、住所:干栏式房屋(优点:防潮通风,防蛇虫鼠疫,防洪水猛兽) 4、农业: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以骨耜耕种。 5、手工业:陶器,简单玉器,原始乐器骨哨,象牙雕刻 6、畜牧业:猪、狗、水牛。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2、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3、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4、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 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 始农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标志。 2 梁程安整理东津一中2017年9月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数字 1 与字母 X 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2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3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4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有理数1. 有理数: (1) 凡能写成q (p, q为整数且 p 0)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正整数、 0、负整数统称整数;p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 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 +a 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正分数整数零 (2) 有理数的分类 :①有理数零②有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负整数 分数 正分数负分数负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 1、0、 -1 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 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 自然数0 和正整数;a> 0 a 是正数;a< 0 a 是负数; a≥ 0 a 是正数或0 a 是非负数;a≤0 a 是负数或0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 的相反数还是0; (2) 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 a-b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a+b=0 a 、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0 的绝对值是 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 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a(a0)a(a0) 绝对值可表示为:a0(a0)或 a a (a 0)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a(a0) (3)a a 1a0 ; 1 a 0 ; a a (4) |a| 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 a a ≥ 0;注意: |a| · |b|=|a · b|,. b b 5.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 大,负数永远比 0 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 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 - 小数> 0 ,小数 - 大数< 0. 6. 互为倒数:乘积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 0,那么 a 的倒数是1 ;a 倒数是本身的数是±1;若ab=1 a 、 b 互为倒数;若ab=-1 a 、 b 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七年级上册数学必备知识点

初一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做题技巧: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应写成a;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 写成的形式;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平方差是:a2-b2;a与b差的平方是:(a-b)2;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2+b,负数是:-a2-b,非负数是:a2,非正数是:-a2.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0 a是正数; a<0 a是负数; a≥0 a是正数或0 a是非负数; a≤ 0 a是负数或0 a是非正数.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总结 0的数叫做正数。 1.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是整数,一、正数和负数自然数,有理数。 (不是带“—”号的数都是负数,而是在正数前加“—”的数。) 2.意义:在同一个问题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概念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注: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零统称为非负 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整数。 ⑵按整数、分数分类: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 正分数整数0 零有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负整数分数正分数 负分数负分数 1.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对应关系: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是一一对应的。 三、数轴 比较大小: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3.应用 求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在原点的同侧作减法,在原点的两侧作加法。 (注意不带“+”“—”号)

代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 1.概念(0的相反数是0) 几何:在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相反数。 2.性质: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即a=-b;反之, 若a+b=0,则a与b互为相反数。 四、相反数 两个符号:符号相同是正数,符号不同是负数。 3.多重符号的化简 多个符号: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符号的化简,看负号的个数,当 “—”号的个数是偶数个时,结果取正号 当“—”号的个数是奇数个时,结果取负号 1.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1;0没有倒数) 五、倒数 2.性质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反之,若a·b=1,则a与b互为倒数。 若a与b互为负倒数,则a·b=-1;反之,若a·b= -1则a与b互为负倒数。 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若|a|=|b|,则a=b或a=﹣b)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的绝对值是0 a >0,|a|=a 反之,|a|=a,则a≥0 a = 0,|a|=0 |a|=﹣a,则a≦0 a<0,|a|=‐a 注: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a (a>0) 的数有2个,他们互为相反数。即±a。 |a|≥0。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 0,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0。故若|a|+|b|=0,则a=0,b=0 1.数轴比较法: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七、比较大小 2.代数比较法: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第一单元复习旨要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③《散步》作者莫怀戚。 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⑤《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⑥《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国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写法。 怦怦(pēng)撒谎(sā)严厉(lì)伤疤(bā)寒颤(zhàn)攥着(zuàn)嫩芽(nèn)分歧(qí)拆散(chāi)霎时(shà)脚踝(huái)匿笑(nì)祷告(dǎo)妄弃(wàng)惊讶(yà)倘若(tǎng)瘫痪(tān)(huàn) 憔悴(qiáo)(cuì) 姊(zǐ)妹 絮絮(xù)叨叨诀别(jvé)粼粼(lín)菡萏(hàn)(dàn )攲(qī)斜 各得其所喜出望外自作主张不可抗拒形影不离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秋天的怀念》文中双腿残疾的“我”,心理变得极为焦躁不安: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母亲默默地承受着“我”的“暴怒无常”,始终以耐心和微笑安抚“我”心灵的创伤。最终,“我”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②《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③《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 ④《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⑤《荷叶》歌颂母爱。 ⑥《咏雪》客观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在寒雪日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⑦《陈太丘与友期》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强调了“信”和“理”的重要。 4、文言文重点复习。咏雪

