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历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历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历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 耍?nbsp;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G.R.迈诺特

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A.弗莱明

E.B.钱恩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H.W.弗洛里(英国人)

1946年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C.F. 科里

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年E.C.肯德尔

P.S.亨奇(美国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

1951年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

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4年J.F.恩德斯

T.H.韦勒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F.C.罗宾斯(美国人)

1955年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A.F.库南德

D.W.理查兹(美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W.福斯曼(德国人)

1957年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G.W.比德乐

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S.奥乔亚

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

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J.D.沃森(美国人)

F.H.C.克里克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M.H.F.威尔金斯(英国人)

1963年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

A.L.霍金奇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A.F.赫克斯利(英国人)

1964年K.E.布洛赫(美国人)

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F.雅各布

J.L.莫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A.M.雷沃夫(法国人)

1966年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

H.K.哈特兰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G.沃尔德(美国人)

1968年R.W.霍利

H.G.霍拉纳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M.W.尼伦伯格(美国人)

1969年M.德尔布吕克

A.D.赫尔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S.E.卢里亚(美国人)

1970年B.卡茨(英国人)

U.S.V.奥伊勒(瑞典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

1971年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G.M.埃德尔曼(美国人)

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3年K.V.弗里施

K.洛伦滋(奥地利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N.廷伯根(英国人)

1974年A.克劳德

C.R.德·迪夫(比利时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G.E.帕拉德(美国人)

1975年D.巴尔摩

H.M.特明(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R.杜尔贝科(美国人)

1976年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R.C.L.吉尔曼

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W.阿尔伯(瑞士人)

H.O.史密斯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D.内森斯(美国人)

1979年A.M.科马克(美国人)

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B.贝纳塞拉夫

G.D.斯内尔(美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J.多塞(法国人)

1981年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人)

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S.K.贝里斯德伦

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N.K.杰尼(丹麦人)

G.J.F.克勒(德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C.米尔斯坦(英国人)

1985年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

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J.W.布莱克(英国人)

G.B.埃利昂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G.H.希钦斯(美国人)

1989年J.M.毕晓普

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年J.E.默里

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E.内尔

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E.H.费希尔

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P.A.夏普

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A.G.吉尔曼

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

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

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

1998年芬奇戈特(Dr. Robert Furchgott)

伊格纳罗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发现氧化氮可以传递信息

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国人)

1999年君特-布洛伯尔(美国人)发现蛋白质有内部信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

200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77岁的瑞典人阿尔维德-卡尔森、75岁的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71岁的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人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送”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2001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美国弗里德-哈特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artwell)、英国皇家癌症研究基金会的保罗-诺斯(Paul Nurse)与他的同事蒂莫希-亨特(Timothy Hunt)共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他们的成就是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

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人选: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

成就:胃溃疡变成了可治愈的疾病

由于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1982年的发现,使得原本慢性的、经常无药可救的胃溃疡变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药物短期就可治愈的疾病。

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一费里和克拉格-米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现象。RNA干扰现象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自然存在的生物学现象,它是指由与靶mRNA序列相互补的双链RNA介导的使mRNA 降解,并导致转录后基因沉默的一种机制。该现象自1998年发现以来,因其简单、高效、快捷的抑制基因的表达,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两名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一名英国人马丁·埃文斯。

他们的获奖原因是其研究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技术利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

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2、1902年,Ronald Ross(英国)。关于疟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麦)。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5、1905年,R.柯赫(德国)。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6、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Paul Ehrlich(德国)。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

18、1921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22年,Archibald Vivian Hill(英国),关于肌肉发热方面的研究;Otto Fritz Meyerhof(德国),发现肌肉中耗氧与乳酸代谢之间相关性。

20、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加拿大)、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加拿大)。发现胰岛素。

21、1924年,Willem Einthoven(荷兰),发现心电图的机理。

22、1925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23、1926年,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丹麦),发现鼠癌(Spiroptera carcinoma) 。

24、1927年,Julius Wagner-Jauregg(奥地利),发现利用接种疟疾原虫治疗麻痹性痴呆症。

25、1928年,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法国),关于斑疹伤寒的研究。

26、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维生素;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英国),发现促进生长的维生素。

