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高等数学经典方法与典型例题归纳

关于高等数学经典方法与典型例题归纳

关于高等数学经典方法与典型例题归纳
关于高等数学经典方法与典型例题归纳

2014年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

2014年山东专升本暑期精讲班核心讲义

高职高专类

高等数学

经典方法及典型例题归纳

—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

—理工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交通运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

2013年5月17日星期五 曲天尧 编写

一、求极限的各种方法

1.约去零因子求极限

例1:求极限1

1

lim 41--→x x x

【说明】1→x 表明1与x 无限接近,但1≠x ,所以1-x 这一零因子可以约去。

【解】6)1)(1(lim 1

)

1)(1)(1(lim

2121=++=-++-→→x x x x x x x x =4 2.分子分母同除求极限

例2:求极限1

3lim 32

3+-∞→x x x x

【说明】

型且分子分母都以多项式给出的极限,可通过分子分母同除来求。 【解】3131lim 13lim 3

11323=

+-=+-∞→∞→x x

x x x x x 【注】(1) 一般分子分母同除x 的最高次方;

(2) ????

???=<∞>=++++++----∞→n

m b a n m n m b x b x b a x a x a n

n

m m m m n n n n x 0lim 01101

1ΛΛ 3.分子(母)有理化求极限

例3:求极限)13(lim 22

+-

++∞

→x x x

【说明】分子或分母有理化求极限,是通过有理化化去无理式。 【解】

1

3)

13)(13(lim

)13(lim 2

2

22222

2+++++++-+=+-++∞

→+∞

→x x x x x x x x x x

例4:求极限3

sin 1tan 1lim

x

x

x x +-+→ 【解】x

x x x

x x x x x x sin 1tan 1sin tan lim

sin 1tan 1lim

3030

+-+-=+-+→→ 【注】本题除了使用分子有理化方法外,及时分离极限式中的非零因子...........

是解题的关键 4.应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两个重要极限是1sin lim 0=→x

x

x 和e x n x x x n n x x =+=+=+→∞→∞→1

0)1(lim )11(lim )11(lim ,第一个重要极限过

于简单且可通过等价无穷小来实现。主要考第二个重要极限。

例5:求极限x

x x x ??

?

??-++∞→11lim

【说明】第二个重要极限主要搞清楚凑的步骤:先凑出1,再凑X

1

+

,最后凑指数部分。 【解】22

21212112111lim 121lim 11lim e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例6:(1)x x x ??? ??-+∞→211lim ;(2)已知82lim =??

? ??-++∞

→x

x a x a x ,求a 。

5.用等价无穷小量代换求极限

【说明】

(1)常见等价无穷小有:

当0→x 时,~)1ln(~arctan ~arcsin ~tan ~sin ~x x x x x x +1e x

-,

()abx ax x x b

~11,2

1~

cos 12-+-; (2) 等价无穷小量代换,只能代换极限式中的因式..; (3)此方法在各种求极限的方法中应作为首选.....

。 例7:求极限0ln(1)

lim

1cos x x x x →+=-

【解】 002

ln(1)lim lim 211cos 2

x x x x x x

x x →→+?==-.

例8:求极限x

x

x x 30tan sin lim -→

【解】x x x x 30tan sin lim -→613lim 31cos lim sin lim 22

2102030-=-==-=-=→→→x

x x x x x x x x x 6.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例9:求极限220)

sin 1ln(2cos ln lim x

x x x +-→ 【说明】

∞∞或0

型的极限,可通过罗必塔法则来求。 【解】220)sin 1ln(2cos ln lim x x x x +-→x

x x

x x x 2sin 12sin 2cos 2sin 2lim 20+--=→

【注】许多变动上显的积分表示的极限,常用洛必达法则求解

例10:设函数f(x)连续,且0)0(≠f ,求极限.)()()(lim

??--→x x

x dt

t x f x dt

t f t x

【解】 由于

?

??

=-=

-=-0

)())(()(x

x

x

u t x du u f du u f dt t x f ,于是

?????-=--→→x

x

x

x x

x

x du

u f x dt

t tf dt t f x dt

t x f x dt

t f t x 00

)()()(lim

)()()(lim

=?

?+-+→x

x

x x xf du u f x xf x xf dt t f 0

)

()()

()()(lim

=?

?+→x x

x x xf du u f dt

t f 0

)

()()(lim

=)

()()(lim

x f x du

u f x dt

t f x

x

x +?

?

→=

.2

1

)0()0()0(=+f f f

7.用对数恒等式求)()(lim x g x f 极限

例11:极限x

x x 2

)]1ln(1[lim ++→

【解】 x

x x 20

)]1ln(1[lim ++→=)]1ln(1ln[2

lim x x

x e

++→=.2)

1ln(2lim

)]1ln(1ln[2lim

00e e

e x x x x x x ==+++→→

【注】对于∞

1型未定式)()(lim

x g x f 的极限,也可用公式

)()(lim x g x f )1(∞=)()1)(lim(x g x f e -

因为

例12:求极限3

01

2cos lim 13x x x x

→??+??-?? ???????

.

【解1】 原式2cos ln 33

1lim

x x x e

x +??

???

→-=202cos ln 3lim x x x →+?? ???= 【解2】 原式2cos ln 33

1lim

x x x e

x +?? ???

→-=2

02cos ln 3lim x x x →+??

???= 8.利用Taylor 公式求极限

例13 求极限 ) 0 ( ,2

lim 20>-+-→a x

a a x x x . 【解】 ) (ln 2

ln 122

2ln x a x a x e

a a

x x ο+++==,

) (ln 2

ln 122

2x a x a x a

x

ο++-=-;

∴ a x

x a x x a a x x x x 2

2222020ln ) (ln lim 2lim =+=-+→-→ο. 例14 求极限

011lim (cot )x x x x

→-. 【解】 00111sin cos lim (cot )lim sin x x x x x x x x x x x

→→--= 3

33011(

)()

1

2!3!lim 3x x x x ο→-+==.

9.数列极限转化成函数极限求解

例15:极限2

1sin

lim n n n n ??

? ??

→ 【说明】这是∞

1形式的的数列极限,由于数列极限不能使用洛必达法则,若直接求有一定难度,若转化成函数极限,可通过7提供的方法结合罗必塔法则求解。

【解】考虑辅助极限6

1

1sin 1

10

11sin 222

lim lim 1sin lim -

???

