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

内蒙古开发区“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

二O一二年三月

目录

一、“十一五”时期开发区发展成就 (1)

(一)发展基础 (1)

(二)存在问题 (3)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

二、总体要求 (5)

(一)指导思想 (5)

(二)战略定位 (6)

(三)发展原则 (7)

(四)发展目标 (8)

三、建设布局 (9)

(一)功能分区 (9)

(二)空间结构 (9)

(三)发展重点 (10)

四、主导产业 (13)

(一)化学工业 (13)

(二)装备制造业 (14)

(三)冶金建材业 (15)

(四)农畜产品加工业 (16)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17)

(六)进出口加工业 (18)

五、建设管理 (18)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19)

(二)理顺管理体制 (19)

(三)合作共建开发区 (20)

(四)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 (20)

(五)园区升级 (21)

六、支持政策 (23)

(一)资源配置政策 (23)

(二)价格政策 (24)

(三)投资政策 (24)

(四)税费政策 (25)

(五)金融政策 (25)

(六)土地政策 (26)

(七)环保政策 (26)

(八)人才政策 (27)

(九)准入政策 (27)

七、规划实施 (27)

附表1:国家核准的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目录

附表2:2010年自治区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汇总表

附表3: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十二五”规划指标表

—1—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开发区提质扩容,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编制和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对于落实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促进我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及节能减排、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所指开发区包括由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边境互市贸易区等各类开发区。

一、“十一五”时期开发区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大开发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建立符合开发区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发区总体效益显著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基础

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目前,全区经国家审核通过的各类开发区共45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6个,自治区级开发区39个(详见附表1)。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新的工业园区达55个以上,已成为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总数达到100个(详见附表2)。据

—1—

有关部门统计,“十一五”期间,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7200亿元,财政收入1000亿元,分别占全区的36%、39%和18.4%;开发区实现销售收入1.7万亿元,利润1200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42%和31%。

2010年,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280.7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40.6%,同比增长20.2%;财政收入达到309.4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7.8%,同比增长8.8%;开发区就业人数56万人,占全区就业人数的4.7%。

招商引资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区以引进大项目和大企业为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招商引资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开发区招商引资8600亿元,占全区全社会招商引资的97%。截止2010年底进驻开发区企业8432个,其中国内外500强企业92个。

集聚带动作用明显。围绕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大力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涌现出能源、冶金、高新技术、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稀土、化工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2010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开发区达到19个,销售收入达到4100亿元,占全年开发区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2%。

科技创新作用明显加强。开发区已成为全区工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基地,推动了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2—

步。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8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实现增加值247.3亿元。强化人才培育,引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建成一批博士后工作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目前,各类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占全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在开发区实施的国内外技术领先项目达到50%以上。

循环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在大力推进开发区工业集约集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工程建设。截止2010年底,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达到46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达到7个,已成为全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水、电、路、气、排污、信息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95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2%。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封闭管理、开放运营”等有效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运行机制。在土地开发与管理、外向型经济管理、投融资体制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取得了相应经验。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区开发区建设还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

—3—

开发区产业定位不明确,多数开发区尚未形成主导产业,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二是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项目少;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缺乏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三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较慢,面向俄、蒙等周边国家的进出口加工和贸易体系尚未形成。四是招商引资机制不完善,引进项目过度依靠土地和资源配置。五是开发区规划水平不高,内部功能分区不合理,生产生活区混杂,发展预留区不足,影响扩区扩能。六是部分开发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委会职能不明确,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不足。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为我区开发区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临的机遇:一是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向西部产业转移明显加速,有利于我区发挥资源和生产要素新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和先进技术等要素转移。二是国家和自治区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机遇。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和产业等政策,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开发力度。《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4—

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向沿黄河、沿交通干线进行产业布局的发展战略,为整合园区,实现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三是自治区实施“双百亿工程”,重点培育建设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区(园区),为加快我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四是国家实施沿边开发开放战略,推动我区建设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为我区发挥开发区平台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和俄、蒙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面临的挑战:一是现行产业政策带来的挑战,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限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统一的产业调控政策,给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带来很大制约。二是国家环保政策约束性明显增强,节能减排面临压力巨大,这必将成为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三是国家更加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土地集约集中节约使用的要求,部分开发区用地需求将受到明显制约。四是自治区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开发区资源整合和跨区域合作共建,对现行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整合升级和集聚集约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建立产业定位比较明晰、布局比较合理、管理比较完善、

—5—

经济实力比较强的现代化开发区发展体系。

(二)战略定位

开发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

——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利用开发区独特的经济、技术、人才和政策环境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使开发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区。