27、1930年,Karl Landsteiner(奥地利),发现人类血型。

28、1931年,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29、1932年,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英国)、Edgar Douglas Adrian(英国),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

30、1933年,托马斯·摩尔根(美国),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31、1934年,George Hoyt Whipple(美国),George Richards Minot(美国),William Parry Murphy(美国),发现治疗贫血的肝脏疗法。

32、1935年,Hans Spemann(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organizer effect 。

33、1936年,Henry Hallett Dale(英国),Otto Loewi(奥地利),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34、1937年,Albert Szent-Györgyi von Nagyrapolt(匈牙利),关于生物氧化过程方面的发现,尤其是维生素C和丁烯二酸的催化作用。

35、1938年,海门斯(Corneille Jean François Heymans)(比利时),发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在呼吸调节中的机理。

36、1939年,Gerhard Domagk(德国),发现磺胺类药物Prontosil的抗菌作用。

37、1940年-1942年,未颁奖,奖金中的三分之一划拨到主基金,另外三分之二划拨到生理医学奖的专门基金。

38、1943年,Henrik Carl Peter Dam(丹麦),发现维生素K ;Edward Adelbert Doisy(美国),发现维生素K 的化学性质。

39、1944年,Joseph Erlanger(美国),Herbert Spencer Gasser(美国),发现单一的神经纤维具有高度分化的功能。

40、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英国),E.B.钱恩(英国),Howard Walter Florey(澳大利亚)发现青霉素及其在治疗各种传染病中效果。

41、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缪勒(Hermann Joseph Muller,美国),发现X射线诱导突变。

42、1947年,Carl Ferdinand Cori(美国),吉蒂·黛丽莎·柯里(Gerty Theresa Cori,美国),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ernardo Alberto Houssay(阿根廷),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部分作用。

43、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瑞士),发现高效杀虫剂DDT 。

44、1949年,Walter Rudolf Hess(瑞士),发现间脑的对内脏的调节功能;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葡萄牙),发现脑白质切除手术对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

45、1950年,Edward Calvin Kendall(美国),Tadeus Reichstein(瑞士),Philip Showalter Hench(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

46、1951年,Max Theiler(南非),发现黄热病疫苗。

47、1952年,Selman Abraham Waksman(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种有效的结核病菌抗生素。

48、1953年,Hans Adolf Krebs(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Fritz Albert Lipmann(英国),发现辅酶A及其作为中间体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49、1954年,John Franklin Enders(美国),Thomas Huckle Weller(美国),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能够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上生长。

50、1955年,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瑞典),关于氧化酶性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51、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沃纳·福斯曼(德国),迪肯森·威廉·理查兹(美国),发明心脏导管术以及循环系统的病理学研究。

52、1957年,Daniel Bovet(意大利),发现并合成抗组胺,尤其是其对血管和骨骼肌的作用。

53、1958年,George Wells Beadle(美国),Edward Lawrie Tatum(美国),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Joshua Lederberg(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及基因重组现象。

54、1959年,Severo Ochoa(美国),Arthur Kornberg(美国),发现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机制。

55、1960年,Frank Macfarlane Burnet(澳大利亚),Peter Brian Medawar(英国),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56、1961年,Georg von Békésy(美国),发现耳蜗刺激的物理机制。

57、1962年,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国),詹姆斯·D.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美国),M.H.F.威尔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英国)发现核酸结构及其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58、1963年,John Carew Eccles(澳大利亚),Alan Lloyd Hodgkin(英国),Andrew Fielding Huxley(英国),发现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59、1964年,Konrad Bloch(美国),Feodor Lynen(德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调控机制。

60、1965年,François Jacob(法国),André Lwoff(法国),Jacques Monod(法国),发现酶和病毒合成的基因调节。

61、1966年,Peyton Rous(美国),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harles Brenton Huggins(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

62、1967年,Ragnar Granit(瑞典),Haldan Keffer Hartline(美国),George Wald(美国),关于眼睛视觉过程中的生理和化学机制研究。