? ??-→?

?? ?

?

-+∞

→+∞→===?

?? ?

?

+e e

e

x x y y y y x x x x x x

所以,6

1

2

1sin lim -

∞→=?

?? ?

?

e n n n n

10.n 项和数列极限问题

n 项和数列极限问题极限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法 (1)用定积分的定义把极限转化为定积分来计算; (2)利用两边夹法则求极限. 例16:极限???

?

??++++++∞→2222221

2111lim n n n n n Λ 【说明】用定积分的定义把极限转化为定积分计算,是把)(x f 看成[0,1]定积分。

?=????

????? ??++??? ??+??

? ??∞→10)(211lim dx x f n n f n f n f n n Λ

【解】原式=??????

?

?

????

??++

+??? ??++?

?? ??+∞→22211

2111111lim n n n n n n Λ 例17:极限???

? ??++

++++∞→n n n n n 2221

211

1lim Λ 【说明】(1)该题遇上一题类似,但是不能凑成????

????? ??++??? ??+??

? ??∞→n n f n f n f n n Λ211lim 的形式,因而用两边夹法则求解;

(2) 两边夹法则需要放大不等式,常用的方法是都换成最大的或最小的。

【解】???

?

??++

++++∞→n n n n n 2221

211

1lim Λ 因为

1

1211

12

2

2

2

2

+≤

+++++

+≤+n n n

n n n n

n n Λ

又 n

n n

n +∞

→2

lim

11

lim

2=+=∞

→n n n

所以 ???

?

??++++++∞→n n n n n 2221

2111lim Λ=1 11.单调有界数列的极限问题

例18:设数列

{}n x 满足110,sin (1,2,)n n x x x n π+<<==L

(Ⅰ)证明lim n n x →∞

存在,并求该极限;

(Ⅱ)计算2

1

1lim n x n n n x x +→∞

?? ???

. 【分析】 一般利用单调增加有上界或单调减少有下界数列必有极限的准则来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

【详解】 (Ⅰ)因为10x π<<,则210sin 1x x π<=≤<. 可推得 10sin 1,1,2,n n x x n π+<=≤<=L ,则数列

{}n x 有界.

于是

1sin 1n n

n n

x x x x +=<,(因当0sin x x x ><时,), 则有1n n x x +<,可见数列{}n x 单调减少,故由单调减少有下界数列必有极限知极限lim n n x →∞

存在.

设lim n

n x l →∞

=,在1sin n n x x +=两边令n →∞,得 sin l l =,解得0l =,即lim 0n n x →∞

=.

(Ⅱ) 因 22

11

1sin lim lim n

n x x n n n n n n x x x x +→∞

→∞

????= ?

???

??

,由(Ⅰ)知该极限为1∞

型, 61

sin 0

1sin 11003

2

22

1lim lim sin 1lim -

-→??

? ??-→→===??

? ??+++e

e

e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使用了洛必达法则)

故 22

1

1

116sin lim lim e n

n x x n n n n n n x x x x -+→∞

→∞

??

??== ?

???

??

. 二、常见不定积分的求解方法的讨论

0. 引言

不定积分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定积分、广义积分、狭积分、重积分、曲线积分以及各种有关积分的函数的基础,要解决以上问题,不定积分的问题必须解决,而不定积分的基础就是常见不定积分的解法。不定积分的解法不像微分运算时有一定的法则,它要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解法,积分运算比起微分运算来,不仅技巧性更强,而且也已证明,有许多初等函数是“积不出来”的,就是说这些函数的原函数不能用初等函数来表示,例如

?

-x k dx

22sin 1(其中10<

这一方面体现了积分运算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微积分本身的发展。同时,同一道题也可能有多种解法,多种结果,所以,掌握不定积分的解法比较困难,下面将不定积分的各种求解方法分类归纳,以便于更好的掌握、运用。

1. 不定积分的概念

定义:在某区间I 上的函数)(x f ,若存在原函数,则称)(x f 为可积函数,并将)(x f 的全体原

函数记为

?dx x f )(,

称它是函数)(x f 在区间I 内的不定积分,其中?

为积分符号,

)(x f 称为被积函数,x 称为积

分变量。

)(x F 为)(x f 的原函数,则:

?dx x f )(=)(x F +C(C 为积分常数)。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不定积分是某一函数的全体原函数,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函数,它的几何意义是一簇平行曲线,也就是说:

dx

d

(?dx x f )() 和 ?'dx x f )(

是不相等的,前者的结果是一个函数,而后者是无穷多个函数,所以,在书写计算结果时一定不能忘记积分常数。 性质:

1.微分运算与积分运算时互逆的。

注:积分和微分连在一起运算时:

?

d ——————>完全抵消。

?d

——————>抵消后差一常数。

2.两函数代数和的不定积分,等于它们各自积分的代数和,即:

?±dx x g x f )]()([=?dx

x f )(±

?dx x g )(。

3.在求不定积分时,非零数可提到积分符号外面,即:

?dx x kf )(=k ?dx x f )((k ≠0)。

在这里,给出两个重要定理: (1)导数为0的函数是常函数。

(2)若两函数的导数处处相等,则两函数相差一个常数。 以便于更好的解决一些简单的不定积分问题。

上面将不定积分的概念以及性质做了简单的介绍,下面,我们开始讨论不定积分的各种求解方法。

2. 直接积分法(公式法)

从解题方面来看,利用不定积分的定义来计算不定积分是非常不方便的,利用不定积分的运算性质和基本积分公式从而直接求出不定积分,这种方法就是直接积分法(另称公式法)。

下面先给出基本求导公式:

(1) k kx =)'( (2) x x

1)'(-=μμμ (3) x

x 1

)'(ln = (4)

x x 211)'(arctan += (5) x

x 211)'(arcsin -= (6) a x x a

ln 1)'(log =

(7)

e e x x =)'( (8) x x cos )'(sin =

(9) x x sin )'(cos -= (10)

x x sec )'(tan 2

= (11)

x x csc )'(cot 2-=。

根据以上基本求导公式,我们不难导出以下基本积分表:

(1)

)(是常数k C kx kdx +=?

