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507-云南省红河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507-云南省红河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507-云南省红河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507-云南省红河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红河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发布日期:2011/5/20 来源:红河日报

红河州统计局

红河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

2011年5月17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近3万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和奋力拼搏,高质量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验收、快速汇总及数据处理等各项任务,取得了人口普查的重大成果,现将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总人口及分布全州总人口450.1万人。13个县市人口分布如下:(单位:万人)

蒙自41.72 个旧45.98 开远32.27

屏边15.40 建水53.15 石屏29.91

弥勒53.97 泸西40.07 元阳39.68

红河29.65 金平35.62 绿春22.22

河口10.46

二、人口增长变化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13.05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

37.05万人,增长8.97%,平均每年增加3.7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6%。

三、家庭户人口

全州普查实际登记家庭户116.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431.1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6人减少了0.07人。

四、性别构成

全州普查实际登记人口中,男性为234.13万人,占总人口的52.02%;女性为215.96万人,占总人口的47.9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09下降为108.42。

五、年龄构成

全州普查实际登记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6.66万人,占总人口的21.48%;15-59岁人口为304.78万人,占总人口的67.713%;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8.65万人,占总人口的10.8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3.36万人,占总人口的7.41%。同2000年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3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49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州普查实际登记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92.86万人,占总人口的42.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57.23万人,占总人口的57.2%。其中,哈尼族人口为78.97万人,占总人口的17.5%;彝族人口为104.33万人,占总人口的23.2%;壮族人口为11.12万人,占总人口的2.5%;傣族人口为10.62万人,占总人口的2.4%;苗族人口为32.61万人,占总人口的7.3%;回族人口为7.48万人,占总人口的1.7%;瑶族人口为9.28万人,占总人口的2.1%;拉祜族人口为1.14万人,占总人口的0.2%;其余少数民族1.68万人,占总人口的0.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9.84万人,增长了5.37%;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7.21万人,增长了11.8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州普查实际登记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指大专以上)程度的18.06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33.96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14.01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205.2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432人上升为4013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6280人上升为754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0040人上升为2533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3049人上升为45603人。

全州普查实际登记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为31.47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3.50万人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2.03万人,文盲率由15.37%下降为6.99%,下降了8.38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全州普查实际登记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1.13万人,占总人口的35.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8.97万人,占总人口的64.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55.51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18.4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0.23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人口普查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境

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4、文盲率是指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5、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报告(1)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报告(1) 一、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人口普查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设置人口普查小组,分别负责人口普查的领导、组织和具体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三、人口普查所需经费,在保证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和厉行节约的原则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四、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各级人口普查机构要配合各级宣传部门,采取一切有效的方式,积极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为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各级人口普查领导机构,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负责,

确保人口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可靠。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对象和内容 六、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XX年11月1日零时。 七、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八、人口普查以户为单位,在现住地进行登记。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采集相应信息。 九、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 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的人口,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 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集体户。 十、人口普查表分为《普查表短表》和《普查表长表》两种形式。《普查表长表》抽取百分之十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 十一、11月1日至XX年10月31日期间有死亡人口的户,同时填报《死亡人口调查表》。 十二、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十三、人口普查的普查表由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定,各省负责印发。

0506-内蒙古赤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赤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1年6月3日赤峰政府网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市与全国、全区同步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1]工作。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0年11月1 日零时。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全体普查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2]为434124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51804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76801人,下降3.91%,年平均下降0.40%。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1367201户,家庭户人口为416975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4人减少0.4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33288人,占 51.44%;女性人口为2107957人,占48.56%。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81上升为105.95。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66534人,占15.35%;15-64岁人口为3350599人,占77.18%;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4112人,占7.4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1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7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355733人,占77.30%;蒙古族人口为829824人,占19.1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 155688人,占3.5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50696人,下降4.30%;蒙古族人口减少9145人,下降1.0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6960人,下降9.82%。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9807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2631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5446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3346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409人上升为686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938人上升为 1442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5033 人上升为 3811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4577人下降为30716 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38346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32427人,文盲率[4]由8.21%下降为3.19%,下降 5.02个百分点。 七、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地区人口数(人) 红山区 434785 元宝山区 325170 松山区 573571 阿鲁科尔沁旗 272205 巴林左旗 327765 巴林右旗 175543 林西县 200619

