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毒概述

中毒概述

中毒概述
中毒概述

第一节中毒概述

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达到中毒量产生组织和器官损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称为中毒(Poisoning)。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毒物(poison)。根据毒物来源和用途分为:①工业性毒物;②药物;③农药;④有毒动植物。学习中毒性疾病目的在于了解毒物中毒途径和引起人体发病的规律。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可以指导预防和诊治疾病。

根据接触毒物的毒性、剂量和时间,通常将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类:急性中毒是由短时间内吸收大量毒物引起,发病急,症状严重,变化迅速,如不积极治疗,可危及生命;慢性中毒是由长时间小量毒物进入人体蓄积引起,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缺乏特异性中毒诊断指标,容易误诊和漏诊。因此,对于怀疑慢性中毒的要认真询问病史和查体。慢性中毒多见于职业中毒。

[病因和中毒机制]

(一)病因

1.职业中毒:在生产过程中,接触有毒的原料、中间产物或成品,如果不注意劳动保护,即可发生中毒。在保管、使用和运输方面,如不遵守安全防护制度也会发生中毒。

2.生活中毒:误食、意外接触毒物、用药过量、自杀或谋害等情况下,过量毒物进入人体都可引起中毒。

(二)中毒机制

1.体内毒物代谢

(l)毒物侵入途径:毒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快慢、强度和表现与毒物侵入途径和吸收速度有关。通常,毒物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1)消化道:是生活中毒的常见途径,例如有毒食物、OPI和镇静安眠药等常经口摄入中毒。毒物经口腔或食管黏膜很少吸收,OPI和氰化物等在胃中吸收较少,主要由小肠吸收,经过小肠液和酶作用后,毒物性质部分发生改变,然后进入血液循环,经肝脏解毒后分布到全身组织和器官。

2)呼吸道:因肺泡表面积较大和肺毛细血管丰富,经呼吸道吸入的毒物能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发生中毒,较经消化道吸收入血的速度快20倍。因此,患者中

毒症状严重,病情发展快。职业中毒时,毒物常以粉尘、烟雾、蒸气或气体状态经呼吸道吸入。生活中毒的常见病例是一氧化碳中毒。

3)皮肤黏膜:健康皮肤表面有一层类脂质层,能防止水溶性毒物侵入机体。对少数脂溶性毒物(如苯、苯胺、硝基苯、乙醚、氯仿或有机磷化合物等),皮肤即失去其屏障作用,可经皮脂腺或黏膜吸收中毒。能损伤皮肤的毒物(如砷化物、芥子气等)也可通过皮肤吸收中毒。在皮肤多汗或有损伤时,都可加速毒物吸收。有的毒物也可经球结膜吸收中毒。毒蛇咬伤时,毒液可经伤口入血中毒。

(2)毒物代谢:毒物吸收入血后,与红细胞或血浆中某些成分相结合,分布于全身的组织和细胞。脂溶性较大的非电解质毒物在脂肪和部分神经组织中分布量大;不溶于脂类的非电解质毒物,穿透细胞膜的能力差。电解质毒物(如铅、汞、锰、砷和氟等)在体内分布不均匀。毒物主要在肝脏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等作用进行代谢,然后与组织和细胞内的化学物质作用,分解或合成不同化合物。例如:乙醇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乙二醇氧化成乙二酸;苯氧化成酚等。大多数毒物代谢后毒性降低,此为解毒过程。少数代谢后毒性反而增强,如对硫磷氧化为毒性更强的对氧磷。

(3)毒物的排泄:进入体内的多数毒物经过代谢后排出体外。毒物排泄速度与其在组织中溶解度、挥发度、排泄和循环器官功能状态有关。肾脏是毒物排出的主要器官,水溶性毒物经肾脏排泄较快,使用利尿药可加速肾脏毒物排泄。重金属(如铅、汞和锰)及生物碱主要由消化道排出;一些易挥发毒物(如氯仿、乙醚、酒精和硫化氢等)可以原形经呼吸道排出,潮气量越大,排泄毒物作用越强;一些脂溶性毒物可由皮肤皮脂腺及乳腺排出,少数毒物经皮肤汗液排出时常引起皮炎。此外,铅、汞和砷等毒物可由乳汁排出,易引起哺乳婴儿中毒。有些毒物蓄积在体内一些器官或组织内,排出缓慢,当再次释放时又可产生中毒。

2.中毒机制:毒物种类繁多,其中毒机制不一。

(l)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强酸或强碱吸收组织中水分,与蛋白质或脂肪结合,使细胞变性和坏死。

(2)引起机体组织和器官缺氧: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或氰化物等毒物阻碍氧的吸收、转运或利用。对缺氧敏感的脑和心肌,易发生中毒损伤。

(3)对机体的麻醉作用:亲脂性强的毒物(如过量的有机溶剂和吸入性麻醉药)

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含脂量高的脑组织,抑制其功能。

(4)抑制酶的活力:有些毒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抑制酶活力产生毒性作用。例如,OPI抑制ChE;氰化物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含金属离子的毒物能抑制含巯基的酶等。

(5)干扰细胞或细胞器的功能:在体内,四氯化碳经酶催化形成三氯甲烷自由基,后者作用于肝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引起脂质过氧化,使线粒体及内质网变性和肝细胞坏死。酚类如二硝基酚、五氯酚和棉酚等可使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作用解偶联,阻碍三磷酸腺苷形成和贮存。

(6)竞争相关受体:如阿托品过量时通过竞争性阻断毒覃碱受体产生毒性作用。

3.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1)毒物状态;化学毒物毒性与其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密切相关。空气中有毒的气雾胶颗粒愈小,吸入肺内量愈多,毒性即愈大。此外,毒物中毒途径、摄入量大小及作用时间长短都直接影响到毒物对机体的作用。

(2)机体状态:中毒个体的性别、年龄、营养及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和对毒物的毒性反应不同,同一毒物中毒预后也不同。例如,婴幼儿神经系统对缺氧耐受性强,对一氧化碳中毒有一定抵抗力,老年人则相反。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和患有重要器官(心、肺、肝或肾)疾病等会降低机体对毒物的解毒或排毒能力。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和肝糖原含量减少,机体抗毒和解毒能力降低,即使摄入某些低于致死剂量的毒物时也可引起死亡。

(3)毒物相互影响:同时摄入两种毒物时,有可能产生毒性相加或抵消作用。例如,一氧化碳可以增强硫化氢的毒性作用:酒精可以增强四氯化碳或苯胺的毒性作用。相反,曼陀罗可以抵消OPI的毒性作用。

[临床表现]

(一)急性中毒

不同化学物质急性中毒表现不完全相同,严重中毒时共同表现有发绀、昏迷、惊厥、呼吸困难、休克和少尿等。

1.皮肤黏膜表现

(1)皮肤及口腔黏膜灼伤:见于强酸、强碱、甲醛、苯酚、甲酚皂溶液(来苏

儿)等腐蚀性毒物灼伤。硝酸灼伤皮肤黏膜痂皮呈黄色,盐酸痂皮呈棕色,硫酸痂皮呈黑色。

(2)发绀:引起血液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的毒物中毒可出现发绀。亚硝酸盐、苯胺或硝基苯等中毒时,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出现发绀。

(3)黄疸:毒蕈、鱼胆或四氯化碳中毒损害肝脏会出现黄疸。

2.眼球表现

瞳孔扩大见于阿托品、莨菪碱类中毒;瞳孔缩小见于OPI、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视神经炎见于甲醇中毒。

3.神经系统表现

(1)昏迷:见于催眠、镇静或麻醉药中毒;有机溶剂中毒;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中毒;高铁血红蛋白生成性毒物中毒;农药(如OPI、有机汞杀虫药、拟除虫菊酯杀虫药、溴甲烷)中毒。

