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_王才铭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_王才铭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

王才铭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0)

摘要:分析我国大众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论述在大众文化影响下的电视娱乐节目。在大众文化时代,中国电视娱乐节目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具有娱乐化、商业化和大众化等特点。同时,对大众文化时代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语境;电视娱乐节目;狂欢

中图分类号:G22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297(2009)05-0102-04

电视是一种承载大众文化的主要传媒,在大众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消费社会的成型,电视的娱乐功能日益突显,/娱乐至上0成为一股世界性的风潮,与此同时,其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等却有明显的走低之势。借着这股/娱乐0风,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在近20年里迅猛发展,娱乐节目成为电视台收视率贡献的主力军,/周末看娱乐节目0几乎对中国老百姓是必不可少的。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传媒和资本市场策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它/是以文化工业生产为特征,以市民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0,/并以消费性和享乐性为主要特征0的现代文化形态。在当今的社会中,大众文化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意识和审美倾向。其中的娱乐节目,如以前活跃在屏幕上的/快乐大本营0、/快乐女声0等电视节目,都是处心积虑的商业运作和文化生产的产品,鲜明地显现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当下的渗透。

大众文化里所说的/大众0,并不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是代表一个消费群体,这个群体有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观和知识结构。大众文化以休闲娱乐为本位,狂欢化是大众文化的灵魂。伊布哈#哈桑将狂欢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并明确指出狂欢意义的来源就是巴赫金。/狂欢,这个词自然是巴赫金的创造,它丰富地涵盖了不确定性、支离破碎性、非原则化、无我性、反讽、种类混杂等,,狂欢在更深一层意味着-一符多音.)))语言的离心力,事物欢悦的相互依存性、透视和行为、参与生活的狂乱、笑的内存性。0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说,/狂欢0正是/人自身对自己的身体和肉体的一种解放,是人对自身长期受精神压迫和理性制约的物质性的一种释放0。在面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的压迫后,在焦虑横行、快乐难以找到的时代,电视娱乐节目中的狂欢性为人性的暂时舒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巴赫金曾预见/大众狂欢的原则是不可摧毁的0,并且/仍然滋育着文化和生活的各个领域0,在这儿得到了有力的证实。

大众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形象或影像占据主要地位,图像狂欢和崇拜成为新一代的文化范式。这种视觉文化的形成与当今现代社会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丹尼尔#贝尔指出其原因所在:/其一,现代世界是一个城市世界。大城市生活和限定刺激与社交能力的方式,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其二,就是当向的性质,它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分了。0因此,在大众文化流行的今天,对视觉等感官的刺激成为文化的核心。电视娱乐节目正是以它直观、快捷、生动、刺激的视觉文化特点,迎合了现代受众的消费心理。

其次,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传播可让视觉符号无所不在,并让受众轻易消费。也就是说图像文本可以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不必像传统印刷文本只能诉诸抽象的文字符号,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思考和转换才能理解。因此,视觉图像僭越文字成为霸权的现象到处存在,电视娱乐节目自然成为我们满足视觉欲望的平台。

最后,当大众文化开始走进日常生活时,它便带上了世俗化的烙印。大众文化打破了以往文化中的/英雄叙事0或/辉煌叙事0,建构的/平凡叙事0突出了平常事的意义,并在对这些日常性现象的叙事中表达了对大众生活的

第9卷第5期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10月Vo.l9No.5J OURNAL OF C HONGQ I N G JI A OTONG UN I V ERSI T Y(Soc ial Sc i e nces Editi o n)O c.t2009

*收稿日期:2009-04-14

作者简介:王才铭(1983-),女,四川安岳人,四川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方面的研究。

关注。与精英文化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同,大众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最为普遍的审美追求、文化趣味,追求的是一种平民视角。它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社会上散在的众多/普通个人0的文化。

二、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

在我国,随着消费化倾向的膨胀,大众文化全面登堂入室,文化的消遣、娱乐、休闲功能逐一上升。在这个大众文化时代,电视娱乐节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电视娱乐节目要赢得受众的认可,追求收视率,就必须迎合大众的口味,生产大众所需要的娱乐节目。因此电视娱乐节目迎合了大众文化的特征,具有娱乐化、商业化与大众化等一些特点。

实际上,娱乐节目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娱乐性0。在20世纪90年代末,一批高举/游戏0大旗,以娱乐为宗旨,吸引百姓参与的综艺节目成为荧屏热点。其中最为红火的当数湖南卫视的5快乐大本营6。5快乐大本营6定位是文艺与游戏相结合,总体来说这类节目就是/输送0快乐,让观众开心。2005年湖南卫视所掀起的超女旋风,将大众文化时代的娱乐节目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荧屏选秀是大众文化流行中群众性娱乐化、狂欢化的形式。新世纪以来,大众文化的流行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在躲避崇高中追求享乐,在抵御训诫中突出自我,在迷恋世俗中寻找快乐,在社会不断物欲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群众性娱乐狂欢化的倾向。因特网、电子游戏等满足了一部分人自娱自乐的欲望,而荧屏选秀正迎合了大众娱乐的倾向。现在大众已经决定要走上社会生活的舞台,分享以前为少数人专擅的愉悦之情,其结果也不言而喻,就是大众将要支配政局了。真人选秀正是满足了这种群众的心理,在以往少数人专擅的舞台、荧屏亮相;舞台,荧屏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场所, /草根0招牌下简易的报名手续和低廉的报名费用、平民化的/想唱就唱0及/我型我秀0的口号,使诸多少男少女走上舞台荧屏,我行我素,怪招百出,也让诸多观众激情洋溢,如痴如醉。超女的名利双收,也诱惑着人们纷纷投身荧屏选秀之中。

/超级女声0是一种世俗文化所创造的商业神话,它的零门槛、全国海选,第一次让全国人民感受了一次集体狂欢。超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资本推波助澜获得赢利的结果。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资本的投入密切相关,/超女0的轰动使投资的蒙牛乳业获益颇丰。这也使众多社会资本看好投资荧屏选秀,可观的广告资助促进了选秀的兴盛,形成了对荧屏选秀的推波助澜,其中最突出的是短信投票之招。据说在2005年超女决赛的晚上,仅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收到的短信投票就有800多万条,给湖南卫视和中国电信带来了滚滚财源,/超女0也成了主办方的/财女0。

荧屏唱歌选秀抓住了所有人心里随口唱歌的原始心态,也抓住了所有人最原始的表现欲望。其创办的初衷就是一个全民狂欢的节目,其零门槛让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种性格的人都来参与,其自始至终也都在实践/平民娱乐0、/全民娱乐0的超前理念。这种前所未有的全民性很快获得了大众的认可。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数据统计, 2005年的/超级女声0收视表现非常突出,在频道全新开发的周末午间时段,全国收视份额最高值突破10个百分点,稳居全国同时段节目播出的第一名,周末晚间各唱区的总决赛的收视也是异常坚挺,全国同时段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一套,名列全国第二。可以说,超级女声的成功是大众文化时代创造的奇观。

三、对大众文化时代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思考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少了许多喧嚣和狂热,但回头冷静下来,仍然可以发现许多问题。

