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复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7552167.html,

中药复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作者:解颖

来源:《科技资讯》2019年第03期

摘要:该文研究地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分析出中药复方治疗急性通风性关节炎的相关临

床规律,通过临床规律对中药复方的质量方法进行指导性的临床说明。该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通过关键词来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进行知网搜索,将涉及到重要复方治疗方法的文献进行统一的系统科学分析。通过详细分析以及对比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以及不同之处,对照相应的中药复方来对治疗功效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复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方药分析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58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c)-0252-02

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人身健康的疾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代谢性的生理疾病。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这一类疾病在发达国家更为常见,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更是达到了5.8%,属于一种高发性的代谢类疾病。这一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尿酸钠盐大量沉积所致,尿酸钠盐的沉积会导致在人体膝盖位置产生大量的促炎因子,正是由于促炎因子的存在导致了急性炎症的病发。根据临床研究发现,针对这一疾病,我们可以通过中药的相关治疗来有效地改善病情,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能够有效地环节关节炎带给患者的病痛,有效地降低患者关节的受损情况,降低急性关节炎的治疗成本,对于患者康复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中医药方法的治疗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针对重要复方治疗记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药复方疗法的作用和疗效。

1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药复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进行的临床研究,来找出一般规律,通过这一形式来有效地指导中医药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

2 研究方法

通过关键词搜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知网中进行中文期刊数据库中针对2009—2018年的中医药相关问题进行筛选,该文主要筛选出125篇符合研究内容的参考文献,将参考文献中的涉及到中药复方或者是治疗方法等内容进行有效的科学统计和分析。通过分析研究,筛选出的文献中涉及到此研究内容的中药复方有152首,在众多的中药复方中,中药复方占到了70首,自拟药方占到了82首,其余中药复方胃内服药方或者是外用药方。在上述药方中,涵盖了98味中药。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文献中含有8种治疗组合药方、8种对照给药临床方式、14项临床观察指标等内容。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配方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配方 中药熏蒸组分为: (1)以湿热为主者,处方:苍术30g,薏苡仁30g,红花20g,川乌15g,威灵仙15g,艾叶20g,木瓜20g,牛膝20g,茯苓20g. (2)以痰浊为主者,处方:苍术20g,生半夏20g,制南星20g,艾叶20g,红花)15g,王不留行40g,大黄30g,海桐皮30g,葱须3根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熏蒸方:肉桂40g,威灵仙40 g,川芎40 g,丁公麟30g,马钱子30 g,羌活、独活各30 g,药酒:追风止痛酒(本院自制),白花蛇1条,制川乌、制草乌各10g川芎10g,防风10 g,麻黄10 g,细辛10 g,制乳、没各10g鲜姜10片,60'白酒50 ml浸2周滤出备用。五虎除痹汤:全虫3 g,地龙15 g,娱松2条,僵蚕10 g,玄驹(黑蚂蚁)10g,桂枝15g,附片l0g.麻黄6 g,熟地20g,酒白芍30 g,当归15g,甘草10g组成。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熏蒸药袋的方剂为川乌、草乌、羌活、独活、防风、透骨草、牛膝、杜仲、乳香、没药、当归、川芍12味药等。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采用中药武当追风胜湿液熏蒸治疗,方剂为制川乌、制草乌、羌活、独活、伸筋草、秦艽、四叶参、丁香各30g,桂枝、木瓜、黄芪、石斛、姜半夏、丹参、姜黄各15g。

关节疼痛--阴虚化热证 临床表现:周身关节疼痛,受累关节红肿热痛,们之灼热,僵直不利,活动受限,或身热而赤,五心烦热、失眠,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洪实有力。治则:育阴清热活络。组方:细生地15g,嫩桑枝30g,京知母12g,忍冬藤20g,伸筋草15g,地骨皮12g,川牛膝10g,土茯苓10g,生杜仲15g,盐黄柏15g,毛苍术15g,黑玄参10g,晚蚕砂10g,夜交藤15g。关节疼痛--痰队络脉证 临床表现:周身关节重着酸困,屈伸不利,局部肿胀,晨僵无力,肢体渐萎,舌淡,脉细涩。治则:姆痹涤痰祛癖。组方:威灵仙15g,清半夏12g,白芥子10g,嫩桑枝30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细辛10g,苏木15g,红花15g,川牛膝15g,海风藤10g,制乳没各10g。 关节疼痛--气滞血疡证 临床表现:阴雨天疼痛加剧,少气乏力,倦怠,面色无华,关节疼痛,如针锥刺人,痛有定处,伸屈不利,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无力,舌黯或有痕斑,少苔,脉细弱或细涩。治则:益气活血化滞。组方:全当归20g,赤白芍15g,炒桃仁20g,牡丹皮20g,生姜15g,川军15g,苏木10g,红花10g,紫草10g,乳香15g,没药15g,乌药10g,秦艽20g,汉防己10g,雷公藤20g,狗脊10g。 关节疼痛--寒湿内停证 临床表现:受累关节肿痛,僵硬或畸形,活动受限,挛缩拘急,剧痛难忍,夜间尤甚,皮温降低,口渴喜热饮,喜暖畏寒,遇冷则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紧。治则:宜痹化湿通络。组方:当归20g,黄茋20g,独活25g,川羌活15g,伸筋草10g,透骨草15g,秦艽15g,

