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智闯海外----中资银行与海外并购(波士顿咨询公司)

智闯海外----中资银行与海外并购(波士顿咨询公司)

报告智闯海外中资银行与跨国并购

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是一家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 是世界领先的商业战略咨询机构 客户遍及所有行业和地区 BCG与客户密切合作 帮助他们辨别最具价值的发展机会 应对至关重要的挑战并协助他们进行业务转型 在为客户度身订制的解决方案中 我们融入对公司和市场态势的深刻洞察 并与客户组织的各个层面紧密协作 从而确保我们的客户能够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成长为更具能力的组织并保证成果持续有效 波士顿咨询公司成立于1963年 目前在全球38个国家设有66家办公室 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694578.html,了解更多资讯

智闯海外中资银行与跨国并购

梁国权

米嘉

邓俊豪

2008年9月

? 波士顿咨询公司200 年版权所有

若需获得更为详尽的相关讯息请联络 电子信箱 greaterchina.mkt@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7694578.html, 传真 21 2

目录

致读者

前言

跨国并购的增长

全球舞台的交易规模更大

走向海外的情况

跨国并购的挑战与风险并购的内在挑战

对中资银行跨国愿景的担忧制定并执行跨国并购战略为什么要进行跨国并购?

银行应该着眼于哪些机构?

银行应当如何执行交易?

斩棘前行

对外资银行的启示

推荐阅读

12 12 12 1 1 1 1 21 2 2

致读者

关于作者

梁国权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中国银行业智库理事 常驻香港办公室

米嘉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中国银行业智库执行理事 常驻北京办公室

邓俊豪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中国银行业智库理事 常驻香港办公室 致谢

作者要感谢参与本次研究的各位

同仁 他们与我们分享其对中国银行

业及近期跨国并购交易激增的看法

他们的宝贵贡献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

银行进行海外扩张的机遇和挑战

本报告获得了BCG金融机构专项

和企业发展专项的大力支持 这两个

专项的下列成员为我们提供了巨大帮

助和宝贵建议 Thomas Achhorner

Joseph Brilando Anthony Cheong

Andrew Clark Ranu Dayal Jens

Kengelbach Lars-Uwe Luther

Andy Maguire David Rhodes

Achim Schwetlick Daniel Stelter

Ricard Tubau Gary Viersen 鲍德

嘉 郭晓涛 雷启迪 麦维德 本岛

康史 殷伯昌 叶家敏和巫庆坚

此外 作者还要感谢项目组成员

巫海毓 陈凯琳 苏明怡 施伟峰 许

敏骥和张津铭 以及BCG编辑 翻译和

制作团队的成员 Katherine Andrews

Dan Coyne Kim Friedman Amy

Halliday 姚朔 蒋冬冬 蒋雯 陈海

滨 程苭茹 梁瑜 詹慧和顾瓅

更多联系

如需获得该报告的更多信息或希

望进一步了解BCG在中国金融服务业

领域的经验 请联系

梁国权

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BCG香港

+852 2506 2111

米嘉

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BCG北京

+86 10 8527 9000

邓俊豪

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BCG香港

+852 2506 2111

关于BCG在金融服务业领域的企

业发展能力的更多信息 请联系

Andrew Clark

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BCG新加坡

+65 6429 2500

Lars-Uwe Luther

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BCG柏林

+49 30 2887 10

国银行业增长势头良好 在过去几年中 数家中资银行通过上市步入了全球银行业巨头的行列 在2007年全球最大的四家上市银行中 有三家来自中国 同时中国银行业的市值增长了79%

银行的市值高涨使中资银行拥有了更大的雄心和实现这些雄心所需的资金 过去两年中 中资银行大幅增加了跨国并购交易的规模和数量 进入了香港 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 南非和美国等市场