建水县水果产业发展情况

建水县水果产业发展情况 2014年07月03日 13:20:47 来源:新华城市 分享到:1 水果产业是建水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建水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成为种植区农户生活及致富的主要来源,是云南省的主要水果生产基地县,被评为“中国果品之乡”,建水水果产业已成为红河州乃至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我县水果栽培历史悠久,有非常丰富的水果品种资源,早在康熙《建水州志》中有记载的就有梅子、杏子、桃实、桔子、柑子、橙子、柿子、梨子、石榴、葡萄、樱桃、莲子、松子、杨梅、橄榄、木瓜、枣子、山楂、锥栗、荔枝、荸荠、花红等多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果品,其中建水酸石榴(红玛瑙、红珍珠、红宝石)、建水白桔等地方特色品种在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被列为全国优良品种。 建水县水果产业主要以柑橘、石榴、葡萄、梨、桃等特色果种为主,是云南省的水果生产大县。2013年全县水果累计种植28.1万亩,产量30.20万吨,产值12.63亿元。

建水脐橙产业 建水脐橙产业 1.柑橘 柑橘种植在建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建水的传统种植果种。截止2013年,全县柑橘累计种植面积10.31万亩,投产面积8.2万亩,总产量16.8万吨,总产值5.04亿元。主要出口越南,远销浙江、北京、四川等地。2013年平均销售价格3元/公斤。

建水石榴产业 建水石榴产业 2.石榴 建水石榴具有果大、色艳、汁多、味浓、酸甜爽口、籽粒饱满晶莹,形似玛瑙的特点,成熟期为8-9月,比甜石榴晚熟15-20天,主要销往昆明、贵阳、西昌、会理、武汉、洽

尔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及越南。截止2013年,全县石榴累计种植面积7.84万亩,投产面积4.9万亩,总产5.15万吨,总产值1.54亿元。 建水葡萄产业 建水葡萄产业 3.葡萄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1) 1.1年龄构成............................................................................................................................. 1 1.2教育程度............................................................................................................................. 2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 . (2) 2.1各省常住人口及城市化率 ................................................................................................. 2 2.2各省人口教育程度及年龄、性别结构 ............................................................................. 4 2.3各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 (7)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内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总人数1339724852人。2000年到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57%。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1年龄构成 0-14, 16.60% 15-59, 70.14% 60-64, 4.39% 65以上, 8.87% 0-1415-5960-6465以上 图1:年龄段比例 图

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州市统计局2011年5月16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127008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943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757800人,增长27.74 %。年平均增长率为2.48%。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684370户,家庭户人口为1006895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1人减少0.48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637247人,占52.26%;女性人口为6063553人,占47.7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70上升为109.46。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56396人,占11.47%;15-64岁人口为10403534人,占81.91%;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0870人,占6.6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9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3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44207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91141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58845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99710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05 2010年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辽宁省统计局 2011年5月11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 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 段的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年平均增长率为0.32%。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 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 9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2340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693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82944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36468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由6 182人上升为1196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3205人上升为1478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40082人上升为4532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由29778人下降为21407人。 全省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4369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176305人,文盲率[5]由4.76%下降为1.93%,下降2.83个百分点。 六、城乡人口

建水县市调报告

一、建水县概况 1、地理位置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滇东高原南缘,面积3789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南部高山为红河与南盘江的分水岭。分水岭以南为红河大峡谷地带,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山形嵯峨,气势磅礴。县境中部横陈着建水坝子(山间小盆地)和面甸坝子,泸江河贯流其间。西北部有曲江坝子,东北部为山地和南盘江谷地。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光照和热量条件好,但