(2))1(1

1

-≠++=+?μμμμ

C x dx x

(3)

C x x dx

+=?ln (4) C x dx x +=+?arctan 112

(5)

C x dx x +=-arcsin 11

2

(6) C a

a dx a x

x +=?

ln

(7)

C e dx e x

x

+=? (8) C x xdx +=?sin cos

(9)

C x xdx +-=?

cos sin (10) C x xdx +=?

tan sec 2

(11)

C

x xdx +-=?cot csc 2

下面举例子加以说明:

例2.1: 求?

+-dx x x )143(2

解 原式=

???+-dx xdx dx x 432

= ???

+-dx xdx dx x 432 =

)()2

(4)3(3322

13

C x C x C x +++-+ =C x x x

++-23

2 注意:这里三个积分常数都是任意的,故可写成一个积分常数。所以对一个不定积分,只要在最后所得的式子中写上一个积分常数即可,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不再说明。

例2.2: 求

dx

x

x ?

+12

2

解 原式=dx x x ?+-+11

)1(2

2=??+-1

2x dx dx =

C x x +-arctan

注:此处有一个技巧的方法,这里先称作“加1减1”法,相当于是将多项式拆分成多个单项式,然后利用基本积分公式计算,下面的例题中还会遇到类似的题型,遇到时具体讲解。

直接积分法只能计算较简单的不定积分,或是稍做变形就可用基本积分表解决的不定积分,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不定积分便无从下手,所以,下面我们将一一讨论其他方法。

3. 第一类换元法(凑微法)

利用基本积分公式和积分性质可求得一些函数的原函数,但只是这样远不能解决问题,如 就无法求出,必须将它进行变形,然后就可以利用基本积分公式求出其积分。

如果不定积分?dx x f )(用直接积分法不易求得,但被积函数可分解为

)()]([)(x x g x f ??'=,

作变量代换

)(x u ?=,并注意到)()(x d dx x ??=',则可将关于变量x 的积分转化为关于

u 的积分,于是有

如果

?du

u g )(可以求出,不定积分

?dx

x f )(的计算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第一类换元法(凑微

分法)。

注:上述公式中,第一个等号表示换元u x =)(?,最后一个等号表示回代)(x u ?=.

下面具体举例题加以讨论

例3.1:求?

+dx x )12(10

. 解 原式=?'++dx x x )12()12(2

110

=)12()12(2

110

++?x d x 对变量代换比较熟练后,可省去书写中间变量的换元和回代过程。 例3.2:求

)(25

81

2

x d x x ?

+-.

解 原式)(9)4(12

x d x ?

+-=)(1

)3

4(1

3122x d x ?+-=

例3.3:求?-x dx

21

解 Θ )11

11(21)1)(1(1112

x

x x x x -++=+-=- 在这里做一个小结,当遇到形如:?++c bx x a dx 2的不定积分,可分为以下3中情况:

=?c bx x a ++2的:

?大于0时。可将原式化为))((21x x x x --,

其中,x 1

、x 2

02

=++c bx x a 的两个解,则原不定积分为: ②

?等于0时。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然后可化成?---)()(2k x d k x 。然后根据基本微分公式(2)便可求解。 ③

?小于0时。形如例4,可先给分母进行配方。然后可根据基本积分公式(4)便可求解。

例3.4: 求

?xdx sec

解 原式???-===x x

d x

xdx x dx sin 1sin cos cos cos 22

该题也可利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求解:

原式dx x

x x x x ?++=tan sec tan sec sec 2

C x x ++=tan sec ln .

虽然两种解法的结果不同,但经验证均为x sec 的原函数,这也就体现了不定积分的解法以及结果

的不唯一性。

例3.5:求

xdx ?cos 2

.

xdx ?

cos 2

)2cos (2

1

22cos 1???+=+=xdx dx dx x 例3.6:求

?xdx sec 6

. 解

?

xdx sec 6

?=xdx x sec )sec 2(22

?+=)(tan )tan 21(2

x d x

注:当被积函数是三角函数的乘积时,拆开奇次项去凑微分。当被积函数为三角函数的偶数次幂时,常用半角公式通过降低幂次的方法来计算;若为奇次,则拆一项去凑微,剩余的偶次用半角公式降幂后再计算。

例3.7:求?-dx x x )

1(1002

.

解 原式?

-+-=

dx

x x )

1(11100

2

注:这里也就是类似例2所说的方法,此处是“减1加1”法。

4. 第二类换元法

如果不定积分

?dx x f )(用直接积分法或第一类换元法不易求得,但作适当的变量替换)(t x ?=后,所得到的关于新积分变量t 的不定积分

可以求得,则可解决

?dx x f )(的计算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第二类换元(积分)法。

设)(t x ?=是单调、可导函数,且0)(≠'t ?,又设)()]

([t t f ??'具有原函数)(t F ,则

?dx x f )(?'=dt t t f )()]([??C t F +=)(C

x F +=)]([ψ,

其中

)(x ψ是)(t x ?=的反函数。

注:由此可见,第二类换元积分法的换元与回代过程与第一类换元积分法的正好相反。

例4.1:求不定积分

)0(2

2>-?

a dx x a .

解 令

t a x sin =,则tdt a dx cos =,)2,2(ππ

-∈t ,所以

为将变量

t 还原回原来的积分变量x ,由t a x sin =

a

x a 22-,

代入上式,得

注:对本题,若令

t a x cos =,同样可计算。

例4.2:求不定积分

)0(12

2

>+?

a dx a

x .

解 令t a x tan =,则

tdt a dx sec 2

=,2,2(ππ-∈t x

例4.3:求不定积分

)0(1

22>-?

a dx a

x .

解 令

t a x sec =,则tdt t a dx tan sec ?=,)2,0(π∈t ,所以

注:以上几例所使用的均为三角代换,三角代换的目的是化掉根式,其一般规律如下:若果被积函数中含有

x a 2

2-时,可令t a x sin =,)2,2(ππ-∈t ;如果被积函数中含有a x 22+,可

令t a x tan =,

)2,2(ππ-∈t ;如果被积函数中含有

a x 2

2-;可令t a x sec ±=,

)2,0(π∈t .

例4.4:求不定积分?-+e

e dx

x

x

解 令)0(>=t e t x

,则t x ln =,所以,

t

dt

dx =。

C e x

+=arctan . 例4.5:求不定积分

?

-x xdx 2

32.

?

-x xdx

2

32?-=x x d 2

2

3221(变形).