(2)谵妄:见于阿托品、乙醇或抗组胺药中毒。

(3)肌纤维颤动:见于OPI、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

(4)惊厥:见于窒息性毒物或异烟肼中毒,有机氯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等中毒。

(5)瘫痪:见于蛇毒、三氧化二砷、可溶性钡盐或磷酸三邻甲苯酯等中毒。

(6)精神失常:见于一氧化碳、酒精、阿托品、二硫化碳、有机溶剂、抗组胺药等中毒,成瘾药物戒断综合征等。

4.呼吸系统表现

(1)呼出特殊气味:乙醇中毒呼出气有酒味;氰化物有苦杏仁味;OPI、黄磷、蛇等有蒜味;苯酚、甲酚皂溶液有苯酚味。

(2)呼吸加快:水杨酸类、甲醇等兴奋呼吸中枢,中毒后呼吸加快;刺激性气体中毒引起脑水肿时,呼吸加快。

(3)呼吸减慢:催眠药或吗啡中毒时过度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麻痹,使呼吸减慢。

(4)肺水肿:刺激性气体、OPI或百草枯等中毒常发生肺水肿。

5.循环系统表现

(1)心律失常:洋地黄、夹竹桃、蟾蜍等中毒时兴奋迷走神经,拟肾上腺素

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中毒时兴奋交感神经和氨茶碱中毒等通过不同机制引起心律失常。

(2)心脏骤停:①心肌毒性作用:见于洋地黄、奎尼丁、锑剂或依米丁(吐根碱)等中毒;②缺氧:见于窒息性气体毒物(如甲烷、丙烷和二氧化碳等)中毒;③严重低钾血症:见于可溶性钡盐、棉酚或排钾利尿药中毒等。

(3)休克:三氧化二砷中毒引起剧烈呕吐和腹泻;强酸和强碱引起严重化学灼伤致血浆渗出;严重巴比妥类中毒抑制血管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以上因素都可通过不同途径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和绝对减少发生休克。

6.泌尿系统表现

中毒后肾脏损害有肾小管堵塞(如砷化氢中毒产生大量红细胞破坏物堵塞肾小管)、肾缺血或肾小管坏死(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毒草和蛇毒等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出现少尿或无尿。

7.血液系统表现

如砷化氢中毒、苯胺或硝基苯等中毒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黄疸;水杨酸类、肝素或双香豆素过量、敌鼠和蛇毒咬伤中毒等引起止凝血障碍致出血;氯霉素、抗肿瘤药或苯等中毒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8.发热

见于阿托品、二硝基酚或棉酚等中毒。

(二)慢性中毒

因接触毒物不同,表现有异。

1.神经系统表现

痴呆(见于四乙铅或一氧化碳等中毒)、震颤麻痹综合征(见于一氧化碳、吩噻嗪或锰等中毒)和周围神经病(见于铅、砷或OPI等中毒)。

2.消化系统表现

砷、四氯化碳、三硝基甲苯或氯乙烯中毒常引起中毒性肝病。

3.泌尿系统表现

锅、汞、铅等中毒可引起中毒性肾脏损害。

4.血液系统表现

苯、三硝基甲苯中毒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

5.骨骼系统表现

氟中毒可引起氟骨症;黄磷中毒可引起下颌骨坏死。

[诊断]

对于中毒患者,有时需要向患者同事、家属、保姆、亲友或现场目击者了解情况。蓄意中毒患者,往往不能正确提供病史。因此,中毒诊断通常要根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毒物检查分析和调查周围环境有无毒物存在,还要与其他症状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后再进行诊断。急性中毒患者需要迅速诊断。慢性中毒如不注意病史和病因,容易误诊和漏诊。诊断职业性中毒必须慎重。

(一)病史

病史通常包括接触毒物时间、中毒环境和途径、毒物名称和剂量、初步治疗情况和既往生活及健康状况。

1.毒物接触史

对生活中毒,如怀疑服毒时,要了解患者发病前的生活情况、精神状态、长期用药种类,有无遗留药瓶、药袋,家中药物有无缺少等以判断服药时间和剂量。对一氧化碳中毒要了解室内炉火、烟囱、煤气及同室其他人员情况。食物中毒时,常为集体发病,散发病例,应调查同餐者有无相同症状。水源或食物污染可造成地区流行性中毒,必要时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职业中毒应询问职业史,包括工种、工龄、接触毒物种类和时间、环境条件、防护措施及工作中是否有过类似情况等。总之,对任何中毒都要了解发病现场情况,查明接触毒物的证据。

2.既往史

对于中毒患者,尚应了解发病前健康、生活习惯、嗜好、情绪、行为改变、用药及经济情况。上述情况都有助于对中毒患者进行分析判断。

(二)临床表现

对不明原因的突然昏迷、呕吐、惊厥、呼吸困难和休克患者或不明原因的发绀、周围神经麻痹、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肝损伤患者都要想到中毒(表10-2-1)。

对有确切接触毒物史的急性中毒患者,要分析症状和体征出现的时间顺序是否符合某种毒物中毒表现规律。然后迅速进行重点体格检查,根据神志、呼吸、脉搏、血压情况,紧急处理。病情允许时,认真进行系统检查。例如,考虑0PI

中毒时,要注意呼出气有无蒜味和有无瞳孔缩小、肌纤维颤动、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和肺水肿等。经过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疾病后,才能得出急性中毒诊断。

表10-2-1常见急性中毒诊治要点

(三)实验室检查

急性中毒时,应常规留取剩余的毒物或可能含毒的标本,如呕吐物、胃内容物、尿、粪和血标本等。必要时进行毒物分析或细菌培养。对于慢性中毒,检查环境中和人体内有无毒物存在,有助于确定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①立即终止毒物接触;②紧急复苏和对症支持治疗;③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④应用解毒药;⑤预防并发症。

(二)急性中毒治疗

1.立即终止毒物接触

立即将患者撤离中毒现场,转到空气新鲜的地方;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温水或肥皂水清洗皮肤和毛发上的毒物,不必用药物中和;用清水彻底冲洗清除眼内的毒物,局部一般不用解毒药;清除伤口中的毒物;对特殊毒物清洗与清除的要求见表10-2-2和表10-2-3。

表10-2-2特殊毒物清洗要求

表10-2-3特殊毒物清除要求

2.紧急复苏和对症支持治疗

复苏和支持治疗目的是保护和恢复患者重要器官功能,帮助危重症患者度过危险期。对急性中毒昏迷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情况。严重中毒出现心脏骤停、休克、循环衰竭、呼吸衰竭、肾衰竭、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时,立即采取有效急救复苏措施,稳定生命体征。惊厥时,选用抗惊厥药,如苯巴比妥钠、异戊巴比妥(阿米妥钠)或地西泮等;脑水肿时,应用甘露醇或山梨醇和地塞米松等。给予鼻饲或肠外营养。

3.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

经口中毒者,早期清除胃肠道尚未吸收的毒物可使病情明显改善,愈早、愈

彻底愈好。

(1)催吐:催吐法易引起误吸和延迟活性炭的应用,目前临床上已不常规应用。合作者可选用此法;昏迷、惊厥、休克状态、腐蚀性毒物摄入和无呕吐反射者禁用此法。

1)物理法刺激催吐:对于神志清楚的合作患者,嘱其用手指或压舌板、筷子刺激咽后壁或舌根诱发呕吐。未见效时,嘱其饮温水200~300ml,然后再用上述方法刺激呕吐,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呕出清亮胃内容物为止。