银行对跨国收购的热情受到了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的质疑 并购交易通常因无法满足价值创造预期而遭到诟病 根据BCG 近期报告 战略家的回归 在经济衰退中利用并购创造价值 仅40%左右的上市公司并购交易在宣布之时为收购者创造了正的股东回报 与市场相比 再者 跨国并购交易比国内交易更具挑战性 且中资银行在并购交易和国外市场上都缺乏经验 银行的海外愿景与投资者和分析师的怀疑态度之间的矛盾引发了重要问题 首要问题在于中资银行进行跨国并购交易是否有意义 虽然中资银行的规模及其强劲的利润增长为其进行海外投资提供了资本和资金 但是它们是否遵从了有力的战略理据或仅仅只是遵从资金雄厚的银行进行海外收购的传统 它们是否拥有适当的技

前 言

能和资源 使其成为利用并购交易渗透到新市场并蓬勃发展的全球挑战者 亦或 它们是不是应该更好地扮演本土巨擘的角色 掌控繁荣的中国国内市场 鱼和熊掌是否能够兼得

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国内外银行都有启示作用 长期看来 一些大型中资银行将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它们将在跨国市场上挑战银行巨头 短期看来 外资银行 特别是受到持续金融危机影响的银行 将把中资银行视为注资来源 其它银行则可能通过寻求与中资银行合作的机会来打开中国国内市场或为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服务

通过对中资银行跨国并购活动的深入研究 我们的报告清晰地指出了跨国交易的利弊得失 该研究于2007年底和2008年初进行 对领先的中资银行 监管机构人员 国内外金融投资者 投资银行以及其它市场参与者进行了广泛的访谈

通过权衡跨国交易的益处和风险 一些中资银行将能够通过有选择 有计划地投资而获得成功 我们希望本报告能够为这些银行提供一条实际的前进路径 相反 其它银行也许不应该选择进行国际并购 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强国内业务上 同时 本报告也审视了中资银行跨国并购对全世界银行的启示

资银行最近在并购活动中越来越大胆 自2006年以来 交易步伐加快且交易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 如许多中资银行持有外资机构的股份 对于一些中资银行来说 跨国并购是其制定多元化发展 获

取技能或进入新市场计划的基石 对于其它中资银行来说 这更多的是一种机会主义策略 即利用一些西方银行近期市值下降的机遇

全球舞台的交易规模更大

中资银行第一波跨国并购浪潮发生在1993年至2005年间 在这一期间 中资银行平均每年进行一笔跨国收购交易 但是投资范围并不广 所有交易都是在大中华区范围之内 主要在香港 进行 第二波浪潮开始于2006年 且仍在进行中 迄今为止 中资金融服务机构已经进行了11笔跨国并购交易 其中6笔交易发生在大中华区以外 参阅图1 交易变得更加频繁 范围更广且规模更大 在第一波跨国并购浪潮中 大部分交易价值都在2,000万美元以下 仅有两笔交易超过了1亿美元 在第二波浪潮中 五笔交易中的每笔交易总额至少达到了10亿美元 其中最大的交易 中国工商银行与南非标准银行集团 Standard Bank Group 之间的交易额达到了55亿美元 参阅图2 虽然跨国交易规模变大 但这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控制力 2006年以前 大部分交易都能获得多数股权 自那之后 跨国交易则只获得少数股权 原因有二 第一 更多的中资银行只是第一次进行跨国交易 它们希望从小做起 指控制力 第二 并购经验更丰富的银行一直进行更大宗的收购 使得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仅购得海外机构的小部分股权 2007年的8笔交易中仅有2笔交易以及2008年上半年的1笔交易获得了控股权

跨国并购的增长

跨国并购活动的增加是一种趋势 而非异常现象 首先 中资银行的市值平稳上升 2007年 根据市值计算 中资银行在世界30大银行中占有5个席位 在美国之后 美国占有7个席位

位居全球第二 除此之外 当前的金融危机造成了业绩鸿沟 有利于在如中国等新兴市场上的银行发展 2007年 处于危机中心的北美银行的平均股东总回报(TSR)约为-17% 同样受到危机影响的西欧银行的平均TSR 为-3%左右 相比之下 金砖 四国 巴西 俄罗斯 印度和中国 领先银行的平均TSR 达到了50%

中资银行利用跨国并购实现增长的趋势才刚刚开始 它们拥有价值2,73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 当然 就占有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来说 这相对较低 要想达到发达市场银行所持有的海外资产比例 中资银行的海外资产需要增长三倍 达到9,000亿美元左右 参阅图3