——产业转移的承载区。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探索区域发展和开发区统筹发展的新路子,探索产业转移与开发区发展相结合新途径,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高新技术先导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快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带头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合理利用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产业和人才的集聚区。全面提升开发区内在发展动力,充分发挥开发区集约集聚效应,集聚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加快开发区研发和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自治区产业和人才的集聚区。

——跨区域合作的创新区。发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大战略政策优势,深化跨地区、跨省市经济技术交—6—

流合作,积极探索合作发展新途径、新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先行先试试验区。通过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范本。

(三)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集约发展。优化开发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开发区数量整合和质量提升,促进资源向优势开发区集中,实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加强分工协作,实现产业配套。强化区域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技术升级,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创新,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开发区自主发展能力。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机制创新,健康发展。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开发区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创新,探索开发区管理新模式,不断增强开发区综合竞争力。

—7—

(四)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产业特色突出、资源配置高效、服务功能完备、竞争优势明显的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达到20个左右,自治区级开发区达到50个左右,重点工业集中区达到12个左右。

——经济实力。到2015年,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100亿元以上,占全区的60%左右。财政收入达到1100亿元,占全区的3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00亿元,占全区的20%左右。开发区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占全区就业人数的8%左右。

——区域布局。开发区整合全面完成,布局更加合理,西部地区形成以沿黄河、交通干线为主的发展格局,东部地区形成以水、矿产等资源相对富集区、沿交通干线为主的发展格局,盟市、旗县间协同错位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产业结构。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提升,煤炭、冶金和化工等产业的初级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开发区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

——节能减排。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要求,资源产出水平和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水资源消耗明显下降,周边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科技创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1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占开发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8—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配套设施齐全。全面完成开发区“九通一平”建设。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发区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开发区单位面积土地产值达到16500万元/平方公里。

三、建设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发展潜力,构建有效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定位突出、产业集中集约的开发区发展格局。

(一)功能分区

按照整体推进、重点建设、培育发展的原则,将开发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区和培育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准公告的45个开发区。充分利用现有开发区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开发区带动能力和承载能力。对符合条件的自治区级开发区,加快申报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培育发展区主要包括盟市培育建设的各类工业园区。加大资源开发整合和储备力度,加快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加快设立为自治区级开发区。

(二)空间结构

发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大政策战略优势,深化跨区域合作,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依托铁路、

—9—

公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城市空间和产业基础,拓展与环渤海、沿边开发开放、东北亚地区技术交流与合作。按地理位置划分东西两大片区,西部以增强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沿交通干线重点产业带建设,构建能源、新型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核心区。引导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向东部地区倾斜,优化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水煤资源配置,发展有色金属、农畜产品加工等核心产业。形成东西部优势互补、产业互动、经济联系紧密的空间发展格局。

(三)发展重点

——西部地区。依托沿黄河、沿交通干线、沿边境线较好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设施和城市配套能力。建设完善3个国家级开发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24个自治区级开发区:呼和浩特鸿盛工业园区、呼和浩特金海工业园区、呼和浩特裕隆工业园区、呼和浩特金桥经济开发区、呼和浩特金山经济开发区、托克托工业园区、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武川经济开发区、包头铝业产业园区、包头兴胜经济开发区、包头九原工业园区、包头石拐工业园区、乌兰察布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蒙古东胜经济开发区、达拉特经济开发区、上海庙工业园区、鄂尔多斯苏里格经济开发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磴口经济开发区、杭后工业园区、乌海经济开发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

—10—

培育建设27个其他工业园区:清科乐工业园区、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区、五原县工业园区、独贵特拉工业园区、包头青山装备制造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丰镇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区、兴和县兴旺角工业园区、察右后旗工业园区、内蒙古旗下营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工业园区)。

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及区位和产业关联度,重点推动建设9个工业集中区:乌达—乌斯太、西来峰—棋盘井、千里山—蒙西、如意新区—和林格尔盛乐、土右—达旗、金川—金山—裕隆、大路—托克托—清水河、包钢—包头特钢—乌拉特前旗黑柳沟、东胜—康巴什—伊旗装备制造工业集中区。

——东部地区。按照地理位置接近、资源互补、产业同质、战略地位突出的原则,依托资源富集区、交通干线较好的产业基础,继续建设现有国家级开发区3个:满洲里边境经济合作区、二连浩特边境经济合作区、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等国家级开发区。

继续建设自治区级开发区15个: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呼伦贝尔工业园区、阿荣旗工业园区、呼伦贝尔岭东工业园区、莫力达瓦工业园区、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满洲里工业园区、乌兰浩特经济开发区、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霍林郭勒工业园区、赤峰经济开发区、赤峰松山经济开发区、宁城经济开发区、林西工业园区、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自治区级开发区。