首先在大众文化时代,由于大众的需求迅速膨胀,以及电台盲目追求收视率,许多国内娱乐节目完全是克隆别人的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克隆0成了娱乐节目的致命伤。因此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缺乏创新,内容贫乏,形式单一。5欢乐总动员6的策划魏永刚曾说过: /如今国内娱乐节目的制作和改版都面临着盗版的问题,一个娱乐节目的优秀创意一产生,很多人就会不假思考地模仿,而不是学习、创新。但其实只有动脑筋的娱乐节目才能生存,简单模仿,观众并不买账。0的确如此,内容重复的节目是没有人欣赏的。湖南卫视的5快乐大本营6模仿香港10年前的5综艺60分6,一炮打响,于是就有了一系列/快乐0节目粉墨登场;同样,引领/婚配热0的5玫瑰之约6则明显是台湾5非常男女6的大陆版。有人指出/超级女生0是拷贝了/Am er ican Ido l0,而后者又抄袭了英国的/P opular Ido l0。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应致力于实现本土化传播。大众是一个具有独立审美意识和判断能力的群体,因此必须做好境外节目本土化工作,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才能真正制作出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要求和中国观众收视要求的电视娱乐节目。我国的娱乐节目最初是从模仿国外的娱乐节目开始的,到现在发展至今,很多节目仍然继续模仿国外节目。这种不顾中国国情和人民大众的接受心理,单纯地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的做法,只会将中国的娱乐节目作为外国娱乐节目的复制品,犹如别人的影子,无法登上世界舞台。中国电视娱乐必须面对竞争,多多挖掘我国丰富的传统资源和民间资源,加快娱乐节目的本土化进程。中国电视娱乐传播只有立足于中国文化,充分研究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致力于推出适合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才有可能赢得更多受众,才能走向世界。

其次,由于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要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大众的需要,呈现出一种过度/娱乐化0的倾向。电视文化打着观众至上、收视第一位的旗帜,通俗文化很自然

103

王才铭: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

会成为主旋律。但通俗和庸俗只有一步之遥,当电视文化变成垃圾文化,当娱乐变成愚乐,当节目以牺牲电视的社会功能来换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电视文化将最终沦为社会的毒瘤,成为文化贫瘠的象征。理查德#汉密尔顿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流行(为大量受众而存在)、转瞬即逝、唾手可得、成本低廉、大量生产、主要以年轻人为诉求对象、诙谐而带点诘彗、撩拨性欲、玩弄花招而显得俏皮、浮夸、足以带来大笔生意等十一项特质0。大众文化的这种俏皮浮夸,使荧屏选秀具有低俗倾向,卖乖露丑成为选秀中的突出现象。唱歌走调、动作怪诞的歌手,印在/我型我秀0里一路猛进;选手说谎话、说脏话被挂在网上,竞争中有关选手恶劣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伴随而来的还有/审丑0 (2005年可以被看作是这种精神症候相当有代表性的一年,出现了像芙蓉姐姐、/红衣主教0黄薪、菊花姐姐等前所未有的/大众丑角0,2006年的/师洋0现象)和/恶搞0盛行。在煽情式的主持中,让选手们出尽洋相、泪眼迷离,在有的评委恶语相加的评点中,也使选秀呈现出低俗化的色彩,使其沦为一种缺乏文化审美趣味的节目。

另外,电视需要娱乐,需要给观众轻松愉快的享受,但前提条件是这种大众文化也应该有一定的审美要求,特别是要带给观众以情趣、理趣的陶冶,使观众得到积极向上的鼓舞,以娱乐游戏方式展示人生哲理,实现美学价值。娱乐节目还必须要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蕴含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即使是纯粹的娱乐,也一定要触及到精神层面和价值取向。

由此看来娱乐电视不能被群众牵着鼻子走,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建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会让娱乐电视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电视娱乐节目要通过一种形式,通过快感给人以启迪和人生感悟,让娱乐电视节目变成一种深刻而非肤浅、幽默而非油滑、轻松而非浮躁、健康而非媚俗的艺术,使它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现在国内很多娱乐节目只为了博观众一时之笑而降低自己的节目格调,这样得不偿失。如果以为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取得观众的青睐,那是一种短暂的行为,而且这种审丑热伴随着隐私热已经给中国的娱乐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另外,我国社会学者李强提出了/泡沫意识0,指不把人生的追求建立在勤奋努力的坚实基础上,而是靠投机取巧的手段达到目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急功近利等都是泡沫意识的形态,而娱乐选秀节目更是助长了这种风气,使人们心态浮躁。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最高心理需求定位为自我实现,在真人秀节目强大的宣传攻势下,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将当明星﹑赚大钱当成自己的理想。一些媒体过分宣传少量成为明星选手的光辉岁月,对于更多的失败选手的真实境况报道很少,这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极大的误导作用,使人们过分在意荣誉、金钱等身外之物,而忽略了对内在品格、精神涵养的关注和提高。

电视娱乐节目的兼容性决定了它具有的强大的兼容能力,不同的艺术门类都可以在娱乐节目中一展风采。由此也带来了以上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些电视编导忽视了电视的特性,随意将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都往娱乐节目的口袋里塞,结果许多节目胡乱拼凑在一起,成了既无艺术性也无内涵的东西。

娱乐是有边界的,也是有尺度和标准的,不能渗透到所有领域。娱乐节目在力求大众性与通俗化、强化突出娱乐消遣功能的同时,不能以忽视社会效益、牺牲格调与品位、违背道德价值观与审美取向为代价。娱乐的涵义不应该被定义为/功利的游戏0[10](72)。

当娱乐一旦被极端异化,文化品位、价值尺度与道德准则形同虚设,注定会背弃它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造成不良的影响。文化最基本的需求应该是弘扬真善美,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作为具有引导大众的电视媒介,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加强自律,并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道德修养。我们的电视娱乐节目工作者需要从我做起,抵制低俗化的节目内容,努力使节目朝着健康积极、趣味盎然、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应该把引导大众放在第一位。

当然,节目内容的改进以及自律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要遏制娱乐节目中的低俗之风,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观众的舆论力量,对媒体的道德建设进行监督,形成受众的舆论。同时还得提高我国全民的文化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共同抑制低俗之风的蔓延。

四、结语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创作者必须扎扎实实地从观众的需求出发,从我国电视环境的实际出发,抗拒审美上的媚俗化倾向,用责任和真诚去引导观众,培育观众,承担起电视作为媒介的社会文化责任,使电视娱乐节目既能体现节目的娱乐功能,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知识含量,既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品味,又给观众轻松健康的精神享受。鉴于此,2007年9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对选秀类节目的管理通知,停播、批评了一批质量欠佳的选秀类节目,并规定自2007年10月1日起,选秀类节目不得在各省级、副省级电视台上星频道19:30~22:30的黄金时段播出,且活动播出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不得用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只有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娱乐节目的多元化,我们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娱乐节目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前景十分诱人,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只要电视人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去完善和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娱乐

104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9卷

产业运作的、科学的娱乐节目经营管理模式。同时,依据观众作为审美主体兼顾其社会、经济等效益的前提,未来几年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型电视娱乐节目一定会层出不穷,娱乐节目的形式和内容将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准。参考文献:

[1] 邵培仁,潘祥辉.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J].嘉兴学院学报,2005,(5):32.

