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年龄特征 P10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开的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发展心理学要通过实验研究,从大量的个别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某一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典型趋势、本质趋势。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线索加以研究,研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也允许从纵向角度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向。

2、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围 P3

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3、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P12-16

(1)、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其代表作是《儿童心理》

(2)、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期;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形成期;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分化和发展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演变和新增时期。

(3)、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围扩大到青春期;

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霍林沃思最早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全貌发展,出版的《发展心理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1935年,古迪纳夫出版《发展心理学》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1、佛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P36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佛洛依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他主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并强调入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驱力。弗洛伊德把与生存本能联系并用以满足机体的性的需要的心理能量称为里必多(LiBido)。并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4—5岁)、潜伏期(6岁一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及每个阶段的任务 P38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半),发展的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

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个阶段为学龄期,从7岁--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

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从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从25岁—50岁,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3、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观点 P40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来论证,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

华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这种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首先,华生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最后,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4、斯金纳强化控制原理 P4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认为,只有了解强

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

望的儿童的行为。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

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

最后,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强化作用,可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阳性强化作用和阴性强化

作用)两类。尽管分类不同,其作用的效果都是增加反应的概率。

5、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P48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的三个重要的问题之

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有

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异就

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

学决定的。

6、观察学习的概念及其过程 P44

(1)、概念: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

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

者可以不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

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2)、过程:

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

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7、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P50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理论;P52

了解皮亚杰的相关实验

(1)、心理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具体阶段理论

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活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的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一15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3)、皮亚杰相关实验

1、客体永久性实验

2、守恒实验:液体守恒、数量守恒、长度守恒、固体守恒

3、“三山实验”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的概念 P66-67

(1)、横断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选取生理成熟度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来研究某一个特定发展领域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状况。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

(2)、纵向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

的方法,故也叫做追踪研究设计,是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特色,其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研究原则 P64

(1)、客观性原则

(2)、特殊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生态化原则

3、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哪些? P70

(1)、观察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和测验法

(4)、心理生理学方法: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经颅磁刺激;生化指标的测量技术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1、胎儿P91、胎教P127的概念

(1)、胎儿:

胎儿是“从受孕到从子宫娩出前的小儿”

(2)、胎教:

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外环境,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给胎儿以积极的言语、音乐、动作刺激,激发胎儿大脑神经细胞增殖,同时使胎儿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发展和干预的活动。

2、胎儿生长的3个阶段 P92

斯滕伯格把胎儿出生前发育划分为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

3、胎教的种类 P127

(1)、音乐胎教

(2)、抚摸胎教

(3)、言语胎教

(4)、光照胎教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1、大脑单侧化(P134)、视崖的概念

(1)、大脑单侧化

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对于多数右利手婴儿来说,其语言功能逐渐定位于左半球的过程就是一种单侧化进程。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的差异。

(2)、视崖

视崖即“视觉的悬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

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P137

一般认为,婴儿动作最早发生在新生儿期,其最初的无条件反射行为便是“最早产生”的第一批动作;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容。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婴儿早期动作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并表现在活动中。

3、婴儿前言语发展的阶段 P155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体有意义的词语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划分为前言语阶段,主要包括: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语音的前言语发展,前言语交流的发展3个阶段。

4、婴儿言语发生的标志是什么? P158

欧美心理学家认为,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种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词标志着言语的发生,时间在出生后9-11个月;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婴儿最早说出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才是言语发生的标志,时间在11-13个月。

5、研究婴儿的气质的早期教养的意义 P167

研究表明,气质对儿童认知发展、情绪控制和行为调节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尽相同。

一般来讲,容易型婴儿对各种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困难型婴儿的父母只有特别热情耐心、有爱心地对待这些孩子,全面考虑他们的气质特点,积极采取适合于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方式,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良好地适应、发展。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

婴儿的气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优度模型提示我们:每个婴儿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气质无好坏之分。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以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迎接成长的挑战。

6、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P161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

结合。

(一)传统的四类型说

1.多血质

感受性较弱,反应性、兴奋性、平衡性很强;可塑性大,外倾,爱交际;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

2.胆汁质

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和主动性很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刻板,外倾;情绪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很快,不灵活。

3.黏液质

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很弱,主动性很弱;不灵活,倾;情绪兴奋性弱,反应速度缓慢。

4.抑郁质

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刻板,倾;兴奋性强;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黏液质)、强而灵活型(多血质)。

