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课程标准

《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课程标准

《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课程标准
《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课程标准

《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是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交换设备安装工程、传输设备安装工程、移动设备安装工程、通信线路工程、通信管道工程等通信工程设计的主要步骤、主要方法、概预算编制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小型(或单项)通信建设项目的勘查、设计和概预算编制。课程采取了校企一体化的开发模式,以行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境教学环境及资源,建立了教师与设计师角色互换的教学团队,创立了双导师(教师、设计师)的项目制教学方式。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学院立足于培养面向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建设了以省示范专业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专业为首的通信类专业群,主要针对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通信系统和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和监理公司监理工作等工作岗位,专业培养目标是为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企业培养具备从事光电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及线路维护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课程重点培养学生通信工程勘查、设计及概预算编制能力。

《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课程是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通信工程的主要内容,掌握通信工程设计的主要步骤、主要方法,通信各专业概预算编制方法。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小型(或单项)通信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概预算编制,为将来在综合通信项目设计实训打下基础。同时,课程融入了通信工程概预算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为职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利用情境教学,通过项目制让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学习知识,在做中学,学中做,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为学生从事通信工程设计、通信工程施工、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及监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结合通信工程勘查、设计、概预算编制、通信工程施工等职业岗位,针对职

业资格认证考试,并具体分析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设计课程内容,对《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课程的定位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定位图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校企一体化课程开发机制

教学系部和惠远邮电设计咨询公司为一体化,企业领导同时作为系部领导建立了一体化保障机制,工程管理研究所作为纽带将二者联系起来,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一体化课程开发机制

教师和设计师互换角色,设计师进教研室,教师进设计室,充分利用教师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师的实践经验各自的优势。由设计师和教师共同制定课程目标和实施计划,由设计师指导完成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核心成员包括5

名教师,其中1人为企业专家。此外,尚有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完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二)面向职业岗位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该课程采用了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整体设计方案,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

以通信工程设计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整个教学组织贯穿“三个强调”

图3 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各个专业通信工程设计为主线,以各个专业的具体工作流程为辅线,与企业合作,按照通信工程勘查、设计、概预算编制工作流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配合实境教学,通过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整个工作过程,完成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如上图4所示。

(三)项目制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能力,设计了项目制教学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4-6人左右),每组设组长1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情境规定的项目。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教学任务,学生参加项目时有自己的角色分配。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情境和工作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启学生专业智慧,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制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每次课前根据教学情境设计下发任务书和相关学习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基础知识。

图5 项目制教学模式示意图

进入情境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完成任务。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思考。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单元测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具体过程如上图5所示。

三、设计思路

(一)关于专业

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课程的专业实用性,本门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适应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对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制定了参考标准,力求达到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目的。

(二)关于目标

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精神,本着确立能力本位教育的思路,本标准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三)关于学习内容

课程内容的学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强调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主要发展学生创新、认知、迁移、归纳推理的能力。

创新主要表现在:有创意动机;能够根据不同设计要求来选择具体的设计方案。

认知主要表现在:对本课程知识理论框架熟悉,熟知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从具体实例中辨认各专业的设计内容;具备认识项目设计要求并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

迁移主要表现在:将所学知识理论迁移到具体案例中使用;能够将一个案例中的设计方法总结出来应用于新的项目中;积累设计方法与设计经验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新的项目中。

归纳推理主要表现在:归纳调研通信工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推理调研目标

和效果;类比相关案例中的方法与策略,推理其在新项目中的实用性。

本标准对理论与技能目标的描述使用了“了解、熟悉、列举、知道、认识、理解、说明、掌握、应用、概括、解决”等行为动词;对技能性目标描述使用了“能够、运用、使用、学会、进行、操作、熟练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掌握、联系、举一反三”等行为动词,对情感性目标描述使用了“观察、讨论、参加、遵守、形成、树立、增强、保持、具有、热爱”等行为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本标准在执行中的参考价值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市场调查与预测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基本目标,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相关的通信工程设计的基础知识;准确理解通信工程设计所要求的基本功能;掌握通信工程设计方法的运用。在知识与技能两方面的目标保证都实现的同时,侧重于对学生在通信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对于企业实务的处

