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根据筒体扫描温度判断喷煤管的位置

根据筒体扫描温度判断喷煤管的位置

根据筒体扫描温度判断喷煤管的位置

根据筒体扫描温度判断喷煤管的位置

根据筒体扫描温度判断喷煤管的位置我厂1200t/d预分解窑配备了筒体扫描设备,用以观察筒体温度。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的体会是从筒体扫描所反映出的筒体温度,可以辅助看火工作,更直观,更准确。

喷煤管位置适中

从筒体扫描上看,从窑头到烧成带筒体温度均匀分布在250~300℃左右。过渡带筒体温度在350~370℃左右,且烧成带的坚固窑皮长度占窑长的40%,过渡带没有较低的筒体温度(即没有冷圈),表明喷煤管位置合适。此时的火焰形状顺畅有力,分解窑处在最佳的煅烧状态,烧成带窑皮形状平整,厚度适中,熟料颗粒均匀,质量佳。

喷煤管位置离物料远且下偏

当筒体扫描反映出窑头筒体温度高,烧成带筒体温度慢慢降低,形似“牛角”状,说明喷煤管位置离窑内物料远,并且偏下,使窑头窑皮薄,烧成带窑皮越来越厚。此时的熟料颗粒细小,没有大块。但是熟料中f-CaO容易偏高,窑内生烧料多。应将喷煤管稍向料靠,并适当抬高一点儿。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此时喷煤管的位置是合适的,但风、煤、料发生了变化,这时也应该把喷煤管先移到适当的位置,待风、煤、料调整过来后,再把喷煤管调回到原来的位置。

喷煤管位置离物料远且上偏

如果窑头温度过高,接近或超过400℃,而烧成带筒体温度低,过渡带筒体温度也较高,形状类似“哑铃”,说明火焰扫窑头窑皮,使其窑皮太薄,耐火砖磨损大,烧成带的窑皮厚,火焰不顺畅,易形成短焰急烧,可以断定喷煤管位置离窑内物料远,且偏上。此时应将喷煤管往窑内料靠,并稍降低一点儿,以使火焰顺畅,避免短焰急烧。

喷煤管位置离物料太近且低

从窑头到烧成带的筒体温度均很低,而且过渡带筒体温度也不高时,说明窑内窑皮太厚,这种状态下火焰往料里扎,熟料易结大块,f-CaO高。因此可判断喷煤管位置离料太近,并且低,火焰不能顺进窑内。此时应将喷煤管稍抬高一点儿,并离窑内物料远一点儿。这样才能使火焰顺畅,烧出熟料质量好。

上述几种情况不是绝对不变的,当入窑生料或煤粉的化学成分突然发生变化,上述几种情况中不合适的喷煤管位置就可能变成合适的位置。但是,当生料或煤粉的成分正常后,喷煤管位置不合适的仍然不合适。因此,应随时掌握风、煤、料的变化情况以及来自篦冷机的二次风的情况,根据筒体扫描温度随时调整喷煤管的位置。

总之,从筒体扫描来判断喷煤管的位置,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合适的喷煤管位置指的是煤粉喷出后燃烧形成的亮火点的位置。调整喷煤管的原则是以亮火点的位置偏上偏料为基准,而不是以喷煤管自身或黑火头的位置为基准。

中控操作员考核复习题 含答案

中控操作员考核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固相反应各物料间凡是以固相形式进行的反应称为固相反应. 2烧成过程水泥生料在煅烧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原料脱水、分解、各氧化物固相反应,通过液相C2S和CaO反应生成C3S,温度降低,液相凝固形成 熟料,此过程为烧成过程。 3f-CaO 熟料中没有被吸收的以游离状态存在的氧化钙称为游离氧化钙。 4烧流当烧成温度过高时,液相粘度很小,像水一样流动,这种现象在操作上称为烧流。 5烧结范围:烧结范围是指生料加热至烧结所必须的、最少的液相量时的温度与开始出现结大块时的温度差值。 6最低共熔温度物料在加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开始出现液相的温度。7窑外分解窑窑外分解窑又称预分解窑,是一种能显著提高水泥回转窑产量的煅 烧工艺设备。其主要特点是把大量吸热的碳酸钙分解反应从窑内 传热较低的区域移到悬浮预热器与窑之间的特殊煅烧炉(分解炉) 中进行。 8短焰急烧回转窑内火焰较短、高温集中的一种煅烧操作。 9窑皮附着在烧成带窑衬表面的烧结熟料层。 10熟料凡以适当的成分的生料烧至部分熔融所得的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矿物质,称为硅酸盐水泥熟料。 11 回转窑热效率回转窑理论上需要的热量与实际消耗的热量之比。 二填空题 1燃烧速度决定于(氧化反应)及(气体扩散速度)。 2火焰的(温度)、(长度)、(形状)、(位置)对熟料煅烧的影响很大。 3加料、加风和提高窑转速应坚持“均衡上、不回头”的原则。 4煅烧带内的传热主要是火焰向物料和窑壁进行(辐射)传热,其次是对流和(传导)。 5(风)和(煤)的合理配合是降低煤耗的主要措施之一。 6在传热过程中(温度差)是传热的基本条件,是传热的动力。 7影响煤粉质量的六个因素是水分、灰份、挥发份、固定碳、热值和细度。 8C3S水化较快,早期强度较高。 9因某原因需停窑时应先停(喂料)、分解炉喂煤,相应减(风)和窑头喂煤。 10烧成温度高,熟料烧结致密,熟料(立升重)高,而f-CaO低。 11分解炉内表面镶砌有(耐火材料),耐火材料与炉壳间砌有(隔热材料)。 12预分解窑烧结任务的完成主要是依靠延长(烧成带)长度及提高(平均温度)来实现。 13悬浮预热器具有(分离)和热交换两个功能。 14窑内温度高会导致窑功率(升高)。 15从生料到熟料经历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物料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喷煤管调整参考方法