—11—

培育建设28个其他工业园区:突泉县工业园区、科右前旗非资源型工业加工区、科右中旗百吉纳工业园区、扎赉特旗工业园区、科尔沁工业园区、奈曼旗工业园区、开鲁县工业园区、科左中旗宝龙山工业园区、库伦旗工业园区、科左后旗工业集中区、扎哈淖尔工业园区、扎鲁特旗鲁北工业园区、克什克腾旗经西工业园区、喀喇沁旗锦山工业园区、巴林右旗大板工业园区、巴林左旗工业园区、翁旗玉龙工业园区、阿旗天山工业园区、敖汉旗工业园区、白音华能源化工园区、镶黄旗生态工业园区、阿巴嘎旗德力格尔工业园区、明安图真工业园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区、正蓝旗上都工业园区、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朱日和工业园区、多伦新型工业化工区。

重点整合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呼伦贝尔工业园区和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成为呼伦贝尔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区。整合科尔沁工业园区、科左后旗工业园区,沿国道304线规划建设300平方公里工业长廊(工业集中区)。整合乌兰浩特经济开发区的葛根庙工业园区和乌兰浩特市工业园区,成为兴安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载体。

在盟市整合的基础上,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基础、区位和产业关联度,重点推动建设海拉尔—伊敏—陈巴尔虎工业集中区、霍林郭勒—扎哈淖尔工业集中区、锡林浩特—正蓝旗—多伦—克什克腾—巴林右旗大板工业集中区等3个工业集中区。

—12—

四、主导产业

依托重点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区,按照大型、高端、循环的发展方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多元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一)化学工业

煤化工产业。以鄂尔多斯、乌海、呼和浩特、巴彦淖尔、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赤峰、兴安盟、通辽等为重点,依托大路工业园区、乌海海南西来峰工业园区、乌达工业园区、托克托—清水河工业园区、达拉特经济开发区、上海庙工业园区、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乌拉特后旗工业园区、杭锦后旗工业园区、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园区、锡林郭勒白音华能源化工园区、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赤峰巴林右旗大板工业园区、克什克腾工业园区、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和水煤组合优势,加快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五大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和二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煤化工产品深加工,构建煤气化、液化、焦化等加工产业链,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煤化工开发区。

盐化工产业。以“小三角”地区为重点,依托乌海市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园区、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蒙西工业园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加大盐碱化工延伸加工力

—13—

度,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增加产品品种,打造高端盐碱化工产业集群,形成金属钠、氯酸钠、氯碱为龙头的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氟化工产业。以乌兰察布等为重点,依托丰镇市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区和兴和县兴旺角工业园区,加快氟化深加工转化步伐,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

(二)装备制造业

以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呼和浩特、巴彦淖尔、兴安盟、赤峰、通辽、锡林浩特等为重点,依托包头装备制造园区、乌海市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园区、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和整合后的东胜—康巴什—伊旗装备制造工业集中区、呼和浩特金川—金山—裕隆工业集中区和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赤峰经济开发区、科右前旗工业园区和突泉县工业园区,形成以内蒙古一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北方重工奔驰、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华锐集团、中航虹波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带动相关零部件企业共同发展重型汽车及工程机械装备、风电设备制造、铁路装备、煤炭及石油装备、精密机械设备。加快发展运输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冶金机械和农牧业机械等优势行业,培育发展风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综合利用装备等成长性行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扶持发展小型新型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加快建设通用飞机制造项目。围绕汽车、机械、设备等整机生产,加快模具、关键零部件生产,—14—

发展配套产业,建设装备制造业配套园区。

(三)冶金建材业

钢铁工业以包钢—黑柳沟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加快资源勘查和采选冶一体化进程,支持包钢与国内大型企业联合重组升级扩能,重点发展百米高速钢轨,高强度机械用钢、汽车用钢、建筑用钢,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高档电力用钢、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高级无缝管等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加强冶金废旧产品回收利用和废渣的综合利用,打造冶金及其废弃物采选冶—深加工—再生—再加工循环产业链。

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以包头、乌海、巴彦淖尔、呼和浩特、锡林郭勒、赤峰、通辽为重点,依托包头铝业、九原、土右旗、托克托—清水河、金山(金川)工业园区和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乌拉特后旗工业园区、乌海海南西来峰工业园区、乌达工业园区、乌海市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园区、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赤峰经济开发区红山园区、巴林左旗工业园区、霍林郭勒工业园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按照分散采矿、定点选矿、集中冶炼、规模发展的要求,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专项规划,打造稀土铝合金及铝产业链下游产品深加工基地。积极推进境外有色金属资源落地加工,培育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提高深加工水平,打造全国知名的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产业园区。