理能够利用所学原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进行,体现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讨论,养成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应注重渗透思想教育,使其领会通信工程设计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热爱本专业,强调“诚实守信”作为通信工程设计行业的立业之本、兴业之道的意义,不仅如此,也应使其意识到以诚取真、以真取信、以信而立、而立人和在未来人生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使其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通信概论》、《通信原理》、《通信电源》、《线务工程》、《AUTOCAD绘图设计》等。后续课程为《初级通信工程项目设计》、《中级通信工程项目设计》。在教学中,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开设,保证学时连贯性,一般为5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模拟实训22学时。以下按照本课程不同模块分列出具体内容标准、实训标准。

[理论讲授内容标准部分]

模块1:绪论

最少学时:2

(一)学习目标

了解通信工程设计行业现状,明确通信工程设计师应当具备的素质,我国设计行业发展分析。本模块具体学习目标:

1、通信工程设计的重要意义

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合理方案的选择和肯定。

②智力成果转化为实际建设工程的实质性体现,项目管理的指导文件。

③设计文件是施工招标和委托的重要依据,施工必须以设计为基准。

④设计文件是质量验收的重要依据。

2、通信工程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①强烈的责任心。

②吃苦耐劳的精神。

③勤学好问,善于观察和总结。

④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1、重点:通信工程设计的重要意义,通信工程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2、难点:通信工程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通信行业的差距。

(二)实践活动建议

1、首先导入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深刻理解通信工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2、引申:通信工程设计的作用。

3、提出问题:如何完成通信工程设计?通信工程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4、链接:通信工程的含义及分类。

问题探讨:

1、通过案例分析,充分通信工程设计的目的。

2、通信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3、讨论通信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模块2:通信工程设计基础

最少学时:2

(一)学习目标

掌握建设项目概念和建设流程,以及电信工程设计流程和深度。各专业勘察

要点。本模块具体学习目标:

1、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念、建设程序

建设项目:按照一个总体设计进行建设、经济上统一核算、行政上独立组织、实行统一管理的建设单位。

建设程序:从设想、选择、评估、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等整个建设过程,必须按照先后顺序执行。

2、通信工程设计的设计流程

制定设计计划、勘察前的准备、勘察、设计、设计审核修改出版复查、设计会审、设计修改和归档、施工指导设计变更设计回访。

3、工程勘察

初步设计勘察和施工图设计勘察。

4、设计的基本方法

5、设计文件组成

包括:①图纸②设计说明③概预算表格。

本模块重点和难点:

1、重点:建设项目概念和建设流程,电信工程设计流程,各专业勘察要点。

2、难点:通信工程设计的工作流程,初步设计内容的深度。

(二)实践活动建议

1、通过案例启发学生从施工者的角度分析设计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问题:何谓设计?何谓通信工程设计?

2、讨论通信工程设计的步骤。

3、启发、提示学生通信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和程序。

4、组织学生查找现实通信工程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然后在全班会议上进行心得体会的交流。

问题探讨:

1、如何理解通信工程施工与通信工程设计的关系?

2、谈谈通信工程设计的主要成果包含哪三部分?为什么?

模块3:通信工程制图基本方法

最少学时:20

(一)学习目标

掌握工程制图基本知识和通信工程常用图例画法。本模块具体学习目标:

1、工程制图基本知识

图纸中基本内容:图衔、图例、标注、线型等。

2、专业通用图

学习并绘制通信工程中常用的图例。

3、AUTOCAD等绘图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学习基本命令的使用。

本模块重点和难点:

1、重点:图衔要求,各专业通用图。

2、难点:通信工程常用图例画法。

(二)实践活动建议

1、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绘制完成的通信工程图纸,使学生对绘制CAD图纸产生兴趣。并讲解图纸的组成。

2、图纸的绘制

采用教师带领学生逐步绘制的方法完成图纸的绘制。

问题探讨:

1、图纸的组成?

2、标注的种类?

3、图例的种类?

4、建筑平面图的绘制要点?