窑头喷煤管角度调整参考方法 一、若喷煤管位置适中:从筒体扫描上看,从窑头到烧成带筒体温度均匀分布在250~300℃左右。过渡带筒体温度在350~370℃左右,且烧成带的坚固窑皮长度占窑长的40%,过渡带没有较低的筒体温度(即没有冷圈),表明喷煤管位置合适。此时的火焰形状顺畅有力,分解窑处在最佳的煅烧状态,烧成带窑皮形状平整,厚度适中,熟料颗粒均匀,质量佳。二、若喷煤管位置离物料远且下偏当筒体扫描反映出窑头筒体温度高,烧成带筒体温度慢慢降低,形似“牛角”状,说明喷煤管位置离窑内物料远,并且偏下,使窑头窑皮薄,烧成带窑皮越来越厚。此时的熟料颗粒细小,没有大块。但是熟料中f-CaO容易偏高,窑内生烧料多。应将喷煤管稍向料靠,并适当抬高一点儿。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此时喷煤管的位置是合适的,但风、煤、料发生了变化,这时也应该把喷煤管先移到适当的位置,待风、煤、料调整过来后,再把喷煤管调回到原来的位置。 三、喷煤管位置离物料远且上偏如果窑头温度过高,接近或超过400℃,而烧成带筒体温度低,过渡带筒体温度也较高,形状类似“哑铃”,说明火焰扫窑头窑皮,使其窑皮太薄,耐火砖磨损大,烧成带的窑皮厚,火焰不顺畅,易形成短焰急烧,可以判断喷煤管位置离窑内物料远,且偏上。此时应将喷煤管往窑内料靠,并稍降低一点儿,以使火焰顺畅,避免短焰急烧。 四、喷煤管位置离物料太近且低从窑头到烧成带的筒体温度均很低,而且过渡带筒体温度也不高时,说明窑内窑皮太厚,这种状态下火焰往料里扎,熟料易结大块,f-CaO高。因此可判断喷煤管位置离料太近,并且低,火焰不能顺进窑内。此时应将喷煤管稍抬高一点儿,并离窑内物料远一点儿。这样才能使火焰顺畅,烧出熟料质量好。 五、上述几种情况存在相对性 当入窑生料或煤粉的化学成分突然发生变化,上述几种情况中不合适的喷煤管位置就可能变成合适的位置。但是,当生料或煤粉的成分正常后,喷煤管位置不合适的仍然不合适。因此,应随时掌握风、煤、料的变化情况以及来自篦冷机的二次风的情况,根据筒体扫描温度随时调整喷煤管的位置。 总之,从筒体扫描来判断喷煤管的位置,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合适的喷煤管位置指的是煤粉喷出后燃烧形成的亮火点的位置。调整喷煤管的原则是以亮火点的位置偏上偏料为基准,而不是以喷煤管自身或黑火头的位置为基准

飞砂料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飞砂料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 作者:- 出处:水泥网发布时间:2004-5-15 -------------------------------------------------------------------------------- 作者:温振新 我厂2000t/d熟料预分解窑生产线自1998年12月2~5日通过系统考核后,生产运转 飞砂料的产生不仅影响了熟料质量,减少了窑内的耐火砖、喷煤管、窑头罩、三次风管浇注料和窑头电除尘进口风管等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处理飞砂料时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研究分析我厂飞砂料的形成原因并解决处理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1飞砂料形成原因探析 1.1原燃料因素(1)石灰石的晶型结构对物料煅烧结粒性的影响。所用石灰石越纯,晶体越大,结晶越完整且有规则,其煅烧结粒性越差,所需热耗越高。在相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其生产的熟料f-CaO量较高,熟料强度低,并会产生大量飞砂料。而当石灰石中含有一定的泥质成分,纯度较低,成非晶体状或细泥晶状时,往往结粒性较好,能够烧出质量较高的熟料且不易产生飞砂料。从我厂的石灰石岩相分析报告来看,生产用石灰石中,高品位石灰石的晶型结构和晶体发育较好,而低品位石灰石的晶型结构较粗,晶体发育不良。实践中发现,当用高品位石灰石生产时,熟料中的飞砂料量就大。(2)石灰石中难烧的f-SiO2量过高,也易产生飞砂料。我厂石灰石中的f-SiO2量较高,有些矿体平均大于5%,有不少地段大于6%,超出了一般规范小于4%的要求。岩相分析也表明:我厂石灰石中f-SiO2的晶体结构较细,发育完好。因此,这样高含量且发育又完整的f-SiO2很难将其磨细,因而造成生料易烧性较差而产生飞砂料。(3)物料成分波动大也易产生飞砂料。我厂矿山石灰石品质波动大,预配料效果差;加上生料库均化效果不理想,导致入窑的生料成分波动大,继而引起窑系统热工状况不稳,易产生飞砂料。(4)燃料因素[1]。硫酸盐饱和度过高易产生飞砂料。熟料中硫和碱含量应有一定的比例,通常称为硫碱比或硫酸盐饱和度。熟料的硫碱比=w(SO3)/[(w(K2O)+1/2w(Na2O)]。若燃料带入的硫量比较高,原料中带入的碱量偏低,窑系统内硫的循环富集,就会造成熟料中硫碱比过高。硫碱比过高会增加液相量、降低液相粘度和表面张力,结果是改善了熟料颗粒的可浸润性,却降低了颗粒之间的粘着力。粘度和表面张力的降低,会使熟料颗粒结构疏松,物料在窑内滚动时难以形成较大颗粒,或形成后也会由于多次滚动而散开,产生大量细粉。我厂的燃料烟煤中含硫量高达1.09%,熟料的硫碱比为189.36%,大大超过正常控制范围。1.2配料率值不合理[1](1)SM太高。熟料SM过高也易产生飞砂料。SM是表示在煅烧过程中或在烧成带内固相与液相的比例。在1400℃以上时,熔融物料中的固相为C3S和C2S,Si02基本上存在于固相中,液相则包括了全部的铝酸盐和铁铝酸盐矿物。若SM过高,液相量就会偏少,就不足以将物料结成大的颗粒,熟料颗粒细小,容易产生飞砂料。我厂石灰石中因SiO2含量高,设计时又没有考虑铝质校正原料,因此熟料中SM过高,平均在2.7~3.0,液相量L[L=3w(Al2O3)+2.25w(Fe2O3)+w(MgO)] (2)IM较低,也易产生飞砂料。IM低时会降低熟料液相的粘度和表面张力,而要使熟料有一定的结粒度,熟料液相应有足够的粘度和表面张力。Al2O3有利于提高液相粘度和表面张力,即提高IM,有利熟料结粒。我厂生料的IM较低,平均在1.2左右。1.3其它因素(1)入窑分解率过高,使窑内过渡带相应延长产生飞砂料的原因[1]m×19.00m,热容量大,表现为入窑分解率较高(统计值为92%~96%)和入窑物料温度高(经常为880~950

