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通渭历史

通渭历史

通渭历史资料系列

通渭县五九年饥荒自救食谱

—?捅破铁幕救苍生?读后有感而作我含着热泪一口气读完了王儒清发表在?通渭人家?报头版的?捅破铁幕救苍生?采访报告文学。这是第一次公开在公众传媒报道通渭县五九年饥荒实景的文章,文中饿死人和人吃人的惨景震撼肺腑。我为敢于公开发表这篇文章的王儒清先生深表敬佩,也为敢于冒死向党中央反映通渭县饥荒实情和拯救通渭人命做出贡献的苟敬文老先生表示敬意。真希望通渭县的父母官们能将?捅破铁幕救苍生?作为警示录常放案头,届届相传,永戒浮夸之风。

沉思中爱人叫我吃饭,看着孩子们在满桌美味佳肴中挑挑拣拣吃饭的样子,心情更加沉重。心想如果像通渭五九年那样的饥荒再次出现,我们的后代们将如何面对和自救?但愿饥荒永不再现,但愿我们的后代们永远幸福。

?捅破铁幕救苍生?文章中提到了许多饥荒自救时人们所吃的食物,但那些食物现在的人们并不知道是如何制作和食用。我虽然没有见过饿死人和人吃人的惨景,但也是经过那场饥荒的过来人,依稀还能知道一些饥荒自救办法和食用方法,现记述如下,以示警示。

一、饥荒自救方法:遇到饥荒时首先要保住的是人的生命,

在节省的原则下一切可吃的东西都不要惋惜,能吃的任何东西只要能咽得下就要吃(听说人肉是不能吃的,吃后会全身浮肿而毙命),能挽留一分钟就多挽留一分钟,等待救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饥荒无尽头,就要选择逃荒。逃荒要有目标,一是向新疆等地的产粮地区逃荒,那里人少地多,多少可以讨得一些饭吃。二是向东南沿海地区逃荒,那里新粮成熟早,即使新粮还没有成熟,野菜总还是可以挖到一些。逃荒还必须借用交通工具,千万不可步行逃荒。饥荒一般都是大范围的,步行逃荒是走不到尽头的,我们那里的许多人在五九年就是在步行逃荒的路上饿死他乡了,因为他们所走的地方都是闹饥荒的地方,大家都在逃命,何有饭讨?所以逃荒必须要有目标和乘坐交通工具才能尽快到达目的地而保住生命。

二、饥荒自救食谱:

1、榆树皮面制作和食用方法:将榆树皮剥下晒干,用刀切成小长条,再用斧头剁成黄豆大的颗粒状,放在锅中文火炒熟后磨成树皮面粉。树皮面粉的食品制作与小麦面粉基本一样,如果要烙成饼子则在面团中加一些野菜味道会更好一些。如果要熬清汤,则一定要放温后再喝,以免烫伤。因为榆树皮面的清汤很滑,刚一进嘴就自动往食道流,稍不注意就会使人烫伤。榆树皮面食品味道略涩并带有树皮的冲味,是一种比较好吃的饥荒自救食品。

2、鼠洞粮食寻找制作方法:鼠类洞穴一般都存有一些过冬粮食,特别是松鼠洞中粮食最多,每洞哟有2-3斤。松鼠洞大都在悬崖之上,发现后顺着鼠洞挖一个直径50厘米深100厘米的洞子就可找到粮食。鼠洞粮食要先用清水漂洗,再在开水中煮5分钟后出锅晾干。食用方法与正常的粮食一致。

3、麦麸皮(谷糠、糜糠)囷囷:在麦麸皮中添水搅拌后文火蒸熟,等到麸皮比较柔软时加入食盐和清油后即可食用。食用时要细嚼慢咽,味道还算不错。

4、油渣糊糊:将油渣捣碎放入水中熬成粥,加盐即可食用。其中豆类油渣在开水中泡软后可直接食用,味道比较好;其它油渣味道很苦,特别是生油渣更苦,一定要炒熟或长时间熬煮才能食用。

