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习题

《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习题

《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习题
《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习题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碳的物质家族课后学案:

A卷

一、选择题

1、关于金刚石、石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 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

C 金刚石质硬,石墨质软。

D 他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关于Na2CO3和NaHCO3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

B、NaHCO3比Na2CO3稳定。

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

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

3、人体吸入后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的气体是()

A、Cl2

B、N2

C、CO

D、CO2

4、已知某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① C + CO2高温2CO ②CO +H2O

高温

CO2 +H2由此可以推断,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的顺序是()

A、CO>C>H2

B、C>CO>H2

C、C>H2>CO

D、CO>H2>C

5、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A、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B、通过灼热的炭

C、通过水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6、将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是化学变化

B、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相同

C、是氧化还原反应

D、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7.在空气中久置而不变质的是( )

A、碳酸钠晶体 B 、漂白粉C.氧化钠D、纯碱

8、在盛有NaOH溶液试剂瓶口,常看到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白色固体是( )

A.NaOH

B.Na2O

C.Na2CO3

D.NaHCO3

9、取两份质量相同的小苏打,一份直接与稀盐酸反应,另一份先加热至恒重,

再与稀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耗相同浓度的盐酸一样多

B.消耗同浓度的盐酸后者多

C.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一样多(不包括加热生成的)

D. 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后者多。(不包括加热生成的)

10、金刚石、石墨、C60、氧气归为一类物质,从下列物质中选出跟它们同类的()

A、水

B、氢气

C、氯化钠

D、硫粉

11、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你认为目前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

A植物的呼吸作用与腐烂放出CO2

B动物的呼吸作用放出的CO2

C工业大量燃烧含C的燃料

D建筑工业的发展使大量碳酸盐分解。

12、可以用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最好的是()

A、加澄清的石灰水

B、加热

C、加稀盐酸

D、加CaCl2溶液

二、非选择题

13.洪灾过后,饮用水的消毒杀菌成为抑制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的有效方法之一。漂白粉是常用的消毒剂。

(1)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Ca(OH)2]制取漂白粉,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漂白粉溶于水后,受空气中的CO2作用,即产生有漂白、杀菌作用的次氯酸,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1)和反应(3)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填编号)__________________。

14.(1)古代土法制碱中,用Na2CO3和Ca(OH)2反应制烧碱(用化学方程式

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用小苏打的饱和溶液除去CO2中的H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不能用NaOH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能用Na2CO3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两空均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原因)。

B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①纯碱②钟乳石③水垢④小苏打⑤蛋壳

分别滴入盐酸时,会产生相同的气体的是()

A、只有①②

B、只有④⑤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2.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物质质量为原试样质量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A.50%B.75%C.92.7%D.100%

3、在10ml 0.01 molL-1的纯碱溶液中,不断搅拌并逐滴加入1.2ml0.05molL-1盐酸,完全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 )

A.1.344mL B.2.240mL C.0.672mL D.0mL

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次氯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 OH—==H2O

B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CaCO3+H+==Ca2+ + CO2↑+H2O

C金属钠跟水反应2Na+2H2O = 2Na++2OH-+H2↑

D将铁片放入硫酸铁溶液中:Fe + Fe3+ ==2Fe2+

5、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为碳酸钠。现加热5.00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

物,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混合物质量减少了0.31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

A .3.38g

B .4.58g

C .4.16g

D .4.41g 6、按右图装置持续通人气体x ,并在管口P 处点燃,实验结果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 、Y 可

能是 ( )

A .H 2和NaHCO 3

B .CO 和Na 2CO 3

C .CO 和CuO

D .H 2和Fe 2O 3

二、非选择题

7、实验室可用图7-2所示的装置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进行分离和干燥。已知a 、b 均为活塞,试回答:

(1)甲瓶装的是__________溶液,乙瓶装的是_________

溶液, 分液漏斗装的是________。

(2)当2CO 与CO 的混合气体通过该装置时,先分离得到

的是________,活塞操作是__________ ; 然后得到____________,活塞操作是__________

8、把NaHCO 3和Na 2CO 3的混合物16.18g 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剩余固体为15.87g 。计算混合物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

碳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 碳的物质家族参考答案

A 卷

1 B 、

2 D 、

3 C 、

4 B 、

5 D 、

6 D 、

7 D 、

8 C 、

9 A 、10 BD 、11 C 、12 D 、

13、(1)2Cl 2 + 2 Ca(OH)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2)Ca(ClO)2

