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过氧化氢MSDS

过氧化氢MSDS

过氧化氢MSDS
过氧化氢MSDS

过氧化氢 HS ;2847000000
过氧化氢化学式为 H2O2,俗称双氧水,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是一种强氧化剂,适用 于伤口消毒及环境、食品消毒。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化学式: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过氧化氢 Hydrogen peroxide 双氧水 H2O2
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品类别: 管制类型: 储存:
34.0
无机物--过氧化物
过氧化氢(*)(易制爆)
用瓶口有微孔的塑料瓶装阴凉保存
球棍模型
[1]
中文名称:过氧化氢 中文同义词:双氧水;氢过氧化物;二氧化二氢;过氧化氢(85%);双氧水(85%);50%双氧 水;HTP 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 英文同义词:PERONE;PERHYDROL;PERHYDROL(R);PERDROGEN;PEROXIDE; SUPEROXOL;60%solution;60%solutioninwater;Albone 35 毒害物质数据:7722-84-1(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职业标准:TWA 1.4 毫克/立方米; STEL 4.2 毫克/立方米[2]
编辑本段物理性质
CAS 号
7722-84-1
[2]

熔点(℃) 沸点(℃) 折射率 EINECS 登录号 密度 闪点
-33 °C
[2] [2]
108 °C 1.3350
[2] [2] [2]
231-765-0
1.13 g/mL at 20 °C 107°C
水溶液为无色透明液体,溶于水、醇、乙醚,不溶于石油醚。[3]纯的过氧化氢是一种淡 蓝色粘稠状液体。[4] 纯过氧化氢是淡蓝色的粘稠液体,熔点-0.43 °C,沸点150.2 °C。凝固点时固体密度 为1.71g/cm3,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它的缔合程度比 H2O 大,所以它的介电常数和沸 点比水高。纯过氧化氢比较稳定,若加热到153 °C 便猛烈的分解为水和氧气。
纯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分子为椅型结构,左图为气态时的结构,右图为固态晶体时的结构。 过氧化氢可溶于乙醇、乙醚,不溶于苯。对有机物有很强的氧化作用,一般作为氧化 剂使用。[5]
MSDS
Name: Hydrogen Peroxide 35 wt.% Solution in Water Stabilized P.A.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Synonym Carbamide peroxide; Hydrogen dioxide; Peroxide; Hydroperoxide; Urea peroxide; Hydrogen peroxide 100

: volumes CAS: 7722-84-1
Section 1 - Chemical Product MSDS Name:Hydrogen Peroxide 35 wt.% Solution in Water Stabilized P.A.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Synonym:Carbamide peroxide; Hydrogen dioxide; Peroxide; Hydroperoxide; Urea peroxide; Hydrogen peroxide 100 volumes
Section 2 - COMPOSITION, INFORMATION ON INGREDIENTS
CAS#
Chemical Name
content EINECS# 231-765-0
7722-84-1 Hydrogen peroxide 35
Hazard Symbols: O C Risk Phrases: 34 8
Section 3 - HAZARDS IDENTIFICATION EMERGENCY OVERVIEW Causes burns. Contact with combustible material may cause fire.Corrosive.Light sensitive. Potential Health Effects Eye:

Contact with liquid is corrosive to the eyes and causes severe burns. Contact with the eyes may cause corneal damage. Skin: Causes severe skin irritation and possible burns. May cause discoloration, erythema (redness), swell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papules and vesicles (blisters). Ingestion: Causes gastrointestinal irritation with nausea, vomiting and diarrhea. Causes gastrointestinal tract burns. May cause vascular collapse and damage. May cause damage to the red blood cells. May cause difficulty in swallowing, stomach distension, possible cerebral swelling and death. Ingestion may result in irritation of the esophagus, bleeding of the stomach and ulcer formation. Inhalation: Causes chemical burns to the respiratory tract. May cause ulceration of nasal tissue, insomnia, nervous tremors with numb extremities, chemical pneumonia, unconsciousness, and death. At high concentrations, respiratory effects may include acute lung damage and delayed pulmonary edema. Chronic: Prolonged or repeated skin contact may cause dermatiti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have resulted in mutagenic effects. Repeated contact may cause corneal damage.
Section 4 - FIRST AID MEASURES Eyes: Get medical aid immediately. Do NOT allow victim to rub eyes or keep eyes closed. Extensive irrigation with water is required (at least 30 minutes).

