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蒙古帝国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_张西平

蒙古帝国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_张西平

蒙古帝国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_张西平
蒙古帝国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_张西平

蒙古帝国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

□张西平

当1206年铁木真被蒙古王公大会推为成吉思汗后,在欧亚大陆之间,一个马背上的草原帝国迅速崛起。随着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正式建立,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畅通阶段。中国和欧洲之间所横亘的无际的沙漠和绵延的群山再也挡不住响着驼铃的商队,驿站的建立更是为中西交通提供了稳定的条件。“正是在蒙古时代,中国才第一次真正为欧洲所了解。”

柏郎嘉宾的《蒙古史》

(L’Yatoria Mongslorum)

约翰?柏郎嘉宾(Jean PlanoCarpin),意大利的神甫。在蒙古的铁骑横扫东欧以后,1245年他奉英诺森(Innocent)教宗之命出使蒙古,试图了解蒙古的军事动向,修复蒙古帝国和欧洲的关系,以消解笼罩在欧洲人心中的对蒙古人的恐惧与惊慌。经过长途跋涉,身体略胖且年事已高的柏郎嘉宾奇迹般地到达了蒙古帝国的心脏哈剌和林(Karakorum),并参加了

贵由(Güyük )大汗的登基典礼,在递交了教宗的书信后,于1247年返回法国的里昂。

柏郎嘉宾返回欧洲后所写的《蒙古史》是当时欧洲第一部关于蒙古人的著作,他在对东方和中国介绍的“可靠性和明确程度方面,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首屈一指和无可媲美的”。这本书之所以被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在以下两点:

第一,实地考察,材料翔实。柏郎嘉宾在蒙古帝国生活了三年多,书中的记载绝大多数是他亲眼所见,即便是一些有关蒙古和中国的历史情况,也都是那些多年生活在蒙古的西方人告诉他的,如乌克兰人、法兰西人等,可信度很大。《蒙古史》的这一特点,使它和以往西方的那种口头相传的游记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第二,态度公允,评价客观。虽然柏郎嘉宾是一位方济格会的传教士,但他在这本书中“并没有以一位传教士的精神面貌来介绍蒙古人”,他也“没有为读者们提供一些过分臃肿的教

忽必烈像

理评论,对当地民族的瑕疵和美德,他都做了客观的评价。但对于他们社会道德准则的评价则是审慎和颇有分寸的”。

柏郎嘉宾在书中对蒙古人的生活环境、地理条件,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这个可怕的草原帝国的政治结构和军事组织,以及向周边扩张的历史和过程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他向欧洲展示了一幅真实的东方画卷。

“鞑靼人双目之间和颧颊之间的距离要比其他民族宽阔。另外,与面颊相比,颧骨格外突出,鼻子扁而小,眼睛也很小,眼睑上翻一直与眉毛联结。一般来说,他们身材渺小,只有个别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中等身材。”这是对普通蒙古人的介绍。在谈到蒙古大汗贵由时,他写道:“这位皇帝大约有四十至四十五岁,或者更年长一些;中等身材,聪明过人,遇事善于深思熟虑,习惯上举止严肃矜重。任何人没有见过他放肆地狂笑或者凭一时的心血来潮而轻举妄动……”

但这本书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记,它在西方的东方学上所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于他对蒙古帝国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前所未有的介绍。对今天的中国学术界来说,这本书也绝不仅仅是个文学的读本,他对蒙古民族当时情况的介绍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元蒙帝国史的

了解,在许多方面弥补了当时中文文献的不足。

例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史学家都认为,在唐武宗灭佛以后,景教也受到牵连,以后便逐渐灭亡了。但书中对蒙古帝国当时的景教徒的活动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就纠正了我们过去的认识。景教在整个蒙古帝国都有着特殊的地位,无论是在忽必烈统治的中国,还是旭烈兀统治的波斯地区,基督教的信仰渗透到了蒙古社会的上层,景教徒受到了特殊的礼遇。实际上由于“克烈部和乃蛮部(在文化上和政治上他们同蒙古人有最密切的联系)主要信奉基督教”,而蒙古的贵族同克烈部王族通婚,这样“大汗们的妻子和母亲中,有许多基督教徒,包括他

们之中某些最有影响的人物在内,如蒙哥,忽必烈,旭烈兀的母亲……”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在编写中国基督教史时,柏郎嘉宾这本书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基本文献。

在柏郎嘉宾时代,欧洲人还没有中国的概念,那时他们所知道的“契丹”实际上就是今天的中国。从“契丹”到“中国”,他们大约花费了近四百年的时间,这点我们以后还要讲到。在这本书中有两处较为详细地讲到“契丹”。

在书的第五章介绍蒙古帝国兴起的历史时,他说,成吉思汗召集自己所有的军队,向契丹发动了再次进攻。“在经过长期浴血奋战之后,他在该国的一部分领土上取得了胜利,甚至还将契丹的皇帝围困于京师,围攻了许久……他们攻破了城门,进入城内,皇帝和大批居民惨遭杀戮,他们夺城之后又将城内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于是,契丹的强大皇帝被击败了,这时成吉思汗便被拥立为帝。”这实际上是指蒙古军队与当时中国北方的金朝的战争。女真人的金政权建于1115年,到1234年时完全被蒙古人所摧毁,期间蒙古人于1215年夺取了北京,女真人放弃北京逃到开封以后,1233年亦被攻破,金朝皇帝落荒而逃,最后自杀而亡。

