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历史-辛亥革命-专题练习(十一)有答案

高三历史-辛亥革命-专题练习(十一)有答案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一)

辛亥革命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2017 ?合肥高三模拟)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5年,清廷下令“立停科举以

广学校”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0年,清廷下诏将筹备立宪之九年期限缩短至五年;1911 年,设立责任内阁,阁员共13人,汉人占4人,满人中皇族又占7人。清末“新政”的上述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

A ?确立了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B.巩固了满族贵族的政治统治

C.践行了百日维新的一些主张

D ?民族资产阶级得以进入政权核心

2. (2017 ?郑州十校高三联考)当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A ?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 .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具有反帝反封的进步性

D ?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3.(2017 ?江西省高三十校联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但随后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

B .行政权受立法权制约

C.人民的民主法治观念增强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4.(2017 ?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清政府推翻后,人们就无所适从了,不久就开始滥杀人了,谁军

权在握,想杀人就杀人……辛亥革命开启了以后的几十年革命。”该观点旨在说明()

A .北洋政府政治分权以及军阀割据混战

B .辛亥革命后重建统一权威体制的艰难

C.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

5.(2017 ?兰州高三统

测)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 “他不承认共和则已,即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

A ?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

B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

D .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

6.(2017 ?长沙模拟)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A ?结束专制统治B.易引发军阀割据

C.强化中央集权 D .实现民族独立

7.(2017 ?南昌高三统考)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

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

A ?袁世凯玩弄政治权术

B ?革命派力主民主共和

C.各派力量的相互妥协 D ?西方列强的推波助澜

8? (2017抚州高三段考)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 ?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 ?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

9 ? (2017 ?柳州统测)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从人治到法治体现了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

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

豕。

――摘自人民网文章《人类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

材料二:

“近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入会之人,日以

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材料三:

“‘宪法’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清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

自惊自扰。……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

的。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材料四:

如图

百H维新

民国的美式政治

苏联模式

中国文明

选自白海军著作《2049 ――相信中国》(1)材料一是从什么视角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从这个视角看,古代中国的西周、秦朝政权各有什么特点?(6分)

(2)材料二的“秘密会”是指什么?据材料分析当时清政府“仿行宪政”的主要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孙中山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及其理由。(不得摘抄材料)(8分)(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外部影响、探索阶级、改革内容等方面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

点。(8分)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一)

辛亥革命

答案

1~5. CCABB 6~8. BCC

9. (1)地域。

特点: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中央与地方结成一种松散联盟。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理,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2中国同盟会。

主要目的:分化瓦解革命党,遏制革命,维护统治。

(3态度:坚决抵制和反对。

理由:清政府预备立宪是欺骗人民的;国民追求自由、平等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容;只有实行民主共和,才能消除争当皇帝而引起的内乱;实行民主共和,建立国民政府是革命的根本目的。

(4)主要特点:

①西方政治文明逐渐传入,受欧洲文明影响较大。②资产阶级率先进行政治变革的实践活动。③历经了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政治的转变。④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一)

辛亥革命

解析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不是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巩固了满族贵族的政治统治是其局限性,故B项错误;清末废除科举,颁布宪法性的文件,成立责任内阁,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百日维新的一些主张故C项正确;内阁成员中,满人中皇族又占7人,故D项错误。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描述的是保路运动,其中体现出的是人们对铁路国有的抵制。保路运动是人们对当时政府的不满,是对封建统治的一种抵制,也是对当时帝国主义的一种打击。因此

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A选项不是材料想要表达的含义;B选项说法错误,并不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对当时封建制度的抵抗;D选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3?【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阴谋篡夺革命果实,故此举是为了限制

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参议院修改法律,体现不出立法权制约行政权,故B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人民的民主法治观念增强,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的走向及其特点。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但没有一个人或政党有实力建立起一个新的具有足够影响力和向心力的权威政权,因此导致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答案:为B .

5.【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从所给材料看,孙中山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其直接原因在于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而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因此答案:为B ?政治上不成熟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排除;幻想帝国主义的帮助还是因为自己的弱小,发展不够充分,故C项排除;实力不足也是由经济发展不足造成的,故D项排除。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它的方式本身(指

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可知,辛亥革命的结果是造成了地方上割据势力存在,符合题意的是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不是专制统治的结束,排除A项;C项表述与题意相反;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7.【解析】袁世凯玩弄政治权术,与材料“中国人的智慧”不符,故A项错误;革命派力主民主共和与材料

“和平解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和平解决”指南北议和,体现了双方的妥协、让步,故C项正确;材料中“智慧”是属于中国人的,而非西方列强,故D项错误。

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辛亥革命……内骨子是依旧的……几个

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等关键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故答案:选C.材料没有关于帝国主义

的信息,A项不选;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力量;D项不选,材料没有提及袁世凯。

9.【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可以看出材料一是从地域的角度分析政权的。从中央与地

方的关系来看,西周时期的政权和秦朝的政权不同之处主要是在于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秦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则相当的紧密。(2)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

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可以看出清政府此时所说的秘密会指的是同盟会。清政府仿行立宪的目的从材料“’于

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

的器具”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仿行立宪的态度。从材料“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可以分析得出孙中山反对预备立宪的理由。(4)此题比较难,需要对材料进行图片细致的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

代救国道路上探索的过程。其主要的特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可以从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资产阶

级的率先行动、政治制度的变革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