Skin: Get medical aid immediately. Immediately flush skin with plenty of water for at least 15 minutes while removing contaminated clothing and shoes. Wash clothing before reuse. Destroy contaminated shoes. Ingestion: Do not induce vomiting. If victim is conscious and alert, give 2-4 cupfuls of milk or water. Never give anything by mouth to an unconscious person. Get medical aid immediately. Wash mouth out with water. Vomiting may occur spontaneously. If vomiting occurs and the victim is conscious, give water to further dilute the chemical. Inhalation: Get medical aid immediately. Remove from exposure and move to fresh air immediately. If breathing is difficult, give oxygen. Do NOT use mouth-to-mouth resuscitation. If breathing has ceased appl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using oxygen and a suitable mechanical device such as a bag and a mask. Notes to Physician: Treat symptomatically and supportively. Attempts at evacuating the stomach via emesis induction or gastric lavage should be avoided. In the event of severe distension of the stomach or esophagus due to gas formation, insertion of a gastric tube may be required. To treat corneal damage, careful ophthalmologic evaluation is recommended and the possibility of local corticosteroid therapy should be considered.
Section 5 - FIRE FIGHTING MEASURES General Information: As in any fire, wear a self-contained breathing apparatus in pressure-demand, MSHA/NIOSH (approved or equivalent), and full protective gear. Water runoff can cause environmental damage. Dike and collect water

used to fight fire. Strong oxidizer. Contact with other material may cause fire. During a fire, irritating and highly toxic gases may be generat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r combustion. Use water spray to keep fire-exposed containers cool. Substance is noncombustible. Use water with caution and in flooding amounts. Vapors may be heavier than air. They can spread along the ground and collect in low or confined areas. Some oxidizers may react explosively with hydrocarbons(fuel). May decompose explosively when heated or involved in a fire. May accelerate burning if involved in a fire. Extinguishing Media: Use water only! Do NOT use dry chemical. Contact professional fire-fighters immediately. Cool containers with flooding quantities of water until well after fire is out. For large fires, flood fire area with large quantities of water, while knocking down vapors with water fog. CO2 or halon may provide limited control.
Section 6 - ACCIDENTAL RELEASE MEASURES General Information: Use proper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s indicated in Section 8. Spills/Leaks: Avoid runoff into storm sewers and ditches which lead to waterways. Clean up spills immediately, observing precautions in the Protective Equipment section. Use water spray to disperse the gas/vapor. Remove all sources of ignition. Absorb spill using an absorbent, non-combustible material such as earth, sand, or vermiculite. Do not use combustible materials such as sawdust. Flush spill area with water. Provide ventilation. Do not get water inside containers. Keep combustibles (wood, paper, oil, etc.,) away from spilled material.

Section 7 - HANDLING and STORAGE Handling: Wash thoroughly after handling. Remove contaminated clothing and wash before reuse. Use only in a well-ventilated area. Contents may develop pressure upon prolonged storage. Do not get in eyes, on skin, or on clothing. Keep container tightly closed. Avoid contact with clothing and other combustible materials. Do not ingest or inhale. Store protected from light. Discard contaminated shoes. Unused chemicals should not be returned to the container. Rinse empty drums and containers thoroughly with water before discarding. Storage: Keep away from heat, sparks, and flame. Do not store near combustible materials. Keep container closed when not in use. Store in a cool, dry, well-ventilated area away from incompatible substances. Store protected from light. Keep away form alkalies, oxidizable materials, finely divided metals, alcohols, and permanganates. Store below 35C. Store only in light-resistent containers fitted with a safety vent.
Section 8 - EXPOSURE CONTROLS, PERSON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ntrols: Use explosion-proof ventilation equipment. Facilities storing or utilizing this material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an eyewash facility and a safety shower. Use adequate general or local exhaust ventilation to keep airborne concentrations below the 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s.

Exposure Limits CAS# 7722-84-1: United Kingdom, WEL - TWA: 1 ppm TWA; 1.4 mg/m3 TWA United Kingdom, WEL - STEL: 2 ppm STEL; 2.8 mg/m3 STEL United States OSHA: 1 ppm TWA; 1.4 mg/m3 TWA Belgium - TWA: 1 ppm VLE; 1.4 mg/m3 VLE France - VME: 1 ppm VME; 1.5 mg/m3 VME Germany: 1 ppm TWA; 1.4 mg/m3 TWA Malaysia: 1 ppm TWA; 1.4 mg/m3 TWA Netherlands: 1 ppm MAC; 1.4 mg/m3 MAC Spain: 1 ppm VLA-ED; 1.4 mg/m3 VLA-ED CAS# 7732-18-5: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Eyes: Wear appropriate protective eyeglasses or chemical safety goggles as described by OSHA's eye and face protection regulations in 29 CFR 1910.133 or European Standard EN166. Skin: Wear appropriate protective gloves to prevent skin exposure. Clothing: Wear appropriate protective clothing to prevent skin exposure. Respirators: A respiratory protection program that meets OSHA's 29 CFR 1910.134 and ANSI Z88.2 requirements or European Standard EN 149 must be followed whenever workplace conditions warrant respirator use.
Section 9 -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Physical State: Liquid Color: clear, colorless Odor: slight acid odor pH: 3.3 (30% solution)

Vapor Pressure: 23 mm Hg @ 30C Viscosity: 1.25 cP Boiling Point: 108 deg C @ 760 mmHg Freezing/Melting Point: -33 deg C Autoignition Temperature: Noncombustible Flash Point: Noncombustible Explosion Limits, lower: 40 vol % Explosion Limits, upper: 100 vol %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Not available. Solubility in water: Miscible in water. Specific Gravity/Density: 1.1-1.2 (30-50%) Molecular Formula: H2O2 Molecular Weight: 34.0128
Section 10 - STABILITY AND REACTIVITY Chemical Stability: Decomposes slowly to release oxygen. Unstable when heated or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 reducing agents, rust, dirt or organic materials. Stability is reduced when pH is above 4.0. Conditions to Avoid: Mechanical shock, incompatible materials, light, ignition sources, dust generation, excess heat, combustible materials, reducing agents, alkaline materials, strong oxidants, rust, dust, pH > 4.0.

