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时域法分析电机控制系统的动态及稳态性能(DOC)

时域法分析电机控制系统的动态及稳态性能(DOC)

时域法分析电机控制系统的动态及稳态性能(DOC)
时域法分析电机控制系统的动态及稳态性能(DOC)

邢台学院物理系

《自动控制理论》

课程设计报告书

设计题目:时域法分析电机控制系统的动态及稳态性能专业:物理系自动化 ____班级: __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邢台学院物理系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自动化班级:

年月日

摘要

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起、制动性能,宜于在大范围内实现平滑调速,并且直流调速系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成熟,是研究其它调速系统的基础。而用MATLAB软件对直流调速系统进行虚拟环境下的仿真研究,不仅使用方便,也大大降低了研究成本。

本文叙述了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和调速原理,介绍了直流电动机开环和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及静、动态特性,并且根据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方程建设立了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动态结构框图,用工程设计方法设计了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最后,用MATLAB仿真软件搭建了仿真模型,对调速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

通过对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与仿真,可以清楚地看到,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可以在给定调速范围内,实现无静差平滑调速,这为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硬件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直流调速双闭环系统电

流调节器转速调节器计算机仿真

目 录

1.时域分析法的相关计算 (1)

1.1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 2 1.1.1跟随性能指标 .................................. 2 1.1.2抗扰性能指标 .................................. 3 1.1.3 动态降落max C ................................. 3 1.1.4 恢复时间V t .. (4)

2 直流电动机 (4)

2.1 直流电动机简介 .................................... 4 2.1.1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4 2.1.2 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 5 2.1.3 直流电动机的起动与调速 ....................... 6 2.2 转速控制的要求和调速指标 .......................... 8 2.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 10 2.3.1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静特性 .......... 10 2.3.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动态性能 (14)

3 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仿真与研究 (15)

3.1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仿真 ............................. 16 3.2 仿真结果分析 . (24)

总结 ............................................ 25 参 考 文 献 . (25)

1.时域分析法的相关计算

性能 (a) 上升时间

r t

由1)(=r t c →d

r t ωβ

π-=

(b) 峰值时间p t

由0

)

(==p t t dt

t dc

及ξβ

arccos =→d

p t ωπ

=

(c) 最大超调量p

M

%100%100)

()

()(2

1?=?∞∞-=

--

ξπξ

e

c c t c M p p

由1)(=∞c 及ββπ

sin )sin(-=+2arccos 1ξξ

β--????→?=

(d) 调整时间s t

近似公式:9.0<ξ时,????????

?=%53%24

n

n

s t ξωξω

—— ↑↑?↑s t ξ

2 直

流电动机调速系统

1.1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1.1.1跟随性能指标

在给地鬼信号或参考输入信号()R t 的作用下,系统输出量()C t 的变化情况可用跟随性能指标来描述。当给定信号变化不同时,输出响应也不一样。通常以输出量的初始值为零时给定阶跃信号变化相爱的过渡过程作为典型的跟随过程,这时的输出量的动态响应应称作阶跃相应。常用阶跃响应跟随性能指标有上升时间、超调量和调节时间。

(1) 上升时间r t 图18汇出了阶跃响应的跟随过程,图中的C ∞是输出量C 的稳态值。在跟随过程中,输出量从零起第一次上升到C ∞所经过的时间称作上升时间,它表示动态相应的快速性。

(2)超调量σ与峰值时间p t 在阶跃响应过程中,超过r t 以后,输出量有可能继续升高,到峰值时间p t 以后,输出连那个有可能继续升高,到峰值时间p t 是达到最大值max C ,然后回落。max C 超过稳态值C ∞的百分数叫做超调量,即max *100%C C C σ∞

-=

(式4-10)超调量反映系统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超调量越小,相对稳定稳定性越好。

(3) 调节时间s t 调节时间又称过渡过程时间,它衡量输出量整个调

图18阶跃响应

节过程的快慢。理论上,线性系统的输出过渡过程要到t =∞才稳定,但实际上由于存在各种非线性因素,过渡过程到一定时间就终止了。为了在线性系统阶跃响应曲线上表示调节时间,认定稳态值上下5%±的范围为允许误差带,将输出量达到并不再超出该误差带所需时间定义为调节时间。显然,调节时间按及反应了系统的快速性,也包含着它的稳定。

1.1.2抗扰性能指标

控制系统稳定运行中,突加一个是输出量降低的扰动量F 以后,输出量由降低到恢复的过渡过程是典型的抗扰过程,如图19所示。常用的抗干扰性能指标为动态降落和恢复时间。

max

C ?1

∞C 2

∞C ±5%(或±2%)C

N

N

O

t

t m

t v

C b

1.1.3 动态降落max C ?

系统稳定运行时,突加一个约定的标准负扰动量,所引起的输出量最大降落值max C ?称作动态降落。一般用max C ?占输出量原稳态值1C ∞的百分数max 1/100%C C ∞??来表示。

输出 量在动态降落后逐渐恢复,达到新的稳态值2C ∞,12()C C ∞∞-是系统在该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级静差。动态降落一班都大于稳态误差。调速系统突加额定负载扰动时转速的动态降落称作动态速降max n ?。

图19 抗扰性能

1.1.4 恢复时间V t

从阶跃扰动作用开始,到输出量基本上恢复稳态,距新稳态值2C ∞之差进入某基准值b C 的5%±范围之内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恢复时间V t ,其中b C 称作抗扰指标中输出量的基准值,视具体情况选定。如果允许的动态降落较大,就可以新稳态值2C ∞作为基准值。如果允许的动态降落较小,例如小于5%,则按进入25%C ∞±范围来定义的恢复时间按只能为零,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必须选择一个比稳态值更小的b C 作为基准值。

实际的工程实践中控制系统对于各种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各有不同。可逆运行并且连续正反转的点击对转速的动态跟随性能和抗扰性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一般生产中用的不可你调速系统则主要要求一定的转速抗扰性能,其跟随性能如何没有多大关系。一班来说调速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以抗扰性能为主,而随动系统的动态指标则以跟随性能为主。

2 直流电动机

2.1 直流电动机简介

2.1.1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图2-1表示是一台最简单的两极直流电机模型,它的固定部分(定子)上,装设了一对用直流励磁的主磁极N 和S ,在旋转部分(转子)上装设电枢铁心。定子与转子之间有一气隙。电枢铁心上装置了由A 和X 两根导体连成的电枢线圈,线圈的首端和末端分别接到两个圆弧形的铜片上,此铜片称为换向片,换向片之间互相绝缘。由换向片构成的整体称为换向器,固定在转轴上。在换向片上放置着一对固定不动的电刷B 1 和B 2,当电枢旋转时,电枢线圈通过换向片和电刷与外电路接通。

图2-1 最简单的两极直流电机模型

如果将直流电压直接加到线圈AX 上,导体中就有直流电流通过。设导体中的电流为i ,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将受到电磁力bil f =的作用,线圈上的电磁转矩则为a XA bilD T = 式中,D a 为电枢的外径。