—15—

建材产业要依托大路—清水河—托克托产业集中区、达拉特工业园区、乌海市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园区、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库伦旗工业园区、奈曼旗工业园区、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扎赉特旗淖尔新区、科右中旗百吉纳工业循环经济园区等,重点发展电石渣、硅钙渣水泥,积极利用粉煤灰、火山灰等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做好高岭土、膨润土、方解石等资源开发利用。组团式引进陶瓷先进生产,大力发展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培育陶瓷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光伏玻璃、导电膜玻璃等精深加工产品。

(四)农畜产品加工业

以呼和浩特、巴彦淖尔、赤峰、兴安盟、包头、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通辽、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地为重点,依托和林格尔盛乐工业园区、东胜轻纺工业园区、内蒙古金山经济开发区、乌兰察布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磴口工业园区、杭锦后旗工业园区、五原工业园区、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赤峰市经济开发区、宁城经济开发区、乌兰浩特工业经济开发区、科右前旗工业园区、突泉县工业园区、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呼伦贝尔岭东工业园区、阿荣旗工业园区、科右后旗工业集中区等,立足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生态化、标准化、安全化。加快发展高品质液体乳和婴幼儿奶粉生产,积极开发功能性产品和特色乳制品。大力—16—

发展牛羊分割肉、低温保鲜肉、骨血及脏器综合加工。重点发展高支、轻薄、功能性羊绒精纺制品以及毛绒、丝绒等多种纤维混纺、交织产品,创建国际品牌。提升粮油加工业市场竞争力,发展深加工产业,积极承接轻纺、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领先的乳、绒、薯、番茄加工园区。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等地区为重点,依托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等开发区、兴和县兴旺角工业园区、东胜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乌海市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园区、乌海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区、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磴口工业园区、五原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和发展风、光、生物质发电和煤的洁净利用,重点抓好大型风电基地、光伏示范电站、生物质电站和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建设,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加强稀土资源储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发展壮大以稀土、光伏、特种合金和非金属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石墨产业,开发锂离子正负极材料、石墨乳、柔性石墨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形成国内主要的石墨碳素生产基地。大力培育以物联网等技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电动汽车及其配套产品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生物制药为主的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积极发展以污

—17—

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提纲(2012.9.4)讲解

开发区(工业集中区) 发展规划编制参考提纲 前言 规划目的和作用 规划依据 规划范围 开发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具体的四至边界。中期范围拓展至**平方公里,远期展望到**平方公里。(经国家审核公告的36个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规划修编凡涉及扩区增容的,应说明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拟扩区增容后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 开发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规划期限:2011—2020年(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以上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第一章发展基础 开发区所在地(市、县)自然禀赋、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

展现状。 〔简要说明。附所在市、县区位图,主要经济指标图表等〕 第一节发展现状 开发区建设发展现状;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国家审核公告面积、实际控制面积(其中:累计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面积,累计已批准企业用地面积)。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等。以此说明开发区面积的扩大、产业承载力的提升。 二、开发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开发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情况;重点企业入驻情况;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情况。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等方面的发展成效。 三、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入驻企业数、带动就业数等 四、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开发区产业集聚能力和水平;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产出率;盘活存量土地、

