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

(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

“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

(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例如: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

(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

(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

(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世说新语·雅量》)

(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

“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汉书·食货志上》)——按:此例询问事物。意思是“什么”。

“曷”多见于《诗经》和《公羊传》。在《诗经》里主要用来询问时间,可以翻译成“什么时候”;在《公羊传》中则主要用于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例如:(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按:曷至哉,何时回来呀?

(2)后子见赵孟,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对曰:“……将待嗣君。”(《左传·昭公元年》)——按:“吾子其曷归”句杜预注云:“问何时当归。”

(3)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公羊传·隐公元年》)也有用来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4)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

“曷”有时也写作“害”。例如:

(5)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诗经·周南·葛覃》)

“恶”“安”“焉”主要用来询问处所,可以翻译成“哪里”。“焉”在《诗经》《楚辞》里有时也作“爰”。例如:

(1)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2)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经·卫风·伯兮》)

(3)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论语·子[FS:PAGE]张》)——按:焉学,意思是“从哪里学习”,“向谁学习”。

(4)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诗经·墉风·桑中》)(5)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几”“几何”用来询问数量,可以翻译成“多少”。例如:

(1)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左传·文公十七年》)(2)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史记·孔子世家》)

汉魏以后又产生“几多”“多少”“几许”“几所”。例如:

(3)复令悲此曲,红颜余几多?(《庾子山集·夜听捣衣》)

(4)王阳居官食禄,虽为鲜明,车马衣服,亦能几所?何足怪之,乃传俗说!(《风俗通·正失》)

(5)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颜氏家训·归心》)(6)又问:“士马多少?”应曰:“中军四十余万。”(《三国志·魏书·李孝伯传》)

第四节其它代词

其它代词包括己称代词、反身代词、旁指代词、不定代词、否定代词、逐指代词、分指代词等。

一、己称代词

古代汉语的己称代词祗有“己”。例如: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二、反身代词

古代汉语的反身代词有“自”“身”“躬”。例如:

(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按:讼,责备。

(2)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韩非子·观行》)——按:乌获,力士名。不能自举,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举起来。

(3)彼身织屦,妻辟纑。(《孟子·滕文公下》)——按:彼身织屦,意思是他自己编织麻鞋。

(4)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诗经·邶风·谷风》)——按:我躬不阅,意思是我自己(尚且)不被收容。

古代汉语里“自”作反身代词很常见,“身”“躬”作反身代词用很少见,常见的是作副词,“亲自”的意思。详见第四课语文知识。

古代汉语里“己”和“自”两个词虽然都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自己”,但是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都很不一样。“己”与“人(意思是别人)”相对,是本人的意思。“自”是反身称代。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语、宾语;“自”则总是作状语。

三、旁指代词

旁指代词有“他”“人”“异”“余”。“他”也写作“佗”“它”,意思是“别的”。主要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例如: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按:岩(yán),险要。

(2)良为他言,皆不省。(《史记·留侯世家》)

(3)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人”意思是“别人”。例如:

(4)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5)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他”和“人”连起来,“人”则是名词了,意思是“别的人”。例如:

(6)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

“异”是“别的”的意思。例如:

(8)吾以汝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9)我虽异事,及尔同寮。(《诗经·大雅·板》)

“余”是“剩下的”“其它的”的意思。例如:

(10)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11)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

(12)王蓝田拜扬州,主簿请讳[FS:PAGE]。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于外,余无所讳。”(《世说新语·赏誉》)

四、不定代词

不定代词有“或”“有”和“某”。“或”和“有”上古语音相近,称代人是“有人”的意思,称代事物是“有什么东西”的意思,称代时间是“有时候”的意思。例如: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2)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3)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或軵之也。(《吕氏春秋·精通》)——按:靡,倾倒,倾斜。軵(fǔ),通“俯”。

(4)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尚书·洪范》)——按:无有作好,即无或作好的意思。

(5)日有食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某”是“某人”“某物”的意思。例如:

(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7)灵公心怍焉,欲杀之,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公羊传·宣公六年》)(8)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汉书·苏武传》)