5、肉皮野菜汤:将皮带、皮衣、皮绳、绑连耞的皮条和猪皮、羊皮、牛皮等去毛后切成条状,在温水中多次换水浸泡去味,然后放入锅中煮5分钟后换水再煮,三次后将皮条捞出刮除上面的附着物,特别是猪皮等上面的腐肉一定要刮除干净,不然奇苦无比。将清除干净的皮条切成小块再放入锅中文火熬煮。皮肉块煮熟后放入野菜加盐即可食用。味道苦中带香。

6、荞皮(麦衣…小麦壳?)灰汤:将荞皮放臵干净的地上点燃,在没有明火的状态下慢慢的烧成灰,过箩后在灰中加

入温开水搅拌成清汤就可以食用了。荞皮灰也可以像炒面一样干吃,但由于荞皮灰太轻,微风也会将灰吹跑,所以干吃时一定要闭住气搅嚼,防止荞皮灰呛入气管。荞皮灰味道稍有苦涩。

7、蒸煮冻干黑洋芋:春节过后,在种过洋芋的地里可以挖出一些冻干的黑洋芋,蒸煮后味道很好。有些冻干的洋芋已经成了粉状块,只能放入蒸笼中蒸熟后再吃,也可以不蒸剥皮后直接食用。

8、地拴菜(地达菜):春回大地第一二场雨后,草皮上会长出许多地拴菜,等太阳晒干后赶快拣采。将地拴菜浸泡洗净炒熟后放入调料即可食用。地达菜包子当然更好吃。

9、苜蓿黄(苜蓿)菜:天暖以后,可以剜苜蓿黄(地皮之下)或苜蓿(地皮之上)炒菜吃。苜蓿黄或苜蓿可以生吃,生吃时略有草味,但很好吃。

10、苦苦菜或麻苦苦菜:苦苦菜是深绿色,麻苦苦菜是浅灰绿色,样子基本相似,后者比较肥大。将苦苦菜温水中浸泡并在开水中煮2分钟捞出拧干,麻苦苦菜还要再次煮一下才能去除麻味。将拧干的苦苦菜炒熟后加入调料即可食用。如能加入面粉做成菜囷囷或菜面团团则更好。多余的生菜可以做成酸菜慢慢食用。味道略苦,麻苦苦菜吃后嘴皮发麻。

11、灰调菜或芊芊扫帚菜:灰调叶肥大,芊芊扫帚叶瘦长(长老后可作扫帚)。制作方法与苦苦菜相同。味道很涩。

12、打碗花根菜:打碗花的根部是很长很嫩的白色条状物,挖出洗净后炒熟即可食用。打碗花根也可生吃。味道涩甜。

13、青黄不接七天自救法:青黄不接就是新粮没有成熟,旧粮已经吃完的阶段。在大的饥荒时期,新粮成熟之前的阶段是最容易饿死人的阶段。这时期田野中一切可以吃的东西几乎都被人吃完了,甚至连动物和飞禽都看不到了,但这时新粮也快要成熟了,基本有了盼头。如果能熬到最后七天,则要想尽一切办法活下来。办法就是多喝水,吃牲畜能吃的一切东西,保持肠胃不粘连,尽量不活动,静等新粮下来。

14、煮豆(小麦)饭:扁豆和小麦成熟比较早,结籽后成熟前就可食用。绿色的扁豆和绿小麦可放入锅中文火慢煮。煮熟后加盐即可食用。也可以生吃或烧着吃。但一定要少吃,防止吃多了涨坏身体。

要活下来,还必须要有与天斗奇乐无穷、与地斗奇乐无穷、与人斗奇乐无穷的无畏精神和坚决活下来的坚韧顽强决心。如果没有这个精神和决心,恐怕很难在那场饥荒中活下来。我写了这么多食谱,可能有人会问我是怎么活下来的,我现在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还得感谢我的小姨妈高凤娃。在那个让人心酸的饥荒岁月中,上面食谱中的东西我几乎都吃过,比别人多吃的食物就是猪肉了。当时,在我父母身边长大的我的小姨妈高凤娃是在公社猪场工作,猪场曾先后死了两只小猪,他们将小猪在晚间抬出埋在了荒郊野外,我姨