Incompatibilities with Other Materials: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strong reducing agents, acetic acid, acetic anhydride, alcohols, brass, copper, copper alloys, finely powdered metals, galvanized iron, hydrazine, iron, magnesium, nitric acid, sodium carbonate, potassium permanganate, cyanides (e.g. potassium cyanide, sodium cyanide), ethers (e.g. dioxane, furfuran, tetrahydrofuran (THF)), urea, chlorosulfonic acid, alkalies, lead, nitrogen compounds, triethylamine, silver, nickel, palladium, organic matter, charcoal, sodium borate, aniline, platinum, formic acid, cyclopentadiene, activated carbon, tert-butyl alcohol, hydrogen selenide, manganese dioxide, mercurous chloride, rust, ketones, carboxylic acids, glycerine, sodium fluoride, sodium pyrophosphate, soluble fuels (acetone, ethanol, glycerol), wood, wood, asbestos, hexavalent chromium compounds, salts of iron, copper, chromium, vanadium, tungsten, molybdeum, and platinum. Hazardous Decomposition Products: Oxygen, hydrogen gas, water, heat, steam. Hazardous Polymerization: Will not occur.
Section 11 - TOXICOLOGICAL INFORMATION RTECS#: CAS# 7722-84-1: MX0887000 MX0888000 MX0890000 MX0899000 MX0899500 MX0900000 CAS# 7732-18-5: ZC0110000 LD50/LC50: CAS# 7722-84-1: Draize test, rabbit, eye: 1 mg Severe; Inhalation, rat: LC50 = 2 gm/m3/4H; Inhalation, rat: LC50 = 2000 mg/m3; Oral, mouse: LD50 = 2000 mg/kg; Oral, rabbit: LD50 = 820 mg/kg; Oral, rat: LD50 = 1518 mg/kg; Oral, rat: LD50 = 910 mg/kg; Oral, rat: LD50 = 376 mg/kg; Oral, rat: LD50 = 4050 mg/kg; Skin, rat: LD50

= 3 gm/kg; Skin, rat: LD50 = 4060 mg/kg. CAS# 7732-18-5: Oral, rat: LD50 = >90 mL/kg. Oral, rat: LD50 = 1232 mg/kg (35% H2O2); Oral, rat: LD50 = 841 mg/kg (60 % Carcinogenicity: Hydrogen peroxide - ACGIH: A3 - Confirmed animal carcinogen with unknown relevance to Water - Not listed by ACGIH, IARC, or NTP. Other: See actual entry in RTECS for complete information.
Section 12 - ECOLOGICAL INFORMATION Ecotoxicity: Fish: Carp: LC50 = 42 mg/L; 48 Hr; UnspecifiedFish: Fathead Minnow: LC50 = 16.4 mg/L; 96 Hr; Fresh waterFish: Fathead Minnow: NOEC = 5 mg/L; 96 Hr; Fresh waterWater flea Daphnia: EC50 = 2.4 mg/L; 48 Hr; Fresh waterFish: Channel catfish: LC50 = 37.4 mg/L; 96 Hr; Fresh water
Section 13 - DISPOSAL CONSIDERATIONS Dispose of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regulations.
Section 14 - TRANSPORT INFORMATION
IATA

Shipping Name: HYDROGEN PEROXIDE, AQUEOUS SOLUTION Hazard Class: 5.1 (8) UN Number: 2014 Packing Group: II IMO Shipping Name: HYDROGEN PEROXIDE, AQUEOUS SOLUTION Hazard Class: 5.1 (8) UN Number: 2014 Packing Group: II RID/ADR Shipping Name: HYDROGEN PEROXIDE, AQUEOUS SOLUTION Hazard Class: 5.1 UN Number: 2014 Packing group: II
Section 15 - REGULATORY INFORMATION
European/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European Labeling in Accordance with EC Directives Hazard Symbols: O C Risk Phrases:

R 34 Causes burns. R 8 Contact with combustible material may cause fire. Safety Phrases: S 3 Keep in a cool place. S 28 After contact with skin, wash immediately with... S 36/39 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and eye/face protection. S 45 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re possible). WGK (Water Danger/Protection) CAS# 7722-84-1: 0 CAS# 7732-18-5: No information available. Canada CAS# 7722-84-1 is listed on Canada's DSL List. CAS# 7732-18-5 is listed on Canada's DSL List. CAS# 7722-84-1 is listed on Canada's Ingredient Disclosure List. CAS# 7732-18-5 is not listed on Canada's Ingredient Disclosure List. US FEDERAL TSCA

CAS# 7722-84-1 is listed on the TSCA inventory. CAS# 7732-18-5 is listed on the TSCA inventory.