63、1968年,Robert W. Holley(美国),Har Gobind Khorana(美国),Marshall W. Nirenberg(美国),阐明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64、1969年,Max Delbrück(美国),Alfred D. Hershey(美国),Salvador E. Luria(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65、1970年,Bernard Katz(英国),Ulf von Euler(瑞典),Julius Axelrod(美国),发现神经末梢的体液传递物质及其贮藏、释放、失活机理。

66、1971年,Earl W. Sutherland, Jr.(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制。

67、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Gerald Edelman)(美国),Rodney R. Porter(英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

68、1973年,Karl von Frisch(奥地利),Konrad Lorenz(奥地利),Nikolaas Tinbergen(英国),发现动物个体及群体的行为模式。

69、1974年,Albert Claude(比利时),Christian de Duve(比利时),George E. Palade(美国),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发现。

70、1975年,David Baltimore(美国),Renato Dulbecco(美国),Howard Martin Temin(美国),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71、1976年,Baruch S. Blumberg(美国),D. Carleton Gajdusek(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制。

72、1977年,Roger Guillemin(美国),Andrew V. Schally(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多肽类激素;罗莎琳·苏斯曼·雅洛(Rosalyn Yalow,美国),开发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73、1978年,Werner Arber(瑞士),Daniel Nathans(美国),Hamilton O. Smith(美国),发现限制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74、1979年,Allan M. Cormack(美国),Godfrey N. Hounsfield(英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X射线断层成像仪

75、1980年,Baruj Benacerraf(美国),Jean Dausset(法国),George D. Snell(美国),发现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基础。

76、1981年,Roger W. Sperry(美国),发现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David H. Hubel(美国),Torsten N. Wiesel (瑞典),关于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研究。

77、1982年,Sune K. Bergström(瑞典),Bengt I. Samuelsson(瑞典人),John R. Vane(英国),发现前列腺素及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78、1983年,Barbara McClintock(美国),发现可移动的基因。

79、1984年,Niels K. Jerne(丹麦),Georges J.F. Köhler(德国),César Milstein(英国),关于免疫控制机制理论的研究以及开发制备单克隆抗体。

80、1985年,Michael S. Brown(美国),Joseph L. Goldstein(美国),关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研究。

81、1986年,Stanley Cohen(美国),Rita Levi-Montalcini(意大利),发现生长因子。

82、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

83、1988年,James W. Black(英国),Gertrude B. Elion(美国),George H. Hitchings(美国),关于药物研发相关原理的研究。

84、1989年,毕晓普(J. Michael Bishop,美国),瓦慕斯(Harold E. Varmus,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原癌基因(oncogene)在细胞中的产生。

85、1990年,默里(Joseph E. Murray,美国),托马斯(E. Donnall Thomas,美国),关于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

86、1991年,埃尔温·内尔(Erwin Neher,德国),萨克曼(Bert Sakmann,德国),发现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功能。

87、1992年,费希尔(Edmond H. Fischer,美国),克雷布斯(Edwin G. Krebs,美国)关于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为一种生物调节机制的研究。

88、1993年,罗伯茨(Richard J. Roberts,美国),夏普(Phillip A. Sharp,美国),发现split genes 。

89、1994年,吉尔曼(Alfred G. Gilman,美国),罗德贝尔(Martin Rodbell,美国),发现G蛋白(一种运送GTP 的蛋白质)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90、1995年,Edward B. Lewis(美国),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德国),Eric F. Wieschaus(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

91、1996年,杜赫提(Peter C. Doherty,澳大利亚),辛克纳吉(Rolf M. Zinkernagel,瑞士),发现细胞中介的免疫保护特性。

92、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Stanley B. Prusiner,美国),发现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

93、1998年,罗伯·佛契哥特(Robert F. Furchgott,美国),路伊格纳洛(Louis J. Ignarro,美国),费瑞·慕拉德(Ferid Murad,美国),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脏血管中的信号传递功能。

94、1999年,布洛伯尔(Günter Blobel,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物质控制其运送到细胞内的特定位置。

95、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瑞典),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美国),Eric R. Kandel (美国),关于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