妈回家后悄悄告诉了我父亲,我父亲又悄悄将小猪背回了家。如果不是那两只小猪,我和全家可能也活不到今天。我姨妈对我们有救命之恩,我们会永远感激她;当然也要永远感激冒死向党中央反映通渭县饥荒实情和拯救通渭人命的苟敬文老先生;也还要感谢党中央对通渭县人民的及时挽救。

通渭县的许多人总算在那场饥荒中活了下来,我相信,在老天爷经过严格筛选下活过来的通渭人民和通渭人教育抚养下的后代们将会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之一。他们身强体壮,聪明伶俐。他们意志坚强,与人和谐。他们能忍受人间任何困苦,他们能办成世间任何难事。只要给他们知识和条件,他们会创造世界上任何奇迹;如果给他们一根撬杠,他们会让地球翻几翻;如果给他们一根钢钎,他们会把地球打个穿。我相信,通渭人不会再沉默,通渭人不会再挨饿,在不久的将来,通渭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带领下一定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富有的人民。?捅破铁幕救苍生?这篇文章将会是通渭人民最永久的纪念之文!我们会长期为那些饥荒中死去的人祈祷,也会为富有的将来努力奋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努力吧――通渭人!奋斗吧――通渭人!

甘肃省通渭县碧玉关(襄戎国)古墓探考

郭汉彪

我曾写过?浅谈甘肃省碧玉乡(原西羌襄戎国天水

地区天水郡通渭县平襄县碧玉关所在地古城)史记?、?驳何钰陈守忠先生平襄城故址考?和?通渭县碧玉关古城遗址卫星照片示意图及说明?三篇文章并在通渭网站发表,但一直没有写古墓的情况,没有古墓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今天专门就襄戎国古墓做一些探讨。

从碧玉关附近出现十多座大型古城遗址群来看,襄戎国在建立天水郡和平襄县之前最起码有上千年的历史,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应该存在一定规模的古墓区.而古墓区在哪里呢?

我认为襄戎国古墓区应该在现在的碧玉乡牛洛村所在地。因为我的牛洛村同学何振刚在他家的庄基地附近于1965年曾发现过一个很大的古墓,里边有数十件陶器等物品。当时他给我也给了一个陶器制成的彩鸽,长15cm,高10cm,由红绿灰黑等颜色画成,胖胖的卧在地上,很是好看,我无事便经常抱着它玩。后来它上面的颜色都掉完了,露出了青灰色的陶体,陶体用刀还能刻出字来,好像是用当地制造青砖的材料烧制而成的。我的几个侄儿也很喜欢,到后来已经磕碰得不像子了。我上大学后才知道它是文物,但已经被家人丢弃再也找不到它了,只留了这些记忆在脑海中。

说起古墓,不得不说说何振刚同学。1965年深秋,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班上突然来了一位年龄比我大好几岁的男同学,瘦瘦的身子黃黄的脸,上身穿着一件用麻袋做成的单衣,

破烂的单裤屁股都露在外边,上课时一直冻得瑟瑟发抖。中午因离家远回不了家,就啃几口用麦肤皮烙成的干饼了事。我觉得非常可怜,便经常叫他到我家中吃午饭,时间长了就成了好朋友,最后发展成了结拜弟兄。结拜那天他给我送了一个上文说的陶制彩鸽,他看我很喜欢,说还有许多好玩的东西,问我要不要。他说他回家放羊时在一个被水冲成的大沟中看见有许多好玩的东西,他平时只是在放羊时拿上玩玩,但不敢拿回家,因为他父母认为不吉利,不让拿回家。他还邀请我一同到他发现的地方去玩。我一听不吉利,连说不去,也再不要这些东西了。由于太喜欢这个彩鸽,又是结拜礼物,所以这个彩鸽被我保存了数年。现在看来,何振刚所说的那个大沟就是古墓,由于怕不吉利当时没有去真是遗憾。

