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1

张国华,雷雳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9)

E-mail:dr.leili@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7308405.html,

摘要:以往的理论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其互联网使用存在着密切关系。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其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及“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网络成瘾”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偏好显著正相关,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社交、娱乐、交易服务使用偏好相关不显著;互联网社交、娱乐、交易和信息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均为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自我认同完成、性别、互联网社交与娱乐服务使用偏好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关键词:自我认同;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网络成瘾

1. 问题提出

Erikson的理论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谁,将要去向何方,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和连贯知觉。艾里克森用认同危机来描述当这些青少年个体思考现在的自己是谁,决定“我能(该)做怎样的自我”时会体验到的那种混乱,甚至焦虑的感受。Marcia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划分为自我认同扩散、早闭、延迟和完成四种状态。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自我认同概念,必须将其看作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统一体。就某一时间点而言,自我认同表现为一种静止的状态,并且同一个体在不同的问题领域可能同时处于不同的自我认同状态;就某一时间段来说,自我认同又表现为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我认同状态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简单来说,自我认同并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从自我认同扩散到自我认同完成的连续体,特定个体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自我认同则处于这个连续体中的某个位置[1]。

继电视、影碟机和电子游戏等媒体之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媒体[2],这种新的媒介形式影响着青少年如何表征外部世界与表征自己[3]。虚拟交往(virtual interaction)和互联网空间被看作是青少年人际交流的另一个广阔场所,在此过程和空间中青少年能够发展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4,5]。互联网空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遍布全球的环境,在其中团体和个体的价值观与自我认同得以产生、构建和对话[6]。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验和探索自我认同的理想场所,人们预期青少年会使用互联网来进行匿名的认同试验[7]。Crook[8]认为青少年正在使用互联网来表征自我、构建自我、确立自我存在与获得自我认同。可以预见,随着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增加,个体的某些或部分心理发展任务可能会转移到互联网空间中进行。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11亿人,其中18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16.6%,约为1843万人。互联网用户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服务依次为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使用率分别为67.9%、65.7%和64.7%[9]。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动机各有不同,因而使得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与方式也存在差异。综合已有研究成果,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性

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0028002)、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SZ200610028006)、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AFA06097)的资助。

目的(如人际交流与角色扮演等)、工具性目的(如做功课、信息搜索等)、娱乐性目的(如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10,11]。

雷雳、陈猛[12]依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模型,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提供了有关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的一些初步知识。总的来说,以往的理论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发展与互联网使用存在着密切联系,青少年从互联网中获益不少,但同时互联网使用也产生了大量的消极后果,“网络成瘾”就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其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及“网络成瘾”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分别抽取北京市两所中学的初中三个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共5个年级404名有效被试参加了本研究。其中,男生213名,占被试总数的52.7%,女生191名,占被试总数的47.3%。被试的年龄在12-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73±1.58岁。被试的基本情况参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年龄为M±SD)

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

男43 51 36 40 43

女36 33 56 38 28

总数79 84 92 78 71

年龄12.58±0.4913.66±0.4914.80±0.4515.91±0.43 16.94±0.55

2.2 研究工具

2.2.1 自我认同量表

采用Allen等人[13]编制的一个简易量表,将自我认同看作从自我认同扩散到自我认同完成的连续体。问卷由12题组成,题目根据Erikson描述的自我认同的特征编写。每题由两个描述自我认同的句子构成,一句表示自我认同完成,一句表示自我认同扩散,采用迫选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期望效应的影响。记分规则为:每题被试选择表示自我认同完成的句子记1分,选择表示自我认同扩散的句子记0分。总分为自我认同完成分数,分数越高表示自我认同完成水平越高;反过来,选择表示自我认同扩散的句子记1分,选择表示自我认同完成的句子记0分,总分即为自我认同扩散分数,分数越高表示自我认同扩散程度越高、也即自我认同完成水平越低。研究显示该量表分半信度为0.68,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可作为自我认同的测量指标。

2.2.2 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

采用雷雳、杨洋(2006)编制的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问卷共22题,从“1-很不喜欢”到“5-十分喜欢”分5等级记分。因素分析后得出四种互联网服务类别,分别命名为“信息”(浏览新闻、搜索引擎等)、“交易”(网上购物、短信息服务/彩信等)、“娱乐”(网络游戏、在线音乐等)、“社交”(论坛/BBS/讨论组、网络聊天室等),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分别

为0.63、0.88、0.75、0.71,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90。

2.2.3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

为了测量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倾向,采用雷雳、杨洋[14]编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来测量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卷入程度。本量表共38题,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按5等级记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APIUS由六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和消极后果。APIUS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测量工具。本次测量得到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96。

2.3 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主试为各班的班主任,施测前先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测验的培训,以保证能够胜任此任务。数据分析与处理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

3. 研究结果

3.1 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基本情况

表2显示的是被试在自我认同完成、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和“网络成瘾”三个变量上的得分情况。

表2 被试自我认同完成、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基本情况(M±SD)

完成社交交易娱乐信息PIU

初一男 7.44±1.89 10.43±4.10 10.81±5.24 18.45±5.43 13.43±3.65 62.79±25.00 女 7.47±2.41 11.86±3.64 11.56±4.98 19.51±5.44 14.00±3.32 59.21±18.39

初二男 7.11±2.01 9.74±3.16 12.71±5.63 18.69±5.26 13.35±3.61 66.27±23.32 女 7.00±1.88 12.84±3.53 13.67±4.80 23.15±5.92 14.36±3.02 67.15±21.86

初三男 7.94±1.69 11.66±3.42 13.86±6.07 21.69±5.88 15.28±2.61 65.49±21.37 女 7.73±2.10 12.74±2.93 16.05±5.76 24.57±4.79 15.55±2.31 69.52±20.45