两大痛风性关节炎中药处方

两大痛风性关节炎中药处 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两大痛风性关节炎中药处方 痛风病的治疗方式有多种类型,中药治疗、西药治疗、茶疗、食疗等。各种方式,也无所谓哪种比较好,就看你需要哪些功效了,都得有所取舍。像西药,见效会比较快,但是副作用就会很大,食疗比较方便,中药的话居中,不会有什么副作用,效果也会比食疗好。在这里就介绍两种痛风性关节炎中药处方。 1.清热利湿除痹方 配方:忍冬藤50g,薏苡仁、土茯苓、败酱草、车前子各30g,蚕沙、虎杖、延胡索、刘寄奴、苍术、赤芍、黄柏及玄参各15g。 药理: (1)、土茯苓、车前子利湿解毒消肿; (2)、黄柏清下焦湿热; (3)、薏苡仁、忍冬藤、败酱草清热解毒; (4)、刘寄奴、赤芍、虎杖、玄参清热凉血化瘀; (5)、苍术健脾除湿,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关节肿痛; (6)、蚕沙怯风和中化湿; (7)、延胡索活血止痛。 功效:清热除湿,利关节消肿止痛之功,使病瘀解除,关节滑利。 2.四妙勇安汤

配方:金银花、玄参、当归、生甘草四味药组成。 药理: (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玄参清热滋阴,软坚散结; (3)、甘草具有泻火解毒之功为佐使,增强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之功,并能调和诸药; (4)、当归能活血怯瘀,通利血脉,能行血气,散瘀滞,怯瘀生新,濡养四肢肌肉、筋骨。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清热利湿除痹方及四妙勇安汤,都是治疗痛风的中药处方,从中药的角度配药,以调节为主,治标更在治本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及饮食调护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及饮食调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张春艳 一、概述 (一)概念 1.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及(或)血尿酸升高,尿酸结晶沉积到软组织致急性或慢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和(或)肾病变。 2.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上限。 (二)背景 (幻灯 3 )图表展示的是血清尿酸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由图表可看出 1983 年、1997 年和 1999 年,我国男性和女性患者,随着年代发展,血尿酸的水平在不断升高。 (幻灯 4 )图表展示的是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由图表可看出,南京社区、山东沿海、山东海阳三个地区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患者。 (幻灯 5 )图表图表展示的是痛风的患病率。有图表可看出南京社区、山东沿海、山东海阳三个地区男性痛风的患病率远高于女性患者痛风患病率。 (三)尿酸简介 1. 概念: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2. 体内尿酸来源: ( 1 )外源性:食物中的核甘酸的分解。 ( 2 )内源性:内源性嘌呤合成,核酸分解产生。 3. 尿酸的代谢 凡是影响血尿酸生成和(或)排泄的因素均可以导致血尿酸水平增加。 (幻灯 7 )图片展示的是尿酸代谢的过程,可看出,内源性尿酸生成占人体尿酸 80% ,外源性尿酸只占到 20% 。 (四)高尿酸血症简介