论述使用不同煤质喷煤管的调节方法

论述使用不同煤质喷煤管的调节方法 本篇根据不同煤质的使用,进一步论述喷煤管的调节方法。要掌握喷煤管的调节方法首先要了解喷煤管的性能、一次风的作用和燃料的特性。 1几个基本概念 1.1火焰 窑内熟料煅烧需要的热能大部分是通过火焰光辐射进行传播的,火焰的温度和形状十分重要。火焰温度的均匀分布对熟料煅烧非常有利;活泼有力的火焰最有利于熟料的烧成﹑煤粉的燃烧﹑窑皮和耐火砖寿命的延长,而且这种火焰的热流分布也比较理想。影响火焰的主要是一次风量﹑出口速度,旋流强度,煤粉种类﹑颗粒大小等。 火焰动量理论是国外长期研究得出的关于火焰成形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影响火焰形状的关键参数是一次风的比率乘以一次风的速度,而良好的形状所需要的数值大概在1 200~1 500(%,m/s)。高动量意味着更快的混合和更短更热的火焰。 同时也可以用单位热耗的火焰推力来描述火焰的工作状况,其定义是单位时间出口风量(kg/s)乘以出口速度再除以单位热耗,国外研究表明在3~7 N/MW之间是比较合理的火焰推力范围。

窑内好的火焰形状可以使用尽量少的空气而几乎没有CO的产生。 1.2一次风 一次风是熟料烧成系统影响最大的人工风,它不仅起到输送煤粉的作用,而且对火焰成形﹑燃料燃烧﹑吸卷二次风的数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精确的控制有助于熟料产﹑质量的提高和煤电资源的节省。 1.2.1一次风量 一次风的温度很低,过多的参与燃烧过程则明显地降低了着火条件,不利于煤粉的燃烧,而且低温一次风会吸收大量热量导致热耗增加。但由于一次风起着输送燃料和火焰成形的作用因而不可取消,因此只有尽量降低一次冷风在净风量(包括一次风﹑二次风和煤粉输送用风)中的占有率以保证燃烧器的燃烧效果。一次风用量一般为净风量的7%~10%。 1.2.2一次风输出方式 早期的单通道燃烧器全部的一次风和煤粉从同一个通道喷出,事实证明不仅一次风量大而且火焰形状也比较差,燃烧情况十分不好。利用多个通道输出一次风,不仅可以降低一次风量而且高速的轴流风可以大量地吸卷高温的二次风,旋流输出风可以增大火焰内部回流区,改善燃料着火条件,中心风调节黑火头以避免燃烧器由于高温被烧坏。同时,各个风道的出口形状也影响着燃烧,相比与环隙式出口,如

中控操作员应达到的标准

一、中控操作员应达到的标准是什么? 1、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前人实践的总结,能对后人实践应用具有指导价值。水泥的生产过程是建立在水泥工艺学、煤粉燃烧理论、空气动力学、岩相学、物理化学、热工学、粉磨理论等一系列专业学科之上,这些学科是一个金牌操作员高产低耗操作控制的理论基础。金牌操作员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并不是说他是这些学科的专家,而是说他懂得在水泥生产过程控制中必须掌握和熟练应用这些学科的关键知识点,能够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及时找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2、熟悉水泥装备的构造、性能、操作特点:水泥的生产是依赖于各个工艺系统和装备功能的正常发挥,各工艺系统的设计原理和设备性能均有自己特点,中控操作员只有真正熟悉各工艺系统原理及装备性能,掌握各工艺系统及装备正常运行的条件、影响因素、操作特点,才不至于因误操作破坏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导致装备故障。 3、通晓水泥生产工艺与装备运行的相关性:在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悉工艺系统原理及装备性能的基础上,操作员才有基础通过培训和实践,掌握水泥生产工艺与装备运行的相关性,目的是是操作员具备从生产全局出发,能轻松驾驭整条生产线的运转。 4、通晓原燃材料成分性能与工艺过程的相关性:原燃材料成分性能的不同,工艺制备和烧成控制则应有所不同。操作员必须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对工艺系统原理及装备性能的认识,通晓原燃材料成分性能与工艺过程的相关性,能根据原燃材料成分性能的变

化,实时作出合理的操作调整,维持整个生产系统的稳定。 5、具备通过运行参数的变化,预见生产系统及设备运行趋势的能力:在以上四项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和实践,优秀的中控操作员往往能够通过DCS系统的参数变化预见工艺系统未来的运行趋势,能够预见生产系统和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具备这种能力,则可以提前报告生产系统和设备可能存在的隐患,为生产部门及时启动预案创造条件。对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的预见能力,离不开电气及设备维护知识的拓展。 6、熟练掌握操作预案的精髓和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大多数水泥企业都制定了操作预案,但一些操作员却没有能力灵活应用,关键在于没有掌握操作预案的精髓。而金牌操作员不仅能够通过DCS系统的参数变化预见工艺系统未来的运行趋势,能够预见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还能够灵活应用操作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实施相应的预处理方案,可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系统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避免系统或设备的重大事故,为企业带来效益,为同事带来安全。 7、具备节能操作、安全操作、环保操作的理念:有些操作员为了应对企业的产量考核,往往无视对煤耗、电耗,甚至设备安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一方面是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操作员的品质和能力。一个金牌操作员,不仅要懂得如何节电节煤,懂得如何确保安全运行,如何实现低成本和安全操作,还懂得煤耗、电耗、安全、环保对企业、对社会的价值。 8、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以三班统一操作为原则,以

回转窑操作重点讲义资料

回转窑的操作方法 窑现场工看火要求 1.看“黑影”。要求看清“黑影”和稳住“黑影”位置,维持一定的烧成温度,控制来料均匀,以达到快转率高的目的。 2.看熟料的提升高度和翻滚情况,判断烧成带的温度是否适当。当烧成温度正常时,物料随窑灵活的翻滚,提升高度也适当;温度过高时,熟料提升得高,而且成片地向下翻滚。 3.看熟料粒度,要求熟料颗粒细小均齐。当熟料粒度变粗,火焰发白时,表示窑内温度升高,应酌情减煤。 4.看火焰的颜色。正常的火焰颜色是微白色,此时,熟料的颗粒细小均齐并有一定的立升重。当火焰发白时,表示烧成温度过高,应减煤。火色带红,表示温度低,应加煤。物料的耐火程度不同,控制的火色也应不同。即物料较耐火时,火色应控制比较白,否则反之。 5.看来料多少,切实掌握来料变化情况,便于及时而又准确的加减煤粉,以控制烧成带温度。在生料进入烧成带时,若火焰缩短,则表示物料由少增多,这时应适当加煤。若后面的火色发红,在烧成带的料子也不多,则应逐渐加煤;如果加煤后,后面很快发白,说明温度增高,则应及时减煤。当后段发亮,火焰伸长,“黑影”走远或没有加煤,火色转亮,物料又翻滚得快时,表示来料减少,应及时减煤。