由于电流i 为恒定,一周中磁通密度的方向为一正一负,因此电磁转矩T XA

将是交变的,无法使电枢持续旋转。然而在直流电动机中,外加电压并非直接加于线圈,而是通过电刷B 1、B 2和换向器再加到线圈上,这样情况就不同。因为电刷B 1 和B 2静止不动,电流i 总是从正极性电刷B 1 流入,经过处于N 极下的导体,再经处于S 极下的导体,由负极性电刷B 2流出;故当导体轮流交替地处于N 极和S 极下时,导体中的电流将随其所处磁极极性的改变而同时改变其方向,从而使电磁转矩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并使电动机持续旋转。此时换向器起到将外电路的直流,改变为线圈内的交流的“逆变”作用。这就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1.2 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工作特性,另一条是机械特性,即转速-转矩特性。分析表明,运行性能因励磁方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下面主要对并励电动机的运行特性加以研究。

工作特性是指电动机的端电压U=U N ,励磁电流I f =I fN 时,电动机的转速n 、电磁转矩T e 和效率η与输出功率的关系,即n ,e T ,()2P f =η。由于实际运行中

a I 较易测得,且a I 随2P 的增大而增大,故也可把工作特性表示为n ,e T ,()a I f =η。上述条件中,fN I 为额定励磁电流,即输出功率达到额定功率N P 、转速达到额定转速N n 时的励磁电流。

先看转速特性()2P f n =。从电动势公式φn C E e a =和电压方程可知

a e a e e a I C R

C U C E n φ

φφ-==

(2-1) 上式通常称为电动机的转速公式。此式表示,在端电压U 、励磁电流f I 均为常值的条件下,影响并励电动机转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电枢电阻压降;二是电枢反应。当电动机的负载增加时,电枢电流增大,a a R I 使电动机的转速趋于下降;电枢反应有去磁作用时,则使转速趋于上升;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部分地互相抵消,使并励电动机的转速变化很小。实用上,为保证并励电动机的稳定运行,常使它具有稍微下降的转速特性。

并励电动机在运行中,励磁绕组绝对不能断开。若励磁绕组断开,f I =0,主磁通将迅速下降到剩磁磁通,使电枢电流迅速增大。此时若负载为轻载,则电动机的转速迅速上升,造成“飞车”;若负载为重载,所产生的电磁转矩克服不了负载转矩,则电动机可能停转,使电枢电流增大到起动电流,引起绕组过热而将电机烧毁。这两种情况都是危险的。

机械特性是指N U U =,励磁回路电阻f R =常值时,电动机的转速与电磁转矩的关系()e T f n =。

2.1.3 直流电动机的起动与调速

(1) 直流电动机的启动

直流电动机接到电源以后,转速从零达到稳态转速的过程称为起动过程。对电动机起动的基本要求是:① 起动转矩要大;② 起动电流要小;③ 起动设备要简单、经济、可靠。

直流电动机开始起动时,转速0≈n ,电枢的感应电动势0≈=φn C E e a ,电

枢电阻a R 又很小,因而起动电流a R U I ≈将达到很大的数值,常须加以限制。另一方面,起动转矩a T e I C T φ=,减小起动电流将使起动转矩随之减小。这是互相矛盾的。通常采用保证足够的起动转矩下尽量减小起动电流的办法,使电动机起动。

直流电动机常用的起动方法有三种:① 直接起动;② 接入变阻器起动;③ 降压起动。

(2) 直流电动机速度的调节

电动机是用以驱动生产机械的,根据负载的需要,常常希望电动机的转速能在一定甚至是宽广的范围内进行调节,且调节的方法要简单、经济。直流电动机在这些方面有其独到的优点。

直流电动机转速和其他参量之间的稳态关系可表示为

Φ

-=

e K IR

U n 式中 n —转速(r/min ); U —电枢电压(V); I —电枢电流(A); R —电枢回路总电阻(Ω); Φ—励磁磁通(Wb );

e K —由电机结构决定的电动势常数。

在上式中,e K 是常数,电流I 是由负载决定的,因此调节电动机的转速可以有三种方法:① 调节电枢供电电压U ;② 减弱励磁磁通Φ;③ 改变电枢回路电阻R 。

对于要求在一定范围内无级平滑调速的系统来说,以调节电枢电压的方式为最好。改变电阻只能实现有级调速;减弱磁通虽然能够平滑调速,但调速范围不大,往往只是配合调压方案,在基速(额定转速)以上作小范围的弱磁升速。因此,自动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往往以变压调速为主[1]。

2.2 转速控制的要求和调速指标

任何一台需要控制转速的设备,其生产工艺对调速性能都有一定的要求。例如,最高转速与最低转速之间的范围,是有级调速还是无级调速,在稳态运行时允许转速波动的大小,从正转运行变到反转运行的时间间隔,突加或突减负载时允许的转速波动,运行停止时要求的定位精度等等。归纳起来,对于调速系统转速控制的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调速。在一定的最高转速和最低转速范围内,分档地(有级)或平滑地(无级)调节转速。

(2) 稳速。以一定的精度在所需转速上稳定运行,在各种干扰下不允许有过大的转速波动,以确保产品质量。

(3) 加、减速。频繁起、制动的设备要求加、减速尽量快,以提高生产率;不宜经受剧烈速度变化的机械则要求起、制动尽量平稳。

为了进行定量的分析,可以针对前两项要求定义两个调速指标,叫做“调速范围”和“静差率”。这两个指标合称调速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

(1) 调速范围

生产机械要求电动机提供的最高转速max n 和最低转速min n 之比叫做调速范围,用字母D 表示,即

min

max

n n D =

(2—2) 其中,max n 和min n 一般都指电动机额定负载时的最高和最低转速,对于少数负载很轻的机械,例如精密磨床,也可用实际负载时的最高和最低转速。

(2) 静差率

当系统在某一转速下运行时,负载由理想空载增加到额定值时所对应的转速降落N n ?,与理想空载转速0n 之比,称作静差率s ,即

n n s N

?= (2-3) 或用百分数表示

(2-4)

%100??=

n n s N

显然,静差率是用来衡量调速系统在负载变化时转速的稳定度的。它和机械特性的硬度有关,特性越硬,静差率越小,转速的稳定度就越高。

然而静差率与机械特性硬度又是有区别的。一般变压调速系统在不同转速下的机械特性是互相平行的,对于同样硬度的特性,理想空载转速越低时,静差率越大,转速的相对稳定度也就越差。

由此可见,调速范围和静差率这两项指标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必须同时提才有意义。在调速过程中,若额定速降相同,则转速越低时,静差率越大。如果低速时的静差率能满足设计要求,则高速时的静差率就更能满足要求了。因此,调速系统的静差率指标应以最低速进所能达到的数值为准。

(3) 直流变压调速系统中调速范围、静差率和额定速降之间的关系 在直流电动机变压调速系统中,一般以电动机的额定转速N n 作为最高转速,若额定负载下的转速降落为N n ?,则按照上面分析的结果,该系统的静差率应该是最低速时的静差率,即

N

N

N n n n n n s ?+?=

?=min min 0 (2-5) 于是,最低转速为 ()s

n s n s n n N N N

?-=?-?=1min (2-6) 而调速范围为

min

min max n n n n D N

=

= (2-7) 将上面的min n 式代入,得 ()

s n s

n D N N -?=

1 (2-8)

式(2-4)表示变压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静差率和额定速降之间所应满足的关系。对于同一个调速系统,N n ?值一定,由式(2-4)可见,如果对静差率要求越严,即要求s 值越小时,系统能够允许的调速范围也越小。