1. 引起高尿酸血症的病因: ( 1 )原发性:①尿酸排出过少;②尿酸产生过多。 ( 2 )继发性:核酸代谢加速、肾脏排泄尿酸过低、药物性、其它。 2.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原因 ( 1 )尿酸清除过少:约占痛风病人的 90% 。 ①限制嘌呤饮食 5 天,尿尿酸定量 <600mg (3570umol)/d 。 ②通常肾功能和尿酸的生成正常 ③可能机制: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加或分泌减少。 ④可能病因:多基因遗传缺陷。 ( 2 )尿酸产生过多:占原发痛风的 10% 。 ① 5 天限制嘌呤饮食后,尿尿酸 >600mg/d,( 普食时尿尿酸 >1000mg/d) 。 ②病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的缺陷,多数为多基因缺陷。单基因酶的缺陷: PRPP 合成酶, PRPPAT , HPRT 。 二、痛风的西医治疗 痛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年龄为 40 岁左右;男性多见,女性只占 5% ,且多为绝经后妇女;约 50% 有遗传史;多见于肥胖和脑力劳动者;在关节炎中,痛风性关节炎占5% 。可分为四个阶段:无症状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一)临床表现 1. 无症状期 ( 1 )只表现为高尿酸血症而无任何症状。 ( 2 )由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发展至痛风一般经历数年至数十年,但可终生不发生痛风。 ( 3 )高尿酸血症进展为痛风的机制不明确,但通常与血尿酸水平和持续时间相关。 2. 急性关节炎期 ( 1 )机制:体内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腔内的沉积,局部白细胞吞噬尿酸盐结晶,细胞内的溶酶体等破坏,释放蛋白水解酶,激活肽组胺和趋化因子,炎症细胞释放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通信作者:徐建华,xujianhua86@yahoo.cn [9]Staykov D,Huttner HB,Lunkenheimer J,et al.Single ver-susbilateral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 for intraventricular fibrinolysis in severe ventricular haemorrhage[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0,81(1):105-108. [10]成秋生,潘小平.脑室外引流术29例并发症原因分析[J].广东医学,2003,24(6):617. [11]程谦,方好,丁斌,等.持续脑室外引流并发脑室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2):199-200.[12]Torres A,Plans G,Martino J,et al.Fibrinolytic therapy in spontaneous 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reatment[J].Br J Neurosurg,2008,22(2):269- 274. [13]Nieuwkamp DJ,de Gans K,Rinkel GJ,et al.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severe intraventricular ex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systematic re- 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Neurol,2000,247(2):117- 121. [14]Huttner HB,Tognoni E,Bardutzky J,et al.Influence of intra -ventricular fibrinolytic therapy with rt-PA on the long- term outcome of treated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basal gan- glia hemorrhage:a case-control study[J].Eur J Neurol, 2008,15(4):342-349. [15]Shen PH,Matsuoka Y,Kawajiji K,et al.Treatment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using urokinase[J].Neurol Med Chir,1990,30(5):329-333. [16]Mayfrank L,Lippiz B,Groth M,et al.Effect of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on clot lysis and ventricular dila- 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J].Acta Neurochir,1993,122(1-2):32-38. [17]Schwarz S,Schwab S,Steiner HH,et al.Secondary hemor-rhage after intraventricular fibrinolysis a cautionary note:a report of two cases[J].Neurosurgery,1998,42(3):659- 663. [18]Morgan T,Awad I,Keyl P,et al.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clot lysis evaluating accelerated resolution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CLEAR-IVH)clinical trial[J].Acta Neuro- chir Suppl,2008,105(1):217-220. [19]杨帆,申明峰,姚宏伟,等.脑室内积血患者脑室灌注尿激酶剂量和时间的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 版),2011,5(22):6618-6621. (2012-08-20收稿2012-11-15修回)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李迎春徐建华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炎症细胞;细胞因子;炎性体 doi:10.3969/j.issn.1000-0399.2013.01.039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个以具有自限性和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的无菌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机制十分复杂,关节内尿酸浓度过饱和形成结晶,作为异物进而触发机体固有免疫反应,导致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反应,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及自我缓解机制还不是很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进展,人们发现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及炎性体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直至自然缓解具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如下。 