五、否定代词

否定代词有“莫”“罔”“无”“靡”“蔑”“末”,表示对某一范围之内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译成“没有人”“没有什么”。其中“莫”字最常见,这个词可能是“无”与“或”的合音。“罔”多见于《尚书》,“靡”多见于《诗经》,“末”主要见于《论语》。例如:

(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3)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尚书·金縢》)——祗(zhī),敬。

(4)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尚书·多士》)——明德,发扬光大道德。恤,谨慎。恤祀,慎于祭祀。

(5)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国语·晋语六》)

(6)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

(7)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六、逐指代词和分指代词

逐指代词是“每”,分指代词是“各”。古代汉语逐指代词“每”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没什么差异,在句中作定语或者状语,作状语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头,也可以出现在句首。分指代词“各”在先秦祗作状语,汉代以后才偶尔作定语。例如: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史记·项羽本纪》)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史记·李斯列传》)

令外国客徧观各仓库府藏之积。(《史记·大宛列传》)

本课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助动词和副词。助动词分四类,副词分八类。古代汉语的助动词不特别复杂,其中有些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需要重视的是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助动词。古代汉语副词数量比较多,分类也比较复杂,是古代汉语虚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其中有些类的副词如否定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等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应该一个一个地学习掌握。

第一节助动词

助动词是一般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一类词。古代汉语的助动词可分为五类:(1)表示能可;(2)表示意愿;(3)表示应须;(4)表示被动;(5)表示遑暇。

一、能可助动词

能可助动词表示客观允许或有能力,有“克”“能”“堪”“可”“可以”“可得”“得”“足”“足以”等。“克”表示客观许可或可能,主要见于西周金文、《尚书》《诗经》《周易》等世代较早的文献,春秋以后文献就很少用了。例如:(1)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人神以和。(《尚书·尧典》)

(2)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左传·成公十三年》)

“能”表示可能或有能力。例如:

(3)于父不能字厥子。(《尚书·康诰》)——按: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不能抚育他的孩子。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5)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能”有时也带体词性宾语。例如:

(6)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堪”表示客观承受的能力,多用于否定句中,有时能带体词性宾语。例如:(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9)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可”“可以”“可得”表示客观事理允许,与“能”意义相同。与“能”不同的是,“可”“可以”“可得”不表示有能力的意思,“可”还表示许可或赞同,“能”没有这样的意思。例如: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1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梁惠王上》)

(13)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孟子·梁惠王下》)——按:此例“可”是许可、赞同的意思。

注意,“可以”有时是两个词,是“能够用来……”“可以凭借……”的意思。例如:

(14)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15)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得”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多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例如:

(16)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17)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

汉代以后,“得”由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发展出主观认为的必要或适宜。例如:(1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由“得”构成的“不得已”原是“不能停止”的意思,常用来表示“没有办法”。例如:

(1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20)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孟子·梁惠王下》)

“足”[FS:PAGE]表示具备条件或值得。表示具备条件可以翻译成“能”“能够”。例如:

(21)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22)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表示值得的意思时可以翻译成“值得”。例如:

(23)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24)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足以”只表示具备条件。例如:

(25)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2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二、意愿助动词

意愿助动词有“欲”“肯”“将”“宁”“敢”“忍”“愿”“屑”“憗(yìn)”等,其中“敢”“忍”“屑”通常用于否定句,“肯”“(不)敢”“(不)忍”“(不)屑”沿用至今。“欲”“将”“愿”“憗”表示主观的希望或打算,可以翻译成“希望”或“打算”。例如:

(1)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3)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

(4)钧将皆死,憗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也以为快。(《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反正都要死,希望让咱们的国君听到(祁)胜与(邬)臧死了会感到高兴。

“宁”表示主观的愿望或倾向,可以翻译成“宁愿”“愿意”。例如:

(5)若绝君好,宁归死焉。(《左传·宣公十七年》)

(6)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按:度,尺度,尺码。

“宁”出现在选择疑问句中,与“与其”配合,构成“与其……宁……”格式,表示“与其……宁愿……”的意思。例如:

(7)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8)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

注意,“敢”除了作助动词之外,也是一个副词,表示“冒昧地”地意思。助动词“敢”与副词“敢”的区别在于,助动词“敢”通常用于否定句,否定词“不”“未”等出现在它的前面。副词“敢”既出现于否定句,也出现于肯定句;在否定句中,否定词“不”出现在它的后面。副词“敢”详见下面副词一节中的“谦敬副词”。