柏郎嘉宾还对契丹人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做了报道,他说:“契丹人都是异教徒,他们拥有自己特殊的字母,似乎也有《新约》和《旧约》,同时也有神徒传、隐修士和修建得如同教堂一般的房舍,他们经常在其中进行祈

祷……他们表现为通融之士和近乎人情。他们不长胡须,面庞形状非常容易使人联想到蒙古人的形象,但却没有后者那样宽阔。他们所操的语言也甚为独特。世界上人们所习惯从事的各行各业中再也找不到比他们更为娴熟的精工良匠了。他们的国土盛产小麦、果酒、黄金、丝绸和人类的本性所需要的一切。”

法国汉学家韩百诗(LouisHambis)认为:“柏郎嘉宾对契丹人所做的描述在欧洲人中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同样,他也是第一位介绍中国语言和文献的人,但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都是寺庙和僧侣,所以他所指的很可能是汉文佛经。对其他情况相当含糊不清,唯有对汉人性格和体形的描述除外。”

《鲁布鲁克东行记》(The Journeyof William of Rubruk to the

Eastern Parts)

柏郎嘉宾的报告在西方教会内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道森所说:“对西方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普兰诺?加宾尼(即柏郎嘉宾—作者注)的报告更为惊人,比贵由给教皇的信更使人感到威胁了。”这样,英诺森四世又分别派出了阿塞林(Ascelin)、龙汝模(André de Longjumeau)、贵加禄(Guichard da Cremona)三位多明我修士前往蒙古军队的营地,这个代表团也得到一个大汗给教宗的回信。阿塞林等人返回欧洲后并未留下任何文献。在此期间,蒙古帝国和教廷之间互有来往,阿塞林返回西方时有蒙古帝

国的特使薛尔吉思等二人同行,并于1248年在意大利受到教宗的接见。1248年,法国的路易九世也接见了蒙古帝国的使者景教徒大卫(MoriffatDavid)和马尔谷(Marcus),第二年法国又派安德鲁出使蒙古。

但在柏郎嘉宾后最有影响的是鲁布鲁克(Guillanme de Rubruquis)。此君是法国人,也是方济格会的修士。他受法王路易九世的委托,带着法王致蒙古大汗的信,于1253年5月7日从康士坦丁堡出发,途经拔都的属地,最后到达汗廷,见到了蒙古大汗蒙哥,后于1255年8月15日返回巴黎。

鲁布鲁克的书无论在向西方世界介绍蒙古人方面,还是在介绍契丹人方面都比柏郎嘉宾的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者来说,柏郎嘉宾仅仅参加了贵由的登基典礼,和大汗的实际接触并不多。而鲁布鲁克在蒙哥大汗身边生活近一年,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对蒙古帝国的内部情况介绍得就更为细致和深入。例如,他说,蒙哥有一个妃子叫昔林纳,她信仰基督教,还为蒙哥生了一个孩子。蒙哥曾陪同她一起到教堂做礼拜。蒙哥的长子有两个妻子,他本人也对基督教很尊敬。蒙哥的第二个妻子叫阔台,她生病后传教士曾给她治过病。甚至在他的游记中还说蒙古大汗贵由是被拔都所害死的,中国学者何高济认为,这个记载是关于贵由死因的唯一材料。

从后者来说,他对契丹的介绍有两点大的进步:

第一,他明确指出“契丹”就是西方在古代所讲的“丝国”。他说:“还有大契丹,我认为其民族就是古代的丝人。他们生产最好的丝绸(该民族把它称为丝),而他们是从他们的一座城市得到丝人之名。”鲁布鲁克的这个发现对西方的文化历史记忆来说很重要,正像学者们所指出的,鲁布鲁克的贡献在于“在欧洲人中,他第一个很准确地推测出古代地理学上所称的‘塞里斯国’和‘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即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他把西方一度中断的中国形象的传统又承继上了”。契丹和当年的丝国是一样的富足,所以“城墙是银子筑成,城楼是金子”。

第二,鲁布鲁克所介绍的契丹也并不全是猜想,在实际知识的认识上还是比柏郎嘉宾多了些内容。

他说:“该国土内有许多省,大部分还没有臣服于蒙古人,他们和印度之间隔着海洋。这些契丹人身材矮小,他们说话中发强鼻音,而且和所有东方人一样,长着小眼睛。他们是各种工艺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医师很熟悉草药的性能,熟练地按脉诊断;他们不用利尿剂,也不知道检查小便。”这介绍了中国的方位、人种和医学,特别是对医学的介绍在西方是第一次。

更为吃惊的是他介绍了中国的佛教、印刷和绘画,在此以前从未有人向西方介绍过这些内容。他说:“上述诸族的拜偶像的和尚,都穿红色宽僧袍。据我所知,他们那里还有一些隐士,住在森林和山里。他们生活清苦,使人赞叹。”契丹“通行的钱是一种棉纸,长宽为一巴掌,上面印有几行字,像蒙哥