上面从发现的可疑大型古墓谈了襄戎国古墓区的地址。下面从地理位臵谈谈古墓的地址就是在牛洛村的可能性。

襄戎国都(碧玉上店子李家坪遗址)和碧玉关连在一起是一个大的城池,城池周围最早的城池应该是玉关和石关(冉家石滩),后来才从西到东依次建造了牛关(现在的峡口)、虎关、兔关、龙关、蛇关、马关、羊关、猴关、鸡关(现在的鸡川)等城池,鸡关应该是襄戎国最后一座也是比较好的一座城池了。

一、城池中不会存在古墓区。国都李家坪遍地是陶片,

也出土了一些和西安半坡遗址一样的埋葬小孩用的陶缸,但没有发现古墓。我认为城池中埋葬的小孩是襄戎国建都之前石器时代的遗址,建都之后不可能再在城池中建立古墓区。

二、城池南边的那坡山区可能不会存在古墓区。哪里没有军队看守,中间还有牛谷河相隔,不便于管理。在那里还有天水湖(郭家岔)和陶制品烧制区(何家那坡红粘土区),古墓一般不会选在那个地方。

三、城池东边的老虎湾山估计不会存在古墓区。老虎湾山(刘家埂)区在建都时还没有鸡关城池,秦安县以东又是汉人的地盘,古墓也不可能建在那个地方。

四、城池西边的马趟子川(现在的新城村)也不会存在古墓区。马趟子川是军队骑马射箭训练的地方,是最不僻静的地方。古人是不会选那个地方的。

五、城池正北的牛洛村是最有可能建立古墓区的地方。城池正北建立古墓符合古代人的思想,地理位臵又在军队管辖之内。牛洛村处在牛洛河(南北走向)和王岔河(东西走向)交叉的一块坪上,哟3平方公里的平原,东有大山,西有牛谷河和雷爷山,南有王岔河和碧玉城池,是建立古墓区的最佳地址。再说还有本文开头何振刚在牛洛村所发现的古墓是最好的证据。

综上所述,襄戎国一定有古墓区,而古墓区就在牛洛村。

以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些分析,事实与否只能通过现场考

察才能决定。本文只供考古人员参考。

留得真情在人间——读《通渭县志》

仓修良

(浙江大学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04)

[摘要]?通渭县志?的编纂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真实地记下了在通渭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和重要事件,使人们从?值得注意?的历史教训中鉴古知今,把未来的事情办得更好,令读者油然而生敬意。

[关键词]县志;内容;真实;敬意

[中图分类号]K291/29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3-434(2003)04-0014-04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春天,新华社四位记者受命去西北黄土高原四省区、39个县进行实地调查,他们除了写了内参供中央高层领导阅读外,还写成?告别饥饿?一书,由于书中所写?在当时,以至后来的十多年中,都是‘禁区’,写这样的话,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但是我们坚信一条:对中央一定要说真话?。正因如此,书稿直到18年后的1999年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

日以?为了告别饥饿?为题,对该书作了介绍和评论。由于书中对甘肃省通渭县记载比较突出,称通渭县是这个地区第一号?困难户?,?刚解放的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是一亿六千四百二十万斤,三十年来,有二十二年总产低于1949

年,以人均产粮计,更是大倒退。1949年人均产粮七百二十三斤,1979年仅为三百二十七斤。生产水平如此低下,人民生活自然不如解放之前。据统计,1971年至1979年的九年中,人均收人超过四十元的仅四年,1979年仅二十四元;人均口粮连续十年在三百斤以下,1979年仅一百八十二斤。这还是全县平均数,相当一部分队人均口粮只有几十斤,收人仅几元。?(?告别饥饿?第20页)?1959年后期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这个县的人口减少三分之一多,全县人口总数和群众生活现在还没有恢复到五十年代中期水平。?(同上书第25页)看了这些触目惊心的记载后,引起了我查阅新编?通渭县志?的想法,看看?通渭县志?是怎样记载这些内容的呢?当我看了这部县志以后,发现许多内容记载,竟与?告别饥饿?一书所写基本上是一致的,面对这个事实,使我对这部志书的编纂者们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认真负责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如实地记下了在通渭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和重要事件。所以能够如此,看来也并非偶然,由于他们的目的性很明确,正如志书的?后记?所讲:?有些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和1960年通渭饥荒问题,除在?政党〃社团?编中集中记述外,其它各编有关章节也有记述。其目的是从‘值得注意’的历史教训中鉴古知今,把未来的事业办得更好。?道理很简单,就是总结历史教训,避免以后再犯,以便把未来的事