(3)Ca(ClO)2 + CO 2 + H 2O == CaCO 3↓+ 2 HClO

(4) (1)

14、(1)Na 2CO 3 +Ca (OH )2 =CaCO 3↓ +2NaOH

(2)HCO 3- +H + =CO 2↑ +H 2O CO 2 +2OH - =CO 32- +H 2O

CO 2 +CO 32- +H 2O =2HCO 3-

B 卷

1 D 、2D 、3 D 、4 C 、5 C 、 6 AC

7、(1)NaOH 、浓24H SO 、稀 24H SO 溶液

(2)CO ;关a 开b ;2CO ;关b 开a

8、94.81%

《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教案3

《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为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碳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有涉及,本节继续较深入的介绍碳的多样性及碳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了解碳的重要化合物Na2CO3与NaHCO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有关碳单质和一些碳的重要化合物(如CO、CO2、CaCO3)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因此,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设计思想 设置情景、探究实验,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这样,即可利用“似曾相识”的正面效应——学习基础,又可消除“似曾相识”的负面影响——“冷饭热炒”。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性体的概念。 2.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阅读〕课本P59一、二段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有关视频资料 〔提问〕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 1.例举已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别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 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石墨、金刚石结构的异同,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4.碳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教师说课理论

说课的类型 说课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按学科分:语文说课、数学说课、音体美说课等;按用途分:示范说课、教研说课、考核说课等;但我们从整体来分,说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实践型说课,一类是理论型说课。实践型说课就是指针对某一具体课题的说课。而理论型说课是指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说课的关键。不同的说课类型说课的内容自然也不同。这也是我们这几年主要研究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实践,实践型说课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教材主要是说说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这些可以简单地说,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课的内容。 2、说教法就是说说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这应该是总体上的思路。 3、说过程这是说课的重点。就是说说你准备怎样安排教学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一般来说,应该把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说清楚。如课题教学、常规训练、重点训练、课堂练习、作业安排、板书设计等。在几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据说清楚。这也是说课与教案交流的区别所在。理论型说课与实践型说课有一定的区别,实践型说课侧重说教学的过程和依据,而理论型说课则侧重说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理论型说课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观点理论型说课是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立场鲜明。 2、说实例理论观点是要用实际的事例来证实的。说课中要引用恰当的、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说课的重点。 3、说作用说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交流,它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在说课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该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说清楚。 说课的技巧 技巧综述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这种教学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研究、让说课活动上档次,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是新时期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笔者开展了题为“对说课的审视与反思”的网络教研活动,就说课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讨。我们认为,必须深入研究、全面分析,说课才能说出品位、道出精彩。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得恰当与否,直接反映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制订。对教材理解越深刻,说课内容将越充实、全面,反之就只能是蜻蜓点水、触及皮毛。且看一例: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是《化学1(必修)》(鲁科版)第三章《硫的转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是在介绍《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之后引入该节内容的。因此,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基础,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 上述分析显然不够厚实。“教材的地位”,不仅仅是指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理位置”(处于哪一章哪一节),更包含这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意义以及该内容的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意价值。因此,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分

说课技巧

上课听课等教研活动都要受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说课则不同,它可以完全不受这些方面的限制,人多可以,人少也可以。时间也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说课的内容是说课的关键。不同的说课类型说课的内容自然也不同。这也是我们这几年主要研究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实践,实践型说课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教材主要是说说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这些可以简单地说,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课的内容。 2、说教法就是说说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这应该是总体上的思路。 3、说过程这是说课的重点。就是说说你准备怎样安排教学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一般来说,应该把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说清楚。如课题教学、常规训练、重点训练、课堂练习、作业安排、板书设计等。在几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据说清楚。这也是说课与教案交流的区别所在。理论型说课与实践型说课有一定的区别,实践型说课侧重说教学的过程和依据,而理论型说课则侧重说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理论型说课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观点理论型说课是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立场鲜明。 2、说实例理论观点是要用实际的事例来证实的。说课中要引用恰当的、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说课的重点。 3、说作用说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交流,它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在说课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该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说清楚。 技巧综述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这种教学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研究、让说课活动上档次,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是新时期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笔者开展了题为“对说课的审视与反思”的网络教研活动,就说课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讨。我们认为,必须深入研究、全面分析,说课才能说出品位、道出精彩。