模块4:通信建设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与管理最少学时:6

(一)学习目标

了解通信建设工程概预算的意义,能独立编制概预算各个表格,能熟练地使用定额。本模块具体学习目标:

1、通信建设工程概、预算的概念和组成。

概、预算是在工程设计不同阶段对工程造价的计算。

都由五类表组成。

2、通信工程总费用构成

有人员费用、机械仪表费用和材料设备费用组成。

3、建筑安装工程费计取方法

由表二计算可得,包括人员费用机械仪表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和管理费和

税费等组成。

4、建筑安装工程建设其他费计取

由表二计算可得,特殊地区使用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等组成

5、通信工程勘察设计预备费计取

由表五计算可得。

本模块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信工程总费用构成,工程费计取方法,勘察设计费计取方法。

2、难点:工程费计取方法。

(二)实践活动建议

1、课堂讨论:通信工程总费用构成。

2、五张表的结构。

问题探讨:

1、人工费如何计算。

2、勘察设计费的计算。

3、设备材料费如何计算。

模块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

最少学时:8

(一)学习目标

全面了解并掌握通信电源勘察过程,电力线选择,蓄电池和整流模块配置。本模块具体学习目标:

1、电信电源系统组成(爱默生、动力源电源参数介绍)

市电引入、变电设备、交流电、整流器、配电屏等

2、电信电源系统设计程序

设计时先计算设备对电信电源系统的要求,然后根据需求选定电源系统各组成部分,然后选定电缆。

3、电信电源站设计与设备选择

(1)交、直流供电系统选择

(2)电力线选择

(3)配电设备选择

(4)防护设计

4、电源专业工程量统计方法

根据电源工程的情况,参照定额第一册条目,统计后计算可得。

本模块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信电源勘察过程,电力线选择,蓄电池和整流模块配置。

2、难点:交、直流供电系统设计,降低地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建议

1、结合课程参观电源实验室。

2、结合案例让学生,动手完成一份独立的设计。

3、分小组进行,由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组6--8人。

问题探讨:

1、总结通信电源机房勘察设计的流程?

2、通信电源机房勘察设计的要点?

模块6:交换工程设计

最少学时:6

(一)学习目标

掌握交换工程设计勘察,交换路由设计和路由选择,交换工程工程量统计方法。本模块具体学习目标:

1、程控用户交换机的选型(华为、中兴机型参数介绍)

华为、中兴机型介绍并比较区别,包括参数和功能

2、话务量和中继线的计算

根据估算的用户数和每个用户的业务量估算话务量。并根据局点的间的话务量设定中继线的类型和数量。

3、信号系统和接口方式

根据设备的类型和支持接口的方式,进行相应的选择。

4、编号计划

根据规范完成,号段划分和分配。

5、交换工程工程量统计方法

交换工程包含设备线缆的费用和建筑安装费用等。

6、机房勘察

机房内高、宽、门窗的尺寸等的测量。

本模块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交换工程设计勘察,交换路由设计和路由选择,交换工程工程量统计方法。

2、难点:交换设备配置,交换工程工程量统计方法。

(二)实践活动建议

1、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个房间。

2、学生选择一些设备并给出尺寸。

3、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组6-8人。完成机房设计。

问题探讨:

1、交换工程设计的步骤?

2、交换设备选型的要求?

模块7:基站工程安装设计

最少学时:10

(一)学习目标

掌握基站系统组成,能独立完成基站的勘察、基站设备及天线设计。本模块具体学习目标:

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无线传输基本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以GSM为例说明,其组成一般包括4大部分:终端、基站、交换、维护。无线传输的特征

2、基站系统的组成

(1)基站机房设备

(2)天线

3、基站设计与设备选择

(1)基站机房的勘察

(2)天面勘察

(3)基站设备天线设计

(4)防护设计

4、基站安装工程量统计方法

统计设备材料的用量,统计建筑安装工程量。

本模块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基站系统组成、基站的勘察、基站设备及天线设计。

2、难点:基站的勘察设计。

(二)实践活动建议

1、给出一个模拟项目,完成其设计。

2、启发引导学生查阅规范,按照规范完成设计相关内容。

问题探讨:

1、基站选址的要求?

2、基站机房的线缆的布放要求?