96、2001年,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美国),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英国),保罗·诺斯(Paul M. Nurse,英国),发现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97、2002年,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英国),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美国),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98、2003年,保罗·劳特伯(Paul Lauterbur,美国),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英国),关于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99、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和琳达·巴克(美国),关于嗅觉的研究。

100、2005年,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澳大利亚),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澳大利亚),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

101、2006年,安德鲁·法尔(美国)和克雷格·梅洛(美国),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102、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

2009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103、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

104、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而获此殊荣。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于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来自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出生于1961年。另外,杰克?绍斯塔克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他于195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6年物理学奖得主

物理学奖 美国,布拉顿(WalterHouserBrattain1902-1987),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肖克利和巴丁分享了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简历 布拉顿(Brattain,WalterHouser)美国物理学家。1902年2月10日生于中国(父母是美国人)厦门。布拉顿的少年时期是在牧场上度过的。他1924年毕业于惠特曼学院(在华盛顿州沃拉沃拉),192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贝尔电话实验室,成为一名物理学研究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那里从事潜艇磁探测的工作。他同肖克利和巴丁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7年,他接受惠特曼学院的聘请,担任了自己母校的教授。 美国,巴丁(JohnBardeen1908-1991),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生平 1908年5月23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城,1923年入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系就学,毕业后即留在该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1930-1933年在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192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理学士学位,1929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到普林斯顿大学,在E·P·维格纳的指导下,从事固态理论的研究。1935-1938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1936年以《金属功函数理论》的论文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8-194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41-1945年在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1951年在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基本问题。1947年和其同事W·H·布喇顿共同发明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一个月后,W·肖克莱发明PN结晶体管。这一发明使他们三人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方向与获奖情况 1951年迄今,他同时任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和电机工程系教授。他和L·N·库珀、J·R·施里弗合作,于1957年提出低温超导理论(BCS理论),为此,他们三人被授予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同一领域(固态理论)中,一个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晚年他研究如何用简单而基本的成分理解大自然非常复杂的性质,对整个近代理论物理学发展提出明确的见解。1980年他发表题为《物质结构的概念统一》的总结性论文,强调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可以广泛地用于表面上似乎悬殊的各个问题上,包括固体、液晶、核物质、高能粒子等领域。 巴丁发明了晶体管.1956年和肖拉克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于1991年1月30日上午8时45分去世 美国,肖克利(WilliamBradfordShockley1910-1989),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发明创造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巴丁和布拉顿分享了1956年度