2)药物催吐:①依米丁(吐根碱):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吐剂,通过局部直接刺激胃肠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引起呕吐。口服吐根糖浆30ml,继而饮水240ml。20分钟后出现呕吐,持续30~120分钟。由于依米丁治疗易发生吸入性肺炎,目前不再主张作为中毒患者的催吐治疗。②阿扑吗啡(aP0morphine):为吗啡衍生物,是半合成中枢性催吐药,用于意外中毒不能洗胃者。一次2~5mg,皮下注射,5~10分钟后即发生催吐作用。为增强催吐效果,给药前,先饮水200~300ml。本品不宜重复应用或用于麻醉药中毒者。

处于昏迷、惊厥状态或吞服石油蒸馏物、腐蚀剂的患者,催吐可能引起出血或食管撕裂、胃穿孔,禁忌催吐。

(2)鼻胃管抽吸(nasogastric aspiration):应用小口径的鼻胃管经鼻放置于胃内,抽吸出胃内容物。有效用于口服液体毒物者。

(3)洗胃(gastric lavage)

1)适应证:用于自服毒物1小时以内者;对于服用吸收缓慢的毒物、胃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者,服毒4~6小时后仍应洗胃。

2)禁忌证:吞服强腐蚀性毒物、食管静脉曲张、惊厥或昏迷患者,不宜进行洗胃。

3)洗胃方法:洗胃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头稍低并转向一侧。应用较大口径胃管,涂石蜡油润滑后由口腔将胃管向下送进50cm左右。如能抽出胃液,证明胃管确在胃内;如果不能肯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可向胃管注入适量空气,如在胃区听到“咕噜”声,证明在胃内。首先吸出全部胃内容物,留送毒物分析。然后,每次向胃内注入200~300ml温开水。一次注入量过多则易促使毒物进入肠腔内。洗胃时,需要反复灌洗,直至洗出液清亮为止。洗胃液总量至少2~5L,甚至可

用到6~8L,或更多。拔胃管时,要先将胃管尾部夹住,以免拔胃管过程中管内液体反流入气管内。

4)洗胃液的选择:根据进入胃内的毒物种类不同,选用洗胃液不同:①胃黏膜保护剂:吞服腐蚀性毒物时,用牛奶、蛋清、米汤、植物油等保护胃肠黏膜。

②溶剂:口服脂溶性毒物(如汽油或煤油等)时,先用液体石蜡150~200ml,使其溶解不被吸收,然后洗胃。③活性炭吸附剂:活性炭是强力吸附剂,能吸附多种毒物。不能被活性炭很好吸附的毒物有乙醇、铁和锂等。活性炭的效用有时间依赖性,因此应在摄毒60分钟内给予活性炭。活性炭结合是一种饱和过程,需要应用超过毒物的足量活性炭来吸附毒物。首次1~2g/kg,加水200ml,由胃管注入,2~4小时重复应用。.5~1.0g/kg,直至症状改善。活性炭解救对氨基水杨酸盐中毒的理想比例为10:1,推荐活性炭剂量为25~100g。应用活性炭主要并发症有呕吐、肠梗阻和吸入性肺炎。④中和剂:强酸用弱碱(如镁乳、氢氧化铝凝胶等)中和,不要用碳酸氢钠,因其遇酸后可生成二氧化碳,使胃肠充气膨胀,有造成穿孔危险。强碱可用弱酸类物质(如食酯、果汁等)中和。⑤沉淀剂:有些化学物与毒物作用,生成溶解度低、毒性小的物质,因而可用作洗胃剂。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与氟化物或草酸盐作用,生成氟化钙或草酸钙沉淀。2%~5%硫酸钠与可溶性钡盐作用,生成不溶性硫酸钡。生理盐水与硝酸银作用生成氯化银。

⑥解毒药:解毒药与体内存留毒物起中和、氧化和沉淀等化学作用,使毒物失去毒性。根据毒物种类不同,选用1:5000高锰酸钾液,可使生物碱、蕈类氧化而解毒。通常洗胃液配制见表1-2-4。

表10-2-4洗胃液配制和应用时注意要点

5)洗胃并发症:胃穿孔或出血,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等。

(4)导泻:洗胃后,灌入泻药以清除肠道内毒物。一般不用油脂类泻药,以免促进脂溶性毒物吸收。导泻常用硫酸钠或硫酸镁,15g溶于水内,口服或由胃管注入。镁离子吸收过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肾或呼吸衰竭、昏迷和磷化锌、OPI中毒晚期者不宜使用。

(5)灌肠:除腐蚀性毒物中毒外,用于口服中毒6小时以上、导泻无效及抑制肠蠕动毒物(巴比妥类、颠茄类或阿片类)中毒者。应用1%温肥皂水连续多次灌肠。

4.促进已吸收毒物排出

(1)强化利尿和改变尿液酸碱度

1)强化利尿:目的在于增加尿量和促进毒物排出。主要用于毒物以原形由肾脏排除的中毒。根据血浆电解质和渗透压情况选用静脉液体,有心、肺和肾功能障碍者勿用此疗法。方法为:①快速大量静脉输注5%~10%葡萄糖溶液或5%糖盐水溶液,每小时500~1000ml;②同时静脉注射呋塞米20~80mg。

2)改变尿液酸碱度:根据毒物溶解后酸碱度不同,选用相应能增强毒物排除的液体改变尿液酸碱度:①碱化尿液:弱酸性毒物(如苯巴比妥或水杨酸类)中毒,静脉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PH≥8.0),促使毒物由尿排出;②酸化尿液:碱性毒物(苯丙胺、士的宁和苯环己哌啶)中毒时,静脉输注维生素C(4~8g/d)或氯化铵(2.75mmol/kg,每6小时一次)使尿液pH<5.0。

(2)供氧:一氧化碳中毒时,吸氧可促使碳氧血红蛋白解离,加速一氧化碳排出。高压氧治疗是一氧化碳中毒的特效疗法。

(3)血液净化:一般用于血液中毒物浓度明显增高、中毒严重、昏迷时间长、有并发症和经积极支持疗法病情日趋恶化者。

1)血液透析(hemodialysis):用于清除血液中分子量较小和非脂溶性的毒物(如苯巴比妥、水杨酸类、甲醇、茶碱、乙二醇和锂等)。短效巴比妥类、格鲁米特(导眠能)和OPI因具有脂溶性,一般不进行血液透析。氯酸盐或重铬酸盐中毒能引起急性肾衰竭,是血液透析的首选指征。一般中毒12小时内进行血液透析效果好。如中毒时间过长,毒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易透出。

2)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血液流过装有活性炭或树脂的灌流柱,毒物被吸附后,再将血液输回患者体内。此法能吸附脂溶性或与蛋白质结合的化学物,能清除血液中巴比妥类(短效、长效)和百草枯等,是目前最常用的中毒抢救措施。应注意,血液灌流时,血液的正常成分如血小板、白细胞、凝血因子、葡萄糖、二价阳离子也能被吸附排出,因此需要认真监测和必要的补充。

3)血浆置换(phsmapheresis):本疗法用于清除游离或与蛋白结合的毒物,特别是生物毒(如蛇毒、蕈中毒)及砷化氢等溶血毒物中毒:一般需在数小时内置换3~5L血浆。