印玺上的样子。他们使用毛刷写字,像画师用毛刷绘画。他们把几个字写成一个字形,构成一个完整的词”。

实际上他并未真正到过中国,但当时有很多中国北方人在哈剌和林居住,这些知识很可能是他从在当地生活的中国人那里得来的。

真正到过中国的是马可?波罗和孟高维诺,从时间上来说,《马可?波罗游记》是1299年发表,要早于孟高维诺的书信,但考虑到《马可?波罗游记》实际上是整个西方游记汉学的集大成者,所以我们放在以后做专门的论述,这里我们将西方中世纪时鲁布鲁克以后其他有关中国的书籍集中加以讨论。

《海屯行记》及孟高维诺等传教士

书简

海屯(Hethun,或作Hayton)是小亚美尼亚的国王,当时他看到蒙古人的铁骑不可阻挡,感到与其被灭不如议和。于是长途跋涉,在1254年初出发,当年9月到达大汗营帐,呈献礼品,甘愿做大汗的附臣。大汗大喜,以礼相待,1255年返回他的祖国亚美尼亚。《海屯行记》是他一路的见闻。

孟高维诺(J.de Monte Corvino,1247~1328),意大利人,方济格会传教士,公元1289年,他携带着教宗尼古拉四世(Nicolas IV)致元世祖的信出发,1294年到达元大都。在北京期间他曾受到聂思脱里派教徒的迫害,但最终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在汗八里建起了天主教的教堂,并开始广收教徒,他实为天主教在中国的开创者。在中国期间,他三次给欧洲写信,留下了有关元代中国的真实文献。

意大利人鄂多立克也是方济格会的传教士,他云游四方,1318年开始他的东方之游,经印度,渡南海,由广东入中国,从1322年至1328年,他在中国内地旅行达6年之久,晚年回国后在病床前口述下他的东方神奇之旅。其书广为流传,他被西方誉为中世纪四大旅游家之一。

马黎诺里,意大利人,也是方济格会会士,1338年奉教宗之命前来中国,同行者有30余人,1342年到达汗八里。元顺帝隆重欢迎,待为上宾。他代表教宗给元顺帝献马,一时朝中轰动,文人和大臣们写诗以赋之。《元诗选》中就有五首吟咏天马的诗篇。1346年经杭州、宁波,至泉州返回欧洲,1353年到达罗马。后撰写波希米亚史,内有在中国的游记。1820年被德国人译成德文出版。

蒙古帝国是人类史上唯一的将欧亚大陆连成一体的帝国。从中国的东海之滨直到地中海的东岸,从中国的大都到伊斯兰的大马士革,从俄罗斯南部的平原到红海海口,一切道路都畅通无阻。海道安全,陆路平静,如史学家所说,当时人们就是头顶着一盘金子也能从大地的东方走到西方,一路安全。这是一个大旅行的时代。在蒙古帝国时期,从欧洲来到东方、来到中国的有几十人之多。他们的书信和游记像草原上的白云一样在中国和欧洲之间飘荡。欧洲人正是从这些游记和信简中,雾里看花,渐渐从朦胧中走向

现实。一个神奇遥远的中国时明时暗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

如果把这一时期的游记稍加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游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介绍比较突出。

第一,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有了更广泛的了解。

孟高维诺、鄂多立克等人在游记中分别介绍了多座中国的城市,其介绍范围之广是以前游记中所没有的。在谈到杭州时鄂多立克说:

我来到杭州城,这个名字意为“天堂之城”。它是全世界最大

的城市,确实大到我简直不敢谈

它,若不是我在威尼斯遇见到很

多曾到过那里的人。它四周足有

百英里,其中无寸地不住满人。那

里有很多客栈,每栈内设十或十

二房屋。也有大郊区,其人口甚至

比该城本身的还多……

他还谈到中国多彩的社会经济生活,说在广州有数不清的船舶,就是整个意大利的船加起来也没有广州多;在契丹有鸡、有鹅、有鸭,甚至鲜美的蛇肉,想吃什么有什么。男女的服饰,渔民的鱼鹰,寺庙里的动物,吐蕃(西藏)的天葬,蛮子国(中国南部)民间富人的生活,这一切都在他的关注之中,他为欧洲的读者勾画了一幅中国的全景图画。

孟高维诺感叹地说:“关于东方人的国土,特别是大汗的帝国,我可以断言,世界上没有比它更大的国家了。”“据我见闻所及,我相信在土地之广、人口之众、财富之巨等方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王或君主能与大汗陛下比拟。”

第二,对元朝的宫廷生活了解得较为深入。

蒙古大汗这个曾使整个欧洲闻风丧胆的人,当时在西方是个神秘的人物,汗八里这个大汗居住之地更是神秘莫测。这些传教士的游记则慢慢揭开了大汗和汗八里的神秘面纱。鄂多立克在介绍大都时说,它有十二个城门,两个城门之间的距离有两英里,整个城墙加起来超过四十英里。大都城有内外两层:

大汗及他的家人住在内层,他们极多,有许多子女、女婿、孙

儿孙女以及众多的妻妾、参谋、书

记和仆人,使四英里范围内的整

个宫殿都住满了人。

大宫墙内,堆起一座小山,其上筑有另一宫殿,系全世界之最

美者。此山遍植树,故此山名为绿

山。山旁凿有一池(方圆超过一英

里),上跨一极美之桥。池上有无

数野鹅、鸭子和天鹅,使人惊叹。

所以君王想游乐时无需离家。宫

墙内还有布满各种野兽的丛林,

因之他能随意行猎,而不需要离

开该地。总之他居住的宫殿雄伟

壮丽。

他还记载了大汗的出行、行猎等情况:

皇帝乘坐一辆两轮车,其中布置了一间极佳的寝室,均为沉

香木和金制成,有大而精的兽皮

覆盖,镶有很多珍宝。车子有四头

驯养的和上笼头的大象拉曳,还

有四匹披戴华丽的骏马。四名诸

王并行,他们叫怯薛,保护和守卫

车辆,不让皇帝受到伤害……大

汗要去狩猎时,其安排如下。离汗

八里约二十天旅程之地,有一片

美好的森林,四周为八日之程;其

中有确实令人惊奇的大量形形色

色的野兽。森林周围有为汗驻守

的看管人,精心地给予照看;每三

年或四年,他要带领人马到这片

林子去。

最后,这些传教士的信简展现了一幅元代天主教史的真实历史画卷。孟高维诺认为大汗“对基督徒非常宽厚”;马黎诺里说,他到汗八里后,大汗对他们十分热情,他在大都还“和犹太人及其他各派宗教人士有过多次辩论,皆辩胜”。当时,在大都城内的天主教教堂的费用和传教士们的费用“皆有皇帝供给,十分丰富”。 鄂多立克说他在“那座城市中住了整整三年;因为吾人小级僧侣在王宫中有指定的一席之地,同时我们始终必须尽责地前去为他祝福”。在皇宫中有基督徒、突厥人及偶像崇拜者。这充分说明了元代时在宗教信仰上的多元性和元朝的开放的宗教政策。

孟高维诺等人的信则真实地反映了元时景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斗争。他说:

聂思脱里派教徒—他们自称为基督教徒,但是他们的行为根本

不像基督教徒的样子—在这个地

区的势力发展得如此强大,因此他

们不允许奉行另一种宗教仪式的任

何基督教徒拥有任何举行礼拜的地

方,即使是很小的礼拜堂;也不允

许宣讲任何与他们不同的教义。由

于从来没有任何使徒或使徒的门徒

来过这些地方,因此上面提到的聂

思脱里派教徒既直接地又用行贿的

办法指示别人对我进行极为残酷的

迫害,宣布说,我并不是被教宗陛

下派来的,而是一个间谍、魔术师

和骗子。

但是天主教仍在元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孟高维诺说他已经为大约6000人受洗,北京已有了两座教堂;刺桐的安德鲁主教说那里也有一个很好的教堂,而且正在准备建新的教堂。此间他们最显赫的成就是将蒙古的一位王爷阔里吉思拉入了天主教:

这里有一位阔里吉思王,信仰聂思脱里派的基督教……我来

到这里的第一年,他就同我很亲

近。我使他改信了真正的罗马天

主教的正宗教义。他被授予较低

的圣职。我在举行弥撒时,他穿着

庄严的法衣前来参加,因此其他

聂思脱里派教徒们责备他为背叛。

然而,他劝导他的大部分人民皈

依了真正的罗马天主教,并捐建

了一座壮丽的教堂,供奉上帝、三

位一体和教宗陛下,并且按照我

的建议,赐名为“罗马教堂”。

这些方济格会修士们的记载已经被现代的学者研究所证实,元蒙时期是中国基督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班级:数学学号姓名: 关键字:西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渗透、文化需求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与认识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和认识 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所以说,历史不能忘。 通过小学和初高中对历史的学习与认知,在我看来,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斗争的历史,是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从而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转变为一个繁荣、富强、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这部历史是屈辱与光荣并存的历史;这部历史是挫折和成功并举的历史;同时,这部历史又是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都在讲,都在思考的一部历史。 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同时期的日本借助明治维新,成功的搭上了资本主义革命的快车,步入强国行列,而清政府没有顺应时代,所以历史用一种刻骨铭心的方法让中国转变!承受过了转型阵痛之后的中国才有了新的生机,这种阵痛是一个必须经过的过程,无法逃避。所以客观看中国饱经沧桑的近代历史,既要记住屈辱的一面,更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期间历经了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过程。 中国近代史是屈辱与图强并存的历史。鸦片战争前期,中国的社会是独立的封建社会,但是,社会腐败,政府闭关锁国导致经济发展萎靡不振,人民生活水 平日况愈下,而此时的欧洲列强在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发展迅速,轻而易举的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入侵、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 化渗透等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得独立自主、封建古老的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彻底沦为!中国的主权、尊严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但是,客观的说,帝国主义的入侵,在一定的程度上加 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的瓦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瓦解,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期间,中华民族各个阶层的人民为了国强民富进行 了探索和尝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各个阶层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 转自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