走向海外的情况

寻求增长是跨国并购活动的共同特征 也是每家银行进行海外投资的部分理据 但是 其重要性因银行不同而有所差别 比如 中国工商银行采用了主动的国际并购战略 将非有机增长作为海外扩张的可行方案 目前 并购交易已经占到该银行海外资产的71%及其海外利润的87% 其它中资银行则将海外并购视为有机增长战略的一种补充 它们按照具体情况处理并购机会 而非将其作为扩张战略的核心 中国建设银行在悉尼和中东设立了办公室 并获得了在美国开设分行的批准 建行表示将考虑某些市场上的合适目标 但是并购交易不会成为其进入这些市场的主要方式

中资银行已经利用跨国并购来实现增长之外的一系列战略 包括配置过剩资金 走向全球化 获取能力和实现业务多元化

配置过剩资金 这是我们在进行跨国并购研究时最常被提及的原因 参阅图4 在过去五年中 中资银行获得的资金比其发放的贷款还要多 自2003年到2007年 存款以1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 达到40万亿人民币 而同时贷款的年均增长率为13% 达到28万亿人民币 参阅图5 2007年的存款总额比贷款总额高出30% 是15%存款准备金率的两倍 非有机增长战略可以使银行将过剩资金运作起来 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实行限额管理以放缓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变得尤为适用

作为一项附加益处 中资银行在配置过剩资金时可以利用估值套利 中资银行的市盈率大大高于平均值 使得世界其它地区的银行变得相对便宜 参阅图6

走向全球化 许多大型中资银行期望成为全球性银行 而不仅仅限于声望 中国各行业的公司在海外市场变得日益活跃 并成为真正的全球挑战者 BCG最近一份报告 2008年BCG100新全球挑战者 快速发展经济体百强企业如何改变世界 发现 来自快速发展经济体的前100家企业中 中国拥有41家 相比之下 印度位居其次 拥有20家百强企业 许多中国的全球挑战者均已在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进行并购活动 其它企业则通过推广其业务模式来追求增长 中资银行自然希望继续和投资于新市场的中国企业合作 跟随客户进军海外并成为全球机构也是我们在进行跨国并购研究时所发现的最常被提及的第二及第三大原因

中国贸易部门和银行监管机构是银行进行国际扩张的有力支持者 商务部正在推动 走向全球 的国家政策 以振兴经济 银行自身是中国企业扩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据商务部介绍 人民币升值 流动性增加 如可用的银行设施增加 以及更有力的政府支持 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更灵活地进行海外投资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但是 中国政府并非盲目支持跨国并购 而是谨慎支持中资银行的海外投资 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 银监会 认为国际扩张对于银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力非常重要 但同时也认识到这是一条非常复杂且极其危险的道路 银监会已经为考虑进行国际投资的中资银行制定了指导原则并警示这些银行进军海外的步伐不要过快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希望银行先学会走路再学跑步 其严谨态度反映了海外扩张的现实

获取能力 一些中资银行进行跨国并购交易主要是为了获得或加强自身的技能 从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变得更具竞争力 这些交易为增强这些能力提供了捷径 使得银行可以直接获取专业知识 而不必再自行开发 一家国有银行的管理人员说 中资银行需要引进发达市场的技能和知识 他认为中资银行可以从外资银行的经验中获取管理 IT和产品开发的能力 外资银行也能提供其所在国的市场竞争和监管情况的第一手信息

技能转移不但可以改变银行形象 同时也可以增强吸引力 一家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说 最终 投资者需要看到能力交换 他表明这一交换应当是双向的 即中外资银行互相指导 这位基金经理还表示 这并不是说中资银行没有能力 而是它们在海外没有业经证明的能力 只有在取得一系列成功之后 这一无能力 进行交换 的成见才能得以改变

实现业务多元化 跨国交易吸引了那些希望实现业务内容和业务区域多元化的中资银行 许多大型中资银行依赖于基本的存贷款业务 定位于零售和商业客户 这些业务利润丰厚且增长稳定 但是 在能带来高额利润 强劲增长 更好交叉销售机遇和基于手续费业务模式的资产管理 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这些领域 中资银行往往发展不足 同样 大型中资银行在国内主要地区拥有较高的覆盖率 但他们正试图扩展到新兴和发达市场