2.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2.3.1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静特性

采用PI调节的单个转速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可以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转速无静差。但是,如果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要求较高,例如要求快速起制动,突加负载动态速降小等等,单闭环系统就难以满足需要。这主要是因为在单闭环系统中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电流和转矩的动态过程。

在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电流截止负反馈环节是专门用来控制电流的,但它只能在超过临界电流

I值以后,靠强烈的负反馈作用限制电流的冲击,并不

dcr

能很理想地控制电流的动态波形。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起动电流突破

I以后,受电流负反馈的作用,电流只能再升高一点,经过某一

dcr

最大值

I后,就降低下来,电机的电磁转矩也随之减小,因而加速过程必然拖

dm

长。

对于经常正、反转运行的调速系统,例如龙门刨床、可逆轧钢机等,尽量缩短起、制动过程的时间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为此,在电机最大允许电流和转矩受限制的条件下,应该充分利用电机的过载能力,最好是在过渡过程中始终保持电流(转矩)为允许的最大值,使电力拖动系统以最大的加速度起动,到达稳态转速时,立即让电流降下来,使转矩马上与负载相平衡,从而转入稳态运行。

实际上,由于主电路电感的作用,电流不可能突跳。为了实现在允许条件下的最快起动,关键是要获得一段使电流保持为最大值

I的恒流过程。按照反馈

dm

控制规律,采用某个物理量的负反馈就可以保持该量基本不变,那么,采用电流负反馈应该能够得到近似的恒流过程。问题是,应该在起动过程中只有电流负反馈,没有转速负反馈,达到稳态转速后,又希望只要转速负反馈,不再让电流负反馈发挥作用。要想既存在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又使它们只能分别在不同的阶段里起作用,只用一个调节器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以考虑采用转速和电流两个调节器。

(1)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为了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可在系统中设置两个调节器,分别调节转速和电流,即分别引入转速负反馈和电流负反馈。二者之间实行嵌套(或称串级)联接,如图2-3所示。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当作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电力电子变换器UPE。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环在里面,称作内环;转速环在外边,称作外环。这就形成了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

为了获得良好的静、动态性能,转速和电流两个调节器一般都采用PI调节器,这样构成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如图2-4所示。图中标出了两个调节器输入输出电压的实际极性,它们是按照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控制电压

U

c 为正电压的情况标出的,并考虑到运算放大器的倒相作用。图中还表示了两个调节器的输出都是带限幅作用的,转速调节器ASR的输出限幅电压*

U决定了电流

im

给定电压的最大值,电流调节器ACR的输出限幅电压

U限制了电力电子变换器

cm

的最大输出电压

U。

dm

图2-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图2-4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电路原理图

(2) 稳态结构框图和静特性

为了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必须先会出它的稳态结构框图,如图2-5所示。它可以很方便地根据原理图画出来,只要注意用带限幅的输出特性表示PI调节器就可以了。分析静特性的关键是掌握这样的PI调节器的稳态特征,一般存在两种状况:饱和——输出达到限幅值,不饱和——输出未达到限幅值。当调节器饱和时,输出为恒值,输入量的变化不再影响输出,除非有反向的输入信号使调节器退出饱和;换句话说,饱和的调节器暂时隔断了输入和输出间的联系,相当于使该调节环开环。当调节器不饱和时,PI的作用使输入偏差电压U

在稳态时总为零。

图2-5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框图

实际上,在正常运行时,电流调节器是不会达到饱和状态的。因此,对于静特性来说,只有转速调节器饱和与不饱和两种情况。

① 转速调节器不饱和时,两个调节器都不饱和,稳态时,它们的输入偏差电压都是零,因此

0*n n U U n n αα===

d i i I U U β==*

由第一个关系式可得

0*

n U n n

==

α

(2-9)

此时,由于ASR 不饱和,*i U <*

im U ,从上述第二个关系式可知d I <dm I 。 ② 转速调节器饱和时,ASR 输出达到限幅值*im U ,转速外环呈开环状态,转

速的变化对系统不再产生影响,双闭环系统变成一个单闭环调节系统。稳态时

dm im

d I U I ==

β

*

(2-10)

其中,最大电流dm I 是由设计者选定的,取决于电动机的容许过载能力和拖动系统允许的最大加速度。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在负载电流小于dm I 时表现为转速无静差,这时,

转速负反馈起主要调节作用。当负载电流达到dm I 时,对应于转速调节器的饱和

输出*

im U ,这时,电流调节器起主要调节作用,系统表现为电流无静差,得到过

电流的自动保护。这就是采用了两个PI 调节器分别形成内、外两个闭环的效果。这样的静特性显然比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单闭环系统静特性好。然而,实际上运算放大器的开环放大系数并不是无穷大,特别是为了避免零点漂移而采用“准PI 调节器”时,静特性的两段实际上都略有很小的静差。

2.3.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动态性能

(1)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如图2-6所示。图中()s ASR W 和()s ACR W 分别表示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传递函数。

图2-6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

(2) 动态抗扰性能分析

一般来说,双闭环调速系统具有比较满意的动态性能。对于调速系统,最重要的动态性是抗扰性能,主要是抗负载扰动和抗电网电压扰动的性能。

① 抗负载扰动

由图2—6可以看出,负载扰动作用在电流环之后,因此只能靠转速调节器ASR 来产生抗负载扰动的作用。在设计ASR 时,应要注有较好的抗扰性能指标。

② 抗电网电压扰动

电网电压变化对调速系统也产生扰动作用。d U ?和dL I 都作用在被转速负反

馈环包围的前向通道上,仅就静特性而言,系统对它们的抗扰效果是一样的。但从动态性能上看,由于扰动作用点不同,存在着能否及时调节的差别。负载扰动能够比较快地反映到被调量n上,从而得到调节,而电网电压扰动的作用点离被调量稍远,调节作用受到延滞,因此单闭环调速系统抑制电压扰动的性能要差一些。

在双闭环系统中,由于增设了电流内环,电压波动可以通过电流反馈得到比较及时的调节,不必等它影响到转速以后才能反馈回来,抗扰性能大有改善。因此,在双闭环系统中,由电网电压波动引起的转速动态变化会比单闭环系统小得多。

(3) 转速和电流两个调节器的作用

综上所述,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在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的作用可分别归纳如下。

①转速调节器的作用:

a 转速调节器是调速系统的主导调节器,它使转速n很快地跟随给定电压*

U

n 变化,稳态时可减小转速误差,如果采用PI调节器,则可实现无静差。

b 对负载变化起抗扰作用。

c 其输出限幅值决定电动机允许的最大电流。

②电流调节器的作用:

a 作为内环的调节器,在转速外环的调节过程中,它的作用是使电流紧紧跟随其给定电压*

U(即外环调节器的输出量)变化。

i

b 对电网电压的波动起及时抗扰的作用。

c 在转速动态过程中,保证获得电动机允许的最大值,起快速的自动保护作用。一旦故障消失,系统立即自动恢复正常。这对系统的可靠运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 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仿真与研究

