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1.皇帝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历史由来:

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

秦始皇并非姓秦,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庄镶王的儿子,姓赢名政。13岁的时候,庄镶王去世,被立为秦王。他22岁举行加冕,从此亲理朝政。他执政后,首先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他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结束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一年,他39岁。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并没有以此满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在咸阳宫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时候就说:“寡人如今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也该换个名字了,若不更换名号,仍然称“王”,同原六国的国王还有什么区别?又怎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于是,大臣们便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大王德过三皇,功高五帝;有的说,就是把三皇五帝加起来也比不上大王;还有的说,干脆把三皇五帝的尊称合二为一,称作“皇帝”好了。秦始皇不复时机的说,“称皇帝好”。寡人在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如果在皇帝的前面再加上一个始字,叫作“始皇帝”不就更好了吗?因为它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故史称“秦始皇”。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后,为了显示皇帝的尊严,便规定皇帝自己称“朕”。“朕”原意是“我”的意思,任何人都可以用,可是自秦始皇称“朕”之后,这个字就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他还规地皇帝下的“诏书”,并让参谋大承蒙毅找来玉石工匠,选择一块称和氏璧的玉石,刻成大印,并规定只有皇帝的印专用玉质,叫作“玉玺”。他认为只要有了这块打印,以后传位就不会有人假冒了,秦家王朝就会代代相传。以上便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由来。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

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附:西方的“皇帝”一词来自拉丁语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为罗马军队的最高统治者、元首、皇帝。古代欧洲国家君主通常称为国王,只有神圣罗马帝国因为自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延续,所以其君主称为皇帝。

2.法老

“法老”是希腊文的英译,最早出现于埃及的古王国时代,当时意为'大房子',或者'宫殿',而并非国王.新王国时代的图坦摩斯三世时,法老正式成为国王的尊称.

历史由来:

图坦摩斯三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他的父亲图坦摩斯二世去世时.他还在幼年,与女王哈特赫普苏特共同执政.不久,哈特赫普苏特独揽大权,而图坦摩斯三世被放逐到卡那克神庙,和僧侣们生活在一起.女王去世后,他才重新执政,这离他的第一次登基已经过去22年了.他在位的时候,曾多次率领军队远征,使埃及扩张成为一个空前的大帝国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他为“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征服者”和“古代埃及的拿破伦”.

由于图坦摩斯三世的统治,扩大了埃及的版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从而奠定了古埃及以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基础,因此被尊称为法老.日后古埃及的历代国王也就沿用了这一称号.

3.元首

“元首”来源于拉丁文音译,是首席元老和国家第一公民的意思.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元首是指元老名单中的第一名,就是首席元老.元首虽然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不担任行政长官.只是当执政官征询意见的时候,元首有权利第一个发言.元首一般都是有监察官根据财产和声望,等的从元老院的成员中挑选出来的.

历史由来:

公元前28年,屋大维当选为执政官.他以执政官的身份对元老院进行'大扫清'.扫清后的元老院增加了大批拥护屋大维的新贵,从此元老院成为了屋大维的驯服工具.表面上屋大维宣布恢复共和制,实际上他已经夺取了罗马共和国的一切重要官职,他是终身执政官,和终身保民官以及大祭祀长、首席法官.接着,元老院又授予他"奥古斯都".和'元首'的称号.从此,元

首和执政官和二为一.屋大维虽然保留了共和国的形式,但是他独揽行政,军事,宗教和司法大权,成了事实上的专制君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因此,后世的历史学家就把这种屋式的个人独裁统治成为'奥古斯都的元首统治',简称为'元首制'.元首指确立的那一年--公元前27年,也就成了罗马帝国的开始.

4.狄克维多

‘狄克维多’是拉丁问的音译,意思是'独裁官'.它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非常任高级长官.

历史由来:

狄克维多产生与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处于危机的时刻,才设立这一职位.任命独裁官的决议是由元老作出的,然后由执政官执行其任命程序.独裁官的任期很短,一般不超过六个月,此后,他必须交卸职权.在初期,罗马的独裁官一般都非常简朴勤劳.据说当元老院任命一位叫肯奇那图斯的人为独裁官时,他还在农田里干活.当使者向他宣读了元老院的任命后,他才匆匆地穿上妻子给他带来的长跑,与使者一起离开农场,前往战场.

狄克维多任职期间,享有决断重大事务的全权.出巡时,身后有象征权利的24名'法西斯'扈从紧随.对于违抗狄克维多命令的人实行严惩,判决后由扈从立即执行.只有在人民大会面前,扈从才遵照狄克维多的命令,将'法西斯'垂下,表示承认他的权利来自于人民.

共和末年,这一制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一部分军队首领如恺撒,苏拉,他们都利用手中的实力,迫使人民大会和元老院为了免除个人独裁个国家带来的不幸,决定用不再设立狄克维多,这一官职也就从此消亡.