三、应须助动词

应须助动词有“当”“如”“宜”“任”“合”“应”,其中“合”“应”是汉代以后产生的。

“当”表示事理的必然,可翻译成“应当”。例如:

(1)失期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2)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韩非子·初见秦》)

“宜”“如”表示根据事理应该怎样或合适怎样,可翻译成“应该”“适宜”。例如:

(3)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左传·庄公十一年》)

(4)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上》)

(5)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任”与“宜”意义相同,常用于否定句中。例如:

(6)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左传·成公三年》)(7)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合”和“应”也是“应该”“应当”的意思。例如:

(8)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史记·司马相如[FS:PAGE]列传》)

(8)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后汉书·献帝纪》)

(9)今殿前之气应为虹蜺,皆妖气所生,不正之象。(《后汉书·羊赐传》)四、被动助动词

被动助动词有“见”“被”“为”,可以翻译成“被”。例如: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3)人皆以见侮为辱。(《荀子·正论》)

(4)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左传·桓公十七年》)

注意,“被”在东汉以前的上古汉语里用于被动句中带谓词性宾语,都是助动词,不能引出施事成分,上古末期(东汉)以后,“被”纔由助动词分化出介词功能,可以引出施事成分。“为”字在被动句中出现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引出施事成分,一种形式是不引出施事成分。引出施事成分的是介词,不引出施事成分的是助动词。

五、遑暇助动词

表示遑暇的助动词有“遑”和“暇”两个,可以分用,也可以合用,常出现在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没有空闲。例如: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2)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

(3)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诗经·小雅·小弁》)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xx刿论战》 ②忽啼求之。《伤xx》 (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送xx之xx。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xx千里者。《马说.》 5.音节助词。常用在时间词后,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到,往) 2、xx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二、而 (一)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TAG:代词编者按:本文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专题之一。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 TAG:代词因、时间或处所等。“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胡为”即“为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安在”即“在哪里”。“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部编版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bai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特殊疑问代词、疑问副词讲练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what,who,Which,whose,whom 疑问副词:when,where,why,how 疑问形容词:what(which,whose)+名词 where 在哪里,问地点 whose 谁的,问谁的东西 who 谁,问人 what 什么,问东西 how many多少,问可数东西的数量 how much多少,问不可数东西的数量,或问价格 how old 几岁了,问年龄 when 什么时候,问年份,月份或日期 what time 什么时间,问几点 一、填空 根据汉语提示用适当的特殊疑问词填空。 1.这些苹果是谁的? Apples are these? 2.三加五等于多少? is 3 and 5? 3.加拿大的人口是多少? is the population of Canada? 4.哪一个MP4是你哥哥的? MP4 is your brother’s? 5.你的新冰箱怎么样? your new fridge? 6.你还想要别的吗? do you want? 7.你的爸爸正在和谁谈话?

is your father talking to? 二、单项选择 从下列各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 is standing there? --Mr Zhang. A. What B. Whom C. Who 2. would you like to go shopping with? A. Which B. Whom C. What D. Where 3.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A. whose B. which C. how D. what 4.-- is your address? --It’s xinxin163.. A. Who B. How C. What D. Which 5.-- does your brother do? --He is a bus driver. A. Where B. Why C. What D. How 6.-- can I do for you? --I would like a cup of tea. A. What B. How C. Which D. Who 7.-- coat is more beautiful than yours? --Lily’s. A. Which B. Whose C. Who D. What 8.-- is the matter? --I have a headache. A. Who B. What C. How D. Which 9.-- are you going to go this evening, Sally? --I’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1.之 zhī 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 莫不奇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助词,的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结构助词,(不译) 人之立志《为学》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2. 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代人,物,事, 宜多应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夫 ①成年男子(名词)此庸夫之怒也《唐睢不辱使命》 ②发语词,无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睢不辱使命》 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齁声起《口技》 4. 其 ①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②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 3.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5. 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 而不知其所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 恂恂而起 呼尔而与之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觉而起,起而归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而是”) (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夫赵强而[表并列]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何 1、 用作疑问代词 (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作前置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 用作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怎么回事呢]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 -何以战(《曹刿论战》)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承接。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 4)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 首可也( 《冯婉贞》) 逐而得之( 《促织》) 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 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7)表结果。可译为“因而” (有时“因” “而”连用) 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作传?定公十四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也”,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什么”,译时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信陵君窃符救赵》 )