1炎症细胞 高尿酸血症(monosodium urate crystals,MSU crystals)状态易形成尿酸盐晶体,并沉积在滑膜、软骨及关节周围,正常情况下并无临床表现。但当遭遇寒冷、创伤及饮酒等理化因素后,MSU结晶体脱落进人关节腔,在细胞分子水平引起炎症级联反应,目前已知的参与炎症级联反应的细胞主要有以下几种。1.1肥大细胞(mast cell,MC)MC主要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它与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发生在痛风急性发作的炎症早期,且早于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的活化。MC经抗原刺激后,在MC细胞膜上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MC脱颗粒释放组织胺、慢反应物质、肝素、5羟色胺、前列腺素、趋化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从而导致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细胞聚集、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血凝状态改变等[1-5]。 1.2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PMN表面的一些受体可能参与了自身对MSU晶体的反应过程,如CR3可以结合覆盖在MSU晶体表面的iC3b,这一过程可以产生一 69安徽医学第34卷第1期2013年1月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探讨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探讨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障碍,因高尿酸血症所致的关节炎。现代医学将痛风归属于新陈代谢病中,同其他因免疫反应所致的关节炎区别开来。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并无痛风性关节炎之病名,在元代朱丹溪的著作《格致余论·痛风论》中出现过痛风之名称。本文从中医理论对此病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利今后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提高。 1.2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常在夜间痛醒,轻者数天内可自行缓解,有的仅发1次,有的反复发作。两次发作间歇期可长达数月或十数年之久。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拒按,活动受限,系因湿痰流注关节所致,重者关节腔可抽出黄色积液,镜检可见结晶。缓解期红肿热痛消退,活动如常,其来急去快的特点与一般痹证不同。反复发作湿痰在关节处不能排改者则间歇期愈来愈短,甚至经久不消,导致关节骨骼破坏,永久残废。皮下痛风结石经久不消,有的愈积愈大愈多,甚至可破溃流出白色浆液是为湿痰积聚之证据。 1.3 治疗1.3.1 饮食控制:一般痹证不需严格控制饮食,本病的发作与饮食不节有密切关系,需控制高嘌呤食物,仅能进食蛋、牛奶补充营养,急性期过后,视排出湿浊的能力进食。1.3.2 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当以清热利湿,化痰泄浊,活血通络为主。处方:三妙丸加减。药物:苍术、黄柏、川牛膝、苡仁、茯苓、泽泻、车前草、秦艽、萆薢、白芷、独活、益母草、赤芍等。加减:热重者加生石膏、知母;有瘀血者加丹参、川仙子芎、延胡索;痛肿剧烈者加入山慈茹10~20 g,加强消炎镇痛,因山慈茹有毒性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降低,故中病痛减即止,不能久服。如有高血压头痛眩晕者加钩藤、杜仲、川芎、白芍,心功能差者加玉竹、细辛,肾功能差者加黄芪、淫羊霍、女贞子、川芎或大黄。1.3.3 慢性期:病久,发作频繁,肿痛不消,结节较多,关节破坏,关节周围有瘀斑,长期不能活动体质较差者,以健脾利湿,燥湿化痰,活血化瘀,补肾壮骨为主。处方:薏苡仁汤加减。药物:薏苡仁、姜独活、苍术、萆薢、土茯苓、细辛、泽泻、车前子、益母草、川芎、红花、当归、淮牛膝、骨碎捕、淫羊霍、补骨脂等。加减:皮下结节多者加胆南星、半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其余按急性期法加减。本病用以上治法大多可获缓解。 2 结果 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3例,其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0%。 3 讨论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名,但也有类似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表现的描述。如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记载:“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相当于中医的“痹症”、“历节”、“脚气”等症。 中医学认为:痹证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因而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等一类疾病,均称痹证。本病主要是由于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致气血不和而成。《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三邪感受大都合并而来,但常有偏胜,故临床证候应有区别。此外常有一种热痹,多属邪郁化热所致。现代医学的风湿热、痛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均属痹证范畴。而过多的尿酸则是一种不该有的痰浊、湿浊,是以中医认为原发性痛风的主因在于先天性的脾肾功能失调:脾的运化功能有缺陷,所以痰浊内生;肾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量少缓慢,以致痰浊内生。此时如果又酗酒暴食、劳倦过度或关节遭受外伤,则会促使痰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痛风性关节炎)。痛风虽属痹症,但其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以致关节畸形,且有多种并发症,故又别于一般痹症。本病多由过食高粱厚味、嗜酒而生湿,湿痰流注关节,外感湿热之邪或风寒之邪郁久化热,或内伤肝肾不足或痹证日久,血瘀痰阻而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过食肥甘醇酒而使脾失健运,则水湿内聚为患。本组病例发作前均有过食高梁厚味及饮酒史。此二者均可在体内生成水湿痰饮,痰湿随气血流窜,流注关节则关节肿胀发炎,流注皮下组织软骨、筋膜、韧带则形成结节即为痛风结石。湿痰聚久化热,故关节红肿热痛。湿性重浊故发病之初多在足部及下肢,病久才波及上肢,一般不侵犯脊柱。