[2] 陈 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 ].重庆:

学林出版社,2001.19.[3]

(美)哈桑#伊布哈.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9.

[4]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9.350.

[5] 多克#约翰.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 ].沈阳:辽

宁教育出版社,2001.9.

[6] 贝尔#丹尼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北京:三联

书店,1989.154.

[7] 叶志良.大众文化[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33.

[8] 湖南卫视网站.湖南卫视2005全记录[EB /OL ].h-t

tp ://www.hunantv .co m /huodong /book /,2009-02-11.

[9] 欧阳宏生,等.电视批评学[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

社,2006.419.

[10] 周雪梅,张 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J].现代传播,

2003,(1):72.

[11] 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M ].成都:四川大学

出版社,2005.

[12] 超级女生背后的财富秘密:湖南卫视赚了多少?

[N ].财经时报,2005-08-14.

[13] 金民卿.大众文化论[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2002.

[14] 邵培仁,潘祥辉.走出电视娱乐节目庸俗化的困境

[M ].广东文化网,2005.

[15] 吴士余.大众文化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16] 谢耘耕,王彩平.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市场报告[R ].

2005.

[17] 张 柠.2007文化中国[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08.

[18] 宗 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M ].北

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19] 胡海军.媒体伦理研究述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6).

[20] 张 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热播与思考[J].重庆交

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Ch i nese T el evision Entertai ni ng Progra m s i n the Context ofM ass Culture

WANG Ca i-m i n g

(G radua te Schoo l o f Sichuan Internati ona l Stud i es U n i versity ,Chongqi ng 400030,Chi na)

Abstrac t :The conno tati ons and cha racte ristics o f mass cu lt ure a re analyzed first ;then Ch i nese te l ev isi on enterta i n i ng progra m s under the influence o fm ass culture a re descri bed .Dur i ng t he prevaili ng ag e o fm ass culture ,Chinese telev i sion enterta i n i ng pro -g ram s cater to the tastes o f the m ass ,wh ich have the character istics of en terta i n m ent ,comm erc i a liza ti on and popular i zati on ,etc .T he proble m s be i ng brought by Ch i nese telev i s i on enterta i n i ng progra m s i n the age o fm ass culture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m ass cu lt ure ;t he env iron m ent o fm ass cu lture ;te lev isi on enterta i ning prog ram s ;carn i va l

(责任编辑:张 璠 吴 莉)

105

王才铭: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

大众文化的利弊

大众文化的普及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便以铺天盖地之势,迅速蔓延到电影、电视、音乐、文学、广告、商业、旅游、网络、时装等众多领域,迅速抢占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市场占有力,使主流文化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如何界定大众文化,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众文化这个术语是从西方引进的,传达的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想。 我国对大众文化最准确的定义是说:“大众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它是为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现代大众传媒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一种文化,具有娱乐性、商业性、科技性、传播性等特征。 今天我方判断大众文化的普及的利弊标准在于:看其好的一面是否大过其坏的一面。这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对此我方有以下几个论点:第一:大众文化的普及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促进个性的解放。像我方三辩就很喜欢看《天天向上》、《非诚勿挠》等电视节目,这些电视栏目都在以新形式和新方法,来让8090后们能够在休闲娱乐的轻松状态中接受正面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面对生活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其幸福感。 从金庸小说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到周杰伦的《蜗牛》入选为爱国主义歌曲,这都说明大众文化在实践功能上,具有加强民主、解放思想倾向和消解神圣、提倡个性的作用。事实和全球的经验都证明,只要避免了低级庸俗,过度娱乐等缺陷,大众文化对于社会的正面价值的弘扬有其积极作用。 第二:大众文化的普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世界影响力,就以美国的大众文化为例,它所产生的全球性影响,是其他文化难以望其项背的。如: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影响力,奥斯卡金像奖在影坛上的地位。这些作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为全球所瞩目。 像近年相继辞世的迈克尔·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等超级歌星,虽然都受到诟病,但其全球影响力依然巨大。而像Lady Gaga这样的风格的歌手更是成为一股旋风。大众文化的旺盛活力对于美国文化的全球影响无疑是具有促进作用。假如我国也有几个像默多克那样的大的传媒集团,有数十家、数百家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有像好莱坞这样的世界电影之都,那么中国的声音一定可以传播得更响、更远。 第三:大众文化的普及已溶于生活,成为了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像氧气一样的重要存在。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发展壮大。 如今,大众文化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学者将大众文化概括为“广播电视中的大众文化、报刊书籍中的大众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三类”。从这个角度出发,大众文化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录像、广告、电视连续剧、娱乐节目、言情小说、畅销书、服饰、流行语等等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大众文化现象的装点,生活该是多么的苍白和乏味。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属于大众的时代,大众文化正以马踏平原的气势,横扫千军的魄力,擎起世俗生活的一片天。

快乐大本营节目分析

《快乐大本营》 栏目名称:《快乐大本营》 节目简介:《快乐大本营》是湖南电视台于1997年7月11日开办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是湖南卫视上星以来一直保持的品牌节目之一。节目开始采用全民娱乐的类型,经常邀请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物,一些可爱的孩子来表演,后有转为选秀节目,来选举其主持人;现在多以嘉宾访谈游戏型的综艺节目,经常邀请一些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是湖南卫视的品牌节目之一。观众最喜欢的综艺节目,该节目获得1998年度金鹰奖。 播出时间:(首播)每周六20点10分(重播)每周日11点30分 栏目宗旨|口号:我们是——快乐家族!【快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 (10周年前)】 节目时长:100分钟 主持人介绍: 何炅:中国知名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师。自1998年起,主持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栏目长达十余年。此外,曾主 演《正德演义》等影视剧,并发行过3张音乐专辑和4部文学作品, 尤其2004年发行的歌曲《栀子花开》深受好评。2012年7月,主持湖 南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明星模仿秀大赏赛《百变大咖秀》。 谢娜:中国著名多栖女艺人。因与何炅、李维嘉等人共同主持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而成名,素有“内地综艺天后”之称。 以幽默诙谐的搞笑风格而著称,又被誉为大陆版周星驰。2011年09 月26日谢娜与内地著名流行歌手张杰在云南香格里拉举行了婚礼。 2012年7月,主持湖南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明星模仿秀大赏赛《百变 大咖秀》。 李维嘉:快乐家族中的一员。和快乐家族其他成员一起发过专辑,演过电视、电影,一起为动画配过音。其中专辑《快乐你懂的》发行 后销售量一路攀升,一获好评。 杜海涛:湖南电视台《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身兼湖南台多档娱乐节目,因参加选秀节目而加入湖南台,从此走上演艺道路。 吴昕:1983年出生,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快乐大本营》主持,大连电视台兼职节目主持人,《威锋英雄》路演主持,《韵动2008》主 持人。曾与歌手张远传出绯闻。也曾和快乐家族其他成员一起发过专 辑,演过电视、电影,一起为动画配过音。其中专辑《快乐你懂的》 发行后销售量一路攀升,大获好评。 节目定位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摘要】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但是却掩盖不了一个重要属性——大众文化属性。电视剧艺术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分类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一脉相承了电视文化的属性。以往传统上大众文化可以给其下这么一个定义,即从欣赏主体出发,从受众的接收品味和受众的阶层出发。在当代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大众文化观。笔者将对中国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包含的社会功能性做一个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道德电视剧 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电视剧在其艺术层面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电视剧是为大众所创作的艺术,它要适应大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其二,当前对大众艺术的认定是从机器生产、成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方式来进行的,电视剧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工业生产性质。 另外电视剧遵循大众文化讲故事的传统。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这一点和电影有明显区别。从观众出发,我国的观众趋向于情节的欣赏,离开了情节也就失去了观众编剧中心说和导演中心说。由于故事性是电视剧成功的保证,所以一方认为编剧对电视剧更有发言权。我国大众艺术的欣赏传统之中,不仅要求故事的曲折复杂,而且要求叙事的圆满性。电视剧的最终结局是以圆满性以实现感动为结果的,因此电视剧也是以情感人的艺术。大众艺术中的情感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要让剧中人有正确的情感分寸,有合理性的解释,违背基本道德的情感,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中国的文化在其道德性的表达上有其独特的重点,同样在电视剧艺术上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英雄化的道德、传统道德、好汉情结。 中国电视剧的英雄道德主要是体现为一种舍己救人、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惜舍去自己姓名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道德体现是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环境所不能分离的。在80年代左右,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提倡学习赖宁、学习雷锋,班级的墙上往往贴的都是董存瑞、黄继光的海报,保卫祖国、保护国家财产是高于生命的,并且中国式的英雄往往都是无任何品质上和性格上的瑕疵,这是与现实所背离的。中国人历来提倡“诗以言志,文以载