除了能给收入流 增长和业务风险带来好处之外 多元化也能减少中资银行所需的资本总额 通过实现各个国家或地区资产负债表风险的多样化 银行能降低内部集团层面的经济资本 从而留出资本直接用于其它项目

总的来说 这些好处使跨国并购极具吸引力 近期事件使中资银行具有更充分的理由进行海外交易 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所造成的混乱使资本充足的中资银行显得特别繁荣 并使陷入困境的银行更容易接受海外投资者 受到次贷危机严重影响的外资银行开始转向外国银行以获得急需的注资

随着金融危机从 华尔街 蔓延到 大众街 经济指数显示其影响已经超越了银行业 中资银行可以找到开

展跨国交易的更多理由 2003年BCG发表了题为 在萧条时期通过兼并获得成功: 在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时期并购的隐藏力量 的报告 该研究审视了美国1985年至2000年期间的277笔并购交易 并发现在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时期所进行的交易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两年内 经济疲软时的兼并所创造的股东价值比经济强势时的兼并所创造的股东价值高出14.5%

BCG2008年出版的 战略家的回归 在经济衰退中利用并购创造价值 报告探究了经济疲软时交易相对成功的真正原因 结果显示 收购无论在经济繁荣时期或低迷时期 在交易宣布时都会引起市场负面反应 但是 从长远来看 经济低迷时期的交易通常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长期优势不能以 买低卖高 的理据来解释 相反 这表明收购者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易于发现尚未实现潜能的目标 此可能是由于衰退时期约束力量的原因

虽然当前的金融危机能提高中资银行进行海外收购的成功几率 但是也不能忽视并购活动中通常需要的谨慎感 同时也不能轻视筛选交易的重要性或鼓励银行搜寻最弱目标 战略家的回归 报告发现 与陷入困境的目标相比 健康的目标更有可能在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时期对收购者的股价产生积极影响

然支持跨国交易的理由有很多 但是有一些因素却告诫银行需要三思 并购交易因破坏股东价值而遭到诟病 跨国交易极具挑战性且还要面对最发达市场的最有经验的对手 中资银行面临的挑战更大 其中

包括与股东偏好不合拍

并购的内在挑战

在BCG2003年就并购对股东价值影响的研究中 参阅报告 在萧条时期通过兼并获得成功 样本中64%的交易在宣布之时就出现了价值损失 而56%的样本在交易之后的两年仍继续损害其价值 BCG 在 2008年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 动荡时期的股东价值管理 中指出 激进的增长战略有可能会影响TSR 业绩 在某些情况下 TSR 无法与由股息收益所带来的回报相比 或刚开始表现强劲 但最后却急转直下 价值创造报告注意到 在过去10年中 世界上一些最大的银行采用并购战略 却导致了低于平均水平的TSR

并购交易本来就非常复杂 且包含了管理 监管和运营等方面的许多问题 (参阅附录 日本银行与跨国并购 ) 常见的管理问题包括缺乏高管层的支持和与目标企业管理团队的冲突 监管问题包括难以理解的法律框架和某些情况下政府的坚决反对 运营问题包括缺乏足够的可靠信息来进行合理估值 以及获取成本协同效应和整合运营的挑战

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并购交易以实现股东价值创造期望时面临严峻的挑战 出于多种原因 中资银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这些银行的经理们一般在并购交易和海外市场方面缺乏经验 因此也不太熟悉海外监管和法律环境 这可能会引起自身机构和交易伙伴的质疑 在运营方面 中国的跨国并购交易会牵涉到更加复杂的

跨国并购的挑战与风险

文化差异问题 在北美和西欧 无法转移最佳实践的风险特别高

对中资银行跨国愿景的担忧

市场对于收购的最初反应通常是令人沮丧的 但这并不是没有根据 有太多的变数影响买家成功交易的能力 中资银行将面临来自分析家和投资者的共同质疑 以及一些特别严重的担忧