高中化学《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是化学必修 1 中第三章《硫的转化》的内容。教材已经介绍了《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之后引入该节内容。因此,学生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 一定的基础,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 硫及其化合物是本节教材的核心知识之一。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之一在于氧化性和还原性而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正好能够体现各种含硫物质的氧化性与还原性。而且无论是自然界中火山的喷发,还是酸雨环境问题,以及实验室中对含硫物质元素物质的探讨,都以不同价态的硫元素间的转化为核心。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框架如下: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掌握含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的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二、学生分析

得 出 本 节 课 需 要 我 们 探 究 的 是 - 2→0,+4→0,+4→+6,+6→+4 之 间 的价态转化 通过思考、回顾、小组讨论从理论上寻找代表物。 , 【探究二】预设方案 [讲]理论分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 具体能不能进行实施,我们还要考虑诸多的因素:有毒及腐蚀性药品我们不能选用、如果现象不明显,我们无法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这样的药品我们也不能选用、同时要求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请大家本着这样的原则,结合着实验盒中提供的药品,以小组单位完成学案中探究二的内容:设计预案。 , 进行预案设计, 小组讨论, 填写学 案。 序 号 转化 选择的试 剂 预期实验现象 反应方程 式 1 -2→0 2 +4→0 3 +4→+6 4 +6→+4 【探究三】论证评价 [讲] 大部分的小组已完成了预案设计,下面我们一起先来论证一下-2 价 0 ,+4 价 0 价的方案,有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们 小组的结果 再来论证一下+4 价→+6 价,+6 价→+4 价的方案有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们小组的结果 论证评价, 倾听,补充。 【探究四】实施方案填 写实验现象和结论 [讲]告诉学生改进的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 提示学生实验安全 [巡视、指导]:看到明显现象、指导学生正确操作方法 实施实验, 填写学案内容。

高中化学_硫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引入】:放映:孙思邈用硫磺炼丹的视频 【板书】第三节硫的转化 一,自然界中的硫 【讲述】:古代的中国就已经开始研究硫的用途,对于硫,我们并不陌生,现在听说过的火山所喷发出的硫化氢气体、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等,还有沉积下来的含有硫元素的矿石,以及人体的蛋白质中也会含有硫元素。 1.自然界中的不同价态的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板书】2 .认识硫单质 (1)物理性质 【讲述】刚才视频里面管硫的单质俗名叫硫磺,颜色是淡黄色的。【总结】学生一起来说硫单质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黄色或淡黄色固体,很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熔点,沸点都不高。硫单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如单斜硫和斜方硫等。(强调记忆溶解性) 【思考】试管内壁附着硫单质怎么去除? 1、利用物理性质:二硫化碳溶液洗涤试管(此方法学生都能想到) 2、利用化学性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 【板书】(2)化学性质 1、3S+6NaOH2Na2S+Na2SO3+3H2O(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巩固之前的

知识) (让学生自己配平该方程式) 【讲述】该方程式上就已经出现了硫元素的三种价态。 【板书】不同价态硫的关系转化价态轴 【回顾】回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性质与化合价的关系。进而预测硫单质的化学性质。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 【实验1】观看实验视频《硫粉与铁粉的反应》。 【思考】学生独立思考学案上的1-3思考题 1.Fe与S反应实验中,只加热混合物一端就能继续反应,这是为什么? 2.铁与硫的生成物中铁是(+2价还是+3价)如何验证?(提示:生成物不溶于水而溶于稀盐酸) 3.写出Fe与氯气反应方程式,并比较硫、氯气氧化性强弱说明理由。【小组讨论】讨论最终的答案并展示答案。 【板书】Fe + S FeS、2Fe + 3Cl22FeCl3、 【讲述】由此可得硫单质在这起了氧化作用,并且把金属氧化到了它的低价态。和它类似的有铜和硫的反应,汞和硫的反应(温度计)【板书】2Cu + S Cu2S、Hg+S=HgS 【实验2】观看实验视频《硫的燃烧》 【提问】仔细观察实验,总结现象。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说课稿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说课稿(鲁科版)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于某中学的某老师,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这节课。这节课是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三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依据新课标理念,教育改革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课后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本节内容选自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物质分类以及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现在正式进入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应该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性展示。 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既可以加深对研究物质性质方法和程序的理解,又能用此性质去解释很多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后续其他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三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同素异形体