双氧水MSDS

双氧水(MSDS)安全使用说明书 1.产品/公司标识 商品名称:双氧水 英文名称: Hydrogen peroxide 分子式:H 2O 2 分子量: CAS号:7722-84-1 MSDS编号:06 生效日期:2009-5-15 2.组分信息 化学物质英文名称CAS RN 含量(%)过氧化氢 Hydrogen peroxide 7722-84-1 % 3.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类氧化剂。 燃烧爆炸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接触途径: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侵入。 4.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5.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 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 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

双氧水(过氧化氢)物质特性表(MSDS)

化学品英文名称 危险货物编号 主要成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形状 熔点℃ 分子式 临界温度℃ 火灾危险特性 溶解性 其他理化性质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急性毒性 健康危害hydrogen peroxide 俗名英文名称 51001UN 2015 工业级分为27.5%、35%两种。CAS.NO 7722-84-1 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 -2(无水)沸点℃158(无水)相对密度1.46(无水)相对蒸汽密度无资料H 2O 234.01

分子量饱和蒸汽压(kPa)0.13(15.3℃)燃烧热(Kj/mol)临界压力MPa 闪点℃燃点℃ 甲类最小点火能量(mJ)爆炸极限%(V/V) 溶于水、醇、醚,不溶于苯、石油醚。 第5.1类氧化剂侵入途径吸入√皮肤食入√LD 50LC 50 大鼠经口(mg/kg):376(H 2O 290%)职业危害分级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无资料 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不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分解产物氧气、水 禁配物易燃或可燃物、强还原剂、铜、铁、铁盐、锌、活性金属粉末等。 避免接触的条件强光、受热、撞击。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吸入 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危险特性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氧气、水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灭火方法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 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完整版)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大全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大全(MSDS)

1,1,1-三氯乙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1,1,1-三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 1,1,1-trichloroethane 中文名称2:甲基氯仿 英文名称2: methyl chloroform 技术说明书编码: 612 CAS No.: 71-55-6 分子式: C2H3Cl3 分子量: 133.42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 1,1,1-三氯乙烷≥95.0% 71-55-6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轻者表现为头痛、眩晕、步态蹒跚、共济失调、嗜睡等;重者可出现抽搐,甚至昏迷。可引起心律不齐。对皮肤有轻度脱脂和刺激作用。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能燃烧,并产生剧毒的光气和氯化氢烟雾。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能发生强烈反应。与活性金属粉末(如镁、铝等)能发生反应, 引起分解。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20 TLVTN: OSHA 350ppm,1910mg/m3; ACGIH 350ppm,1910mg/m3 TLVWN: ACGIH 450ppm,2460mg/m3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含量: 工业级一级≥95.0%; 二级≥91.0%; 三级≥90.0%。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 pH: 熔点(℃): -32.5 沸点(℃): 74.1

过氧化氢MSDS

过氧化氢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 n peroxide 中文别称:双氧水 CAS No.: 7722-84-1 分子式:H2O2 分子量: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 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 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 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

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爆炸性强氧化剂。 过氧化氢本身不燃, 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 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 pH 值为 ~ 时最稳定, 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 在遇强光, 特别是短波 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 100C 以上时,开始急 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 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 成爆炸性混合物, 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 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 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 大多数重金属(如 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 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 尘土、香烟灰、 碳粉、铁锈等也能 加速分解。浓度超过 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 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氧气、水。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 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 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直至灭火 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 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 并进行隔离, 严格限制 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 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 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食入: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 灭火剂: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小量泄漏:

过氧化氢MSDS

过氧化氢 HS ;2847000000
过氧化氢化学式为 H2O2,俗称双氧水,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是一种强氧化剂,适用 于伤口消毒及环境、食品消毒。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化学式: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过氧化氢 Hydrogen peroxide 双氧水 H2O2
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品类别: 管制类型: 储存:
34.0
无机物--过氧化物
过氧化氢(*)(易制爆)
用瓶口有微孔的塑料瓶装阴凉保存
球棍模型
[1]
中文名称:过氧化氢 中文同义词:双氧水;氢过氧化物;二氧化二氢;过氧化氢(85%);双氧水(85%);50%双氧 水;HTP 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 英文同义词:PERONE;PERHYDROL;PERHYDROL(R);PERDROGEN;PEROXIDE; SUPEROXOL;60%solution;60%solutioninwater;Albone 35 毒害物质数据:7722-84-1(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职业标准:TWA 1.4 毫克/立方米; STEL 4.2 毫克/立方米[2]
编辑本段物理性质
CAS 号
7722-84-1
[2]