模块8:管道工程设计

最少学时:10

(一)学习目标

掌握各类通信管道适用范围,通信管道容量确定,通信管道横断面和剖面

设计。本模块具体学习目标:

1、容量确定

根据用户数和业务量,并结合预留的扩展,来确定管道容量。

2、工程材料选择(管道类型选择方法)

水泥、塑料等多种材料的选择,应满足工程需要。

3、管道建筑横断面设计

根据先下后上,先两边等原则设计。

4、管道建筑平面设计

路由的选择和特殊地段的处理,钢管保护等保护措施。

5、管道专业工程量统计方法

根据所用材料和线缆的长度和建筑安装的工程量统计计算可得。

本模块重点和难点:

1、重点:各类通信管道适用范围,通信管道容量确定,通信管道横断面和剖面设计。

2、难点:管道高程确定和对管道影响,通信管道横断面设计。

(二)实践活动建议

1、校内选择一段线路让学生完成其管道工程勘察设计。

2、分组每组一名负责人,6-8名成员,各有角色和分工,最后合作完成设计并给出设计文档。

问题探讨:

1、管道路由的选取。

2、人手孔的选址。

模块9:光缆线路工程设计

最少学时:8

(一)学习目标

了解常用光缆、电缆的规格型号,能完成线路工程的勘察设计。本模块具体学习目标:

1、光缆线路的组成

根据方式不同,分为架空、管道、直埋、水底光缆等。不同安装方式线缆和辅助材料也大有不同。

2、光缆线路施工器件

直埋、水底、管道和架空工程施工器件如顶管机,穿管器等,以及光纤熔接机等设备

3、光缆线路勘察

勘察所需主要工具和注意事项,应记录的主要内容。

4、光缆线路工程的设计

选择路由,完成安装方式选择后,选定所需设备仪器和线缆,并通过计算给出所需的数量,计算工程量即工日数,并给出其它相关的费率。

本模块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光缆线路勘察,光缆线路工程设计。

2、难点:光缆线路工程设计。

(二)实践活动建议

1、熟悉线缆的规格和型号。

2、熟悉各种安装方式的优缺点。

3、给出一个模拟项目,完成其整个设计流程。

问题探讨:

1、线缆选型的要点。

2、施工和安装方式选择要求。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和课程特点和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

课堂理论教学采用案例讲授,课堂讨论、启发教学等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并侧重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实训室的利用,普及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由专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项目制、导师制、任务驱动等形式,如图8所示:

图8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图

针对课程内容大多为通信工程设计的实践环节的特点,对学情进行了分析,教学方式的采用与选择根据学生的如下特点:

(1)学生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对课程内容理解欠深入。

(2)沟通能力不强

(3)自信心不足

结合学情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的特点,我们选择设计了以下教学模式:

(1)实境教学:通过组织现场的勘查,亲身体验实际工作过程。聘请资深的设计师为学生现场讲解通信工程勘查中的有关问题;

(2)情境教学:根据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情境任务书,做中思考学习。

(3)角色扮演: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引导学生亲身体验通信工程设计过程及工程内容。

(4)改革考试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创新考核方法,将学生能力考核纳入日常教学中,有效监管学生学习过程。

(5)任务驱动激发兴趣:通过下达任务书,将任务及项目与学生团队绑定,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指定任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为了更好的诠释难点和重点,我们对各种教学媒体的教学效果和特定进行了分析。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合理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媒体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综合选择一种或几种媒体的组合,其依据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及媒体特性。根据实际情况及需要,目前课程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媒体的组合,如表4所示:

表4 媒体采用表

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有声有色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提高了兴趣和自主参与的意识,学习效率提高。

二、评价考核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整个考评体系分成横向和纵向考评,横向考评将过程考核与评价纳入课程总成绩,改变用期末一次成绩评价,促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将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挂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见横向成绩评价表1。

横向成绩评价表1

《 建筑设计基础Ⅰ》教学大纲

黑龙江东方学院 《建筑设计基础(1)》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学部建筑装饰设计教研室 课程编号: 03122011 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装饰设计方向) 学分:6 总学时 112 (理论学时 40 ;实践(实验)学时: 72 )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就是为建筑学专业开设得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建筑学设计系列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就是建筑设计入门得关键。 本课程得教学宗旨与目标就是通过系统得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课程作业过程训 练,培养学生对建筑形式语言得认知、运用、表达能力与初步得建筑设计构思能力,为学习后续得建筑设计课程打基础。 二、本课程得目得任务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就是建筑设计得启蒙 教育,就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得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即“悟性——理性——创造性”过程得重要环节,更就是建筑设计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得目得任务就是: 1.建立正确得建筑观; 2.对建筑设计体系得初步认识,对设计过程得感性认识与一般了解,对名建筑得欣赏与评价; 3.掌握建筑设计得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即建筑功能、空间、环境得概念,平立剖面得含义以及规范表达,形式美得法则等; 4.建筑表现技能得表现:建筑制图、渲染技法、模型制作、徒手表现、建筑速写等。 三、本课程与其她课程得关系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主导课程——建筑装饰设计系列课程得先修课程。本课程所讲授得内容与所进行得各方面基本功训练直接为今后得建筑