(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1.容易型

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

他们突出的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

3.迟缓型

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

(四)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布雷泽尔顿)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般型、活泼型和安静型。

1.活泼型

2.安静型

3.一般型

(五)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巴斯和普罗敏(Buss & Plomin,1984)根据婴儿在各种类型活动中的不同倾向性,将其划分为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和冲动性四种不同气质类型,认为这四种气质类型各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1、情绪性婴儿

这类婴儿常通过行为或心理生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的反应。与其他婴儿相比,他们可能对更细微的厌恶性刺激作出反应并且不易被安抚下来。

2、活动性婴儿

这类婴儿总是忙于探索外在世界和做一些大肌肉运动,乐于并经常从事一些运动性游戏。其中,有些婴儿会显得很霸道,经常与人争吵,而有些婴儿则常从事一些有益而富有刺激性、启发性但不带攻击性的活动。

3、社交性婴儿

这类婴儿常愿意与不同的人接触,不愿独处,在社会交往中反应积极,在追求家庭成员或不相关人员的接纳上都同样积极。

4.冲动性婴儿

这类婴儿突出表现为在各种场合或活动中极易冲动,情绪、行为缺乏控制,行为反应的产生、转换和消失都很快。这类婴儿的活动、情绪都不稳定而多变化,冲动性强。

7、了解陌生人焦虑与分离焦虑的状况 P171-172

(1)、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例如,当陌生人靠近正在玩玩具的婴儿时,婴儿会非常紧,眼睛在陌生人和母亲之间来回观看,突然大哭起来。如果陌生人离去,婴儿会慢慢平静下来,但如果陌生人又回来,婴儿还会大哭。这种反应称为陌生人焦虑。

(2)、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比如,一个8个月的孩子正坐在房间里玩玩具时,看见妈妈走出去,随着妈妈身影的消失,他大哭起来,这就是分离焦虑反应。研究证明,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8、依恋的概念及其类型 P174-176

(1)、概念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2)、婴儿依恋的类型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安斯沃思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1、幼儿游戏的特点; P191 游戏的相关理论; P189 游戏的种类P192 (1)、幼儿游戏的特点

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非常好的活动方式。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游戏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

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2)、游戏的相关理论

早期的游戏理论

1、复演论:霍尔

2、精力过剩论:席勒,斯宾塞

3、松弛说:扎拉鲁斯

4、生活准备说:格罗斯

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论:补偿佛洛依德

2、认知理论:皮亚杰

3、学习理论:桑代克

(3)、游戏的种类

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为:

1、创造性游戏

2、教学性游戏

3、活动性游戏

皮亚杰根据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把游戏氛围:

1、练习游戏(0-2岁)

2、象征性游戏(2-7岁)

3、规则游戏(7-11、12岁)

帕腾按照儿童社会化程度把游戏分为: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

3、单独一人的游戏(较低)

4、平行的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2、积极词汇、消极词汇的概念 P196

(1)、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2)、消极词汇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3、幼儿语法发展的特点 P197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律。词汇必须按一定语法构成句子,才能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词汇的同时,也开始学习语法,口语表达能力随之得到发展。

(1)、语法的掌握

儿童语法的发展通常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即句子的长短和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

A、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B、从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C、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2)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言语的发展还表现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上。

A、语音的发展

?1)、逐步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2)、对语音意识开始形成

?B、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儿童的自言自语

?2)、发展到连贯地说话

4、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P199-208

(课本)由于活动的复杂化和言语的发展,幼儿的记忆也在不断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应增大,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也在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

(1)、记忆容量的增加: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而词的逻辑识记的能力还很差。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语词记忆也在发展,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

(4)、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5)、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与发展

1.记忆策略的形成

2.元记忆的形成

(课件)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1、记得快,忘得快

?2、记忆不精确

?3、无意识记效果好

?4、形象记忆占优势

?5、较多的运用机械识记

5、幼儿思维的发展的特点 P208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在幼儿的思维中开始可以看到这些特点。

6、什么是记忆策略?记忆策略发展的3个阶段 P203

(1)、认知策略概念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2)、记忆策略发展的3个阶段

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一般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没有策略;二是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使用策略;三是能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一般来说,儿童5岁以前没有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以后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7、性别认同、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P239-240

(1)、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坚定性;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间生理上的差别。

(2)、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术语,指一个人接受并化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幼儿期大多数儿童开始与父母认同,化父母的标准、价值、态度和世界观。性别角色认同是其中的一部分。