(2).初步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运用实验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探索反应原理; (2).通过小组共同构建物质关系图,培养学生梳理知识,总结能力; (3)通过总结评价和学习经验分享让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碳酸盐的探究,进一步理解其他多元弱酸; (2).进一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学生的设计探究实验环节,并借助运用实验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和挑战性,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观察等,利用鲜活实验现象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求答案,提高学生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三、说学法(学情分析): 学生此前通过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碳酸盐的相关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公开课导学案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学生姓名:完成时间:分钟完成水平评价:【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导学, 形成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并深入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难点) 【学习过程】 [课前导学] 阅读课本P64,了解含碳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1.尽管碳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但它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_的形式存在的,可以形成有机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可以形成无机化合物,如大气中的_________,多种碳酸盐像大理石、方解石(化学式_________)、白云石(化学式_________)、菱锌矿(化学式_________)、菱镁矿(化学式_________)和菱铁矿(化学式_________)等。 3.理论预测:从物质分类角度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属于哪类物质? 预测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哪些化学性质?(结合课本方法导引内容)

[课堂探究] 根据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填写实验记录: 探究实验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能否与酸发生反应 实验步骤: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碳酸钠、碳酸氢钠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试管口,将气球内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探究实验2: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能否与碱发生反应 实验步骤:在两支各加入3 mL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分别用胶头滴管滴入足量氢氧化钙(Ca(OH)2)溶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探究实验3: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能否与盐发生反应 实验步骤:在两支各加入3 mL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分别用胶头滴管滴入几滴氯化钡(BaCl2)稀溶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探究实验4: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的热稳定性 实验步骤:把少量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分别放在试管里,往烧杯里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然后加热,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碳的多样性》教案(2)

碳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鲁科版必修[3]

碳的多样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为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碳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有涉及,本节继续较深入的介绍碳的多样性及碳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了解碳的重要化合物Na2CO3与NaHCO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有关碳单质和一些碳的重要化合物(如CO、CO2、CaCO3)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因此,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设计思想 设置情景、探究实验,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这样,即可利用“似曾相识”的正面效应——学习基础,又可消除“似曾相识”的负面影响——“冷饭热炒”。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性体的概念。 2.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阅读〕课本P59一、二段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有关视频资料 〔提问〕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 1.例举已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别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 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石墨、金刚石结构的异同,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4.碳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5.如何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金刚石 碳单质石墨 C60 金刚石、石墨和C60物理性质、用途比较。 金刚石、石墨结构分析。 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组成结构性质不同的单质。 〔阅读〕课本P60中的化学前沿。 〔转折〕尽管碳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但它在自然界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例如:蛋白质、淀粉、天然气等有机化合物;CO2、碳酸盐等无机化合物。 〔提问〕例举常见的含碳化合物,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化合物?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教学设计-鲁科版(精品教案)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是鲁教版化学必修中第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节《硫的转化》页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已经介绍了《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之后,故学生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学习该节内容过程中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 二、设计意图 设计问题一、二目的:通过学生参与和讨论,来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概括整合二氧化硫的性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乐趣。 设计拓展延伸目的:进一步巩固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关系且丰富化学工业方面的知识。设计探究作业目的:向学生渗透探究意识,不仅在课上还有课下,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掌握、、价硫元素间的转化,初步了解的性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进一步练习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使之向学习方法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渗透赏识教育 .体验研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四、教学重点 知识上:认识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方法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计算机和实验用品。 七、教学过程 .探究过程(电脑课件展示探究提纲) ()请各位同学寻找含有、、、价硫元素的物质 ()请同学们寻找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比一比看一看:看谁找得多、找得准。 .创设探究情景 谁能对、价物质的化学性质做出大胆地预测怎样才能实现它们之间的转化? .提出探究问题 问题一:寻求实现价硫元素之间的转化方案 ()设计方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老师提供的试剂,讨论寻找尽可能多而好的方案。 强调:一个好的实验方案要有安全性好、药品易得、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等优点。 注意事项:试剂用量、操作正确、安全问题、有毒物质的处理。 ()教师组织实验方案交流、评价、优化。 学生提供的诸多方案中较合理的有: *向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 *铜和浓硫酸反应 设问:如何判断产物?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做好记录,得出结论。 ()实验方案的反思与评价

《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习题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碳的物质家族课后学案: A卷 一、选择题 1、关于金刚石、石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 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 C 金刚石质硬,石墨质软。 D 他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关于Na2CO3和NaHCO3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 B、NaHCO3比Na2CO3稳定。 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 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 3、人体吸入后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的气体是() A、Cl2 B、N2 C、CO D、CO2 4、已知某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① C + CO2高温2CO ②CO +H2O 高温 CO2 +H2由此可以推断,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的顺序是() A、CO>C>H2 B、C>CO>H2 C、C>H2>CO D、CO>H2>C 5、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A、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B、通过灼热的炭 C、通过水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6、将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是化学变化 B、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相同 C、是氧化还原反应 D、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7.在空气中久置而不变质的是( ) A、碳酸钠晶体 B 、漂白粉C.氧化钠D、纯碱 8、在盛有NaOH溶液试剂瓶口,常看到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白色固体是( )