6.看风煤。在正常操作中,如果风煤配合适当,则火焰保持平稳,形状完整,分布均匀,活泼有力。当煤多风少时,则火焰细长无力;若煤少风多,则火焰混乱且不集中。若一、二次风温高时则火焰短;当一、二次风温低时火焰则长。煤风管靠外时,火焰短;煤风管靠内时,火焰就长。应根据具体情况使风煤配合合理,保证煤粉燃烧完全和火焰形状良好。 7.看烟色。从烟囱废气的颜色,判断窑内燃烧情况和烧成的好坏。烟色如果是白色,表示窑内燃烧完全;如果是黑烟、乌烟,说明煤粉没有完全燃烧。这时,应及时减煤或适当打小慢车。当烟色浓而且发黄时,说明窑内有结圈的可能。 8.看废气温度,要求尽可能稳定废气温度,使其波动范围愈小愈好。若废气温度有所上升或下降,应及时调整风煤,并注意窑内是否有结圈。 9.看窑皮,要求操作中控制窑皮平整、厚度适中,以保证窑的安全运转。但发现窑皮有深坑、剥蚀、局部脱落或冷却水有烫手感觉时,应立即通过调整生料成分、下料量、窑速、冷却水或煤粉咀位置等措施及时粘补窑皮。 10.看喂料量,要求严格控制窑速和喂料量,以保证入窑生料的均匀和窑内热工制度的稳定。 窑外分解窑系统操作体会 一、搞好开窑前的检查

“四风道”喷煤管的技改和应用

“四风道”喷煤管的技改和应用 摘要:作为窑用“燃烧器”,喷煤管在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水泥熟料的品质、窑的产量、耐火材料的使用周期和寿命、单位熟料热耗等等无不与“喷煤管”的选择和使用习习相关。 作为窑用“燃烧器”,喷煤管在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水泥熟料的品质、窑的产量、耐火材料的使用周期和寿命、单位熟料热耗等等无不与“喷煤管”的选择和使用习习相关。 依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合理、有效选择,是实现熟料稳、高产、低消耗的前提。在喷煤管的选择上一般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火焰形状呈毛笔状或正柳叶形,活泼有力,形状不散,无分支。 2.火焰有刚度,二次风对它的冲击不形成影响。 3.热力集中,便于提高烧成带的温度,有利于熟料的煅烧。 4.不冲击窑皮,不损伤窑耐火材料。 5.能有效改善“煤粉”燃烧特性,有利于“煤粉”的完全燃烧,降低热耗。对煤质适应性强,既能燃优质煤,又能适应劣质煤。 6.一次风量尽可能少,有效使用“篦冷机”二次风,提高热效率。 7.火焰伸缩自如,调整灵活,便于工艺人员依据工艺需要调整出合适火焰。 现在国产的多通道“燃烧器”,在设计和改造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技术,从设计理念上来看更显得成熟和科学。 “晋牌水泥集团”原装窑用燃烧器是FULL—SMITH公司提供,该喷煤管采用三通道设计,但进煤管以后“煤风和外风”混合共用一个通道,实属二通道喷煤管。在日常使用当中,火焰偏长,对煤质要求较为严格,窑尾经常会出现煤粉不完全燃烧现象,从而引起窑尾集料、堆料。先后经多次更换喷煤管,都未获成功。一般要麽烧损窑皮,要麽加不起喂料量来;要麽喷煤管本身材质有问题,出现烧断,要麽无法适应现有工艺状况。2003年公司决定更换河南郑州奥通公司的四风道燃烧器,使用效果明显得到了改善。 一“奥通”四风道燃烧器设计和改造特点: 1 一次风机用罗茨风机替代离心式风机。 罗茨风机和离心式风机相比有以下特点: ●风压高 与前几次的喷煤管相比风压明显变大,内直风、外风、旋流风的风压基本都能达到20000PA以上,火焰挺拔有利、形状稳定,受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很小,不会出现“舔窑皮和往物料里扎”的现象。 ●一次风量小 选用罗茨风机同以往离心式风机相比:风压较高,风量却仅有原来的1/4,很好的改善窑头正压,同时又提高了二次风的用量,对降低熟料热耗,提高烧成带温度,改善熟料的活性都有较大的帮助。 2、四个风道分别为外风、煤风、内直风和旋流风,火焰形状调整灵活、伸缩自如。分别调整“四个风道”相对应的阀门和喷煤管尾部的丝杠来调整出不同的火焰形状。在煤管头部的设计上体现出“短焰急烧、薄料快烧”技术特性。 ●外风使用“直流柱风”,出风口内装“带倾角方柱销”,与“喷煤管”尾部丝杠相连接,通过拉伸丝杠调节“外风”出风口面积,也可达到调节出口风量、风压的目的。 ●煤风采用环形风,有单独的风道,用煤磨罗茨风机单独供风。 ●内直风也采用环流风,开大阀门拉长火焰,关小阀门使火焰缩短变粗。 ●内风采用“旋流风”,出风口装有“带切线方向倾角的柱销”,通过前后移动它的位置达到改变旋流角度的目的,与已往停窑更换旋流器相比,更加方便、高效、快捷。 综合以上技术特性,反映到实际操作中,火焰形状调节方便。在不停窑的情况下,就可实现“旋流风”角度的改变,既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窑的运转率。 二:四风道喷煤管的正常操作: 1 点火操作:

窑巡检试题

窑现场巡检试题 1、窑的斜度用其倾角的正弦值(sinα)表示,其值为sinα=3.5%。 2、窑传动采用单头双入轴传动,有主传动和辅传动两部分。其中主传速度为0.396-3.96r/min, 辅传速度为11.45 r/min.主传减速机速比为30.876,辅传减速机速比为30.729,主传功率为630KW,辅传功率为75KW. 3、轮带重量为2*46吨及1*58吨. 4、窑筒体采用锅炉用碳素钢板20g卷制而成,自动焊焊接。壁厚一般为28mm,烧成带为32mm,轮带下方为75/80mm,轮带下到跨间有42/55mm的过渡节。 5、窑头冷风套是用于冷却窑头护板的非工作面。 6、我公司的回转窑窑头采用钢片密封,共有272块,窑尾采用石墨块密封,共有30块。 7、轮带与筒体垫板间的间隙由热膨胀量决定。 8、窑体的上行、下滑速度约为2-3mm/h,上行速度在挡轮油站换向阀电磁铁不带电情况下,由微量柱塞泵流量调节,下行速度在换向阀带电阀体打开的情况下,由节流阀流量调节。 9、挡轮液压站油缸上、下移动行程大小取决于限位开关的位臵。 10、挡轮上、下游动的行程为±10mm,达到±15mm时系统报警,达到极限行程±30mm时系统停止运行。 11、挡轮油站油压的正常值为4-6Mpa,不应超过8Mpa;当油箱温度低于10℃时加热器自动开启,当油箱温度高于35℃时加热