诺贝尔生物学奖历届得主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统计与分析

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统计与分析 物理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在努力学好规定课程外,还应该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随着2012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将于10月8日起陆续举行,物理学奖于2012年10月9日揭晓。我们对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将获得者是否有一些共性产生了兴趣,为此组成了课题组对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基本奖项之一,旨在奖励那些在物理学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自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至2012年112年间,除了1916 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年和1934 年因世界经济大萧条,以及1940~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颁发外,一共授奖106次,共有192人次,191人获得此项殊荣。其中美国科学家巴丁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他分别在1956年因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以及时隔16年后与库伯、施里弗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而两次获此殊荣。获奖者中有2名女科学奖。她们是法国的居里夫人1903年因发现自发放射性和在放射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杰出贡献而获奖,以及美国的迈耶夫人1963年因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所做的贡献,特别是对称性基本原理的发现和应用获得该奖,其余186人皆为男性。对女性科学家的关注不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而居里夫妇也是这112年中唯一一对获得该奖的夫妻,更令世人对他们的甜蜜爱情和同登科学高峰的研究精神羡慕钦佩。在这112年中,最年轻的物理学奖得主是1915年获此殊荣的英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布拉格,时年25岁;最年长的物理学奖得主是2002年获得该奖的美国物理学家雷蒙德·戴维斯,他得奖时已是85岁高龄。112年中曾出现过布拉格父子、汤姆孙父子、玻尔父子和西格班父子等四对父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父子情深、追求卓越、同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彪炳史册,为世人学习和铭记。 一、诺贝尔获奖者所处的环境 影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环境因素很多,经过查阅资料发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所处的环境的几个共同点是:开放的国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激发创造活力的教育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马克斯·玻恩为例(1954年获奖),在获奖前,他的主要经历是1907年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1908年剑桥大学学习物理知识,1909年至1915年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及印度科学院学习和工作。后来在爱丁堡大学工作17年。许多获奖物理学家都有相似的经历,而这样的经历又只有在开放的国家环境中才能实现。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科学家潜心研究的必要条件战争和动乱是对科学研究的最大干扰,对科学家的身心也是极大的磨损和消耗。以德国为例,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在22年里无一人获奖,其中奥托·斯特恩、马克斯·玻恩、贝蒂、加波等四位科学家是在希特勒执政时离开德国分别在美英继续研究。可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科学研究时多么的重要。富有创造活力的教育环境是科学幼苗成长为科学巨匠的适宜土壤。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而于194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泡利其成长经历就是一例,证上中学时18岁的泡利就写了一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讨论了引力场动量一能量张量的能量分量,他把论文带到了慕尼黑经过著名物理学家索末菲的推荐发表在德国期刊上,此后他继续研究了广义相对论问题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同行们的注意。随后又和数学家克莱因合作编写《数理科学全书》第五卷,不久泡利就写出了一篇250页左右的综述文章。克莱因看完文章后,把著作权给了泡利。这篇稿子成了全面论述爱因斯坦的数学思想和物理观念的最早论著之一,而且至今仍是有关相对论的重要经典。 192位获奖者不仅在物理学研究领域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大多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师生关系和谐、合作伙伴关系和谐、家庭,和谐是科学家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基础。例如居里夫妇,劳伦斯·布拉格父子等等。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 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 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法国 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 东·冯·莱纳德 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 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 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 巴恩 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发现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劳克林(Robe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7900938.html,ughlin,195O—),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与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的施特默(Horst L.St rmer,1949—)和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电气工程系的崔琦(Daniel C.Tsui,1939—),以表彰他们发现了一种具有分数电荷激发状态的新型量子流体,这种状态起因于所谓的分数量子霍耳效应。 量子流体早在研究极低温状态下的液氦和超导体时就已有所了解。在这些领域里,已经有好几位物理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例如,卡末林-昂内斯由于液氦的研究和超导电性的发现获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朗道由于液氦和超流理论获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库珀和施里弗由于提出超导电性的BCS 理论获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卡皮查由于发现氦的超流动性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柏诺兹和缪勒由于发现高温超导获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戴维·李、奥谢罗夫和R.C.里查森则因发现氦-3的超流动性获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么多的物理学家受到如此殊荣,说明凝聚态物理学在20世纪有极大的发展,而低温和超导在这一领域内又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分数量子霍耳效应正是继高温超导之后凝聚态物理学又一项崭新课题。 分数量子霍耳效应是继霍耳效应和量子霍耳效应①的发现之后发现的又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凝聚态物质中的宏观量子效应。冯·克利青由于在1980年发现了量子霍耳效应而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图98-1表示冯·克利青所得霍耳电阻随磁场变化的台阶形曲线。台阶高度等于物理常数h/e2除以整数i。e 与h是自然的基本常数——e是电子的基本电荷,h是普朗克常数。h/e2值大约 为25kΩ。图中给出了i=2,3,4,5,6,8,10的各层平台。下面带峰的曲线表示欧姆电阻,在每个平台处趋于消失。量子数i也可用填充因子f 代替,填 充因子f由电子密度和磁通密度确定,可以定义为电子数N与磁通量子数Nφ(=φ/φ0)之比,即f=N/Nφ,其中φ为通过某一截面的磁通,φ0为磁通量子, φ0=h/e=4.1×10-15Vs.当f是整数时,电子完全填充相应数量的简并能级(朗 道能级),这种情况的量子霍耳效应叫做整数量子霍耳效应,以与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相区别。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1901年:雅克布斯·范托夫,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亚米尔·费歇尔,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特,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弗里茨·哈伯对合成氨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对糖类发酵以及发酵酶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7年:沃尔·诺曼·霍沃思,保罗·卡勒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以及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理查德·库恩,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以及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6年:詹姆士·Batcheller·萨姆纳,约翰·霍华德·那斯罗蒲,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了酶可以结晶以及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威廉·考里恩·蒂塞利乌斯对电泳现象的研究和对吸附作用的分析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发现X 射线 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人)、玛丽·居里(波兰人)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J.W.瑞利(英国人)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1905年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K . F. 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O.W.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荷兰人)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1911年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H·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1916年未颁奖 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J.斯塔克(德国人)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诺贝尔奖及生物学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 )(包括酶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 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在1917) 毕希纳 (1860~德国生物化学家 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 1897 1907年获奖。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

