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认识惯性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两部分内容。惯性现象很多,但惯性是一

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要通过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和有趣的实验,使学生领悟惯性的内涵,

这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兴趣,培养其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重点:对惯性的理解。

难点:对惯性现象的解释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积极参与惯性现象讨

论,并对由于惯性造成的交通事故引起关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了一个阶段的物理,已渐渐习惯了物理的一些学习方法。不喜欢老师

枯燥的讲述,参杂一些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参与,学生往往会兴趣较浓,分

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觉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四、教法选择

本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采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并实施“课内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教学方法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相结合,讨论和说理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与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屏幕展示:“生活中的现象”

现象(1):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车仍然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现象(2):从手中投出的铅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落在地面上。

现象(3):飞机投炸弹,不会在目标上空投放,往往会提前投掷。

针对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教师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然后引出课题。

2、建立惯性概念,体会惯性内涵

引出课题后,屏幕展示两种现象:

(1)纸条抽出,书不动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斧头和斧头柄向下运动,斧头柄停下来了,斧头仍然向下运动,因此套紧在斧头

柄上。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将以上两结论整合从而得出惯性概念。

为了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充分揭示和归纳惯性的内涵,我做了以下强调:惯性不是力,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惯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关注惯性现象,重视知识应用

用屏幕展示两种惯性现象,并引导学生解释:

(1)硬纸板被敲走,鸡蛋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落入杯中。

(2)斧头柄碰到树桩由运动变为静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因此能紧套在把柄上。

然后归纳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

(2)、弄清研究对象的初状态。

(3)、弄清是什么原因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状态发生了变化。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另外,为了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且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要求学生用我事先提供的一辆小车,一方木块,设计实验验证木块具有惯性,并用惯性知识解释。

活动结束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列举惯性现象,另一组用惯性知识解释,轮流进行。此时教师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参与其中,并适时给予指导。

举例10分钟后,教师评论:同学们的表现很好,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有时

它为我们的生活增色,有时它也会阻碍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不便。并问:刚才的举例中,哪些是有用的惯性?哪些是不利的惯性?学生踊跃回答后,我又问“惯性有大小之分吗?”然后利用屏幕展示战斗机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质量”。

六、回顾总结

1、巩固练习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2、布置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突出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意识培养,我设计了如下课外作业: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任何物体都有惯性。假设物体没有惯性,世界会是现在的样子吗?世界将会怎样?写一篇

100字的小论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