器自动停止。 12、在挡轮油站系统中,为了防止节流阀和回油管路的堵塞,在回油路上设有精过滤器,油箱内设有吸油过滤器。 13、窑筒体烧成带及中间挡轮带附件的筒体温度日常应控制在380℃以下,偶然可达到410℃,超过415℃时应查找原因进行相应处理。 14、红窑是指耐火砖的脱落或被磨得很薄。 15、短期停窑时盘窑不及时会造成窑体中心线弯曲,通常凸向部分朝下。 16、托轮、挡轮轴承润滑是用460#中负荷齿轮油。 17、轮带的材质为ZG35SiMn,窑头、窑尾护板的材质为ZGCr26Ni12,托轮、挡轮的材质为ZG35CrMo,托轮衬瓦的材质为ZQAL9-4,托轮轴的材质为45号钢,传动小齿轮的材质为42CrMo,传动小齿轮轴的材质为35CrMo。 18、回转窑的护板分布在窑头与窑尾,其中窑头护板共有54块,窑尾护板共有18块,形状及结构不同;轮带与筒体间的垫板每挡托轮有24块,对应挡铁有48块,垫板的质量I、III挡相同,与II挡不同。 19、石灰饱和系数:指熟料中全部氧化硅生成硅酸钙所需的氧化钙含量与全部氧化硅生成硅酸三钙所需氧化钙最大含量的比值。以KH表示。也表示熟料中氧化硅被氧化钙饱和形成硅酸三钙的程度。

工贸企业灼烫事故现场处置方案范本

工贸企业灼烫事故现场处置 方案 (完整正式规范)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工贸企业灼烫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事故风险分析 1.1.事故类型 1.2.灼烫事故可能导致人员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物理灼伤、电弧灼伤, 甚至会可能危及生命。该事故发生无明显季节特征。 1.3.危险源 1.4.在预热器、回转窑、篦冷机、窑头、破碎机、高温风机、余热发电、高温炉、电热板等多是表面高温设备, 在其周围工作均可能会对作业人员造成灼烧烫伤;熟料等高温物料烫伤;贮存和使用强酸、强碱等化学原料的部位;在运行检修和作业过程中, 气割、电焊等火焰均可能造成灼烫伤亡事故。 1.5.事故危害程度及范围 1.6.灼烫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损伤皮肤, 出现肿胀、水泡、疼痛;重者皮肤烧焦, 甚至血管、神经、肌腱等同时受损, 呼吸道也可能烧伤。面部和手烧伤对功能和外形影响最大, 而呼吸道烧伤对生命的威胁最大。化学烧伤最严重的后果是眼烧伤, 处理不当, 极易造成失明。烧伤的剧痛能引起休克, 晚期出现感染, 败血症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灼烫易发生, 发生事故仅为个体, 影响范围小。 1.7.危险性分析

1.7.1.公司熟料生产设备如窑头、篦冷机、破碎机、窑体、预热器、高温风机等多是表面高温设备, 在其周围工作均可能会对作业人员造成灼烧烫伤; 1.7. 2.操作不规范导致高温物料、高压蒸汽泄漏。在预热器清堵等检修作业时, 预热器塌料、跑生料的鞥可能发生高温气流及炽热物料喷出造成较严重灼烫事故; 1.7.3. 在窑内挖补、篦冷机砸大块、熟料地坑检查清理、窑头处理喷煤管结料等检修工作时, 由于预热器物料垮塌和窜料均可造成灼烫伤害, 可能性较大, 一般为个体, 影响范围较小。 1.7.4.危险化学品管理和使用不当。 1.7.5.电气设备短路爆炸, 高温金属或电弧烫伤。 1.7.6.气割、电焊等工器具使用和管理不当。 1.8.事故前的征兆 1.8.1.高温的管道容器等设备上无保温层或者防护设施等。 1.8. 2.检修高温的管道、容器、预热器清堵、篦冷机清大块等职业时未配备防火服。 1.8.3.高温、高压蒸汽、润滑油泄漏, 高温物料喷出。 1.8.4.在链斗机地坑或锅突然发电锅炉、管道等部位检维修时, 未采取有效防护。 1.8.5.接触化学品时。

浅谈不同煤质的喷煤管调节方法

浅谈不同煤质的喷煤管调节方法 聂文喜 喷煤管的调节本人在《新世纪水泥导报》2008年4期《新型干法水泥窑操之认识误区》作过概述,本篇根据不同煤质进一步论述喷煤管的调节方法。要掌握喷煤管的调节方法首先要了解喷煤管的性能、一次风的作用和燃料的特性。 1 几个基本概念 1.1 火焰 窑内熟料煅烧需要的热能大部分是通过火焰光辐射进行传播的,火焰的温度和形状十分重要。火焰温度的均匀分布对熟料煅烧非常有利;活泼有力的火焰最有利于熟料的烧成﹑煤粉的燃烧﹑窑皮和耐火砖寿命的延长,而且这种火焰的热流分布也比较理想。影响火焰的主要是一次风量﹑出口速度,旋流强度,煤粉种类﹑颗粒大小等。 火焰动量理论是国外长期研究得出的关于火焰成形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影响火焰形状的关键参数是一次风的比率乘以一次风的速度,而良好的形状所需要的数值大概在1 200~1 500(%,m/s)。高动量意味着更快的混合和更短更热的火焰。 同时也可以用单位热耗的火焰推力来描述火焰的工作状况,其定义是单位时间出口风量(kg/s)乘以出口速度再除以单位热耗,国外研究表明在3~7 N/MW之间是比较合理的火焰推力范围。 窑内好的火焰形状可以使用尽量少的空气而几乎没有CO的产生。 1.2 一次风 一次风是熟料烧成系统影响最大的人工风,它不仅起到输送煤粉的作用,而且对火焰成形﹑燃料燃烧﹑吸卷二次风的数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精确的控制有助于熟料产﹑质量的提高和煤电资源的节省。 1.2.1 一次风量 一次风的温度很低,过多的参与燃烧过程则明显地降低了着火条件,不利于煤粉的燃烧,而且低温一次风会吸收大量热量导致热耗增加。但由于一次风起着输送燃料和火焰成形的作用因而不可取消,因此只有尽量降低一次冷风在净风量(包括一次风﹑二次风和煤粉输送用风)中的占有率以保证燃烧器的燃烧效果。一次风用量一般为净风量的7%~10%。 1.2.2 一次风输出方式 早期的单通道燃烧器全部的一次风和煤粉从同一个通道喷出,事实证明不仅一次风量