经济开发区十三五规划

经济开发区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是**开发区攻坚克难、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采取新举措、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时期。 (一)明确发展思路,谋划发展举措。 (1)突出工业核心地位。一是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定位,即以工业为主,集商贸、物流、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开发区;二是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同类企业聚集,做大做强优势行业,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三是扶持骨干企业,要分规模,分类别加以引导和指导,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实现其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到2020年有20个销售收入达5亿元的企业,40个销售收入达1—10亿元以上的企业。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全力打造好开发区的硬 件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和倾斜;二是加大对开发区投资公司投资力度,使之自主运行,早见成效;三是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分期完成开发区道路建设;四是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加速完善电信、有线电视、宽带等配套设施。同时要依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到2020年底,完 成开发区内已批拓区面积的全部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3.5 亿元,其中开发区投资20亿元,基本建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集工业、商贸、 物流、金融、文教、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开发园区。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东向发展,主攻长三角,紧盯珠三角,关注中韩自 贸区、合肥自贸区(待批)等地区,加速融入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大力实施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全力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努力把开发区建成皖江城市带和皖西南的配套产业基地。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明确重点区域,加大宣传力度。在招商引资方式上,要做到主动出击与被动接收相结合,县内聚集与吸收外资相结合,以商招商与驻点招商相结合。 (4)做强工业主导产业。发挥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的引领作用,把握产业发展总体 方向,促进产业培育壮大。优先支持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品牌创建。重点支持最有发展潜力的电子产业率先突破,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张,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机械制造业加强技术集成和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抢占科技经济发展制高点。协调推进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协调发展,为提高经济长远竞争力夯实基础。培育发展成长性较好、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企业有效对接国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金融资本,促进创新型企业迅速形成产业化能力。支持企业拓展新的产业领域,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项目,推动项目尽快落实和开工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在5年内成功培育5家以 上上市企业,提高开发区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水平。 (二)制定发展目标,推动园区发展。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计划情况,存在问答及其对策建议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2015年5月) 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总体发展概况。我市工业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十一五”期间开始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进入发展黄金期。截止2014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近9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800家,规上企业454户,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20亿元,工业集中度已达到75%,基本形成以南充经济开发区、市区共建的南充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园和9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2+9”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南充经济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区被纳入全省“51025”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其中:南充经济开发区被纳入全省千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并正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被纳入全省500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南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嘉陵工业集中区正在联合申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西充县工业集中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阆中市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 表一全市“2+9”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注:数据截止期为2014年。 (二)产业发展概况。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推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顺庆集中发展机械汽配、新材料产业,高坪重点发展丝纺服装、电子信息产业,嘉陵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轻工食品产业,南部大力发展板材建材、机械机电、食品饮料产业,阆中围绕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食品药品、清洁能源产业,仪陇、营山、蓬安、西充作为农产品主产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1—2个特色产业,其中西充的有机食品、仪陇的制鞋产业已初具规模。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长远发展规划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 开发区, 规划, 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2000年―2010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21世纪初叶,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重点实施的阶段,同时也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确立未来10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的蓝图,根据《西安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纲要)》的部署,结合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西安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和机遇(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西安市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西安市为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设立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坚实的基础。截止1999年12月,开发区共引进合同项目192项,总投资115.2亿元人民币,合同外资7.18亿美元(其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资占60%),实际进资已经超过65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4.08亿美元。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多元,已使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电、气、热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达到“七通一平”条件,可基本满足各类项目建设的需要。目前入区项目开工113个,竣工投产项目68个,基本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医药和生物工程、食品饮料以及新材料为主要行业和以高新科技产品为主导产品的工业结构。1999年,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55亿元,工业产值31亿元,工业增加值9亿元。在西安市历年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中,经济

开发区始终名列前茅,不仅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发挥了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为开发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实施西部大开发,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了历史性的大好机遇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决策的启动和实施,国家将会在政策、项目等方面向西部倾斜,还将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这将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西安位于西部的门户,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和前沿阵地。而作为西安重要经济增长点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其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运作的管理机制,自然会在大开发的热潮中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技术,并率先得到大发展。所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审时度势,科学筹划,研究确立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十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和主要发展目标(一)总体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工业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以晋升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坚持和发展“巢凤相成、滚动发展、高大名洋、求实创新”的建区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尤其是加大对国内外知名公司的招商力度,提高利用外资(包括外地资金)的水平和质量;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开发区的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区域服务和保障

2020年经济开发区工作计划

经济开发区工作计划 XX年,我们面临世界经济回暖、国内内需拉动、全市“突破xx”战略持续效应,全市开发区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得到深入贯彻,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充足,园区产业更加集聚、更显特色,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稳定因素得以集中化解,软环境越来越好以及园区干部的责任意识、赶超意识十分浓烈等十分有利的发展形势和发展机遇,为加快大发展、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XX年总的指导思想与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围绕“冲刺国家级开发区”的奋斗目标,坚持“四晒”、“四包”和“五个一”工作机制,全力实施“1338”发展战略(即:“产城一体,三化同步,三大战役,八项工程”),力争在“三重一大”项目建设、产业集聚、特色园区建设、“产城一体化”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继续保持领跑全县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确保年内跨入全市省级开发区第二方阵,确保在全省综合排名再晋升xx 个以上位次,努力开创全区工作新局面。 XX年经济发展目标:确保gdp增长xx%,完成xx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增长xx%,完成xx亿元;招商引资总额增长xx%,完成xx亿元;业务收入增长xx%,完成xx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增长xx%,完成xx亿元。

(一)坚持“产城一体”,加快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加强多规衔接,加强区域统筹,全力打造“产城一体”示范区。主要是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建设,要坚持高质量。全力推进“三重一大”项目建设,科学施工,全程服务,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工程质量。三是集聚,要坚持高层次。着力打造白色家电、皮革皮具等主导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三个集聚区,为全县工业经济添彩,为全县城市建设增色,为全县园区提振发力! (二)坚持“三化”同步,不断增强和提升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 1、工业化。按照“边办工厂边造城市”的发展理念,与县城区总体规划充分衔接,综合考虑开发区的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构建以百亿级企业为龙头、以xx亿级企业为重点、以xx亿级企业为基础,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联动的开发区工业新格局。 2、城市化。按照“2+x”的产业发展定位,着力做优北区、做强西区、开拓南区、规范东区。一是依托徐洪河升级工程、xx铁路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仓储以及承接特色产业转移。二是依托金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进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进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进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进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进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时期开发区进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进展,我们采纳咨询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进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进展的总体状况、要紧特点、制约因素和进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进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进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置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样预算收入1 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进展、可连续进展的新时期,出现良好的进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进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进展出现出四个明显特点:

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XX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 意见 2014年7月10日 为进一步加快XX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发挥开发区在促进我县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要求和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以规划为龙头,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基础,以重大项目为重点,以服务企业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开发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结构优化,使开发区成为“带动产业升级、带动实体经济、带动居民就业、带动百姓致富”的平台和载体。 (二)基本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原则。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规划环评》。 二是产业集聚原则。要根据XX县的资源特点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发挥XX、XX产业的比较优势,优化全县的产业结构,鼓励全县工业按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区内居民向生活小区集中,实现开发区建设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良性互动。

三是高标准建设原则。要向省内一流的开发区看齐,超前进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增强XX、XX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的承载力、吸引力。 四是产业导向原则。进入开发区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XX产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无污染的项目。 五是循环经济原则。大力推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按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开发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4年,开发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XX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完成XXXX万元,企业投资额完成XX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X%,新增建成区面积X亩,入库税金增长X%,产出率增幅X%。通过加快开发建设,使开发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创新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建立精干高效的XX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设置。开发区管委会是XX县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县政府授权对开发区范围内的经济和行政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开发区要完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开发区管

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二零二零年八月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总则 (1) 1.1规划背景 (1) 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的由来 (1) 1.3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 (2) 1.4评价依据 (3) 1.5评价标准 (9) 1.6评价方法 (11) 1.7评价重点 (12) 1.8评价时段 (12) 1.9评价范围 (12) 1.10保护目标 (13) 1.11评价工作程序和技术路线 (14) 第二章规划概况 (16) 2.1园区涉及的乡镇产业发展概况 (16) 2.2规划方案概况 (17) 2.3规划市东南工业园发展现状 (33) 第三章规划分析 (40) 3.1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40) 3.2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 (45) 3.3规划的排污分析 (47) 3.4规划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67) 第四章区域环境状况调查与环境现状评价 (69) 4.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69) 4.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72) 4.3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9) 4.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2) 4.5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4) 4.6土壤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85) 4.7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87) 第五章环境影响识别与指标体系构建 (89) 5.1环境影响识别 (89) 5.2评价因子筛选 (89) 5.3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91) 第六章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94) 6.1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4) 6.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8)

6.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05) 6.5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8) 6.6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14) 第七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总量控制 (117) 7.1资源承载力评估 (117) 7.2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120) 7.3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 (122) 第八章环境风险评价 (125) 8.1环境风险评价目的 (125) 8.2风险识别及源项分析 (125) 8.3最大可信事故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27) 8.4风险防范措施 (128) 8.5.应急预案 (129) 第九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建议 (132) 9.1预防对策和措施 (132) 9.2最小化对策和措施 (138) 9.3修复补救措施 (153) 9.4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54) 第十章环境监测、跟踪评价和管理建议 (156) 10.1环境监测计划 (156) 10.2跟踪评价建议 (158) 10.3入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158) 10.4环境管理建议 (159) 10.5 “零方案”分析 (161) 第十一章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163) 11.1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 (163) 11.2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171) 11.3 “三线一单” (179) 第十二章困难和不确定性 (186) 12.1 困难 (186) 12.2 不确定性 (187) 第十三章执行总结 (188) 13.1规划背景 (188) 13.2规划概述 (189) 13.3规划的主要环境目标 (190) 13.4规划方案简介 (190) 13.5规划方案分析 (194) 13.6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96) II

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提纲

甘肃省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 编制大纲 (初稿) 总则 规划范围 规划目的和作用 规划依据 规划期限 〔以上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发展现状 〔开发区所处位置及区域自然禀赋、环境条件等。开发区所处区域(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开发区经济特别是产业等发展现状。〕 第二节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资源;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条件;相关限制因素〕 第三节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战略意义 第二章总体发展战略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指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不是编制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发展目标 〔形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体系: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目标)要与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结合;在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要有所体现〕 第三章产业发展 第一节产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第三节主导产业

〔分段表述各主导产业〕 第四节重点项目 〔各主导产业重点项目支撑〕 第四章空间结构(一区多园的可分节表述) 第一节功能分区 第二节用地布局(地块控制) 第三节产业及人口承载容量 第五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突出与主导产业有关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保障等〕 第六章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道路交通 第二节市政配套设施 〔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电信、供热、燃气、管线综合等配套基础设施〕