高一男 6.27±1.88 14.42±4.59 17.10±8.73 23.44±6.50 14.68±3.79 91.03±42.29 女 5.78±1.93 13.02±3.73 17.59±16.44 22.08±5.43 13.58±3.12 68.88±25.61

高二男 6.90±1.78 12.81±3.47 13.70±6.43 22.49±4.56 12.81±2.89 74.26±29.63 女 5.85±1.74 11.82±3.73 16.25±6.04 24.75±6.10 13.11±3.00 74.54±29.49

总分男 7.12±1.93 11.71±4.09 13.54±6.73 20.80±5.84 13.83±3.45 71.66±30.43 女 6.90±2.19 12.51±3.46 15.14±8.95 22.92±5.71 14.31±3.01 67.76±23.03

为了检验在“网络成瘾”变量上是否存在年级与性别差异,对“网络成瘾”变量进行了年级(5)×性别(2)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网络成瘾”变量上,年级差异的主效应显著(p<0.01),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性别差异不显著(见表3)。Scheffe事后检验发现,高一年级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地高于初一、初二年级,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0.01和p<0.05;高一年级男生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和性别的学生。也就是说年级、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可以很好地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状况。

表3 年级与性别在“网络成瘾”变量上的方差分析

SS df MS F P

年级 15139.87 4 3784.97 5.50 0.00

性别 1532.06 1 1532.06 2.23 0.14

年级×性别 7792.24 4 1948.06 2.83 0.03

3.2 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偏好显著正相关、与PIU显著负相关;四种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PIU均为显著正相关(见表4)。也就是说自我认同完成越好的青少年,更多地使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较少卷入互联网社交与娱乐等服务项目,他们把互联网看作是一种工具使用。由于更加合理地使用互联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而过多地使用互联网社交和娱乐服务,导致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和卷入程度不断提高,结果“网络成瘾”倾向必然增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认同完成、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存在很高的相关。然而这种相关也可能是其它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密切程度,以便从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两方面对“网络成瘾”进行预测和控制。

表4 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项目 1 2 3 4 5 6

1.完成 1

2.社交 0.05 1

3.信息 0.17﹡﹡0.43﹡﹡ 1

4.交易 0.00 0.34﹡﹡ 0.29﹡﹡ 1

5.娱乐-0.02 0.67﹡﹡ 0.40﹡﹡ 0.49﹡﹡ 1

6.PIU -0.19﹡﹡0.39﹡﹡ 0.17﹡﹡ 0.27﹡﹡ 0.44﹡﹡1

注:﹡p<0.05;﹡﹡p<0.01

3.3 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以被试的年级、性别、自我认同完成、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为自变量,“网络成瘾”为因变量,使用Stepwise 方法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共有4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其中自我认同完成和性别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互联网社交与娱乐服务使用偏好显著地正向预测“网络成瘾”。预测力最好的是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其解释量为18.6%;其次是自我认同完成,解释量为3.4%;再次是性别,解释量为2.2%;最后是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解释量为1.8%。四者的联合预测力为26%。互联网交易与信息服务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表5 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多元相关决定系数增加解F值净F值标准化

的变量顺序系数R R2 释量△R 回归系数

1.娱乐 0.431 0.186 0.186 80.950 80.950 0.326

2.完成 0.469 0.220 0.034 49.808 15.385 -0.201

3.性别 0.491 0.241 0.022 37.404 10.051 -0.152

4.社交 0.510 0.260 0.018 30.869 8.786 0.187

4. 讨论

研究发现,在“网络成瘾”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显著,而性别差异不显著。事后检验发现,高一年级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地高于初一、初二年级,高一年级男生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和性别的学生。这可能因为初一、初二年级的被试接触互联网的时间相对其他年级来说要短,对于互联网的卷入程度也不如高年级学生那么高,所以总体来说“网络成瘾”分数较低。高一、高二年级被试尤其是高一男生分数最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刚升入高中暂时没有升学压力,所以学习压力相对减轻,再加上父母、学校对他们的管制也比以前有所放松,对他们上网具有更多的支持和宽容态度。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经济来源,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玩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过多的互联网卷入必然导致“网络成瘾”倾向的提高。因此,学校和家长在青少年学生上网这一问题上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正确引导和监督青少年尤其是男生的上网行为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措施。

相关分析表明,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偏好显著正相关,四种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均与“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少年正处于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过度使用互联网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影响自我认同的形成。对于互联网的过度使用,一方面会占用这一专心自我探索任务的时间和精力,使青少年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延迟。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个体可能会由于扮演过多的角色而有自我全能的感觉或幻想无限的自我,从而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15]。自我认同完成较好的青少年,有较高的自主性,较少依赖他人做决定而更多地使用计划、推理和逻辑决策策略;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持开放性的态度,同时又用自己内在的标准去倾听和判断这些新的事物;有更清楚的自我定位和人生目标,行为方式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专注于现阶段的学习和发展任务。所以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项目,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从网上获取各种学习、生活方面的信息,这种有目的性的使用极大地减少了对互联网的不当使用或滥用,减少了“网络成瘾”的可能性;相反,处于自我认同扩散状态的青少年,自尊和自主性较低,还没有做出人生的“重要决定”,尚未制定学习和生活的规划,无所事事,上网时没有特定的目的和计划,因此更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互联网上,以得到他们想要的娱乐及维持虚拟的网上“人际关系”,为了不断满足日益增强的网上娱乐和社交需要而增加互联网卷入程度,最终“网络成瘾”倾向随之上升。