偏离主业 代价昂贵 中资银行的股东理解跨国并购的理由 跨国并购为银行提供了一个利用其过剩流动性和高估值倍数 获得有价值的专长 并与投资海外的中国企业步调保持一致的机会 但是同时 许多股东对中资银行进行跨国并购的计划充满担忧

首先 可以理解的是 大多数中资银行股东关注于国内增长 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在10%至12%之间 经济快速扩张为业绩优异的银行业推波助澜 除此之外 中国消费者对银行业的许多需求仍未得到满足 这些需求也将产生大量新的收入来源 从全球范围来看 银行业收入预计将在2006年到2015年间增长1.1万亿美元 中国银行业的收入预计占这一增长的18% 约为2,000亿美元

这一增长规模的机遇并非没有竞争 事实上 随着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监管放开 越来越多的外国参与者将进入该市场 并在其出售的产品和服务上放手一搏 同时也会导致经济环境变得更加拥挤但富有活力

考虑到国内市场的高度吸引力和日益激烈的竞争 一些投资者认为跨国并购偏离了主业并将使银行付出昂贵的代价 许多股东希望银行关注基本业务 坚实的资产负债表 强劲的股权回报和净利息利润 更成熟的能

力 如在风险管理等领域 以及开发更广泛且更具竞争力的国内产品服务

跨国交易和国内增长并非互相排斥 但是投资者清楚地了解到这些交易吸引了管理层的大量关注并占用了公司的大部分资源 一家银行能否经得住将其资本和顶尖人才从国内运营转到国际投资的考验呢 中资银行真的需要投资海外才能获得成功吗

从跨国交易中获取价值的挑战 许多投资者对海外并购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 同时还担心中资银行不能从这些交易中获取价值 这些交易如何为银行的整体利润率 增长和股东总回报作出贡献 银行是否拥有足够多的股权以获得所需的能力或施加影响 更详细地说 投资者对于银行执行并购交易的能力也有所担心 他们是否拥有足够的技能和经验来评估这些交易的潜在价值和风险 他们是否能够识别并解决复杂的整合与文化问题 为实现协同效应和技能转移铺平道路

缺乏明确的理据 由于中资银行可以在不进行海外投资的情况下抓住巨大的增长机遇 因此股东们需要听到跨国并购的明确战略理据 股东们需要确信的是 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并不是因为其能够这么做 如银行拥有过剩的资金或西方银行的贬值 而是因为其应该这么做

股东们肯定还没有关闭跨国并购的大门 他们认识到通过这些交易的增长可以成为银行长期成功的一部分 但这仅仅只在其是明确制定计划的结果的前提下 股东们谨防投机交易 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在提到中资银行计划进行海外并购时评论说 我们希望它们能更具体且能解释行动的原因 我们需要确信的是 长期来看 这是有好处的 同时 我们还希望看到协同效应和与银行强有力的战略契合

虑到并购的内在挑战以及对于中资银行跨国交易计划的担心 中资银行必须建立清晰的海外投资理据 如果他们拥有很好的理由 随后一定要确定哪些目标符合其战略 最后 他们必须制定交易执行计划

其中 沟通战略将对成功至关重要 参阅图7

为什么要进行跨国并购

进行跨国并购 首先要有清晰的逻辑来阐述国际扩张在银行战略和愿景中将扮演的角色 中资银行有三种方法做到这一点

首先 他们可以说明跨国并购将是很好的财务投资 可以提高银行的股东总回报 配置过剩的国内资金或实现业务多元化 总的来说 并购交易在价值创造方面有着各种不同的记录 因此 将战略基于财务收入的银行需要提出无懈可击的理由来应对投资者和分析师的审视 其次 在跨国交易中 银行可以获取能力 从而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这一方法很有说服力 因为许多投资者会立即将海外交易与能力建设联系起来 一家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的组合经理表示 技能转移和获取管理能力是跨国并购的真正目标 不论是赚钱还是赔钱 若你未能实现主要目标 投资就是失败的 第三 跨国并购能给银行带来全球的形象 打开新的增长点并且让银行跟上其本土客户进军海外的步伐 这一理据和国家政策保持一致 政府正鼓励国内企业投资海外 而中资公司将继续进军海外市场 银行需要强调其在海外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承诺 而不仅仅限于打入海外市场 随着中国企业开辟新的市场 它们将寻求继续与中资银行合作的机遇 但是如果中资银行提供的海外产品和服务不够充分的话 这些企业最终还是得寻找替代银行