5.解毒药

(1)金属中毒解毒药:此类药物多属鳌合剂(chelating agent),常用的有氨羧鳌合剂和巯基鳌合剂。①依地酸钙钠(EDTACa-Na2):本品是最常用的氨羧鳌合剂,可与多种金属形成稳定而可溶的金属鳌合物排出体外。用于治疗铅中毒。1g加于5%葡萄糖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3天为一疗程,间隔3~4天后可重复用药。②二巯丙醇(dimercaprol,BAL):此药含有活性巯基(一SH),巯基解毒药进入体内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无毒、难解离但可溶的鳌合物由尿排出。此外,还能夺取已与酶结合的重金属,使该酶恢复活力,从而达到解毒。用于治疗砷、汞中毒。急性砷中毒治疗剂量:第1~2天,2~3mg/kg,每4-6小时一次,肌内注射;第3~10天,每天2次。本药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或心悸等。③二巯丙磺钠(二巯基丙磺酸钠,sodium dimercaptopropansulfonate,DMPS):作用与二巯丙醇相似,但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用于治疗汞、砷、铜或锑等中毒。汞中毒时,用5%二巯丙磺钠5ml,每天1次,肌内注射,用药3天为一疗程,间隔4天后可重复用药。④二巯丁二钠(Sodiun dimercaptosuccinate,DMS):用于治疗锑、铅、汞、砷或铜等中毒。急性锑中毒出现心律失常时,首次2.0g,注射用水10~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此后每小时一次,每次1.0g,连用4~5次。(表l0-2-5)

表10-2-5毒物络合剂的应用

(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解毒药:亚甲蓝(美蓝):小剂量亚甲蓝可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常血红蛋白,用于治疗亚硝酸盐、苯胺或硝基苯等中毒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剂量:l%亚甲蓝5~10m1(1-2mg/kg)稀释后静脉注射,根据病情可重复应用。药液注射外渗时易引起组织坏死。

(3)氰化物中毒解毒药:中毒后,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继而,3%亚硝酸钠溶液10ml缓慢静脉注射。随即,用50%硫代硫酸钠50ml缓慢静脉注射。适量

的亚硝酸盐使血红蛋白氧化,产生一定量的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血液中氰化物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还能夺取已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的氰离子。氰离子与硫代硫酸钠作用,转变为毒性低的硫氰酸盐排出体外。

(4)甲吡唑(fomopizole):它和乙醇是治疗乙二醇(ethylene glycol)和甲醇(methanol)中毒的有效解毒药。甲吡唑和乙醇都是乙醇脱氢酶(ADH)抑制剂,前者较后者作用更强。乙二醇能引起肾衰竭,甲醇能引起视力障碍或失明。在暴露甲醇和乙二醇后未出现中毒表现前给子甲吡唑,可预防其毒性;出现中毒症状后给予可阻滞病情进展。乙二醇中毒患者肾损伤不严重时,应用甲吡唑可避免血液透析。静脉负荷量15mg/kg,加入100ml以上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输注30分钟以上。维持量10mg/kg,每12小时一次,连用4次。

(5)奥曲肽(octreotide);它能降低胰岛β细胞作用,用于治疗磺酰脲(sulfonylurea)类药物过量引起的低血糖。它抑制胰岛素分泌较生长抑素强2倍。有过敏反应者禁用。成人剂量50~100μg,每8~12小时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注。

(6)高血糖素(glucagons):能诱导释放儿茶酚胺,是月受体阻断药和钙通道阻断药中毒的解毒剂,也可用在普鲁卡因、奎尼丁和三环抗抑郁药过量。主要应用指征是心动过缓和低血压。首次剂量5~10mg静脉注射。上述剂量可以反复注射。维持用药输注速率1~10mg/h。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和呕吐。

(7)中枢神经抑制剂解毒药

1)纳洛酮(naloxone):是阿片类麻醉药的解毒药,对麻醉镇痛药引起的呼吸抑制有特异性拮抗作用。近年来临床发现,纳洛酮不仅对急性酒精中毒有催醒作用,对各种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diazepam)等中毒也有一定疗效。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促使腺垂体释放片内啡肤,可引起心肺功能障碍。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能拮抗压内啡肤对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纳洛酮0.4~0.5mg静脉注射。重症患者1小时后重复一次。

2)氟马西尼(flumazenil):是苯二氮草类中毒的解毒药。

(8)OPI中毒解毒药:应用阿托品和碘解磷定(pralidoxime ioide,PAM)。

6.预防并发症

惊厥时,保护患者避免受伤;卧床时间较长者,要定时翻身,以免发生坠积性肺炎、压疮或血栓栓塞性疾患等。

(三)慢性中毒的治疗

1.解毒疗法:慢性铅、汞、砷、锰等中毒可采用金属中毒解毒药。用法详见本节“急性中毒的治疗”部分。

2.对症疗法:有周围神经病、震颤麻痹综合征、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毒患者,治疗参见有关章节。

[预防]

(一)加强防毒宣传

在厂矿、农村、城市居民中结合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防毒宣传,向群众介绍有关中毒的预防和急救知识。在初冬宣传预防煤气中毒常识;喷洒农药或防鼠、灭蚊蝇季节,向群众宣传防治农药中毒常识。

(二)加强毒物管理

严格遵守有关毒物管理、防护和使用规定,加强毒物保管。防止化学物质跑、冒、滴、漏。厂矿中有毒物车间和岗位,加强局部和全面通风,以排出毒物。遵守车间空气中毒物最高允许浓度规定,加强防毒措施。注意废水、废气和废渣治理。

(三)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用特殊的食品前,要了解有无毒性。不要吃有毒或变质的动植物性食物。不易辨认有无毒性的蕈类,不可食用。河豚、木薯、附子等经过适当处理后,可消除毒性,如无把握不要进食。不宜用镀锌器皿存放酸性食品,如清凉饮料或果汁等。

(四)防止误食毒物或用药过量

盛药物或化学物品的容器要加标签。医院、家庭和托儿所的消毒液和杀虫药要严加管理。医院用药和发药要进行严格查对制度,以免误服或用药过量。家庭用药应加锁保管,远离小孩。精神病患者用药,更有专人负责。

(五)预防地方性中毒病

地方饮水中含氟量过高,可引起地方性氟骨症。经过打深井、换水等方法改善水源可以预防。有的地方井盐中钡含量过高,可引起地方性麻痹病。井盐提出氯化钡后,此病随之消除。棉子油中含有棉酚,食后可引起中毒。棉子油加碱处理,使棉酚形成棉酚钠盐,即可消除毒性。

(崔书章)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一般在进食后1-3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一般病程3-4天。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三、有毒动植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 近几年学校常见的集体有毒动植物中毒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等。因学生误食有毒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有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蓖麻籽中毒、马桑果中毒等。 四、预防措施 1.严格食品的采购关。禁止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包括病死牲畜肉)。 2.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严禁食品贮存场所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鼠药、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 3.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堂从业人员有皮肤溃破、外伤、感染、腹泻症状等不要带病加工食品。

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市**市**镇初级中学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 **年*月*日上午,**市食安办接信称**镇初级中学在晨检的过程中发现约有**名的学生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 二、事件概况 **市**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其中寄宿生630名,通学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根据学校报告,**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6日上午7点30分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8点30分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控中心立即将情况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并于9:20分到达现场。**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向**市卫生局和湖南省疾控中心报告后,并立即调集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学科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于13时到达现场。**7日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一起,再次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有关部门奔赴现场,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名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事态得到有效控制,处置得当。