A.NaOH B.Na2O C.Na2CO3 D.NaHCO3 9、取两份质量相同的小苏打,一份直接与稀盐酸反应,另一份先加热至恒重, 再与稀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耗相同浓度的盐酸一样多 B.消耗同浓度的盐酸后者多 C.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一样多(不包括加热生成的) D. 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后者多。(不包括加热生成的) 10、金刚石、石墨、C60、氧气归为一类物质,从下列物质中选出跟它们同类的() A、水 B、氢气 C、氯化钠 D、硫粉 11、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你认为目前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 A植物的呼吸作用与腐烂放出CO2 B动物的呼吸作用放出的CO2 C工业大量燃烧含C的燃料 D建筑工业的发展使大量碳酸盐分解。 12、可以用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最好的是() A、加澄清的石灰水 B、加热 C、加稀盐酸 D、加CaCl2溶液 二、非选择题 13.洪灾过后,饮用水的消毒杀菌成为抑制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的有效方法之一。漂白粉是常用的消毒剂。 (1)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Ca(OH)2]制取漂白粉,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漂白粉溶于水后,受空气中的CO2作用,即产生有漂白、杀菌作用的次氯酸,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1)和反应(3)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填编号)__________________。 14.(1)古代土法制碱中,用Na2CO3和Ca(OH)2反应制烧碱(用化学方程式

最新公开课教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砀山县民族中学唐怀庆 一、课题内容: 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课改教材(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内容。 二、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之后安排的又一非常重要的气体。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氧气,所以对讲课的内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和思路(性质决定用途)并不陌生。又因为二氧化碳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小学自然和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它参与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可以充入饮料、可以灭火、用石灰水检验等,但对二氧化碳的化学知识却知之甚少,并且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本节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合作交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简单且安全的实验让学生设计并完成,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1)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提出一些问题;(2)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会有什么现象?(3)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用具: 仪器:带有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3只)、装有高低蜡烛的烧杯、小烧杯2只、小喷雾器二只、镊子、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2只、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数朵、酒精灯等。 药品:稀醋酸、澄清石灰水、石蕊、蒸馏水等。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1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松溪一中黄仁尧 【教材分析与教法说明】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知识基础上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首先介绍了碳单质的多样性,进而引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然后转入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在此介绍了含碳的一些化合物,着重让学生探讨并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最简单介绍了碳元素在自然界以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的转化。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依然保持紧密联系实际和新的化学知识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切入的风格,也注意了紧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如物质的分类知识,以及电解质知识和离子反应等知识,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和进一步巩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碳单质的多样性的学习初步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从结构角度使学生理解不同单质。 2.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进而使学生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并且进一步巩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3.引导学生了解碳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含碳物质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模拟溶洞的形成体会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的科学思维。3.通过“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活动·探究”进一步体验化学研究的

方法和程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活动·探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 2.通过了解碳元素的转化,为人类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了解人类活动,破坏自然界中碳元素转化平衡造成的后果,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与对策】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探究 【教学方法】 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课标要求] 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 机物 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 质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 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 4、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 解),知道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 [教材内容展现] 1)常见碳单质的结构和状态,同素异形体 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方程式) 3)自然界中碳的转化,模拟溶洞的形成(实验)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交流研讨) [教学建议] 1、不要求学生掌握碳的三种单质中碳原子的结构 2、知识技能重点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3、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是应用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