根据筒体温度判断喷煤管的位置

根据筒体扫描温度判断喷煤管的位置 我厂2000t/d预分解窑配备了筒体扫描设备,用以观察筒体温度。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的体会是从筒体扫描所反映出的筒体温度,可以辅助看火工作,更直观,更准确。 1 正常生产时 1.1 喷煤管位置适中 从筒体扫描上看,从窑头到烧成带筒体温度均匀分布在250~300℃左右。过渡带筒体温度在350~370℃左右,且烧成带的坚固窑皮长度占窑长的40%,过渡带没有较低的筒体温度(即没有冷圈),表明喷煤管位置合适。此时的火焰形状顺畅有力,分解窑处在最佳的煅烧状态,烧成带窑皮形状平整,厚度适中,熟料颗粒均匀,质量佳。 1.2 喷煤管位置离物料远且下偏 当筒体扫描反映出窑头筒体温度高,烧成带筒体温度慢慢降低,形似“牛角”状,说明喷煤管位置离窑内物料远,并且偏下,使窑头窑皮薄,烧成带窑皮越来越厚。此时的熟料颗粒细小,没有大块。但是熟料中fCaO容易偏高,窑内生烧料多。应将喷煤管稍向料靠,并适当抬高一点儿。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此时喷煤管的位置是合适的,但风、煤、料发生了变化,这时也应该把喷煤管先移到适当的位置,待风、煤、料调整过来后,再把喷煤管调回到原来的位置。 1.3 喷煤管位置离物料远且上偏 如果窑头温度过高,接近或超过400℃,而烧成带筒体温度低,过渡带筒体温度也较高,形状类似“哑铃”,说明火焰扫窑头窑皮,使其窑皮太薄,耐火砖磨损大,烧成带的窑皮厚,火焰不顺畅,易形成短焰急烧,可以断定喷煤管位置离窑内物料远,且偏上。此时应将喷煤管往窑内料靠,并稍降低一点儿,以使火焰顺畅,避免短焰急烧。 1.4 喷煤管位置离物料太近且低 从窑头到烧成带的筒体温度均很低,而且过渡带筒体温度也不高时,说明窑内窑皮太厚,这种状态下火焰往料里扎,熟料易结大块,fCaO高。因此可判断喷煤管位置离料太近,并且低,火焰不能顺进窑内。此时应将喷煤管稍抬高一点儿,并离窑内物料远一点儿。这样才能使火焰顺畅,烧出熟料质量好。 2 发生变化时 上述几种情况不是绝对不变的,当入窑生料或煤粉的化学成分突然发生变化,上述几种情况中不合适的喷煤管位置就可能变成合适的位置。但是,当生料或煤粉的成分正常后,喷煤管位置不合适的仍然不合适。因此,应随时掌握风、煤、料的变化情况以及来自篦冷机的二次风的情况,根据筒体扫描温度随时调整喷煤管的位置。 总之,从筒体扫描来判断喷煤管的位置,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合适的喷煤管位置指的是煤粉喷出后燃烧形成的亮火点的位置。调整喷煤管的原则是以亮火点的位置偏上偏料为基准,而不是以喷煤管自身或黑火头的位置为基准。 3 效果 我厂根据筒体温度情况随时调整喷煤管位置,保证亮火点的位置始终掌握在稍偏料偏上。从2000年以来,该窑创下了烧成带3套耐火砖连续3次使用13个月的记录,在国内同类型预分解窑中,烧成带耐火砖的使用时间最长。在为了配合机械检修,拆除窑内的耐火砖时,发现拆掉的烧成带镁砖的厚度都保持在100mm以上,说明其磨损程度很小。

根据筒体扫描温度判断喷煤管的位置

根据筒体扫描温度判断喷煤管的位置 根据筒体扫描温度判断喷煤管的位置我厂1200t/d预分解窑配备了筒体扫描设备,用以观察筒体温度。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的体会是从筒体扫描所反映出的筒体温度,可以辅助看火工作,更直观,更准确。 喷煤管位置适中 从筒体扫描上看,从窑头到烧成带筒体温度均匀分布在250~300℃左右。过渡带筒体温度在350~370℃左右,且烧成带的坚固窑皮长度占窑长的40%,过渡带没有较低的筒体温度(即没有冷圈),表明喷煤管位置合适。此时的火焰形状顺畅有力,分解窑处在最佳的煅烧状态,烧成带窑皮形状平整,厚度适中,熟料颗粒均匀,质量佳。 喷煤管位置离物料远且下偏 当筒体扫描反映出窑头筒体温度高,烧成带筒体温度慢慢降低,形似“牛角”状,说明喷煤管位置离窑内物料远,并且偏下,使窑头窑皮薄,烧成带窑皮越来越厚。此时的熟料颗粒细小,没有大块。但是熟料中f-CaO容易偏高,窑内生烧料多。应将喷煤管稍向料靠,并适当抬高一点儿。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此时喷煤管的位置是合适的,但风、煤、料发生了变化,这时也应该把喷煤管先移到适当的位置,待风、煤、料调整过来后,再把喷煤管调回到原来的位置。 喷煤管位置离物料远且上偏 如果窑头温度过高,接近或超过400℃,而烧成带筒体温度低,过渡带筒体温度也较高,形状类似“哑铃”,说明火焰扫窑头窑皮,使其窑皮太薄,耐火砖磨损大,烧成带的窑皮厚,火焰不顺畅,易形成短焰急烧,可以断定喷煤管位置离窑内物料远,且偏上。此时应将喷煤管往窑内料靠,并稍降低一点儿,以使火焰顺畅,避免短焰急烧。 喷煤管位置离物料太近且低 从窑头到烧成带的筒体温度均很低,而且过渡带筒体温度也不高时,说明窑内窑皮太厚,这种状态下火焰往料里扎,熟料易结大块,f-CaO高。因此可判断喷煤管位置离料太近,并且低,火焰不能顺进窑内。此时应将喷煤管稍抬高一点儿,并离窑内物料远一点儿。这样才能使火焰顺畅,烧出熟料质量好。 上述几种情况不是绝对不变的,当入窑生料或煤粉的化学成分突然发生变化,上述几种情况中不合适的喷煤管位置就可能变成合适的位置。但是,当生料或煤粉的成分正常后,喷煤管位置不合适的仍然不合适。因此,应随时掌握风、煤、料的变化情况以及来自篦冷机的二次风的情况,根据筒体扫描温度随时调整喷煤管的位置。 总之,从筒体扫描来判断喷煤管的位置,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合适的喷煤管位置指的是煤粉喷出后燃烧形成的亮火点的位置。调整喷煤管的原则是以亮火点的位置偏上偏料为基准,而不是以喷煤管自身或黑火头的位置为基准。