5.天皇

天皇是日本皇帝的称呼,古代也叫神皇.在称呼天皇之钱,日本大和国的最高执政者称为'大王'.公元607年,日本使节在给中国隋朝的国书中,第一次对外使用'动天皇敬白西皇帝'的文句.

历史由来:

公元646年,日本仿照中国唐朝的封建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法令>,把以往的'大王'一律改称为'天皇'.712年和720年编篡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编造了'天皇神话'.深化说:"在天上界'高天原',有男女二神,其令造出大和国土,降生诸神.其中一个女神就是象征太阳的'天照大神'.天照大神是日本皇室的祖先,她派孙子'天孙'降临日本.'天孙'的曾孙就是日本的第一天皇---神武天皇.神武天皇建立大和国并于公元前660年即位.所以日本是'神国',天皇是神的子孙."

从7世纪到19世纪中叶,天皇的权利随封建主势力的壮大而被削弱,实际政权落到了幕府将军的手里,天皇只成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19世纪'明治维新'以后,天皇又成为了全国最高统治者,宪法肯定天皇统治全神圣不可侵犯.同时,天皇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精神支柱,军国主义分子借天皇的威望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天皇的迷信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而告破灭.1946年,裕仁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承认天皇是人而不是神.关于天神的神话被否定了,但是日本的新宪法又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从而又赋予了天皇以新的合法地位.

6.沙皇

沙皇是俄罗斯国家帝王的称号,'沙'是由拉丁文'恺撒'一词转音而来.公元1547年1月,俄罗斯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

历史由来:

早在15世纪后半叶,俄罗斯就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者,是世界上拜占庭教会的唯一保护人.在'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以后,拜占庭帝国和皇帝的权利就转到了'第三罗马'莫斯科和其大公身上.这是莫斯科大公认为自己改称沙皇所作的舆论准备.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基本形成,作为公国统治者称号的大公已经不再适应于统一的俄罗斯君主.因而,伊凡四世就采用了'沙皇'这个他的前辈所不敢采用的称号

伊凡四世称沙皇,既是为了炫耀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又是为了强调莫斯科大公国在欧洲国家中的崇高地位.自此以后,莫斯科大公国又被称为沙皇俄国,简称沙俄.1721年,彼得一世改称皇帝,但是仍被称为沙皇.1917年2月,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沙皇制度被彻底推翻.

7.哈里发

'哈里发'是YīSīLán教国家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

历史由来:

公元632年,YīSīLán教的创始人MòHànMòDé病逝,他没有儿子,也没有明确指定让谁来继承他的职位,他的好友和岳父阿布·伯克尔被选为继承者.由于阿布·伯克尔曾DAILI过先知的宣道人职务,于是自称哈里发,意思是真主使者的继承人.634年,阿布·伯克尔逝世临终前对最亲密的伙伴们说,在我的亲族中我没有继承人可选,但我认为欧玛尔是我最好的继承人,你们要服从他.于是欧玛尔顺利地继承了阿布·伯克尔的全部权利,自称为'真主使者的哈里发的哈里发'.由于这一名称太长,他就改称为'哈里发,埃米尔·莫米尼',意思是"真主使者的

继承人,教徒的军事指挥官".这样,哈里发就成为了YīSīLán教国交统治者的成为.阿布·伯克尔和欧玛尔和以后的两任哈里发鄂斯曼,阿里并称为'四大正统哈里发'.

公元661年,摩阿维亚被拥立为哈里发,建立了倭马亚王朝661-750.此后哈里发成为了世袭,不再经过选举,哈里发成为阿拉伯帝国君主.后来阿拉伯帝国分裂,一些地方王朝的统治者使用了哈里发的称号.10 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的哈里发丧失政治权利,仅保有宗教领袖的地位.阿拔斯王朝灭亡后,埃及苏丹拥立阿拔斯家族后裔为哈里发,实际上只是傀儡.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埃及,掠走了哈里发.后来,土耳其苏丹兼任哈里发,成为YīSīLán教最高领袖,1924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布废除哈里发.

8苏丹

'苏丹'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最初的意思是'力量'和'权威'.随着YīSīLán教的传播和

MùSīLín国家的建立,'苏丹'开始被当做国家统治者的称号使用.