装饰设计课提供预备知识与技能。 四、本课程得基本要求 1.建筑表达部分: ·学习水彩渲染技法; ·学习模型制作方法,及通过模型推敲方案、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2.建筑形态构成部分: ·培养对建筑形体得认知与组合加工能力; ·培养对建筑空间得认知能力,学习设计、创造建筑空间得方法。包括认识不同空间类型(动、静、开敞、封闭、流动、引导……)与学习空间限定得手法(设立、下沉、升起、围合、覆盖……); ·加强对各种建筑形式要素(形状、色彩、尺度、质地、方向、位置)得直觉及相关性认识,培养用形式要素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学习建筑形式得加工方法( 附加、重复、穿插、切削、旋转、、、、)。 3.建筑美学部分: 学习美学原理,培养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将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训练贯彻于一切作业得环节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变化与统一得方法。 4.建筑设计入门部分: 初步了解建筑设计得程序与方法。 五、课程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建筑初识 (4学时) 了解重点:初步接触建筑概念,介绍与本课程相关得基本内容及工程字规范书写。 难点:学习这门课程得目得与达到何种标准。字体结构与笔画特点。 第二部分徒手线条练习 (4学时) 掌握重点:徒手线条得组织、排列、衔接、构图等表达。 难点:线条得流畅、间距得疏密、衔接得方法、黑白灰得对比关系等。 第三部分工具线条练习 (6学时) 掌握重点:学习用墨线综合表现得方法,训练构图能力,加强审美感觉。 难点:墨线线条衔接得当,图面精良。 第四部分建筑绘图练习 (10学时) 掌握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标准[详]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土木工程力学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总学时:120 理论学时:108 实践学时:12 学分:8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阐明在外荷载作用下,建筑构件的受力分析方法,建立静力学平衡方程,解决杆件的受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构的组成规律和合理形式以及结构在外因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原理与计算方法,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提供科学依据;学习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同时亦为后续课程如《建筑结构》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为,打破了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书中施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容。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力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构件的力计算、静定结构的力计算、构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压杆的稳定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与刚度校核、土力学基础。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为120学时。课时数以课程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 2 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掌握土木工程力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工程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 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 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 .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 建筑材料 2.课程类别 3.学时学分 4.适用专业 二、课程定位 《建筑材料试验与检测》面向学科内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以培养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储存运输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方法,同时要了解新型建筑材料,对新型建筑材料要具备认识和鉴别能力,为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以及从事相关工作储备基本知识。 三、课程目标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国内外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特点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以抓好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产学研”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建筑材料与检测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

有关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掌握主要建筑材料试验与检测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 (二)具体目标(表1) 表1 《建设材料与检测》教学目标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合理分析与建筑材料课程有关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任务,归纳梳理学习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形成基于教学任务的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1. 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全面跟踪行业企业标准,以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要,明确教学任务。 目前,建筑行业人才市场急需大批懂专业、会管理、上岗即能胜任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培养建筑行业人才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坚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知识培养能力”的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 2.以教学任务为主线,明确教学内容,融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一体,通过“教、学、做”,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105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秘书工作文化与传统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秘书工作的基本素质。该课程先导课程有秘书理论与实务、公共关系学、中外秘书比较、中国文化概论等。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了解秘书职业在纵横时间上的背景,掌握秘书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发展过程,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基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之一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秘书活动与秘书工作变化规律,专业知识较为系统,在教学内容上侧重选取各个时期秘书机构的设置、秘书人员的来源、秘书工作的内容等方面来探讨历代的秘书工作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秘书史的发展规律。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国秘书工作的基本脉络和框架,认识历代秘书工作的变迁和规律,从而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路,为当前的秘书工作服务。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的考察,亦能加深对今天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更好的角色和素质意识。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 (2)理解和把握我国秘书工作的萌生及形成理论,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与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能运用秘书工作发展的相关规律与理论,分析以往与当前秘书工作。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专著类: 1、《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王受之著) 2、《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 3、《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 4、《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比例——科学?哲学?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注:有志于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同学可以选读。 9、《外国建筑史》(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世界室内设计史》((美)派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拙匠随笔》(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13、《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有助于理解现代建筑设计的由来。 14、《建筑十书》(维特鲁威,高履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注:已知最早的建筑设计理论著作,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坚固、美观、实用”的建筑三原则。 15、《安藤忠雄论建筑》((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安藤忠雄连战连败》((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7、《建筑师的20岁》(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王静、王建国、费移山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8、《负建筑》((日)隈研吾,山东人民出版社) 注: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空间设计的哲学思辨。 19、《普利茨克建筑大师思想精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 --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容的深广度、教学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 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 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法 (二)课程容与要求 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式的力、应力、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三)课程实施和项目设计 1、课程实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模具专业及学生特点,对少 学时《工程力学》的教学采用讲授、练习、自学、集中答疑等多种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力学概念、原理和定理时,应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和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实际力学问题出发,通过理想的抽象分析的实验观察,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要指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 优质专业.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形工艺课程标准