熔点(℃) 沸点(℃) 折射率 EINECS 登录号 密度 闪点
-33 °C
[2] [2]
108 °C 1.3350
[2] [2] [2]
231-765-0
1.13 g/mL at 20 °C 107°C
水溶液为无色透明液体,溶于水、醇、乙醚,不溶于石油醚。[3]纯的过氧化氢是一种淡 蓝色粘稠状液体。[4] 纯过氧化氢是淡蓝色的粘稠液体,熔点-0.43 °C,沸点150.2 °C。凝固点时固体密度 为1.71g/cm3,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它的缔合程度比 H2O 大,所以它的介电常数和沸 点比水高。纯过氧化氢比较稳定,若加热到153 °C 便猛烈的分解为水和氧气。
纯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分子为椅型结构,左图为气态时的结构,右图为固态晶体时的结构。 过氧化氢可溶于乙醇、乙醚,不溶于苯。对有机物有很强的氧化作用,一般作为氧化 剂使用。[5]
MSDS
Name: Hydrogen Peroxide 35 wt.% Solution in Water Stabilized P.A.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Synonym Carbamide peroxide; Hydrogen dioxide; Peroxide; Hydroperoxide; Urea peroxide; Hydrogen peroxide 100

30%过氧化氢 MSDS

物料安全资料(MSDS) 30%过氧化氢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30%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30%water solution 企业名称:广州市新港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274号首层 邮编:510280 电子邮件地址:xg108@https://www.wendangku.net/doc/327321436.html,; xghg20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327321436.html, 传真号码:(86)(020)(84314925) 企业应急电话:(86)(020)(84307896) 技术说明书编码: 生效日期:年月日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化学品名称:过氧化氢30% 化学品分子式: H 2O 2 分子量:34.1 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号 过氧化氢 30% 7722-84-1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5.1类氧化剂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刺激黏膜。呼吸道受损。皮肤灼烧。 环境危害:在高浓度下对浮游生物有毒性。 燃爆危险:引发燃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轻敷聚乙二醇400。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0 分钟。立即就医。 食入:让受害者饮足量水,避吐(有穿孔危险)。立即就医。不要试图中和。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几乎不燃。如果有氧气泄露,会加大火势。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根据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灭火器。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注意事项:没有配备化学防护衣和供氧设备请不要待在危险区。防止化学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不要吸入蒸汽/浮质。避免物质接触。确保室内空气畅通。 环境保护措施:化学品未经处理严禁向环境排放。 清洁/吸收措施:采用安全的方法将泄漏物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根据化学品

危化品MSDS-30%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30%水溶液 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30%水溶液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 中文名称2:双氧水 主要用途:用于漂白,用于医药,也用作分析试剂。 2. 危险性概述 2.1 危险性类别:氧化剂、腐蚀品。 2.2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2.3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一次大量吸入可引起肺炎或肺水肿。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 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 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2.4 环境危害:无资料。 2.5燃爆危险:助燃。与可燃物混合会发生爆炸。在限制性空间中加热有爆炸危险。 3. 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主要成分CAS RN 含量(%) 过氧化氢7722-84-1 ≥30.0 4. 急救措施 4.1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 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4.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 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4.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4.4食入:饮水,禁止催吐。如有不适感,就医。 5. 消防措施 5.1 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 在pH值为3.5~4.5 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 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 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 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 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 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过氧化氢SDS (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修订日期:2020/4/3SDS编号: 产品名称:过氧化氢版本:第1版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过氧化氢[20%≤含量≤60%] 化学品英文名:Hydrogen peroxide,aqueous solution(with not less than20%but not more than60%hydrogen peroxide)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邮编:传真: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企业应急电话: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漂白及去除纺织品,木质纸浆,毛发,皮革等之味道; 有机及无机过氧物之主要来源;纸及纸浆工业;塑化剂;火箭燃 料;泡沫橡胶;甘试药;环氧化;羟基化;氧化及还原;淀粉及纤 维素之衍生物的黏度控制;金属之精炼与清洗;食品漂白与氧化 剂;酒蒸馏中和剂;种子消毒剂;水及污水处理时氯气之代替品。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受热或遇有机物易分解放出氧气,具强刺激性,强氧化性。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氧化性液体-1,皮肤腐蚀/刺激-1A, 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1,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3, 对水环境的危害-急性2,急性毒性-经口-4,急性毒性-吸入-4。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强氧化剂;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和眼 睛损伤;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昏昏欲睡或眩晕;对水生生 物有毒;吞咽有害;吸入有害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远离衣物和其他可燃物保存。采取一切预防措 施、避免与可燃物、无机化合物等混合。戴防护手套、穿 防护服、戴防护眼镜、防护面罩。操作后彻底清洗身体接 触部位。避免吸入粉尘、烟气、气体、烟雾、蒸汽、喷 雾。仅在户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禁止排入环境。作业场 所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事故响应:如溅到衣物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的衣服和皮肤, 然后脱去衣服。如果发生大火和大量物质着火:撤离现 场。因有爆炸危险,应远距离灭火。如皮肤(或头发)接 触:立即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服,用水冲洗皮肤、淋浴。 如眼睛接触:用水细心地冲洗数分钟。如带隐形眼镜并可 方便地取出,则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如食入:误服 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如果感觉不适,立即呼叫 中毒控制中心或就医。如吸入: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 处,休息,保持利于呼吸的体位。如感觉不适,呼叫中毒 控制中心或就医。收集泄漏物。火灾时,使用雾状水、干 粉、砂土。 安全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处储存。上锁保管。 废弃处置: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 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 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 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物理化学危险:受热或遇有机物易分解放出氧气。当加热到100℃上时,开始急剧分解。遇铬酸、高锰酸钾、金属粉末等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 应,甚至爆炸。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 故。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 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结膜和皮肤出血。个别病