回归分析表明,自我认同完成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互联网社交和娱乐服务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水平成为对“网络成瘾”进行预测和干预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减少互联网社交和娱乐服务项目的使

用,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互联网获取有用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互联网娱乐带给青少年新的休闲和娱乐方式,这是以往媒体所不具备的。但过度迷恋“网络游戏”等娱乐服务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各种不良的影响;迷恋网上社交可能让青少年更加远离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而并不能使他们在现实社会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发展社交技能。

5. 结论

(1)在“网络成瘾”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事后检验发现高一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地高于初一、初二年级,高一年级男生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和性别的学生。

(2)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偏好显著正相关,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社交、娱乐、交易服务使用偏好相关不显著;互联网社交、娱乐、交易和信息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均为显著正相关。

(3)回归分析发现,自我认同完成、性别、互联网社交与娱乐服务使用偏好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陈猛.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 Suss, Daniel, Suoninen A & Jose O, et al. Media childhood in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In Childre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es in children’s everyday lives, ed. I. Hutchby and J. Moran-Ellis, 28-41.London, Routledge, UK: Polity, 2001.

[3] Meyrowitz, J. No sense of plac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Maczewski, M. Exploring Identity through the Internet: Youth Experiences Online.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2002, 31(2): 111-127.

[5] Turkle, S.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

[6] Lizie, A. E. Community and identity in cyberspace: popular music and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information. 2000, Unpublished manuscript.

[7] Elisheva F. Gross. Adolescent Internet Use: What we expect, what teens report.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25: 633-649.

[8] Crook, c. Technology, media, social development. In Campbell, A. Munler(edited):The social child, Psychology Press LTD,1998.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自互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7308405.html,/。

[10] Subrahmanyam, K., Greenfield, P.,& Gross, E. The impact of computer use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1,22:7-30.

[11] Wolfradt,U.,& Doll,J. Motives of adolescents to use the internet a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traits ,personal and social fact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000, 24:13-27.

[12]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2): 169 - 177.

[13] Allen L.T, Randall J. Kendis, Judith T. F & Joseph P. A Short Measure of Eriksonian Ego Ident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77, 41(3):279-284.

[14] 雷雳,杨洋(2006).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来自互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7308405.html,。

[15]管雷,冯聪.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研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87-90.

Adolescents’ ego identity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Zhang Guohua, Lei L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Previous theoretical research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ego identity and their internet use.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dolescents’ ego identity,internet service preference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dolescents’ grades in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grades and sex is also significant, but the effect of sex not;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go-identity achievement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s among ego-identity achievement and internet social, recreational , business service preference aren’t significant; internet social, recreational,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preference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3)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ego-identity achievement, sex, internet social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 preference predic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ignificantly.

Keywords: Ego identity, Internet use, Internet service preference,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网络安全教育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症

网络安全教育――预防青少年“网络 成瘾症” 背景: 随着电脑家庭化的日益盛行和互联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诚然,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增强了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但对于好奇心、模仿力极强的青少年来说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其中一些不良内容也极易对学生造成伤害。主要表现在:许多青少年上浏览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沉迷于内容低级、庸俗的上聊天和络游戏,有的学生甚至把“家”搬进吧,有的学生陷入恋的阴影不能自拔,更有甚者模仿上行为,搞犯罪

活动,结果沦落为少年犯。大量的青少年遭遇络危害的案例表明,青少年的络安全问题绝不能忽视,加强青少年络安全教育刻不容缓。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来为青少年的络安全保驾护航,从而让青少年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教学目的: 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络上存在的各种不安全隐患,学会在虚拟的络世界中保护自己,理智地对待各种诱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尤其注意不能沉迷络游戏。促使中职学生自觉树立络安全与道德意识,提高利用络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创建文明健康的络风气。 教学重点: 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络,预防患上“络成瘾症”。 教学内容: 1,分析“络成瘾症”成因。 2,怎样预防青少年患上“络成瘾症”。教学过程: 一,“络成瘾症”成因

是什么让青少年在络中迷失自己,患上“络成瘾症”而发生悲剧,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自身原因:络因其开放性满足了青少年宣泄、释放紧张的需求。青少年还可以通过络释放生活中被压抑的一面,摆脱现实中的约束、孤独,在轻松、安全中实现自己的“欲望”,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同时,络也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与虚荣心,实现对困难、失控现实的逃避。 家庭原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需求,从而造成对孩子上的“失控”。 学校原因: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放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现实中很多学校还是把教育的重点都放在学习成绩这一头,而忽略了道德训诫、性格养

浅谈青少年自我意识

浅谈青少年自我意识 摘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在整个个性的发展与形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是不同的。青少年是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 体现着个体成熟度的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重要发展。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同时发展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些偏差,要以有效的策略才能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并促进其健康、顺利地发展,增强其自我调控的能力并激励他们完善和超越自我, 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关键词:青少年;自我意识;偏差分析;策略 一、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在这段时期里,人类会经历一段青春期,也就是性成熟的过程。学者们认为很难给青春期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它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在当今社会,对青春期的一个全面的理解来源于各个角度的信息,最重要的包括信息来自于心理学,生理学,历史,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人类学。从所有的这些观点和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解释青春期是一段改变、转化的时期。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为自己成人角色的转换做准备。在此期间,自我意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自我意识的概念和意义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随着青少年的生理和心里的发展,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日生夜长着。作为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一种把握, 对自身状态的一个衡量, 也是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的一个基准。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身高体重的增加已赶上或超过成人。从心理上看, 青少年的心理品质迅速发展起来, 尤其是思维能力,他们开始把自身作为思考的对象, 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力求按照社会化标准来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审视和评价, 并激励自己、完善自我。从社会条件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们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切都使青少年对自我日益关注和重视, 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日渐成熟。 三、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也是其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青少年以用我来表示自己的时候, 自我意识的发展的一个阶段, 在此之后, 自我意识相对平稳地发展,到了青春期, 青少年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有人将这个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此时自我意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分化 心理学家把自我分成两种, 一种是主体的我,是处于调节者和观察者的位置, 可以调节和观察个体自身的思维、情绪和行为; 一种是客体的我,是处于被观察的位置, 可以作为客观观察对象的自我。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最初是混沌不分的, 童年期儿童不能将自我作为客观对象来观察。而进入青春期后,自我开始一分为二, 这时青少年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同时还能把做出这些行为的自我作为客观对象加以分析、评定。青少年开始认识自己并主动塑造自己。心理学家把青少年时期称为第二次诞生。 (二) 产生成人感 所谓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 希望参与成人活动, 渴望独立, 渴望得到尊重的体验。它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表现, 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特征, 也是个性发展的转折点, 有利于个体迅速地走向成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 青少年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