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痛风萆薢饮联合西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用秋水仙碱加服痛风萆薢饮汤剂,200ml/次,2次/d。对照组为秋水仙碱或布络芬缓释胶囊口服,2w为一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局部肿胀,功能活动,血生化尿酸,血沉、CRP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两组治疗后止痛效果相当,对照组总有效率88.0%,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痊愈率40.0%,治疗组痊愈率56.0%,对照组未愈率12.0%,治疗组未愈率4.0%。结论①痛风萆薢饮联合西药与单用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止痛效果相当;②痛风萆薢饮联合西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效果较好,其在改善症状及降低实验室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标签:痛风性关节炎;痰瘀互阻证;痛风萆薢饮 痛风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代谢和营养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压力增大,活动量的减少,近年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而本病又与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相伴而发,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目前,把痛风性关节炎列入代谢综合症中的一个表现,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197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选取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4.56岁,病程3d~25年,患者血尿酸均高于正常值,女性≥350umol/L,男性≥420umol/L。对照组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56.32岁,病程4d~28年,患者血尿酸也高于正常值,经统计学检验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血尿酸值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秋水仙碱(云南昊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1798)1mg,口服,4次/d,服药至疼痛缓解。若患者出现明显胃肠道反应或疼痛无缓解,可改用布络芬缓解胶囊(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00089)0.3g,口服,2次/d。2w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服用秋水仙碱同时,加服自拟痛风萆薢饮中药治疗,汤剂组成:萆薢20g 石菖蒲10g 乌药10g苍术15g 黄柏10g 牛膝10g 薏米30g川芎10g 当归12g 赤芍10g 三棱10g 土茯苓15g 泽泻10g 元胡10g 生甘草6g。 随症加减:①肝火旺盛者加夏枯草10g,草决明15g;②脾气虚弱者加党参10g,黄芪15g;③湿热较甚者黄柏15g,土茯苓20g,加苦参15g;④瘀血疼痛较甚者加鸡血藤15g,莪术10g;⑤肝肾阴虚者加生地15g,木瓜15g,枸杞子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2例疗效分析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2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通过让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内服、外敷中药进行辨证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秋水仙碱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有效率为87.3%,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明显疗效,值得加以推广应用。 标签:中医药;痛风性关节炎;疗效 痛风性关节炎发病人数的不断提高,这一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广大民众身体健康的常见和多发疾病[1]。笔者从2007年9月~2013年9月运用中医辨证内、外用药的方法治疗4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并与采取西药治疗的对照组63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治疗组的疗效大大优于对照组,使用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治疗组病例42例为2007年9月~2013年9月的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为29~73岁,平均为49.8岁,病程为5d~18年。诊断标准全部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痛风性关节炎所制定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有以下3类:①风湿郁热患者11例。主要证见:关节红肿与热痛,局部皮肤出现发亮现象,触压后有剧烈疼痛,关节活动往往受限。舌质大多为红色,舌苔呈黄腻色或者白腻色,脉细滑或者细弦:②痰瘀痹阻患者21例。主要证见:关节的疼痛反复多次发作,关节明显肿大,重者出现强直畸形,指、趾或者皮下触及到结节,或者出现液化溃流浊脂,舌淡胖或者有瘀斑、苔腻。脉弦细或者细涩;③久痹正虚患者10例。主要证见:久病不愈和反复发作,大多伴有关节功能的受限或者变形,舌质多淡,且苔白,脉细缓。对照组病例63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为28~67岁,平均48.6岁,病程为3d~22年。中医辨证分为3类:①是风湿郁热患者20例;②痰瘀痹阻患者25例;③久痹正虚患者18例。 1.2方法治疗组运用口服祛风散与外敷祛风膏的方法进行治疗。祛风散主要是生黄芪、黄精、虎杖以及苍术等10多种中药制作而成的,可以研成末和制成散剂,分3次/d加以服用,每4w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当多注意休息,忌食用动物内脏、海产品以及骨髓等高嘌呤食物,严禁擅自饮酒。祛风膏主要是由黄柏、土茯苓、丹皮以及赤芍等20多种中药制成的,通过研成细末,再用醋调制成为膏剂,外敷于患处。1次/d,每2w为1个疗程。患者治疗期间忌用凉水。对照组主要是用西药秋水仙碱口服进行治疗,其具体治疗方法是每次使用秋水仙碱l mg,服用1次/2h,1d的服用总量不超过8mg,一直到疼痛显著缓解为止。 2结果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5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 一、浊瘀痹(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浊瘀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寒湿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浊瘀痹(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浊瘀痹(痛风)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3.继发性痛风患者,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关节X线片、关节超声、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全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双能CT、电解质、血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HLA-B27、24小时尿尿酸、关节液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 2.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2)寒湿痹阻证: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3.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4.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症状改善。 2.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时,退出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该路径。