35%过氧化氢的msds

物料安全资料(MSDS) 35%过氧化氢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35%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35%water solution 企业名称:广州市新港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274号首层 技术说明书编码: 生效日期:2006年10 月19 日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过氧化氢30% 化学品分子式: H2O2 分子量:34.1 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号 过氧化氢 35% 7722-84-1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5.1类氧化剂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刺激黏膜。呼吸道受损。皮肤灼烧。 环境危害:在高浓度下对浮游生物有毒性。 燃爆危险:引发燃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轻敷聚乙二醇400。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0 分钟。立即就医。 食入:让受害者饮足量水,避吐(有穿孔危险)。立即就医。不要试图中和。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几乎不燃。如果有氧气泄露,会加大火势。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根据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灭火器。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注意事项:没有配备化学防护衣和供氧设备请不要待在危险区。防止化学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不要吸入蒸汽/浮质。避免物质接触。确保室内空气畅通。 环境保护措施:化学品未经处理严禁向环境排放。 清洁/吸收措施:采用安全的方法将泄漏物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根据化学品性质进一步处置。 清理污染区,洗液排入废水处理池。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双氧水MSDS

MSDS(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物质安全数据 双氧水 1. 标识 (1)化学名称(2)分子式(3)结构式(4)相对分子量(5)CAS号(6)危险性类别(7)化学类别中文名双氧水英文名 日文名 H2-O2 34.0 2. 主要组成与性状(1)主要成分及其含量(2)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深层时略带淡蓝色。浓度高于65%的过氧化氢溶液结冰时体积收缩,不会破坏容器。它是微酸性液体,具有漂白作用,其分子内含有活性氧47%。它本身不能燃烧,但它分解时放氧能强烈地助燃。遇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时也可被还原。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放出大量的氧、热量和水蒸气。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热量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作用。 过氧化氢在pH为4±0.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也能发生分解。其分解速度在65℃时每周约1%;在100℃时每天约2%;在140℃时发生迅速分解并爆炸。它的爆炸极限为26~100%,74%以上的过氧化氢,其上限可达26%,遇电火花会发生气相爆炸。但实际它的爆炸危险性主要是由于它与有机物反应或由于杂质催化分解而发生爆炸。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的混合物是敏感的,在冲击和热量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它与可氧化物混合存在潜的危险性。杂质污染可大大加速它的分解。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炭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 3. 健康危害(1)侵入途径(2)健康危害 它的毒性主要是由它的活性氧化作用所引起的,如对眼睛、粘膜和皮肤的化学灼伤,以及使普通衣物着火等。过氧化氢可通过呼吸道吸吸,皮肤接触吸收和吞入等途径引起中毒。但是,它的蒸气压小,挥发性低、吸入蒸气中毒的可能性较小,且它具有强烈烧灼感,故吞入的可能也很小。主要是皮肤接触引起的烧伤。使局部皮肤和毛发发白(但过一段时间后可复原),产生刺痛、搔痒。由于量、时间、作用部位不同,产生程度不等的化学灼伤。渗入皮肤角质层后分解产生氧,使表皮起泡、手掌、指尖及甲床等处角质层较厚,末梢神经丰富,疼痛更为剧烈,难以忍受,患者常因此坐立不安,情绪急燥,不易入眠。剂量较大,冲洗不及时,可留下永久疤痕。蒸气刺激眼睛,脱离接触后症状迅速消失;液滴溅入眼内,可引起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角膜上皮变性、环死和混浊,影响视力或导致完全失明。 4.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也可用3%高锰酸钾或2%碳酸钠溶液冲淡。如皮肤烧伤剧痛不止,可给苯巴比 妥钠或吗啡,并防止继发性感染。 眼睛接触立即用水冲洗15分钟以上,然后就医。 吸入、食入立即催吐或洗胃,送医院急救。 5. 爆炸特性与消防 (1)燃烧性(2)闪点(3)爆炸极限(4)引燃温度(5)危险特性(6)灭火方法过氧化氢本身是不燃的,但它能与可燃物反应并产生足够的热量而引起着火,又由于它分解所放出的氧能强烈助燃,最终可导致爆炸。 用水扑救,并用水冷却其他容器。若发现高浓度过氧化氢容器排气孔中冒出蒸气,所有人员应迅速撤至安全地方。操作人员均应做到全身防护。 6. 泄漏时的应急救援措施操作人员应穿戴全身防护物品。若发现高浓度过氧化氢泄漏,用水冲洗泄漏液,若发现温度比外界温度升 高5℃以上,可加入适量安定剂(磷酸)或用蒸馏水稀释,若无法控制分解,温度比大气温度高10℃以上,可 将过氧化氢紧急泄出,若发生着火,用水扑灭,并用水冷却其它容器,若发现容器排气孔中冒出蒸气,所有 人员应迅速撤至安全地方。当过氧化氢喷溅在衣服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并脱掉。20~60%过氧化氢泄漏用