2019年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收视市场分析

2010年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收视市场分析 综艺节目、电视剧、新闻历来是拉动电视台收视的三驾马车,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2010年电视台节目类型市场份额统计,综艺节目以10%的市场份额再次毫无悬念高居榜首,其次是电视剧、新闻/时事、电影、 法制和青少类节目分别占据9%的市场份额;在节目类型资源利用率方面,央视电视剧、电影、法制、青少、体育和新闻/时事类节目资源利用率较高,省级卫视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节目利用率最高,省台则以民生新闻为其主要节目类别。我们以2010年最受关注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为主进行分析。 2010年综艺节目:乱花渐欲迷人眼 2(}丄。年电觊芳目蒂场呦顽

2010年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可以称之为“综艺年”,综艺节目不仅成为拉动电视台收视增长和节目资源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更为电视台 广告收入的增长带来直接的贡献。以省级卫视为例,湖南卫视以《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老牌综艺节目高居收视榜首,综艺霸主地位难以撼动;江苏卫视以《非诚勿扰》、《老公看你的》等新型综艺节目挑战老大哥湖南卫视,婚恋、益智类节目成收视亮点;其他卫视也快速跟进,浙江、安徽、东方挤进综艺大战。 2010年肯级门视媒艺书冃收视擀甬冲羽 Ml收複躍%市场馆H% 湖圍卫探Z2STJ SJbl>17 元筒募乐会词就卩视R7747 L110E>j0b43 ME OUT罚南卩贾i&17辭傅 吕醫鸽改冲農羽四孽剛由J2復1JSC20JOO2U 6调南卫视1^45□>7701 7報磁no瘦厲万越就至虫年车妾敬12視lioa b2219 8非诚勿就£1苏卫祝1-44?Z237 EJ上阳东方卫观 1.44b d.BbiK 10忑天向.上轴雨卫規 1.433S3W4 亦由12擁 1.31M EibbfTb 11201 □快乐中国快乐男宦聂咆挽全匹 总i 2饑帖!#住 12愛楼万菽请戰妄安砂卫複1300站泗 12中国达人掰畅奖㈱札上辭方卫觇1-2.121O£M&7 14 1.193 2.7135 勇注直靓H油I】视l.W 安陀視 1.13B275710 礼 1.13R27119 17鷹擬Ii£2D 如畫執輙自春节庶 18風園J2視 1.12922刚 19中阻沖1嗨 > 超世卑想呈会开帚式盏1审口板14?B Z5FK5 201H-KS..H ■■. 1.1 M 湖南卫视综艺霸位难撼 2010年省级卫视综艺节目收视排名top20中,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占据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我们知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延续了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思想,从科技、消费、文化等各个维度切入来批判现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批判理论,这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大众文化批判不仅仅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而且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认为只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审视当今的文化建设,才能在文化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大众文化特点的透视和分析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就如同中世纪的宗教、十九世纪初德国的哲学和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自然科学一样,它以其自己的方式得到确立并深入人心。正如伊格尔顿所言“:高雅与后现代文化日益融合,成为西方社会的文化‘主导’”〔1〕81。因此,我们要深入探讨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从而对大众文化进行整体的透视和分析。 (一)大众文化使文化由高雅走向世俗。在传统社会里,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伊格尔顿就指出,在宗教正在失去它对劳动大众的控制时,文化曾经是作为一个代用品在场的。我们可想而知文化力量的

强大。而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已经由原先作为高雅、追求真、善、美和激发人们欲望的精神物品转变为受市场所主导、被消费所控制的商品,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在传统社会里,文化意味着教养,肩负着教育的作用,起着引导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伊格尔顿认为“,国家要繁荣,它就必须向其国民灌输适当类型的精神倾向;而这正是文化或教育的观念根据一种从席勒到马修?阿诺德的古老传统所预示的”〔1〕7。到了后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受到身份政治、市场文化和后现代的意识形态怀疑主义的攻击,文化从精英阶层走向普通大众,从贵族式的“文明生活”变成了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成为了人人都可以有的东西,文化曾经意味着巴赫和巴尔扎克,现在它已经扩展到海滨文化、警署文化、天空穿越文化等。文化也不仅限于少数的工艺作品,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二)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商品。在后现代社会,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文化和工业、贸易、金钱紧密相联,大众文化就像生产汽车一样被制造出来。它的生产主要是关心什么可以出售,而不是什么有价值,更不管使用价值,只追求交换价值。更为可怕的是,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大众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文化成为商品生产的一部分。对此,伊格尔顿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宣称,如果艺术品是商品,那么商品也总是艺术品。‘艺术’和‘生活’的确近亲繁殖,即在一个密封的循环里,艺术向已