青少年网瘾问题个案研究案例

青少年网瘾问题个案研究案例 一、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家庭带来影响,特别是青少年对于网络成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各界社会人士关注的焦点,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互联网,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由于身体、心智尚不完全成熟,面对网络世界的新事物、新景象,很容易分辨不清,把持不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致容易沉迷其中。有些青少年甚至产生了“网瘾”、“网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业、生活和工作,妨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并给社会带来巨大伤害。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网瘾个案的研究找出网瘾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的对策。 二、网瘾个案描述 案例一:某初三男生 一直以来学习成绩都不错,只是性格内向。从初一开始玩电脑。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并没有十分在意孩子玩电脑这件事。等到有一天,孩子向父母宣布不去上学了,父母才感到问题的严重。孩子说自己对现行的教育制度忍无可忍,不想再浪费时间了。不管父母怎么劝说,从那一刻起,孩子表现出所有网瘾孩子的特点:第一,每天花大量时间上网,而且大部分是晚上。第二,不管父母采取什么措施都阻挡不了孩子上网的决心,断网后情绪烦躁或者大发脾气,乱扔东西那是常有的事情。第三,除了在网络上用QQ和一些朋友联络外,简直成了“宅男”,整天足不出户。为了让孩子重返学校,爸爸妈妈已经想尽了办法,请老师上门劝说,找他的同学来引导他,所有这些招数都不怎么奏效。与此同时,和父母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差,由于父亲比较强硬,忍不住总要骂他几句,所以,父子之间的对话几乎为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妈妈在其中周旋。 案例二:某大二男生 大学里读的是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对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像很多大学生一样,进了大学后就有一种彻底解脱的感觉,整天把时间消磨在网吧里。大学又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宽松的环境,没有父母和老师直接的监督,电脑一直玩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丽妮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尤其是许多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为此,我们应当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措施 【Abstract】21 century is the information time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ontacts means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in their daily life, study and work .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rings convenience to young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brings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especially many young students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For this, we shoud analyze the caus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and take full use of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Internet,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eenagers health personality, and guide teenagers grow healthy and to make teenagers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ra,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adolescents Internet addiction cause measures

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对策研究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2011 学年至2012 学年 第二学期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交稿日期2012年6月27日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存在。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 青少年自身方面的原因;互联网本身的特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外因,如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因,即青春期孩子的特点。网络成瘾宜疏! 不宜堵! 疏导青少年网络成瘾,关键在父母。网瘾难戒,面对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 关键词: 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防治措施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是指以网络为中介,以网络中储存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信息为成因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沉醉于虚拟的交互性经验、信息中不能自主,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等受损的行为。网络成瘾又叫网络性心理障碍、互联网成瘾、网络依赖等,是由美国学者Goldberg 在1986 年首先提出来的,英文全称是“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简称IAD。 台湾学者周倩( 1999) 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成瘾所做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网络成瘾是由于个体缺乏自制力,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个体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性,为了从上网中获得愉快和满足而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为了上网甚至不惜对身边的人撒谎,下网后感觉不快、焦虑和抑郁,强令中断会出现戒断症状,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而是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等问题。 二、网络成瘾成因的分析 其实网络成瘾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体,通过对已有研究

青春期自我认知知识

青春期自我认知知识 谈谈逆反的特征及类型 逆反行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言语和行动。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对抗行为,不服从或者有意违抗教育者的说服和命令。 逆反行为有这样一些特点:(1)逆反行为发生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2)教育内容多为正确、健康、善意的,教育者的主观愿望是善意的、良好的,是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着想的。(3)逆反行为往往是由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4)逆反行为的程度轻重不一。由于逆反行为所表现的逆反心理的轻重不同,表现形式也会不同:轻度逆反行为表现为不满意的言语;中度逆反行为表现为不服从;严重的逆反行为则表现为反抗,即发生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对立的行为。 青少年逆反行为的表现复杂多样,大体可以分为八类:(1)超限逆反行为,即由于教育是时间过长,超过了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而产生的逆反行为。(2)饱和逆反行为,即由于过多地重 (3)禁果逆反行为,即青少年对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感到好奇,复某些教育内容而引起的逆发行为。 从而想违反禁令去尝试的行为。这类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由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等社会心理的感染。(4)信任逆反行为,即青少年由于对教育者缺乏信任而对其教育内容产生的逆反心理。(5)自主逆反心理,即由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不当而使青少年感到自主性受到威胁时产生的逆反行为。(6)评定逆反行为,即教育者对某一事物的过度评价在青少年中引起的逆反行为。(7)情境逆反行为,即在不适宜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行为时产生的逆反行为。情境是指个人意识到的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小环境。(8)归因逆反行为,即由于对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产生怀疑而发生的逆反行为。 对孩子教育的不利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目前 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香港及国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剧情的指引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 二家庭因素: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延伸,网络的普及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直接媒介,在方便人们生活娱乐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尤其是因其自身的一些不可制约性而导致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在青少年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制约。因此,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危害及破解方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诱因、危害及改善措施进行分析阐述,意图寻求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利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主题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分析 一、背景: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了一部分群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拓展,就计算机而言,在促进人们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让人们容纳了一些不利的信息,尤其是是青少年对计算机的痴迷,达到了成瘾的地步,就计算机本质来说,在很多方面的确促进了青少年的心智开拓,但部分青少年却由于对计算机应用方法和掌控的缺失,造成了过度依赖计算机的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网络成瘾这样一个事实。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到现实的考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计算机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一把双刃剑,它扩大了青少年认知世界的范围,但也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笔者在本文中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成因、危害及改善措施来展开阐述,希望能通过本文的分析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做出一定的修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研究内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心理障碍,指的是对互联网过度依赖造成的心理异常症状及伴随的一些生理不适。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