疑问词的用法

疑问词的用法 疑问代词“who, what, which, whose”和疑问副词“when, where, how, why ”。 when 什么时间问时间 who 谁问人 Who will give a talk in the hall tomorrow? Mr Fei, a famous scientist. 回答是人,疑问词一定是Who whose 谁的问主人 where 在哪里问地点 which 哪一个问选择 why 为什么问原因 what 什么问东西 what time 什么时间问具体时间 ——What time are you going to start your homework? ——At ten,And I’ll finish in half an hour. 说明At ten是一个很小很具体的时间点,所以用what time what color 什么颜色问颜色 what about …怎么样问意见 what day 星期几问星期 what date 什么日期问具体日期 what for 为何目的问目的 how… 怎么样问情况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us, Sometimes my father drives me to school when he is free.答句讲的是去学校的方式,故问句疑问词选How how old 多大问年龄 how many 多少问数量 how much 多少问价钱 how about …怎么样问意见 how far 多远问路程 How soon 通常在一般将来时,意为"再等多长时间?","多长时间才……?" how long 问时间,用于for+一段时间或since+时间的一点 how often 问频率不过还是要根据上下文或是选项来回答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要求: 1.记住这些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完成相关作业。 2.关注例句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并翻译例句。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虚词“而”“何”“乎”的教学。 1.而é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王》) 【译文】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增把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兰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 B.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荆轲刺王》) 【译文】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王。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王》) 【译文】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⑧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 词 用法例句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 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 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 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 说》). .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 (1)【介】在,到,向,从,对, 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 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 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 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 同;②这时,当时;在这, 从这。. 者. (1)【代】……人;……事物;…… 时候;……的情况.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 不译.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也】或【者 也】……是……. 乎. (1)【助】吗,呢,哪,吧;啊, 呀,哇. (2)【通】“于”。“在,从,向,给, 对”.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 翁亭记》). . 也. (1)【助】啊,呀,呢,吧,可不 译(表判断、肯定,表疑问、反问, 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顿, 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徐 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哉】呢,吗(表疑问 或反问)。. 故. (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 从前的,原来的;故旧,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 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其. (1)【代】他(的),她(的),它 (的);他们(的),她们(的),它 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 推测).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 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新课程初中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人教版) 一、为 ㈠动词wéi ⒈“做”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 ⒊“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 二、之 ㈠动词“到”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 ㈡助词⒈“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

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 ㈢代词 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 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 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 三、以 ㈠介词⒈“把、拿、用”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 ⒊“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㈡连词 ⒈表目的“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㈢动词“认为”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而 ㈠表并列“和、又、并且”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 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 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

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并列连词与从属连词等概念区别及关系图

单独句子——疑问代词(5个词)P42,疑问副词(7个词)P130 连接 句子与“句子”的 连接词 名词性从句(4大从句) 连词 P101 从属连词 P104 “that 、if 、whether 等” 状语从句(9大类) 并列连词 连接两个分句(4种关系) [对等关系的两个句子] 介词 P96 一些特殊的介词(如but 、except 等) 连接副词 连接分句 连接从句 (不表疑问) 代词 P45 表疑问 连接代词 不表疑问 关系代词(6个词) [主、宾、表、定] 关系副词(3个词) [状] 定语从句 [5大成分+1修饰整句] 副词 P130 分句 从句 句子 注: 特殊点: ① 连接代词普通连接代词 ——表疑问 (表疑问、究竟) 复合式连接代词——不表疑问 (表无论、一切、所有) 连接副词 连接从句的连接副词 连接分句的连接副词 P103注意、P130⑨ 参考 《论介词宾语的语法结构》——熊锡源 《介词宾语从句种种》——洪淑治 《漫谈英语介词的宾语从句》——袁春松 P96①例句——连接副词 不表疑问的 介词宾语从句 比较 区别疑问代词 区别疑问副词 ② 既可“表疑问”,也可“不表疑问”的连接词:whomever 、whoever 等。 ③ 介词后接 (一般接名词或代词) 形容词 参考 《介词后接形容词的几种情况》——雍和明 《论介词宾语的语法结构》——熊锡源 从句(作宾语从句) P96①例句 参考 《论介词宾语的语法结构》——熊锡源 《介词宾语从句种种》——洪淑治 《漫谈英语介词的宾语从句》——袁春松 ④ 既可做“介词”,也可做“连词”的词:for 、since 、until 、before 、after 等。 for 介词P93 并列连词(因果推理关系)P103 介词P93 从属连词(时间、原因状从)P105 since 介词P93~94 从属连词(时间状从)P105 until 、before 、after