制定并执行跨国并购战略

西班牙银行的成功展示了制定清晰海外并购交易战

略的价值 参阅附录 成功因素 西班牙银行的跨国并购战略 )

银行应该着眼于哪些机构

定义明确的战略理据应当引导银行筛选交易 如果银行的理据是要进行优质的财务投资 则目标必须要有良好的历史增长与高回报收益 参阅图8 中资银行对于这些业绩指标有着很高的期望值 从2001年到2006年 中资银行的收入以每年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 其有形股本回报率(ROTE)同期内平均约为13% 总体来说 估值套利机遇很有可能在筛选目标时起到一定作用 在银行将并购作为财务投资时尤为明显 2007年中资银行的静态市盈率平均为37 几乎高出国外银行平均值的三倍

致力于获取能力的中资银行应当关注于多专长银行和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机构 它们一定会寻找实现技能多样化的机遇 一家典型的中资银行批发银行业务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贷款和融资 相比之下 一家典型的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批发银行只有不到20%的收入来自于贷款和融资 投资银行业务仅占到中资银行批发业务收入的2% 而在这类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批发银行收入中却占到48% 参阅图9 第三个战略理据 走向全球化以支持中国企业客户 也将银行推向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特别是那些拥有高水平来自中国海外直接投资 ODI 的国家和地区 除了香港以外 这些伙伴还包括主要的发达经济体 如澳大利亚 德国 日本 新加坡和美国等 中资银行也可以定位于交易量较大而来自中国的ODI 较少并存在增长空间的市场 参阅图10 这就包括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如巴西 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

无论是何种战略理据制定了筛选流程 中资银行同样需要考虑监管问题 哪些市场有利于外国投资 哪些市场的壁垒很高 比如 美国允许外国公司拥有100%所有权 但是重大交易仍需要获得监管当局的批准 政治气候也影响海外投资的可行性 2007年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加剧 多家主权财富基金 由政府控制的联合投资组织 为蒙受损失的银行提供资本 不久 外国政府参股主要银行引起了一片批评声和保护主义呼声 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主权财富基金没有详细地说明其运作过程或动机

第一次投资于并购交易的中资银行也许可以在筛选过程中多加一道程序 文化亲和力 如果银行能够关注于和中国有着相似文化特点的市场进行海外交易 压力和复杂度将相应减小

筛选流程应当让银行将其搜索范围缩减到少数市场上的小部分目标 随着对潜在交易的评估 中资银行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目标企业能给交易带来什么 为了建立强势的谈判地位 它们需要展示其为交易带来的价值 持续的金融危机以及中资银行过剩的流动性 是进行海外投资 尤其是在美国和西欧 的明确前提 而且 中资银行也有能力提供有价值的注资 但是

这只

是偶然情况和环境使然 虽然这是进入一个市场的有力理由 但是不太可能带来可持续优势 这不应当成为交易的唯一理由

相反 中资银行应当强调其可带来的长期优势 如获得新收入来源 若跨国交易采取合作或合资形式 而非控股形式 中国强劲的增长势头吸引了全世界企业的关注 一家中资银行可以为外国企业打开大门 这些企业希望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但缺乏本土专长 同时 中资银行也能提供接近全球挑战者的机会 这些挑战者崛起于中国经济的不同领域

在评估过程中 中资银行应当确保交易结构和整合程度支持其目标 一些中资银行在进行跨国交易时 一般是先试水 然后再逐步参与 例如 在交易中 中资银行拥有日后购买大量股份的选择权 或在目标企业中获得重要但不完全融入其中的地位 为了保证实现目标 中资银行也许会采取交叉控股的方式 每家银行拥有对方的部分股份 这将使双方的战略和财务利益保持一致并保证重要技能得以转移

评估流程需要仔细检查所有政治和监管障碍 在某些国家 对于中国政府与中资银行之间关系的成见会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