于重复使用网络而造成的周期性或慢性著迷状态,并带着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对上网的快感存在心理和生理依赖。这种现象通常在青少年这个阶段容易发生,其主要表现或标准如下: (一)、症状标准 长时间的反复使用互联网,但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或者是有利于工作或学习,网络成瘾符合以下症状: 1、对互联网络的使用有着强烈的渴望或者是很强的冲动; 2、减少或者短时间内不上网的情况下,会出现感应不适、烦躁不安、情绪激动、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睡眠等情形; 3、下列所属情况至少有一种符合: (1)为达到心理满足感而不间断的使用网络甚至增加网络使用时间和投入程度; (2)无法控制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并不能自觉的控制持续时间,在一些方面即便是明白这种危害但无法实现自我调整; (3)明白网络的危害性,也清楚自身需要做出调整,但无法停止使用,甚至是不顾其明显的危险后果; (4)过度使用网络,不自觉的减少了社交活动、其他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动; (5)将网络使用作为一种缓解心理压力和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方法或者措施; (二)严重程度标准 正常的生活和社交学习能力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方面)。

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和预防教学提纲

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 策和预防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是指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得快感会一直有心里上与生理上的依赖。 大学生网络成因现象的产生是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性与网络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我认为造成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原因有一下三个;第一,网络的可获得性,很多学校给学生提供上网的条件,而且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上网。第二,大学生普遍存在发展性问题。有些具有社交倾向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便向网络寻求网上友谊。第三,另一相关的发展性问题是同一性的建立;即大学生更加注中自己的价值,人生目标,生活方式,需要及其他相关方面。有些大学生可能利用网络来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感,在虚拟的现实中,他们把自己定位的更加积极,甚至相信这种新的特征会变为现实。 所以,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全没有烦恼的新天地,他们喜欢上网,慢慢成瘾。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是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容易沉溺于某一新鲜事物不能自拔的身心特点有关,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不强。二是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完善,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交往能力,经常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进而封闭自己。三是目前的游戏软件产品大多来自境外,很多涉及暴力、色情等,这种电子游戏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在游戏玩家中青少年是主体,网络游戏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上瘾的心理疾病。 二、防治措施 1心理干预 首先要了解成人网络成瘾者的早期经验,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对成瘾者的影响,推究其不良性格和负性情绪的根源;其次,由于成人网络成瘾者都具有比较强的自我认识能力,因此,可以与去其一起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网络技术、网络人际交往、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同时对比他们的过去与现状,转变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的依恋和依赖的认知成分;第三,协助网络成瘾者恢复自身生活的规律化,恢复生物钟,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寻找有益的兴趣生长点,扩大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面;第四,对于部分严重的成人网络成瘾者,要辅以适当的心理治疗技术,如强化法、森田疗法等进行治疗。 2 自我效能 由于在成瘾行为方面,自我效能是一个关键变量,因而能对成瘾行为的预防、戒除和改变做出合理性的说明和解释。(1)抵抗性自我效能。它是对于还未成瘾的个体来说,能够抵制网络的能力的信念。这就要求成瘾者训练抵抗来自网络对自己内心的诱惑的能力的决心。(2)减少伤害型自我效能。它是指个体已经卷入到网络成瘾行为之中,并对此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近日,广州举行第十一届“穗港台澳新”青年辅导研讨会,调查显示,80.68%的广州市中学生在小学甚至幼年期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网络,笔者就此走访了湖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慧腾戒网瘾学校甘灵杰老师。 甘老师表示,青少年对网络的病态依赖,会导致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孤独、焦虑、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甚至消极自杀。 首先,影响人际交往。青少年直接通过互联网获得了特殊的体验并产生快乐和解脱的感觉,这使他们对网络产生依恋,逐渐脱离现实世界,进而可能直接用网络虚拟人际关系来取代现实人际关系。处于社会性发展高峰的青少年应多参加社会活动,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真切体会生活。但是,大量时间使用互联网,直接减少了与父母、同学、朋友的交流时间,形成对现实情感交往的冷落。网络交往阻碍了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导致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的不适应,反过来更加依赖互联网,此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影响人格发展。青少年时期重要的任务是发展人格的自我同一性,青少年认知水平有限并且协调能力较差,有时难以顺利地进行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角色转换。网络虚拟的角色常会与现实脱节,很容易出现人格的分裂,导致自我同一性混乱。而这种长期的角色混乱会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格发生转变,形成抑郁、封闭、情绪化、低自尊的网络化人格特征,甚至最终导致诸如分裂型人格、癔病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等人格变异。 最后,引发道德问题。虚拟的网络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法律、道德的约束,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放松了对自己的束缚,责任感减弱并且自由意识泛滥。此外,青少年还缺乏一定的辨别和自控能力,网络上各种负面信息会对他们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长期接触一些不良信息,会使青少年迷失自我,并丧失一定的道德规范。诸多游戏中,攻击、暴力等成分可能会让一些青少年认为在现实世界中那些行为也是合理的,从而产生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另外,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使他们开始关注性问题。而网络上存在大量不健康甚至色情的内容,受到这些内容影响,青少年的性观念非常容易被误导,以致出现性犯罪。青少年经济没有,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网瘾需求,还会产生盗窃、抢劫等许多不法行为。 网络为何对青少年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甘老师从个体、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做出了如下分析。 网络成瘾者往往敏感、抑郁、低自尊、喜欢独处等。此外,青少年网瘾的部分动机是对消极生活事件的逃避,如学业成绩不如意、人际关系淡漠、有情感问题等。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低效、情感反应淡漠、介入行为控制方式粗暴单一等都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当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过于粗暴时,子女会逐渐减少寻求家人支持,转而求助于网络。父母不良的婚姻质量会导致孩子低自尊、抑郁等问题。这些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进一步导致了网瘾的形成。网瘾认同很重要,家长与孩子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把道理用浅显的方式讲给他听,而不是逼他接受,成立家庭俱乐部,这样戒除网瘾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独生子女成为青少年的主体人群,一些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交往,导致孩子生活圈封闭,也就造成了青少年孤僻、封闭的心理。另外,以考分定终生的应试教育,使得一些父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课程,使孩子产生逆