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由来及其内涵

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由来及其内涵 当人们打开电脑,连接因特网,点击各种搜索引擎,在搜索栏中输入“审美疲劳”一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有上万条甚至十几万条;当人们打开电视,欣赏主持人的谈吐与风度时,耳朵里也时不时地被灌入“审美疲劳”一类的词;当人们展开报纸,赫然醒目的带有“审美疲劳”字样的标题会映入眼帘……“审美疲劳”作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流行语,已经广泛地渗透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作为流行词汇的“审美疲劳”是何时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它又有怎样的内涵呢? 一、“审美疲劳”一词的由来 “审美疲劳”一词源于何处?据笔者考证,“审美疲劳”较早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些文章中。高鸣鸾在《品小品——戏剧小品研究概观》中谈到:“多年积累起来的审美疲劳便驱使人们近似疯狂的逆反心理,抵制一切陈旧的、固定的、灌输性的、模式化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这种厌旧厌同的普遍心态同现代人的求新求异心理一拍即合,成为新时期我国大多数欣赏者的一种重要审美趋向,而喜剧小品从两个方面正好吻合了这种需求。一是它以一种不同于人们所谙熟的各种艺术样式出现,使人耳目一新,于是观赏者对旧的艺术样式产生的审美疲劳顿时得到化解。”陈孝英在《徘徊于十字路口的电视晚会喜剧小品》中说:“喜剧小品之所以至今仍不降温,正是因为它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凝练性、瞬间性或片断性、精巧性、喜剧性)消解了中国观众对熟悉的艺术样式和僵硬的艺术模式所积累起来的审美疲劳,顺应了种种大众审美心理和审美趋势(例如求新求异、追求快节奏、寻求娱乐、要求倾吐心声等),成为中国当代戏剧革命(市场化、现代化)和喜剧启蒙(本体化、现代化)的一名马前卒。”很显然,在这两篇文章中,“审美疲劳”属于活用的美学词汇。 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影片《手机》中有一句台词:“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总会有些审美疲劳。”因冯小刚在此的点睛妙用,原属于美学用语的“审美疲劳”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时髦的口头禅,一下子流行开来。这个在电影中形容夫妻感情出现问题的新词,后来被人们用来形容因长期与没有变化的某人某事接触而产生厌倦、麻木心理。比如,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年年岁岁花相似——审美疲劳;办公室里每天看着几张同样的面孔——审美疲劳;男明星阳刚有余才气不足——审美疲劳;好莱坞大片有名无实——审美疲劳…… 随着这一词语应用的泛化,其词义被进一步扩大化,人们借“审美”一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只要你被什么弄烦了,都可以宣布遭遇审美疲劳。在日常生活中,大众基本上每时每刻都可以用这个词为自己的郁闷开脱。 所以,作为流行词汇的“审美疲劳”在2003年年底冯小刚执导的新年贺岁影片《手机》上映之后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二、“审美疲劳”的内涵

互联网时代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营销分析——以《奇葩说》为例资料(20200429122639)

《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课程论文 互联网时代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营销分析 ——以《奇葩说》为例 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互联网时代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营销分析 ——以《奇葩说》为例 摘要 受网络视频行业竞争加剧、版权购买费用愈加昂贵以及自身品牌价值提升的 需求等系列因素的影响,国内各大视频网站掀起“自制风”,内容自制领域的竞争越发激烈,继微电影、自制剧之后自制综艺节目成为又一热门竞争领域。爱奇艺自制综艺节目《奇葩说》自开播以来火爆网络,成为网络自制综艺的新标杆。 本文以《奇葩说》为例,以STP营销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了网络自制综艺节 目的营销环境优势、营销战略,以及对于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网络自制综艺营销 市场营销学中,营销战略是指市场主体向市场提供产品,创造价值所采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营销战略,可以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挖掘潜在市场,培育新生市场,提供优势产品,在竞争中寻求发展的机遇,在发 展中增强竞争力。网络视频节目是网络市场的主体,一档成功的网络视频节目和它的营销环境以及营销战略密不可分。 《奇葩说》是2014 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由马东主持,高 晓松和蔡康永担任团长,旨在寻找华人世界里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节目自2014 年11 月29 日上线至2015 年2 月15 日收官,创造出了两亿的点击播放量,十亿的微博阅读量,成为2014 年底网络自制节目领域的一匹黑马,并一路以势不可挡之势狂奔进入2015 年,成为互联网现象级综艺节目。

分析《奇葩说》的营销环境和营销战略可以为更多的网络自制节目提供有价值的 参考和借鉴。 一、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在营销环境上的优势 (一)大环境优势 首先,网络视频用户数量的增长和对网络视频终端使用时间的持续增长为网 络自制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各种视频客户端的开发和宽带、4G网络、Wi-fi 等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为网络自制节目多屏流畅高清播放提供了技 术支持。此外,国内社交软件的普及及其便利的一键分享互动模式为网络自制节 目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扩散渠道;最后,2011年“限娱令”及“限广令”的出台更成为网络自制节目发展难得的机遇,广大的电视观众对于娱乐节目的需求将 直接引导他们流向网络视频平台,广告商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在视频网站的广告投放。 (二)大数据助推精准营销 大数据时代下,用户和会员的个人信息、搜索记录、点击记录以及浏览记录为视频网站提供了可观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勘测能够了解到自制节目自 身所拥有的市场以及受众群特征,然后挖掘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并在这些数据背后找到用户的“兴趣配方”,从而制造出相应的产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1]可见大数据能够有力地推动精准的受众定位,从而制定针对受众的精准营销策 略。并且还能够根据数据变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笼络住现有受众的同时开辟新的市场,此外,在不断更新的数据中分析数据发展趋势以及相互关联,把握机会进行转型从而实现创新飞跃,占领行业制高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发布的《第36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与2014年底相比,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 1.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2]《奇葩说》的主要市场目标正是能够培养栏目 [1] 徐钱立.《大数据时代下的媒介营销管理——以爱奇艺为案例》[D].浙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4. [2] CNNIC. 《第36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5年7月

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生活越发丰富多彩,电影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又反映出了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而同时,影片中所展现的很多内容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象。这样层层递进,渗透着大众文化。 关键字:电影文化大众文化关系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具体到中国,由于历史文化、现实国情的复杂性以及“一国两制”国体模式的独特性,中国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多元异质共存的局面。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它属于一种商品性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是依赖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文化,是一种传媒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它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电影的也通过大众文化发展壮大。他们之间是相互依托。 在今天的生活电影制作中,电影制作者把现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大众生活和认知通过一些手段表现出来,这些共同的大众生活特点其实就是大众文化在某个方面的缩写和投射。比如说现在的房价是中国现在社会的一个共同问题。在许多反映城市生活的电影中,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电影导演把握了大众心理,把这一共同问题表现在电影里。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就容易通过自生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再么个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呼应,一种虚拟的“相互理解”。他们就会通过更多的同类电影来寻找这种情感的宣泄。这样就支持了电影的发展,电影在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电影实现了其商业目的。同时也体现了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性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是依赖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文化,是一种传媒文化。 9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体系的分化,虽然没有完全线性对应于主流文化、知 识分子文化、大众文化的分层结构,但“主旋律”电影与“大众性”电影的话语核心,仍然潜在暗合了“三权分立”文化语境的内在本质——“三权分立”的话语实践,将电影生产/消费/市场积累一并纳入多重主题形式的文化运动之中,一方面解构了80年代中国电影“政治/道德”象征符号系统的稳定性,在多重文化话语的权力极限处,延伸出超越纯粹“政治/道德”文化价值实践的观影经验;另一方面,又在具体“解构”中激化了电影的“形象”(“影像”)叙事能力,使中国电影在90年代文化语境中,有意识地选择了对于各种不同文化主题的不同隐喻——“隐喻的意识形态效果便既要捕捉又要扩充,即产生一种‘想象的’等同,但却是通过掺杂能指来做到这一点的。这样,意义变得更为充实、稳固,但也多少有点退行”[1] ——从而在社会整体“观影期待”上分割出多种可能性 的文化满足。其实,90年代以来,曾经以同样活跃的艺术“精英”姿态在80年代中国银幕上编织了一个个“电影英雄”传奇、且又同整个“政治激进主义”文化运动休戚与共的“反思/批判电影”文化形态(《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黑炮事件》、《绝响》、《一个和八个》、《老井》、《黄土地》、《本命年》、《晚钟》、《盗马贼》,等等)的消失与不复重返,便已然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文化经验的巨大裂隙中,向80年代文化及其所体认的主流与“精英”共享的“政治/道德一体