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1955) ~诺思罗普 (1891~萨姆纳 (1887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诺斯罗普年首次提纯了酶,19291926萨姆纳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 1946 年获奖。1 / 19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

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 / 19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1957 年斯科发现了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1964至1981年博耶、沃克先后发现并阐明了腺苷三磷酸酶合成的基本酶学机制。这一成果发现了人体细胞内负责贮藏和转输能量的“离子传输酶”,从而揭开生命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奥 秘。三人于1997年获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八)】1983年物理学奖

1983年12月10日第八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昌德拉塞卡因对恒星结构方面的杰出贡献、美国科学家福勒因与元素有关的核电应方面的重要实验和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是一位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与另一位美国体物理学家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钱德拉塞卡从1937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职,直到1995年去世为止。他在1953年成为美国的公民。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人物简介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 —1995年8月15日),在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 他一生中写了约四百篇论文和诸多书籍。他兴趣广泛,年青时曾学习德语,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作品。 1937年起钱德拉塞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53年取得美国国籍。晚年他曾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写了《Newton'sPrincipiafortheCommonReader》。此书出版后不久他便逝世了。 他算过白矮星的最高质量,即钱德拉塞卡极限。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是指一颗白矮星能拥有的最大质量,任何超过这一质量的恒星将以中子星或黑洞的形式结束它们的命运。 人物生平 钱德拉塞卡于1910年出生在英属印度旁遮普地区拉合尔(现在的巴基斯坦),在家中排名第3,父亲为印度会计暨审计部门的高阶官员。 钱德拉塞卡的父亲也是一位技术娴熟的卡纳蒂克音乐(Carnaticmusic)演奏者与一些音乐学著作的作者。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知识份子,并曾将亨利克·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翻译成泰米尔语。 钱德拉塞卡起初在家中学习,后来则进入清奈的高中就读(1922年至1925年间)。他在1925年至1930年进入了清奈的院长学院(PresidencyCollege),并获得学士学位。钱德拉塞卡在1930年7月获得印度政府的奖学金,于是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他后来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就读,并成为劳夫·哈沃德·福勒(RalphHowardFowler)的学生。在保罗·狄拉克的建议下,钱德拉塞卡花费一年的时间在哥本哈根进行研究,并且认识了尼尔斯·玻尔。 钱德拉塞卡在1933年夏天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在当年十月成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933年-1937年),他在这段时期认识了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与爱德华·亚瑟·米尔恩(EdwardArthurMilne)。 钱德拉塞卡在1936年与LalithaDoraiswamy结婚。 学术生涯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1933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 1930~193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理论物理。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返回 -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包括酶)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毕希纳 (1860~1917) 德国生物化学家在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 1897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1907年获奖。 萨姆纳 (1887~1955) 诺思罗普(1891~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萨姆纳1926年首次提纯了酶,诺斯罗普1929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1946年获奖。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 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子的发现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子的发现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柏林大学的普朗克(Max Karl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以承认他发现能量子对物理学的进展所作的贡献。 1895年前后,普朗克正在德国柏林大学当理论物理学教授,由于鲁本斯(H.Rubens )的介绍,经常参加以基本量度基准为主要任务的德国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Physikalisch Technische Reichsanstalt ,简称PTR )有关热辐射的讨论。这时PTR 的理论核心人物维恩(W.Wien )因故离开PTR ,PTR 的实验研究成果需要有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配合,普朗克正好补了这个空缺。 维恩在1893年提出了关于辐射能量分布的定律,即著名的维恩分布定律: T a e b u --=5λ 其中u 表示能量随波长λ分布的函数,也叫能量密度,T 表示绝对温度,a ,b 是两个任意常数。 维恩分布定律发表后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注意。实验物理学家力图用更精确的实验予以检验;理论物理学家则希望把它纳入热力学的理论体系。普朗克认为维恩的推导过程不大令人信服,假设太多,似乎是凑出来的。于是从1897年起,普朗克就投身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他企图用更系统的方法以尽量少的假设从基本理论推出维恩公式。经过二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899年达到了目的。他把电磁理论用于热辐射和谐振子的相互作用,通过熵的计算,得到了维恩分布定律,从而使这个定律获得了普遍的意义。 然而就在这时,PTR 成员的实验结果表明维恩分布定律与实验有偏差。1899年卢梅尔(O.R.Lummer )与普林舍姆(E.Pringsheim )向德国物理学会报告说,他们把空腔加热到800K ~1400K ,所测波长为0.2μm ~6μm ,得到的能量分布曲线基本上与维恩公式相符,但公式中的常数,似乎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加。第二年2月,他们再次报告,在长波方向(他们的实验测得8μm )有系统偏差。 根据维恩公式,应有:lnu=ln (bλ-5)T a λ- 从而lnu ~T 1曲线应为一根直线。但是,他们却发现温度越高,偏离得越厉害。 接着,鲁本斯和库尔班(F.Kurlbaum )将长波测量扩展到5.2μm 。他们发现在长波区域辐射能量分布函数(即能量密度)与绝对温度成正比。 普朗克刚刚从经典理论推导出的辐射能量分布定律,看来又需作某些修正。正在这时,瑞利(Lord Rayleigh )从另一途径也提出了能量分布定律。