业办得更好。看来他们对方志的?存史、资治、教化?六字功能理解是很深刻的。大家经常在说,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教训也是宝贵的财富,有些人往往只是重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他们是两者并重,而强调了后者,这就是难能可贵之处。因为在三年困难时期,这里曾发生过惊动中央的?通渭事件?,中共中央西北局为此在兰州召开会议,?认为通渭县发生如此严重的饥荒问题,省、地、县委都有责任?。认真总结教训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

近几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英明举措,本身就说明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因素,经济上一直比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而通渭又是西部地区最为落后的穷县之一。只有了解这个情况,对于这部县志的记载才不至于大惊小怪。正因为穷,所以才需要去扶贫;因为落后,所以才需要去大开发。能够带着这种心态来阅读这部志书,就会感到编纂者们确实不简单。通渭是完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而农业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因受旱农耕作条件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制约,长期呈起伏状况。从1945年到1985年的40年间,有7次大的起伏。?1945年全县粮食亩产仅45市斤,人均244市斤,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全县粮食亩产100市斤,人均738市斤。到1956年,全县亩产115市斤,人均802市斤。?1957年后,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加之自然灾害较多,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到1960年,全县

亩产仅21市斤……人均173市斤,还低于1945年的53.3%。1961年至1974年的14年内全县粮食亩产未突破百市斤,总产在1亿市斤上下徘徊,人均产粮400市斤左右。?(第四编第二章?农业?,第二节?生产概况?)直到1985年,全县平均亩产153市斤,人均产粮528市斤。从这些数字自然就会看到这个地方的生产水平确实低下。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免不了会有人提出责问,解放后的产量低于解放前的产量,这怎么可能呢?我们只能回答,这确实是事实。因为这也难怪,对于此类情况,新修方志确实很少记载,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果这类问题写得多了,不晓得哪一天就会有一顶帽子给你戴上,因此修志同志的境遇、心情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只有能够理解到这一点,才不至于老是责备修志工作者为什么对这些间题不愿意记载。当然这部志书的编纂者们,他们所想到的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记载下来,以供后来者?以史为鉴?。对于如此低下的产量是如何造成的呢?他们在?农村生产关系?章之下?人民公社化?一目中和?中国共产党?章?历次政治运动?节下的?大跃进?一目中都作了具体的回答。在?人民公社化?一目中是这样记载:

这时,以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迅速实现共产主义为口号,全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和强迫命令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

重泛滥开来。农村管理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全县组建为一个民兵师,各公社为战斗团,大队为战斗营,生产队为战斗连,连下设排,排下设班,行动听号令,?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一个月之内,全县办起集体食堂2759个,男女老少都得进食堂吃饭。

据该志记载,当时抽调近20%的劳动力去大炼钢铁、采矿炼铁。时正值秋收大忙季节,再加上50%劳力抽去搞?园林化?建设,于是庄稼被毁,土地荒芜,1959年底全县耕地荒芜11万多亩,加之自然灾害,粮食总产比1956年下降61.3%,再加上干部的虚报和种种错误措施,造成人口的大量外流和大量的死亡。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出现人口大量外流、浮肿和非正常死亡现象。但县委继续?反右倾,鼓干劲?,挖?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坚持大计划、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上面逼,下面吹,将是年粮食产量虚报为1.8亿市斤,超报1.17倍。据此,定西专署下达征购任务5400万斤,县上实际入库3958万市斤,占任务的73.3%,占实产的47.2%。这时县委又错误地提出?动员群众卖陈粮、吃陈粮?……并挨门逐户,翻箱倒柜,掘地三尺,大搜大查所谓?陈粮?。虽然全县共搜出陈粮1100多万市斤,但大多数被?大兵团战斗队?挥霍吃尽。11月,农村集体食堂陆续停火关门,有些地方农民缺粮断炊达40余天,强壮者外逃,妇老少幼则以树皮、