对喷煤管位置进行调整控制的简单测量方法

对喷煤管位置进行调整控制的简单测量方法 0引言 喷煤管位置的调整和控制是保证回转窑内正常燃烧和窑衬料有效使用的重要因素。通常喷煤管的定位只能在停窑冷态下,人工站在窑口测量定位。而一旦位置定好后,在生产过程中,调整喷煤管的位置,就只能靠经验估计,没有精确的测量数据指导调整,给窑的操作带来不便。为此,我们通过观察喷煤管的结构和调整变化规律,发现采用简单的仪表对调整过程中的变量进行测量,就可以达到控制和调整喷煤管位置的目的。 1喷煤管的结构和调整原理 现对我厂喷煤管的结构和调整原理进行简单的分析,喷煤管的结构见图1。 图1喷煤管结构 从图1可知,C点为喷煤管口,B点为固定支点,A点为调整活动支点。其调整的原理是,当A点调整时,C点是以B点为支点进

行移动,C点移动方向与A点调整的方向相反,移动规律见图2。 图2以B为固定点时喷煤管移动示意 从图2可看出,当A点向下调到A′点时,C点必然上升到C′点,在整个调整过程中,A点和C点均以B点为中心作球面相对移动,由于喷煤管调整的角度较小,一般只有1.5°左右,因此我们将A点和C点移动的位置当作平面处理,有利于进行简单的计算。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可以计算出A点向下调整的幅度与C点上升的幅度比例关系为: 如果以A点为固定支点,以B点为活动支点,对喷煤管位置进行调整时,其调整变化规律见图3。 图3以A为固定点时喷煤管移动示意

从图3可知,当B点位置调到B′点,变动量为BB′时,C点位置必然会调到C′点,变动量为CC′。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可求出B点变动量与C点变动量之间的关系。 利用A点或B点调整控制C点的原理,可以在A点或B点处安装一对简单刻度尺,根据刻度尺的变化尺寸,即可计算出喷煤管口调整达到的相对位置。 2安装刻度尺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购买4根钢尺(长约300mm),如果B点固定不作调整,2根钢尺即可。 2)调整好喷煤管位置,喷煤管安装应满足各项技术要求,行走小车导轨要求平直,与喷煤管中心线保持平行。小车与导轨之间的间隙要符合要求,保证小车运行平稳无偏移。喷煤管口处于窑口位置,喷煤管中心线与窑纵向中心线一致。 3)将1根钢尺固定在喷煤管支架上,支架与行走小车连为整体,并保持相对稳定位置,且不随喷煤管的调整而变动;另1根钢尺固定在喷煤管上,随喷煤管的调整而移动。2根钢尺处于垂直交叉状态,但不应贴紧,要留10mm间隙,防止位移时卡住。

飞砂料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飞砂料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出处:水泥网发布时间:2004-5-15 作者:温振新 我厂2000t/d熟料预分解窑生产线自1998年12月2~5日通过系统考核后,生产运转一直正常稳定。但在熟料生产过程中,发现熟料中的细粉(俗称飞砂料)量较大约占10%,此飞砂料的产生不仅影响了熟料质量,减少了窑内的耐火砖、喷煤管、窑头罩、三次风管浇注料和窑头电除尘进口风管等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处理飞砂料时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研究分析我厂飞砂料的形成原因并解决处理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1飞砂料形成原因探析 1.1原燃料因素(1)石灰石的晶型结构对物料煅烧结粒性的影响。所用石灰石越纯,晶体越大,结晶越完整且有规则,其煅烧结粒性越差,所需热耗越高。在相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其生产的熟料f-CaO量较高,熟料强度低,并会产生大量飞砂料。而当石灰石中含有一定的泥质成分,纯度较低,成非晶体状或细泥晶状时,往往结粒性较好,能够烧出质量较高的熟料且不易产生飞砂料。从我厂的石灰石岩相分析报告来看,生产用石灰石中,高品位石灰石的晶型结构和晶体发育较好,而低品位石灰石的晶型结构较粗,晶体发育不良。实践中发现,当用高品位石灰石生产时,熟料中的飞砂料量就大。(2)石灰石中难烧的f-SiO2量过高,也易产生飞砂料。我厂石灰石中的f-SiO2量较高,有些矿体平均大于5%,有不少地段大于6%,超出了一般规范小于4%的要求。岩相分析也表明:我厂石灰石中f-SiO2的晶体结构较细,发育完好。因此,这样高含量且发育又完整的f-SiO2很难将其磨细,因而造成生料易烧性较差而产生飞砂料。(3)物料成分波动大也易产生飞砂料。我厂矿山石灰石品质波动大,预配料效果差;加上生料库均化效果不理想,导致入窑的生料成分波动大,继而引起窑系统热工状况不稳,易产生飞砂料。(4)燃料因素[1]。

凯得力喷煤管耐火浇注料施工要求

凯得力喷煤管耐火浇注料施工要求 1.锚固件 锚固件材质0Cr25Ni20的耐热钢,并需使用A402不锈钢焊条在锚固件两侧满焊牢固,焊缝不得有夹渣、毛刺,弧坑等现象; 头部0-1m:锚固件间距90mm;十字交叉(横竖交叉)排布,端头锚固件端头距浇注料端头15-20mm。 尾部1m-尾部:锚固件间距100mm;十字交叉(横竖交叉)排布, 端头锚固件端头距浇注料端头15-20mm。 2.锚固件头部需佩戴2mm塑料帽,如现场锚固件没有配套准备请务必使用电胶布缠绕2圈以上,特别注意头部的缠绕包裹; 3.头部一米位置煤管筒体、筋板及锚固件需涂刷2mm沥青漆,并保证在施工浇注料前必须已干燥; 4.现场需准备2根直径35-50mm振动棒;2L量杯一个; 5.搅拌机转速不低于35转/分,并保证搅拌机刮片能将底部浇注料刮净; 6.现场施工要求需上下分开支模浇注,施工完下半部再支模浇注上半部;下半部由尾部往前施工,上半部由前往后施工,浇注下半部时需由一侧灌注,直到另一侧能看到并确认底部灌注密实后方可两侧同时灌注,浇注过程需使用振动棒不停振动; 7.现场施工头部0-1m位置需按间距300mm留设一道环向膨胀缝,1-尾部位置按500mm留设一道环向膨胀缝,水平方向需在0度和180度位置各留设一道膨胀缝,环向膨胀缝使用聚乙烯中空板(5mm厚,如无使用五合板)留设,水平方向使用5mm陶瓷纤维毯留设,膨胀缝深度为浇注料厚度的2/3; 8.材料搅拌用水至少应为生活用水,常温。搅拌时加水量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添加; 9.浇注完毕浇注孔需使用布或者薄膜覆盖,防止水份过快流失;施工完24-72小时根据材料硬化情况决定是否可以脱模; 10.脱模后自然养护2个月以上再使用,使用之前一定注意不要急剧升温,升温至投产过程不得低于18h,如不能按要求自然养护2个月,现场脱模透气24小时后可以使用恒温热源烘烤浇注料表面48小时,如使用木材烘烤千万注意不能使火焰直接接触浇注料表面。