三、问题分析 (一)、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认真详细分析 自**5日17:20出现首发病例后,截止**7日11时,共发生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94例。**7日11时后无新发病例。 1、病例定义:**年**5日中餐在该校食堂就中餐,出现呕吐或24小时腹泻3次及以上,伴或不伴头昏、头痛、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的学生作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例定义,截至**7日11时共核实符合病例定义病例94例,后无新增病例。 2、首发病例:**,女,13岁,125班走读生,于**5日17:20出现不适,主要为呕吐(3次)、腹痛,以脐周阵发性疼痛为主,并有头痛、头晕症状,6日8时左右前往**医院就诊,入院后出现体温升高(38.2℃),经积极治疗,患者已痊愈出院。 3、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腹痛、腹泻(黄色水样便)、呕吐、恶心、乏力等症状,部分病例低热。详见表1。 4、病例的三间分布 人群分布:所有发病均为学生,无教职员工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69(35/59)。年龄最大16岁,最小12岁。寄宿生64例,走读生30例。 班级分布:学校22个班级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班级聚集性。 时间分布:病例潜伏期最短为5小时,最**为47小时。中位数为

食物中毒案例作业(优质材料)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问题讨论1] 1.医院门诊医生接到第一例病人时,首先可能会作何诊断?当同天接到数例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时,应如何考虑?作何处理? 答:首先可能会作出腹泻查因或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当同天接到数例相同症状体症病人时,考虑同源性食物中毒,应开展初步调查患者近期是否曾在进食过同一种食物,进食的时间地点,统计病例数,初步判断是否为食物中毒事件。 2.如果怀疑是食物中毒,应做何处理? 答:若怀疑是食物中毒,应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做好病人的呕吐物,粪便采样。 [问题讨论2] 3.按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原则,你认为食物中毒的调查必须包括哪些工作? 答:组织食物中毒现场处理小组分两组到现场进行调查,一组进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调查,先向供餐单位到午餐食谱,对食品原料来源,对食堂生产、加工或制作与发病有关食物的场所实施环境调查。按确定了的可疑食品的加工制作环节,选择并采集食品原(配)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器)具等样品进行检验食品存放条件、温度和时间;询问剩饭菜的保存、处理等情况;是否有不适当的储存,以及剩余饭菜是否重新加热后食用等内容。同时对接触可疑中毒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一组人到医院对中毒工人进行调查,根据食谱向中毒工人按统一制定的“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逐项填写,了解病人的发病和治疗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注意收集中毒的病例数及化验结果等;统计最早发病时间、最晚发病时间,推算平均潜伏期。对最早发病和症状较重的病人进行重点调查,调查进餐史:对患者午餐进餐情况进行调查,找出中毒患者的共同食品,以便确定可疑中毒食物,调查同时,需对部分同单位或同生活的健康人进行膳食调查,作为对照。最后整合两组调查组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流行性病学分析。 4.要确诊为何种类型的食物中毒,最关键的工作是什么?

初中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安全教案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xxxx中心学校:七年四班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 (一)几种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常存在于被感染的动物及其粪便中。进食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肉、蛋、鱼、奶类及其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2-3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一般病程3-4天。 2.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于人或动物的化脓性病灶中。进食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奶类、蛋及蛋制品、糕点、熟肉类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剧烈的呕吐(严重者呈喷射状)、腹痛、腹泻等。一般在1-3天痊愈,很少死亡。 3.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空气、尘埃、昆虫中。进食受到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剩米饭、剩菜、凉拌菜、奶、肉、豆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 呕吐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8-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预后较好。 预防措施: (1)严格食品的采购关。禁止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包括病死牲畜肉)。

(2)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3)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堂从业人员有皮肤溃破、外伤、感染、腹泻症状等不要带病加工食品。 (5)食堂从业人员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 (6)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7)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8)蜡样芽孢杆菌在15 oC以下不繁殖,剩饭剩菜应低温保藏。该菌污染的食品一般无腐败变质的异味,不易被察觉,因此,剩饭剩菜一定要在餐前彻底高温加热。 (9)带奶油的糕点及其他奶制品要低温保藏。 (10)储存食品要在5oC以下。若做到避光、断氧,效果更佳。生、熟食品分开储存。

食物中毒预防教案

第八课食物中毒预防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种类和常见食物中毒的发病原因,以及怎样预防食物中毒,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区别食物的新鲜程度,变质食物不能吃。 教学建议 1、可结合实例讲解食物中毒的种类和症状。 2、结合教材有毒植物中毒预防简表及五种动物食品质量鉴别,计述细菌性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3、结合实例,说明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中人”关。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什么是食物中毒吗? 凡是吃了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含毒物的食物、以及有毒食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称为食物中毒。 二、食物中毒的种类 1、按中毒病因,食物中毒可分3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2、食物中毒的一般症状 集体共食可疑食品发生中毒后,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原因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有食物被细菌污染、细菌繁殖和未彻底加热灭菌3个主要环节。 4、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 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防止食品污染、控制细菌繁殖、进食前彻底加热灭菌

5、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 (2)发芽的马铃薯中毒霉变的甘蔗中毒白果中毒 (3)豆浆中毒未煮熟扁豆中毒 (4)亚硝酸盐中毒等。 三、在校学生学生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针对年龄特点,我们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会把致病菌从人体带到食物上去。比如说,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就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2、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其感官性状,是否有腐败变质。尤其是对小食品,不要只看其花花绿绿的外表诱人,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有厂名、厂址等标识。不能买过期食品和没有厂名厂址的产品。否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究。 3、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尤其是生吃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需加热的食物要加热彻底。如菜豆和豆浆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彻底加热会引起中毒。 4、尽量不吃剩饭菜。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剩饭菜,剩的甜点心、牛奶等都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不彻底加热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5、不吃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6、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装有消毒剂、杀虫剂或鼠药的容器用后一定要妥善处理,防止用来喝水或误用而引起中毒。 7、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 9、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预防食物中毒安全教育歌 食物中毒在预防,功夫完全在日常 饭前便后要洗手,卫生习惯要优良 专人餐具专人用,饭后洗净袋内装

中毒概述

第一节中毒概述 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达到中毒量产生组织和器官损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称为中毒(Poisoning)。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毒物(poison)。根据毒物来源和用途分为:①工业性毒物;②药物;③农药;④有毒动植物。学习中毒性疾病目的在于了解毒物中毒途径和引起人体发病的规律。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可以指导预防和诊治疾病。 根据接触毒物的毒性、剂量和时间,通常将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类:急性中毒是由短时间内吸收大量毒物引起,发病急,症状严重,变化迅速,如不积极治疗,可危及生命;慢性中毒是由长时间小量毒物进入人体蓄积引起,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缺乏特异性中毒诊断指标,容易误诊和漏诊。因此,对于怀疑慢性中毒的要认真询问病史和查体。慢性中毒多见于职业中毒。 [病因和中毒机制] (一)病因 1.职业中毒:在生产过程中,接触有毒的原料、中间产物或成品,如果不注意劳动保护,即可发生中毒。在保管、使用和运输方面,如不遵守安全防护制度也会发生中毒。 2.生活中毒:误食、意外接触毒物、用药过量、自杀或谋害等情况下,过量毒物进入人体都可引起中毒。 (二)中毒机制 1.体内毒物代谢 (l)毒物侵入途径:毒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快慢、强度和表现与毒物侵入途径和吸收速度有关。通常,毒物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1)消化道:是生活中毒的常见途径,例如有毒食物、OPI和镇静安眠药等常经口摄入中毒。毒物经口腔或食管黏膜很少吸收,OPI和氰化物等在胃中吸收较少,主要由小肠吸收,经过小肠液和酶作用后,毒物性质部分发生改变,然后进入血液循环,经肝脏解毒后分布到全身组织和器官。 2)呼吸道:因肺泡表面积较大和肺毛细血管丰富,经呼吸道吸入的毒物能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发生中毒,较经消化道吸收入血的速度快20倍。因此,患者中