3.1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仿真

为了使双闭调速环系统的研究更有意义,为此先做一个开环调速系统的MATLAB仿真,不但可以用于比较,也对下面双闭环模型的顺利完成起到帮助作用。

从Power System和Simulink模块库中找出对应的模块,按系统的结构进行连接得到开环调速系统的MATLAB仿真图,如图3—1所示。

图3-1 开环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

系统的建模包括主电路的建模和控制电路的建模两部分。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主电路由三相对称交流电压源、晶闸管整流桥、平波电抗器、直流电动机等部分组成。但是,由于同步脉冲触发器和晶闸管整流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通常作为一个组合体来讨论,所以将触发器归到主电路进行建模。接下来对模块参数的设置和仿真参数的设置作个简单介绍。

(1) 三相对称交流电压源的参数设置

双击A相交流电压源图标,打开电压源参数设置对话框,A相交流电源参数设置:幅值取135V、初相角设置成0 、频率为50Hz、其它为默认值。B、C相交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第七讲)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引言 分析控制系统的第一步是建立模型,数学模型一旦建立,第二步 分析控制性能,分析有多种方法,主要有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等。每种方法,各有千秋。均有他们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本章先讨论时域法。 实际上,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常常是不知的,而是随机的。很难用解析的方法表示。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是预先知道的,可以用解析的方法或者曲线表示。例如,切削机床的自动控制的例子。 在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时,对各种控制系统性能得有评判、比较的依据。这个依据也许可以通过对这些系统加上各种输入信号比较它们对特定的输入信号的响应来建立。 许多设计准则就建立在这些信号的基础上,或者建立在系统对初始条件变化(无任何试验信号)的基础上,因为系统对典型试验信号的响应特性,与系统对实际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所以采用试验信号来评价系统性能是合理的。 3.1.1 典型试验信号 经常采用的试验输入信号: ① 实际系统的输入信号不可知性; ② 典型试验信号的响应与系统的实际响应,存在某种关系; ③ 电压试验信号是时间的简单函数,便于分析。 突然受到恒定输入作用或突然的扰动。如果控制系统的输入量是随时间逐步变化的函数,则斜坡时间函数是比较合适的。 (单位)阶跃函数(Step function ) 0,)(1≥t t 室温调节系统和水位调节系统 (单位)斜坡函数(Ramp function ) 速度 0,≥t t ∝ (单位)加速度函数(Acceleration function )抛物线 0,2 12 ≥t t (单位)脉冲函数(Impulse function ) 0,)(=t t δ 正弦函数(Simusoidal function )Asinut ,当输入作用具有周期性变化时。 通常运用阶跃函数作为典型输入作用信号,这样可在一个统一的基础上对各种控制系统的特性进行比较和研究。本章讨论系统非周期信号(Step 、Ramp 、对正弦试验信号相应,将在第五章频域分析法,第六章校正方法中讨论)作用下系统的响应。 3.1.2 动态过程和稳态过程

二阶系统时域分析

1.有一位置随动系统,其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其中K = 4。求该系统的:1)自然 k 振荡角频率;2)系统的阻尼比;3)超调量和调节时间;4)如果要求 <0.707 , 值。 应怎样改变系统参数 K k 2.已知受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单位反馈时,计算单位脉冲响应的输出。 (2)试采用速度反馈方法,使得系统的阻尼比ζ=05.,确定速度反馈系数τ的值,并计算性能改善后的动态性能。 解 (1)单位反馈时,闭环传递函数为 其单位脉冲响应为 响应曲线为等幅振荡的,所以该系统仅作单位反馈,不能实现调节作用。 (2)增加速度反馈如图所示。 闭环传递函数为 ζωτ=,所以 阻尼比ζ=05.,则有2 n τ=?= 20.50.95 此时,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为 调节时间为 3.已知速度反馈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要求系统的超调量为20%,峰值时间为1秒,试计算相应的前向增益K与速度反馈系数K 的值。如果保持K值不变,Kf为零时,计算超调量增大值。

解上述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比较二阶系统的标准式有 给定的性能指标为 上述指标与系统特征参数ζ和ωn的关系为: 解得 所以: 当K=125.,Kf=0时,也就是没有速度反馈时,闭环传递函数成为: 阻尼比:

超调量增大为: 4.对下图所示系统,试求K为何值时,阻尼比ζ=0.5。并求此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和调整时间。 解:系统开环传函为: 系统闭环传函为: 最大超调量: 调整时间

5. 系统结构如图,欲使超调量бp =0. 2, 过渡过程时间t s =1秒(Δ=0.02), 试确定K 和τ的值。 答案: ()2222(2)2n n n K s s K s K s ωτζωωΦ==+++++ 0.456ζ= 8.77 n ω= 277n K ω== 0.078τ= 6. 题图所示机械系统,当受到 F =40N 力的作用时,位移量xt ()的阶跃响应如图所示,试确定机械系统的参数m ,k, f 的值。 解: 图示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由图所示稳态值()1c ∞=,由终值定理 得到 K=40N/m 由超调量: 峰值时间: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控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定义,掌握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和劳斯判椐的应用,以及稳态误差计算方法,掌握一阶、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能熟练地应用劳斯判椐判断系统稳定性,二阶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教学难点:高阶系统的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本章知识结构图: 系统结构图闭环传递函数 一阶标准式 二阶标准式 特征方程稳定性、稳定域 代数判据 误差传递函数误差象函数终值定理稳态误差开环传递函数系统型别、开环增益 公式 静态误差系数 第九讲

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一、基本概念 1、时域分析方法: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求出系统的时间响应来直接分析和评价系统的方法。 (1)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输入信号→求出输出响应→ 根据输出响应→系统分析。 (2)系统测试分析方法:系统加入扰动信号→测试输出变化曲线→系统分析。 系统举例分析:举例:原料气加热炉闭环控制系统 2、分析系统的三大要点 (1)动态性能(快、稳) (2)稳态性能(准) (3)稳定性(稳) 二、动态性能及稳态性能 1、动态过程(过渡过程):在 典型信号作用下,系统输出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衰减、发散、等幅振荡) 2、稳态过程:在典型信号作 用下,当t → ∞ 系统输出量表现的方式。表征输出量最终复现输入量的程度。(稳态误差描述) 3、动态稳态性能指标 图3-1温度控制系统原理图 (1)上升时间tr :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稳态值的90%所需要的时间。 (2)峰值时间tp :从零时刻到达第一个峰值h(tp)所用的时间。 (3)超调量δ%:最大峰值与稳态值的差与稳态值之比的百分数。(稳) (3-1) %100)(()(%?∞∞-= h h t h p ) δ

大作业1(机电控制系统时域频域分析)

《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大作业一 基于MATLAB的机电控制系统响应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年11月4日

1 作业题目 1. 用MATLAB 绘制系统2 ()25()() 425 C s s R s s s Φ== ++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 2. 用MATLAB 求系统2 ()25 ()()425 C s s R s s s Φ==++的单位阶跃响应性能指标: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和超调量。 3. 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平台位置控制示意图如下: X i 伺服电机原理图如下: L R (1)假定电动机转子轴上的转动惯量为J 1,减速器输出轴上的转动惯量为J 2,减速器减速比为i ,滚珠丝杠的螺距为P ,试计算折算到电机主轴上的总的转动惯量J ; (2)假定工作台质量m ,给定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 a ,放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 b ,包括检测装置在内的反馈环节传递函数为K c ,电动机的反电势常数为K d ,电动机的电磁力矩常数为K m ,试建立该数控直线工作平台的数学模型,画出其控制系统框图; (3)忽略电感L 时,令参数K a =K c =K d =R=J=1,K m =10,P/i =4π,利用MATLAB 分析kb 的取值对于系统的性能的影响。