浅谈大众文化

浅谈大众文化 最近上课讲到有关于“大众文化”的一些东西,其实一直以来我对“大众文化”都比较模糊,社会上对于“大众文化”的争论也让我越来模糊,今天我就系统了看一些有关于“大众文化的”一些东西,并发表一些关于大众文化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流行音乐、香港搞笑片、台湾言情片、历史肥皂剧、好莱坞大片、时装show、music video等等五彩缤纷的文化快餐盛行,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壮观的文化景观,“大众文化”于是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这一文化景观的常见词语。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中国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在90年代,此后大众文化也一直是国内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内学者致力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并定义大众文化,比较权威的像金元浦在《定义大众文化》中的定义王一川《大众文化的含义》中的定义,还有陈刚在《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中的定义等等。涉及比较全面,比较容易理解的对大众文化的定义是: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时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生的,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社会大众日常生活,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并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行,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和成果。具体来说,广告艺术、影视文化、流行歌曲、网络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服饰饮食文化、街头艺术等,都属于大众文化,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大众文化的形式还将不断衍生。 大众文化有其自身产生的背景,具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 1.大众媒介性。大众文化主要以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量比以往文字媒介大得多,而且传播的速度也快的多。大众文化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大众媒介去传输的,利用这种媒介成批的制作和传输大量信息并作用于大量受众,是所有大众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2.商业赢利性。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以后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它获得与众不同的手段后出现的。它带有消费倾向性,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文化市场完全跟从大众的需求走,把满足大众的需求走为其发展走向的作为其首要目的。大众文化和市场紧密结合,赚钱成为大众文化产生发展的首要动机。 3.休闲娱乐性。西方著名社会学家洛文塔尔称大众文化“是一种取悦消费者的商品”。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又一特征,可以说是大众文化的中心。大众文化是日常的,使人能感受到愉悦性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人们心里承受着过重的压力,所以渴望获得休闲和放松,以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紧张。因此人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时候,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并不企图从中得到启示甚至是精神的升华。大众文化是一种软性文化,它消解一切意识形态,又十分迎合大众,以轻松、快乐的姿态赢得各个阶层大众的欢愉,而不是去追求精神的超越性。 4.强烈渗透性。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愉悦性对大众产生了强烈的诱惑力,因而大众是自愿的主动的接受大众文化的。而且社会大众是大众文化的主体,他们直接参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作品中反复的出现,就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在大众思想深处扎根,使大众受其影响。大众文化有着强大而持久地渗透力,不断强化其所含观念在大众当中的影响。所以强烈渗透性是大众文化的一大特点。

综艺节目分析

综艺节目《最强大脑第五季》电视栏目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引进德国节目《super brain》推出的大型科学竞技真人秀节目。节目是专注于传播脑科学知识和脑力竞技,全程邀请科学家,从科学角度,探秘天才的世界,并将筛选出的选手组成最强大脑中国战队,迎战来自海外的最强大脑战队,决出世界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第五季》采用台网同播的形式,以独特的节目形式把不同阶段的节目受众聚集在一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给日常工作的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 《最强大脑第五季》的节目创办背景和宗旨是基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社会大环境下,针对于人们对过度娱乐化和随意化的娱乐综艺的审美疲劳,别具匠心地开创出这一款以科学知识为主体的电视综艺节目,达到传播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受众需求的目的。 节目的播出形式也紧随时代发展,随着受众对互联网的迁徙,网上用户的大量增加以及受众观看节目媒介发生改变,台网同播已经是当前必不可少的播出形式。用户流量带来的收视增加,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创作出更优秀的综艺节目起到了激励作用和模范作用。 节目采用室内演播室的录制方式,在节目制作时能更好的满足后期特效方面的制作,也能更好地控制节目的突发事件,将节目的安全系数做到更好。相对于室内的录制方式,它也减少了节目的实践性和与观众的互动性,难以形成宏大的视听效果。 节目的内容以及特色上采用队伍竞技和选拔的方式,决胜淘汰出最后12强,并且将与其他国家的胜出选手进行国际对决。所有参赛选手均来自于中国的名校选手或者天赋秉异的年轻一辈,年龄跨度较大,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的均有。同时,节目也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嘉宾,更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知识需求。每一期节目都会采取不同的竞技方式,即不同地方面来考验选手的能力,以营造节目紧张的氛围感和节奏感,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但对于受众来说,视听效果更佳,对竞技内容有了解的受众,也会自发的参与到节目当中,形成受众的自我思考,给观众带来参与感与成就感。 我国国内的综艺艺术伴随着学习与实践,不断的发展壮大,实现了内容与种类由单一性到多元化、普遍性到特殊性、固定化到开放化地转变,《最强大脑第五季》在综艺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先行者与承受者的角色,为我国的综艺节目事业立下又一座傲人瞩目的里程碑。

国内外挑战类娱乐节目简单分析

国内外挑战类娱乐节目资料及对其简单分析情况一、国内

以及最强战队、冲上云霄等 综上所诉,对以上五个节目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简单分析: 1、节目的内容有张力 “新”、“专业”、“有深度”、“有意义”、“实效性”等 2、明星的阵容、主持人风格 3、节目播出的频道及时间、受众人群的范围和心理(强档电视频道和黄金时间段、观众认可度和观众缘)

4、节目的推广、运营、互动(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推广互动造势宣传、广告宣传、线上线下的一些互动活动等) 5、节目相关的各种资源(制作团队、专业能力、政府资源等) 奔跑吧兄弟—首期节目微博话题阅读量为3.3亿次、5期之后该数字蹿升至28.5亿次、每期新增阅读量超6亿次、百度指数突破140万、收视率稳稳居前。 ?跑粉与各位明星粉丝的重合度高达47.5%,选对明星是节目成功有力的保障。 ?丰富的游戏设置,在游戏中出现的指压板、弹射椅、水上乒乓台等新奇的“高精尖” 道具,更是令观众耳目一新。 ?深刻的故事剧情,穿越&民国、细作&敦煌、白蛇传说&高校体验,数据显示,提及节目 中游戏设置以及相关词汇总人数占比达到11.67%。 ?节目组的精力投入,大笔资金的投入,外景拍摄场地居多,每期场地嘉宾都不一样, 强大的跟拍技术和耐力的考验。 ?符合受众口味。 ?节目中除了采用趣味性的叙事方法呈现令人开怀的内容传递正能量外,也结合公益项 目(“让爱一起跑”),把明星获胜的奖品帮助贫困山区学校建设。不仅引导观众,同时也传达奔跑和运动的理念。 极速前进—《极速前进》播出两期中,平均收视0.868/2.969%,排名省级卫视同时段第4。整体收视去看是一直上升的,获得成功的原因: 第一季获得成功的全部因素(强大的明星卡司+海外著名景观取景+紧张刺激的游戏项目)。在此基础上强化了节奏问题和悬念反转。 整体的收看效果极佳,无论配乐还是剪辑,都有着同类型的综艺节目难以比拟的即视感,甚至不像在观看一档综艺节目,而是有种坐在影院里看电影的错觉。 不同颜色对应不同任务卡的设计,游戏环节中“软绵绵”和“滑溜溜”这两个A、B游戏内容的选择,明星们各自的服饰特色。 观众体验到的真正游戏带来的挑战和强烈的刺激意味。电影化的视觉表现手法让观众深层体验故事情节和游戏环节。