第三节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开发区社会事业相关领域的建设发展〕 第四节绿地景观系统 〔包括城市设计框架〕 第七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一节环境容量 〔1、人口容量;2、大气环境;3、水环境;4、固体废物等环境质量现状〕 第二节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 〔环境保护原则、目标及措施〕 第三节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建设 〔循环经济相关内容。在产业布局、工艺设计中要注意节地、节水和节能等要求,突出产业集聚效应〕 第四节节能减排 第七章综合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地震、防洪、消防等〕

工业园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解析

目录 CONTENTS 第二篇: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建设国内独一无二的湿地中的校园------------------------------------ 2第三篇:贵州思南工业园区入驻项目96个工业园区现状分析 ------------------------------------- 3第四篇:浙江嘉北工业园区液态铝运输工程预计12月完工 ---------------------------------------- 4第五篇:2015年工业园区建设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 4第六篇:昆明市第一批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达5120万元 ---------------------------------------- 5第七篇:黑龙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浅析 ------------------------------------------------------------ 6第八篇:2014年中国十大工业园区排名------------------------------------------------------------------ 7 2014年中国十大工业园区排名 ------------------------------------------------------------------------------ 8 1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8 2张江高科技园区 ----------------------------------------------------------------------------------------------- 8 3苏州工业园区 -------------------------------------------------------------------------------------------------- 8 4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8 5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8 6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 8 7浙江余姚工业园区 -------------------------------------------------------------------------------------------- 8 8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8 9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 8 10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 8第九篇: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8图表1:我国工业园区的种类-------------------------------------------------------------------------------- 8 1、发展战略不清晰,规划不合理--------------------------------------------------------------------------- 9 2、产业定位和规模定位脱离实际--------------------------------------------------------------------------- 9 3、工业园区整体竞争力较弱--------------------------------------------------------------------------------- 9 (1)集聚优势不强 --------------------------------------------------------------------------------------------- 9(2)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性不足------------------------------------------------------------------------- 10(3)招商引资无序竞争------------------------------------------------------------------------------------- 10(4)缺少服务支撑体系------------------------------------------------------------------------------------- 10(5)融资难、资金短缺------------------------------------------------------------------------------------- 10 4、工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差---------------------------------------------------------------------------------- 10 第十篇:2014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发展分析 ------------------------------------------ 10第十一篇:2014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 11第十二篇: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12第十三篇:各地政府政策扶持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投资潜力大 ----------------------------------- 13 本文所有数据出自于《2015-2020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前瞻及转型升级分析报 告》 第一篇:2014-2015淮安市工业园区未成年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统计

XX工业园区(扩区)产业发展规划报告59页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5 第二章 基础条件 ---------------------------------12 第三章 背景分析(SWOT 分析) -------------------30 第四章 园区功能分区和发展战略 -------------------36 第五章 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40 第六章 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46 第七章 效益分析 ---------------------------------52 第八章 园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55 第九章 加快园区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64 XX 工业园区(扩区)产业发展规划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XXXX工业园区(扩区)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2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2009年5月国务院(国发[2009]24号)《关于支持XX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海西、原中央苏区建设和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龙岩与老区人民一起过年,明确表示党和国家“将继续实施各项扶持政策,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为XX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若干意见》同时还提出,要“积极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的国家级工业园区扩区、调整区位和省级工业园区升级,拓展工业园区的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为XX 省的工业园区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XXXX工业园区是全省首批50个省级工业园区之一,早期的园区用地位于县城南部的南岗,即南岗工业区。南岗工业区分三期开发。由于XX县经济基础好、发展速度快,目前,一、二、三期用地已经形成规模,正逐步开发龙翔片区,整个城南片区已经全部纳入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为工业园区发展寻求新的空间,2007年初,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编制了《XXXX工业园区“一园两区”总体规划》,其中的“一园”是指XXXX工业园区,“两区”是指城南片区和蛟洋片区。两个园区规划面积共23.8平方公里。随着区域大型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XX县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挥XX县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合理进行县域生产力布局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背景及依据 (2) 1.1规划背景 (2) 1.2规划依据 (3)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5) 2.1指导思想 (5) 2.2发展原则 (5) 三、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7) 3.1基本情况 (7) 3.2产业发展现状 (8) 3.3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0) 四、产业选择及发展目标 (17) 4.1产业选择 (17) 4.2产业发展目标 (24) 五、产业布局 (26) 5.1布局原则 (26) 5.2产业布局 (27) 六、支柱产业发展规划 (29) 6.1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产业 (29) 6.2机械制造产业 (44) 6.3现代轻纺产业 (56)