历史由来:

最早使用这一称号的是阿富汗咯色尼王朝(977-1186年)的哈茂德君主.后来,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常将这个头衔授给帝国境内地区性王朝的统治者此后,苏丹作为

MùSīLín国家统治者的称号就成为定制了.13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从小亚细亚兴起,人们虽然可以以'帝国'相称,但它的历代君主,并不称'皇帝',也称为'素淡'.到了近代,素淡这个词使用范围更广,一般MùSīLín国家的国王也采用这个称呼.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 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 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2 -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年龄称谓大全 0岁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赤子之心”即婴儿之心,婴儿之心当然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我现在只有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孩,生在你死以后,才一周岁。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两家生子时一样聪明 8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7岁。始龀、龆年:男孩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tiáo :龆年(儿童换牙之年。引申幼年) tiáo 髫: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9岁九龄:9岁。黄口:10岁以下。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10岁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外傅之年:儿童10岁。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12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金钗之年是指古代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舞夕之年是指男孩13至15岁期间,也称“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15岁及笄[jī]: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qiǎng bǎo]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助词。摽,落下。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 婚年龄。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 【襁褓】不满周岁 〖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古代年龄称谓 较全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幼年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汤饼】出生三天。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孩提之童”,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始龀】【龆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龆齿”。

【垂髫】指幼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教数】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本意是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1]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少年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亦作“孩抱”,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

提抱者也。” 4.龆龀:(ti?o ch?n)儿童换齿。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十五志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名 六十花甲(耳瞬) 七十古稀(从心所欲) 八十耄耋 一百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最新整理文言文阅读:高频词汇—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docx

最新整理文言文阅读:高频词汇—盘点古人对不同年 龄的称呼 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百岁老者,不用年龄段的人都有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 我们在高中语文的试卷里或者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甚至是各种古装剧里,都可以发现很多对人物年龄的称谓,如豆蔻、弱冠等,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一些称谓是我们不熟知的,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说不定会考。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物称谓分别是什么。看完你会发现,年龄也可以说得这么美!下次碰见,就不要一头懵啦~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天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尊称用语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尊称用语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尚在襁褓,初知发笑,(婴幼儿);(2-3岁)。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牙,长出新牙,(七八岁间)。髫年:女孩七岁。龆年:男孩八岁。垂髫:童子未冠,头发下垂谓之龆。总角:角,小髻。总,束发上分,人之童年。黄口:十岁以下。幼学:《礼记》“人生十年月幼学”。豆蔻:“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女子十三四岁。舞勺之年:13-15岁。舞象之年:15-20岁。金钗之年:12岁(女孩)。及笄:《礼记》“女子十又五而笄”(结发为笄,表成年)。束发: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破瓜(碧玉年华):瓜拆开为“二八”,二八相加或相乘,谓女子十六或六十四岁。桃李年华:20岁(女)。花信年华:24岁(女)。弱冠:《礼记》“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结发加冠,体且未壮。而立:《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成立:“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人之成年。不惑:《论语》“四十而不惑”。强仕:《礼记》四十曰强仕。知非:《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之五十。天命:《论语》“五十而知天命”。及艾:《礼记》“五十曰艾”(发白如艾)。杖行:《礼记》“五十杖于家”。耆艾:《礼记》“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岁。花甲:

人之六十。耳顺:《礼记》“六十而耳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垂老:《垂老别》,人之将老。桑榆:《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天黄昏,喻人之将老)。耆老:《国语》“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岁。古稀: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迟暮:杜甫“迟暮少寝食,”人之将老。皓首:《后汉书》“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眉寿:《诗经》“此为春酒,以介眉寿”(秀眉,寿者相称,人之长寿)。风烛:风中之烛、随时可灭,人之残年。耄耋:“七耄八耋”,人之七八十岁。鲐(tái)背:“九十鲐背”。白寿:“白”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寿民:“清代称百岁老人为寿民”。期颐:《礼记》百年曰期颐。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孩提: 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 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 男孩八岁。 (说明: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 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 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 十岁以下。 幼学: 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 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岁。 志学: 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 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 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 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 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 三十岁。 不惑: 四十岁。 天命: 五十岁。(《论语》: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 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 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 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全) (2010-08-27 15:17:01)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 “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 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 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转载) 又工111 收 藏 于 2011-11-19 阅读 数:1 被 转 藏: 125 公 众 公 开 原 文 来 源 修改如何标记批注? 总角:童年。古代,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垂髻【拼音】:[jì]【字义】:1.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丫。~鬟。发~。【:童年。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髻”指童年。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及笄[jī]【字义】:1.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发~。弁~。2.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豆蔻蔻:指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寇”年华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破瓜: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qí] 1.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老。~年。: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期颐 颐【拼音】:[yí] :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望,颐是养。就是说,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寿,所以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很好地养起来。于是,后人把“期颐”作为百岁的代称。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古代各年龄段名称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ti áo 年:女孩七岁。 始龀c h an 、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j ì 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j ī: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m ào 耋d i ?: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q ī颐y í: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各阶段】古人怎么称呼年龄

【各阶段】古人怎么称呼年龄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2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资料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 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 古代年龄称呼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 “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 “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 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 《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 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 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不同年龄的人在古代的不同称呼

不同年龄的人在古代的不同称呼 [size=4]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二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岁。《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下寿中寿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期颐:称百岁之人。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礼·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一、志学之年:十五岁 二、而立之年:三十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