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

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 中国近代饱经风霜。1840 年之后的所谓的几十年屈辱史,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都是一种痛。每当阅读到祖国当年被其他国家欺凌的历史也常常让大家义愤填膺!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历史也不例外。列强的入侵,不仅仅带来了痛苦,也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改变。 中国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依然固步自封!近代以前的历史,历史都只是无重大意义的王朝更迭,一个朝代走向衰落,另外一个朝代兴起,换汤不换药的封建统治,让社会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而百姓,也只在王朝的迭代中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这样,若干朝代过去之后,中国社会仍旧是老样子。就像一个被悬空的车轮,转了若干圈之后,其实还在原地没有前进。只是在其中造就了打内战的威武将军和御外敌的人民英雄的传奇故事而已。正因为我们没有前进,所以当初羡慕中华大地和以中华为师的一些“天朝”看不上眼的国家在近代把我们揍了一顿。挨揍得怪自己,怨不得别人。 1840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变化剧增。这种王朝的循环无法继续;思想和科技上的冲击更是前所未有;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是不容小觑。而那些侵略,不如说是中国自己的错引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是历史潮流,历史给了中国两千年来自己摸索改革的路,中国止步不前,历史只好找了些改革成功的国家来给你当老师,中国不好好学,甚至还瞧不起老师,于是老师就体罚了一下这个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于是中国觉得受委屈了,感觉太屈辱了,太丢面子了。然后就有了近代近百年屈辱史一说。不过,被教训了之后,成效是很大的。这百年间的进步谁都看得出来。就如前文的比喻,中国这个车轮在空转了近两千年后,被西方和日本的枪炮打了下来,摔在了地上,得以前进。大多数中国人看到的是列强的欺负,而不是列强给中国带来的变化,而事实上,在这段历史里,军事上刀剑长矛变成了枪支弹药,古老的炮台上古董般的火炮变成了新式火炮,拥有了铁甲舰船、新式军队;思想上,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涌入中国,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的学习也都得益于世界强国在近代中对中国敲响的警钟。也就是在近代挨打了以后,中国才真正转变心态,不在迷醉在大国梦里,而是开始学习其他国家。这就是那段历史的贡献,那段历史的历史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代的屈辱历史就像是你用酒精麻醉自己,不愿面对现实时,别人一巴掌把你打醒了一样,只不过,当时中国的酒精是天朝大国的梦,而巴掌是列强枪炮军舰的侵略。而这一巴掌把你打醒了之后,你是应该怎样面对这挨了一巴掌的事实呢?是以此为耻还是客观对待?多数中国人选择了前者。但我认为,西方国家的侵略诚然本意不是为了中国能够进步,但它确实让中国真正发展了起来。也许给你一巴掌不够温和,但让你醒过来这个贡献不应该被你感受到的疼痛和面子上的过不去所掩盖。 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同时期的日本借助明治维新,成功的搭上了资本主义革命的快车,步入强国行列,而清政府没有顺应时代,所以历史用一种刻骨铭心的方法让中国转变!承受过了转型阵痛之后的中国才有了新的生机,这种阵痛是一个必须经过的过程,无法逃避。所以客观看中国饱经沧桑的近代历史,既要记住屈辱的一面,更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传统音调特征-精品文档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传统音调特征 、萨满乐器的地域特色 对于分布于广阔地域的一个人数众多的民族共同体,由于 各部落与氏族之间所处的自然条件、 生产方式以及周边的人文环 境之不同,因而其文化形态必然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一点, 在蒙古族萨满乐器的使用和配置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如呼伦贝尔 一带的巴尔虎蒙古博使用抓持型的萨满鼓(抓鼓),与邻近的鄂 温克族、达斡尔族相近;哲里木盟一带的科尔沁蒙古博使用握持 型的萨满鼓(单鼓),与邻近的满族、汉族相近;而河套平原一 带的察哈尔蒙古博使用的萨满鼓则介于两者之间。 握持型的塔拉 哼格日各,是科尔沁蒙古博的标志性乐器。使用腰镜,也是科尔 沁蒙古萨满仪式在乐器配置上的突出特点。 铜镜是农耕文化的产 物,属汉文化圈里的东西。汉族以及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的 的身上,或缝缀在萨满的神服上,或镶嵌在萨满的神帽上作为护 心镜、护背镜、护头镜等。但将铜镜串联在一起围系在腰间并使 其互相碰撞发声而成为乐器的,则十分少见。在文字记载中,使 用腰镜的民族有蒙古族、 达斡尔族和锡伯族;但在目前的田野考 ,只有 在哲里木盟的科尔沁蒙古萨满那里才能见到腰镜的实 物。因而,腰镜也是科尔沁蒙古博的标志性乐器。这些,便形成 了科尔沁蒙古萨满首乐文化不同于其它地区蒙古萨满首乐文化 萨满仪式无不使用铜镜作为重要法器。 他们或将铜镜披挂在萨满 察中