近五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2008年至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其主要贡献简介 获奖年度:2012年 获奖者:沙吉·哈罗彻(Serge Haroche)大卫·温兰德(David J. Wineland) 获奖者简介:沙吉·哈罗彻1944年生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现为法 国籍。他1971年在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职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法国综合理工大学,现为法兰西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大卫·温兰德1944年生于美国密尔沃基,197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获奖原因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这二人奖项的原因是他们在“突破性的试验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 塞尔日·阿罗什和大卫·维因兰德独立地发明并拓展出能够在保持个体粒子的量子力学属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测量和操控的方法,而这在之前被认为是不能实现的。 在不破坏单个量子粒子的前提下实现对其直接观测,两位获奖者以这样的方式为量子物理学实验新纪元开辟了一扇大门。对于单个光子或物质粒子来说,经典物理学定律已不再适用,量子物理学开始“接手”。但从环境中分离出单个粒子并非易事,而且一旦粒子融入外在世界,其神秘的量子性质便会消失。因此,许多通过量子物理学推测出来的现象看似荒诞,也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研究人员也只能进行一些猜想实验,试图从原理上证明这些荒诞的现象。 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维因兰德与研究小组一起成功地实现对量子碎片的测量和控制,颠覆了之前人们认为的其无法被直接观测到的看法。这套新方法允许他们检验、控制并计算粒子。 两位获奖者均在量子光学领域研究光与物质间的基本相互作用,这一领域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获得了相当多的成就。他们的突破性的方法,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朝着基于量子物理学而建造一种新型超快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就如传统计算机在上世纪的影响那样,或许量子计算机将在本世纪以同样根本性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极端精准的时钟在他们研究的推动下应运而生,有望成为未来新型时间标准的基础,而其精准度超越现代铯时钟百倍以上。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法国科学家里歇特(Charles Richet)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Robert barany)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年,1917年,1918年,(无)1919年,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Jules Bordet)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0年,丹麦科学家克罗格(August Krogh)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1年,(无) 1922年,英国科学家希尔(Archibald V.Hill)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Otto Meyerhof)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3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Frederick G.Banting)、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John Macleod)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4年,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5年,(无) 1926年,丹麦医生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德国科学家维兰德(Heinrich Wieland)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8年,德国科学家温道斯(Adolf Windaus)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C.J.H.Nicole)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9年,英国科学家哈登(Arthur Harde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Hans Yon Euler-Chelpi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Sir Frederick Hopkins)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年,德国科学家费歇尔(Hans Fischer)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1年,德国科学家瓦尔堡(Otto Warburg)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大学的钱德拉塞卡尔(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l0—1995),以表彰他对恒星结构和演变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另一半授予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加州理工学院的W.A.福勒(William AlfredFowler,1911—1995),以表彰他对宇宙中化学元素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钱德拉塞卡尔是另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的外甥,1910年10月19日出生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和任教。1937年移居美国。 钱德拉塞卡尔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白矮星①理论。 白矮星的特性是大约在1915年由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W.S.Adams)发现的。1925年英国物理学家R.H.福勒(R.H.Fowler)用物质简并假说解释了白矮星的巨大密度。物质简并假说称,电子和电离的核在极大的压力下组成高度密集的物质。1926年爱丁顿(A.S.Eddington )建议,氢转变为氦是恒星能量的可能泉源,这就为恒星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0年—1936年,钱德拉塞卡尔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工作期间,就投入到了白矮星的研究之中。他找到了决定恒星生命的基本参数,通过应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利用简并电子气体的物态方程,为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模型,并作出了如下预测: 1.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其半径越小; 2.白矮星的质量不会大于太阳质量的1.44倍(这个值被称为钱德拉塞卡尔极限); 3.质量更大的恒星必须通过某些形式的质量转化,也许要经过大爆炸,才能最后归宿为白矮星。 钱德拉塞卡尔的理论解释了恒星演化的最后过程,因此对宇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1939年他在全面研究了恒星结构的基础上出版了《恒星结构研究导论》一书,系统总结了他的白矮星理论。他还在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 钱德拉塞卡尔1995年8月21日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享年84岁。他在晚年时潜心研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995年3月20日他还在美国物理学会圣何塞年会上做过题为“牛顿…原理?的一些命题”的特邀报告。当时他正在写一本有关牛顿的书。 W.A.福勒1911年8月9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由于从事与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9) 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起,至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476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有162人。在这476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 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 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 (玛丽?居礼)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包含有5对父子。共同得到1915年物理奖的是William Henry Bragg & William Lawrence Bragg(布拉格父子);分别得到1906年物理奖和1937年物理奖的是Joseph John Thomoson & George Paget Thomson(汤姆逊父子);分别得到1922年物理奖和1975年物理奖的是Niels Bohr & Aage Niles Bohr(波尔父子);分别得到1924年物理奖和1981年物理奖的是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 Kai Manne Borje Siegbahn(赛格巴恩父子)。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10位女性科学家。其中得到物理奖的是1903年得奖的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与1963年得奖的