食物中毒症状及应对措施

食物中毒症状及应对措施 一、概述-——什么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二、食物中毒的五大类型 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 2、真菌毒素中毒: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入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 4、动物性食物中毒: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4、植物性食物中毒: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植物性中毒多数没有特效疗法,对一些能引起死亡的严重中毒,尽早排除毒物对中毒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5、化学性食物中毒: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即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特点是: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一般进食后不久发病,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在处理化学性食物中毒时应突出一个“快”字! 三、食物中毒可能出现的多种症状 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重时可致休克。 四、食物中毒的应急措施 食物中毒发生后,千万不要恐慌,自乱阵脚,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 2.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3.处理:将引起中毒的饮食进行处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五、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八项建议 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及其它含有害物质的食品。 不购买无厂名厂址和保质期等标识不全的定型食品。 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位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饭店。 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两小时的熟食和剩余食品。 不私自采食瓜果蔬菜和野生食物。 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 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来水。

急性中毒-概述

急性中毒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中毒: 某些物质接触人体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体液、组织相互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功能,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引起一系列症状体 征,称为中毒。 能引起中毒的外来物质称为毒物。 ?根据来源和用途分类: 工业性毒物: ?工业原料、辅料等 农业性毒物: ?农药、化肥、除草剂等 药物性毒物: ?麻醉药、精神药物 植物性毒物: ?乌头、发芽马铃薯“龙葵碱”、四季豆中的皂素等 动物性毒物: ?毒蛇、蜈蚣、河豚鱼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织纹螺”等 日常生活性毒物: ?防腐剂、洗涤剂、食物中毒 毒气 ?根据作用部位和性质分类: 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等) 神经毒物(如麻醉药、镇静剂等) 血液毒物(如亚硝酸盐、一氧化碳等) 内脏毒物(如毒蕈、鱼苦胆等) ?根据溶解特点分类 : 水溶性毒物 脂溶性毒物 ?急性中毒: 毒物的毒性较剧烈或短时间内大量、突然地进入人体内,迅速引起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者称为急性中毒。 二、毒物的体内过程 ?(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 1 经呼吸道吸收 气态、烟雾态和气溶胶态的物质大多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砷化氢等。 这是毒物进入人体最方便、最迅速、也是毒性作用发挥最快的一种途径。 ? 2 经消化道吸收 胃和小肠是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 胃肠道内pH值、毒物的脂溶性及其电离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另外,胃内容物的量、胃排空时间、肠蠕动等也影响其吸收。 如有机磷杀虫药、毒蕈、乙醇、河豚鱼、安眠药等毒物是经消化道吸收。 ? 3 经皮肤粘膜吸收 (1)脂溶性毒物,如有机磷、苯类,可穿透皮肤的脂质层吸收; (2)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造成皮肤直接损伤; (3)局部皮肤有损伤; (4)环境高温、高湿、皮肤多汗等情况下。 ?(二)毒物的代谢 毒物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分布于全身,主要在肝脏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作用进行代谢。 大多数毒物经代谢后毒性降低,但也有少数毒物在代谢后毒性反而增加,如对硫磷(1605)氧化成对氧磷,其毒性可增加数百倍。 ?(三)毒物的排泄 大多数毒物经肾脏排出 其次是经肝胆途径由消化道排出 挥发性物质可经呼吸道排出 此外,少数毒物可随汗液、唾液、乳汁等排出。 三、中毒机制 ?(一)局部刺激、腐蚀作用 ?(二)缺氧 ?(三)麻醉作用 ?(四)抑制酶的活力 ?(五)干扰细胞膜或细胞器的生理功能 ?(六)竞争受体 ? 四、临床表现 ?各种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取决于: 毒物的毒理作用 进入机体的途径 剂量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实习四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一、实习目标 1.说出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食物中毒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处理原则 2.叙述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的方法 3.说出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 二、学时数 2学时 三、实习内容 【案例一】 1998年8月13日上午11时,家住某市城南区的李某出现发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急诊入院。体检发现:体温39.50C,腹部有压痛,大便为水样便,带有粘液。此后,居住其周围的一些居民因同样的症状体征入院就诊。到16日夜间12时,同辖区内共有59户,117人因相似的症状体征到医院或门诊观察治疗。 [问题讨论1] 1.医院门诊医生接到第一例病人时,首先可能会作何诊断?当同天接到数例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时,应如何考虑?作何处理? 2.如果怀疑是食物中毒,应做何处理? 据医师对每位病人的询问,发现所有病人在8月13 日都有食过居住在该区的个体商贩陈某出售的自制酱马肉,故医师立即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怀疑食物中毒,要求疾病控制中心派人深入调查。 区疾病控制中心的医师从8月13日到16日深入到医院和病人家庭,了解发病情况,并采集了大量的有关食物,餐具及病人分泌物样品,进行相关项目的分析。 [问题讨论2] 3.按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原则,你认为食物中毒的调查必须包括哪些工作? 4.要确诊为何种类型的食物中毒,最关键的工作是什么? 据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报告,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与发病人员食入陈某自制的酱马肉有关。

8 月11日晚,陈某将濒于死亡的老马拉回家中,在自家院内屠宰剥皮,然后在一破漏的棚子里加工制作酱马肉,周围卫生条件很差,生熟马肉均使用同一工具和容器。从8月12日下午到13日凌晨共加工3锅100多斤酱马肉,并置于盛过生肉和菜筐内,放在气温370C左右的院子内,13日晨在路边出售。 此次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中还有下列一些资料: (1)发病率:进食酱马肉198人,发病186人,发病率93.9%,住院及门诊观察人117人,占发病人数的59.1%。 (2)潜伏期:198例中毒患者中,潜伏期最短的为3小时,最长的为84小时,71%的患者在12~30小时内发病。 (3)临床症状:病人主要症状为发烧、腹泻、头疼、头晕、腹痛、恶心、呕吐;个别患者休克昏迷。患者发烧最低37.50C、最高420C;76%的患者体温为38~39.50C;大便多为水样便,带有粘液,腹部有压痛。 (4)治疗与病程:重者静脉点滴或肌肉注射庆大霉素、维生素C、地塞米松,轻型病人口服黄连素。大部分患者2~5天痊愈,个别患者病程达2周。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问题讨论3] 5.此事件是何种性质的食物中毒?据上述资料,能否确定是何种化学物或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6.造成此食物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7.对此食物中毒的病人处理,关键应注意哪些方面? 8.如何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 【案例二】 1996年夏季某日下午3时左右,某厂陆续发生以腹痛、呕吐、腹泻及发烧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至夜间11时左右达到高峰,直至次日清晨7时才没有新的病例出现,发病人数共达120人。 患者中大部分最先出现腹部绞痛,随后发生恶心,多为1~3次,个别患者在5 次以上,继之发生频繁的腹泻,多在1~8次,个别患者一昼夜达32次。大便为水样,伴有粘液;半数病人发烧,体温37~390C之间。 [问题讨论1] 1.若你是一位厂卫生所的医师,此时应做什么?