的地域特色。 二、萨满神歌的民族风格尽管科尔沁蒙古萨满神歌深受周边其他 民族文化的影响而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但宏观上蒙古族的音乐特质依然隐含在族的萨满神歌中,人们依然不难体味到鲜明的蒙古音乐风格。 萨满神歌之中。因而,在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的科尔沁蒙古科尔沁蒙古族的萨满神歌具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譬如, 科尔沁左翼中旗色仁钦博演唱的《请神调》由g到b?的宽广音域,音程跳跃高达十度的特殊旋法,都是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其他民族 萨满音乐中十分少见的。同时,主音为 6 的羽调式,3-6- 1-1的旋律走向,也使科尔沁蒙古族萨满神歌保持了浓郁的 蒙古族民歌韵味。 科尔沁蒙古族的萨满神歌具有载歌载舞的蒙古族音乐艺术 特点。萨满神歌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因而具有强烈的舞蹈律动感。譬如,库伦旗门德巴雅尔表演的《鸟精灵》鼓套方整的结构和呈均分律动的节奏节拍,配合萨满欢快、轻盈的转圈碎步快跑,体现了蒙古族音乐载歌载舞的艺术风格。在科尔沁蒙古博那里,塔拉哼格日各不仅是一件伴奏的乐器,也是舞蹈的道具。譬如,科左中旗官布博表演的《耍双鼓》是博舞蹈里具有很高技巧难度的鼓技。博双手持塔拉哼格日各,边舞边耍鼓并伴有各种技巧性的动作。两面塔拉哼格日各在博的手里旋转如飞、飘洒自如。

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其纯粹性和融合西方文化

谢谢主席!大家好! 下面由我做这次的总结陈词。 纵观整场辩论不可谓不精彩,但是细细看来对方辩友存在不少漏洞。 1、我们今天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泛指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即是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文化。 2、我方所讲融合西方文化并非对方辩友所说的中国文化趋于西化,当然我方也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保持其纯粹性,只是保持到一个什么程度还是有异议。 下面就我方观点做以下总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个相斥的实体。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其中一个中重要的因素。伊斯兰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等都经历了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变迁,然而依旧保持他们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未收到改变。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小农经济封建体制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视乎缺了一段)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时代在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政治、经济相协调。 再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各民族、各文化的接触与沟通之频繁与密切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需要经过不断的“扬弃”“审视”来保持其纯粹性,但是融合西方文化,获得其现代意义并发挥创造的力量才能与时俱进。 最后,不管今天我们辩论双方站在何种立场,但是我们共同关心的应该是如何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关系这一问题。 我方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取舍有度,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从1840到1949,历史的车轮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天一天,我们过了109年。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刻都危机四伏,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关系着四万万人民的生死存亡。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紧张,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疯狂,当然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威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慈禧到毛泽东,从李鸿章到周恩来,从受压迫受剥削到当家作主,从被列强踩在脚底到屹立东方……109年,我们创造了奇迹! 大浪淘沙,千古英雄。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成就了英雄。血雨腥风,百年之间,我们的英雄历炼着,神话终于变成了不朽的篇章,如果没有民族的危机,他们到哪去施展他们满腹的雄才?如果没有英雄们的挺身而出,谁救民族于水火?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屈辱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和谐,是建立在先人的鲜血和尸体之上的呀!当我一次次带领我的学生走近中国近代那段历史时,我发现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与认识。 第一堂课上,我曾问同学这样一个问题:“提到中国近代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屈辱”,95%的同学脱口而出。中国109年的近代史主线是屈辱吗?这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误读,中国近代伴随着屈辱,但不是近代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抗争和探索,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前仆后继的探索,才有1949年的光明,如果屈辱是主线,中国早就亡国了。 为什么要学近现代史呢?因为它和今天的历史联系得最紧密,历史的昨天能为今天的历史提供很多的经验教训。为什么不学古代史呢?