6.4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 (66) 七、成长型产业发展规划 (78) 7.1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产业 (78) 7.2精细化工产业 (86) 7.3电子电器及信息产业 (96) 八、保障措施 (109) 8.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的前瞻指导性 (109) 8.2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积聚 (110) 8.3落实重大项目,壮大主导产业总量 (110) 8.4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技术保障 (111) 8.5强化资金筹措,拓宽融资渠道 (112) 8.6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平台保障 (112) 8.7实施人才工程,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113) 8.8完善物流体系,强化物流与信息保障 (113) 8.9加强土地供应,保障新增工业用地 (114) 附图1:赣州沙河工业园沙河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附图2: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纵深推进赣州市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年强攻工业”的实施纲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章贡区实现向工业强区的跨越,结合章贡区实际及未来六年的发展趋势,特编制《章贡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以下简称产业规划。 本产业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当前章贡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发展主重点,以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现代轻纺产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和培育扶持“三大成长型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电子电器及信息产业)作为产业规划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六年章贡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任务、目标和方向等。 产业规划范围:章贡区辖区全境,包括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57个行政村、9个镇居委会、4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425.5平方公里。 本产业规划是指导章贡区工业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工业园区自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支持园区以来,已经从规划启动阶段,步入形态开发阶段和目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快速发展阶段。 三年来,在省政府、县委县政府及各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园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很大的发挥,并且在农科院和县科技局的帮助下,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及产品,发展了一批外向型企业,同时形成两个产业园区,即电力电器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园区内新兴的如义兴铁塔、日新光伏等科技企业日益壮大。园区的区域性经济得到很大提高。从税收的100多万提高到的1200多万元,工业产值实现5亿元,比建区前增长10倍。 今天,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不断集聚着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回顾与总结过去的实践,为园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结验,为未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与保障体系 建立园区之初,县委、县政府就将园区列为本地区发展重点,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这里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和科技人才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新兴经济区。同时,决定组建园区党组、管委会、开发公司,形成党、政、企三位一体的组织领导机构。三年来,

这个组织机构很好地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出宏观调控、统一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 二、制定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目标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在市科委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园区先后制定了-2020年发展规划、“九五”计划及发展规划。发展规划经县政府同意实施后,有力调控了生产力布局,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目标。目前,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建设起步区电力电器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建成以电力电器为主的产业基地和健康产业基地。截止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1家。 在建项目5个,即将动工兴建项目9个。规划的实施不仅对生产力要素起到调控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环境效果和生态效应。 三、促进科技、经济与金融结合 建区伊始,园区就提出科技、经济与金融要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园区取得规模效益的有效出路。 科技与经济结合尤为典型。园区积极与渤海大学、农科院、畜牧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关系,这种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使园区科技贡献份额由建区初期的54%,提高到目前的64%。 四、吸纳了一批科技队伍 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在园区悄然崛起,如义兴铁塔股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 (送审稿)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规划组 一九九七年三月 前言 发展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办好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把深圳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需要,是实现深圳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9月,深圳市政府根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高新区)扩大到平方公里,实行“一区多园”的管 理体制,并得到国家科委的批准。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迫切要求进行新的统一规划。根据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的要求,在高新区规划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产业规划组从1996年10月开始编制《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本规划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力争做到高新区产业规划与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相吻合,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吻合;做到规划是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对高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高新区产业规划是高新区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本规划,从现在起到2000年,高新区将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为2000年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出现在深圳湾畔。

第一部分目的和依据 一、规划的目的 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的,其目的在于: (一)确立高新区的发展目标 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二)确立高新区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高新区应成为我市大规模、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企业运行机制的试验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区;国内、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教育区。 (三)确立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 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区的重点支柱产业。 二、高新区的现状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北起广深高速公路,南到滨海大道,西临麒麟路、南油大道,东至沙河西路,面积平方公里。北 环大道和深南大道横贯其中,将高新区自然分割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一)北区 北区位于广深高速公路和北环大道之间,包括第五工业区和松坪山生活区。总面积平方公里。 1.第五工业区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阶段开发区发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发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特点、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立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般预算收入

1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显着特点: 一是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徐州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同时积极培育光伏光电、清洁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比较鲜明的产业板块;丰县经济开发区以食品加工、盐化工和电动自行车为优势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沛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煤电铝一体化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材铝加工、农产品加工、煤化工三大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铜山经济开发区以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睢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棉纺织、白色家电、皮革皮具三大产业板块;邳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板材家具、纺织服装、煤化工三大产业,特色较为鲜明;新沂经济开发区规划了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三大产业板块,发展势头迅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