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概述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分类及特点一、1、食源性疾病定义由于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引起的 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 )WHO类疾病(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品安全法) 、食源性疾病分类:有四类2食物中毒;经食品传染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疾病;与食物有 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主要特征的疾病①食物中毒金葡、沙门氏、变形、大肠、副溶、产气荚膜杆菌、细菌性蜡样、肉毒梭菌、李斯特菌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鼠药、砷化物、汞、镉、铅、锡、甲醇、亚硝酸盐、含高组胺鱼类、油脂酸败、矿化学性物油 黄曲霉毒素、赤霉病变、霉变甘蔗真菌性木薯、苦杏仁、桐子和桐油、蓖麻子、面子、发芽马铃薯、未熟豆浆、菜豆角、鲜黄花菜、曼陀罗、毒麦、植物性毒蘑菇 河豚鱼、猪甲状腺、动物肾上腺动物性②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体对异种蛋白产生的反应:蛋类、花生、乳类、黄豆、小麦、果仁、贝类、鱼类等 ③进食某种食物引起的传染病: 肠道:霍乱、菌痢、伤寒、阿米巴痢疾、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人畜共患:口蹄疫、猪链球菌病 寄生虫:猪绦虫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体病、肝吸虫病 ④长期、慢性损害 三聚氰胺、镉(痛痛病)、铅、汞、铝 3、需要区分的几个概念 要注意区分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经食品传染的传染病 食物中毒: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指食物中毒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明确的食物中毒不属于疑似病例/事件 二、食物中毒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018-食物中毒案例-word范文模板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食物中毒案例 篇一:食物中毒案例 关于安全问题 食物中毒案例 (一) 201X年9月,黑龙江省泰来四中初一学生李某,早晨到小卖店买了食品和一袋辣根,边赶路边吃。上课半个多小时后,李某突然肚子痛疼,嘴唇发紫,浑身哆嗦,呼吸困难。到医院经及时抢救方脱离危险。经调查检验,该生吃的辣根已过期变质,并含有大量的病菌,系没有生产厂家和出厂日期保质期的伪劣垃圾食品。 (二) 201X年夏,黑龙江泰来县和平中学四十多名学生早饭后上学,上课不久便突显异常,肚子疼痛,浑身无力,有的还口吐白沫,浑身抽搐。泰来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经教委和医院调查研究后认定,此次事件是一起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概因食物变质和蔬菜不熟引起。 交通安全案例 (一) 201X年11月15日,泰来县第四中学一名年仅13岁的女学生骑电动车上学,在南道口桥洞边被一辆翻斗车碾压至死,身体四分五裂,惨不忍睹。当时该女生骑电动车经过,被一辆出租车蹭了一下,她从电动车上掉下来,不想一辆翻斗车迅速经过,压在了该生身上。年仅13岁的一朵鲜花就这样凋谢了,社会、学校和家长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安全教育了。 (二)201X年4月,泰来县实验小学西门口,发生一次交通安全事故,一名小女孩被汽车撞倒,造成腿骨骨折,身上多处受伤。学校西门,相隔五米左右就是繁忙的八一路,车流不断,加之接孩子的家长和车子,真是人满车满为患,因而造成了此次车祸。校门口面对繁华公路,危险系数太大。

食品安全的做法 我让学生做社会调查,了解小食品的渠道来源、加工厂房的卫生、工人的身体 和卫生、食品添加剂等情况。我还给学生介绍有关学生吃了变质的小食品而中 毒甚至丧命的事例,把电视台报道的小食品不安全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另外,从生理卫生的角度去说明吃零嘴是不卫生的,也影响身体的发育。 我把小食品放到显微镜下,让学生看看小食品上放大后的病菌;我还举行问卷、班会、辩论会等形式教育学生远离垃圾食品。 交通安全的观点建议 我们要进行交通安全的讲座、演练,把那些交通事故的悲惨的图片张贴在楼道里,让学生每天都能看到交通事故造成的悲惨,以此让学生铭记交通安全,提 高安全意识。班团队会让学生讲搜集到的交通事故的事件,播放搜集到的交通 事故视频,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血淋淋的事实,给学生敲响生命的警钟。 校门口上放学时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可以联系交警帮忙疏导,学校也安排人管 理疏导,并在校门口竖起警示牌,或者张贴车祸的图片,触目惊心的警示语或 图片,定能减少乃至扼杀交通事故。 篇二: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案例一】 1998年8月13日上午11时,家住某市城南区的李某出现发烧、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等症状急诊入院。体检发现:体温39.50C,腹部有压痛,大便为水 样便,带有粘液。此后,居住其周围的一些居民因同样的症状体征入院就诊。 到16日夜间12时,同辖区内共有59户,117人因相似的症状体征到医院或门 诊观察治疗。 [问题讨论1] 1.医院门诊医生接到第一例病人时,首先可能会作何诊断?当同天接到数例相 同症状体征的病人时,应如何考虑?作何处理? 2.如果怀疑是食物中毒,应做何处理? 据医师对每位病人的询问,发现所有病人在8月13 日都有食过居住在该区的 个体商贩陈某出售的自制酱马肉,故医师立即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怀疑食 物中毒,要求疾病控制中心派人深入调查。

急性中毒,救治,原则..

急性中毒救的诊断和急救 一.急性中毒的概念: 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能损害机体的组织与器官,通过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使组织细胞的代谢或功能遭受损害,引起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现象称为中毒。在一定剂量内能引起中毒的各种物质,就称为毒物。 毒物的概念是相对的,剂量在划分毒物与非毒物界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习惯把那些小剂量就能严重危害机体,甚至威胁生命物质的称为毒物。反之,那些需要很大剂量才危害健康的物质,病毒,细菌,机械及物理因子等均不包含在此概念内。 二.急性中毒概述: 急性中毒是指某种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在短时期内机体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疾病状态甚至死亡。少量毒物多次逐渐进入体内经过一个时期的积蓄,达到中毒浓度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称为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之间。 到目前为止已登记的化学物质超过2500万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接触中毒物质频度明显增加,而化学品管理(包括药物,农药)和研究相对滞后,使毒物中毒危害更为突出。 三.中毒救治发展史 追溯人类五千年发展史,人与毒物斗争从未停过《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面遇七日毒。十六世纪开始对铅,砷及毒

性的研究,1815年出版第一本化学物毒理作用专著,但毒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仅40多年历史。 中毒学是病理学分支,与卫生病理学,职业病学,药物性疾病,中草药中毒,军事病理学,防化医学,急诊医学和蛇毒医学等交叉。 现代中毒救治需要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病理生理学及信息技术及学科基础知识。 四.毒物的分类 毒物的品种繁多,各家所用的分类方法不一。按理化性质可分为:水溶性毒物,挥发性毒物,非挥发性毒物,金属性毒物等。按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可分为:腐蚀性毒物;毁坏性毒物;阻碍功能性毒物等。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灭鼠剂,药物性毒物,植物性毒物,动物性毒物)日常生活性毒物(包括食物中毒) 五.毒物的急性毒性分级 工业毒物: 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 农药中毒: 高毒,中毒,低毒 六.毒物的吸收 毒物可经过各种途径吸收,产生毒性作用。吸收的途径及速度与毒物对机体作用的速度,强度及特点直接相关。吸收的途径一般为下列五种: 1呼吸道的吸收

2020新版家庭常见食物中毒的急救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新版家庭常见食物中毒的 急救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2020新版家庭常见食物中毒的急救 豆角中毒 豆角种类很多,各地称呼也不同,如扁豆、菜豆、四季豆、刀豆等,是人们喜食的蔬菜。 生豆角含有一种毒蛋白,叫凝集索,还有的豆角含有“皂苷”,这两种毒素在高温中可被分解破坏,而若食用半生半熟的豆角则会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出现,一般在食用几十分钟后,不超过4小时。主要表现为胃肠炎症状,如恶心、呕吐,一天数次甚至十几次。另有腹痛、腹泻、上腹胀满感。严重者可出现头晕、头痛、出汗、胸闷、出冷汗、心慌、胃部有烧灼感以及四肢麻木等神经症状。 中毒轻者,吐泻之后不治疗也可自愈。但因目前对豆角中毒还没有特效药,对中毒重者,除催吐、导泻和洗胃外,只能送医院抢