8、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P223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是: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心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5)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成人必须善于对儿童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儿童行为作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儿童都是有害的。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 P253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学习要越过直接经验

2)、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3)、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并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2、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容 P256

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由某种需要而引起的对一定事物的向往(意向或愿望)。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与社会需要的联系可分为直接动机、长远动机等多种表现形式,按照与智力的联系可分为具体动机、抽象动机等多种形式,按照价值可分为正确动机和错误动机等多种形式。小学儿童的主导性学习动机以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为主。

学习动机是分层次、成系统的,其中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往往决定或支配着儿童的学习活动,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教学建议:

在培养与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大量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定期考察、适度竞争等教育方式,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从外部动机向部动机转化,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3、学习障碍的概念和特征 P260

(1)、学习障碍概念:

进入学校后,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一部分儿童在阅读、算术等活动方面的学习中存在较严重的困难,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学习障碍。

(2)、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可逆性;贯穿性;

4、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P268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1)、整个小学时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小学生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3)、小学生逐步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4)、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5、小学生概括水平经历的三个阶段 P275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是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儿童的概括水平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形象水平(7-8岁)

(2)、形象抽象水平(8-10岁)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10-12岁)

6、小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 P285

(1)、思维敏捷性: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

四年级是关键期。

7、角色采择技能的概念及其发展的阶段 P292-293

(1)、角色采择技能概念: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二)、发展阶段:

小学生社会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水平

0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

1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

11阶段: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8-10岁)

111阶段: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

1V阶段: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12-15岁)

小学儿童处于第1-3种水平,原因:

(1)、是儿童的认知成熟程度不同。

(2)、是儿童和成人以及同伴的交往经验不足。

8、同伴交往的类型(这题答案不确定)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社会行为、价值观念和态度的一个独特二主要的方式。

1)受同伴欢迎的儿童

2)被拒斥儿童:被拒斥的攻击儿童和被拒斥的退缩儿童。

3)矛盾儿童

4)被忽略的儿童

5)一般的儿童

9、友谊发展的阶段 P292-299

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双向关系,是以相互信任和喜爱为基础的情感关系。儿童友谊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塞尔曼的观点)

第一阶段:不稳定阶段(3~7岁)

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短暂的游戏关系,在一起玩的那就是朋友。

第二阶段:单向帮助阶段(4~9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满足自己需求和愿望的才是朋友。

第三阶段:双向帮助阶段(6~1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带有明显功利性,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长久保持如一。

第四阶段:亲密共享阶段(9~15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朋友之间应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12岁开始)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选择朋友更加严格,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

10、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3个阶段

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前)

2)、他律道德阶段(4、5岁-8、9岁)

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

11、了解科尔伯格提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三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10-13岁或以后)、后习俗水平(青少年早期,或成人初期,或永远达不到)

六个阶段:

(1)、避罚服从取向;

(2)、相对功利取向;

(3)、寻求认可取向;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 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 B.荣格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 B.勤奋与自卑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 B.勤奋-自卑 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D.亲密-孤独 (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 B.守恒 C.象征 D.延迟模仿 (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内化 (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 B.守恒能力 C.自我中心 D.观点采择能力 (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成熟 D.同伴 (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 B.类包含实验 C.视崖实验 D.照镜子法 (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 B.彪勒 C.席勒-斯宾塞 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 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 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 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 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 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发展心理学思考题

发展心理学思考题

1、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要解决哪些理论与实际问题? 答:1、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4、探究不同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你是如何理解行为主义发展观的? 答:行为主义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旨就是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的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有助于促进对儿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到后期也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主张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 3、依据相互作用论的观点,同化与顺应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机制。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举例说明。 答: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就是顺应。 例如打游戏,刚刚进去游戏的世界是0级的角色,然后打了一

个怪物,得到了经验,学会了如何打怪,就升高了一级,然后再以这个经验打两个怪物再升一级,在第一次打怪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方法有错误,打了半天才打死怪物,然后在第二次打怪的时候就改正自己的打法,很快就打死了怪物,第一次打怪的就是同化,第二次打怪的就是顺应。 4、“最近发展区”观点对儿童心理发展与教学有怎样的启示? 答:“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其中含义是指一是教育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二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一方面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近期的研究集中于成人给儿童什么支持和刺激,当儿童是新手时,成人提供直接的手把手的指导,当儿童变的更有能力时,成人的帮助随儿童的成就而下降。 5、你是如何理解关键期概念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的?试举例说明。答:心理学上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一些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1