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论文

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 什么是传媒?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电视、报纸、网络向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它们都属于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些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画等种种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准确度越来越高,方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现代传媒的种类:报纸、电视、书籍、杂志、互联网、电影、广告、手机、电话、传真、可视电话、广播、短信等等。传媒的确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入、无处不在。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在内的通讯技术革命,与交通运输革命一起消除了社会的隔离状态,导致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的出现。贝尔认为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同时也“造成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大众传媒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贝尔指出,“电影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窥探世界的窗口,又是一组白日梦、幻想、打算、逃避现实和无所不能的示范——具有巨大的感情力量。”广告突出了商品的迷人魅力,是“新生活方式展现新价值观的预告”,在这方面,“广告所起的作用不只是单纯地刺激需要,它更为微妙的任务在于改变人们的习俗。” 以一种特殊的大众传媒为例——电影。电影是一种带有情感符号的有声有像文字。为什么称电影是一种文字呢?因为电影用一种视觉来传递它所想要表达的事情,来传达当中的信息。那么,电影是怎样来表达大众信息的呢? 以一部影片为例,以张艺谋的成名作《红高粱》为例。用几个镜头来诠释电影的强大的作用。 第一个镜头,是影片的开始,运用红色的基调冲击屏幕,画面淡入的是奶奶年轻的脸。除了年轻的脸,就是一整画面的红,慢慢的,慢慢的从轿内转到轿外,转眼间黄沙纷飞的画面映入镜头,鲜红的花轿由远渐近,鲜红的花轿从中心逐渐放大。就这样几幅画面占了五分钟的时间,没有一句对白,红和黄的基调渲染的整部戏,甚至这种色调贯穿了一整部电影。其实不难理解,黄色象征着黄土高原的气息,而红色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一种坚强不屈。 第二个镜头是日本人到来的镜头,此时红高粱不再通红,影片的基调也暗了一个色调,在讲诉日本侵略中国时,没有鬼子扫射的片段,而是运用一个非常特殊的镜头——一大片一大片不再红的高粱被压垮,正象征着正在受欺压的中国人民,而后来出现的“两个日本眼中”的反动者,一个是土匪三炮,一个是出走几年的罗汉。在外敌面前,无论是土匪,还是义士,在面对日本人,他们都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好男儿。有趣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在炸了日本人的军车后,被压垮的高粱又再次飘扬——在通红的夕阳中,在战车的残骸上,一大片,一大片,随风,飘荡…… 第三个镜头是影片的结束,在血色残阳下,整片高粱地都成了血红色,那是日食所代表的悲哀,那是被鲜血映红的高粱,那是爷爷、爹痛失爱妻、母亲的伤痛,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人民最崇高的礼赞。高粱被践踏了,但还有许多高粱在疯长着,那是华夏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是爷爷身上带有的狂野。

大众文化研究

第一章(第一节) 1、“文化”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其中不包括(B) A 与文明同义 B 文学意义 C 美学意义 D 人类学意义 2、下列形态中不属于描述性意涵(D) A 华夏文明 B 印加文明 C 西方文明 D 有教养文明 3、下列形态中不属于规范性的意涵(B) A 文雅的文明 B 基督教文明 C 懂礼貌的文明 D 有教养的文明 (第三节) 1、中产阶级出现后,文化图谱由一分为二变成了三分天下:即上层阶级文化、(A)下层阶级文化。 A 中产阶级文化 B 中层阶级文化 C 中下层阶级文化 D 中上层阶级文化 2、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对概念则建立在(C)的主题划分的基础上的。 A 管理学 B 经济学 C 社会学 D 新闻学 3、精英文化属于(B)的文化 A 和风飘絮 B 阳春白雪 C 春风飞扬 D 春暖花开 4、大众文化是(A)的文化 A 下里巴人 B 乡下人 C 农村人 D 平民 5、在中国当下,文化的类型划分则必须具有特殊性,我们依照(D)的论述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 A 中心 B 重点 C 主旨 D 主流 6、(A)是指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构起来的文化,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民间文化 D 精英文化 7、英国传播学者威尔逊认为,(C)是“某个社会中所有人的文化”。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通俗文化 D 民间文化 8、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D)将大众文化界定为“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A 雷蒙.威廉斯 B 威尔逊 C 托马斯 D 约翰.哈特利 9、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中,通俗文化与民俗文化指的都是一种(A)的文化形态。 A 前工业社会中 B 后工业社会中 C 中期工业社会中 D 中后期工业社会中 10、文化的外延,指向三个领域:物质、(C)和社会实践。

流行文化有的意义

流行文化有的意义

流行文化有的意义:现代的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 流行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影响: 校园流行文化,以一种强大的诱发力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这种潜在的影响在承袭和接纳社会时代变迁的同时,总是最先敏捷的将一种富含高调和激情的时尚魅力,炮制为大学生的崇流行风。使众多醉迷于虚幻的富态生活与贪逸于高雅的小资情节的梦想者,在模仿心理与个性表现的交互影响下,虚伪与奢侈的贪婪的变相心理逐步趋于高峰。大学生

由于身处比较封闭的区域环境,接受与处理社会信息的途径相对狭窄,再加上在日常自我交流中缺少利益的调剂与分配,因又受尚未成熟的群体意识的限制,难免在认知社会流行的文化洪流中,会作出较准确的评价,所以往往便易受流行风的错误导引而误入歧途。社会流行文化的涌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商业化资本密集的黄金消费区。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部分,在时尚文化的间接影响下,不可或却成为资本家捞取高额报酬的重要的对象。 流行文化时尚是一种偶尔发生的,近乎崇拜的短期流行方式,有着明显的短暂性,情绪性与多变性,它有一部分的前卫行为,先锋姿态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扩展开来。这种特有的时尚魅力,与泛滥的商品化信息融为一体,一方面给渴望获得社会信息与思想的广大青年学生,带去了养分和精髓,拓展了他们的心灵空间与精神空间;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它也促使一部分因不能明确信息真无与虚幻的纯情少男少女们,自我防卫意识和伦理道德情操方面开始异化,这种衰变的腐化现象,一旦蔓延,将会一泻千里,势强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思潮