(完整word版)痛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洁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 A、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B、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到高峰 C、单关节炎发作 D、观察到关节发红 E、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F、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G、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H、可疑的痛风石 I、高尿酸血症 J、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K、不伴骨质腐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L、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稍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乏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3、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痹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4、痰瘀痹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脉弦或沉涩。 5、肝肾阴虚: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痛风性关节炎是长期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尿酸增高和反复发作性关节疼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患病率较以往呈现明显增高趋势。近年来,中医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手段多样,发现了许多种有益的方药和治疗方法,在减轻症状、消除病因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1病因与发病机制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痛风、历节”范畴,《张氏医通》指出“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记载:“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名历节”。“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外台秘要》谓其“热毒气从脏腑中出,攻于手足,则赤热肿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输,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生,攻于手足也。”病机多为湿热痰浊痹阻经络,不通则痛。在此基础上,现代医家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刘再朋[1]等认为病机主要是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马立人[2]认为瘀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盖国中[3]提出湿毒内伏血分是本病关键;曲怀汝[4]认为痛风乃血分伏毒引发,其病机为脾肾双亏;李安民[5]认为关键是正虚。综合上述文献,可以得出,痛风性关节炎病机特点为寒湿或湿热痹阻,筋脉不通。 2治疗概况 2.1内治法现代中医学者对本病的认识,归其病因多为过食膏粱厚味,脾失健运或禀赋不足,肾升清降浊失司,湿热内生,或寒湿痹阻筋脉所致。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内治与外治方法。治疗包括辨证论治、分期治疗、专方专药等。 2.1.1辨证论治辨证治疗一般采用汤药剂型,能兼顾单个患者的个体差异,特异性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其证候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四型,这种分类方法为临床广泛应用。(1)刘再鹏[6]将本病分为湿热下注、瘀热阻滞、脾气虚弱、肝肾亏虚四型,自拟痛风定痛方加减,药用金钱草、海金水、土茯苓、汉防己、车前子、黄柏、泽泻、知母、生地、石膏、广地龙、伸筋草等,瘀热阻滞,皮肤暗紫刺痛加怀牛膝、泽兰;痰浊阻滞者加化痰散结药,如山慈菇、胆南星、僵蚕、苍术之类;脾气虚弱加党参、白术、. 茯苓、薏苡仁等。(2)黄秀珍[7]等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痰瘀痹阻、久痹正虚三型,以土茯苓、车前子、萆、黄精、丹参、地龙为基本方,湿热蕴结加黄柏、苍术等;痰瘀痹阻加当归、川芎、红花等;久痹正虚者加桑寄生、枸杞、杜仲等。(3)侯丽萍[8]主张固护脾肾,将痛风分型论治:湿热阻络用四妙汤化裁;寒热错杂型用四物汤加减;气阴两虚用生脉饮加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肝肾两虚用熟地、鹿角胶、龟板胶、黄芪、千年健、天麻、全蝎、独活、追地风。(4)陈国定[9]分血热型选用清热凉血消骨汤;湿热型用清热利湿消骨汤;肝郁乘脾用舒肝解郁消骨汤;张作君按风湿型、寒湿型、血虚型辨证治疗。(5)张惠臣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怀亮1林石明2# (1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级中医骨伤研究生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 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漳州363000)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589.7文献标识码:A 痛风是由于机体内嘌呤代谢出现紊乱,导致体内血尿酸水平的增高或/和肾脏排泄尿酸减少而引发的一种疾病,可呈急性或慢性发作,病情易反复。以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性关节炎(急、慢性)和软组织损伤等为特点[1~3]。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饮食质量较前有大幅度的改善,以高蛋白、高嘌呤、高热量为特点的食物更受大家欢迎,此种饮食结构的长期持续,导致尿酸的生成与排泄平衡被打破,机体内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临床上痛风的发生率也随之逐渐增高。 在不同国家,痛风发病率不同[4~6]。痛风病人逐渐增多的原因,主要与高尿酸血症有关,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病症又促发了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同时饮食结构及习惯的改变、利尿剂的使用也与痛风患者逐渐增多有一定关系。美国一项健康研究显示,在1988~1994年,其国民的痛风发病比率约为2.64%,而在2007~2010年痛风发病率则上升到3.76%[7]。英国一项研究显示,2012年其国民的痛风患病率约为2.49%[8]。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内有关痛风患病人口的数据,但根据不同时间、地域的患病情况,目前我国痛风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5~6,9~14]。 1 非药物治疗 1.1 卧床休息在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目的是使患病关节得到充分、有效地制动,并且使患肢抬高,以加快患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因子的消退,制动时间一般维持在3 d至患部疼痛缓解[15]。同时,患者的心理作用对痛风的治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正确引导患者对痛风有一个全新的、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加强患者对疾病本身的正确认知。 1.2 调整日常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以及患者饮食结构对痛风患者后期恢复产生极其重要的价值。患病后,治疗仅仅作为短期内的一种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23期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2007年04月17 痛风性关节炎是长期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尿酸增高和反复发作性关节疼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患病率较以往呈现明显增高趋势。近年来,中医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手段多样,发现了许多种有益的方药和治疗方法,在减轻症状、消除病因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痛风、历节”范畴,《张氏医通》指出“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记载:“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名历节”。“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外台秘要》谓其“热毒气从脏腑中出,攻于手足,则赤热肿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输,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生,攻于手足也。”病机多为湿热痰浊痹阻经络,不通则痛。在此基础上,现代医家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刘再朋[1]等认为病机主要是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马立人[2]认为瘀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盖国中[3]提出湿毒内伏血分是本病关键;曲怀汝[4]认为痛风乃血分伏毒引发,其病机为脾肾双亏;李安民[5]认为关键是正虚。综合上述文献,可以得出,痛风性关节炎病机特点为寒湿或湿热痹阻,筋脉不通。 2 治疗概况 2.1 内治法现代中医学者对本病的认识,归其病因多为过食膏粱厚味,脾失健运或禀赋不足,肾升清降浊失司,湿热内生,或寒湿痹阻筋脉所致。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内治与外治方法。治疗包括辨证论治、分期治疗、专方专药等。 2.1.1 辨证论治辨证治疗一般采用汤药剂型,能兼顾单个患者的个体差异,特异性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其证候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四型,这种分类方法为临床广泛应用。(1)刘再鹏[6]将本病分为湿热下注、瘀热阻滞、脾气虚弱、肝肾亏虚四型,自拟痛风定痛方加减,药用金钱草、海金水、土茯苓、汉防己、车前子、黄柏、泽泻、知母、生地、石膏、广地龙、伸筋草等,瘀热阻滞,皮肤暗紫刺痛加怀牛膝、泽兰;痰浊阻滞者加化痰散结药,如山慈菇、胆南星、僵蚕、苍术之类;脾气虚弱加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2)黄秀珍[7]等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痰瘀痹阻、久痹正虚三型,以土茯苓、车前子、萆、黄精、丹参、地龙为基本方,湿热蕴结加黄柏、苍术等;痰瘀痹阻加当归、川芎、红花等;久痹正虚者加桑寄生、枸杞、杜仲等。(3)侯丽萍[8]主张固护脾肾,将痛风分4型论治:湿热阻络用四妙汤化裁;寒热错杂型用四物汤加减;气阴两虚用生脉饮加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肝肾两虚用熟地、鹿角胶、龟板胶、黄芪、千年健、天麻、全蝎、独活、追地风。(4)陈国定[9]分血热型选用清热凉血消骨汤;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 一、痛风病(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病(TCD编码: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常见中医证候: 湿热蕴结证 寒湿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3.继发性痛风患者,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关节X线片、关节超声、血常规、尿常规、