令)0(322≥-=t x t ,∴ 322

2t x -=.tdt dx 3

22

-=

原式?-=)32(121tdt t ?-=dt 3

1C x +--=2

3231 关于第二类换元法,就举些例子说明,具体要多做大量的习题,这样才能找到该怎么样换元的感觉,才能更好的掌握这种方法。

5. 分部积分法

前面所介绍的换元积分法虽然可以解决许多积分的计算问题,但有些积分,如

dx e x x

?、

dx x x ?cos 等,利用换元法就无法求解.接下来要介绍另一种基本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设函数)(x u u =和)(x v v =具有连续导数,则udv vdu uv d +=)(移项得到

vdu uv d udv -=)(,所以有

??-=vdu uv udv ,

或 ??'-='vd u uv dx v u .

上面两个式子称为分部积分公式.

利用分部积分公式求不定积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所给积分

dx x f ?)(化成?udv 的形式,使它更容易计算.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凑微分法,例如,

???

+-=+-=-==C e x C e e x dx e e x e xd dx x x

x x x x x e x )1( 利用分部积分法计算不定积分,选择好u,v 非常关键,选择不当将会使积分的计算变得更加复杂。下面将通过例题介绍分部积分法的应用。 例5.1:求不定积分dx x x ?cos .

解 令

x u =,dv x d xdx ==sin cos ,则

有些函数的积分需要连续多次应用分部积分法。

例5.2:求不定积分

dx

e x x

?2

.

解 令x u 2

=和

dx e dv x =,则

dx e

x x ?2

dx e x e xd x

x ?

-=2. 对后面的不定积分再用分部积分法,

(运算熟练后,式子中不再指出u 和v 了),代入前式即得

dx e x x ?

2C e x x x ++-=)22(2. 注:若被积函数是幂函数(指数为正整数)与指数函数或正(余)弦函数的乘积,可设幂函数为u ,而将其余部分凑微分进入微分符号,使得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后,幂函数的幂次降低一次(幂指相碰幂为u)。

例5.3:求不定积分

?xdx x arctan .

解 令x u arctan =,

2

2

x d xdx =,则

注:若被积函数是幂指函数与对数函数或反三角函数的乘积,可设对数函数或反三角函数为u ,而将幂函数凑微分进入微分号,使得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后,对数函数或反三角函数消失(幂对角(反三角函数),对

角u).

例5.4:求不定积分

dx

x

e x

?sin.

dx

x

e x

?sin e d x x

?=sin(取三角函数为u)

e

d x

x

e x

x?-

=cos

sin

(再取三角函数为u)

解得

dx

x

e x

?sin C

x

x

e x+

-

=)

cos

(sin

2

注:若被积函数是指数函数与正(余)弦函数的乘积时,u,dv可随意选取,但在两次分部积分中,必

须选用同类型的u,以便经过两次分部积分后产生循环式,从而解出所求积分(指正余,随意选).

下面将分部积分法关于u,dv的选择总结成一个表,以便于更好学习,如下:

分类不定积分类型u和υ'的选择

I II III

x

e

x

u='

=υ,

sin或x

e

u x sin

,='

x

e

x

u='

=υ,

cos或x

e

u x cos

,='

6. 结论

上面所介绍的都是常见不定积分的求解方法,根据不同的题的特点采取上述不同的方法,好多题要经过适当变形后才能应用上述方法,有的题经过不同的变形,应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就会不同。因此,不定积分的计算灵活性很强,必须熟练掌握上述方法,而这就与做大量的练习是密不可分了,题做得多了,自己也就会积累更多的经验,这样解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熟练自如的应用,而且,定积分、广义积分、狭积分、重积分、曲线积分以及各种有关积分的函数的各种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曲天尧

2013年5月17日于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

高等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精选集合.doc

最新高等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精选集合 第八章 多元函数及其微分法 最大者泄义域,并在平面上画出泄义域的图形。 A - 77 Z[ = J4x_),的定义域是y 2 < 4x z 2二丿 的定义域是 从而z = :)-的定义域是Z]=』4x-护 与z? = / 1 定义域 的公共部分,即 V4x >y>0 x 2 > y>0 例 2 设 z 二 x+y + /(x 一 y),当 y = 0吋 z = ,求 z. 解:代入y = 0时Z = F,得〒=兀+ /(兀),即/(兀)=亍一匕 所以 z = (x- y)2 +2y. 2 2 例3求lim —— >4o J ,+)" +1 _ [ lim(Jx 2 + y 2 +1 +1) = 2 XT O V 尸0 例1求函数z 解:此函数可以看成两个函数Z 严』4x-y2与Z2 =的乘积。 兀-">0,即兀2 >y >0o y>0 lim (* + )(J 兀2 + y2 + ] 4- 1) 解: XT O 原式=厂0 (J 对 + )厂 +1 -1)( J 兀~ + + ] + 1)

法2化为一元函数的极限计算。令衣+八]=(,则当 x —0, y —?0 吋,t ―> 1 o 『2 _1 原式=lim --------- = lim(r +1) = 2。 t —I / — ] i ―I 例 4 求 lim r 兀+厂 ,T() 丿 解:法1用夹逼准则。因为2 | xy \< x 2 2 + y 2,所以 2 9 0<

而lim凶=0,从而lim| |=0 XT O 2 XT O厂 + \厂 〉?T O 〉?T O兀十〉 于是lim「1=0 牙-叮兀.+ y 尸0 丿 法2利用无穷小与有界函数的乘积 是无穷小的性质。 因为2|xy|< x2 + y2所以—^― Q +y =lim( AT O 〉?T O 尢y ?x) = 0 例5研究lim^- :护+y 解:取路径y二二一x + kxSke R± ,则lim 小 = [由k是任意非零 F *+y k yTO 丿 的常数,表明原极限不存在。a, 又limx = 0 XT O 〉T() 所以