历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 耍?nbsp;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G.R.迈诺特 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汇总

若雷斯·阿尔费罗夫 2000 年赫伯特·克勒默杰克·基尔比埃里克·康奈尔2001 年卡尔·威曼沃尔夫冈·克特勒雷蒙德·戴维斯 2002 年小柴昌俊里卡尔多·贾科尼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2003 年维塔利·金兹堡安东尼·莱格特戴维·格罗斯 2004 年戴维·普利策弗朗克·韦尔切克 2005 罗伊·格劳伯俄罗斯德国美国美国美国德国美国日本美国俄罗斯俄罗斯英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 “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 射线源的发现” “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 “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 年约翰·霍尔特奥多尔·亨施 2006 年约翰·马瑟乔治·斯穆特艾尔伯·费尔彼得·格林贝格小林诚 2008 年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高锟 2009 年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史密斯安德烈·海姆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布莱恩·施密特国美国德国美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日本美国英国美国美国荷兰英/ 俄澳大利亚美国“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发现巨磁阻效应”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2007 年“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 “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2010 年“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3] 2011 “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亚当·里斯 索尔·珀尔马特塞尔日·阿罗什大卫·维因兰德彼得·希格斯 2013 弗朗索瓦·恩格勒赤崎勇 2014 天野浩中村修二 2015 梶田隆章阿瑟·B·麦克唐纳 2016 戴维·索利斯迈克尔·科斯特利茨邓肯·霍尔丹美国法国美国英国比利时日本日本美国日本加拿大英/美英/美英国他们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该发现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 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4] “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 2012 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