哀牢山和县境南部高山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中部和北部却因此雨量偏少。因县境呈立体地形,气象的垂直变异突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南部边缘为热带稀树干草原气候,坝区为亚热带气候,山区则为温凉气候。 2、文化结构 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汉代属益州郡毋掇县地。西晋属宁州兴古郡。唐代前期为南宁州总管府所辖东爨地。早在汉唐时期,由云南通往安南有一条"通海城路",中经曲江和南亭(今建水南庄),建水即成为滇南的交通要冲。此路亦即唐贾耽所著《皇华四达记》中所称"安南通天竺道"的东南段,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又一通道,与滇西著名的博南古道同时并存。 3、主要工业 建水在地质构造上处在云南山字形构造的前弧地带,成矿良好,锰、铁、铜、铅锌(含钼、钒、镉、锑、银)、钛等矿藏丰富,锰矿储量居全省第二位,铅锌金属储量占全省第四位,是国内主要的放电锰产地之一。 4、地方特色 建水,历史上文风盛行,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元代初期创建文庙庙学,明朝以后又相继建学政考棚、州学、书院、府学等等,成为滇南最高学府。学风兴盛,文名鹊起。明清开科取士,有时云南一榜举人中,临安学士竟占半榜之多,故又有“临半榜”的美称。 特色鲜明的民居是古城构成的主体之一。从哈尼族的草项记、竹项房,彝族、傣族的土平房到汉族的平瓦房,数量多,质量好,保存相当完整。集中于城区和西庄镇的汉族民居,以朱家花园和张家花园为典型代表。 同时荣戴国家级建水风景名胜区桂冠。该景区含燕子洞、临安古城、红河焕文等三大景区,融溶洞景观、融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一体。 二、建水县城市发展概况及分析 1、《建水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09-2030年》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格式(区市县)

XX县(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X X 县(市、区)统计局 2011年5月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XX县(市、区))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县(市、区)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 全县(市、区)常住人口[3]为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人,减少 %。年平均减少 %。 全县(市、区)户籍人口为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县(市、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4547109户,家庭户人口为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减少人。 三、性别构成 全县(市、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人,占 %;女性人口为人,占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下降为。 四、年龄构成 全县(市、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人,占 %;15-64岁人口为人,占 %;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市、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

建水燕子洞

建水燕子洞1 建水燕子洞概况 从具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双重美誉的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东出28公里, 有一个群山环抱、雄险奇秀的巨大 峡谷,著名的燕子洞就坐落在这里, “古洞抱奇观不仅春风燕子,何人 开胜境遗此流水悬崖”是对燕子洞 风光的高度概括。 那为什么取名为燕子洞?这就 要从它的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 先,它是一个溶洞,是中国南方典 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中外岩溶被 称为“亚洲第一溶洞”,属国家4A 级风景名胜区。洞分两层:洞分为 二,一旱一水,旱洞居上,水洞在 下。旱洞形似一巨大天生桥,两面 透光,洞厅宽敝可容千人,洞北有 小洞通凌空栈道。旱洞内有近百块 清代摩岩石刻、碑刻,与水洞口钟 乳悬匾遥相呼应,相映成趣,这一 景区,较集中地展示了燕子洞风景 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遗迹。其 次,沪江流入洞内的暗河段长七八 公里。洞内光线阴暗,有众多燕子 栖息。洞外古树名木于绝壁陡崖之 间,3万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

繁叶茂,有数十种鸟栖息。洞内外岩壁上巢居着数十万只白腰雨燕,燕子洞因此得名。每年春夏期间,群燕飞来,如万箭齐发,数十万燕子出没其间,呢喃之声不绝于耳,燕声和着水声,在洞内共鸣,汇成一曲声震山谷的溶洞交响乐。古人有诗赞曰“百万燕呼肥水战,一条浪吼浙江湖”,美丽的大白腰雨燕是燕子洞的灵魂,是燕子洞的活风景,也是燕子洞与其他溶洞相比最具特色的景观。 2建水燕子洞的形成成因 2.1喀斯特地貌景观发育的重要条件 建水燕子洞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我国南方碳酸岩石分布面积53.26×104KM2,和中美洲、西南欧并立为世界三大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其中西南地区客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广泛,景观千姿百态,千百年来吸引了许多地理学家的关注。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它以溶蚀化学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物理机械侵蚀为辅的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2.1.1 地质构造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

---------------------------------------------------------------范文最新推荐------------------------------------------------------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中国政府网201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9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进行人口普查是制定政策的需要。人口普查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人口普查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和前提。通过人口普查,了解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就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了解各行业人口的分布,可以制定人口的就业政策;摸清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可以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提供科学基础。此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民族政策、老年人口政策等等,都需要根据人口资料进行研究。可见,人口普查是国家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所必需的。没有准确的人口数据,我们很多方针、政策及发展战略的制定,就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人口普查是21世纪发展的要求。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世纪之初的普查。2019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又是我们确定“十二五”计划和新的远景规划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时候,开展人口,提供准确的人口数据,对于制定 1 / 2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 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