学生的自我认知优秀范文

学生的自我认知优秀范文 学生的自我认知优秀范文篇一20xx年9 月10 日,我怀着对大学的好奇与憧憬,踏进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大门,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转眼间,一学期过去了,今天,我静静的回眸过去的这半年时光。 记得报到那天,我刚进研究生公寓,就看到好多的学长们在热情的迎接新生。这使我感到无比亲切,觉得自己虽然离开了父母,但是有这么多的同学相伴,我想,我不会孤单!进了宿舍,我看到了一个面带微笑的姑娘,给人一种和善的感觉,这就是我的室友黄荣清。她是一个很好相处的善良的女孩。我知道,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确实,在后来的逐步接触与了解中,我们的友谊日渐深厚。除了室友,我还认识了好多朋友,系里的有,其他院系的也有,其中还有几个关系很好的好朋友。这使我对之前常听说的那句话大学里没有真正的友谊产生了怀疑,谁说大学里没有真正的友谊?后来,我参加了我们江苏盐城的老乡会,看到那么多的老乡,我再一次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我们在一起讲家乡话,谈家乡人,说家乡事,很快乐,真的。那天团学联招新,这是一个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并被院社会实践部录取了。每周的星期三下午是各部门开展活动的时间,这时,我会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的参加一些活动。比如我报名成为素拓广场的心灵速递版块的学员,在这里,我在娱乐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心理的知识,在学期末,我完成了这一版块的

学习,并顺利结业。在团学联这个大家庭中,我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不断挖掘潜力。同时,我还参加了扬之水话剧社团,这里的话剧都是社员们自编自演的。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作为演员的辛苦与快乐。 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爱戴,带着无限的希望,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认真地学习党章,写思想汇报。真心的希望党组织能够接纳我。 10 月份的运动会上,我报名参加了足球射门,定点投篮,拔河等项目。运动会的开展,使我感受到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参赛同学在塑胶跑道上奔跑,我们在一边为他们加油,在一阵阵的呐喊声中,我感觉到团结力量之大。 11 月份,我进入信息学院05 级团校学习,在学员的选举下,我很荣幸地成为第三支部的学员代表,为学员服务。下学期第三支部就要举行风采展示了,现在我们正在积极筹备,争取把我们的风采完美地展示给大家。在这里,我体会到团校不仅仅是学习团的知识的地方,它同时是我们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地方。当然,大学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在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的同时,我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很认真的对待学习,把该学都学好,有不懂的谦虚请教同学,必要的时候问老师。经过这一学期的努力,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期末考试基本每门都是八十几分。 在几位同学的建议下,我们办起了属于我们计算机系的刊物:《CS 之家》。我是其中一个版块的副会长。第一期

不同阶段青少年之自我认同内容及 危机探索之

94 47 3 249-268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 Vol. 47, No. 3, 249-268 Erik Erikson Erikson Erikson 472 588 225 Cheek 1989 Harter 1990a Erikson developmental crisis developmental task Erikson s e l f-i d e n t i t y Erikson, 1958, 1963, 1968, 1980 Erikson, Erikson, & Kivnick, 1997 Erikson 03008 2003 4 11 2004 11 4 2004 12 10 4 1 E-mail: kllay@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7308405.html,.tw 89-H-FA01-2-4-2 2002

250 Erikson continu-ousness sameness Erikson, 1958, 1963, 1968 Erikson identity formation 1999 Erikson Erikson, 1958, 1963, 1968 Erikson Erikson Kroger, 1989 Erikson Marcia 1966 Adams & Fitch, 1982 Marcia, 1966, 1976, 1980 Marcia & Friedman, 1970 Cheek 1989 self-identity content Cheek, 1989 Cheek & Briggs, 1982 Hogan & Cheek, 1983 Marcia 1966 Erikson exploration commitment 1. identity achievement 2. foreclosure 3. moratorium 4. identity diffusion Marcia Archer, 1989 Adams & Fitch, 1982 Adams & Shea, 1979 Bourne, 1978 Marcia, 1976, 1980 Erikson Erikson Blasi, 1988 Cote & Levine, 1988 van Hoof 1999 Marcia Erikson Erikson, 1968 Berzonsky 1990, 1992, 1994 Berzonsky information-oriented n o r m a t i v e-o r i e n t e d diffuse/avoidant-oriented Berzonsky, 1990, 1994 Berzonsky & Sullivan, 1992 Marcia Marcia Berzonsky, 1992 Marcia Berzonsky, 1990, 1992, 1994 Berzonsky