那是一段令所有中国人都自豪的历史。今天依然有一部分人沉浸于祖先给予我们的荣耀中,看看我们的近代史,祖先创造的文明,令我们汗颜。 中国近代史,以1840年英国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为开端,以签订屈辱的条约宣告结束。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把中国的四大发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侵略从海出而来,英国的战舰上,有中国的指南针,英国的大炮装着中国的火药,最终的和约是在纸上签订(中国的造纸术)。中国人不该反思吗?我们祖先的发明,我们都发挥作用了吗?我们愧对于我们的祖先,拿着老祖先的东西四处炫耀,而不敢直面中国近代那段历史。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历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失败比成功多。“勿以成败论英雄”。走进近代那段历史,感受时人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对中国近代史上抗争与探索的人们,应致以敬意。中华民族是不屈服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你我的血液里都有这种不屈服的精神。中国近代最终选择革命的道路,是因为改革太艰辛。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后人颇多指责,认为步伐太慢,实际上当我们走进那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洋务派那些人在那个时代已经走在最前端,“中体西用”是当时最好的方式,不保留中体,西用也难以引入中国,正是在中体的掩护下,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守旧势力太强大,高高在上的心理优越感在相当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作祟。中国人的觉醒及正确的自我定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刺痛了中国人,维新志士以知识分子极大的热情与勇气,奔走呼告变法图强,进而直接投入到改良中国的政治运动中。维新派要在中国走日本式的君主立宪的道路,必然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的基本特征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的基本特征 【摘要】科尔沁草原是蒙、汉杂居的地区,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交融地带。蒙古族科尔沁萨满教受地域环境、生产方式和历史演变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这一特征也影响了其音乐的特色。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特征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其他散居在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现有人口4806849①。“蒙古”原为古代室韦诸部中一个部落的称谓。唐代的“蒙兀”、“蒙瓦”以及辽宋金时期的“萌古”、“盲骨子”、”朦骨”、“蒙国”等都是这个后来构成蒙古族核心部落名称的异译。蒙古民族源于古望崮可(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蒙古的先民在山林草泽中,过着“滨散川谷,逐水草而处…每弋猎即相啸聚”埘的原始狩猎生活。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出自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族的铁木真在逐步兼并了分散在大漠南北蒙古各部落后,被拥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原先处于部落分散状态的族众,开始融合为一个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民族心理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部落。14世纪,科尔沁蒙古人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游牧;15世纪初,蒙古鞑靼部阿鲁台遭瓦剌部袭扰,哈布图哈撒儿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剌率部众东越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游牧,遂称“嫩江科尔沁”或称“嫩科尔沁部”,后来统称“科尔沁部”,成为兀良哈地较为著名的蒙古部落,北元时成为蒙古东部具有较大影响的独立势力。明万历二十一年(1693年),科尔沁部首领明安及内喀尔喀五部(扎鲁特、巴林、巴约特、翁吉剌特、乌齐埒特部)首领劳萨遣使者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通好并进马匹、骆驼,是蒙古封建主中最早与女真人通使交往者。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科尔沁首领明安将女儿嫁给努尔哈赤,是蒙古封建主中第一个与后金联姻者。不久,明安率其他17个部落首领及3000军民归附后金汗努尔哈赤。 科尔沁蒙古族聚居于漠南之东,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直接相关。科尔沁草原是蒙、汉杂居的地方,放牧和垦殖是科尔沁农牧交错区主要两个方式,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人类生产活动,这种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业文化的相互交融构成了科尔沁蒙古族独特的文化特色。②近十几年来,科尔沁蒙古族的萨满乐舞受到了音乐舞蹈理论界的关注。 1蒙古族萨满信仰的历史渊源 蒙古人的萨满信仰源远流长。《多桑蒙古史》载:“珊蛮者,其幼稚宗教之教师也。兼幻人、解梦人、卜人、星者、医师于一身,此辈自以各有其亲狎之神灵,告彼以过去、现在、未来之秘密。击鼓诵咒,逐渐激昂,以至迷罔,及神灵之附身也,则舞跃瞑眩,妄言吉凶,人生大事皆询此辈巫师,信之甚切。”(第31~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1。”H.H,Stern(1992:208)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2 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5页 2同上,第6页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 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篇一: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心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惨痛、耻辱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更是一部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华民族的任何子孙都是义不容辞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越是生活在和平稳定、物资充足、无忧无虑的环境下越要了解一百多年前那改变我中国的历史。唐太宗说过: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毛泽东也讲过: 历史是值得注意的。只有认真学习近代史、了解中国的荣辱史,我们才能做到以古为镜、知古监今,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色会。而作为理工科我,本身人文知识比较薄弱,于此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呢?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由独立逐渐变成半殖民地、有封建逐步成为半封建的国家。清朝以前,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状态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处于世界的巅峰。因此,到了清朝,当朝统治者以此为傲,自恃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自给自足,无需与外国进行经济贸易、藐视世界抵制,抵制西方工业和科学,并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紧紧关闭。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尽显衰相,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带来的危机逐一爆发。毛泽东曾说过,落后就要挨打!由于中国的糜烂、腐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

民狂潮席卷中国,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格局。当时中国在外国人看来是一个富饶的古老神国,遍地是宝却不能收藏、没能力保护的国家,西方力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为打开中国对海外市场,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爆发。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犹如才狼虎豹一般入侵我中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强迫清朝政府签下了中国近代史的首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味赔款求和,西方大大小小的国家争先入侵中国,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被迫签下了大批的不平等条约。其中,1894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正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反外侵斗争的几十年里,中国政权和经济都遭到严重冲击,中国人民在深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同时,经济负担更加重、政治压迫更加深。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侵略,其也有相当的积极影响。从政治上看,中国的社会矛盾由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转向封建社会跟中国人民间的矛盾。由此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到严重的冲击,鸦片战争让国人看出时势格局,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从经济上看,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残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资本主义在萌芽中凋零。从外交上看,自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认识了科学知识强大、西方工业发达带来的好处,统治者不再固步自封,开始学习西方知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耻辱的历史、也是悲壮的抗争史。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客观面对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科学是发达的、社会是进步的、人是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西方风俗影响 ?中国节日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有些地方越来越受西方风俗影响尤其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 ?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

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 ?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中国近代史的阅读个人心得体会5篇

中国近代史的阅读个人心得体会5篇 多读书,行万里路。好读书,开卷有益。读好书,良师益友。勤读书,学海无涯。世界读书日,愿你遨游书海,其乐无穷。下笔如神,收获无限。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

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在我国史学界争论颇多,了解中国近代史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今天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篇一从1840到1949,历史的车轮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天一天,我们过了120xx年。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刻都危机四伏,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关系着四万万人民的生死存亡。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紧张,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疯狂,当然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威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慈禧到毛泽东,从李鸿章到周恩来,从受压迫受剥削到当家作主,从被列强踩在脚底到屹立东方120xx年,我们创造了奇迹! 大浪淘沙,千古英雄。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成就了英雄。血雨腥风,百年之间,我们的英雄历练着,神话终于变成了不朽的篇章,如果没有民族的危机,他们到哪去施展他们满腹的雄才?如果没有英雄们的挺身而出,谁救民族于水火?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屈辱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和-谐,是建立在先人的鲜血和尸体之上的呀!