2 题目1 单位脉冲响应曲线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源代码 t=[0:0.01:1.6]; %仿真时间区段和输入 nC=[25]; dR=[1,4,25]; fi=tf(nC,dR); %求系统模型 [y1,T]=impulse(fi,t); [y2,T]=step(fi,t); %系统响应 plot(T,y1); xlabel('t(sec)'),ylabel('x(t)'); grid on; plot(T,y2); xlabel('t(sec)'),ylabel('x(t)'); grid on; %生成图形 3 题目2 借助Matlab,可得: ans = 0.4330 0.6860 25.3826 1.0000 即

线性系统时域分析

线性系统时域分析 理论基础 求解零状态响应 1 2 ?→0 =-∞ 连续时间信号 f (t ) 和 f (t ) 的卷积运算可用信号的分段求和来实现,即: ∞ ∞ f (t ) = f 1 (t )* f 2 (t ) = ?-∞ f 1 (τ ) f 2 (t -τ )d τ = lim ∑ f 1 (k ?) f 2 (t - k ?) ? ? k 如果只求当t = n ?(n 为整数)时 f (t ) 的值 f (n ?) ,则上式可得: ∞ ∞ f (n ?) = ∑ f 1 (k ?) f 2 (n ? - k ?) ? ? = ?∑ f 1 (k ?) f 2[(n - k )?] (2-1) k =-∞ ∞ k =-∞ 式(2-1)中的 ∑ f 1 (k ?) f 2[(n - k )?] 实际上就是连续时间信号 f 1 (t ) 和 f 2 (t ) 经等时间间隔? k =-∞ 均匀抽样的离散序列 f 1 (k ?) 和 f 2 (k ?) 的卷积和。当? 足够小时, f (n ?) 就是卷积积分的结果——连续时间信号 f (t ) 的较好数值近似。 因此,用 MA TL A B 实现连续信号 f 1 (t ) 和 f 2 (t ) 卷积的过程如下: 1、将连续信号 f 1 (t ) 和 f 2 (t ) 以时间间隔? 进行取样,得到离散序列 f 1 (k ?) 和 f 2 (k ?) ; 2、构造与 f 1 (k ?) 和 f 2 (k ?) 相应的时间向量k 1 和k 2(注意,k 1 和k 2 的元素不是整数,而是取样间隔? 的整数倍的时间间隔点); 3、调用 MATLAB 命令 conv()函数计算积分 f (t ) 的近似向量 f (n ?) ; 4、构造 f (n ?) 对应的时间向量k 。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知识点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一、知识点总结 1.掌握典型输入信号(单位脉冲、单位阶跃、单位速度、单位加速度、正弦信号)的拉氏变换表达式。 2.掌握系统动态响应的概念,能够从系统的响应中分离出稳态响应分量和瞬态响应分量;掌握系统动态响应的性能评价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对于典型二阶系统可以直接应用公式求解,非典型二阶系统则应按定义求解)。 解释:若将系统的响应表达成拉普拉氏变换结果(即S 域表达式),将响应表达式进行部分分式展开,与系统输入信号极点相同的分式对应稳态响应;与传递函数极点相同的分式对应系统的瞬态响应。将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分式分别进行拉氏逆变换即获得各自的时域表达式。 性能指标: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 3.掌握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形式,在典型输入信号下的时域响应及其响应特征;掌握典型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形式,掌握欠阻尼系统的阶跃响应时域表达及其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了解高阶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熟悉主导极点的概念,定性了解高阶系统非主导极点和零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tr tp ts td

4.熟悉两种改善二阶系统性能的方法和结构形式(比例微分和测速反馈),了解两种方法改善系统性能的特点。 5.掌握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劳斯判据的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判据及劳斯判据表特殊情况的构建方法(首列元素出现0,首列出现无穷大,某一行全为0);掌握应用劳斯判据解决系统稳定裕度问题的方法。了解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 6.掌握稳态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根据系统型别和静态误差系数计算典型输入下的稳态误差的方法(可直接应用公式);了解消除稳态误差和干扰误差的方法;了解动态误差系数法。 二、相关知识点例题 例1. 已知某系统的方块图如下图1所示,若要求系统的性能指标为: δδ%=2222%,tt pp=1111,试确定K和τ的值,并计算系统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特征响应量:tt,tt。 图1 解: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Φ(s)=CC(ss)RR(ss)=KK ss2+(1+KKKK)ss+KK 因此,ωnn=√KK,ζζ=1+KKKK2√KK, δ%=e?ππππ?1?ππ2?ζζ=0.46, t pp=ππωωdd=1ss?ωdd=ωnn?1?ζζ2=3.14 ?ωnn=3.54 K=ωnn2=12.53,τ=2ζζωnn?1KK=0.18 t ss=3ζζωωnn=1.84ss

自动控制原理_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

武汉工程大学 实验报告 专业 班号 组别 指导教师 姓名 学号 实验名称 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n 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察函数step( )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 1 4647 3)(2 342++++++=s s s s s s s G 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2.对典型二阶系统 2 22 2)(n n n s s s G ωζωω++= 1)分别绘出)/(2s rad n =ω,ζ分别取0,,,和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并计算ζ=时的时域性能指标ss s p r p e t t t ,,,,σ。 2)绘制出当ζ=, n ω分别取1,2,4,6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n ω对系统的影响。 3.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010532234=++++s s s s ,试用两种判稳方式判别该系统的稳定性。 4.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模型为 ) 256)(4)(2()(2++++= s s s s K s G

试用劳斯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1.观察函数step( )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 14647 3)(2342++++++=s s s s s s s G 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方法一:用step( )函数绘制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程序如下: num=[0 0 1 3 7]; den=[1 4 6 4 1]; t=0::10; step(num,den) grid xlabel('t/s'),ylabel('c(t)') title('Unit-step Response of G(s)=s^2+3s+7/(s^4+4s^3+6s^2+4s+1)') Unit-step Response of G(s)=s 2+3s+7/(s 4+4s 3+6s 2+4s+1) t/s (sec) c (t ) 方法二:用impulse( )函数绘制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程序如下: num=[0 0 0 1 3 7 ]; den=[1 4 6 4 1 0]; t=0::10; impulse(num,den) grid xlabel('t/s'),ylabel('c(t)') title('Unit-impulse Response of G(s)/s=s^2+3s+7/(s^5+4s^4+6s^3+4s^2+s)')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1: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课程名称:自控控制原理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130037 学生姓名:施苏伟 班级学号:13003723 指导教师:杨杨 实验日期:2015 年10 月16日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 2.记录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3.掌握时间响应分析的一般方法; 4.初步了解控制系统的调节过程。 二.实验步骤: 1.将‘实验一代码’这个文件夹拷贝到桌面上; 2.开机进入Matlab6.1 运行界面(其他版本亦可); 3.通过下面方法将当前路径设置为‘实验一代码’这个文件夹所在的路径 4.Matlab 指令窗>>后面输入指令:con_sys; 进入本次实验主界面。 5.分别双击上图中的三个按键,依次完成实验内容。