第一课时 【学案设计】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问题探究: 1、你能举出哪些碳元素的单质 2、为什么同是碳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碳单质 阅读课本完成下表 小结: 1、、、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 2、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不同,性质几乎相同。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讨论探究】 1、你熟悉哪些碳酸盐哪知道这些碳酸盐有什么性质推测碳酸钠的化学性 质。 2、观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你认为碳酸氢钠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设计 实验方案探讨你的猜想。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1.理解低碳生活的概念,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知道作为青少年学生怎样践行低碳生活。 2.激发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培养热爱与保护环境,践行低碳生活的良好品质,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播放《呼唤》(公益环保歌曲),在PPT上显示其歌词: 大海是蓝色的吗? (女)妈妈,为什么听不到小鸟在唱歌呢? 什么时候能听到叮咚泉水的声音呢? (爸)是呀,大地上有清清的河水在流淌 蔚蓝的大海也是碧波荡漾 可是,要懂得珍惜它们 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永远哦 (妈)是呀,那个时候山间的泉水叮咚作响 林间的小鸟也随心歌唱 但是我们要懂得保护他们 我们的家园才会和谐自然 还记得,树的翠绿向山间伸展 我知道,我们的家园和谐自然 还记得,美丽的天空蔚蓝一片 我感叹,我们的幸福将会永远 还记得,山泉叮咚百灵鸟歌唱 我骄傲,我们生活在人间天堂 还记得,宽阔的海洋碧波荡漾 我自豪,我们的地球风华正旺 听,大地呼唤的声音 何时才能够散发青春 每天都是轻松的心情 问,正在沉睡的人们 可想过失去生态平衡 就会失去后代的生存 听,大地哭泣的声音 是在诉说受伤的爱情 渴望久违的纯洁心灵 看,整天忙碌的人们 游走在尘世的眼神 竟然忽略了母亲的愁容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呢? 【教学提示】

PPT展示环境变化的原因图示。 【教学提示】 分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共存,而不是征服。地震、泥石流、洪水频频发生。因此,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当务之急。提高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和谐家园,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防止地球继续变暖、环境继续恶化,提出要“低碳生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低碳生活,了解低碳生活,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低碳和低碳生活 1.什么是低碳?低碳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明确:①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连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②低碳内涵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又是其核心内容。 2.什么是低碳生活? 明确: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目标导学二:了解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1.观看图片(地球环境遭破坏的图集),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学生回答)就是因为资源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才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问题很多,如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气候异常、资源短缺等,地球环境在不停地变差。 2.造成环境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含“碳”量增加。 3.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 明确: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②环境污染严重。③倡导低碳生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④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小结:为了保护和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人们提出了低碳生活的口号。 目标导学三:走进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从我开始,今天你低碳了吗?讨论: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①手洗衣物:生活中的衣物,尽量手洗。不要过度依赖洗衣机。这样,不仅环保低碳,而且节约。 ②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拒绝环境污染,保护森林资源。 ③节约用水:用完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增强节水意识。

金刚石、石墨C60的教学设计公开课

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建水曲江中学杨月娇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C60》的第一课时,其主旨是学习金刚石和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无定形碳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为以后学习同素异形体打下基础。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把教学情境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既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碳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电车电刷等,又引入了一些高新科技材料,如纳米碳管等。教材图文并茂,为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和条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有关碳单质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联系即构成本课题的重要认知目标。在技能方面,学生已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并能设计简单的实验,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强化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把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三、思路整合 本着“温故而知新”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从“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入手引入新课,展开对课题——“金刚石、石墨、C60”的学习。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金刚石的用途,总结其物理性质;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猜测石墨的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结合教师提供的金刚石和石墨的模型,解释二者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并建立“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通过巩固性练习,加深学生对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联系的理解;通过认识无定形碳的用途,激发学习兴趣,知道化学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最后通过展示C60分子的结构以及有关碳的新型材料的图片和相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流程 据以上分析,将本节课的流程设计如下: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课标要求] 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 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 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 的化学方程式 4、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知道 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教材内容展现] 1)常见碳单质的结构和状态,同素异形体 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方程式) 3)自然界中碳的转化,模拟溶洞的形成(实验)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交流研讨) [教学建议] 1、不要求学生掌握碳的三种单质中碳原子的结构 2、知识技能重点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3、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是应用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 第一课时 【学案设计】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问题探究: 1、你能举出哪些碳元素的单质 2、为什么同是碳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碳单质 阅读课本完成下表 小结: 1、、、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 2、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不同,性质几乎相同。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讨论探究】 1、你熟悉哪些碳酸盐哪知道这些碳酸盐有什么性质推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2、观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你认为碳酸氢钠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设计实验方案探 【归纳整理】 1、关于金刚石、石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 C.金刚石质硬,石墨质软 D.他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关于Na2CO3和NaHCO3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不如NaHCO3易溶于水 B、NaHCO3比Na2CO3稳定 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 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3、将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是化学变化 B、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相同 C、是氧化还原反应 D、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4、取两份质量相同的小苏打,一份直接与稀盐酸反应,另一份先加热至恒重,再与稀盐酸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

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固氮与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 (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一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