当我一次次带领我的学生走近中国近代那段历史时,我发现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与认识。 第一堂上,曾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提到中国近代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屈辱,95%的同学脱口而出。中国120xx年的近代史主线是屈辱吗?这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误读,中国近代伴随着屈辱,但不是近代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抗争和探索,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前仆后继的探索,才有1949年的光明,如果屈辱是主线,中国早就亡国了。 为什么要学近现代史呢?因为它和今天的历史联系得最紧密,历史的昨天能为今天的历史提供很多的经验教训。为什么不学古代史呢?那是一段令所有中国人都自豪的历史。今天依然有一部分人沉浸于祖先给予我们的荣耀中,看看我们的近代史,祖先创造的文明,令我们汗颜。 中国近代史,以1840年英国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为开端,以签订屈辱的条约宣告结束。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把中国的四大发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侵略从海出而来,英国的战舰上,有中国的指南针,英国的大-炮装着中国的火药,最终的和约是在纸上签定(中国的造纸术)。中国人不该反思吗?我们祖先的发明,我们都发挥作用了吗?我们愧对于我们的祖先,拿着老祖先的东西四处炫耀,而不敢直面中国近代那段历史。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 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H.H’Stern(1992:208) 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 ) 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

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1 2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 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5页 2同上,第6页

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 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 鸭舌帽,立领“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灰布卡其列宁装或70年代深灰深蓝的色彩。牛仔裤、喇叭裤、夹克衫、皮大衣、西装等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将中国服装从千篇一律中解放出来。到现在,不仅服装样式流进了中国,西方的奢侈品牌也进军了中国的市场。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3西装作为正式场合的服饰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规则。我国服装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

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

中国近代史是从183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0年新中国成立前。期间历经了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过程。 中国近代史是屈辱与图强并存的历史。鸦片战争前期,中国的社会是独立的封建社会,但是,社会腐败,政府闭关锁国导致经济发展萎靡不振,人民生活水平日况愈下,而此时的欧洲列强在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发展迅速,轻而易举的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入侵、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得独立自主、封建古老的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彻底沦为!中国的主权、尊严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但是,客观的说,帝国主义的入侵,在一定的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的瓦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瓦解,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期间,中华民族各个阶层的人民为了国强民富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各个阶层的勇敢分子探索富强的伟大尝试,期间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虽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找着了适合中国国情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于是,共产党应运而生! 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胡适、董必武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工作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摸索出了富强中国的道路,即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到的新中国。在经历了八年抗战,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步步成长起来,并逐步壮大,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真正意义上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但是,国民政府违背人民意愿,悍然发动内战。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忘我奉献的战斗中,四年后,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现代!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屈辱与图强,流血与新生,斗争与挨打,迷茫与希望共存的社会历史时期,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未来接班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为人民的富足,祖国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学习心得体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 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2900771.html,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 作者:罗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年第03期 西欧和美国具有事实上相似的心理,溯其源有三:一、希腊文化;二、犹太教及其伦理; 三、现代工业主义——这本身就是现代科学的产物。……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上述三者没有起过积极作用,除了希腊间接地影响过中国的绘画、雕塑和音乐。尽管有地理和经济环境的相似条件,中国人与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的思想观念之间却很少共同之处;把一切都归结为经济因素起作用的人,会难以对中国与埃及和巴比伦之间的差异作出解释。气候和经济条件可以说明部分问题,但不可能说明整个问题。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恰好在平常年代临世的卓绝人物的个性,比如像魔西、穆罕穆德和孔子那样的人物。 中国最早的贤哲是老子,道家的创始人。他与孔子同一个时代(按传统说法),比孔子年长,但他的哲学在我看来远更有趣。他认为,每一个、每只动物和每件事物,都具有某种与他、她或它相宜的行为准则;应当遵循这一自然的法则,也应鼓励别人这样做。“道”即“道路”,但多少带有一种神秘的意味,正像在《圣经》里的这句话:“我即道、真理和人生。”我想他认为,死亡是由于离开“道”的结果,倘若我们都严格按自然之道行事,我们就会像天体一样永生。庄子比他的老师更有趣。他们两人都倡导自由哲学,都鄙视政府以及对自然的任何干预。这两位贤哲身上已经有了中国特色的幽默、节制和含蓄。 有一天,我在北京遇见一位中年人,他对我说,他对政治理论抱着学术性的兴趣。由于初来乍到,我便信以为真,但后来我发现他是一省之长,而且早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界人物。中国诗歌明显地缺乏热情,这也是由于克制含蓄的缘故。他们的古乐,有一些是很美妙的,但乐音轻微,只能勉强听见而已。他们的艺术讲究雅致,他们的生活追求合理。莽撞的武夫不会受到称赞,无节制的热情不会受到赏识。 这一古老的文化与欧洲文化相接触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目前中国已有一股获得西方知识的巨大热情,不纯粹是为了增强国力、抵御外侮,许多人把学知识本身当作一件好事。中国有崇尚知识的传统,但是过去却只向经典文学索取知识。现在大家都意识到,西方知识更有实用价值。 应当说,我们文化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而中国文化的显著长处则是人生目标的合理观念,这就是人们希望看见逐渐结合的两点。 老子把道描写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我想人们会从这几句话里领会到富于沉思的中国人所持的人生终极观念;应当承认这与大多数白人确定的人生观念是大为不同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