衣壳等充饥,人口持续大量外流和死亡,有些地方出现了绝户,尸体也无人掩埋。但县委主要领导人却认为下面反映实际情况是?攻击县委?,?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放炸弹?,?动摇人心?……提出?要来个双倍打击?,于是在1960年元月初,全县组织200名干部,在农村开展?全民整社?工作,违法乱纪现象严重,使农业生产处于停顿状态,酿成悲惨的?通渭问题?。至1961年底,全县农业人口比1958年底减少7.8万多人,先后死亡耕畜3.2万多头,杀吃羊只4万余只,猪、鸡、猫、狗等畜禽几乎绝了种,拆烧房屋5万余间,伐烧树木27万余裸,劳动力减少31%,耕地荒芜36万余亩,严重破坏了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记载说明,正是由于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等大办,加上一些干部的违法乱纪,给这里人民带来了可怕的灾难,大量的逃荒,死亡,甚至?出现人相食现象?。据?人口篇?记载,该县1958年共有28万4千人,?至1960年初,共外流19081人,死亡42024人。至年底,共死亡60210人,外流11940人?,?至1961年底,全县人口比1958年减少78432人,绝户2168户?。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该志在?概述?中将?大跃进和经济困难时期?连在一道是很有道理的。而这段内容的概括,也确实反映了当年的真实情况:

1957年,极?左?思想开始抬头,1958年达到空前泛滥的程度,出现了严重违背实情的?一平二调?及工作上的大浮夸、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加之自然灾害,导致了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严重困难,生产关系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生产热情被挫伤。1958年盲目大办工业,农业增产不增收。1959年,粮食产量陡然下降,亩产只有47市斤,1960年再跌为21市斤,总产仅3632万市斤,人均173市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25元。人民以草根、树皮为食,以致出现人口大量外流、浮肿和死亡现象;教育受损更为严重,仅小学就关闭73.6%,在校中、小学生还不到1957年的七分之一。这一时期极?左?错误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值得永远记取。

这段简要的叙述,就将1958年的?大跃进?与三年困难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出来,放在人们面前的事实说明,在这三年当中实际上很少有重大自然灾害,而造成如此重大灾难的根源,实在是人为所造成。所以志书编纂者们十分痛心的说:?这一时期极‘左’错误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值得永远记取。?这就说明,他们记载这些内容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一则要说明三年中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辜的死亡了那么多,其损失自然是惨重的;再则说明,这个极其深刻的教训,要?永远记取?!对于这些内容,该志在历次运动的?大跃进?一目中还有详细记载。从

这些记载中,人们可以看到,当时遭到破坏的不仅是农业生产,畜牧业、林业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大炼钢铁,许多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私人不准饲养家禽家畜,于是就杀光吃光,免得被?一平二调?,这些情况,实际上当时是全国性的,只不过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各地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如河南信阳地区,据?百年潮?刊登文章反映,这里当时就曾饿死了数十万人之多。遗憾的是许多新修方志对这些问题大都略而不记,即使有的记载了,所造成的负面后果也很少讲到。因而当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大办钢铁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那个场面也就无从知道,不仅子孙后代无从了解这些名词的内容,就是当前的青年们听老一辈讲起当年的情景,也如同在听?天方夜谭?。正因如此,所以我将这部志书特地向大家推荐和介绍,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修志界同仁的重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通渭是西部贫困县之一,经济发展本来就很落后,底子很薄,经不起折腾,所以损失惨重,即使没有这些折腾,经济发展也不快,农民收人很低,从1960年以后,国家每年都要返销粮食补充农民的口粮,发放救济款予以补贴,直到1975年,人均口粮才上升到445斤,全县仍有2印多个生产队的农民口粮在3印市斤以下。每年都要靠返销粮来补充口粮。对于这些,志书的?农业〃气象?