中国电视剧在当下的繁荣景象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把学术研究目光投向这一领域,电视剧作品数量的积累也为电视剧批评提供了充足的文本。电视理论的研究队伍已经吸纳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艺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术精英。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交相辉映构成了当下电视剧的基本生态。尤其是当代大众文化思潮直接影响着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提出、澄清、解决已成为电视剧批评的中心。以曾庆瑞教授和尹鸿教授关于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及社会角色论争为代表,可谓惊心动魄。 一 尹教授对曾教授发表的《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见2000年2、4期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中有些观点提出异议,并撰文对中国电视剧进行文化学和政治经济学剖析(《意义、生产与消费》,见《现代传播》2001年第4期;《冲突与共谋》,见《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曾教授于2002年在《现代传播》第2、3两期作了数万言的回应,指出中国电视剧当下的社会角色既是艺术事业,又是文化产业,其经营并非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同时表明自己非“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中国电视剧发展40多年来,电视剧的理论问题研究显示出严重的缺失,曾庆瑞教授较早介入这一领域,在电视剧的本质规律探讨上作了奠基工作。在过去的电视剧批评中,人们习惯于就作品进行随感式的分析,国外并无“电视剧”概念,因而无从借鉴。有限的理论资源大都从电影艺术挪移过来,再加上文艺学的某些理论,拓荒时代的电视理论工作者的确经历了一番煎熬。然而当下各学科的学术交融蔚为壮观,各种文化思潮几乎涉略每一个领域。电视剧出现的这种论争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代文化思潮反映在电视剧领域的重要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当代文化思潮的最主要的表现之一。 应该说,这场论争的背景是“全球化语境”下衍生的当代大众文化思潮。中国经济转轨后,“市场”概念在文化领域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平台。“文化”被赋予了经济学意义,作为特殊的“物质”而非纯粹的“精神”。换言之,“文化”在工业时代具有了商业价值,它非但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还可以产生商业利润。当下各行各业大都贴上“文化”的标签,例如“酒文化”、“茶文化”、“烟文化”、“厕所文化”、“园林文化”……诸此种种具体的物质与文化交合的背后是企业的商业目的。这种“泛文化”现象在实际利益上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物质品格。然而文化概念的混乱与滥用引起部分精英知识分子的忧虑与不满,同时还有部分精英知识分子将“泛文化”作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工具,以此呼应西方大众文化思潮,两者在文化反思的过程中确立了各自不同的立场。而时下流行 “全球化”的全球化语境就成为两种立场交锋的阵地,一方呼吁和西方交融,一方抵制或拒绝。 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领域概念,后来延伸到其他领域,在文化艺术界也成为热门话题。“全球化”在中国的热炒是建立在中国市场经济取得一定成效,物质文化取得较大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要在世界获得身份,而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面前又要奋起抵制和反抗。这是交融与抗争的文化较量。中国电视剧似乎历史地被推到了潮头,它以当下传播最广泛,受众最多的优势成为领军艺术样式。中国电视剧的历史与中国电视史相伴而生,40多年来,电视剧的真正发展是在1978年以后,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是契合的,经济的因素似乎天然地与电视剧有不解之缘。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经济腾飞,电视剧又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这有充足的理由吸引人们去探究经济、商业与电视剧的存在关系。商业因素的介入给电视剧发展带来诸多好处,如电视剧风格、类型、题材、表现方法的多样多元;但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作品人文精神的逐渐丧失,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偏离,电视剧作为艺术的品格滑落。是继续保持电视剧艺术品格还是沿着世俗审美文化轨道前行?这是关系中国电视剧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论争的双方都将电视剧作为体现中国大众意志的最佳承载,焦点集中在电视剧是否已经是“大众文化”,“大众化”是否是电视剧发展的标尺,以及由此涉及的当下中国电视剧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尹教授认为中国电视剧已经“从教化工具到大众文化的位移”、“从宣传工具到大众文化的转变”、“电视剧作为一种大

从受众角度看电视节目中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及电视节目的分众化前景

2007年第6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6,2007 第23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3(总150期) Tot a l No 1150 收稿日期:2007—01—15 作者简介:王 娇(1978—),女,吉林长春人,沈阳音乐学院艺术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传媒批判理论研究。 从受众角度看电视节目中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及电视节目的分众化前景 王 娇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传媒系,辽宁沈阳110168) 摘要:本文旨在立足于受众,分析电视节目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理解二者对核心受众定位的影响,以及如何以电视为媒介,以受众为立足点,更好的实现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双赢,同时展望未来电视节目的分众化前景。 关键词:受众;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分众化 中图分类号:G22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7)06—0056—02 在今天的中国,人们越来越看重电视节目的文化含金量,于是一批批贴上了文化标签的通俗作品被广大受众追 捧。在此,电视节目有如一座桥梁,它让精英引导大众,同时,也让大众开始认可精英。更进一步的,一些较普罗大众欣赏格调和品味略高的受众群体开始依自己的兴趣、愿望对电视节目进行自觉的选择,从而加快了电视节目的分众化进程。 一、对于现象的思考 2006年最为引人注目的电视词语不可避免地要与“百家讲坛”这样一档电视节目相碰撞。许多默默无闻的学者藉此变成了声名显赫的新星,“阎崇年讲清十二帝,让中华书局复苏了;刘心武讲《红楼梦》,书卖得比他以前的任何一本书都畅销”,“易中天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是被媒体放大了……他的《品三国》版权拍卖,媒体给出780万元的拍卖预 测 (1) ”“《论语》凭借电视而传播,在它2000多年的传播史上,电视传播的广泛程度和速度远超汉朝独尊儒术的霸道功效,而其诠释的《论语》再次衔接了2000年来《论语》在民间传播中树立的励志、宽慰、规训等形象[2]。”原本在百姓心中刻板、乏味的讲学变得如此生动、鲜活,其后产生的观众反响和相关经济效益又是如此的巨大,究其原因应该是立足于受众,用栏目编导的话讲,就是要“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个电视栏目可以在精英和大众之间纵横捭阖,实现物质与精神、传播者与受众的双赢,究其原因,就是栏目的策划者看到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当下的各自诉求,看到了大众传播分众化的前景,准确地定位了自己栏目的核心受众,最后通过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使得精英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精英化。 二、当下中国电视节目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 通过分析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核心受众的影响,以及核心受众对节目定位的影响,我们可以粗略了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当下中国电视节目中的诉求, 11大众文化溯源 大众文化在今天备受推崇,常常代表不尽财源,“百家讲坛”及其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和收视效益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回顾历史,大众文化原指的是大众的文化或劳工阶级的文化。包括民俗文化,青年文化,亚文化,广播,电影,卡通,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和电视。其含义包括两个矛盾的方面:“由”大众生产或“为”大众生产。民俗文化及许多青年文化(街头音乐,艺术等)都是由大众创造的,是自下而上的;而大批量生产的快餐文化则是为大众而生产的,是自上而下的。目前通常意义的“大众文化”指大众传播或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研究可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大众文化的生产,包括文化工业的角色,体制及文化政策,媒介的产权及控制权等;二是大众文化的消费,包括消费者的角色,大众产品的接受与使用等。在由大众文化产生出的大众市场下,大批受众只会让其情感和感受力被大众文化浮华的情绪所操纵,让其需要和愿望被替代的幻想所扭曲和挫败……[3]在这一点上,电视所表现出来的大众文化形式是首当其冲的。由此可见,精英文化必须做出有如大众文化模样的包装,才能操纵或者说是吸引普罗大众,曲高者必然和寡。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角度来讲,受众读解的对象是“本文”,而本文又分为“可读的本文”和“可写的本文”,其中可读的文本是按照受众熟悉的编码写成,是能读懂的作品。这里“能读懂”的关键是“受众熟悉的编码”———亦即,要想使精英文化被大众接受,需给其披上大众的外衣(大众化的语言,大众化的表情,大众熟悉的事例……),这样在受众接收到信息的同时,他们才能迅速地并情愿地接受信息。就如霍克海姆和阿多 6 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