高等数学求极限的常用方法附例题和详解

高等数学求极限的14种方法 一、极限的定义 1.极限的保号性很重要:设 A x f x x =→)(lim 0 , (i )若A 0>,则有0>δ,使得当δ<-<||00x x 时,0)(>x f ; (ii )若有,0>δ使得当δ<-<||00x x 时,0A ,0)(≥≥则x f 。 2.极限分为函数极限、数列极限,其中函数极限又分为∞→x 时函数的极限和 0x x →的极限。要特别注意判定极限是否存在在: (i )数列{}的充要条件收敛于a n x 是它的所有子数列均收敛于a 。常用的是其推 论,即“一个数列收敛于a 的充要条件是其奇子列和偶子列都收敛于a ” (ii ) A x x f x A x f x =+∞ →= -∞ →? =∞ →lim lim lim )()( (iii)A x x x x A x f x x =→=→?=→+ - lim lim lim 0 )( (iv)单调有界准则 (v )两边夹挤准则(夹逼定理/夹逼原理) (vi )柯西收敛准则(不需要掌握)。极限)(lim 0 x f x x →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εδεδ<-∈>?>?|)()(|)(,0,021021x f x f x U x x o 时,恒有、使得当 二.解决极限的方法如下: 1.等价无穷小代换。只能在乘除.. 时候使用。例题略。 2.洛必达(L ’hospital )法则(大题目有时候会有暗示要你使用这个方法) 它的使用有严格的使用前提。首先必须是X 趋近,而不是N 趋近,所以面对数列极限时候先要转化成求x 趋近情况下的极限,数列极限的n 当然是趋近于正无穷的,不可能是负无穷。其次,必须是函数的导数要存在,假如告诉f

(完整版)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详解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Λ. 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那么当n =k +1时,有: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 ??+--++??? ??-+??? ??-+??? ? ?-=3211211211217151513131121k k k k Λ 322221321121++?=??? ??+-=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评述:上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假证,假就假在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 =k 这一步,当n =k +1时,而是用拆项法推出来的,这样归纳假设起到作用,不符合数学归纳法的要求. 正确方法是: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例2.是否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使得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先令n =1,2,3时找出来{a n },然后再证明一般性. 解:将n =1,2,3分别代入等式得方程组. ?????=++=+=603224 26321 211a a a a a a , 解得a 1=6,a 2=9,a 3=12,则d =3. 故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当n =1,2,3时,已知等式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大于3的自然数,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因为起始值已证,可证第二步骤. 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a 1+2a 2+3a 3+…+ka k =k (k +1)(k +2) 那么当n =k +1时, a 1+2a 2+3a 3+…+ka k +(k +1)a k +1 = k (k +1)(k +2)+ (k +1)[3(k +1)+3] =(k +1)(k 2+2k +3k +6) =(k +1)(k +2)(k +3) =(k +1)[(k +1)+1][(k +1)+2]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也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使a 1+2a 2+3a 3+…+na n =n (n +1)(n +2)成立. 综合上述,可知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例3.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Λ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高数典型例题解析

第一章函数及其图形 例1:(). A. {x | x>3} B. {x | x<-2} C. {x |-2< x ≤1} D. {x | x≤1} 注意,单选题的解答,有其技巧和方法,可参考本课件“应试指南”中的文章《高等数学(一)单项选择题的解题策略与技巧》,这里为说明解题相关的知识点,都采用直接法。 例2:函数的定义域为(). 解:由于对数函数lnx的定义域为x>0,同时由分母不能为零知lnx≠0,即x≠1。由根式内要非负可知即要有x>0、x≠1与同时成立,从而其定义域为,即应选C。 例3: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相同函数的是() 解:A中的两个函数是不同的,因为两函数的对应关系不同,当|x|>1时,两函数取得不同的值。 B中的函数是相同的。因为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故应选B。 C中的两个函数是不同的。因为的定义域为x≠-1,而y=x的定义域为(-∞,+∞)。 D中的两个函数也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定义域依次为(-∞,0)∪(0,+∞)和(0,+∞)。例4:设

解:在令t=cosx-1,得 又因为-1≤cosx≤1,所以有-2≤cosx-1≤0,即-2≤t≤0,从而有 。 5: 例 f(2)没有定义。 注意,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要把自变量代到相应区间的表达式中。 例6:函数是()。 A.偶函数 B.有界函数 C.单调函数 D .周期函数 解:由于,可知函数为一个奇函数而不是偶函数,即(A)不正确。 由函数在x=0,1,2点处的值分别为0,1,4/5,可知函数也不是单调函数;该函数显然也不是一个周期函数,因此,只能考虑该函数为有界函数。 事实上,对任意的x,由,可得,从而有。可见,对于任意的x,有 。 因此,所给函数是有界的,即应选择B。 例7:若函数f(x)满足f(x+y)=f(x)+f(y),则f(x)是()。 A.奇函数 B.偶函数 C.非奇非偶函数D.奇偶性不确定

数列数学归纳法测试题

数列 数学归纳法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 一、选择题: 1、等差数列{n a }中,a 3+a 7-a 10=8,a 11-a 4=4,则S 13=…………………………………………( ) (A )168 (B ) 156 (C )78 (D ) 152 2、数列{n a }、{n b }都是等差数列,a 1=25,b 1=75,a 100+b 100=100,则{n a +n b }的前100项和为( ) (A )0 (B )100 (C )10000 (D )102400 3、等差数列5,244,3,77 ,第n 项到第n +6项的和为T ,则|T|最小时,n=…………………( ) (A )6 (B )5 (C )4 (D )3 4、等差数列{n a }满足123101a a a a ++++ =0,则有……………………………………………( ) (A )11010a a +> (B )21000a a +< (C )3990a a += (D )5151a = 5、一个首项为正数的等差数列中,S 3=S 11,则当S n 最大知,n=……………………………………( ) (A )5 (B ) 6 (C )7 (D ) 8 6、{n a }为等比数列,{n b }是等差数列,b 1=0,n c =n a +n b ,如果数列{n c }是1,1,2,…,则{n c }的前10项和为……………………………………………………………………………………( ) (A ) 978 (B ) 557 (C ) 467 (D )以上都不对 7、若相异三数(),(),()a b c b c a c a b ---组成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则…………………………( ) (A )210q q ++= (B ) 210q q -+= (C ) 210q q +-= (D ) 210q q --= 8、{n a }的前n 项和为S n =232n n -,当n ≥2时,有…………………………………………………( ) (A )n S >n na >1na (B ) n S 45a a (D ) 36a a ≥45a a 10、一个等比数列前n 项和为21n -,则它的前n 项的各项平方和为……………………………( ) (A )2(21)n - (B ) 122(21)n - (C )41n - (D )1(41)3 n - 11、据市场调查,预测某种商品从2004年初开始的几个月内累计需求量n S (万件)近似满足n S =2(215)90 n n n --,则本年度内需求量超过1.5万件的月份是……………………………( )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详解和练习- 求分段函数的导数