6.本次实验的相关Matlab 函数: 传递函数G=tf([num],[den])可输入一传递函数,其中num、den 分别表示分子、分母按降幂排列的系数。 三、仿真结果: (一)观察一阶系统G=1/(T+s)的时域响应: T=5s T=8s

T=13s 结果分析:一阶系统 G=1/(T+s)的,通过观察曲线发现,随着时间常数T的增大,同种响应要达到相同响应的时间增大,说明T越大,响应越慢。 (二)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分析 (1)

结果分析:自然频率和阻尼比的适当时,通过调节相应的时间,阶跃响应可以得到稳定值。 (2)数据一:自然频率=5.96rad/sec 阻尼比=0.701

数据二:自然频率=8.2964rad/sec 阻尼比=0.701 结果分析:要达到既定范围,自然频率增大阻尼比要随之增大 (3)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线性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实验一线性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1、设控制系统如图1 所示,已知K=100,试绘制当H分别取H=0.1 ,0.2 0.5,1, 2,5,10 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讨论反馈强度对一阶 系统性能有何影响? 图1 答: A、绘制系统曲线程序如下: s=tf('s'); p1=(1/(0.1*s+1)); p2=(1/(0.05*s+1)); p3=(1/(0.02*s+1)); p4=(1/(0.01*s+1)); p5=(1/(0.005*s+1)); p6=(1/(0.002*s+1)); p7=(1/(0.001*s+1)); step(p1);hold on; step(p2);hold on; step(p3);hold on; step(p5);hold on; step(p6);hold on; step(p7);hold on;

B 、绘制改变H 系统阶跃响应图如下: 00.050.10.150.20.250.30.350.40.450.5 0.2 0.4 0.6 0.8 1 1.2 1.4 Step Response Time (seconds) A m p l i t u d e 结论: H 的值依次为0.1、0.2、0.5、1、2、5、10做响应曲线。matlab 曲线默认从第一条到第七条颜色依次为蓝、黄、紫、绿、红、青、黑,图中可知随着H 值得增大系统上升时间减小,调整时间减小,有更高的快速性。 2、 二阶系统闭环传函的标准形式为 22 2()2n n n s s s ωψξωω=++,设已知 n ω=4,试绘制当阻尼比ξ分别取0.2, 0.4, 0.6, 0.8, 1, 1.5, 2, 5 等值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求出ξ取值 0.2 ,0.5 ,0.8时的超调量,并求出ξ取值 0.2 ,0.5 ,0.8,1.5,5时的调节时间。讨论阻尼比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控制理论指导老师:成绩: 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实验类型:冋组学生姓名: 、实验目的和要求 1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办法,掌握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2. 熟悉SimUlink仿真环境。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一)实验原理 系统仿真实质上就是对系统模型的求解,对控制系统来说,一般模型可转化成某个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表示,因此在仿真过程中,一般以某种数值算法从初态出发,逐步计算系统的响应,最后绘制出系统的响应曲线,进而可分析系统的性能。控制系统最常用的时域分析方法是,当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和单位冲激函数时,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分别称为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冲激响应。在MATLAB中,提供了求取连 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单位冲激响应函数impulse,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等等。 (二)实验内容 二阶系统,其状态方程模型为 U X I y = [1.9691 6.4493] +[0] U X2 1?画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 画出系统的冲激响应曲线; 3. 当系统的初始状态为x0=[1,0]时,画出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4. 当系统的初始状态为零时,画出系统斜坡输入响应; (三)实验要求 1. 编制MATLAB程序,画出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冲击响应曲线、系统的零输入响应、斜坡输入响应; 2. 在SimUIink仿真环境中,组成系统的仿真框图,观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记录之。 三、主要仪器设备 计算机一台以及matlab软件,SimUIink仿真环境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程序解决方案: 在MATLAB 中建立文件shiyu.m ,其程序如下: %时域响应函数 fun ction G1 = shiyu( A,B,C,D)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2(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

实验二 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n 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及MATLAB 函数 (一)基础知识 时域分析法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为了研究控制系统的时域特性,经常采用瞬态响应(如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斜坡响应)。本次实验从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出发,给出了在MATLAB 环境下获取系统时域响应和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方法。 用MATLAB 求系统的瞬态响应时,将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分别以s 的降幂排列写为两个数组num 、den 。由于控制系统分子的阶次m 一般小于其分母的阶次n ,所以num 中的数组元素与分子多项式系数之间自右向左逐次对齐,不足部分用零补齐,缺项系数也用零补上。 1.用MATLAB 求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 1)阶跃响应 求系统阶跃响应的指令有: step(num,den) 时间向量t 的范围由软件自动设定,阶跃响应曲线 随即绘出 step(num,den,t) 时间向量t 的范围可以由人工给定(例如 t=0:0.1:10) [y ,x]=step(num,den) 返回变量y 为输出向量,x 为状态向量 在MATLAB 程序中,先定义num,den 数组,并调用上述指令,即可生成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下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考虑下列系统: 25 425 )()(2++=s s s R s C 该系统可以表示为两个数组,每一个数组由相应的多项式系数组成,并且以s

第3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练习与解答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与校正 习题及答案 3-1 已知系统脉冲响应 t e t k 25.10125.0)(-= 试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s Φ。 解 Φ()()./(.)s L k t s ==+00125125 3-2 设某高阶系统可用下列一阶微分方程 T c t c t r t r t ?? +=+()()()()τ 近似描述,其中,1)(0<-<τT 。试证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为 T T T t d ?? ? ?????? ??-+=τln 693.0 t T r =22. T T T t s ?? ??? ? -+=)ln( 3τ 解 设单位阶跃输入s s R 1)(= 当初始条件为0时有: 1 1 )()(++=Ts s s R s C τ 1 11 11)(+--= ? ++= ∴ Ts T s s Ts s s C ττ C t h t T T e t T ()()/==---1τ 1) 当 t t d = 时 h t T T e t t d ()./==---051τ 12=--T T e t T d τ/ ; T t T T d -??? ??-=-τln 2ln ????? ???? ??-+=∴ T T T t d τln 2ln

2) 求t r (即)(t c 从1.0到9.0所需时间) 当 T t e T T t h /219.0)(--- ==τ; t T T T 201=--[ln()ln .]τ 当 T t e T T t h /111.0)(---==τ; t T T T 109=--[ln()ln .]τ 则 t t t T T r =-==21 09 01 22ln ... 3) 求 t s T t s s e T T t h /195.0)(---==τ ]ln 3[]20ln [ln ]05.0ln [ln T T T T T T T T T t s τ ττ-+=+-=--=∴ 3-3 一阶系统结构图如图3-45所示。要求系统闭环增益2=ΦK ,调节时间4.0≤s t s ,试确定参数21,K K 的值。 解 由结构图写出闭环系统传递函数 111)(212211211 +=+=+ =ΦK K s K K K s K s K K s K s 令闭环增益21 2 == ΦK K , 得:5.02=K 令调节时间4.03 32 1≤= =K K T t s ,得:151≥K 。 3-4 在许多化学过程中,反应槽内的温度要保持恒定, 图3-46(a )和(b )分别为开环和闭环温度控制系统结构图,两种系统正常的K 值为1。 (1) 若)(1)(t t r =,0)(=t n 两种系统从响应开始达到稳态温度值的63.2%各需多长时间? (2) 当有阶跃扰动1.0)(=t n 时,求扰动对两种系统的温度的影响。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习题答案