9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 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杂然而前陈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what,who,Which,whose,whom 疑问副词:when,where,why,how 疑问形容词:what(which,whose)+名词 1 疑问代词的用法 1.what引导的疑问句 此类疑问句可以对主语、表语和宾语提问。 a.对主语提问 What is in your pocket? 你口袋里有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回答: a:There is an egg in it. 在口袋里有一个蛋。 b:An egg is(in it). 一个蛋(在里面)。 What's in the room? 屋子里有什么? There are a lot of chairs in it. =A 1ot of chairs are in it.有许多椅子。 注意 回答此句型的问题时,答句的单复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b.对宾语提问 What did you buy?你买了什么? I bought a bike.我买了辆自行车。 c.对表语提问 What is this?这是什么? It's a bench.这是一条长凳。 What is your mother?你妈妈是干什么的? 注意 What is+人?此句型是问人的职业,一般译为“是干什么的?” She is a teacher.她是个老师。 2.Who,whom,whose引导的疑问句 此类疑问句可以对主语、表语和宾语提问。 Who broke the window?(对主语提问) ☆who可以对主语和表语提问。whom是who的宾格,对宾语提问,但在口语中who可以代替whom。谁打破了窗户? Li Ming did.李明打破的。 Who is that woman?(对表语提问) 那个女人是谁? She is my mother.她是我妈妈。(关系) 或者:She is Rose.她是罗思。(姓名) 注意 Who is+人?是询问某人的姓名或与人关系的问句。与What is+人?(问人的职业)不同。 Whose is this umbrella?这伞是谁的? This umbrella is my sister's. 这伞是我姐姐的。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1.【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no matter+疑问词”结构用法疑难解析

“no matter+疑问词”结构用法疑难解析 no matter常与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一起构成连词词组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意为“不管……,无论……”,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从句的时态 由no matter what/who/where/when…引导的从句往往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如:No matter who you are, you must obey the rules. 无论你是谁,都应该遵守规则。 二、注意被修饰的名词、形容词以及副词的位置 no matter what/whose/which修饰名词时,该名词必须紧跟其后;no matter how 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该形容词或副词也必须紧跟其后。如:No matter how hard he works, he find it difficult to make ends meet. 无论他多么努力工作,却总是入不敷出。 三、注意“no matter+疑问词”结构与“疑问词+ever”在用法上的区别 1. “no matter+疑问词”结构只能引导让步状语从句,这时可以和“疑问词+ever”互换。如:No matter where he may be (=Wherever he may be), he will be happy. 他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快乐。 2. 而“疑问词+ever”还可以引导名词性从句。如:Give this book to whoever likes it. 谁喜欢这本书就给谁吧。(这里不能用no matter who。) 3. whoever既可引导名词性从句,又有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等;whomever 也可引导名词性从句,但只能在从句中作宾语。如:You may invite whomever you like. 4. whatever表示“无论什么”,没有一定的范围限制;whichever表示“无论哪一个、无论哪些”,其后可接一个名词。如:Eat whichever cake you like. 巩固练习: 1. team wins on Saturday will go through to the national championships. A. No matter what B. No matter which C. Whatever D. Whichever 2. we gave him something to eat, he would save it up for his little sister. A. Whatever B. However C. Whenever D. Whichever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点: 一、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出现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二、了解虚实多类、一词多用以及同类异词现象。 三、区别句末虚词、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 文言词语的分类: 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二、虚词使用的几种现象 1、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2、虚实兼类现象: 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3、虚词的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 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 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3. 用法变化。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 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三、常见的18个虚词用法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