济宁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填空题1、下列属于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点的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2、保育员道德品行素质首先表现为完善健全的 (人格) 3、婴幼儿(3-4 岁)时说谎为正常现象。 4、孩子在初入园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行为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造成的。 5、幼儿的需要主要有生理的需要、活动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 等。 6、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 化)、易受感 染和易外露。 7、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8、婴儿生理性流涎发生的原因是(唾液腺发育完善,唾液分泌旺盛)。

9、婴儿(动作)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10、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 1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情绪)。 12、幼儿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同龄伙伴的关系和与成人的关系。 13、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学习)等。 14、影响幼儿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 影响、 (遗传和技能的影响)和性格的影响。 15 、记录(个别儿童的情况)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体弱儿童的身体和活动情况以及个别需要帮助的儿童的情况。 16、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 新)的基本要求。 17、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18、(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19、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上。 20、幼儿衔接工作主要是培养(入学的适应 性)而非小学化。 2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22、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3、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 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 24、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25、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6、(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1)可 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27、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

2019年自学考试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1)

2019 年自学考试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1) 德国生理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9 世纪后半叶创立了儿童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创立,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揭示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而儿童的动作发展模式、语言获得模式、皮亚杰所描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在脑和神经中枢、神经、肌肉控制下实行的,所以动作的发展与其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动作的发展遵循以下三个规律: 1、从上到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2、由近及远。 3、由粗到细。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在此基础上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儿童用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画地写字,往往要到 6-7 岁才能做到。 1、以下不是儿童动作发展所遵循的规律是(D) A.从上到下 B.由近及远 C.由粗到细 D.由前到后2、儿童最早发展的动 作是(A) A. 头部动作B 躯干动作C. 手的动作D. 脚的动作 3、儿童的动作发展是沿着(A) 方向逐步成熟的。 A.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B抬头-爬-站-翻身-坐-行走 C.坐-抬头-翻身-爬-站-行走D翻身-抬头-坐-爬-站-行走 4、儿童用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画地写字,往往要到(C) 岁才能做到。

A.3-4 B 4-5 C 6-7 D 7-8 5、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 夸美纽斯 B 何林渥斯 C 普莱尔 D 冯特 儿童发展心理学自诞生以后发展出了多种理论派别。 如以格塞尔为代表的成熟论。格塞尔的观点源自于他的双生子爬 楼梯研究。他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 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实行的。他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 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 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 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 - 反应的学习过程。他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 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华生提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条件反射 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 精神分析论则着重对“无意识”的探究。弗洛伊德认为,存有于 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 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4、潜伏期 (6-11 岁) 5、青春期 (11、12 岁开始 ) 。 相互作用论者,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天生结构的 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在他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 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 中第四个是决定性因素。他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 口唇期 (0-1 岁) 2、 肛门期 (1-3 岁) 3、 性器期 (3-6 岁)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测试题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A)。 A、主体我和客体我 B、心理我和社会我 C、身体我和心理我 D、生理我和社会我 2、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B)。 A、实物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互动游戏 D、规则游戏 3、(B)是指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A、自我提升 B、自我否定 C、自我贬抑 D、自我接纳 4、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这种记忆策略叫(B)。 A、类比 B、组织 C、归纳 D、复述 5、(B)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A、婴儿早期 B、幼儿期 C、婴儿期 D、童年期 6、优先注视范式(D)。 A、也称习惯化范式 B、是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技术 C、是一种研究婴儿动作发展的技术 D、也称刺激偏爱程序 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A)。 A、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一个外化的过程 C、心理发展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 D、心理发展是指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华生 B、达尔文 C、高尔顿 D、施太伦 9、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B)。 A、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B、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C、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D、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10、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C)。 A、个人经历、社会环境 B、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C、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D、生活事件、人格、社会环境 11、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B)。 A、是事物的运动性特征 B、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C、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D、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12、强化说运用(C)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A、模仿学习 B、语言获得装置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13、亲社会行为是指(C)。 A、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B、侵犯行为 C、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D、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 14、青年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C)。 A、情感波动越来越大 B、越来越外向 C、越来越成熟 D、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15、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叫(C)。 A、个性化 B、外化 C、社会化 D、内化 16、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C)。 A、4种水平和6个阶段 B、2种水平和4个阶段 C、3种水平和6个阶段 D、4种水平和8个阶段 17、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C)。 A、发展和教学齐头并进 B、发展和教学相互决定 C、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D、发展要走在教学的前面