第3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学习要点 1控制系统时域响应的基本概念,典型输入信号及意义; 2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代数稳定判据及应用; 3控制系统的时域指标,一阶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特性与时域指标计算; 4高阶系统时域分析中主导极点和主导极点法; 5 控制系统稳态误差概念、计算方法与误差系数,减小稳态误差的方法。 思考与习题祥解 题 思考与总结下述问题。 (1)画出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分布的几种情况,归纳ξ值对二阶系统特征根的影响规律。 (2)总结ξ和n ω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 (3)总结增加一个零点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 (4)分析增加一个极点可能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有何影响 (5)系统误差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归纳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的措施与方法。 (6)为减小或消除系统扰动误差,可采取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积分环节的措施。请问,该积分环节应在系统结构图中如何配置,抗扰效果是否与扰动点相关 答:(1)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图 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 当0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共轭纯虚根,如图中情况①。 当0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根,变化轨迹是 以n ω为半径的圆弧,如图中情况②。 当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相同的负实根,如图中情况③。 当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不等的负实根,如图中情况④。

(2)ξ和n ω是二阶系统的两个特征参量。 ξ是系统阻尼比,描述了系统的平稳性。 当0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共轭纯虚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为等幅振荡特性,系统临界稳定。 当0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特性,系统稳定。ξ越小,二阶系统振荡性越强,平稳性越差; ξ越大,二阶系统振荡性越弱,平稳性越好。因此,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超 调量由ξ值唯一确定,即001_ 100%2 ?=-π ξξ σe 。在工程设计中,对于恒值控制系 统,一般取 ξ=~;对于随动控制系统ξ=~。 n ω是系统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反映系统的快速性。当ξ一定,二阶系统的 时域性能指标调节时间与n ω值成反比,即34 s n t ξω≈:。 (3)二阶系统增加一个零点后,增加了系统的振荡性,将使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增大,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减小。 所增加的零点越靠近虚轴,则上述影响就越大;反之,若零点距离虚轴越远,则其影响越小。 (4)二阶系统增加一个极点后,减弱了系统的振荡性,将使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减小,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减小; 所增加的极点越靠近虚轴,则上述影响就越大;反之,若极点距离虚轴越远,则其影响越小。 (5)系统误差与系统的误差度(开环传递函数所含纯积分环节的个数或系统型别)、开环放大系数,以及作用于系统的外部输入信号有关。如果是扰动误差还与扰动作用点有关。 因此,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的措施与方法有:增大开环放大系数,增加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积分环节,引入按给定或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控制结构。 无论采用何种措施与方法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都要注意系统须满足稳定的条件。 (6)采取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积分环节的措施来减小或消除系统扰动误差时,所增加的积分环节须加在扰动作用点之前。若所增加的积分环节加在扰动作用点之后,则该积分环节无改善抗扰效果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误差表达式分析得到。 题系统特征方程如下,试判断其稳定性。 (a )0203.002.023=+++s s s ; (b )014844122345=+++++s s s s s ; (c )025266.225.11.0234=++++s s s s 解:(a )稳定; (b )稳定; (c )不稳定。 题 系统结构如题图所示。控制器)1 1()(s T K s G i p c + =,为使该系统稳定,控制器参数p K 、i T 应满足什么关系

第3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习题答案

第3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学习要点 1控制系统时域响应的基本概念,典型输入信号及意义; 2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代数稳定判据及应用; 3控制系统的时域指标,一阶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特性与时域指标计算; 4高阶系统时域分析中主导极点和主导极点法; 5 控制系统稳态误差概念、计算方法与误差系数,减小稳态误差的方法。 思考与习题祥解 题 思考与总结下述问题。 (1)画出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分布的几种情况,归纳ξ值对二阶系统特征根的影响规律。 【 (2)总结ξ和n ω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 (3)总结增加一个零点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 (4)分析增加一个极点可能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有何影响 (5)系统误差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归纳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的措施与方法。 (6)为减小或消除系统扰动误差,可采取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积分环节的措施。请问,该积分环节应在系统结构图中如何配置,抗扰效果是否与扰动点相关 答:(1)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图 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 当0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共轭纯虚根,如图中情况①。 当0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根,变化轨迹是 以n ω为半径的圆弧,如图中情况②。 @ 当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相同的负实根,如图中情况③。 当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不等的负实根,如图中情况④。

(2)ξ和n ω是二阶系统的两个特征参量。 ξ是系统阻尼比,描述了系统的平稳性。 当0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共轭纯虚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为等幅振荡特性,系统临界稳定。 当0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特性,系统稳定。ξ越小,二阶系统振荡性越强,平稳性越差; ξ越大,二阶系统振荡性越弱,平稳性越好。因此,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超 调量由ξ值唯一确定,即001_ 100%2 ?=-π ξξ σe 。在工程设计中,对于恒值控制系 统,一般取 ξ=~;对于随动控制系统ξ=~。 n ω是系统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反映系统的快速性。当ξ一定,二阶系统的 时域性能指标调节时间与n ω值成反比,即34 s n t ξω≈。 (3)二阶系统增加一个零点后,增加了系统的振荡性,将使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增大,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减小。 所增加的零点越靠近虚轴,则上述影响就越大;反之,若零点距离虚轴越远,则其影响越小。 (4)二阶系统增加一个极点后,减弱了系统的振荡性,将使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减小,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减小; 所增加的极点越靠近虚轴,则上述影响就越大;反之,若极点距离虚轴越远,则其影响越小。 & (5)系统误差与系统的误差度(开环传递函数所含纯积分环节的个数或系统型别)、开环放大系数,以及作用于系统的外部输入信号有关。如果是扰动误差还与扰动作用点有关。 因此,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的措施与方法有:增大开环放大系数,增加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积分环节,引入按给定或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控制结构。 无论采用何种措施与方法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都要注意系统须满足稳定的条件。 (6)采取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积分环节的措施来减小或消除系统扰动误差时,所增加的积分环节须加在扰动作用点之前。若所增加的积分环节加在扰动作用点之后,则该积分环节无改善抗扰效果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误差表达式分析得到。 题系统特征方程如下,试判断其稳定性。 (a )0203.002.023=+++s s s ; (b )014844122345=+++++s s s s s ; (c )025266.225.11.0234=++++s s s s ! 解:(a )稳定; (b )稳定; (c )不稳定。

第3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习题答案

第3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学习要点 1控制系统时域响应的基本概念,典型输入信号及意义; 2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代数稳定判据及应用; 3控制系统的时域指标,一阶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特性与时域指标计算; 4高阶系统时域分析中主导极点和主导极点法; 5 控制系统稳态误差概念、计算方法与误差系数,减小稳态误差的方法。 3.2 思考与习题祥解 题3.1 思考与总结下述问题。 (1)画出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分布的几种情况,归纳ξ值对二阶系统特征根的影响规律。 (2)总结ξ和n ω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 (3)总结增加一个零点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 (4)分析增加一个极点可能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有何影响? (5)系统误差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归纳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的措施与方法。 (6)为减小或消除系统扰动误差,可采取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积分环节的措施。请问,该积分环节应在系统结构图中如何配置,抗扰效果是否与扰动点相关? 答:(1)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分布情况如图3.1所示。 图3.1 二阶系统特征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 当0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共轭纯虚根,如图中情况①。 当0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根,变化轨迹是 以n ω为半径的圆弧,如图中情况②。 当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相同的负实根,如图中情况③。 当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不等的负实根,如图中情况④。