篇?农业?章的?经济地位?节和(民政?篇的有关部分都作了详细的记载。?1983年至1983年,全县有60%左右的农户基本解决了温饱,15%左右的储有可食一年的余粮,25%左右的生活仍很困难,每年吃返销粮3至5个月?。可以想见,这个县很可能至今尚未脱贫,通过西部大开发,希望他们能够早日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开头我们引了四位记者所写的?告别饥饿?一书,由于所写内容当时都还是?禁区?,所以18年后方才出版。而?通渭县志?的编修,差不多就在此时已经开始,他们是1982

年就已起动,1984年底已经编写初稿,1988年初稿完成,这段时间,许多内容都尚属?禁区?,就连新华社记者还?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我们这些修志工作者却也敢于?实话实说?,这当然既要有胆,又要有识,对于他们这种敢于坚持讲真话的精神,自然值得人们尊敬!是他们的敬业精神,修志工作者的责任感,驱使他们要把通渭的历史和现状如实地书写出来,要把真情留在人间!我们也要感谢为这部志书审稿的各级领导同志,由于他们的开明,没有用?左?的眼光将这部志稿扼杀在摇篮之中,他们的放行之功也不可抹杀。前不久我在和该志主编张尚质同志通电话时,他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情,当时县委书记在审读志稿时,曾把他找去,问及三年困难时期所发生的事件有志稿中记载那么严重

吗?他就将当年有关档案搬给书记查看,看到志稿所记都是

有根有据,于是他就签了字。看来这位县委书记既认真负责,又通情达理,希望志书编写必须实事求是。正如他和县长共同写的?序?中所讲,志书的编写,要?使之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通渭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恰当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有效地激励后人奋进创新,真正起到弘扬民族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的巨大作用?。

主编张尚质也由于修志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甘肃省修志先进个人而在全省进行表扬,可见当时甘肃省修志领导对于他们的修志工作已经予以充分的肯定。如今上述所讲的那些内容,都早就解禁了,许多书籍、报刊都时有登载,然而,向以?存史?、?资治?为己任而著称的地方志,本该理所当然地加以记载,因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情资料,从不少新修志书看,这些内容都很少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个缺陷。而?通渭县志?能够作如实反映,自然是难能可贵。他们这种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希望今后在方志编修中能够得到大力发扬。

?通渭县志?是一部记载通渭近百年历史变迁的新修志书,重点记载了通渭解放以后的发展与变化,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它虽然还是贫穷和落后,但是毕竟有了很大的变化,正如?概述?中所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方面,由于实行了一系列适合农村情况的政策?,?特

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加之天时好,1983年至1985年连续三年获得丰收。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154市斤,总产达1.9亿市斤?。这对他们来说,亩产已经创造了最高纪录。1985年的工业生产总值相当于1950年至1970年21年的总和,特别是毛纺织厂和毛毯厂的厂品已经远销日本和西欧许多国家。而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尤其显著,1949年全县有小学120所,在校学生3792人。1985年全校有小学752所,在校学生53455人。1949年全县仅有中学一所,在校学生高中96人,初中228人,1985年全县有中学21所,在校学生高中2874人,初中14661人。其发展速度称得上是惊人的。书中记载有?成人教育?、?专业教育?等各类性质的教育和学校,并编有中小学校数、学生增长、教师人数增长、教职工工资变化、教育经费增长等统计表和学校分布示意图,使人一目了然。而此时?社员纯收人增长到198元,是70年代的3倍左右?。这些数字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真是微不足道,但是对于通渭人来说,可就是很大变化。我列举了这么一些情况的变化,目的在于说明这部志书的编纂者们,正是按照他们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在?序?中所指出的?客观地全面地反映通渭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恰当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要求在做,他们忠于职守,将人家很少记载或不记载的内容,他们都尽可能地作了反映,他们在?政党〃社团?编中,特地列了?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