回转窑喷煤管的选择和使用体会

回转窑喷煤管的选择和使用体会 永安万年水泥有限公司陈永新 一.作为窑用燃烧器,喷煤管在熟料煅烧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水泥熟料的品质、窑的产量、耐为材料的使用周期和寿命、单位熟料热耗等无不与喷煤管有着很大的关系,是水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工艺参数。判断喷煤管是否优异合理,要看它是否能发挥一次风的两个主要参数:促进燃料与空气的充分混合;有助于为焰的稳定,最终实现优异的为焰。 ①具有足够大的煤管推力。合理推力的喷煤管不但能使为焰控制合理,高温区适当,延长窑衬料的运转同期,提高熟料质量,而且还能降低一次风量,大大降低热耗。 ②使一次风促进燃料与空气充分混合。一次风空气与燃料在喷嘴处的混合是非常快,与此同时,必须将二次风携带到一次风与燃料的喷射气流中,被携带的速率取决于结合进的一次风与燃料喷射流的动量与二次风动量的比例。因此,一次风的流量和速度越大,燃料与空气就混合的越快 ③让一次风有助于火焰的稳定。火焰形状由于受煤粉的粒度、灰分成分、挥发分含量以及喷出速度等影响,当火焰在出口速度超过80m/s以上时很难形成稳定火焰,但性能优异的燃烧器有足够的手段确保良好的火焰稳定性。关键的技术是在燃气喷嘴的前方形成一个内部再循环区,燃烧的气体被从为焰的下游拉回来,不断的点燃进来的新燃料,把火焰稳定在喷嘴上。 二.永安万年水泥有限公司5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以无烟煤为主要燃料,于2010年8月份投料生产。该生产线喷煤管在生产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如一次风压小、风量偏大等等,在正常生产中为获得较高的一次风推力,旋流风基本都是全关,可调性小,严重制约的窑系统的运行,产质量、耐火砖的使用寿命均不高。经研究决定于2011年9月份检修过程中更将其换为扬州盛旭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XA-5000四通道喷煤管,经过1个多月的生产运行调试,窑系统的运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1.新旧煤管性能特点比较:

飞砂料产生的原因及操作调整

所谓飞砂料是回转窑烧成带产生大量细粒并飞扬的熟料。这种飞砂料的大小一般在1mm以下,在窑内到处飞扬。飞砂料的出现,既影响熟料质量,又影响窑的操作。飞砂产生与否主要取决于熟料液相量和液相性质(主要是表面张力)。飞砂有两类:一类是熟料液相量太少而产生;另一类是粘散料,由于液相表面张力太小所致。 (1)飞砂料产生的原因(1)液相量不足,产生飞砂主要是液相量太少的缘故。物料在烧成带停留的时间很短,预分解窑约10~15min,湿法窑最长也不过25~30min。若没有液相,C2S和CaO粒子通过固相反应长大至1mm以上是十分困难的。其结果是,这些细粒子随窑内气体悬浮并被气体带走,即所谓飞砂。液相量太大,熟料易结大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反过来说,液相量少则熟料结粒小,液相量太少则熟料结粒太小,则产生飞砂。铝率太高,液相量随温度提高而增加的速度太慢,也易产生飞砂。还原气氛使Fe2O3变成FeO,也使液相量减少,从而产生飞砂。图1为Fe2O3还原成FeO对液相量的影响。在还原气氛下,液相量减少。熟料矿物组成:C3S 70%,C2S 15%,C2F 15% 2)过渡带过长造成飞砂料 带预热器的回转窑长径比在16/1~14/l之间,入窑生料的碳酸盐分解率约30%~40%,回转窑内有一半长是碳酸盐分解带,过渡带不长,物料由900℃升至1250℃的时间约5~ 6min,所生成的中间相贝利特和游离石灰还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再结晶,由于碳酸盐分解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和晶格缺陷也得以保存,这些都有利于形成均匀的结粒和加速阿利特的形成。若生料入窑分解率提得过高,与窑的长径比不适应,回转窑内的碳酸盐分解带缩短了,而烧成带受火焰形状限制不可能随意拉长,结果是扩大了过渡带,物料在900~1250℃的温度段内停留时间过长,在这个温度下物料的扩散速度很快,又不可能形成阿利特相,势必造成贝利特和游离石灰的再结晶,形成粗大的结构,降低了表面活性和晶格缺陷活性。当物料到达烧成带时,再结晶的贝利特和游离石灰溶解速度变慢,使得液相量减少,难以将物料粘结成大颗粒,从而产生大量的粉料,即飞砂料。 3)配料不当,硅酸率过高 硅酸率过高也是产生飞砂料的根源,硅酸率表示了在低烧过程中或在煅烧带内固相与液相的比例。1400℃以上时融熔物料中的固相为C3S和C2S,SiO2基本上存在于固相中,液相则包括了全部Al2O3和Fe2O3。如硅酸率过高,液相量偏少,不足以将物料结成大的颗粒,容易产生飞砂料。 4)硫酸盐饱和度过高降低了液相粘度和液相表面张力 熟料中硫和碱含量应有一定的比例,通常称为硫碱比或硫酸盐饱和度。若原料和燃料带入的硫量较高,原料中的碱含量又偏低,窑系统内SO2循环也比较高,就会造成熟料中硫酸盐饱和度过高,SO3相对过剩易产生大量飞砂料。国外文献曾介绍过,同样化学成分和碱含量的熟料,当硫酸盐饱和度由67%提高到140%时,0~lmm的熟料颗粒含量由约10%上升到超过40%,熟料中硫酸钾(K2SO4)含量由1.4%上升到2.3%,还有约0.4%的过剩SO3,如图2所示。若碱以氧化物形态存在会进入熟料矿物晶格内,并能提高液相粘度,降低液相中离子的活动能力,增大阿利特的形成难度。若碱以硫酸碱的形态存在,液相中再有MgO,则液相粘度会随硫酸碱增加成比例下降,如图3所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