(2)ξ和n ω是二阶系统的两个特征参量。 ξ是系统阻尼比,描述了系统的平稳性。 当0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共轭纯虚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为等幅振荡特性,系统临界稳定。 当01ξ<<,二阶系统特征根是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特性,系统稳定。ξ越小,二阶系统振荡性越强,平稳性越差; ξ越大,二阶系统振荡性越弱,平稳性越好。因此,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超 调量由ξ值唯一确定,即001_ 100%2 ?=-π ξξσe 。在工程设计中,对于恒值控制系 统,一般取 ξ=0.2~0.4;对于随动控制系统ξ=0.6~0.8。 n ω是系统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反映系统的快速性。当ξ一定,二阶系统的 时域性能指标调节时间与n ω值成反比,即34 s n t ξω≈ 。 (3)二阶系统增加一个零点后,增加了系统的振荡性,将使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增大,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减小。 所增加的零点越靠近虚轴,则上述影响就越大;反之,若零点距离虚轴越远,则其影响越小。 (4)二阶系统增加一个极点后,减弱了系统的振荡性,将使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减小,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减小; 所增加的极点越靠近虚轴,则上述影响就越大;反之,若极点距离虚轴越远,则其影响越小。 (5)系统误差与系统的误差度(开环传递函数所含纯积分环节的个数或系统型别)、开环放大系数,以及作用于系统的外部输入信号有关。如果是扰动误差还与扰动作用点有关。 因此,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的措施与方法有:增大开环放大系数,增加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积分环节,引入按给定或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控制结构。 无论采用何种措施与方法减小或消除系统稳态误差,都要注意系统须满足稳定的条件。 (6)采取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积分环节的措施来减小或消除系统扰动误差时,所增加的积分环节须加在扰动作用点之前。若所增加的积分环节加在扰动作用点之后,则该积分环节无改善抗扰效果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误差表达式分析得到。 题3.2系统特征方程如下,试判断其稳定性。 (a )0203.002.023=+++s s s ; (b )014844122345=+++++s s s s s ; (c )025266.225.11.0234=++++s s s s 解:(a )稳定; (b )稳定; (c )不稳定。 题3.3 系统结构如题3.3图所示。控制器)1 1()(s T K s G i p c + =,为使该系统稳定,控制器参数p K 、i T 应满足什么关系?

二阶系统时域分析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号:07050443 05 姓名: 实验一 二阶系统时域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 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ξ、n ω与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 2. 观察系统在阶跃输入作用下的响应,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系统过度过程特点及各种参数对其学习过程的影响,从而找出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方法,并在实验中加以验证。 3. 学习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4. 掌握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ξ、n ω与传递函数系数之间的关系。 二、 实验内容 选择适当的元器件建立单位负反馈二阶系统。 开环传递函数由积分环节和惯性环节构成:()() 1S T S T K S G 21+= 令T T T 21==。 1. 设1T = 改变K 值,使阻尼比ξ,分别为0、0.5、0.7、1、1.5;观察并记录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不同阻尼比时,系统输出响应曲线,并测量系统的超调量σ%、上升时间r t 、峰值时间p t 、调节时间s t 。 (1)当阻尼比ξ无限大时: (2)当阻尼比ξ=0.5时:

(3)当阻尼比ξ=0.7时: (4)当阻尼比ξ=1时: (5)当阻尼比ξ=1.5时:

2. 设定K 值 使ξ=0.707,改变时间常数T ,观察并记录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输出曲线,并测量系统的超调量σ%、上升时间r t 、峰值时间p t 、调节时间s t 。并与(1)的结果加以比较。 (1) 当T=0.1时: (2) 当T=1时:

(3) 当T=1.5时: 3. 改变时间常数 使1T 不等于2T ,观察并记录输出波形的变化情况。 (1) 当1T 1=,2T 2=时: (2) 当2T 1=,1T 2=时:

MATLAB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报告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n 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 实验内容 1.观察函数step( )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 1 4647 3)(2 342++++++=s s s s s s s G 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2.对典型二阶系统 2 22 2)(n n n s s s G ωζωω++= 1)分别绘出)/(2s rad n =ω,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并计算ζ=0.25时的时域性能指标 ss s p r p e t t t ,,,,σ。 2)绘制出当ζ=0.25, n ω分别取1,2,4,6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n ω对系统的影响。 3.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010532234=++++s s s s ,试用两种判稳方式判别该系统的稳定性。 4.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模型为 ) 256)(4)(2()(2 ++++= s s s s K s G 试用劳斯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三、 实验结果及分析 1.观察函数step( )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 1 4647 3)(2342++++++=s s s s s s s G 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方法一: num=[1 3 7]; den=[1 4 6 4 1]; step(num,den) grid xlabel('t/s'),ylabel('c(t)') title('Unit-step Respinse of G(s)=(s^2+3s+7)/(s^4+4s^3+6s^2+4s+1)') 方法二: num=[1 3 7]; den=[1 4 6 4 1 0]; impulse(num,den) grid xlabel('t/s'),ylabel('c(t)') title('Unit-impulse Respinse of G(s)/s=(s^2+3s+7)/(s^5+4s^4+6s^3+4s^2+s)')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3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本章讨论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主要介绍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的求解、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和计算以及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离散化。本章最后介绍基于Matlab的状态空间模型求解与控制系统的运动仿真问题的程序设计与仿真计算。 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描述之后,接下来要对系统作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系统对给定输入信号的响应问题,也就是对描述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求解问题。定性分析主要研究系统的结构性质,如能控性、能观性、稳定性等。本章先讨论用状态空间模型描述的线性系统的定量分析问题,即状态空间模型的求解问题。根据常微分方程理论求解一个一阶定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是很容易的,可是求解一个一阶变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却非易事。状态转移矩阵的引入,使得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的求解公式具有一个统一的形式。为此,本章将重点讨论状态转移矩阵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导出状态方程的求解公式。本章讨论的另一个中心问题是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离散化,即建立连续系统的离散系统状态方程。随着计算机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时控制中的广泛应用,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离散系统状态方程建立的基础上,本章也将讨论相应的状态方程求解问题,并将导出在形式上与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解一致的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3.1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在讨论一般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解之前,我们先讨论线性定常齐次状态方程的解,以便引入矩阵指数函数和状态转移矩阵的概念。所谓齐次状态方程,就是指状态方程中不考虑输入项的作用,满足方程解的齐次性的一类状态方程。研究齐次状态方程的解,就是研究系统本身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自由运动。 3.2 状态转移矩阵及其计算 在状态方程求解过程中,关键是状态转移矩阵Φ(t)的计算。对于线性定常连续系统,该问题又归结到矩阵指数函数e At的计算。上一节已经介绍了基于拉氏反变换技术的矩阵指数函数e At的计算方法,下面讲述计算矩阵指数函数的其他3种常用方法。 3.2.1级数求和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