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心电图、全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受累关节CT或MRI、血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HLA-B27、关节液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 (1).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保护受累关节。 (2).低嘌呤饮食,禁酒限烟。 (3).饮足够的水,保持每天(24小时)尿量2000ml以上。 (4).碱化尿液。 (5).避免受凉、劳累、外伤。 2.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2)寒湿阻滞证: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3.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4.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症状改善。 2.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时,退出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该路径。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与护理

作者:王敬联陶杰梅宁晓然田溢轻 【关键词】痛风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对相关知识的缺乏,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大部分患者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为典型症状而入院。我科2000年10月~2005年10月共收治36例痛风患者,均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9~77岁,平均发病年龄(60±8)岁,病程3天~10年,平均病程(5±3)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81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急性痛风关节炎分类标准[1]。 1.2 临床表现以足第一跖趾、跗骨、踝关节炎为首发表现者分别为25例(占69.4%)、4例(占11.1%)、2例(占5.6%);以膝、手关节炎为首发表现者分别为3例(占8.3%)、2例(占5.6%)。伴有痛风石者10例(占27.8%),其中肾结石6例(占16.7%)、耳廓或手、足结石为4例(占11.1%)。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者分别为6例(占16.7%)、13例(占36.1%)、2例(占5.6%)。 1.3 实验室检查 36例患者中,血尿酸增高28例(占77.8%);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增高有32例(占88.9%);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尿素氮升高)5例(占13.9%);尿液ph值均小于或等于5.0~5.5。手足x线片出现骨质穿凿样或虫蚀样缺损3例(占8.3%),其病程均超过8年以上。 1.4 治疗方法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或秋水仙碱,以消炎镇痛。当关节疼痛缓解后,给予别嘌呤醇0.1g每日3次或立加利仙50mg每日1次,以抑制尿酸的生成或促进尿酸的排泄,同时给予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的排泄。 1.5 结果 3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关节疼痛症状全部缓解,血尿酸、esr、crp降至正常,5例血肌酐、尿素氮增高的患者其肾功能也恢复正常。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患者疼痛难忍,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关节制动,尽量保护受累部位免受损伤,以免破溃、造成感染。加强皮肤护理,定期更换床单、被套,定期病房消毒等。