七年级上册数学必备知识点

结 初一上数学知识点总 做题技巧: 1.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产有意义 2. 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 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 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 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 a ×5应写成5a; (4)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 a ×应写成a; (5) 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 ÷a写成的形式; (6)a 与b 的差写作a-b ,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 b 时,则应分类,写做a-b 和b-a.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 、n 表示整数)。 (1)a 与b 的平方差是:a2-b2;a 与b 差的平方是:(a-b)2; (2) 若a、b、c 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 若m 、n 是整数,则被 5 除商m 余n 的数是: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 三个连续整数是:n-1 、n、n+1; (4) 若b>0 ,则正数是:a2+b ,负数是:-a2-b ,非负数是:a2 ,非正数是:-a2.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 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 ; 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 0 和正整数; a>0 a 是正数; a<0 a 是负数; a≥0 a 是正数或0 a 是非负数; a≤0 a 是负数或0 a 是非正数. 3.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4.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 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 的相反数是-a+b-c;a-b 的相反数是b-a;a+b 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 a+b=0 a、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5.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 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离;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 (2) 绝对值可表示为:或; (4) |a| 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 6.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永远比0 大,负数永远比0 小; (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朝代篇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 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政治制度篇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以民主推举的方式选出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称为:“禅让制”。 2、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目的),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依据),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作用)。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义务)。西周、西 汉、西晋实行过分封制。 4、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民族交流篇 1、秦与匈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两次通西域 3、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光武帝时期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因此从东汉开始,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四、改革篇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 (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必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中学时代 第1框中学序曲 1.为什么说中学生活是我们的新起点? ⑴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学生。 ⑵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别样的天地:富有挑战的新课程,新奇的实验器材,丰富多彩的社团,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2.中学时代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⑴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⑵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将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下丰富而厚实的底色。体现在: ①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深入探寻生命的奥秘,撩开精神世界的面纱。 ②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我们开始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 ③随着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发具体而深入。 ④随着生活体验的日渐丰富,我们开始自觉磨砺意志和品格,思考生活的意义。 3.中学生活给我们的成长礼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⑴成长礼物:新的机会和可能;新的目标与挑战。 ⑵作用:①新机会和可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②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4.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 ⑴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 ⑵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 ⑷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之门。 5.中学生如何正确面对中学生活? ⑴重新塑造“自我”:越来越有活力,能坚持,有韧劲,会合作,能包容;越来越有主见,敢于表达自我等。 ⑵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⑶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2框少年有梦 1.什么梦想 ⑴含义: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⑵作用(意义):①纺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②梦想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③能促使我们不断地进步和发展。④能帮助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⑤有梦想,就有希望。 2.少年的梦想有什么特点? ⑴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 ⑵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⑶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3.中国梦: ⑴含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即“中国梦”。 ⑵基本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⑶要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4.什么是努力? ⑴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⑵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努力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努力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 5.我们青少年如何做到努力?怎样为实现梦想 而努力? ⑴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⑵努力,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⑶努力,要掌握科学的方法。