救,但脱险希望较小。因此,要特别警惕。 为防止豆角中毒,在食用豆角时,要充分炒熟和煮透,不要只是用开水一烫后就做凉拌菜,更不能直接做凉拌莱,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中毒。 夹竹桃中毒 又名柳叶桃,有毒,含有强心毒甙,作用与洋地黄同,干燥的夹竹桃3克就能使人死亡。 主要表现为洋地黄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律紊乱、心跳缓慢、不规则,最后出现室颤、晕厥、抽搐、昏迷、或心动过速、异位心律,死于循环衰竭。 急救方法 洗胃:0.2%~0.5%鞣酸洗胃,用硫酸镁20克导泻,输液。 送医院急救。 马铃薯中毒 马铃薯又称土豆、山药蛋、洋山芋,是我国家庭常用的蔬菜。马铃薯营养丰富,但如食用未成熟或发了芽的马铃薯,则可能导致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 一、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1、食源性疾病定义 由于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WHO) 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品安全法) 2、食源性疾病分类:有四类 食物中毒;经食品传染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疾病;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①食物中毒 细菌性金葡、沙门氏、变形、大肠、副溶、产气荚膜杆菌、蜡样、肉毒梭菌、李斯特菌 化学性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鼠药、砷化物、汞、镉、铅、锡、甲醇、亚硝酸盐、含高组胺鱼类、油脂酸败、矿物油 真菌性黄曲霉毒素、赤霉病变、霉变甘蔗 植物性木薯、苦杏仁、桐子和桐油、蓖麻子、面子、发芽马铃薯、未熟豆浆、菜豆角、鲜黄花菜、曼陀罗、毒麦、毒蘑菇 动物性河豚鱼、猪甲状腺、动物肾上腺 ②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体对异种蛋白产生的反应:蛋类、花生、乳类、黄豆、小麦、果仁、贝类、

鱼类等 ③进食某种食物引起的传染病: 肠道:霍乱、菌痢、伤寒、阿米巴痢疾、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人畜共患:口蹄疫、猪链球菌病 寄生虫:猪绦虫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体病、肝吸虫病 ④长期、慢性损害 三聚氰胺、镉(痛痛病)、铅、汞、铝 3、需要区分的几个概念 要注意区分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经食品传染的传染病 食物中毒: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指食物中毒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明确的食物中毒不属于疑似病例/事件 二、食物中毒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1、定义: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品安全法)。 正确理解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可食状态、正常数量,以下不算: ①非可食状态:未成熟的水果 ②非正常数量:暴饮暴食 ③特异体质或刺激性食品引起的症状:过敏、过食辛辣食品导致的腹泻 2、食物中毒的特点:潜伏期短、集中发病、不传染、症状像、不分老少 流行病学特点: --中毒原因分布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较多,涉及人数较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否会有变化 --引起中毒的食物种类分布特点:动物性食品更为常见 --季节性特点:全年均可发生,二、三季度是高发季节,尤其是三季度。有些中毒季节性不明显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学习知识

附件: 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 (一)几种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常存在于被感染的动物及其粪便中。进食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肉、蛋、鱼、奶类及其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2-3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一般病程3-4天。 2.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于人或动物的化脓性病灶中。进食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奶类、蛋及蛋制品、糕点、熟肉类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剧烈的呕吐(严重者呈喷射状)、腹痛、腹泻等。一般在1-3天痊愈,很少死亡。 3.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空气、尘埃、昆虫中。进食受到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剩米饭、剩菜、凉拌菜、奶、肉、豆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呕吐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8-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预后较好。 (二)预防措施 1.严格食品的采购关。禁止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

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包括病死牲畜肉)。 2.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3.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堂从业人员有皮肤溃破、外伤、感染、腹泻症状等不要带病加工食品。 5.食堂从业人员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 6.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7.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8.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9.带奶油的糕点及其他奶制品要低温保藏。 10.储存食品要在5。C以下。若做到避光、断氧,效果更佳。生、熟食品分开储存。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 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毒性极大,对人致死量5—12毫克。一般在误食10-3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亚硝酸盐中毒:俗称“工业用盐”。摄入亚硝酸盐0.2-0.5克就可

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主要包括: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误食有毒动植物(如毒蕈、桐油、蓖麻子、马桑果等)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而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如四季豆、马铃薯、生豆浆、河豚鱼等)引起的中毒。 学校常见食物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有:食品未烧熟、煮透;生熟食物没分开,导致交叉感染;食物过期变质;食堂从业人员因带菌污染食品;食用有毒、有害物质;食堂卫生管理不符合要求;饮用水被污染等。 一、如何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是食品本身无毒无害,储存方法得当,加工方法正确,处理过程无污染。 1.把好采购关 (1)不采购腐败变质的食品(如已酸败的油脂,霉变、生虫、污秽等不洁的食品),不采购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2)不采购来源不明、食品标签不清、超过保质期限等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3)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进货验收制度,建立台账。 2.把好贮存关 (1)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2)食品贮存场所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鼠药、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或碱面食用。 (3)建立严格的食堂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厨房、食品加工间和仓库要注意上锁,防止投毒。 (4)储存食品要在5℃以下,生、熟食品分开储存。 3.把好加工关 (1)蔬菜加工前要用食品清洗剂(洗洁精)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一般要洗三遍,温水效果更好;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水果宜洗净后削皮食用。 (2)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煮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3)食品在烹饪后至出售前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若超过2个小时存放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4)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5)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6)烹调四季豆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概述】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几乎不溶于水的气体。 一氧化碳(即煤气)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大多由于煤炉没有烟囱或烟囱闭塞不通,或因大风吹进烟囱,使煤气逆流入室,或因居室无通气设备所致。冶炼车间通风不好,发动机废气和火药爆炸都含大量一氧化碳。工业上炼钢、炼铁、炼焦;化学工业合成氨甲醛等都要接触一氧化碳。生活过程中在通气不良的室内烧煤取暖,或使用燃气加热器淋浴都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空气中混有多量的一氧化碳(大于30mg/m。)即可引起中毒。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 当人们意识到已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往往已为时已晚。因为支配人体运动的大脑皮质最先受到麻痹损害,使人无法实现有目的的自主运动。此时,中毒者头脑中仍有清醒的意识,也想打开门窗逃出,可手脚已不听使唤。所以,一氧化碳中毒者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救。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用火、取暖、洗浴时缺乏预防措施,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 是冬季北方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凡含碳的所有物质,在燃烧不完全时,均可产生一氧化碳。临床以头痛乏力,口唇呈樱桃红,甚者出现昏迷为特征。 中医擅长于对本病的后遗症及并发症的治疗。在急性期时,高压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冬眠疗法,配合中医辨证施治,亦能求得较好疗效。 [编辑本段] 【诊断】 根据病史及症状可以确诊。一氧化碳检查法: ①血液呈樱桃红色; ②取血一滴加至一杯水中呈微红色(正常人为黄色); ③取血数滴加水10ml,加10%氢氧化钠数滴,呈粉红色(正常人的血呈绿色)。[编辑本段] 【治疗措施】

食物中毒的定义

【食物中毒的定义】 食物中毒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胞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等,是指人摄人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后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而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囊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者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性为主要特征(如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疾病。通常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食物中毒。 含生物性、化学性有害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食物包括以下几类: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已达急性中毒剂量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外形与食物相似而本身含有毒素的物质,如毒蕈;本身含有毒物质,而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能将其除去的食物,如河脉鱼、木薯;由于贮存不当,在贮存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的食物,如发芽土豆。 【食物中毒的分类】 按病原物质分类可分为: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据我国近五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0%左右,而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类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剩饭等。 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并不是人吃了细菌污染的食物就马上会发生食物中毒,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才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发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贮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食品中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彻底加热,杀死病原菌的话,也不会发生食物中毒。那么,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为食前未充分加热,未充分煮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