求分段函数的导数 例 求函数?????=≠=0 ,00 ,1sin )(2 x x x x x f 的导数 分析:当0=x 时因为)0(f '存在,所以应当用导数定义求)0(f ',当 0≠x 时,)(x f 的关系式是初等函数x x 1 sin 2,可以按各种求导法同求它的导数. 解:当0=x 时,01sin lim 1 sin lim ) 0()(lim )0(0200 ===-='→?→?→?x x x x x x f x f f x x x 当 ≠x 时,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f 1 cos 1sin 2)1cos 1(1sin 2)1(sin 1sin )()1sin ()(22222-=-+='+'='=' 说明:如果一个函数)(x g 在点0x 连续,则有)(lim )(0 0x g x g x x →=,但如 果我们不能断定)(x f 的导数)(x f '是否在点00=x 连续,不能认为 )(lim )0(0 x f f x →='. 指出函数的复合关系 例 指出下列函数的复合关系. 1.m n bx a y )(+=;2.32ln +=x e y ; 3.)32(log 322+-=x x y ;4.)1sin(x x y +=。 分析:由复合函数的定义可知,中间变量的选择应是基本函数的结构,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函数的复合层次,一般是从最外层开始,由外及里,一层一层地分析,把复合函数分解成若干个常

见的基本函数,逐步确定复合过程. 解:函数的复合关系分别是 1.n m bx a u u y +==,; 2.2,3,ln +===x e v v u u y ; 3.32,log ,322+-===x x v v u y u ; 4..1,sin ,3x x v v u u y +=== 说明:分不清复合函数的复合关系,忽视最外层和中间变量都是基本函数的结构形式,而最内层可以是关于自变量x 的基本函数,也可以是关于自变量的基本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而得到的函数,导致陷入解题误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求函数的导数 例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43)12(x x x y +-=;2.2 211x y -= ; 3.)3 2(sin 2π +=x y ;4.21x x y +=。 分析:选择中间变量是复合函数求导的关键.必须正确分析复合函数是由哪些基本函数经过怎样的顺序复合而成的,分清其间的复合关系.要善于把一部分量、式子暂时当作一个整体,这个暂时的整体,就是中间变量.求导时需要记住中间变量,注意逐层求导,不遗漏,而其中特别要注意中间变量的系数.求导数后,要把中间变量转换成自变量的函数.

(完整版)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2)

数学归纳法(2016.4.21)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Λ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Λ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Λ. 那么当n =k +1时, 11 1 31 21 1++++++k k Λ 1 1 1211 2+++=++

数学归纳法典型例习题

欢迎阅读数学归纳法典型例题 一. 教学内容: 高三复习专题:数学归纳法 二. 教学目的 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应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四. ??? ??? (1 ??? (2()时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 ??? 即只 称为数学归纳法,这两步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步不是判断命题的真伪,而是证明命题是否具有传递性,如果没有第一步,而仅有第二步成立,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要点解析】 ?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问题的关键在第二步,即n=k+1时为什么成立,n=k+1时成立是利用假设n=k时成立,根据有关的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等数学结论推证出n=k+1时成立,而不是直接代入,否则n=k+1时也成假设了,命题并没有得到证明。 ??? 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有关的正整数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正整数问题都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学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运用数学归纳法时易犯的错误 ??? (1)对项数估算的错误,特别是寻找n=k与n=k+1的关系时,项数发生什么变化被弄错。 ??? (2)没有利用归纳假设:归纳假设是必须要用的,假设是起桥梁作用的,桥梁断了就通不过去了。 ??? (3)关键步骤含糊不清,“假设n=k时结论成立,利用此假设证明n=k+1时结论也成立”,是数学归纳法的关键一步,也是证明问题最重要的环节,对推导的过程要把步骤写完整,注意证明过程的严谨性、规范性。 ? 例1. 时,。 ,右边,左边 时等式成立,即有,则当时,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等式都成立。 的取值是否有关,由到时 (2 到 本题证明时若利用数列求和中的拆项相消法,即 ,则这不是归纳假设,这是套用数学归纳法的一种伪证。 (3)在步骤②的证明过程中,突出了两个凑字,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关键是明确 时证明的目标,充分考虑由到时,命题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高数下典型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八章典型习题 一、填空题、选择题 1、y x z += 1的定义域为 ; 2、1 1lim 0-+→→xy xy y x ; 3、设xy z 3=, x z ??= ; 4、 z z x ?==?设则 5、由方程z y x e xyz e =++确定了函数()y x z z ,=,求dz 。 6、函数()y x f z ,=在点()00,y x 处()00,y x f x ,()00,y x f y 存在,则()y x f ,在该点( ) A 、连续 B 、不连续 C 、不一定连续 D 、可微 二、解答题 1、求曲面632222=++z y x 在点P (1,1,1)的切平面方程和法线方程。 2、2,y z f x y f x ? ?= ?? ?已知 ,其中为可微函数,y z x z ????,求。 3、设()y x z z ,=是由方程 y z z x ln =确定,求x z ??,y z ??。 4、做一个表面积为12平方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箱,问长、宽、高如何选取,才能使铁箱的容积为最大。 第九章、第十章典型习题 一、填空题、选择题 1、将二重积分()dxdy y x f D ??,化为二次积分,其中积分区域D 是由0,,42≥==x x y y 所围成,下列各式 中正确的是( )A 、()dy y x f dx x ??2 04 ,2 B 、()dy y x f dx ??4 4 , C 、()dx y x f dy y ??0 40 , D 、()dx y x f dy y ? ?0 40 , 2、设Ω是由1,0,1,0,1,0======z z y y x x 所围成的区域,则=???Ω xyzdxdydz 3、旋转抛物面2 2 2y x z +=在20≤≤z 那部分的曲面面积S=( )