《金属工艺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金属工艺学 适用专业(群):制造类 1.前言 1.1课程性质 1、课程的性质 《金属工艺学》是制造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着重介绍机械制造中的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及冷、热加工方法,热加工方法包括铸造生产、锻造生产、焊接生产,以及零件的冲压和挤压生产等内容,冷加工方法包括车、铣、刨、磨等加工方法。主要研究上述生产方法的工艺过程、工艺特点、工艺质量的控制和质量问题的分析以及它们的应用场合。 2、本课程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 《金属工艺学》是制造类专业学生选择工程材料、学习机械制造方法和制造工艺及装备的先行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1.2课程的教学设计 课程的指导思想: (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突出应用”。 (2)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5)注意与相关的专业技术“接口”。 课程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

(2)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 (3)根据各专业的需求确定选修内容。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常用热处理、铸造生产、锻压生产、焊接生产。 2.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机械加工方法,掌握常用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及冷、热加工方法的实质、基本原理与工艺特点;了解各种主要加工设备、工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具有选用工程材料的初步能力;具备选择毛坯加工方法和切削成形方法以及工分析的初步能力。培养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和选择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应用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具体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以及常用金属的热处理工艺,提高在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合理选材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除了常用的切削加工以外,还有铸造、锻造、冲压、挤压、拉拔和焊接等加工方法,这些制造方法有他们各自的优点,分别适用于各自的场合;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基本概念、工艺特点,各种加工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如何解决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工艺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进一步增强实践认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3.课程内容 3.1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专业层次: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计划学时: 单位: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二○一七年六月 工程力学 一、基本情况 8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该课程是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力学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经典内容。通过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对处于静定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静力分析和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这门课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工程力学》课程在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指导思想 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生成才规律,树立专业指向、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所学的工程力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2、基本原则 以机械设计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遵循认知规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获得机械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工程力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 以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按照专业基础实用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以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为基础,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通过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2、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分三大模块: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第一模块分两大任务: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力系。第二模块设一大任务,两条线索,一是载荷作用方式,二是外力-内力-内力图-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本模块设有3个实验,安排六个课时,通过实验引出相关内容。第三模块主要引导学生自学。 8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 建筑材料 2.课程类别 3.学时学分 4.适用专业 二、课程定位 《建筑材料试验与检测》面向学科内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以培养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储存运输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方法,同时要了解新型建筑材料,对新型建筑材料要具备认识和鉴别能力,为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以及从事相关工作储备基本知识。 三、课程目标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国内外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特点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以抓好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产学研”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建筑材料与检测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有关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掌握主要建筑材料试验与检测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 (二)具体目标(表1) 表1 《建设材料与检测》教学目标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合理分析与建筑材料课程有关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任务,归纳梳理学习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形成基于教学任务的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1. 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全面跟踪行业企业标准,以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要,明确教学任务。 目前,建筑行业人才市场急需大批懂专业、会管理、上岗即能胜任工作的高技能人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018.4.12

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 总学时数:36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简论(1学时) 【目的要求】 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 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开始兼并战争。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 6. 魏晋南北朝 7. 隋唐时代 8. 宋元明清 9. 近代历史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 【目的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方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 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 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内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方式的内力、应力、内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方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三)课程实施和项目设计 1、课程实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模具专业及学生特点,对少 学时《工程力学》的教学采用讲授、练习、自学、集中答疑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力学概念、原理和定理时,应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和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实际力学问题出发,通过理想的抽象分析的实验观察,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要指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中国传统文化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