双氧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双氧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双氧水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 化学品俗名:双氧水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 企业名称:武汉传茂社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武昌区丁字桥99号 邮编:430000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码:01 生效日期: 01月01日 企业应急电话: 传真号码: 国家应急电话: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过氧化氢 浓度 27.5% CAS NO.:7722-84-1 第三部分:危险品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5.1类氧化剂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征: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 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 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

过氧化氢对孟烷安全技术说明书2015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对孟基过氧化氢 化学品英文名称:p-Menthane hydroperoxide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邮件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产品代码: 产品推荐用途:不饱和聚酯交联剂、聚合用引发剂 产品限制用途: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受热或猛撞有引起燃烧爆炸危险,干燥情况下更危险(无 稳定剂时)。与其他有机物、还原剂、促进剂及硫、磷等混和有成为爆炸 混合物的危险。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 准,该产品属于有机过氧化剂F型,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对水环境危害/长期危险类别4 。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有机过氧化物、易燃液体 危险信息:对皮肤、眼睛及粘膜有轻微刺激性,对水生生物是有害。 防范说明:远离热源、火源、避免野蛮作业,佩戴好职业卫生防护用品,使用防止火花产生工具,与纯铜、铁接触会加速分解。 预防措施:在通风良好之处使用,避免吸入蒸汽。 事故响应: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眼睛受刺激用水冲洗,严重者须就医诊治,吸入蒸气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误服立即漱口,急送医院救治。 安全储存:储存于阴凉、低温、通风良好的不燃材料结构的库房。与还原剂、促进剂、易燃物如硫、磷等隔离储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强烈震动,保持包装完好。 废弃处置:危险废弃物,用控制焚烧法处理,包装物或容器处置按地方、区域、国家或国家规章。 物理化学危险:本品为易燃、易爆液体。 健康危险:误口服后急性中毒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脉缓、进行性肌体麻痹、心率絮乱、血钾明显降低等。可因心律絮乱和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长期吸入蒸汽

危化品MSDS-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 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30%水溶液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 中文名称2:双氧水 主要用途:用于漂白,用于医药,也用作分析试剂。 2. 危险性概述 2.1 危险性类别:氧化剂、腐蚀品。 2.2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2.3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一次大量吸入可引起肺炎或肺水肿。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2.4 环境危害:无资料。 2.5燃爆危险:助燃。与可燃物混合会发生爆炸。在限制性空间中加热有爆炸危险。 3. 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主要成分CAS RN 含量(%) 过氧化氢7722-84-1 ≥30.0 4. 急救措施 4.1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 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4.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 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4.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4.4食入:饮水,禁止催吐。如有不适感,就医。 5. 消防措施 5.1 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 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5.2 有害燃烧产物:无意义。 5.3灭火方法:本品不燃。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5.4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禁止用砂土压盖。 6. 泄漏应急措施

过氧化氢-msds-8.5

化学品技术说明书 过氧化氢 第一部分化学品 中文名:过氧化氢;双氧水 英文名:hydrogen peroxide 分子式:H2O2 分子量:34.01 第二部分成份/组成信息 主要成分:含量35% (工业级) CAS:7722-84-1 主要用途:用于漂白,用于医药,也用作分析试剂。 化学类别:无机过氧化物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5.1类氧化剂 接触途径:吸入、误食、眼、皮肤。 健康危害:引起灼伤。吞入有害。对于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是有刺激。 环境危害:对鱼有害,对水蚤有毒。 物理化学危险:强氧化剂。 危险:与禁忌物质接触时有分解的危险。受热会引起爆炸。当与有机物混合时有着火或爆炸的危险(高于某一浓度)。 其他的危害:腐蚀性。可引起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误食: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燃烧性:不燃 闪点(℃):无意义 爆炸下限(%):无意义 爆炸上限(%):无意义 引燃温度(℃):无意义 最小点火能(mJ):无意义 最大爆炸压力(Mpa):无意义 合适的灭火介质:在涉及产品的着火情况下:喷水。