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成因及防范

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成因及防范 防胡镇级中学 ** 网络成瘾症与烟瘾、酒瘾、毒瘾以及病理性赌博等成瘾类病症类似,一旦形成,戒掉比较困难,因此网络成瘾症主要在于预防。专家表示,这需要个人、家长、学校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参与。 青少年自身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上网前要计划,明确上网的目的和上网的时间,避免无节制的上网。如果不是为了工作、学习,而主要为了娱乐,则更需要计划上网。漫无目的地“冲浪”、沉迷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时间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尤其把它当成一种缓解精神压力时更应该节制,一般每天不超过2小时,且中间休息15分钟。 青少年要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业余时间多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或交际活动,不仅充实了生活,而且提高自己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家长和老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孩子上网“开阔视野”,直到成瘾才引起重视,也不能因担心网络危害而过分控制孩子上网,这会迫使他们走到社会上非法的网吧而事与愿违。家长和老师要通过正确引导和合理监督,不仅直接控制青少年在家、在学校上网的时间,而且要提高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学校开展学生上网教育,提高校园上网场所和上网监控,丰富校园生活无疑会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强商业网吧管理,严格控制网络色情等不健康文字、图片、音像信息传播、打击非法网站,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果已经网络成瘾,专家建议到网络成瘾防治中心等专门机构治疗。据介绍,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网络成瘾防治中心,在其中可以得到健康的利用网络防止网络成瘾的知识,还可以提供一般性心理治疗。在专门的心理治疗或精神疾病治疗机构,可以得到正规的心理治疗,同时可以找出并治疗合并的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患,如果网络成瘾严重则需要住院治疗。 如何判断已经网络成瘾? 如何判断已经网络成瘾?据专家介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其中有两个诊断标准比较常用: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报告

赣南医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报告题目: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 姓名:王淼生 学号:200930040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09级公管本科班 调查时间:2011年7月20日到8月10日 指导教师:陈匡明

摘要: 本文通过各国专家研究的可靠数据真实的放映了当今青少年网瘾这一社会问题,并通过一份关于网瘾的社会调查报告体现。同时列举了网络成瘾实例,分析其带来的危害。最后针对着一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网络使用程度、网络被害、网瘾解决措施 一、导言 网络对于青少年,一方面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促进了青少年的学业学习,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网络乃至产生网络成瘾却对青少年的人格成长、身体发育、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网络成瘾是指由过度地使用网络所至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忍受性提高、出现戒断反应等现象,对于上网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二、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⑶网民中18~24岁的年青人所占比例高,达到37.7%,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17.4%)和18岁以下的网民(15.8%),30岁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比较低,网民在结构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三、各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心理学者金.S. 杨(K.Young)在1996年有开拓性的研究,该研究借鉴DSM—IV对物质成瘾的标准来探索网络成瘾的存在,496名被测试者参加了调查,回答有关他们上网行为的开放性问题。经过分析,在496例用户中,有396例是网络成瘾用户。Young进一步研究表明每星期有40~80小时在网络上的网络成瘾者对其生活会有负面影响,例如睡眠障碍、持续疲劳、工作和学习绩效降低、人际关系障碍等,还会出现与过长时间使用电脑相同的其他症状。美国针对277名本科大学生的调查,有8.1%的人有网络成瘾倾向,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瘾。澳大利亚“网络依赖与大学生的心理社会成因”研究课题,被调查的217名大学生中有4%的人网络成瘾,27.9%的人属于程度较轻的网络依赖。2005年韩国网络用户中受网瘾影响的人数比例为12.6%,少年儿童受网瘾影响的比例为15.3% 。2000年台湾一项名为“台湾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使用程度、满意度和快乐体验”的研究,调查了台湾12所大学的910名大学生,网络成率为5.9%。台湾对8所大学的752名大学生的测试,网络成瘾率为 11.7%。 四、我国青少年网瘾现状调查数据 福建省林绚浑等人对310名大学生的调查,网络成瘾率为9.6%。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对北京市602名中学生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4.8%。上海师大心理系顾海根教授,2005年对上海市8所大学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2.9%。学校之间差别很大,成瘾率从7.6%到20.5%,不同年级之间差别也很大,从11.1%到39.6%,

最新谈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些学生几乎每天在课堂上都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问题。这类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学习的愿望,不懂得怎样与老师配合、与同学合作。他们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小话、做小动作,无法安心学习,很让教师和家长费心。其实学生身上出现的这种不良待业是他们缺乏自我认知能力的突出表现。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儿童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达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认识,也就是儿童对自身主体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过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阶段,只有认识自身状况,确立完整的自我概念,知道自己的集体生活中的角色,才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教育环境的要求,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自我认知能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儿童的自我认知是通过与他人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3岁起,儿童开始有自我意识,能觉察到周围环境的存在和他人的需要。这时候成人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能力。比如:一个3岁的小男孩,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性别,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有祖父母、父母或兄弟姐妹),如何与家人和幼儿园的小朋处,以及什么样的行为能够得到他人的允许和肯定。儿童早期生活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形式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事事迁就。孩子从小就随心所欲,容易产生任性、固执、情绪、急噪等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缺乏自己行为的察觉和辨别能力,养成与社会和集体不相适应的心理与行为。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类学生在学校常常和同学发生纠纷,不懂得怎样与同学融洽地相处,校园人际关系恶劣,也容易成为他人嘲弄和欺负的对象。一些儿童进入小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并非他们有什么智力方面的原因,而是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可以说,他们的智力发育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心理发育明显迟缓。曾有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叹息说,她班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心理发育明显迟缓。曾有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叹息说,她班里有几个男生在课堂上,总爱不停地吃手指头或咬指甲。弄得指头脱皮、出血。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课堂上还有许多类似这种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行为。这不能不引起家长和教师们的重视和思索:如何确立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自我认知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它一方面反映出教师管理、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自我控制能力是儿童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它包括儿童对外显行为的自控,如对冲动行的控制,还包括对内隐行为的