有关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有关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01T13:51:10.51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10期作者:朱连和 [导读] 湿、热、癖往往相互影响,疲又可加剧气机的阻滞,使阳气不得舒展而易郁化成热,使水液不得气之运化而停聚成湿朱连和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博里镇人民卫生院江苏淮安223225)【摘要】作者针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证候特点,并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分析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100.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42-02 由于饮食结构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对高嘿吟、高蛋白、高脂肪大量摄入,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痛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有明显年轻化的趋势。据调查,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痛风的初发平均年龄下降了6.3岁,不足40岁初次发病者增加了26.3%。青岛地区[1]中青年人群痛风的总体发病率4.3%,城区痛风患病率为6.2%,乡村为2.3%,城区发病率约比乡村高3倍;深圳市[2]该人群痛风发病率为2.5%。不论该病反复发作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其关节症状己给病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由于原发性痛风缺乏病因治疗、继发性痛风由多种其他疾病(肾脏病、血液病,服用某些药物等)所致,所以急性发作期以控制其关节症状、预防尿酸盐沉积造成的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坏、提高生活质量为首务。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证候特点 1.1湿、热是病理基础:《神农本草经》有云:“痹,湿病也”。虞拎认为湿热流注关节是本病病机:“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兼受风寒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而无己也”(《医学正传》)。湿有内外之别,内湿多由脾肾不足、水液运化调布失司而成;外湿即外感之湿邪,多假风为帅、侵袭机体,若湿邪困脾,健运无权,亦可导致内湿。风湿合邪为病最易阻遏气机,既可直接引起气滞血疲,又能郁闭化热。热为阳邪,其性急迫,若与湿邪疲滞相搏、熏灼筋脉可致发病;郁热既生,若复感外邪、奎塞经络,则体内受热蒸腾之血无通行之道路,前后攻冲,则见关节剧痛难忍。 1.2疲滞是重要的病理因素:“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说明气血凝滞、经络痹阻是疼痛发生的病理。除了湿热可以影响气血运行之外,癖滞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清·王清任提出“痹由疲血致病”说,《医林改错》有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认为痹证不论寒热皆可成癖。疲滞来源有三:湿邪为病,气机受遏,气滞不能帅血正常运行,故为癖滞;血受热煎灼成块,复与湿热搏结,阻滞经脉而成疲滞;外邪痹阻肌肤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则疲滞自成。血癖停聚,与湿热胶着,脉道阻塞,不通则痛,故关节剧烈疼痛而部位相对固定、夜间痛甚。湿、热、癖往往相互影响,疲又可加剧气机的阻滞,使阳气不得舒展而易郁化成热,使水液不得气之运化而停聚成湿。 1.3外感风邪是诱发因素:风为百病之长,常挟湿侵袭人体,中于肌肤,机体正虚无力抗邪外出,留滞体内,阻碍气血运行。本病患者多为男性,属阳刚之体,故郁邪易从阳化热;若体内己有郁热,复受外邪引动,相互搏结,风性善走、故可引其流注关节,湿邪最易阻遏气机、故可使气血运行更加不畅。林佩琴在《类症治裁》中指出:“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阐述了风寒湿外邪侵袭机体、郁久亦可化热成痹的病理变化。 1.4痰阻是重要的病理特点: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痰湿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早在《素问:六经正纪大论》中即有:“太阴所致,为积饮痞隔’夕,后世并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总之,痰可生百病,既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故而才有“怪病责之于痰”之说。患者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沉饮酗酒,久之必致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脾肾受损,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无权,一肾不主水则气化摄纳失司,水液不能正常运化,从而聚湿成痰,郁久化热,则可能出现“湿热痹阻夹痰”之证型,痰邪外阻于骨骼、经络、关节等部位,引起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分析 2.1湿热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基础证型,其形成原因为平素过食膏甘厚味及温补之药造成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故感受风寒湿邪后易从热化;或外感风寒湿之邪郁久化热,湿热痹阻关节经脉而发诸症。正如《素问·痹论》所云:“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本证的突出表现为关节肿痛,扣之发热,或有全身发热,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或数。研究发现单纯湿热痹阻证占研究病例的38%,病程较短,关节疼痛、灼热、肿胀现象较突出,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及诱因下发病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三证。 2.2湿热痹阻夹癖证:本证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病程日久,湿热痹阻气机,气滞不能帅血正常运行,故成疲;或外伤后血行不畅或血热煎熬成癖复感湿热之邪而成,本证除湿热痹阻证的基本表现外,可兼见疲斑、硬结等癖血阻络的表现,本研究发现该证体重指数、红细胞(RBC)水平高于湿热痹阻夹痰证,血尿酸水平高于湿热痹阻证,是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3湿热痹阻夹风证: 本证病程较短,发病的初期多见,主要为外感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痹阻于关节而发,风邪偏盛,关节肿痛等症状部位不固定,病情较其他三证简单,本研究发现血沉高于湿热痹阻证,考虑血沉升高可能是风邪致病的一大特点。 2.4湿热痹阻夹痰证: 本证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病程日久,湿聚成痰,郁而化热或或痰浊内生,复感湿热之邪而成,以关节僵硬或硬肿变形,皮下结节,或有囊肿疼痛,或有关节积液,或肌肤顽麻不仁,形体肥胖为特点,本研究发现该证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相对多见,血尿酸水平均值低于湿热痹阻夹疲证、湿热痹阻夹风证;TG和TC均值高于其他三证,有研究[4]表明:血脂增高和脂蛋白异常与中医学之“痰’有关,是否可以考虑与本证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结论 总之,临床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证候特点复杂,本文提出了湿、热、疲、风、痰五个证候要素,下一步可通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最为相关证候因素,以简化证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进一步的客观依据。参考文献 [1]韩磊,张维烨,何为慧.青岛地区中青年人群痛风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3):3176一3177. [2]樊培新.深圳地区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7807一7808. [3]王妹梅,何春美.陈皮提取物清除氧自物对轻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J].2000,22(5):416一41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