不合适的灭火介质:所有其它的灭火剂。 危险特性:受热分解会放出氧气,加剧现场的火势。容器受热时有超压爆炸的危险。 特殊的方法:在上风向、以一定的安全距离灭火。转移所有暴露于火场的桶装产品和包装物。用喷水来冷却固定容器或贮罐。 消防员的特殊防护设施:要穿戴自给式呼吸设备和防护服装。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疏散无关人员以及未穿戴全套防护设备的人员。防止与皮肤和眼睛接触,防止蒸气吸入。禁止所有火花(点火源),禁烟。如果能安全地堵住或封住漏点,实施封堵。移走所有禁忌的物品。 环境防护:筑堤收容,防止外溢。用泵把泄漏物抽入已钝化并有标记的事故贮罐。在排入下水道或其他环境之前,用大量的水稀释。 泄漏:用惰性的吸收材料来吸收。禁止用原容器盛装泄漏物,因有分解的危险。 中和:用水稀释。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和储存 技术措施/预防措施:适用具有腐蚀性液体的贮存和装卸的安全措施。液体。腐蚀性。确保在容器上有合适的呼吸口。提供淋浴器、眼睛冲洗器。附近要有大流量水源。 安全装卸的建议:防止超压加剧。禁止将产品封闭在管道和容器内。通过重力或泵来输送。必要时,用干氮气或干空气,压力输送。装卸时要避免泼溅。 贮存条件:贮存处应远离可燃物和可氧化物。只能使用非常清洁的、没有杂质痕迹的容器和设备。禁止将未用过的产品倒回到原来的容器中。容器专用。避光保存。防止污染。防止受热。定期检查其温度。定期检查容器,要记录任何不正常的迹象(腐蚀、鼓胀、温度升高)。贮罐呼吸管须安装过滤器,以防杂质进入。应在码头附近安装一个收集贮槽。 禁忌物:可燃物。还原剂。有机物。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丙酮。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PC-TWA:1.5 mg/m3; PC-STEL: 3.75 mg/m3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戴氯丁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熔点(℃):-2(无水) 沸点(℃):158(无水) 相对密度(水=1):1.46(无水) 相对密度(空气=1):

35%过氧化氢MSDS

过氧化氢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第九部分理化特性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 中文名称2:双氧水 技术说明书编码:559 CAS No.:7722-84-1 分子式:H2O2 分子量:34.01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过氧化氢35% 7722-84-1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 有害燃烧产物:氧气、水。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过氧化氢GHS(MSDS)

实用标准文档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过氧化氢[20%≤含量≤60%] 化学品英文名:Hydrogen peroxide,aqueous solution(with not less than 20% but not more than 60% hydrogen peroxide)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邮编:传真: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企业应急电话: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漂白及去除纺织品,木质纸浆,毛发,皮革等之味道; 有机及无机过氧物之主要来源;纸及纸浆工业;塑化剂;火箭燃 料;泡沫橡胶;甘试药;环氧化;羟基化;氧化及还原;淀粉及纤 维素之衍生物的黏度控制;金属之精炼与清洗;食品漂白与氧化 剂;酒蒸馏中和剂;种子消毒剂;水及污水处理时氯气之代替品。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受热或遇有机物易分解放出氧气,具强刺激性,强氧化性。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氧化性液体-1,皮肤腐蚀/刺激-1A, 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1,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3, 对水环境的危害-急性2,急性毒性-经口-4,急性毒性-吸入-4。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强氧化剂;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和眼 睛损伤;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昏昏欲睡或眩晕; 对水生生 物有毒; 吞咽有害; 吸入有害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远离衣物和其他可燃物保存。采取一切预防措 施、避免与可燃物、无机化合物等混合。戴防护手套、穿 防护服、戴防护眼镜、防护面罩。操作后彻底清洗身体接 触部位。避免吸入粉尘、烟气、气体、烟雾、蒸汽、喷 雾。仅在户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禁止排入环境。作业场 所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事故响应:如溅到衣物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的衣服和皮肤, 然后脱去衣服。如果发生大火和大量物质着火:撤离现 场。因有爆炸危险,应远距离灭火。如皮肤(或头发)接 触:立即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服,用水冲洗皮肤、淋浴。 如眼睛接触:用水细心地冲洗数分钟。如带隐形眼镜并可 方便地取出,则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如食入:误服 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如果感觉不适,立即呼叫 中毒控制中心或就医。如吸入: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 处,休息,保持利于呼吸的体位。如感觉不适,呼叫中毒 控制中心或就医。收集泄漏物。火灾时,使用雾状水、干 粉、砂土。 安全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处储存。上锁保管。 废弃处置: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 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 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 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物理化学危险:受热或遇有机物易分解放出氧气。当加热到100℃上时,开始急剧分解。遇铬酸、高锰酸钾、金属粉末等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 应,甚至爆炸。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 故。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 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结膜和皮肤出血。个别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