中学生网络成瘾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概述,并结合网络的固有特性与中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具体对策,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对策 问题的提出: 1、4月7日凌晨,深圳光明新区初二男生周荣猝死在距离一家黑网吧不远的路上,事发前周荣多个晚上通宵上网。在这之前的两个月,湖北谷城县15岁的高一学生小文连捅制止他上网的父亲5刀,导致父亲不治而亡。 2、据中国中学生网络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城市上网小学生比例为25.8%,初中生为30%,高中生为56%。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这一比例与2005年基本持平,较高于2007年,而13岁至17岁的中学生群体成为"网瘾重灾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叮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而在中国大陆,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与此同时,色情信息和暴力信息是青少年遭受网络伤害的两大因素,在青少年的犯罪中,约7成与网络影响有关。 3、重庆市12355中学生服务台2008年下半年所接听的5000多例热线求助电话中,超过40%都是关于网络成瘾的求助。 4、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2010年7月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青少年占据网民规模的一半左右,上网成瘾的孩子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全国至少有600万中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并且一周内玩游戏在5小时以上的有72.9%。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2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5%。网民普及率呈偏态分布,其中10-29岁上的分布更为集中。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暑假就要到了,又将有很多痴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终日浪迹网吧,多少家庭又将伤心欲绝。网络游戏被称作“电子海洛因”,危害之大有目共睹。作为一名中学信

自我认同感测试

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摘自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翻译) 很快地,我们看到了青少年阶段,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是进入成年期的短期准备阶段。青少年阶段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以前只是对游乐场感兴趣,遇到的问题也很简单,现在,突然要应付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了,这种跨越造成的混乱使青少年感到烦恼甚至是痛苦。埃里古森清楚地看到了这几年的重要意义。年轻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个问题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作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但是,很遗憾,有许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他们出现了角色混乱。 青少年在对自我的认同感的寻求中,可能会参加各种组织,投身一种事业,逃学,变换工作和景遇。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时的朋友就从虔诚的基督徒一变而成为酗酒者、吸毒者,东巴教徒、保守政治家,这些都发生在中学时期,为的是努力寻找他自己。十年后,在中学同学的聚会上,我发现他在十年里换了许多工作,读了几所大学,当时正想成为一个摇滚歌星。显然,他由于没有良好的认同感,影响了他以后人格的发展。 自我认同感检测 你可以用这一部分来检测一下自己,看看这些问题是否适用于你,根据下列标准给自己打分; 1=完全不适用; 2=偶尔适用或基本不适用; 3=常常适用; 4=非常适用。 ——1、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 ——2、别人总是改变他们对我的看法; ——3、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 ——4、我不能肯定某些东西是否合乎道德或是正确; ——5、大多数人对我是哪类人的看法一致; ——6、我感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适合我; ——7、我的价值为他人所承认; ——8、当周围没有熟人时,我感到能更自由地成为真正的我自己; ——9、我感到自己生活中所做的事并不真正值得;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论文解读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心理学思考西南大学2012级心理学师范班陈妮莎学号:222012306011017 摘要:网络成瘾即“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 IAD),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越来明显。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身心都有不可小觑的伤害,青少年的发展关乎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的未来,对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矫正已经迫在眼前。本文介绍了心理学工作者对网络成瘾所做的一些理论及实践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格认知需求 网络这一人类近现代的伟大发明已经深入到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给青少年的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广泛的乐趣,还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享受科技文明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乐。但网络作为科学技术的“双刃剑”,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沉溺于网络而患上了“网瘾综合症”,不仅给家庭而且给学校、社会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还深深影响着青少年本人的发认知与人格发展。从心理学方面研究网络成瘾的成因、发生机制、表现以及探讨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瘾”即网瘾障碍,在临床上又称为病态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也称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①。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网络一直存有生理及心理依赖②。总的来说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

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其概念与药物成瘾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二、网络成瘾的表现 网络成瘾者往往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 持续聊天、浏览、游戏,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影响青少年的正常认知,扭曲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会使人产生反社会人格倾向。 三、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内因) 1、满足感缺失:包括学业失败、孤独感、人际障碍等;网瘾的大部分人群都会出现学业失败,从而导致心理空虚,缺乏自信,长时间会有一种孤独感,经历这些情况的青少年,为满足自己的内心,通常会选择逃避,最容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重新找到失去的自我和可以满足的成就感。 2、生理及人格:网瘾的高发人群多为12-18岁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1,而这个时期的孩子,本身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意识也比较弱化,理解判断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较差。他们大多都处于青春期,反叛心理严重,对新鲜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寻求刺激、惊险和浪漫,以满足这个阶段的人生需求,而网络出现之后,网络游戏、色情和聊天,恰好对应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会网络成瘾。 3、需求: 3.1安全感需要,在网上可以随便发表意见,表达好恶情感,而不必担心受到指责、限制或承担责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