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2011年5月7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机器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3]为804182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3290935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872735人,减少3.45%。年平均减少0.35%。 全省登记的户籍人口 [4]为89981705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25802326户,家庭户人口为7620665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0830945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39587255人,占49.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98下降为103.14。 四、年龄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644450人,占16.97%;15-64岁人口为57966205人,占72.0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占10.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6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2.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5510249人,占93.9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7951人,占6.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632394人,减少1.1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59659人,增长1.12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附20套中考模拟试卷】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锌、铁、铜的说法错误的是 A.均可以导电B.均可以和氧气反应 C.均可以和稀盐酸反应D.铁能与硫酸铜溶液的溶质发生置换反应 2.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中含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非金属氧化物能与碱溶液反应,所以CO2、SO2、CO均可与碱溶液反应 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甲烷前一定要验纯 3.3.0g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4.4gCO2和1.8g水.则对该物质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D.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4.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前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质量 D.若消耗3g乙,则生成17g丙 5.有X、Y、Z三种金属,将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放出氢气,X、Z不溶解;将X浸入Z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有Z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X>Y>Z B.Y>X>Z C.Y>Z>X D.X>Z>Y 6.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目的是 A B C D

测定空气中氧气 含量 比较MnO2和Fe2O3 的催化效果 收集氧气并测量 氧气的体积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 条件 A.A B.B C.C D.D 7.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D.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8.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①鉴别烧碱和氯化钠两种固体:加水溶解,比较溶液温度变化;②区分甲烷、一氧化碳和氢气三种气体:点燃,观察火焰颜色;③鉴别化肥KNO3和NH4NO3:取样,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研磨,闻气味;④除去CaCl2溶液中的稀盐酸:加入过量碳酸钙粉末,充分反应,过滤;⑤鉴别二氧化碳、空气和氧气三种无色气体: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A.②⑤B.①②C.③④D.④⑤ 9.侯氏制碱法的生产过程涉及如下反应:①NH3+CO2+NaCl+X=NaHCO3↓+NH4Cl,②2NaHCO3= Na2CO3+CO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足() A.X的化学式为H2O B.NaHCO3受热易分解 C.CO2和Na2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D.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1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pH=2的稀盐酸

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年3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句子,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句是() A . 老师给我详细地分析讲解后,我茅塞(sāi)顿开。 B . 青春是盛开的花,绚(xuàn)丽多姿,灿烂芬芳。 C . 培根说:“狡黠(jié)的人看不起读书,无知的人羡慕读书,明智的人读书是为了致用。” D . 新春音乐会的入场券(juàn)已经售完。 2. (2分)下列选项中解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静谧:安静。 B .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C . 响晴:响亮的声音,晴朗的天空。 D .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3. (2分)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 . 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 B .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C .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D .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4. (2分)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A . 我倒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 . 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 C .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D . 《简?爱》中由彼此对立的自然因素(如冰与火、丽日与风雨等)构成的比喻形象,呼应着主人公内心的这种矛盾和斗争。 5. (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我看》一诗选自《穆旦诗文集》,作者是著名诗人穆旦。 B . 诗中作者将春风、青草、飞鸟、流云等意象连缀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平和、宁静而又辽阔的画面。 C .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诗句中的“你”指的是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D . 诗歌的最后一节流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6. (6分) (2017七下·大同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汇总

各省各市都有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福建省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泉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泉州统计局 2011年7月7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812853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28304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45490人,增长11.61%,年平均增长率为1.10%。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2267970户,家庭户人口为69486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5人减少0.5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207544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920986人,占48.2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31。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78882人,占14.50%;15-59岁人口为6237844人,占76.74%;60岁及以上人口为711804人,占8.7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86988人,占5.9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6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8.6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2个百分点。

六安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六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作者:————————————————————————————————日期:

六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六安市统计局 2011年6月27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在市政府和市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市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561170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95344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41739人,下降5.74%,年平均下降0.59%。 全市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711844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6036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14798人,增长7.80%,年平均增长0.75%。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739089户,家庭户人口为536476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1人减少0.43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861086人,占50.98%;女性人口为2750615人,占49.0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12下降为104.02。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93514人,占17.70% ;15-64岁人口为4020557人,占71.65%;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7630人,占10.6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0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49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4361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53873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23603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69686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374人上升为434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