《发展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发展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 正强化:所谓正强化指一个行为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的刺激,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3. 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青少年时期实际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寻找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因此,埃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4. 复演说:该理论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重复着人类种族进化的过程,胎儿在胎内发展重复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 5. 负强化:是指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的出现伴随着令人讨厌的刺激。这个刺激一旦排除,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6. 学习障碍:又称学习困难或学习无能,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展障碍。 7. 图式:是指个体已有的对环境做出某种反应的心理机能组织形式。认知的发展的实质就是认知图式的不断的建构过程。 8. 溶血症:母亲通常是RH阴性,而孩子的父亲与胎儿自己都是RH阳性。胎儿的RH阳性细胞从胎儿的循环系统中逸出后进入母体,刺激母亲产生抗体。当抗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会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的血红细胞破坏或凝集,从而造成胎儿严重异常或死亡。 9. 抓握反射:当物体接触到新生儿手掌时,立即被紧紧抓住不放,如果被抓物体是小棒,他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身体悬挂片刻,这个反射在出生后第五周达到最强,3—4个月时消失。 10.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指行为的反应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行为。 11. 观察学习: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即观察学习。是人类社会行为学习的普遍方式。 12. 多动症: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综合症,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男学生。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活动过度等特点,其本质特征在于注意障碍。 二、填空题 1. 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从头到尾)、(从中心向周围)、从大肌肉到小肌肉。 2. (弗洛依德)认为,游戏是儿童释放焦虑、补偿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的手段。 3. 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 4.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主要包括(认知或智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5. 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儿童心理的著作是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 6. 艾里克森认为,7-12岁也就是学龄期儿童所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和(自卑)。 7.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一个是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8. 婴儿刚出生时脑重是成人的(25%),36个月时脑重已大约是成人的(90%),可见整个婴儿期是人一生中脑发育最快,最重要的时期。 9. 托马斯-切斯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种类型。 10. 美国心理学家(贺林沃斯)最早提出要研究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将儿童心理学发展成毕生发展心理学,并于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填在题干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

发展心理学复习题n

发展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对羞怯、怀疑的矛盾B.勤奋对自卑的矛盾 C.主动对内疚的矛盾D.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 2.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A.成熟B.练习和习得经验 C.社会经验D.平衡 3.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该阶段为()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研究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实验法B.测验法 C.临床法D.问卷法 5.常见的由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为() A.唐氏综合症B.苯丙酮尿症 C.杭亭顿舞蹈症D.红绿色盲 6.婴儿期的思维主要是() A.具体形象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D.辩证思维 7.婴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 A.生活活动B.游戏活动 C.学习活动D.劳动活动 8.婴儿有选择的社会性笑一般出现在() A.初生时B.5周时 C.3个月时D.5、6个月时 9.言语发展的单词句阶段是在() A.9~12个月B.1~A.5岁 C.A.5~2岁D.2~3岁 10.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A.三类B.四类

C.五类D.六类 11.幼儿理解性别不会因一个人的服饰、形象或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年龄阶段是() A.2~3岁B.4~5岁 C.5~6岁D.6~7岁 12.根据Selman的角色采择理论,到一定年龄时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了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仍可能会有冲突。这个年龄阶段在() A.6~8岁B.8~10岁 C.10~12岁D.12~15岁 13.研究表明,可以自发使用复述策略,并不断纠正自己的复述行为的年龄一般是() A.5~6岁B.6~8岁 C.8~10岁D.11 岁以上 14.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成分,其中()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遵循现实原则。 A.本我B.自我 C.超我D.潜意识 15.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从2岁到4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A.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B.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C.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D.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耻感 16.小学儿童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这反映了儿童思维的()的发展。 A.敏捷性B.灵活性 C.深刻性D.独创性 18.对发展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A.描述B.解释 C.预测D.控制 19.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 C.测验法D.问卷法 20.按照托马斯-切斯的分类,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的婴儿属于()