数学归纳法例题讲解

数学归纳法例题讲解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1 212121 7 515 313 11+= +-+ +?+ ?+ ?n n n n . 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 =1时,左边3 13 11=?= ,右边3 11 21= += ,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 1 212121 7 515 313 11+= +-+ +?+ ?+ ?k k k k . 那么当n =k +1时,有: ()()()() 32121 12121 7 515 313 11+++ +-+ +?+ ?+ ?k k k k ?? ??????? ??+-++??? ??+--++??? ??-+??? ??-+??? ??-= 321121121121 7151513131121k k k k 3 22 221321121++? =??? ??+-= k k k ()1 1213 21+++= ++= k k k k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评述:上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假证,假就假在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 =k 这一步,当n =k +1时,而是用拆项法推出来的,这样归纳假设起到作用,不符合数学归纳法的要求. 正确方法是:当n =k +1时. ()()()() 32121 12121 7 515 313 11+++ +-+ +?+ ?+ ?k k k k ()() 321211 2+++ += k k k k

()() ()()()() 321211232121 322 ++++= ++++= k k k k k k k k ()1 1213 21+++= ++= 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例2.是否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使得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先令n =1,2,3时找出来{a n },然后再证明一般性. 解:将n =1,2,3分别代入等式得方程组. ??? ??=++=+=60 3224 26321 211a a a a a a , 解得a 1=6,a 2=9,a 3=12,则d =3. 故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当n =1,2,3时,已知等式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大于3的自然数,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因为起始值已证,可证第二步骤. 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a 1+2a 2+3a 3+…+ka k =k (k +1)(k +2) 那么当n =k +1时, a 1+2a 2+3a 3+…+ka k +(k +1)a k +1 = k (k +1)(k +2)+ (k +1)[3(k +1)+3] =(k +1)(k 2+2k +3k +6) =(k +1)(k +2)(k +3) =(k +1)[(k +1)+1][(k +1)+2]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也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使a 1+2a 2+3a 3+…+na n =n (n +1)(n +2)成立. 综合上述,可知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a 1+2a 2+3a 3+…

关于高等数学方法与典型例题归纳

关于高等数学方法与典 型例题归纳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2014年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 2014年山东专升本暑期精讲班核心讲义 高职高专类 高等数学 经典方法及典型例题归纳 —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 —理工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交通运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 2013年5月17日星期五 曲天尧 编写 一、求极限的各种方法 1.约去零因子求极限 例1:求极限1 1 lim 41--→x x x 【说明】1→x 表明1与x 无限接近,但1≠x ,所以1-x 这一零因子可以约去。 【解】6)1)(1(lim 1 ) 1)(1)(1(lim 2121=++=-++-→→x x x x x x x x =4 2.分子分母同除求极限 例2:求极限1 3lim 32 3+-∞→x x x x 【说明】 ∞ ∞ 型且分子分母都以多项式给出的极限,可通过分子分母同除来求。 【解】3131lim 13lim 3 11323= +-=+-∞→∞→x x x x x x x 【注】(1) 一般分子分母同除x 的最高次方;

(2) ???? ???=<∞>=++++++----∞→n m b a n m n m b x b x b a x a x a n n m m m m n n n n x 0lim 01101 1 3.分子(母)有理化求极限 例3:求极限)13(lim 22+-++∞ →x x x 【说明】分子或分母有理化求极限,是通过有理化化去无理式。 【解】1 3) 13)(13(lim )13(lim 2 2 22222 2 +++++++-+=+-++∞ →+∞ →x x x x x x x x x x 例4:求极限3 sin 1tan 1lim x x x x +-+→ 【解】x x x x x x x x x x sin 1tan 1sin tan lim sin 1tan 1lim 3030+-+-=+-+→→ 【注】本题除了使用分子有理化方法外,及时分离极限式中的非零因子........... 是解题的关 键 4.应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两个重要极限是1sin lim 0=→x x x 和e x n x x x n n x x =+=+=+→∞→∞→1 0)1(lim )11(lim )11(lim ,第一个重 要极限过于简单且可通过等价无穷小来实现。主要考第二个重要极限。 例5:求极限x x x x ?? ? ??-++∞→11lim 【说明】第二个重要极限主要搞清楚凑的步骤:先凑出1,再凑X 1 +,最后凑指数部分。 【解】22 212 12112111lim 121lim 11lim e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实用文库汇编之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

*实用文库汇编之数学归纳法(2016.4.21)*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 那么当n =k +1时, 11 1 31 21 1++++++k k 1 1 1211 2+++=++

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精品

【关键字】认识、问题、要点 数学归纳法(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当n =k +1时.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 那么当n =k +1时,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 由①、②可知,原不等式对任意自然数n 都成立. 说明:这里要注意,当n =k +1时,要证的目标是 1211 1 31 21 1+<++++++k k k ,当代入归纳假设后,就是要证明:

1211 2+<++k k k . 认识了这个目标,于是就可朝这个目标证下去,并进行有关的变形,达到这个目标. 题型3.证明数列问题 例3 (x +1)n =a 0+a 1(x -1)+a 2(x -1)2+a 3(x -1)3+…+a n (x -1)n (n ≥2,n ∈N *). (1)当n =5时,求a 0+a 1+a 2+a 3+a 4+a 5的值. (2)设b n = a 22n -3,T n = b 2+b 3+b 4+…+b n .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2时,T n =n (n +1)(n -1)3 . 解: (1)当n =5时, 原等式变为(x +1)5=a 0+a 1(x -1)+a 2(x -1)2+a 3(x -1)3+a 4(x -1)4+a 5(x -1)5 令x =2得a 0+a 1+a 2+a 3+a 4+a 5=35=243. (2)因为(x +1)n =[2+(x -1)]n ,所以a 2=C n 2·2n -2 b n =a 22 n -3=2C n 2=n (n -1)(n ≥2) ①当n =2时.左边=T 2=b 2=2, 右边=2(2+1)(2-1)3 =2,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 =k (k ≥2,k ∈N *)时,等式成立, 即T k =k (k +1)(k -1)3 成立 那么,当n =k +1时, 左边=T k +b k +1=k (k +1)(k -1)3+(k +1)[(k +1)-1]=k (k +1)(k -1)3 +k (k +1) =k (k +1)?? ??k -13+1=k (k +1)(k +2)3 =(k +1)[(k +1)+1][(k +1)-1]3 =右边. 故当n =k +1时,等式成立. 综上①②,当n ≥2时,T n =n (n +1)(n -1)3 .