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 (一)唐诗宋词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1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需求,培养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物理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学、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本科层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信念,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价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2.具备从事物理学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从事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能够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渗透于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中。 3.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描述和分析物理学领域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验验证,以获得对相应问题的深刻认识并得出有效结论。能通过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提取、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为问题分析过程提供有益参考。 4.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具备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5. 具备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职业技能,普通话、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达到规定要求;理解和掌握有关中学生成长的规律与特点,具有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意识与能力;掌握教与学的知识,熟悉中学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教育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结构.构件在荷载等因素作用下的平衡规律与承载能力,分析.解决土木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为力学专业课程和继续深造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静力学公理; 2.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 3.掌握轴向拉压杆和直粱内力计算方法及内力图规律 4.熟悉轴向拉压及直粱弯曲在工程中的应用 5.熟悉提高拉压杆稳定的措施 能力目标 1.能画出单个物体、简单物体系统的受力图,并利用平衡方程求解约束力; 2.能运用平衡方程进行单个构节的受力分析及平衡问题的计算; 3.能对简单结构或构节进行承载能力的计算 4.能计算轴向拉压杆及梁的强度 5.能运用基本的力学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 情感目标: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树立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 三.参考学时 108学时。 四、课程学分 6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内容和要求见表7。

注;1.表中未标注(*)的内容是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2.表中标注(*)的内容和选学模块为较高要求及适应不同专业、地域、学校差异的选修内容。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1.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建议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生活及工程实例进行观察和思考,是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训练的实践活动,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应贴近工程实际,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评价方法 1.考核与评价应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简单结构、基本构建受力问题的能力,并关注良好的职业到底以及安全、环保、合作、创新等职业意识养成等。 2.考核与评价的主题应多元化,坚持教师评建与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描述相结合。 3.可采用笔试、答辩、口试、实践性总结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条件 1.开展本课教学需要在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中进行,让学生在中学,学中学。 2.专业教师要求为双师型,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 (四)教材编写 1.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并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在教学标准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施工类和非施工类等专业的不同侧重,编写想赢的多学时教材和少学时教材,便于灵活使用。 3.教材呈现形式上应图文并茂,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名词术语、文字、符号、数字、公式、计算单位等运用要准确、规范、统一,符合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电子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授课单位: 学时:编写执笔人: 学分:修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依托,和校园文化活动相呼应,并与其他人文类选修课共同构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学生生源基础和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提炼设

计出三大个模块9个专题,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小组讨论或社会考察。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和正确的了解。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装、礼仪、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科技等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③、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④、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2能力目标: ①、分析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认识中国的国情。 ②、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能够正确理解华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3态度(情感)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②增强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 ③用健康的传统文化观念诠释人生,对待工作。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以及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计算原理的科学。本课程既具有基础性,即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分析计算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即它为协调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矛盾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因此,《工程力学》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技术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二、学习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静定结构受力分析能力和内力图的绘制能力;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能力;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能力;基本的力学实验操作能力;工程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专业能力 ①绘图与书写能力; ②把物体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能力; ③静定结构受力分析(外力与内力)能力; ④力系平衡条件的运用能力; ⑤工程构件(梁、柱)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能力; ⑥基本的力学实验操作能力; ⑦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2. 方法能力 ①查取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②能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③独立制定计划并完成任务,并对完成的成果进行展示、分析、评价和总结的能力; ④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⑤归纳、推理与小结能力。 3.社会能力 ①人际交往能力; ②具有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 ③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④工程意识、质量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三、学习情境设计 1. 设计思路 力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学科,横跨理工,与各行业的结合非常密切。传统力学内容经典,体系严密,但对于不擅长逻辑思维的高职学生,要让其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最有应用价值的过程性力学知识,课程团队在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主要思路是:突出主线,精选内容。遵循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刚体受力分析、平衡条件及应用、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力和运动分析为主线精选、组织与序化学习内容。抓住共性,触类旁通(启发思维)。研究静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都是平衡方程;研究变形固体的基本方法都是依据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和静力学关系,建立应力计算公式与强度条件,解决“三类工程”工程控制设计的所有破坏判据都是作用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