①要分清轻重缓急,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复习资料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生产工具的革新:原始社会初期(打制石器)——原始社会中期(磨制石器)——原始社会后期(铜器)——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发展达到鼎盛)——春秋后期(出现铁农具、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云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地点用火工具制造地位 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 知道用火粗糙的石器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 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约70-20万 年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学会使用和长期保 存火种(天然火) 打制石器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 之一 山顶洞人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人工取火 开始掌握磨光和 打孔技术、骨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木结构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 原始居民距今 时间 地区 农 业 家畜业 房屋 样式 生产 工具 手工业 河姆渡人 约 7000 年 浙江余姚河 姆渡村 (长江流域) 水 稻 饲养猪 狗水牛 干栏式骨耜 制作黑陶、玉器和乐器骨哨、使 用天然漆、雕刻技术 半坡人 约 6000 年 陕西西安东 部半坡村 (黄河流域) 粟 饲养猪 狗等 半地 穴式 石器、 角器、 骨器等 制作彩陶、乐器、纺织、制衣等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时间:9000-7000年前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变化: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翻土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 2.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大战蚩尤,为日后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涿鹿之战。 3.炎黄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人文初祖”指的是炎帝和黄帝,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4.炎帝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种植水稻,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民通商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 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w w w .x k b o m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 ??<-=>=) 0a (a )0a (0)0a (a a 或 ?? ?≤-≥=) 0() 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2020年中考生物七上必背知识点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 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排泄)排便是排遗。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越高级含毒素越多。叫生物富集。能量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所有能量最终都来源于太阳能。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寄生、共生。 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有且只能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且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物种类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中国历史 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文明起源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西楚)、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根据都城的所在地,先西后东、先北后南)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1929年发现,使用石块敲打的粗糙石器,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群居生活。 3、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距今三万年使用磨光和钻孔的打制石器,掌握人工取火,制造骨针。形成血缘关系的氏族。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文化(长江中下游、浙江) ①距今7千年,②使用磨制石器,③用耒耜耕地,④培育了水稻。⑤居住干栏式房子(地上打桩,然后盖房)。⑥制作陶制的蒸煮器 2、半坡文化(黄河流域、西安) ①距今5、6千年的农耕部落,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培育了粟(小米),④居住半地穴式房子,⑤制作彩陶 3、大汶口(黄河流域、山东) ①距今4、5千年,②制作黑陶、白陶,③从墓葬的预期和日常器物陪葬多少可以看出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出现。④出现了殉人现象。 4、红山(辽河流域、内蒙古) 三、华夏之祖 1、炎黄战蚩尤 黄帝和炎帝通过涿鹿一战打败蚩尤, 2、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造船、车、造房、织布(黄帝名轩辕氏,说明它是一个造车或者驾车的高手)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造字 3、尧舜禹“禅让”:禅让是部落联盟首领征询其他首领的意见,选出继承人,让出联盟首领地位的方法。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兴衰 夏: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位,废除禅让制,建立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建立商朝。因为水患,商朝几次迁都。公元前1046牧野之战,纣王失败,自焚而死。 夏桀、商纣都是因为暴政、修宫殿大量征发百姓劳役而亡国。 3、西周分封制 ①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努力,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服从周天子命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春 《春》: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 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 《春》一文作者用诗的笔调,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多角度(视、听、嗅、味)、多层次地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 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 字音:朗润喉咙hóu lóng 应和yìng ha抖擞sǒu 窠kē巢黄晕yùn 卖弄(字义)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文首:“盼望着,盼望着”——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期待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 在词语、修辞运用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 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偷偷地”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在不经意间破土而出的情态。“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侧面烘托春草的生机勃勃。 写景层次:由点到面由物到人正侧结合 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修辞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野花数量多,色彩明丽,闪闪发光的特点。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春风图:(第5自然段)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 听觉写春风。 吹面不寒杨柳风……从触觉方面,引用加比喻,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的表现 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了春风的温暖柔和。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 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 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侧面写,表现了春风的和悦。风 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卖弄:原意是炫耀的意思,文中是尽情的表现,形象地写出了鸟鸣叫的声音多,此起彼 伏,连续不断 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比喻和排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雨细细、密、亮、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必考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必考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⑴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一、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