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数学归纳法习题及详解(可编辑修改word版)

A. n -1 B. n +1-1 C. n +1-2 D. n +2-2 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数学归纳法习题及详解 一、选择题 1 1 . 已知a = ,数列{a }的前n 项和为S ,已计算得S = 2-1, S = 3-1,S =1, n n +1+ n n n 1 2 3 由此可猜想 S n =( ) [答案] B 1 1 1 1 2.已知 S k = + + + + + +…+ (k =1,2,3,…),则 S k +1 等于( ) k 1 k 2 k 3 2k 1 A. S k + + 2(k 1) 1 1 B. S k + + - + 2k 1 k 1 1 1 C. S k + + - + 2k 1 2k 2 1 1 D. S k + + + + 2k 1 2k 2 [答案] C 1 1 1 1 1 1 1 [解析] S k +1= + + + + + +…+ = + + + + +…+ = + + + (k 1 1 1 1) 1 1 (k 1) 2 1 2(k 1) 1 1 k 2 k 3 2k 2 k 1 +…+ + + + - + + + =S k + + - + . k 2 2k 2k 1 2k 2 k 1 2k 1 2k 2 3. 对于不等式 1°当 n =1 时, n 2+n ≤n +1(n ∈N *),某人的证明过程如下: 12+1≤1+1,不等式成立. 2°假设 n =k (k ∈N *)时不等式成立,即 k 2+k

高等数学试题库

高等数学试题库 第二章 导数和微分 一.判断题 2-1-1 设物体的运动方程为S=S(t),则该物体在时刻t 0的瞬时速度 v=lim lim ()()??????t t s t s t t s t t →→=+-0000与 ?t 有关. ( ) 2-1-2 连续函数在连续点都有切线. ( ) 2-1-3 函数y=|x|在x=0处的导数为0. ( ) 2-1-4 可导的偶函数的导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 ) 2-1-5 函数f(x)在点x 0处的导数f '(x 0)=∞ ,说明函数f(x)的曲线在x 0点处的切 线与x 轴垂直. ( ) 2-1-6 周期函数的导数仍是周期函数. ( ) 2-1-7 函数f(x)在点x 0处可导,则该函数在x 0点的微分一定存在. ( ) 2-1-8 若对任意x ∈(a,b),都有f '(x)=0,则在(a,b)内f(x)恒为常数. ( ) 2-1-9 设f(x)=lnx.因为f(e)=1,所以f '(e)=0. ( ) 2-1-10(ln )ln (ln )'ln x x x x x x x x x 2224 3 21 '=-=- ( ) 2-1-11 已知y= 3x 3 +3x 2 +x+1,求x=2时的二阶导数: y '=9x 2 +6x+1 , y '|x=2=49 所以 y"=(y ')'=(49)'=0. ( ) 二.填空题 2-2-1 若函数y=lnx 的x 从1变到100,则自变量x 的增量 ?x=_______,函数增量 ?y=________. 2-2-2 设物体运动方程为s(t)=at 2 +bt+c,(a,b,c 为常数且a 不为0),当t=-b/2a 时, 物体的速度为____________,加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 2-2-3 反函数的导数,等于原来函数___________. 2-2-4 若曲线方程为y=f(x),并且该曲线在p(x 0,y 0)有切线,则该曲线在 p(x 0,y 0) 点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____. 2-2-5 若 lim ()() x a f x f a x a →-- 存在,则lim ()x a f x →=______________. 2-2-6 若y=f(x)在点x 0处的导数f '(x)=0,则曲线y=f(x)在[x 0,f(x 0)]处有 __________的切线.若f '(x)= ∞ ,则曲线y=f(x)在[x 0,f(x 0)]处有 _____________的切线. 2-2-7 曲线y=f(x)由方程y=x+lny 所确定,则在任意点(x,y)的切线斜率为 ___________在点(e-1,e)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 2-2-8 函数

数学归纳法典型例题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数学归纳法典型例题 一. 教学内容: 高三复习专题:数学归纳法 二. 教学目的 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应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应用 四. 知识分析 【知识梳理】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的一种方法,在高等数学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因而成为高考的热点之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但要求能用数学归纳法去证明现代的结论,而且加强了对于不完全归纳法应用的考查,既要求归纳发现结论,又要求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初步形成“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 = n0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n= k()时命题成立,

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上述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推理逻辑,它的第一步称为奠基步骤,是论证的基础保证,即通过验证落实传递的起点,这个基础必须真实可靠;它的第二步称为递推步骤,是命题具有后继传递性的保证,即只要命题对某个正整数成立,就能保证该命题对后继正整数都成立,两步合在一起为完全归纳步骤,称为数学归纳法,这两步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步不是判断命题的真伪,而是证明命题是否具有传递性,如果没有第一步,而仅有第二步成立,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要点解析】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问题的关键在第二步,即n=k+1时为什么成立,n=k+1时成立是利用假设n=k时成立,根据有关的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等数学结论推证出n=k+1时成立,而不是直接代入,否则n =k+1时也成假设了,命题并没有得到证明。 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有关的正整数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正整数问题都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学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运用数学归纳法时易犯的错误 (1)对项数估算的错误,特别是寻找n=k与n=k+1的关系时,项数发生什么变化被弄错。

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

数学归纳法(2016.4.21) 令狐采学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证明:①n=1时,左边31311=?= ,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51531311+=+-++?+?+?k k k k . 当n=k+1时. 这就说明,当n=k+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 (n ∈N). 证明:①当n=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k 时,不等式成立,即 k k 21 31 21 1<++++ . 那么当n=k+1时, 这就是说,当n=k+1时,不等式成立. 由①、②可知,原不等式对任意自然数n 都成立. 说明:这里要注意,当n=k+1时,要证的目标是 1211 1 31 21 1+<++++++k k k ,当代入归纳假设后,就是 要证明: 1211 2+<++k k k . 认识了这个目标,于是就可朝这个目标证下去,并进行有关的变形,达到这个目标. 题型3.证明数列问题 例3 (x +1)n =a0+a1(x -1)+a2(x -1)2+a3(x -1)3+…+an(x -1)n(n ≥2,n ∈N*). (1)当n =5时,求a0+a1+a2+a3+a4+a5的值. (2)设bn =a2 2n -3,Tn =b2+b3+b4+…+bn.试用数学归纳法 证明:当n ≥2时,Tn =n(n +1)(n -1)3. 解:(1)当n =5时, 原等式变为(x +1)5=a0+a1(x -1)+a2(x -1)2+a3(x -1)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