发展心理学复习思考题2016汇总

《发展心理学》复习思考题2016 一、单项选择题 1.“视崖”是用来研究婴儿()发展的装置。 A.方位知觉 B.深度知觉 C.左右知觉 D.时间知觉 2.()认为强化是儿童获得语言的主要机制。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斯金纳 D.斯腾 3.皮亚杰研究儿童使用的独特的研究方法称为()。 A.实验法 B.观察法 C.临床法 D.测验法 4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年龄为( )。 A.3岁 B.2-7岁 C.5岁 D.0~2岁 5.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中提出了( )这一概念。 A.语言获得机制 B.强化依随 C.选择性模仿 D.前言语 6.第一位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青春期的心理学家是()。 A.荣格 B.科尔伯格 C.霍尔 D.埃里克森 7.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作者是()。 A.霍尔 B.何林沃斯 C.古德伊洛夫 D.普莱尔 8.()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机械记忆 D.形象记忆 9.“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 )提出的。 A.列昂节夫 B.班杜拉 C.华生 D.维果斯基 10.()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而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 A.达尔文 B.福禄贝尔 C.卢梭 D.鲁利亚 11. ( )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论者。 A.皮亚杰 B.华生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2. 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是()。 A.陈鹤琴 B.黄翼 C.朱智贤 D.陆志韦 13. 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14.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斯陶布 C.章志光 D.柯尔伯格 15.“暴风骤雨时期”指的是()。 A.成年期 B.儿童期 C.老年期 D.青少年期 16.霍尔的( )是关于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代表性理论。 A.遗传说 B.复演说 C.转换生成说 D.认知学说 17.新生儿期是指( ) A.从出生到1个月 B.从出生到3个月 C.从出生到半年 D.从出生到1岁 18. “语言获得机制”是()言语理论中的概念。 A.乔姆斯基 B. 斯金纳 C.皮亚杰 D.阿尔波特 19.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掌握了行走技巧 B.平路上行走达到自动化 C.会跑、跳 D.能越过障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新生儿出生时身高约为()。 A.30cm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关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 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 作 5、下列哪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6、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7、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8、下列属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的是()。 A.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B.初步的间接性、概括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9、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A.活泼型 B.抑郁质 C.粘液质 D.胆汁质 10、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 1岁半—2岁—5岁—6岁—4岁 11、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1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 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 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D.概括性较低 13、()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A.遗传 B.遗传素质 C.生理成熟 D.生理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练习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练习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意识,表现为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的统一。 2、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人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3、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4、自我中心: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5、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环境与主体。2.超我。3.后习俗水平。4.婴儿期、青春期。5.攻击性行为。6.保持过程。 7、直观动作性,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8、摆弄物体,游戏,学习,劳动。 9、复演说。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B)之内,婴儿逐渐能将自我与非自我区分开来,逐渐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特的、与其它物体分离的实体。 A、1岁 B、3岁 C、半岁 D、5岁 2、在(C)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

发展心理学习题(附答案)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第二反抗期发生在()。 A.3、4岁 B.小学阶段 C.青春期 D.青年期 2、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3、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A.3~6岁 B.7~12岁 C.13~15岁 D.16~18岁 4、()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 A.班杜拉 B.米德 C.皮亚杰 D.霍尔 5、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A. 对成人或原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 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 C. 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更高的道德原则 D. 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6、自我意识上午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A.幼儿期 B.青春期 C.青年期 D.更年期 7、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A.诚实品质 B.爱的品质 C.关心品质 D.智慧、贤明品质 8、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 A.达到一生中的最低谷 B.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C.和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特点 D.起伏变化较大 9、老年丧失期观认为()。 A. 心理发展是可以逆转的]

B.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C.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 D.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也可以叫做“发展” 10、童年期游戏是()。 A.互动游戏 B.实物游戏 C.规则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1.个体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是()。 A. 能使用代名词“我”称呼自己 B. 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 C. 形象思维的建立 D. 逻辑思维的建立 12.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 A. 儿童思维最近的发展水平 B. 儿童心理机能的内化 C. 遗传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D. 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3.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孩子们的游戏以()为主。 A. 象征性游戏 B. 亲子互动游戏 C. 规则性游戏 D. 实物游戏 14.()以认知发展为指标来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A. 艾里克森 B. 皮亚杰 C. 柏曼 D. 柯尔伯格 15.根据米勒斯的研究,80岁老年人的记忆测试T分数大约是20岁的()。 A. 1/2 B. 1/3 C. 1/4 D. 1/5 16.中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相对稳定,按照荣格的说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A. 内倾性 B. 外倾性 C. 社会性 D. 停滞性 17.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指向()。 A. 自身 B. 同伴 C. 老师 D. 父母 18、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模式为()。 A.先公开、后隐蔽 B.先隐蔽、后公开 C.先疏远、后接近 D.先接近、后疏远 19、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